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史记》有感

时间:2023-04-12 15:05: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史记》有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史记》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史记》有感(15篇)

读《史记》有感1

  大家都知道《史记》这本书吧,这本书是由我国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所撰写。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史记里记载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最喜欢的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故事。秦王嬴政十三岁便继承了秦国王位,刚继位时什么也不懂,朝政由吕不韦、李斯等人把持,后来他逐渐掌握了实权。仅仅历时十多年,便以势如破竹之势,先后消灭了国力不在秦国之下的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后,把“王”改为“皇帝”,这样秦王嬴政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也就是秦始皇。

  为了方便管理,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也是秦始皇做的。后来秦始皇在出巡的时候得了大病,临终前想让大儿子扶苏继位,可小儿子胡亥联合赵高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就这样,胡亥成为了秦朝的第二位皇帝。千古一帝秦始皇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但是我很敬佩他,因为的他的功绩不可泯灭!

  看完《史记》就仿佛看了一部宏伟的中国历史巨片,深深地被里面的历史人物所吸引,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不愧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啊!

读《史记》有感2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很多名著和好书,其中最令我过目不忘的是这一本名著帮故事,这本400多页的书,虽然那么厚,但是我只用几天时间就把它记在了心里,它就是—《史记故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纪传体通史,体现着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无论是体例还是写作风格都影响着后代史书的`撰写和编纂。作者司马迁忍辱负重,谨承家学,以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秉笔直书的责任感,写作了伟大的《史记》,客观地记录中国朝代的兴替,恰当地评价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再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社会画面。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本书中所选的故事都是《史记》中的精华,得到了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喜爱。

  这本书很好看,很有意义,我很喜欢。

读《史记》有感3

  《史记》一书中,记录了无数君臣,从轩辕、颛顼、帝喾、尧、舜到成汤、秦穆公、楚庄王、勾践等等,这些都是好坏分明,才能卓越,品德高尚,一心为民的贤良领袖。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

  那时候,赵国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交战。赵武灵王看到胡人作战时使用骑兵、弓箭,具有极大的灵活力和机动性;而自己的队伍却是采用兵车、长矛,非常不方便作战。且胡人的服饰为窄窄的短袄,与中原的宽袖长袍相比,做事既灵活又方便。这些赵武灵王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了富国强兵扭转挨打的局面,赵武灵王决定学习胡人的优点,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

  可消息刚一传出去,就有不少人反对,坚持追随传统,认为改革就要违背人心。但赵武灵王有了楼缓和肥义这两位忠臣的'支持,率先穿起了胡服。赵武灵王还与反对穿胡服的群臣辩论,他说:“违背古质未可厚非,遵循旧理并不值得称道。平凡的人总是流于世俗,贤人却能开展变革。”赵武灵王还亲自登门劝说自己的叔父穿胡服。后来,赵国终于强大了起来,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我认为赵武灵王的观点非常正确。对我们有益的当然可以发扬,若我们无益,就要革故鼎新,不能让恶习害了我们。有一句谚语说:“按照书本赶车的人不会摸透马的性情,用古法来约束今世的人不会通晓事物的变化。”当今时代,逢年过节就放烟花、放鞭炮。这的确是祖先留下的习俗,表示喜悦和欢庆。可你知道吗?烟花的有毒气体对空气造成了多大的伤害!而呼吸空气来生存的生命体又有多少面临着生病和死亡!这些,不就是所谓的“传统”、所谓“习俗”造成的吗?所以我们要向赵武灵王那样,推倒恶习,趋利避害,发扬真正的优良传统!

读《史记》有感4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今天,我就要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祖国:中国。

  中国的悠久历史,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司马迁的大作《史记》可是闻名于世,现在,就让我来为大家讲讲吧。

  合上《史记》我的'心中汹涌澎湃:虞姬对项羽的一往情深、能够忍耐胯下之辱的韩信、布衣游侠郭解、陈胜,吴广起义、为了讨褒姒一笑的周幽王、,现以在中国灭绝的汗血宝马、许许多多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背水为营、拔旗一帜、沉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还有常出奇计的陈平、充满信心的毛遂、司马穰苴斩庄贾、赵氏孤儿、纸上谈兵、替罪羊晁错、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张仪连横······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做人要学会隐忍,要为长远的计划着想,不要为了眼前的快乐而浪费光阴,要明白先苦后甜的道理,凡事要为大局着想,要顾全大局,要舍小家为大家,取得成就不能骄傲,要谦虚,做人要讲情讲义,要吸取教训,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自卑,有志者事竟成,不要害怕困难,要勇敢面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长大了,也要向祖国做出贡献。

