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冰下的梦》读后感

时间:2023-02-28 09:44:27 惠嘉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冰下的梦》读后感(精选8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冰下的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冰下的梦》读后感(精选8篇)

  《冰下的梦》读后感 篇1

  以前,我认为:科学离我们太遥远了,都是一些大科学家接触的东西。与我们一丁点儿也没有关系。

  而谁知,我读了《冰下的梦》第一章“波”的时候,让我不禁大开眼界。什么?你们也想知道?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张长弓”的一次军营采访。当我跟着他坐在自动控制旅行车中,我已经感受到科学在公共交通方面的体现了!谁知,接下来还有高能无线电遥控、地下通道、先进的电子警戒和地下人造“天空”等。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城市里的公交车、LED幕墙和自动升降大桥不也是科技产品吗?

  突然,急促的警报打断了我的遐想,原来是“敌人”的飞机前来入侵我国的领空。可是,卫星情报上明明写着:“敌SR-17”基地有13架飞机起飞,可是雷达系统只看到12架飞机呀。那还有一架飞机在哪呢?怎么雷达突然出现了一只飞行的“壁虎””? 哦!原来那就是“敌军”所最新科技研制的“壁虎”式飞机啊。可是,无论敌人来势汹汹,伪装得有多么先进,只需我不慌不忙地启动“波-45”自动防御系统,便轻松地打败了另一个先进的科技产品。这让我不禁赞叹:啊!原来我们的国防和军事系统方面也都运用了高科技产品呀!

  后来,我又跟随“张长弓”来到了王教授的家中,美丽的水仙花,可口的饭菜,还有绚丽的背景墙……这里的一切都是“波”的成就。原来科技不仅仅使用在军事国防上,还跟我们的自身生活也密不可分呀!

  读完了书本,我深受启发。回到现实,我不禁动手找起了身边的.科学。我首先环顾我的房间:小小的台灯运用到了科学,不起眼的修正带也运用上了科学。走出房间,客厅里的电视机,写字台上的电脑,甚至我们的楼房也是科学的产物。再想一想,城市的水利、电网也都是科学的结晶……

  现在,我领悟了:科学其实不分大小,并不遥远。科学,就在你身边!

  《冰下的梦》读后感 篇2

  《冰下的梦》,我是冲着这灵动的名字来读的。结果我却有了不同的发现!

  《冰下的梦》,这是我国第一部以海洋为主要题材的中、短篇科学幻想小说选集。这本书可谓是我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和新涌现的年轻作家的新作。内容题材广泛,艺术构思新颖,包括海洋探险、水下考古、南极洲的神秘水下世界、外太空人对地球的窥探以及人类历史上发现美洲的动人故事等。

  其中主人公张弓是《军事科技通讯》社的一名杰出记者,他接到命令,来到88基地进行采访,正巧遇到了军事科学院的老同学。虽然88基地是在我国北疆冰天雪地的深山峡谷地区的地下100米,里在同学送张弓到宿舍的路上,他却奇怪地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到光线明亮的街心花园,蔚蓝色的“天空”这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当他经过一番了解,才知道那些都是人为的.,是因为用了许多高超的科学技术。在采访过程中张弓发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事。同时,张弓也有幸来到枫市大学物理系王凡同志的家中做客,但他并不是那么好客。正因为一句客套话,却带来了一身的麻烦。由于敌人精心卷养的高科技间谍引起了一场地正义与非正义,科技与科技的较量,有趣而又刺激,出现了种种波折,但张弓却出色完成了任务。

  还有,生活在欧洲的贝克家族,已经去世200年的祖先居然“复活”了。大家可能不相信,并且感到很吃惊,但这却发生在了未来的22世纪中的一天。这样的故事的确是扑朔迷离,有些不靠谱儿,可书中却也说的有道理。

  从88基地与外来,飞行器的斗争中,从王凡教授与异国间谍的斗智斗勇中,从已去世200多年的人却悄然复活中,我深深体会到:科技的力量,它的力量是巨大的;它的力量是神圣的;它可以悍卫国家的领土,保卫国家;它可以推动现今社会的发展;它可以使我们激起生活的激情……科技是我国的富民之路,强国之路,但是科技也凝聚了不知多少科学家的心血,他们甚至愿意用生命来换,他潜心研究,坚持不懈,舍已为人,持之以恒,大胆想像,刻苦钻研,齐心协力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也许这正是本文档用意所在吧!

