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心经》读后感

时间:2023-11-09 06:54: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心经》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经》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心经》读后感

《心经》读后感1

  佛家与道家的思想很接近,都是关于宇宙人生智慧的底层逻辑,读懂了离生活很近;读不懂离生活很远。两者都是解决人类主客观矛盾的,人类的困惑、困苦,都来自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矛盾。

  人心就像一只水桶,苦恼就像桶内和桶外的压力失去平衡。道家是通过同时调整桶内和桶外的压力,一方面运用智慧改造外部环境,一方面调整内心,所以道家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真正的道家不在道观,而在朝堂、在军队高层、在大企业的决策层。而佛家,偏重于靠调整内部压力来解决主客观矛盾,他们把外部的一切看做幻化,基本不介入世间纷争,他们主张真正修道人不闻世间过,佛家是出世的。看上去,道家是青壮年哲学,佛家更像是老年哲学。

  道家与佛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宇宙大道作为自己的老师和最高遵循,他们是在不同的路径上寻道。道家与道的关系就不用说了。佛在《涅槃经》里明确的说:道为七佛之师。这也是佛道两家作为人类精神阆苑中的仙葩,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心经》是佛法的总纲,其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是佛家解决主客观矛盾的入手处,心是佛家真正的道场。心有两个意思:一是自心,二是道心。佛家修行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自心和道心相合。相合之道,是放空自我,让道心流入。

  2,人类苦恼的根源,是主观愿望脱离实际。解决的路径是降低要求,只要期望值足够低,天天有惊喜。

  3,如何降低自己的欲望?弄清色与空的关系。万事万物转头成空,世间万象犹如幻化,执着什么?期望什么?

  4,如何弄清色与空的关系?靠智慧,靠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

  5,当你弄清了色与空的关系,就会明白,世人孜孜以求所得到的,本质上并无所得。无所得也就无所失,得失本一事,不怕失去就无有恐怖,不想得到就远离颠倒梦想。

  佛家对世间凡人的意义:佛家虽然不主张介入世间纷争,但在世间做事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尤其是身陷矛盾和苦恼的漩涡,苦苦挣扎,身心俱疲的时候,则需要佛教来一副清凉剂,以解红尘里中下的毒。

  不能不承认,佛家在两千多年的精神探索中,积淀了许多空灵隽秀的思想珍宝和洒脱朦胧的美,所以中国历史上,真正伟大的文学家都是通禅的。

《心经》读后感2

  在着重关注幼儿口语交流能力学习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学前阶段儿童的早期书面语言准备经验。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人的阅读能力被视为当今社会获得成功的基础。近年的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3―8岁是儿童学习早期阅读和读写的关键期,教育者要切实把握这个发展的时机,在培养儿童口语交流能力的同时,帮助幼儿做好书面语言学习准备。

  1、前阅读: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建构意义的过程。幼儿的阅读不同于成人的阅读,其中最大的区别在阅读材料和阅读对象上。

  学前儿童主要以阅读图画书为主,并遵循着从“图画到文字”的规律逐渐增加阅读的经验。学前儿童前阅读的经验,重点在于通过学习阅读图画书,建立热爱阅读的行为习惯;逐渐学习观察理解图画书内容,感知图画和文字、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关系;并逐步形成一定的阅读策略。

  2、前识字

  “前识字”的核心经验是指幼儿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获得的有关符号和文字在功能、形式和规则上的意识,并在有目的、有意义的情景中初步习得符号与文字的经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前阶段,我们不以儿童识字、认字为目的,早期书面语言准备的经验重在激发儿童对符号和文字的兴趣,发展儿童文字意识。前识字的核心经验范畴包括三个范畴,一是获得符号和文字功能的意识;二是发展符号和文字形式的`意识;三是形成符号和文字规则的意识。