读《史记》有感5

  结合《报任安书》重读《史记》,我又了解了许多。

  司马迁为李陵的投降而辩解,最终皇帝听了狱官的意见,将司马迁施以宫刑。在狱中,司马迁想了许多,他在书中表露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的生死观。他说明自己没有自杀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尽”。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理在心底,重在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业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正是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才能继续坚持下去,没有了责任感,任何事情都无法很好完成。

  在《报任安书》中,他也说明了自己成书《史记》的原因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认为自杀的后果是“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确实非常杰出,完成了这两项使命而“成史家之言”。他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史记》中的人物描绘得十分生动,这其中也表露了司马迁的心声。《报任安书》中的一句说得好:“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这句话充分表明他写在书中的这些人都是非同寻常的人。陈涉是组织起义军反抗暴秦的人,虽然失败了,但是司马迁将他列为“世家”以此彰显他的功劳。在刺客列传中,虽然豫让、荆轲都刺杀失败了,但是司马迁坚持为他们作传,正是因为他们都是非同寻常的人。尽管他们死了,但是他们死的“重于泰山”。

  “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在《史记》中许多谋士都因君主的怀疑和猜测而离开了先前的君主。司马迁也因为自己内心的悲愤和痛苦,在《报任安书》中表达了对汉武帝的刚愎自用不无微词,发出了“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的感叹。表明自己怀才不遇,认为武帝只把他看成一般人对待。

  在《史记》中,人物的对话、神态都包含了他的见解。在记述故事中,经常有“太史公曰”的字眼,话中常饱含司马迁的内心真情,也是为自身在鸣不平。有时,作者的语言风格又变了一个味儿,是太史公在为他们的处境而感叹吗?大概这就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表现吧!

  再读《史记》总有意外的收获,那语言文字,胜于离骚,揣摩,总有精彩的发现。

读《史记》有感6

  在这个漫长的暑假里,我读了很多的好书,虽然我觉得最有趣的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可最能满足我对远古历史好奇心的,就是这本厚厚的《史记》。

  史记里记载了许多的故事,它从不因为某种原因就对大家说假话,对所记述的人和事“不虚美,不隐恶”,把原汁原味的历史给大家原原本本的展现出来。我觉得史记是一部好书,他把每一个人物描写的活灵活现,让人觉得就像他们在和自己谈话一样。

  史记主要讲述了不同朝代所发生的事情,有搞笑的、悲伤的,也有振奋人心的'。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围魏救赵”这个经典故事了,它主要讲了魏国派兵攻打赵国,出于无奈,赵国只好向齐国求助,田忌打算直奔赵国解围,可孙膑却说:“不,魏国去攻打赵国,城内一定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残,如果我们占领魏国国都大梁,他们一定会撤兵赶回大梁救援。”果然不出孙膑所料,齐国一举两得,不但给赵国解了围,还使魏国损失惨重。此后,魏国又联合赵国去攻打韩国,孙膑计上心来,依然用“围魏救赵”计策解了韩国之围

  读了史记后,我了解了许多历史故事,不但丰富了我的课外知识,而且还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真是百看不厌、乐此不疲啊!

读《史记》有感7

  星期三下午,爸爸妈妈上班去了,我一人独自在家,坐在沙发上,看完了一整本《史记》。

  《史记》这一本书记载了72个历史故事,有什么:大禹治水、五张羊皮的故事、楚庄王一鸣惊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周亚夫驻军细柳营等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章,就是“吴起爱兵”了!

  “吴起爱兵”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吴起是卫国人,家中富有,后来辗转到了魏国,当了大将军,统帅兵马。吴起带兵打仗,很得士兵拥护,吴起平易近人,爱护士兵,士兵都很尊敬他。有一次,吴起发现一个士兵身上长了一个脓疮,吴起毫不在乎地用嘴吸他身上的'疮,想把里面的脓吸出来。这位受伤士兵的母亲反而哭了起来,害怕自己的儿子因这件事情而太效忠于吴起将军,担心连儿子死在那里都不知道了!

