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三国纪》有感

时间:2023-12-13 16:10: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三国纪》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三国纪》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三国纪》有感1

  久闻易中天对《三国演义》见解独到,并偶尔也会在电视中观看《易中天:品三国》节目,这次借管委会第二期读书学习活动的机会,将《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阅之。易中天用现代的眼光解读讲述三国严肃正史,前半段,是曹操与袁绍的路线斗争;后半段,则是曹魏、和孙吴的权利斗争;最后三分归一统,回到了历史的本来走向。通过这次阅读让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也有了新的了解,最为深刻的`应当属曹操。

  在阅读之前曹操给我的历史形象应该是冷酷奸诈的,当然也是受了儿时看的电视《三国演义》的倾向"尊刘贬曹"造成的,阅读之后使我对曹操产生了敬佩之情,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等用人之道。曹操之所以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我觉得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

  那个硝烟四起的时代与如今企业竞争的时代不无两样,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亦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是人才。那么一个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不只是单靠工资的,而是必须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来,首先就是要让员工信服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信服企业文化,通过好的管理制度,来做到人为我所用,这也是为什么当今企业都那么重视人力资源的原因。我曾在电视上看过一次阿里巴巴马云的演讲,期间有个记者问马云:"你认为这世上缺乏人才吗?",马云就十分肯定地说:"不!"当时我就认为马云的意思可能是:这世上并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眼睛,以及怎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后来马云的讲话也验证了我的想法,他说:"阿里巴巴最大的财富之一是员工,始终把"员工、客户"看作公司最不能忘的两件事,与其把钱存在银行,不如把钱投在员工身上,我们坚信员工不成长,公司不会成长".

  诚然,曹操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等用人之道可以给现代管理带来很多启示和借鉴。

读《三国纪》有感2

  几乎所有被后世关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都会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历史形象是正史记载或历史学家研究出来的,文学形象是小说或戏剧创造的,民间形象则是一般民众心目中的。

  历史的读法、理解和评判也有三种:历史意见,时代意见,个人意见。站在古人立场的是历史意见,站在今人立场的是时代意见,站在自己立场的是个人意见。

  三国,便是三种形象和三种意见集中的'地方。

  魏、蜀、吴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政权”,三家之主也均非士族,因此与士族阶级都有矛盾。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正因为坚持,所以蜀汉先亡。正因为放弃,所以曹魏也亡。正因为妥协,所以孙吴尚能苟延残喘,却也不得不亡。因为只有晋,才是完全彻底的士族地主阶级政权。这就是“三国纪”。

  也许这就是历史。历史并非总是能够真实地呈现自己的本来面目,历史形象也总是不如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影响深远,而庸众们的偶像则是不容批评和讨论的。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对于帝国制度来说,最合适的统治阶级是庶族地主,最合适的意识形态却不是法家思想。因此隋唐以后的政治路线,便既不是袁绍的“士族儒家”,也不是曹操的“庶族法家”,而是“庶族儒家”,或庶族地主加儒道释三教合流。三国这段历史的本性是什么?前半段,是曹操与袁绍的路线斗争;后半段,则是曹魏、蜀汉和孙吴的权力斗争。后来三分归一统,不过是回到了历史的本来走向。指出这走向,并找出它背后的深刻意义和支配力量,才是历史学的任务。

读《三国纪》有感3

  这是一段撼人心魄的历史,烽烟四起,群雄逐鹿,多少能人志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有多少绝世武将一战成名,所向披靡。《三国纪》,带我进入了一个真实的三国,一个真正的战争年代。

  三国,是由袁绍开启而由孙皓终结的,在这期间,有无数鲜为人知的情节,这本书让我见到了这段历史真实的一面。《三国演义》让人人都相信空城计,相信周瑜是被气死的,却很少有人探究事情的真相,这本书,就让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三国,一个鲜为人知的三国。

