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说文解字》读后感

时间:2024-02-02 10:46:33 诗琳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说文解字》读后感(精选6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文解字》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文解字》读后感(精选6篇)

  《说文解字》读后感 1

  拿着我的成绩单,我迈着沉重的步伐爬上了岳麓山,期待着能找到一些令人愉快的风景。几片枯黄的落叶散落在结冰的柏油山路上,孤独而又深邃的山路上没有人,这让我沮丧的心情低落。往下看,他看到一颗丑陋的鹅卵石横在山路中间。“啪——”我沮丧地狠狠地踢了石头一脚,看着它滚到一根杂枝上。就我所见,一朵淡淡的菊花在风中盛开。"直到9月8日在秋来,鲜花将会盛开,我将会杀死所有的花."在这样一个萧瑟的季节里,它的高贵与超然的品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深秋,所有其他的.花都枯萎了,它仍然孤独地站在萧萧的秋风中。周围的一切都黯然失色,这个地方充满了美丽。

  凝视着盛开的菊花,一种敬意油然而生。菊花不像仙人掌那样健壮,不像昙花那样灿烂,也不像桂花那样芬芳。但是只有在所有的花都凋谢的时候,它才能顽强地绽放。它应该忍受多少苦难!梁肖的秋天缺水,气温也会相应下降。它需要用它虚弱的身体来抵御这种恶劣的环境才能达到这种状态。石头堆在周围,土地因干旱而龟裂。但是菊花顽强地盛开着。我突然明白了。与这些相比,我遇到了什么困难?当一个人情绪低落且永远无法恢复时,如何能战胜残酷的“秋天”?

  回想那个秋天的菊花,高考就在眼前,我们已经到了所谓的“秋天”,不是吗?艰苦的工作、紧张、无聊...这一切都和那个秋天的坏天气很相似。我们应该向菊花学习,用它柔弱的身体守护我们坚强的意志,与秋天竞争到底,最终在秋风中绽放美丽的微笑。让我们试一试,让生命的菊花绽放。

  《说文解字》读后感 2

  1月29日,爸爸给我捧来一本特别大的书,里面讲的是很多汉字的由来。好多汉字的介绍都令我惊诧不已,拿“我”字为例。书上说这个原本是用来自己称呼自己的字的本义居然是杀人的武器!还真把我吓了一身冷汗。后来,通过后面的介绍文字,我渐渐明白了。原来进入战国时期后,这种杀人的凶器被淘汰了。汉唐以后,他就被普遍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并逐渐取代了“余”、“予”、“吾”等旧第一人称代词。

  就像前言说的.一样:“这些,乍一听来简直不可思议。但若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就会获得一种顿悟的释然。”我也颇有这样的感觉。每当直接告诉你意思时,你总不禁愕然。然而,每当文后的介绍文字让你理清思路,重新思考的时候,你总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认为,它就相当于新华字典的完整版。字典告诉你字义,它则告诉你更深的一层——字的由来。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在古老的文章里自由穿梭;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彻底认识汉字;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要是不读它你就无法了解甲骨文、金文等各种古老文字背后的故事。

  《说文解字》令人懂得汉字的真理,它就像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想把他有生之年所有的故事都将给孙子,重孙子听。我们应该满足这样的“老人”,让他把一个小小的汉字联系起来的庞大的故事全部传授予我们。这也就是知识的奥秘。

  《说文解字》读后感 3

  文字是语言的基础,中国文字更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介绍说明中国古代文字的基础书籍。但是这是一本距今有一千多年的书籍,直接阅读未免有不少困难,这本《说文解字导读》有利于我们理解原著。