  “吴起爱兵”中的吴起平易近人,使得士兵们十分尊敬并效忠于自己 。我们也要像吴起一样,热心帮助他人,最终,一定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俗话说得好:“好心有好报”。

  这本《史记》让我懂得了不少的历史故事,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知识,《史记》真是一本好书啊!

读《史记》有感8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籍中,《史记》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

  《史记》创作了从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的中国通史,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共130篇。在这个加长版假期中,我只读完了本纪和十表序言部分,我想在三年初中时光中读完这部书。《史记》的文笔幽默艺术,人物栩栩如生,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跟大家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当年,司马迁因为帮西汉将军李陵辩护,遭致了人生最黑暗、最屈辱的时刻。编写《史记》成为了他在那个万念俱灰的.日子里,唯一活下来的理由。《史记》成了司马迁唯一的寄托,是他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的伟大之作。

  《史记》里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有许多流传千古的人物,有实行禅让制的尧舜,有辅佐齐桓公的管鲍,有名扬天下的春秋四君子……而我觉得辅佐越王称霸的范蠡聪明绝顶,这里讲一个他的小故事吧。

  范蠡深知只能与越王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于是越王称霸后,他就离开了,到陶地居住,自称陶朱公。有一次,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拘捕。于是他让小儿子带好一千镒黄金去救哥哥。可是长子听了,以命相搏,要去救弟弟,朱公只好同意。

  朱公写好一封信给旧时好友庄生,并嘱咐长子把千谥黄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他安排,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长子到达楚国后照办了。庄生清廉,收下黄金,打算事成之后再还给朱公,于是,他找机会对楚庄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建议楚王实行仁政,大赦天下。

  朱公长子也听到了大赦天下的消息,于是认为弟弟要被释放了,他的一千镒黄金白花了,他跑去找庄生取回了黄金,还暗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然而,庄生被小儿辈出卖,深感耻辱,又去见楚王,“听路人讲说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了人囚在楚国,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钱贿赂君王身边的人,所以君王并非体恤楚国人而大赦,而是因为朱公的儿子才大赦的。”楚王大怒,下令杀掉朱公的儿子,第二天才下达大赦的诏令。朱公长子只好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家了。回家后,母亲和乡邻十分悲痛,只有朱工笑着说,我知道他救不了弟弟,他年幼时经受过生活的艰辛,把钱财看得很重;而他的弟弟一生下来,家庭就很富有,把钱看得极轻。原本我就打算要小儿子去的。长子去了救不了弟弟,很合乎情理。这样看来,范蠡还是精通心理学的哟!

  《史记》中,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它能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值得我用一辈子去品味。

读《史记》有感9

  今天读了史记中的一个故事,内容如:姜子牙家住南阳,从小家境败落,可他人穷志不短,从小刻苦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希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姜子牙经过四十年的苦修,直到七十二岁时才出山,但是因为年纪大,一直是怀才不遇,因此,经常受到妻子的奚落与冷嘲热讽。

  于是八十岁的他平日里除了熟读兵书外,还经常到河边钓鱼,但是他钓鱼却很特别,他用的鱼钩是直的,所以三年下来没有钓到一条鱼,乡亲们看到都很奇怪,都感到姜子牙不是一般人,便到处传扬他的故事,久而久之,姜子牙的大名便传到了西伯侯的耳朵里,求贤若渴的西伯侯便把姜子牙请进了宫中,并拜他为国师,协助他治理国家。于是姜子牙也就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后来,西伯侯逝世后,他的儿子周武王继位,武王继承父亲的遗志,拜姜子牙为国师,并称他为“尚父”。姜子牙也不该初衷,继续全力辅佐周武王。有一天,武王请教姜子牙,想要轻罚,而又想树立权威,想少施行一些赏赐,而又能使人们从善,想少颁布一些政令法规,又都能规范行事。怎样做才能实现呢?姜子牙就说:“能做到杀一个人而能惩戒上千人,赏赐一个人而能激励上万人,这样做才是个有道明君。”周武王听后茅塞顿开,照着姜子牙的话去做,赏罚严明,使周朝的政治更加清明,周军大败商军,取得了胜利。由于姜子牙在周商对战中功劳最大,武王就把姜子牙封到了齐地,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齐国后来也就成了春秋战国时的“五霸七雄”之一的强国。

  今天,我看完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史记》。《史记》记述了上至传说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前122年,共约三千年底历史,《史记》分为十二世纪(记历代皇帝的政绩)、三十世纪(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的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史书(记各种典章制度)。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佩服的.是扁鹊。

  扁鹊这天来到虢国正好赶上太子“去世”了。他去看了看发现太子只是得了“尸厥”,这种病呼吸微弱,让人误以为人死了。于是他用针刺中太子的百会穴,又做了烫药。不一会太子便活了过来。扁鹊的医术太高了,可想他在成为名医之前下过多少功夫啊!

