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08-02 14:45:3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品【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品【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呼兰河这座小城,实在“安静”得很。

  大事不过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等四五件。除去这些,便剩下这家妯娌与婆婆闹矛盾,那家又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来吵去此等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封建旧疾在当地老人眼里固不可彻,两家订下娃娃亲,待子女成人后,若一方家境衰落,婚约定是要被取消的。若取消的是男方则相安无事,若是女人,出门上街便少不了被指指点点、议论非议,往后也再难婚配,而且对丈夫百依百顺的妻子才能称之为良妻。谁家里人生了病,不先去药铺就诊,反而听从乡人空口无凭的偏方,等到病情刻不容缓时,再请大神来家里跳上一段,美其名曰驱赶鬼魂,现如今想想实在荒唐了些,那病自然石沉大海了。生活在这样的小城里,萧红应该是无趣寂寞的。

  呼兰河这座小城,有时静谧美好。

  斜阳细碎斑驳,庭院下嫣然一片,黄瓜、冬瓜、小麦镀上粼粼金波,盈盈闪烁,“卖豆腐哩,新鲜的豆腐”,街市上由远及近的冷硬的叫卖声划破小城的宁静。大户小户的'门闻声即开,清香的豆腐香潜入深巷,在飘忽不定的叫卖声中倏地爆发,沁入人心。有钱人家呢,便解囊买下几块,拌上葱花,嫩白嫩白的点缀上浅绿的花边,入口即化。待到盛夏傍晚,坐在门槛上,与邻居畅谈时舀上几嘴,那真是炎日里最幸福的事。没钱的人家呢,光闻闻味,便心满意足了。

  呼兰河这座小城,住着她的祖父。

  星光漫天,留给夜空独有的温柔,漆黑的幕布下,祖孙俩倚在小床一隅,她缠着祖父念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韵飘香,悄然潜入小丫头的美梦中,静谧的夜里,传来甜甜的鼾声,祖父握着烟头,柔柔地注视着女孩,烟雾四溢,朦胧中老人浑浊的眸中闪过一明一灭的清明。小虫细碎的秘语,泛淡白色清辉的皎月,郁郁青青的庭院似全都沉溺在这一刻的美好中,睡吧,醒来便知花落多少……

《呼兰河传》读后感2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呼兰河的人们所产生的不幸与其说是封建社会压迫的苦果,不如说是其思想的愚昧所带来的恶果。比如团圆媳妇家的杯具,为什么人会死,怕真不是婆婆人恶毒,而是千百年根深蒂固的观念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共同的顽固的价值观,他们所有的亲友邻人都觉得团圆媳妇的行为举止不对,想把它矫正过来,最终共同活活把团圆媳妇折磨死了。

  这难道也是阶级压迫吗,我看未必,这种愚昧的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不高的生产力和千百年的礼貌传承,来自于社会现实。撼山易,憾人心难,这隔了几层的`我们看来,这是愚昧而不可理解的,而在当时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看来,那恐怕是再正常但是的。

  所以,个人觉得,萧红的个人杯具怕也多多少少来源于那里,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自己的思想观念超前于自己所处于的时代,那绝对是一个杯具,如果做不到糊涂一点,那么人生注定是要坎坷的。因为对于作为一种社会动物的人类来说,如果做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请”,那绝对是不容于人,不容于社会的,轻则受到排斥,重则有可能像西方众多中古世纪的科学家那样,丢掉性命。也许,就算不被社会清算掉,自己也可能受不了这个荒谬而不可理喻的社会,以自杀为结局。也许,那么多杰出人物走上这条路,也是有这个原因在的吧。

  所以说难得糊涂,也难怪苏轼洗儿戏作,“世人养子望聪明”“我愿生儿愚且鲁”,世人大多是有排他性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与大众不同,大多是要以杯具收场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尽管萧红老师生活的年代与自己相差太远,但读的时候也没觉得难懂。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听长辈讲他们小时候的各种趣事,其中不乏各种的“妖魔邪道”。