  3、前书写

  前书写是儿童读写学习的一部分。主要指儿童在未接受正式的书写教育之前,根据环境中习得的书面语言知识,通过涂鸦、图画、像字而非字的符号、接近正确的字等形式进行的书写。早期的前书写经验对儿童整体的语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应当在前书写过程中获得与汉字的纸笔互动的体验,建立书写行为习惯的经验,感知理解汉字结构的经验,并且能够形成创意书写表达的经验。

《心经》读后感3

  对学前儿童而言,学会正确地比较是其数学学习所应追求的重要价值之一。“量的比较”核心经验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需鼓励和帮助幼儿在生活情境及创设的数学环境中充分地感知、理解并表征。

  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比较物体的量。儿童对物体量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感官感知的,即通过视觉、触摸觉、运动觉等体验物体的大小、长度、重量等属性。因此,在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在看看、摸摸、摆摆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区分物体量的差异。在设计此类活动时,首先,教师要确定量的比较的属性,然后思考用怎样的材料和手段更有利于幼儿比较。其次,教师要尽量采用合适方式帮助幼儿感知与比较量的不同属性,如长短、宽窄之类的差异较适合通过视觉感知的形式来进行比较,而轻重、厚薄之类的差异则较适合用触摸来感知。教师要避免简单化地采用视觉的感受方式来进行所以量的比较。再来,量的比较主要借助于材料的操作,教师应当注意幼儿操作中的游戏化情境的创设和启发式问题的提出,防止将操作演变成枯燥的练习。

  联系生活情境比较、体验量的差异。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活动都与量的比较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情境,将数学概念的学习放在一个基于儿童生活的背景中,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感知、发现和思考。幼儿受年龄特点和思维抽象性发展所限,在量的比较中往往容易受外在形式、视觉判断等方面的`干扰而无法正确地意识到物体的量。因此,“感知与体验量的守恒”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多种形式将量的比较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情境,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发现物体量的不同,达到认识与比较量的目的。还可以在幼儿初步认识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周围环境或布置好的环境中进行量的比较。在日常活动中也可以通过各种游戏,加深幼儿对物体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的认识。

《心经》读后感4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了解到谈话能力是幼儿口头语言能力的重要表现,而幼儿的口头语言能力又是在交谈和谈话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谈话对于幼儿语言发展来说既有本体价值又有工具价值。谈话不仅对幼儿口头语言能力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对幼儿其他方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良好倾听习惯和能力、乐于交往、敢于表达、能围绕主题谈话、掌握谈话规则是一个有着良好谈话能力的幼儿应有的状态,背后支撑这种状态的核心能力或品质就是幼儿谈话能力发展的核心经验。倾听是沟通的基础,注意听并能听懂是进行谈话的第一步,也是谈话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幼儿谈话能力中的首要核心经验。谈话活动的推进离不开谈话者对交流和表达规则的掌握和使用,谈话过程中的规则主要有: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注意倾听他人发言,及时给予应答和反馈;不随意插话、抢话,发言时先示意;注意谈话对象之间的'轮流;谈话双方围绕主题开展谈话。谈话是一个多向交流和沟通的过程,谈话双方能否很好地发起谈话关系到谈话能否开展;谈话双方能否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自己进行表达是谈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谈话双方能否通过提问、追问、分享等方式维持谈话是谈话能否持续并深入的关键。谈话中发起谈话、维持谈话、辅助表达等策略就是幼儿需要初步发展并运用的谈话策略。

  《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想要促进幼儿谈话能力的发展,就要为幼儿提供交流和运用的平台,让幼儿在谈话中表现已有的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中获得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

  谈话是言语互动的过程,在谈话中教师不仅是幼儿的倾听者、信息的分享者,更是幼儿谈话核心经验发展的促进者。在谈话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水平和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目标,通过师幼互动促进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

【《心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伤心经典说说04-16

走心经典说说03-31

暖心经典说说03-17

qq伤心经典说说11-22

爱情伤心经典说说09-30

最新暖心经典的说说11-30

平常心经典句子02-27

空间走心经典说说05-09

暖心经典语录09-25

感恩的心经典语录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