  书本分为了5部分。第一部分是要弄清楚的几个问题,我想这是对认识文字的前提,由劳动人民创造,在不断的劳作生产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绝对不是一个时期一个人做能做到的,也许仓颉创字只能作为传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文字,至秦代为止约有三种不同的字体:一是古文,周之前的字体,即甲骨文、金文之类。二是大篆,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定,他著有《大篆》十五篇,现已失传,为周代文字。三是小篆,相传为秦相李斯所定,由大篆省改而成。而大众熟悉的甲骨文只是说明是最早的发现,创造的历史更为源远流长。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字书有不少,《说文解字》是比较全的,其编写方式为后来相关的书奠定基础,《说文解字》把所有的字按照形体的构造来加以区分,凡形旁相同的字就类聚在一起。以共有的形旁作部首,其他同从一个形旁的字群都系属其下。许多部首又依形体相近与否来编排后先相承的次序。后世编字书、字典,都按这种形式。第二部分是全面了解《说文解字》的具体内容,它的源流、作用、版本、字数、解说及部首。我认为部首的排列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据形系联,由人联系到与人有密切关联的许多部,其相似的字形方便人们去记忆及运用。

  第三部分是用分类的方法研究《说文》,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基本造字原则(“六书之体”)去分析《说文》所收的文字。象形之文,以纯象形为正体。先民创造文字时,以图画实物之形为最早。大致有五种:一是象自然界实物形,二是象人体之形,三是象动物之形,四是象植物之形,五是象衣食器用之形。比如“日”,是从最初的一个大黑圆,逐步演化成一个圈加中间一点,到后来接近现在使用的“日”。体现了文字的由繁入简。指事和象形一样,是独体之文,不能拆开。也有一些字,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以标识而指其事的。会意是合并二文或三文四文以成字的。每字拆开以后,仍可单独成文。可以说是象形指事文的组合。比如“男”“女”二字就是从其耕作,家务劳动变化而成的。形声也是合并二文以上而成字的。一部分表意,一部分表声。今论其发展变化轨迹。

  第四部分是用循双声的原理去贯穿《说文》,古人称发音部位相同的字为双声,收音部位相同的字为叠韵。用某声表某意,最早是很简单的,只可能每语一根。逐渐由这一语根发展为若干语言,若干文字,都是沿着发音部位相同——双声的轨迹向前推进的。所以古今语言的变化,文字的孳乳,大抵由于双声的多,由于叠韵的少。

  《说文解字》读后感 4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就是说解文字的意思。《说文解字》全书十五卷,今本每卷分上下卷,则共为三十卷。共收字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为1163个。

  许慎把九千多个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找出其中的规律,按偏旁归纳为540个部首。把文字按照部首归纳分类,是许慎的一大创举。许慎按文字学原则,从意义出发来安排字的次序,后世则改变成部首检字法,按笔画的多少来安排次序。现在我们字典上所使用的部首检字法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说文》部首的排列是从“一”部到“亥”部,即“始一终亥”,这是按照汉代阴阳五行中的“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安排的.。部首的前后次序,大致是“据形系联”,就是把形体相近、相关的排在一起。例如:“页、面、首”,“惟、怀、惀、想”等。

  每部中再把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如“心”部中的:恫、悲、恻、惜、愍、殷等等。虽然其中也有些字的排列,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寻。但总的来说,540部的次序安排,许慎是思考研究过的。他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分540部为若干大类,这样就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意符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字义。

  《说文》按文字学原则,即六书体系(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来分部,只有同一意符的字可以率属于同一部首。每一部首内的字,基本上做到按类别来编排。如木部的次序,大致是先列举木的名字,再列举树木各个部分的名字,如“木,柢,根,末,果,杈,枝”等,其次再列举木制品。水部大致也是先列水名,然后再列与水有关的动词和形容词。

  《说文解字》读后感 5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为他读了《说文解字》。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那么许慎则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字的形、音、义,也规范了一种文化的框架。”因此很值得一读。

  翻开《说文解字》,在其前言有孙星衍文:“唐虞三代五经文字毁于暴秦,而存于《说文》,《说文》不作,几于不知六艺;六艺不通,唐虞三代古文不可复识,五经不得其解”。通过序,可见《说文解字》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深远的影响。