  萧红老师的名字总和萧军捆绑在一起,起初总以为他们两是兄妹的关系,后面看了记录才知道原来能够是兄妹也许会更好吧。

  呼兰河小城的故事,最喜欢和祖父在后花园的日子,也最喜欢祖父的和蔼可亲。一年不过四季,一日不过三餐。可那时的四季并非春夏秋冬,三餐也不尽是一素一汤。

  读到小团圆媳妇被各种折磨导致死亡的时候,满心的气愤,各种的想要骂人。不怪那个作妖的大神,不怪那些起哄的百姓,不恨残忍的婆婆奶奶,恨那个吃人的时代。一句话,加了盐,填了醋,撒了花椒,倒了辣油,不就变得有滋有味了嘛。你说一句,她传一遍,传着传着,本来的我爱你,也变成了我爱他。

  小团圆媳妇还活着的时候,她像要逃命似的。前一刻她还求救于人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 现在她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要求了。可是一些人,偏要去救她。

  小团圆媳妇怕羞不肯脱下衣裳来,她婆婆喊着号令给她撕下来了。现在她什么也不知道了,她没有感觉了,婆婆反而替她着想了。

  好似后面的王大姑娘,在不知道她和冯歪嘴子在一块儿的时候,夸王大姑娘长得好看,大大的眼睛,尖尖的鼻子,长又整齐的'大辫子,能干活又勤快,都想让她当自家的儿媳妇。可一但躺在冯歪嘴子床上在奶孩子的野女人竟然是王大姑娘后,就全然换了一副嘴脸。大大的眼睛也变得是勾引人的媚眼,大大的个子也变得不正经起来了。起初有多好,现在就有多糟。好在冯歪嘴子是真心待她,对她也是极其上心,可以不顾他人风言风语。

  有二爷和老厨师之间的互斗也是妙趣横生

  祖父和“我”之间的对话也是笑料百出

  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一定还有呼兰河这样的地方存在。希望那里有的是小城的平凡,朴实,善良,没有跳大神的,没有恶语相向的,没有蜚语…

  晚安!全世界!

《呼兰河传》读后感4

  本书在作者“平淡如水”的叙述中,我看到了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还有灰色的人生。这里的村落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一样,乌云密布,除了灰暗别的毫无色彩。这里的村民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们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只是淡淡地活着,然后淡淡地离开,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

  生活在呼兰河畔的人们,他们脑子里充满了迷信,他们认为人应该顺应天意,顺应社会,但天意到底是什么?他们却无从知晓。他们是那么愚昧无知,那么封建,无形中充当了刽子手。这是多么可悲啊!

  其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小团圆媳妇的死。她才十二岁啊!本是天真烂漫的年龄,却过早地被卖给了胡家做童养媳。一个健康的小女孩,却因为爱笑,婆婆就要给她一个下马威:用皮鞭抽打她,用烧红的铁烙她的脚心……

  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认为,这样抽打她是为了她好,但最终却因为帮她治病的婆婆的.“好心”而丧失了生命。我们到底该责备谁的狠心呢?愚昧的婆婆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错。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背景下,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

  轻轻地合上《呼兰河传》这本书,不自觉的悲从中来。我真为这里面的人感到悲哀,他们日复一日地生活着,从来没有任何变化,生活中也没有色彩和花样。周围的人又是那么冷漠和遥远,每个人之间仿佛都隔着一堵厚厚的墙,这样压抑的环境怎么能生活下去呢?这样的生活又是为了什么呢?

  从作者的笔下,我看到了作者无声的哭泣和呐喊,似乎想唤醒那些麻木的心灵……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呼兰河传》,用悲愤控诉故乡麻木卑琐的回忆录。浓墨之处,又见故乡。

  呼兰河城里,是欢愉与凄凉的交响,回忆了萧红的童年。这座城,是人性愚昧的一面,也是萧红在离开后最思念的地方。

  生母早逝,父亲不疼,后母不亲,祖母不爱。唯有祖父,为萧红撑起了一片蓝天,成了萧红童年中最温暖的阳光。

  在院子里,在后园中,在阳光所到之处奔跑。萧红跟在祖父身后,装模作样地不知从何处找来一顶帽子,戴在头上,紧紧跟着祖父。两个一大一小的身影在后园里边栽花拔草,小的学大的,大的笑小的,祖孙俩其乐融融,半天泡在后园中出不来。

  拔了草,下了种,说好割狗尾巴草,却割了一大片谷穗。祖父也不恼,乐呵地给萧红讲讲植物学。可萧红这个淘气包偏是不听呀!采了个花心,捉了个蚂昨,非把它的脚绑了起来,学着街上的人遛狗。不一会儿,不见了蚂蚱,索性丢下花心跑去祖父那乱闹一通。“下雨喽!”扬起水飘过,飘中水花四溢,园中一阵好大的雨!对萧红来说,还有哪件事能比在园中欢乐呢?