  令我佩服的还有荆轲。因为秦军马上杀入燕国,所以太子丹让荆轲区刺杀秦王荆轲毫不犹豫立即赶往秦国。佯作献地图给秦王。地图展开后,荆轲准备行刺,可秦王身藏宝刀,一下杀了荆轲。我要学习荆轲的勇敢

  我在这本书中最讨厌一个人。

  一天周幽王在后宫发现了一个艳茹桃李的女孩。便与她日夜厮守。然而这个女孩进宫后就没笑过,于是他点燃烽火,各诸侯以为京城又乱贼,于是领兵马火速救驾。

  褒女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禁不住嫣然一笑。他为了让褒女一笑,竟戏弄诸侯,可耻,三千年的历史浩如烟海,值得我们铭记的人和事太多太多。

  有宁死也不肯过江东的楚霸王;有孤高傲视满怀楚地苍生,宁可葬生鱼腹也不愿追谁流俗的屈原……

  这本书让我认识了历史,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做对人们有用的人。

读《史记》有感10

  战国时的易水河边,荆轲怀藏利刃,口中吟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义无反顾地踏上救国之路。

  同为战国同是水边,一代名士屈原含恨而逝。他一生忠于楚国,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投江自尽,只留下那一段段千古诗篇供后人凭吊。

  秦统治残暴,民不聊生。少有大志的项羽,以举鼎之力振臂高呼,为楚国聚集了十万雄兵,一举灭了秦国。为了楚国的复兴,他披荆斩棘,浴血沙场,获得了“西楚霸王”的称号。尽管最后败给了刘邦,但是依旧给后人留下了一段霸王别姬的千古佳话。

  唐代诗人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利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大唐朝廷,他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尚人格。潇洒狂放的表面之下,是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是一颗希望朝廷清明、国家繁荣的爱国之心。

  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杜甫。他以天才少年的身份独闯长安,直到天宝十四年的冬天,他写下了那句著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史之乱后杜甫官至左拾遗,事事为国家着想,却为皇上所不喜,最终一路颠沛流离地死去。到死的最后一刻,他挂念的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国家的富强!

  尽管我年纪尚小,但是我把这些故事牢牢记在心里,不断用荆轲的义无反顾、屈原的可歌可泣、项羽的盖世霸气、李白的狂放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来勉励自己。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我们炎黄子孙共同跳动的脉搏。

  作为学生,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把自己的基础夯实再夯实,把祖国的未来抗在肩上举得更高走得更远。一个少年的我或许只能发出萤火之光,但是我们有无数个爱国奋进的少年,手拉手汇聚起来,定能胜过璀璨的银河。

读《史记》有感1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屹立在茫茫大海中的灯塔。我就特别的喜爱读书,因为读书可以让我变成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妈妈在暑假期间给我买了一本青少版的《史记》故事,读完之后,我受益匪浅。

  《史记》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纪传体通史,体现着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作者司马迁忍辱负重,瑾承家学,以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兼笔直书的责任感,写作了伟大的《史记》。它恰当的评价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再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画面。被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騒。”

读《史记》有感12

  史记这本书的作者是司马迁,司马迁为什么有如此强的意志要编写史记?那是因为当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罹患重病时,他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再三叮咛他要继承父业。所以司马迁才痛下决心要完成父亲的遗愿,编写史记。后来,司马迁不幸遭受了宫刑,但他克服了宫刑给他带来的耻辱,于是他忍辱负重,继续编写史记,他经过了整整16年漫长的不懈努力,才终于完成了他父亲的遗愿。于是中国才会有这样一部伟大的史书。

  正应为司马迁有如此强大的意志,所以他编写的史记才会永垂不朽。

  史记这一本书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礼仪,民俗。从五帝本纪中开始就有了禅让的制度,充分表现了我国的优良品质。

  史记这一本书,也记载了我国古代征兵打仗时精湛的战略。从项羽本纪开始,就有了这一类的记载。

  总的来说,史记这一本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这本书传承了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