  读了《冰下的梦》,我明白了科技的力量,科学家们的精神,哪怕我们做不了什么,也应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冰河下的生命的律动多么奇妙啊!

  《冰下的梦》读后感 篇3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的生活一步也离不开科学。

  近日,我读了王晓达之书《冰下的梦》,感触良多。《冰下的梦》是他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科幻题材小说。

  王晓达的科幻作品以新奇的科幻构思和有趣的见长,20世纪80年代被海内外科幻评论界视为中国硬派科幻代表人物并誉为中国科幻的“四大天王”之一。

  他选取的写作题材十分新颖,本书主要讲述了工程师,记者,科学工作者张长弓往南极取冰以解北非能源危机后又落入巨大冰下世界“RD中心”的一系列奇妙的`故事,取材新颖,科幻故事离奇而又不失真实,环环相扣,扣人心弦;笔触生动、幽默;叙事翔实、有趣。

  看了王晓达的简介,我迫不及待翻开书页,我顿时被深深吸引。书中扬帆起航的“风帆”号科研船,巨大的南极冰山,深邃的冰中洞窟还有充满智慧的主人公“张长弓”都一一浮现在我眼前。看到入神处,就喜主人公之喜,忧主人公之忧,惊主人公之惊,哀主人公之哀。

  这本书所讲述的科学知识极多,似一场科学之盛宴,又若一座巨大科普博物馆。

  作者用神奇的笔墨建造了一个当时人们所无法想象的冰下王国,并以假想将事情叙述得活灵活现,让读者个个身临其境。很难想象作者是以怎样的奇思妙想构筑出这样一个传神的故事。

  《冰下的梦》不仅仅是扣人心弦的科普读物,其意义也是不容小觑的。原先我认为科学无非是生活中所不能及的高科技研究,但读完《冰下的梦》才知道原来科学离我们真的非常近:从一日三餐到衣食住行,哪一样样可以离开科学?就连方便面也是航天科技——科学的产物呢!在这个科技发达的社会,不懂科学怎能立足于世?

  合上书卷,我想起了以前老师让做的一些实验,如用樟脑丸迷惑蚂蚁以探寻蚂蚁的寻路方式。我又饶有兴致地做了一遍,虽然结果与以前相同,但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迄今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也是科学技术发展演进和日益显示巨大威力的历史:人们生产工具的改进,对自然之谜的,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究,用科学知识为人类造福,为社会进步不懈努力。

  《冰下的梦》读后感 篇4

  王晓达的《冰下的梦》—《太空碧血》讲述了两个宇航员王啸和李嘉在土星和火星之间的隧道里返回时,遭遇了太空中的强烈风暴及太阳风旋流的肆虐,他们面对困难沉着冷静,意外发现新能源,为了保护飞船,为了使已获数据及新能源安全返回基地,他们先后牺牲自我,化为飞船的能量。

  读后我感触颇深,我被故事主人公的这种沉着冷静,善于动脑,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深深折服!在那危难时刻,要是内心紧张害怕,思想上稍微有一点点犹豫,结果就不堪设想。尤其当飞船能源快用完了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将发现的新能源转化为飞船的能源,但由于这有限的能源异常珍贵,这样做的话将预示着新能源的样本就带不回基地了,人类将还要花数年继续寻找它。关健时刻,他们选择了为科学自我牺牲,将自已化为飞船的能量,保证了载有已获数据及新能源的飞船成功返回基地。

  为了世界,为了人类,为了科学,无畏献身……虽然这些只是科幻故事,但在现实生活中,古今中外,的确也有很多为科学而奋斗的人,有的忘却了家庭,有的'献出了青春,有的甚至牺牲了生命……

  鲍尔·海斯德是美国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学家。他小时候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人被毒蛇咬死,就决心研究出一种抗毒药。他想到,人患了天花,会产生免疫力,而让毒蛇咬后能不能也产生免疫力呢?体内产生的抗毒物质能不能用来抵抗蛇毒呢?从15岁起,他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体,并逐渐加大剂量与毒性。这种试验是极其危险和痛苦的。每注射一次,他都要大病一场。各种蛇的蛇毒成分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每注射一种新的蛇毒,原来的抗毒物质不能胜任,又要经受一种新的抗毒物质折磨。他身上先后注射过28种蛇毒。经过危险与痛苦的试验,他终于试制出一些抗蛇毒的药物,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伤的人。