  玫瑰打五日开放,香气浓了十里。祖父拔草,萧红摘花,把祖父头上的帽子插了二三十来朵红艳艳的玫瑰。那年春天雨水大,红了玫瑰,亮了萧红欢乐童年里那一丛盛开的花朵。

  红花耀眼,香气袭人,慈祥的.祖父陪着萧红度过了一个春天,一个秋天。萧红明白,就算全世界都与她为敌,祖父依然会是她最温暖的阳光。

  祖父的爱让萧红有了一段欢乐的童年,可当童年逝去,祖父抛下萧红离开人世,萧红的世遍布乌云,逃出那没有阳光的家,独自漂泊于世,尝尽人间冷暖。

  “我将与蓝天碧天水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思乡,含泪挥手告别人世,只留下那《呼兰河传》传世于今。

  那年阳光正好,园子里飞虫植物年年依旧,可故人却已长辞于世,忘不了,也难以忘怀。

《呼兰河传》读后感6

  著名女作家萧红所写的《呼兰河传》我已经看过很多次,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品尝到二十世纪初期的苦味,书中所展露的各幅画面,又让我想起罗。勃朗宁说过的那句话——无知不是无辜,而是有罪。

  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路上坑坑洼洼。二十世纪初期,人们似乎都很愚昧:路上有一个大坑,可是人们从没想过去填平它,而是种树、拆墙。在他们眼里,要听天由命,绝不随意改变命运;人们生病了,他们也从不想办法解决,不求医不治病,而是跳大神、捉“妖”,这是多么愚蠢的举动啊!

  “祖父总是以那一种方式抓掉孩子们的帽子,而每一次孩子和祖母总会笑得不得了,好像那戏还是第一次演的一样。”书中的.“祖父”似乎从来都很孤独,“幸亏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祖父”作为一家之主,书中的冯歪嘴子对他只有下等人对上等人的尊敬,老厨子对他只有吹捧,而二伯对他也只是敬畏,但他始终无法抹去人们之间隐形但隔阂,因此他只能寂寞着。看啊,这个时代是多么无情又冷漠。

  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实在令人同情,“我”家隔壁的邻居常常跳大神,那是因为小团圆媳妇生病了,既然生病,应该求医治病才对,可当时的封建社会,却要求神信鬼,干抽贴的傻事儿来,真是愚蠢、可笑。与其说小说中的小团圆媳妇是病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庸医、封建迷信和所谓的“云游真人”给折磨死的!

  《呼兰河传》讽刺了人们的无知、迷信,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的善良似乎对许多事都无能为力。小说的开头语调轻松,可越往下读就越发感觉悲凉。尾声中,作者说祖父去世了,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一片凄凉。这不仅是对亲人离开的叹息,也是为了时代而悲伤。

  《呼兰河传》是一首凄凉对歌,一段悲凉的诗,实在值得回味。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著名的文学家矛盾这样评价过《呼兰河传》这本书。最近,我也认真读了这本书,不由得啧啧赞叹。

  《呼兰河传》是作者萧红的回忆录。她用孩子的角度记叙了她自由的童年,但是,都能看出作者对祖父和菜园子的.喜爱及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愤愤不平。

  本文讲的最多的就要数萧红和她的祖父了;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跑,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蚂蚱不见了。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但是,可怕的封建社会,很少有像萧红那样拥有幸福的生活,更多的是可怕与凄凉。《呼兰河传》中也写了不少可怕的生活及对封建时代的痛恨,主要写了:“有一家人娶了小团圆媳妇,然后把她折磨死了。”我看后,一下子觉得可怕,毕竟,一个人被活生生地折磨而死,是多么的可悲啊!我想,封建社会中,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吧。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想是封建社会因为落后贫穷导致人们没有机会学习,所以无知的听天由命,漠视人的生命,如今生活在民主自由的新社会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一定要珍惜美好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呼兰河传,讲述了20世纪初作者的童年。