  本想深层次、全方位解读研究《说文解字》,然而由于能力方面原因,只作简要的略读。而在之前,我认为对陈述许慎生活的背景、创作动机和学识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来看序言。《说文解字·序》:“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其迷误不喻,岂不悖哉!。由上可以看出,一是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今古”

  文之争”,同时也可以看出许慎作此文的原因。通过百度,知道“今文经”是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典籍,而“古文经”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典籍。在那个时候,有所谓的“诸生竞说字解经谊”,就是读书人都猜测讨论文字起源和结构,比如把“长”字说成是“马头人”,将“斗”字

  说成是“人持十”等等。针对“鄙夫俗儒”的这些“野言”,许慎以“古文经派”的身份出现,批判这些“巧说邪辞”,捍卫古文经学说的学术地位,并提供了相关依据。因此有了《说文解字》。许慎少时就博学经典,学的乃是今文经,中年受教于经学大师贾逵,学的又是古文经。这样,可以说是博古通今,既兼通古、今文经,这样一来就使得他写出来的文章比较令人信服。

  而抓住文字进行研究,在当时来说,是许慎找到的反对今文经学派的一条捷径,因为对文字逐一进行说解可以对六经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达到否定“鄙夫俗儒”臆测文字起源和结构的目的。另外,对今天来说,《说文解字》这部文字专著也是我们研究文字学的必备。在《说文解字·序》中,许慎给“六书”作了很明确、很完整的界定,并同时举了例子。

  (一)象形。顾名思义,“象形”就是像实物之形。也就是把客观事物的形体描绘出来的意思。许慎:“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所谓的随体诘诎也就是随着物体的自然形状,弯弯曲曲的描绘出来。比如日、月就很像一轮红日和一弯新月高悬天空。再看“山”的甲骨文字形,当中一峰突起,周围群山环抱。而甲骨文的“洲”是三条曲线,表示波涛汹涌的流水,其中的小黑点表示水中的陆地。由此可知,象形不难理解。但是象形字要“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这种造字法有很大的局限,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就必然会被有标音成分的、产字最多的形声法代替。

  (二)指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这就是说,初看起来是可以认识的,再细细观察就能了解意思。比如上和下。也就是说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再加上个指事符号作为标记的一种字。比如在古代表示树的根,在木的下面加一点。如在上面就表示树梢而成为“末”,这就是本末倒置的由来。综上,上下本末都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再加上指事符号的指事字。但是指事字在占很少一部分的字。因为绝大部分都不需要用指事字来表示。

  (三)会意。许慎给会意下了这样的定义:“比类合宜,以见指挥,武信是也。”意思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像“武”、“信”就是会意字。比如“步”在甲骨文中就是脚趾朝上的两只脚一前一后走路的形象。如果两只脚从水中过就把“水”字加在两脚中间,这就是“涉”字的由来。

  (四)形声。又叫“谐声”。《说文解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清代段玉裁说:“以事为名,为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二字以水为名,譬其声为工和可,因取工、可之声而成其名。其别于指事、象形独体,形声合体。”这段话解释了什么是形声字,而且还说明了形声字和象形字、指事字在结构上的不同。我们知道,象形字或者会意字有很大局限,世界上很多事物和概念很难用象形和会意来表示。比如,“鱼”是整个鱼类的总称,但是鱼的种类有成千上万种,也就不能为每种鱼都造一个字。于是,就出现了形声法。在后世,形声字发展很快,在所有字占绝大多数。

  (五)转注。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个定义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所谓的“建类一首”,就是指的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义字可以互相解释。比如在《说文解字》中,”考”和“老”就是一对转注字。都属于八卷的“老部”。这就是“建类一首”的意思。从意义上看,许慎的训释是“老,考也”,“考,老也”。这种互相注解就叫“同意相受”。读音相同,意义也想通,可以互相解释。就是一对转注字。