  被称为“炸药之父”的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父亲被炸成了残废,弟弟被炸死,但他毫不气馁,继续持之以恒地研究,最终发明了威力无限的炸药。

  我国 “两弹一星元勋” 邓稼先,因长期与放射性材料接触,身患癌症,终年62岁。还有我国的杨利伟、翟志刚等航天英雄们,他们为了祖国的航天科学事业,十年如一日地进行心理、身体的高强度训练,关健时刻,不怕牺牲,沉着冷静,确保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

  他们不都是为了科学放弃了一切的最好证明吗?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学习他们持之以恒,不怕牺牲、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观察留意身边的科学现象,多动手、勤思考,从小树立钻研科学、报效祖国的大志。

  《冰下的梦》读后感 篇5

  当“波”的传奇如蒙面般缓缓掀起时,我心中因好奇而泛起的涟漪一圈圈向外扩散。循着那隐约闪烁着波的光芒之路,我推开了一扇又一扇的科学之门,好奇心与求知心填满了我的内心世界,而在期待与惊喜中,我终于迎来了“波”这一充满魅力的科学,我的心随“波”涌动。

  《冰下的梦》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渴求科学知识的广大读者的心田。

  伴着张长弓的故事一路走来,伴着他惊,陪着他叹,在冰下的梦中我真正做了回张长弓。

  在老同学马攻坚的身上,我感受到了那闪耀着军事严明的光辉,行军礼、审证件无疑是最好的证明。随后行到灌木林前,地下公路飞驰了20多分钟,到达了基地第一站,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系统的完备性,这让我的心中对科学留下了幽幽的幻想。伴着冬青和美人蕉的风姿,那花香氤氲的芬芳弥散在空气中,让人心醉,又有着街心花园的相伴,一抬头又赏尽人造“天空”的魅力,我恍然沉醉在地下世界之中。突然间,红色信号灯的连续闪亮把我拉回了现实。经过了进人波-45系统通行证这一风波后,突如其来的“13-12=0”的谜团扣紧人心,而那架迷失的竟是“壁虎”式的北方超级大国最近研制的间谍飞机,具有反导弹、反干扰系统,被吹嘘了很久而一直未见问世。“上帝要他灭亡,先让他疯狂!”最终利用‘壁虎’的'自身波形反射让间谍机自投罗网,波—45系统的科技力量是伟大的,而这一切与王教授新的“波”理论基础密不可分,而后我也有幸能与王教授见上一面。

  快走近时,一堵爬满了长青藤的花墙隔在楼前让我却步,单是这样就足够吸引人,水仙花美丽地绽放,腊梅与荷花不合时节地生长,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中隐含着丝丝科学的曙光,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凭借教授的波而使人大开眼界,科学无尽的魅力充斥了我的全身,仿佛科幻世界就在身边。

  见证了“波”的传奇,叹服于真正科学的无穷魅力,科学用它那神奇的魔爪将我深深地抓住。自此后每每看到小发明小创造,我不再仅仅感叹于发明者的魔力,而是静下心慢慢品读那系统完备的构造过程,一个个小小的零部件在眼中闪起从未有过的灵气,我开始学会用科学充实生活与学习。在我的世界里,能与科学为友,不由得为其欢欣鼓舞。

  诚然,在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中,双眼不能为利益所驱而制出假科学的东西,只有带上纯净的科学之心和澄澈洞明的双眼,才能让科学大放光华,才能像“波”一样让人回味无穷,也只有谦虚创造的科学才能在当今世界中奏出华章。

  见证了科学如此巨大的魅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心中也应为科学留下一方土地,予其水分,赋其土壤,不要因忙碌的学业而忘了用和煦的春风来吹拂它幼小的心灵,不要因匆匆赶路而无暇顾及它的成长,不要因碌碌无为而停止你对它的悉心栽培。请记住,今日撒下科学的种子,明日收获科学的晨曦。当嫩绿的枝芽长成参天大树时,我们会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荣耀。