  首先讲了呼兰河传的冬天,以寒冷的环境描写了一系列的事,主要写我和祖父在祖父的菜园里愉快地玩耍的快乐也是“我”在童年里永远也无法忘记的记忆。虽然祖父的身体老了,但他还是有一颗童心,这也应该是“我”为什么在祖父和祖母之间更喜欢祖父的原因了吧!并且祖父也非常喜欢跟小孩子玩,经常小孩子一来,祖父就把他们的帽子藏起来,但总是藏一个地方,就像跟他们约定好了一样。“我”就放在这,你们来拿。

  而这也是整本书中最温暖的回忆。

  呼兰河传是一个非常信鬼神的地方,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等都体现了人们的迷信。

  跳大神,大神是治病的,她们会穿着一些不寻常的衣服。而且他们会把招牌弄得非常旧,就会体现她一年跳的次数多,生意就会更兴隆,赚的钱也更多。

  放河灯,七月十五日,呼兰河上会放河灯。这是为了让死了的冤魂怨鬼从地狱里脱生。

  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人们会去呼兰河附近的'两座庙拜祭,表达了人们对神的尊重。

  小城中的人们,大部分都是看客,他们愚昧无知,冷酷无情,对生命漠视,这就是呼兰河的人才。

  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就是被他们活活整死的,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丑恶,封建的思想以及丧失的良知啊!读此,我感到十分悲哀,为小团圆媳妇而悲哀,也为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而悲哀。

  万幸,在冯歪嘴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他在王大姐死后,一个人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虽然很艰难,但他没有放弃,该干嘛干嘛,面对生活的困难的时候,他没有屈服,虽然他的眼里常含泪水,但当他看到自己的两个孩子正在慢慢长大,他就立刻把那含着泪水的眼睛笑了起来。

  没错,只要有希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我相信,这也许是作者的期望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9

  《呼兰河传》是民国才女萧红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描写的是在松花江和呼兰河边一座叫做呼兰的小城里发生的故事。作者描写了很多当地的社会社会风貌和人文风俗,有欢乐也有苦痛,既有对封建社会里的恶习和体制的控诉,也有对国家和人民未来的'出路和希望的思考,用自己的笔大家了封建统治者。很明显,她是一位爱国的作家,因此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鼓励和支持!

  书中的呼兰河小城,人们对生活已经没有抱任何希望,他们没有理想,对生活也没有热情,似乎在封建统治阶层的压迫和剥削下,已经变得麻木不仁,对遭受苦难的劳动人民也变得冷漠不关心,这种心态和精神状态对于我们的国家来说简直是灾难。而即便是生活在苦难中,他们对封建迷信却十分笃信,他们对这一世的生活的失望,而将自己的精神信仰和期望都放到来世,我们可以说他们非常无知,但设身处地的思考,也反应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无奈!

  萧红在书中也描写了一些传统风俗给童年生活带来的快乐,例如跳大绳、唱秧歌、放河灯等等,而这些优秀的民俗其实是对精神的寄托和美好的祝愿,却并没有被我们后人好好的继承,也是非常可惜的。

  读了这本书,我被萧红的才情打动了,她的文字虽然写得看似平淡,描写了呼兰河小城里普普通通天的人和他们的生活,但桩桩件件都是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控诉和痛斥,对于人们的思想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也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明主社会,享受着前人无法获得的幸福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呼兰河传》讲了萧红小时候和祖父的故事,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动人。

  萧红的童年是欢乐的,因为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他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给她点灯笼,让萧红玩得不亦乐乎。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祖父却有着惊人的耐心和宽容。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必须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其次,萧红找到了一个破旧的灯笼,一般的家长必须没有耐心擦干净,点上蜡烛给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臭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欢乐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是欢乐的,因为有了一个不平凡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大泥坑,这泥坑经常弄翻马车,淹死人、牲畜,还阻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路。有了这个泥坑,村里里顿时热闹非凡,翻了马车抬马车,人掉下去了救人,挡住了人从旁边的墙上头爬过去。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更没有一个人要把这个“无恶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这个坑,村子就恢复了冷清,变得寂寞,大家没事可干,失去了抬车的乐趣……当然了,这个泥坑也给村里人带来了“福利”,当牲畜淹死的时候,许多人都去抢猪肉吃,杀猪的捡了回去,就会以半价卖出去。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萧红的童年是欢乐的,因为有了许多人陪她玩耍。冯歪嘴子啊,她们家的厨师啊,都是她的“寻乐工具”,团圆媳妇仅有十几岁,她很乐意陪着萧红玩,乐此不疲,但她最终命运多舛。

