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走在路上》读后感

时间:2023-09-08 07:52: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走在路上》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走在路上》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走在路上》读后感

《走在路上》读后感1

  假期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感触颇多。《走在教育的路上》主要记录了朱教授关于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的心路成长历程。此书共分五个部分,分别是“边走边吟”、“教育风景”、“书香世界”、“携手圆梦”、“行者心语”。书中优美的诗歌,朴实的文字,将我们带入了他心中那个理想的教育境地。

  “边走边吟”这部分收录了十首诗,诗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激情,“新教育实验”的行走激发了他的意志,边走边吟,成为他追寻教育梦想的一种生活方式。

  “教育风景”记录了朱老师去国内多个地区考察和国外南美之行的感悟,无论到哪,“看风景”成了他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但对于一个有“教育情结”的行者来说,“看风景“是有选择的,那就是主题风景——教育。他以广阔的视野来考察、思索当地的教育问题。其独特的教育视角引人深思。

  “书香世界”收录了朱教授为一些中小学校长、老师,包括他的.儿子朱墨的著作里所录的若干篇序言,以及朱教授为自己的著作所写的部分后记。无知识的行走,无异于行尸走肉。作者在行走之余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上。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阅读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后我也要像朱教授那样,走进书香世界,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携手圆梦”记录了作者以“追寻理想,崇扬人文”为使命的“新教育实验”步伐,一群有理想的人,聚合在一个理想的平台上,跟着一个有理想的教育家,在播种理想的路上,蹒跚前行。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朱教师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不断追寻梦想,燃烧激情的人。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点燃了希望,他享受教育,边走边吟,用“心血”吟出来的诗篇震撼了一颗又一颗年轻的心。

  《走在教育的路上》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心中有梦想,脸上有激情的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朱永新教授。他内心带着坚定的信念走在教育的路上,他总是可以找寻到独特的“教育风景”,总是有新的启迪和感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后我将一丝不苟地做好本职工作,将我心中的阳光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走在路上》读后感2

  感谢梧桐——读《走在路上》有感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五一班 胡海澍 20xx-5-26走在路上,你有想法吗?你有感受吗?也许事事都很精彩,事事都要留心,借此机会,我也走上那条大路,回忆……

  小远,迎着奶奶奔上去了,她用爱回报了奶奶,他忘记了赶电影的仓促,钻进了童年的角落——买冰棍,看大马,牵小手……多么有趣,多们温馨。这是感恩的最终成果。在感恩中成长,是我们每个人必上的一课。可大家又问了,为什么要感谢梧桐呢?感谢什么呢?只要你切身体会过走在路上,就能知道……

  梧桐,它普普通通,只是个草本植物,高大而又壮实,树荫宽阔又不失凉爽,矗立在老南京点点滴滴的角落里,窥视着这个世界的变化。它保卫着我们,不多不少,在炎热的夏日,为学校的一角搭上了天然凉棚。它挥舞着小手,由绿到黄,再由黄到绿,反反复复,四季交错着。风迎面吹来,让它们调皮地在舞蹈,甚至调皮地缓缓落下,在地上打转,翻滚。他会枯萎,但生命力是强盛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成了我心中的守护神。

  我感谢梧桐,感谢梧桐在春日撒下漫天毛绒雨。正是这毛绒雨,带动了同学们的卫生意识,让打扫卫生的同学更卖力,更勤劳了。感谢梧桐,感谢他在秋日飘下那落英缤纷的黄小手,他为学校铺了层叶地毯,让五小精彩夺目,让同学们在“风声雨声树叶声”中学习、玩耍,让世界因你而美好,让五小以你为荣,让这片充满文雅气息的土地充满生机,感谢,你为小远,以及忙碌的行人们和我搭起了一条绿色的.通道,爱的通道。我想在梧桐下沏杯茶,感受爱的味道、感恩的味道……

  此时,母亲节已过,父亲节如期来到。梧桐就如父母,他们用双手搭起了一个家,为你投下片片树荫,生怕伤了羽翼未丰满的小小鸟。他们慈祥又严肃,不仅教你学习,还让你感恩。让我们走在路上,在感恩这条大道上玩耍、奔跑。在感恩中成长,感谢梧桐,感谢世界,感谢父母!