  史记中不仅记载了很多的故事传达了对古代优秀文化的颂扬,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还有对丑恶现象的揭露,和对善举的推崇与称赞。

  如,大禹治水这一个故事介绍了,大禹专心治理洪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个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无私的,为民造福的英雄形象。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中,就可以深刻的看出他的心非常的善良,宁愿为别人付出一切也不惜吝啬自己的所有的利益。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着人们一起治理了九条河流,为人民造了大福。

  不仅大禹治水的无私品质被人们赞扬,陈胜吴广的英雄事迹也在人群中广为流传,为人们传诵。这两位英雄演绎了一起,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讲的是陈胜吴广带领着奴隶推翻了秦朝的暴政。虽然陈胜吴广从起义到牺牲虽仅有短短的6个月,但他们燃起了人民的推翻秦王朝的信念,并且这种信念越烧越旺。还有飞将军李广,讲的是飞将军李广非常喜欢自己的'士兵,爱兵如子,并且积极抵抗匈奴进犯,保家卫国,且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爱戴。

  类似的还有很多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一个的英雄形象。这些故事都很值得我们的深思。

  总之,史记在各个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既让我们轻松的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古代的优秀品质,和其中的失败成功,悲欢离合,也让我们由古人的所作所为引发对现在人们的所作所为的深思,让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了解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我为中国骄傲。

读《史记》有感13

  第一次读《史记》是在高二,那时候年少轻狂,总觉得历史老师讲得不够通透,索性买了一本岳麓书社的《史记》,三个月时间,囫囵吞枣。那年高考出的课外文言文里就有《田单列传》的内容,印象特别深刻。大学时,被古代文学老师一番“威逼利诱”,选修课程再读《史记》,学期考核得了一个优。上班工作后,当了语文老师,教材里有《史记》的文章节选,带着学生们一起读了一些“常规”篇目,后来还讲过几次公开课。所以《史记》对我而言,太有意义了。这次读书,又选《史记》,也算有一份情怀的驱使吧。

  《史记》一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和书五部分。作为史书,虽然是以人物传记的写法记录历史,但是却依然要有大的历史框架做为成书的脉络。

  我们纵观全书,发现本纪是《史记》全书的大事纲要,是经;世家、列传是写具体人物、具体事件,是纬。要想弄清某人某事与其前后左右的关系,必须看本纪;要想知道某人某事的具体细节,必须看世家、列传。所以,读《史记》必须要先读本纪和表。

  读《史记》总也绕不开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因为很多时候,文史不分家的,非要把文学和史学区分得那么清楚,可能会很难分离,分离了之后也很难确保分得通透。

  就如每当读《史记》,必然会首选《项羽本纪》(后文均称“羽纪”)。这是因为羽纪的影响太大了。羽纪堪称是太史公《史记》的得意之作,充分彰显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精神”。无论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对事件的记录,都有着其他本纪无法比拟艺术魅力。但是就从史学文字记录体例来看,我还是首推《高祖本纪》。而且如果系统的读《史记》,那么就更不要厚此薄彼地读了。

  《史记》以人物传记为记录方式,在以“本纪+表”为纲要外,人物传记之间还可以起到一个相互参照的作用。比方说“鸿门宴”则在《高祖本纪》《樊郦滕灌列传》中均有记载,并且是依据传主个人视角而写。这样就能更好的公正客观记录历史了。所以我觉得读本纪也要参考这样的读法。所以这次读《史记》中的本纪,我首推《高祖本纪》,它不像《始皇本纪》、《文帝本纪》等那样简简单单,只有一个轮廓;也不像《项羽本纪》、《吕后本纪》那样集中地写人物、写事件,完全像一篇传记。它介于二者之间,既有对刘邦这个形象本身的比较细致全面的`描写,同时又照览全国,又简明扼要地提挈着全国各地区、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千头万绪,而又井井有条。这才是《史记》“绝唱+离骚”的根本属性。这一点是后人不可望其项背的,比方说班固在《汉书》中将项羽“降维打击”写成列传,司马光干脆把项羽拿来做了一个帝王得失的“教材”……

  读《史记》能让我们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历史性思考。同时也能让我们有更直观和深刻的对于中国悠悠历史的认识。