  (六)假借。许慎给假借字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也就是说,当某个新事物出现之后,在口语里已经有了这个词,但在笔下却没有代表它的字,需要借用和它的名称声音相同的字来代替(托事),这就是假借。全区声音相同或相近,与字义毫不相干。假借字在古代普遍使用,这与当时的字少有关。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六书”是后世对文字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并不是先有“六书”,然后再根据六书来造字的。

  一部《说文解字》能统近万字,其中形声字近八千,这些形声字中又有谐声偏旁千余个,文字的形体结构有助于我们透过字形来考察其本义,即文字产生时所代表的意义,然后通过本义又可了解引申义。同时,许慎在解释字义时大量引用了先秦典籍中的材料,他还“博采通人”,大量引用了经学大师的言论以及部分方言俚语。这些材料现在或残缺,或遗失,因此,《说文解字》对于考察先秦的词义、了解汉代的训诂和方言是十分宝贵的。

  在《说文解字·序》中,还有一点让我感概颇深的,那就是做学问要“信而有证”、“不知盖阙”。因此他对每一个字的说解都要求言必有据,出言无论大小都得确凿有证,若实不知晓,则悬而阙之。许慎的这种严谨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有位作家说过只有淡泊明志方能宁静致远,做出好的学问来。还有个历史学家曾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强调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不可急功近利。”在《说文解字·序》中,我更能体会到这一点,许慎当时力求做到“信而有证”。因为他看今文经学派信口雌黄,缺少“信而有证”的态度,可能“使天下学者疑”,于是决定消除这些隐患。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要像许慎一样用一颗诚实、敬畏的心做学问。而不要写一些套话、空话、废话连篇的文章。更不能弄虚作假。但就其序而言,我更多的只能大概了解其内容,并不能详尽甚至粗糙的谈论整本书的结构乃至价值,可有一点又是可以肯定的,我大致了解了许慎作《说文解字》的意图,并觉察到其价值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尤值得一提的是,我进一步感受到真正的学者是怎样做学问的。总之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更多的了解了汉字的构字规律,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对每个字的解读过程中,我知道了用传统文化来分析汉字的构造,理解汉字的形、音、义,为以后进行的低年级识字教学打下了基础。

  《说文解字》读后感 6

  翻开《说文解字》,在其前言后有孙星衍文。“唐虞三代五经文字毁于暴秦,而存于《说文》,《说文》不作,几于不知六艺;六艺不通,唐虞三代古文不可复识,五经不得其解”。通过孙序,《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深远影响可见一斑。

  然欲深层次、全方位解读研究《说文解字》,我自知能力远远不及,是故精读其序,反复斟酌,略有所得。而在述我所得之前,我认为陈述许慎生活的背景、创作动机和自身学识是十分必要的。

  《说文解字·序》云。“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其迷误不喻,岂不悖哉。”。这一方面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今古文之争”,另一方面透露了许慎作此文之因。“今文经”是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典籍,“古文经”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典籍。那时候,“诸生竞说字解经谊”,他们臆测文字起源和结构,把“长”字说成是“马头人”,将“斗”字说成是“人持十”,廷尉在解说法令时也“以字断法”,把“苛人受钱”说成“止句”。针对“鄙夫俗儒”这些“野言”,许慎以“古文经派”的身份出现,批判这些“巧说邪辞”,捍卫古文经学说的学术地位,并提供相关依据。

  若许慎是单纯的加入两派之争,其说未必能服众。但他少时博学经典,学的乃是今文经,中年受业经学大师贾逵,学的又是古文经。这样,他兼通古、今文经,使得他针砭今文经就显得强而有力,这种身份作出的评论著作也能让人心悦诚服。