  《冰下的梦》让我遨游于“波”的世界,用科学的曙光照亮了前方之路,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努力抓住纤绳,凭借科学的力量把自己荡得越来越高。

  《冰下的梦》读后感 篇6

  最近,我读了一本科幻小说——《冰下的梦》,这是王晓达写的,里面有许多离奇的科幻小故事,让我一度爱不释手。《波》告诉我们,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先进了,现在都已经用波来创造人类,创造出的人类可以和真的人干一样的事,但是我们却碰不到他们;《万灵智慧药》告诉我们,大家要凭真才实学去考大学找工作,不能靠某种药物来记忆,这样只会害了自己;《诱惑——广告世界》让 我们知道,生活是离不开广告的,只有理性对待广告,才能让我们生活更美好! 而在这些故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太空碧血》,讲了两个宇航员王啸和李嘉在土星和火星之间的隧道里穿行时,由于太空中的强烈风暴、太阳风旋流的肆虐,使飞船不能再飞。

  飞船能量也在快速地减少。后来,王啸和李嘉想了一个好办法,才使得飞船冲出了这个危险地带。可是,离太空基地还有将近一个小时时,燃料指示器发出了吱吱声,提示他们现在的燃料已无法成功飞回基地。李嘉从口袋中拿出燃料转化器,这个东西可以把金属。高分子物等转化为燃料。李嘉让王啸先出去掌控,后面的事由他负责,最后,李嘉自己跳进了转化器里,化为了20分钟的燃料,王啸看见燃料在快速地上升,感到不对劲,立刻冲进后舱,看见李嘉已经不在了,便明白了一切,最后自己也跳了进去,化成了10分钟的燃料,才将资料成功送回了太空基地。故事看完了,我被他们这种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深深折服。虽然这些只是科幻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我们想要为科学献身,也达不到那种程度。可是,古今中外,的确也有很多为科学而奋斗的人,有的忘却了家庭,有的献出了青春,有的甚至牺牲了生命。爱迪生迷上了发明创造,为了发明电灯,他失败了不知几千次,最后终于成功了。被称为“炸药之父”的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一次实 验时,父亲被炸成了残废,弟弟被炸死,但他毫不气馁,继续持之以恒地研究,最终发明了威力无限的炸药,成为了人人赞叹的“炸药之父”。 就拿上个月发射的“神舟九号”来说吧,自2003年“神五”的梦圆飞天到现今的“神九”安全回归,是令中国人多么自豪的'事啊!可是,在这荣耀的背后,好多科学家为之付出了毕生心血,有的甚至还付出了生命。

  就说这些宇航员吧,当航天飞船穿越臭氧层时,太空中的温度就一下子升到了一千多度,有着极大的危险。但宇航员们早就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们为了让我们的家园,更加强大,科技更加先进,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去太空中勇敢探索,令我们折服。 读到这儿,你一定被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所感动了吧。真像许多科幻小学一样,追求科学的梦想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样——“冰下的梦,冰封的梦,推动人前进的梦,虽是飘渺,却又时刻存在的梦。”很所人愿意为其献身,我们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更是如此,“愿为科学献身”是发自我们内心的声音,从现在开始,我们更要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奋斗吧!

  《冰下的梦》读后感 篇7

  从前,我总认为科学是一块冰,经常严肃的板着一张脸,十分深奥,难以理解,然而在读了《冰下的梦》后,我的心不禁被科学的神奇所吸引,也为科学的魅力所臣服。

  在干看到这个题目时,我以为这是一篇记述文,所以我将它译为“深埋在冰下的梦,凝固的梦,永远无法实现的梦。”然而在深入阅读之后却发现,这竟是一篇科幻小说。生活中,我总认为科学离我们很遥远,然而在这本书中,我却发现科学其实无处不在。

  这是一次神奇又充满危险的旅行,主人公一行人带着特殊的任务,乘着“风帆”号,向南极前进。然而在科学的道路上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在出发前,主人公张长弓因突发状况被爆炸时所造成的零件碎片所伤,脑骨被削去了一部分,专家们花了大量时间研制出了合金脑盖骨,成功的挽回了他的生命。也正是因为这个合金脑骨,是他在“南极的冰下RD”中心没有被删除记忆,尽管那段经历不被别人所相信。