  首先让我惊讶的是诸葛亮,早在刘备三顾茅庐前就见过他,甚至和他谈过话!大多数人认为刘备爱才,事实上刘备即使见过诸葛亮,知道他的才华,在刘备眼里,也完全没必要为一个小字辈亲自动身,如果不是徐庶极力推荐,或许这段佳话就消失了。而且,刘备并不是去招聘诸葛亮,而是去谈话的,谈妥就合作,不妥就算了。即使诸葛亮来了,对不起,还不能当官。他真正有官,那是赤壁之战以后。然而,诸葛亮靠一张巧嘴,不仅说服了刘备,还说服了孙权,说服了周瑜。在生活中,口才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像小升初的面试,口才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学习中的口才展示,还是未来的入职面试。能言善辩的人一定会获得更多机会,拥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巧嘴是一生的财富。它既能帮你化险为夷,又能帮你化敌为友,还能帮你赢得鼓励与自信。所以,拥有一个好口才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当时,曹操还在追杀刘备。表面上,孙权帮这个忙,是绝对没有好处的,刘备没有分寸土地,还会招惹曹操。但,诸葛亮说,不帮,麻烦也是孙权的。他又历数曹操长途奔袭的缺点,把曹操说得一无是处。最后,诸葛亮凭他那张巧嘴,硬是把孙权说动了心。他把刘备的弱点搁下,偏说曹操的弱点;他把刘备的麻烦搁下,偏说孙权的麻烦。等于灌输一个思想:我是强大却无用武之地的朋友,他是弱小而又不堪一击的敌人。而你,最好顺势而行。于是,刘备不费一兵一卒,获取了赤壁之战后的大量利益,从此,天下三足鼎立之势形成。这就是一种避短就长的技巧,比如你向别人介绍你自己,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有时候,挑些好的和别人爱听的来说,或许效果更好。

  说到孙权,那可是一手把三国打造起来的王者,他称帝最晚,亡国也最晚。他不对外扩张,也不让一寸土地。他善变,可以和刘备称兄道弟,也可以让曹操俯首称臣。他会用人,不管是出身寒门,还是富家子弟,只要有才,他都用。他从不冲动,既不会长驱直入,也不会莽撞行事。归根结底,他会治国,不会打仗;会用才,不会治才;会谋略,不会决断。他的国家最幸福,也最富裕。其实,孙权并不是没有野心,而是懂得知足常乐。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一些小小的利益去损失更多的利益。有时候,想想风险,再想想利益,或许可以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同时,在冲动的时候,稍微想一想,或许就会避免一次无谓的损失。在学习中,更不能有丝毫莽撞,一时冲动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的。

  《三国纪》让我看到了三国的真面目,没有奇迹,也没有妖术。这种历史,最真实。

读《三国纪》有感4

  《三国纪》中,易中天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观察角度为大家揭开三国的真实面目。

  易中天在《三国纪》中通过史料与分析来逐条寻找并批出《三国演义》的诸多不妥之处,并且通过分析来解开三国的真实面貌。

  《三国演义》为什么让人如此痴迷?只不过是有心计、算计、权术、谋略。你想想,这些东西看起来多刺激?而且还可以把这些用于战场、官场、商场乃至于情场,谁不想要?所以精彩,所以刺激,所以想看。但这些精彩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三国演义其实是一部忠义对抗邪恶的斗争史,忠义为了战胜邪恶,就以恶抗恶。这种对抗,说好听叫斗智斗勇,说难听叫勾心斗角。《三国演义》从头到尾都贯穿着这勾心斗角,尤其是在赤壁大战前后:周瑜和诸葛亮两个正人君子,到三国演义里变成了两奸邪小人,一个“妒忌阴险”,一个“奸刁险诈”,全无光明磊落可言。

  而且《三国演义》的写作倾向是“尊刘贬曹平淡孙吴”,只因重义气而往历史的脸上涂胭脂,过分夸大诸葛亮,过分贬低曹操,只要能表现诸葛亮的神奇计谋的照单全收,只要能看出曹操奸诈无耻的一样不落。在赤壁大战中原本不重要的`关羽大发神威,神奇的诸葛亮神奇地借了东风,原本的关键核心孙权、鲁肃和周瑜只字不提。整个三国的历史在罗贯中手里变样了,大变样了。

  判断一个人物,不能从是忠是奸,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来判断。因为从多方面来看,好人也有坏蛋的时候,恶霸也有善念,忠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奸臣。人,就是一个多面体,同样历史也是,正因为三国被单纯的看成了是非的斗争,再加上情感的倾向与历史的两面性,所以三国历史的脸上也被涂满了各种油彩。

【读《三国纪》有感】相关文章:

读《纪昌学射》有感04-23

读《三国》有感07-28

读三国有感04-08

读《三国》有感12-09

读水煮三国有感07-25

读《幽默三国》有感04-27

读《品三国》有感04-27

读三国有感15篇01-29

读三国有感(15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