  作为一个教语文的老师,说了这么多,好像有点偏离语文学科了。干嘛要从史学角度去分析全书的读法呢?其实,如何读书本就是一个语文学科的命题,那么如何读史书,读史书的方法也自然是语文学科的范畴之内了。读史书,可以了解其情节,但更多的还是要读出史书的原汁原味,读出作者的创作想法,在这两点基础之上,再去读史书的价值和意义吧。

读《史记》有感14

  这段时间,我读了《史记》这本书。

  《史记》是我国古代作家司马迁完成的一部大型立学著作。书内有各种历史事件,从黄帝开辟中原大地到商朝/周朝的足迹、春秋时期的战争、秦国的.兴亡,以及汉的建立等。而且书内还有各种历史人物,如黄帝、晏婴、勾践、屈原、蒙恬等等,这些人物在书里都留下来许多故事。

  读书这本书后,我还有一些感悟。首先,我发现有些国家会抓壮丁强制服兵役,虽然这样会使国家强大,但是伤害的人很多,老百姓的亲人也会因此而家庭破败。还有,我认为书中有两种君王:第一种就是尽心尽力治国理政,善待百姓,深受人民拥戴的进取式君王;而第二种就是整天沉迷于歌舞酒色,不理国事,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的腐朽式君王。如果是第一种君王治理国家,那么人民生活的应该都很幸福,受到百姓拥戴,如果是第二种,那么百姓将会颠沛流离,民不聊生。

  在书中也看出各种各样的人物也有不同的品质。遇到好的,我们要学习他的优点,让自己更好。遇到不好的,我们要审慎面对,对照自己身上有否类似的缺点和错误,让自己比以前更加进步。正如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读《史记》有感15

  相信《史记》对于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它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部由汉代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规模宏大,体现完备,伟大而隽永。

  我是最近才爱上《史记》这本书的。书里的经典故事,如尧舜禅让、商汤伐桀、曹刿论战、鸿门宴、霸王别姬等,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至今仍觉得趣味无穷。然每次阅读《史记》里的人物故事时,我总是会想——历史上有的人被视为英雄,后人深深地铭记于心;有的人落下千古骂名,遭受后人唾弃;有的人就仿佛一粒粒无声的尘埃,被永远地埋没在时光的沙土间,没有被历史记住。同样是人,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一生?在我看来,“人生观”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因此,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说,《史记》中不同人物拥有不同的人生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不同的“人生观”影响,这种观点是具有合理性的。人生观主要由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么样活着”;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纵观《史记》,我们不难发现,书中记载的英雄人物往往都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他们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比如说大禹,他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积极投入到“治水”的工程中。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就是这样,“牵民情,系民心”,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同时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大禹树立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他以人为中心,为人民服务是他的人生目的,因此,他具有了正确的人生态度,有了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着大禹创造了属于他的辉煌人生,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就这样诞生了。

  除了大禹,《史记》中的其他英雄人物,像心系江东子弟、忠贞不屈、不肯过江东的西楚霸王项羽,为医有医德的扁鹊,还有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的李广等等。他们都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并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不难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有做到坚持走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他们的人生活动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然而,像《史记》中记载的负面人物,比如说,贪慕美色,不思国政,不体恤民情,压迫人民的纣王;不断离间平王和太子建,迫害太子建与伍奢全家,促使楚国大乱的'费无极;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的赵高……他们就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没有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没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完全奉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与物质主义,人生活动完全与群众与社会的需求脱离。他们的种种行为制约了历史发展的步伐,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被后人唾弃。

  我想,读像《史记》这样的历史著作,最重要的是学会以史为鉴。从历史留下的经典故事中,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像英雄的人生一样灿烂辉煌?如何才能在自己的一生将近结束时感叹:“我这一生没有白活!”?如何才能让自己凭小小的力量为社会做最大的贡献?如何才能让自己最终死得重于泰山而不是轻于鸿毛?

  虽然说我们不必成为英雄,但想要过一段意义非凡的、有价值人生,我们还是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心怀崇高的信念,努力地追求理想。

  相信我们必能在平凡的世界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读《史记》有感】相关文章:

读史记心得08-31

读史记有感07-30

读《史记》有感04-08

读《史记故事》有感03-31

读《史记》有感(精选56篇)08-20

读《史记》有感(精选25篇)08-10

读《史记》有感(精选35篇)06-23

读《史记》有感精选15篇11-25

读《史记》有感15篇07-19

读史记有感13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