  我十分震撼,你可以说是我太过肤浅了,我从没想象过科学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我们有理由嘲笑别人的'想象,怀疑他们不切实际的联想,但我们无法否定科学——这个时刻改变我们生活的名词,它带给人们的巨大的震撼有目共睹。

  面对大海,张长弓和他的伙伴慷慨激昂,他们用美的语言,用最激情的文字一遍遍的赞美广阔的大海。在瞭望台上他们耐心的等候日出,仔细的观察海面的每一丝变化。在他们的描绘下,我不禁沉迷于海洋的魅力之中,对大海充满了无尽的向往,然而我却无法描述,因为文章用最贴切的辞藻将大海描述的栩栩如生,让我有一种“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无可奈何。

  风帆”号破浪前行,驶入了南极洲。他们是如此的欣喜,终于踏上了南极这片土地。由于前两次的深潜很成功,对科学的热情让主人公主动要求参加第三次深潜。然而那个发光的白点再次出现,他没有听取“亚洲人”的建议上升,而是继续下潜,当白点靠近他们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他失去了知觉,仿佛又经历了一次爆炸。

  当主人公醒来时,发现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里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把他脑子里的所有记忆都记录下来,这就是“南极冰下RD中心”。此刻科学正在跟他开一个可怕的玩笑。因为他特殊的脑骨,所以他的记忆没有被删去,然而那里的女专家维纳斯却让他假装失去记忆,于是他开始了作为“RD229号”的生活,他用自己的双重身份服从于那里。他发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达的科学,现代化的技术,全部是靠那些被删除记忆的人的大脑中的内容发展起来的。他有些害怕,那些人想利用这些发起对全球的攻击,然后占领地球,于是他开始怀疑科学。

  我再次无奈于科学。这段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确实推动这社会的进步,然而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总有人利用它做不好的事情,危害着人类的生存。科学的巨大力量牵动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好的影响坏的影响我们都躲不过,这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在维纳斯的帮助下,主人公成功地脱离了RD中心,当他又一次醒来时已经在另一条船上了。他终于又回到了“风帆”号,然而当他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却没有人肯相信,他们觉得张长弓是在做梦,在做奇怪的梦,只因他在旅途中经历太多危险,大脑出现了问题。只有他自己坚信那是真的,只因他有着那份对探索科学的无尽热情。

  我想我也相信那不是梦,就像他朝着大海的呼喊:“这不是梦!”因为我也开始相信科学,相信科学的伟大和神奇。科学总是让我们忍不住去感受,去相信,去期待。我想,我们的未来会因为科学而改变,而我们就是为了改变未来的科学而存在。

  我相信科学,我爱上了科学。它是我前进的动力。

  《冰下的梦》读后感 篇8

  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正是这种养料。

  在我的书柜里,有形形色色的书:搞笑幽默的《丢三落四的小豆豆》、立志坚毅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古色古香的四大名著、感人至深的《野生的爱尔莎》……这些优美的文字带领我畅游知识的海洋,其中,一颗另类且无比璀璨的明珠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它就是——《冰下的梦》。

  这本由王晓达编写、杨牧之总序的科普小说是由多个科幻故事组合成的。当我阅读了第一个故事《波》时,更是不可理喻地爱上了它;跌宕的情节,朴实的'文字,无不让人为之陶醉!更奇妙的是,书中讲述的每一个高科技时代都能让我的思绪自由飞翔在想象的空间,使我的想象力越加丰富,总有些稀奇古怪的想法。

  在《冰下的梦》中,复活节——故事构思奇特,略带搞怪,十分有趣,因此,我对它过目不忘。复活节主要讲是贝克家族的老祖先E国科学院物理学博士欧文·贝克,中国生命研究所院长裴克博士和阿拉伯石油、能源大王哈里斯在百年前储存并同时在23世纪阴差阳错交换复苏地点但仍复苏成功的故事。我欣赏完,那放飞的思绪还停留在想象空间呢!真的。你想啊!23世纪的200年前不正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吗?故事中的21世纪一定是科技强国,不然,怎么会有把人像鸡蛋放进冰箱一样储存起来这种古怪事儿呢?

  如今,世界上如美国、英国等科技较发达的国家都是强国富国。科技的发展象征着国家的力量,我们——祖国的花朵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成为国家的栋梁,这祖国妈妈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