  抓住“文字”进行研讨,在当时来说,是许慎找到的反对今文经学派的一柄利器,因为对文字逐一进行说解可以对六经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达到否定“鄙夫俗儒”臆测文字起源和结构的目的。而对今天来说,《说文解字》这部巨作集文字之大成,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它明确了文字形意,对今天训诂学的发展、实践操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功效。

  在《说文解字·序》中,许慎给“六书”作了很明确、很完整的界定,并同时举有例字,如“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他的“六书”理论是他对造字法的深刻理解,也是他从字形分析入手创立部首方法的主要基础。“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可以说是他想出的分类编排方法:同部类聚,异部群分。在不同部首之间又有形相联系之处。如“一、丄、示、三、王”,以“一”相联,由简至繁,逐步引申。这种编排方法的运用,使书中框架各部首严密有序,这也是前所未有之处,以540部总9353字,且形义明了,无疑是文字学之巨作,训诂学之巨作。

  在《说文解字·序》中,还有一点是我尤其刻骨铭心的,那就是做学问要“信而有证”、“不知盖阙”。

  当我读到“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大小,信一、而有证”和“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时,我不禁生起钦佩之情。他对每一个字的说解都要求言必有据,出言无论大小都得确凿有证,若实不知晓,则悬而阙之。试问,这种严谨的态度,今天又有几人能落到实处。

  钱钟书曾说。“学问是二三素心人的事业”,也就是说,做学问要除祛名利、永存诚意,只有淡泊明志方能宁静致远,做出好的学问来。

  可如今有些自诩为学问的`大作却是套话、空话、废话连篇累牍;有的为文言不由衷,以紧跟形势为名,时常违心甚至阿谀奉承;还有的“借鉴”多篇他人佳作,将成段成段得文字“优化组合”,竟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此作为,乃追名逐利思想、商业投机作风对做学问的侵蚀,但就作者本身而言,他们所欠缺的不只是做学问的素养,更是知识分子的品格,这,应为做真学问者、真做学问者所不齿。

  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强调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不可急功近利,在《说文解字·序》中,我更能体会到这一点,许慎当时力求做到“信而有证”,也许其中有很多因素致使他这么做,比如他看今文经学派信口雌黄,缺少“信而有证”的态度,可能“使天下学者疑”,于是决定消除这些隐患,又如他认为“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所以需要言必有据等等。但这些都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今人要有感于其行,存一颗诚实、敬畏的心做学问。

  一部《说文解字》能统近万字,其中形声字近八千,这些形声字中又有谐声偏旁千余个,文字的形体结构有助于我们透过文字形体来考察其本义,即文字产生时所代表的意义,然后通过本义又可了解引申义。从而达到以简驭繁,更好的掌握词义之效。同时,许慎在解释字义时大量引用了先秦典籍中的材料,他还“博采通人”,大量引用了经学大师的言论以及部分方言俚语。这些材料现在或残缺,或遗失,因此,《说文解字》对于考察先秦的词义、了解汉代的训诂和方言是十分宝贵的。

  但就其序而言,我更多的只能管窥其内容,并不能详尽甚至粗糙的谈论整本书的结构乃至价值,可有一点又是可以肯定的,我大致了解了许慎作《说文解字》的意图,并觉察到其价值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尤值得一提的是,我进一步感受到真正的学者是怎样做学问的,这是在跳出《说文解字》本身、淡化其意义及与其它领域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后,留在我心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姑且算是我个人的读后的略有所得吧。

【《说文解字》读后感】相关文章:

收集有关中考说文解字试题训练08-08

《灯光》读后感作文_读后感01-10

傅雷家书读后感傅雷家书读后感的读后感11-23

艾青诗选读后感_读后感01-10

长袜子皮皮读后感_读后感06-13

散文《背影》读后感背影文章读后感11-29

但丁的女人读后感但丁新生读后感11-29

《堂吉诃德》读后感《堂吉诃德》读后感11-29

狼图腾读后感《狼图腾》读后感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