《走在路上》读后感3

这个寒假,我读了著名作家梅子涵伯伯的短篇小说《走在路上》。本文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小远带奶奶去看电影,奶奶年纪大了,出门慢,路上走得也很慢,小远要迟到了!小远开始不耐烦,甚至开始讨厌,他想丢下奶奶一人朝前走去,回头之间突然发现奶奶变得非常老,想起奶奶陪伴自己成长的一幕幕往事,他眼睛湿润了,他觉得自己应该等一等奶奶,搀着奶奶一起走,哪怕迟到也没有关系。

  这篇小说写得十分感人,它没有用十分幽默的语调,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内容,但却可以抓住我的心,让我情不自禁地读下去,看完觉得心里酸酸的,差点掉下眼泪,我可以体会出作者写这篇小说时,十分仔细,写得很慢,很不着急,并从容地写出了这篇短文应有的.天然情感和它那飞扬的人格。

  小说中“哦,小远突然发现奶奶走路时背弓得这么厉害,踉踉跄跄的,让人看一眼都觉得怪可怜的。奶奶变得多老啊!小远天天和奶奶在一起,却没有注意奶奶已经这样老了。”看到这段,带给我不小的触动,小远的奶奶已经很老了,天天和她生活在一起的小远居然对这一切毫无察觉,我们有时就是这样,平时只知道接受来自父母爷爷奶奶的关心,却忘了在我们长大的同时,他们却在一点点老去,忘了去关心他们。

  记得从我上幼儿园时,每天都是婆婆接送我,帮我拿这拿那,接的时候还要给我带上一些吃的,就怕把我饿着,有时下雨,婆婆撑的伞总是一大半在我这边,深怕我淋湿了生病,全然不顾自己会被淋湿。读了《走在路上》这篇文章,想起我有时对婆婆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羞愧,婆婆现在年纪也大了,我应该多关心她们,而不应该觉得他们啰嗦,感觉厌烦,他们需要有人关心,有人陪伴。《走在路上》让我更加懂得了要关心家人,尤其是为你付出很多的祖父母,要像他们关心我们一样去关心他们,那样他们才会觉得晚年过得真幸福真开心!

《走在路上》读后感4

  寒假里,我阅读了梅子涵爷爷写的一篇文章《走在路上》,看完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文章主要讲述了十四岁的少年小远想带奶奶去看电影《海狼》。电影下午2:10开始放映,路上要花很长时间,所以他们决定1:10出发。可是奶奶实在是太磨蹭了,在家里浪费了25分钟才出的家门。小远嫌奶奶太慢了,就自顾自地走着,把奶奶撇下了好几米。过了一会儿,他碰到了他的同学们,他们还嚷着:“小远,快走,看电影要迟到了。”小远心想:要迟到了!都是你,奶奶,那么慢吞吞……他回过头去,却突然发现奶奶变得很老,背弓得多么厉害,于是他决定挽着奶奶一起走。而令我最感动的是小远小时候的回忆。他小时候是靠奶奶一手拉扯大的,爸爸妈妈在农村干活,奶奶既要照顾他,还要靠拉劳动车赚钱,十分辛苦。尤其是烈日当空的夏天,奶奶拉车时没有遮阳伞,火辣辣的阳光直射在奶奶的脸上,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流……

  我也想起了我的奶奶。小时候,我也是奶奶照顾我的,因为爸爸妈妈要去上班。那时我很爱哭,睡觉的时候还一直哭,奶奶就轻轻地晃着我的摇篮,给我唱摇篮曲,等到我睡着了,她才会悄悄地离开。那时我也很淘气,吃饭时总要跑来跑去,奶奶就耐心地追着我跑,一勺一勺地喂我吃饭。我吃好了,她却还没开始吃饭。如果没有奶奶的.照顾,我可能不会这么健康快乐地长大。

  当长辈老了,我们却总是嫌他们话多唠叨,走路缓慢,我们有没有想过,在爸爸妈妈去上班时,是谁来照顾我们的?我们开始学说话时,是谁在耐心教导我们?在我们不会走路时,又是谁搀扶我们的?此时,我耳边响起了一首歌的旋律《当你老了》: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取暖,回忆青春……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