  我们再也体验不到萧红的童年生活了,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人性的至纯至美,仍然使我的内心暖暖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这本事萧红的童年回忆录。语言很有朴实,充满韵律,详尽的讲述了她的童年生活。萧红和爷爷在一起的日子十分快乐有趣,不知道为什么很少提起她的父母,这段是唯一让我感到幸福的文字。其他文字整体充满了无奈萧条,那时中国农村的人们努力的生存下去,却仅仅是生存,活着就活着,死了也就死了。村子里面的人愚昧,无知。我恨他们的愚昧,无知,却又只能无可奈何的叹息。邻居家的童养媳,可爱的小女孩子被一家人活活折腾死;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磨官,妻子难产死了,艰难的.拉扯着两个小孩。一直住在危房不搬家的拉车人,经常偷摸拐骗的厨子。只有生存没有生活的村民,耐苦耐劳的村民,八卦愚昧的村民,矛盾的村民,使我印象深刻。虽然文笔很好,但是不想再看一遍。

  好句摘抄:

  1、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2、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的一声不响的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3、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4、月光在河水上边并不像是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

  5、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大的原由。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这天,父亲无意中借来了一本书,说要我看看,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我接过这本书,上面写着《呼兰河传》四字,我带着这本书来到自己的房间,默默地翻开,静静地看了起来。

  《呼兰河传》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呼兰河传》中的那个单纯的“我”在经历几许变故后,漂泊动荡的生活让她拾起记忆的碎片,并利用这些碎片编织成她记忆空间里的梦幻,在那远离尘嚣的梦境里她守望现实生活的孤独寂寞与凄清。作者以自己零碎的记忆编织出的《呼兰河传》让人感觉到了深深的悲凉。那些作者童年的音符陆续挂在我们眼前,述说着作者童年的回忆,凄凄凉凉。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在默默中,生命在缓缓的流逝,带着凄惨而温馨的记忆,流逝……

  《呼兰河传》中的冯歪嘴子很坚强,面对着贫穷和旁人的冷嘲热讽,依旧乐观的活着。有二伯忠实勤恳,最后逃不过时间的流逝逝去。小团圆媳妇很悲怜,在经历了挨打、跳神、热水汤驱鬼后病好转,静静迎来的却是命归黄泉的悲哀事实。文中还有很多的人物都是个性鲜明的。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写这本书时,仿佛很悲伤,她写这本书可能是为了用童年的回忆,来慰藉着自己孤独的记忆。《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想到了一些为命运的悲苦而失去信心的人,那些人都不够坚强,而相反作者萧红的.命运也如此,但她还是如此坚强,在文中用笔述说着童年的回忆。作者很怀念家乡的一切。

  作者很平静的等待着自己的未来,几乎已经知道未来发生的事,知道自己生命流逝时的孤独无助。感、感觉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在默默中,生命在缓缓的流逝,带着凄惨而温馨的记忆,流逝……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在暑假中,我看了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这不算是一本很厚的书,但写了很多事。

  这本书不光讲述了是萧红小时候的事,还真实的反映了旧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她的笔,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旧社会老百姓。

  萧红来自东北,正在她来到上海,饱受冷落和白眼,心中的火焰变成冰块的时候,她遇到了鲁迅,鲁迅的慈祥让萧红心中的冰块逐渐融化了,并且使萧红拿起了笔写作。最后,萧红写出了《呼兰河传》。

  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都是出自于《呼兰河传》。

  但是,看完全书之后,我才能明白旧社会的黑暗,呼兰河的人是善良的,但旧社会的迂腐和封建使得他们的习俗害了他们。

  当小团圆媳妇生病的时候,婆婆愿意花钱去请道士来"治病",这当然是出自善良,但是我们明白,道士做法又怎样能治病呢最后,小团圆媳妇,这个十四岁的小姑娘生病死了。

  鲁迅先生所处那个年代,是动荡不安的,但是人们依旧是善良的,但是,善良的人们的人们依旧摆脱不了封建的枷锁,依旧不能抛开那些没用的甚至是害人的"土办法".