《走在路上》读后感5

  我个人对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接触、了解的时间很短。说实在的,20xx年之前,我对“陶行知”三个字是十分陌生的,更谈不上什么“学陶师陶”了。20xx年后,才慢慢的接触、了解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我学陶师陶是从阅读杨应彬同志未满13岁时写的一本叫《小先生的游记》的书开始的。阅读《小先生的游记》时,我认真做了笔记,进而写出了读后感《少年哀乐过于人》(注:再版《小先生的游记》的序二)。那时,还写成《陶行知亲手培养的学生——杨应彬》一文(两年后,拿到生活教育杂志<20xx年第10期>发表)。从阅读《小先生的游记》起,我开始对百侯中学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得到陶行知亲自指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的那段辉煌历史产生了兴趣。此后,我就从不断了解“那段辉煌历史”,走上漫漫行知路。20xx年,百侯中学大埔百侯中学学陶师陶成果——《行知路上》一书出版,在协助编辑、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进一步了解了陶行知生平事迹和陶行知教育思想,并在《侯中校友》、梅州教育城域网发表介绍该书出版的文章。

  在即将过去的20xx年一年来,我在行知路上是怎样走的呢?主要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今年,张达文会长领导下的.县陶研会把我评为学陶师陶先进个人,这是县陶研会和领导对我这个初步接触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后学者”的鼓励。事实上,距离“先进”两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一年来,我在学陶师陶方面做了什么?主要是:一、读陶书,明校史,挖掘、整理百侯中学曾得到陶行知先生亲自指导开展生活教育运动的“宝藏”;二、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领会其精髓,用以推进素质教育,铸造“陶”字特色品牌。

  读陶书,明校史,主要阅读包括《陶行知文集》和各种陶研读物,查阅百侯中学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得到陶行知亲自指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的那段辉煌历史的材料,了解陶行知生平事迹。

《走在路上》读后感6

  读了这本书我陷入久久的沉思之中:我们的教师太伟大了!平凡中的伟大!伟大中的平凡!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江河奉献给海洋,星光奉献给长夜,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把一颗火热的爱心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学生。

  平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艰深的说教;平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然而我却感到书中有一股无形的魅力征服了我,许多教育的故事感染了我,无数生命的智慧启迪了我。

  杨老师是农民的孩子,农民的孩子总有城里孩子没有的拘谨自卑甚至见识浅陋,但学习是自由的,梦想是自由的.。在晓庄师范表现平平的杨老师因为陶老师的精神的熏陶油然而生一种理想:走行知路,办行知小学!似乎有点年少轻狂,他和李亮的“志愿书”理所当然成了他们吸引别人注意力的做秀!

  但梦想是种力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给嘲笑他们不理解他们的人做了最好的诠释。做为文革后第一批毕业生,他们放弃留城的分配待遇,选择了最不像学校的五里小学!当时,他们满怀的激情怕就是来自陶行知的诗篇了吧: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每当我站在神圣的讲台上,望着那几十双纯清天真的眼睛,我总是那么激动,原来竟有这么多的孩子在乎我讲的每一句平常的话语,在乎我做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

  也许我终身登不上特级教师的领讲台,也许我经过毕生的努力也成不了叶圣陶式的教育家,也许我劳碌一生仍清贫一世,也许┉可这些又算得了什么?为着不老的青春,为了不朽的爱,我奉献过,给予过,面对成功和失败,我欢笑过,哭泣过。如此可爱的孩子,如此丰盈的人生,如此美丽的奉献,我怎能不爱?怎能不爱呢?

  胸怀梦想,激情相伴,一切可待!

  让无聊少一点,让事情多一点;让想法多一点,让遵循少一点;让学习多一点,让埋怨少一点;让热情多一点,让爱多一点,让梦想开花。

《走在路上》读后感7

  奶奶,这是一个多么亲切的称呼啊!它代表的是自由和纵容。每一个孩子都认为奶奶对我们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以前还不懂事的`我也曾这样认为,偶尔想孝顺孝顺奶奶的时候我也是有的,不过马上就被打消了。直到我看了这个故事,我就瞬间懂了许多。

  故事讲小远带奶奶去看电影,奶奶已经七十了,老了,所以动作有点慢。小远等了她二十多分钟,还没好。于是就生气地甩下奶奶自己先走出去。奶奶对小远这个时代的事不太懂,只懂小菜场里的事。小远走着走着,想起了小时候。小时候,小远老要趴在奶奶的肩上,到各处去玩。奶奶还沿路告诉他一些小知识。夏天,奶奶要去拉劳动车,小远看着她。小明明明不想让奶奶买棒冰,奶奶还是买了。她的钞票都被汗水浸湿了。小远猛一转头,突然发现奶奶一下子变老了许多。一瞬间,他突然觉得应该等等奶奶,搀着奶奶。

  看完这个故事,我眼泪倾盆而下,脑子里想的全是奶奶。小时候奶奶天天背着我上幼儿园,放学,奶奶又从一楼把我背到五楼。还有一次,奶奶突然脚骨折了,奶奶没来接我。我等得眼泪都快出来了,才出现爸爸的身影。我刚才埋怨的情绪全都没了。“奶奶呢?”“我要奶奶。”我回到家,奶奶在烧饭。她是单脚跳来跳去在移动。那个时候的我简直不懂事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居然在房间里大笑着。那时候,奶奶六十五岁,我竟然没有想到奶奶这样跳来跳去会很累。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一定选择帮奶奶烧饭,也不要奶奶每天接送。现在,我比奶奶高了,奶奶渐渐渺小了,每次回去奶奶总是烧好一大桌的菜等我们。偶尔,可以住老家,奶奶也总是强烈推荐我住姑姑家,因为这样我有玩伴,其实我知道,奶奶心里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可她为了我能高兴,还是这样说。

  珍惜眼前的人吧,当我们渐渐长大,长辈们也在悄悄地老去,岁月的冲击使他们更苍老,哪一条皱纹、一根白发不是为我们而生?哪怕为他们擦擦汗,陪他们走走路都是对他们最好的慰藉。

《走在路上》读后感8

  我常常喜欢一个人坐在窗户前,看变化各异的云朵,看着楼下的花草树木,四季变化着,我已经从襁褓中的那个婴儿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小姑娘了,而在这十年里我常常回想起那些曾经温暖过我们、感动着我们的人和事情,瞧,《走在路上》勾起了我那内心中最柔软的记忆。

  今年暑假,我读了梅子涵爷爷的著作《走在路上》,故事描述了十四岁的`主人公小远的班级组织看电影,临时多了一张电影票,小远决定带他的奶奶去看电影。

  走在路上,他总是嫌弃奶奶走得慢吞吞,于是小远一次又一次地催促奶奶快些。因为他的同学奔跑着告诉他,电影就要开始了,快要迟到了。当小远狠狠地扭过头来,突然发现奶奶的背弓得这么厉害,走路也踉踉跄跄的,奶奶多老了啊。

  这时,小远的脑海里浮现小时候的一个个画面:是奶奶背着他在大街上玩,那时候奶奶的肩膀真是又宽又软,趴在上面舒服极了。那时候的奶奶懂得东西可真多啊,好像没有她不知道的东西。六十岁的奶奶,常常还在冶炼厂当临时工拉劳动车,会从口袋里掏出被汗水浸湿的钞票给小远买冰棒,小远高兴极了…….

  一瞬间,他突然觉得应该等一等奶奶,搀着奶奶一起走……

  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词语,也没有绚丽的图片,可是我却被深深得感动了。它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她今年七十六岁了,已经整整照顾了我九年,她和小远的奶奶一样慈爱。每当下雨天的时候,奶奶总是把伞偏在我的头上,自已却淋湿了半个身子;每天早晨起床后,我总能看到桌子上丰盛的早餐,而她又出去买菜了;当我有不懂的题目时,奶奶总能放下手中的事情,戴起老花镜给我讲解题目。渐渐地我发现奶奶洗碗总是洗不干净了,她的背越来越弯了,和别人打电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了。原来是我长大了,奶奶变老了!所以我要更加孝顺我的奶奶,我会多陪她说说话,给她读读新闻,多关心关心她……让她每天都开心,就像她照顾小时候的我一样。

  《走在路上》是一本关于亲情的书,是一本充满了感恩的书,也是让我们学习和传承中华美德的书,我特别喜欢这本书。

【《走在路上》读后感】相关文章:

走在回家的路上的说说04-13

走在乡间小路上的心情说说03-30

走在夜晚下班的路上说说170句07-17

晚上一个走在路上说说11-22

一个人走在路上的说说04-14

一个人走在路上的心情说说03-22

一个人走在路上的说说(精选610句)08-18

关于下雨天走在路上时的各种朋友圈心情说说(精选280句)04-22

独自走在街上的说说05-28

夜晚走在路灯下说说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