  在这种社会中长大的萧红是寂寞的:妈妈对她是恶言恶气的,爸爸对她是冷淡的,奶奶会因为一些小时而拿针扎她的.手指,只有爷爷对她是慈祥的。在那个时代重男轻女是十分明显的,生个男孩,家人会欢天喜地,生个女孩,家人会一脸嫌恶。你说,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萧红,怎能不孤独

  所以在萧红四十二岁的时候,她就早早离开了人世,只留下了《呼兰河传》。

  这本书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我们是多么幸福,更让我珍惜我此刻所拥有的一切,让我感受到了不用担心温饱是多么幸福。而且,也不能相信封建迷信,这样只能害了自己。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冰心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落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桂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也认为,书就像调味剂,让枯燥的生活变得活力四射。在今年寒假中,当我关上这本书时,心中早已有了这种感慨。它就是—《呼兰河传》。

  书如其名,作者萧红以回忆自己与家人的趣事和自己故乡呼兰河城所发生的事来写的。整本书一共有七个章节,其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还是第三章的一段对话: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尾巴草的一片地,他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束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就像狗尾巴。”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笑话作者连狗尾草和谷子分不清。过了一会,笑够了,又想起自己小时候何尝不是这样呢?不知不觉,从发呆变成回忆,从回忆变成身临其境,这种感觉似乎像极了作者回忆时的样子。

  书中有浓浓的亲情,有美丽的“火烧云”,有作者的家乡——呼兰河城,城里有荒凉的小院,有性格古怪的二伯。而这些,看似没有关联,实际上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合起来却是作者对乡亲邻居、亲朋好友的思念,对家乡的想念,更是对年少时的一份回忆。

  作者最后一句话说的很对——“书中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却都充满了回忆”。

  是呀!难怪作家叶文玲《我的“长生果”》中的一句话:“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还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

  ——《呼兰河传》

  鲁迅先生曾有写过一个有趣的`人物——阿Q,而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有二伯也是一位阿Q式的人物。他可爱,又可怜。

  有二伯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如果我有东西吃不给他,他便向你要,你若给他,他又不要,真怪异!

  有二伯有许多缺点,却有一点令人敬佩,他很忠诚。有二伯在萧红家待了几十年,除了偷点东西以外,从没有做过什么对主子不好的事,他忠心耿耿,按有二伯的话说,就是“你二伯就是愧心事不敢做,别的都敢。”

  一个人忠诚,是立身之本,你若不忠诚,见风使舵,最终会被世人所唾骂。一个人不忠诚,就像一朵花没有花蕊;一个人不忠诚就像树没有枝干;一个人不忠诚,就像鸟没有翅膀。忠诚,是多么重要。

  吕布,三国时期的第一战将,他武功盖世,却为何被世人唾骂,因为他不忠,先后投奔丁原、董卓,被金钱所奴役,被董卓所收买,杀死了丁原。一位“三姓家奴”,不仁、不义,怎能流芳百世?只能遗臭万年。

  同是在三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让我们敬佩,也不求功名,只为报刘备对他的恩,他忠心不二,为了辅佐刘禅,每日呕心沥血地寻找制胜关键。

  忠诚,才是立身之本。

  在明朝末期,吴三桂镇守清军攻入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崇祯皇帝期望他能守住这一关,不能让大明帝国断送在自己手上。可是,吴三桂让他失望了,吴三桂大开城门,欢迎清军入关。

  从那一刻起,吴三桂再也不是大明王朝的功臣了,而是一个卖国贼。他不忠诚,不为国家利益着想,就这样,大明王朝从此消失了。

  忠,人之本性。而吴三桂不忠,他的所有成就将从此烟消云散。因为,只有忠诚才会有人信任,有人去关注。假若不忠诚,你不再拥有什么。

  忠诚,人之本性。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简介07-20

呼兰河传心得12-31

阅读心得呼兰河传04-18

阅读呼兰河传心得04-14

《呼兰河传》阅读心得02-19

《呼兰河传》 读书笔记01-26

读书笔记:《呼兰河传》03-31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9-21

呼兰河传个人阅读心得10-29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