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三字经读后感

时间:2023-01-02 15:09: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字经读后感精选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字经读后感精选15篇

三字经读后感1

  未经雕琢的璞玉在普通人眼里和散落在各处的小石子是没有区别的。

  “玉不琢,不成器。”我对《三字经》里的这句话印象最深,因为我的名字里也有“玉”字。和氏天下璧,举世无双。雄心万丈的秦始皇曾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它。可想而知和氏璧的价值有多么高。在这之前,楚人卞和因为把未曾雕琢的璞玉献给楚王而被砍去了自己的两只脚。如果卞和将璞玉雕琢成美玉再献给楚王,我想他不仅不会受到伤害,或许会得到楚王的赏赐。未经雕琢的璞玉在人们眼里只不过是块石头,只有经过精心的雕琢,人们才能认识到它的美丽和价值。孟母三迁及断机杼的举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雕琢”,如果不是孟母的精心雕琢,中国历史上或许会多一位巨商大贾或风水大师;而将失去一位与孔子齐名的圣人,那我们国家的文化与历史肯定会被改写。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手中的璞玉,每一位老师都是技艺高超的玉雕大师。

三字经读后感2

  《三字经》虽然每句话只有六个字,但是你可变小看《三字经》,《三字经》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从古到今做人的道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属“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句了,这段话讲的意思是:昔汉时的黄香,9岁的时候,就懂得要孝敬父母,每当夏日炎热时,给父母扇枕席,使枕席变得清凉。在冬天严寒之时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枕席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这则小故事告诉了我们要向黄香学习,要孝顺父母,为父母分担。

  《三字经》里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给我们树立了许多做人的好榜样,告诉了我们许多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受益无穷!

三字经读后感3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人人都读书,如果方法不对,就会读不懂,越读越糊涂。要有方式方法的读书,才能理解快书中的意思,从中有所收获。欧阳修发明了“计字日诵”读书法。每天定量计字,积少成多,学到了大量的知识。

  在我的学习中,就有一些好的方法,让我事半功倍。比如吕老师教我们在写作文之前,先做思维导图,捋清思路再写作文就很容易了。首先要确定写作的主题,之后要围绕这个主题分成几个部分,再对这几个部分详细的描写。对一个部分详细描写时,还要做几级细分,用什么样的词语,用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更能把这部分写的生动形象。就这样,从写作主题分支到词语,一级一级,构成了一个框架,注入血液,填上皮肤,一篇生动形象的作文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种学习方法让我的思路更加清晰,使我能更快更好的写出文章,提高了我的习作水平。作者:吴朋霖

三字经读后感4

  两天陪我儿子背《三字经》有很多感触,不怕大家笑话,我上了这么多年学,还是第一次这么认真的念《三字经》,通过陪孩子,我现在基本也可以背下来了。他运用大量历史典故,蕴含了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我要力争教孩子把下半部分也背下来,对儿童的教育意义太深了,像黄香9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凉床,冬天用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孔融四岁就懂得谦让兄长,自己挑小的梨吃,让兄长吃大的,对儿童都非常有教育意义。

三字经读后感5

  《三字经》是关于历史、天文、地理、伦理、教育和道德多方面知识、道理的一本三字一句、琅琅上口的教育类的优品好书。

  《三字经》中每句经典背后,都有一个讲给孩子的故事,或凝练、或哀伤、或生动、或有趣的经典千字书。

  《三字经》中有一些教育人们要好好学习的话语。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说的是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学习也不会懂得礼仪。做子女的应该从小知道亲近老师和朋友,从他们那里学习礼仪知识。它教育人们应该小时候就知道亲近老师和朋友,从他们那里学习礼仪知识。

  看完了《三字经》,我开始了对知识海洋的攻打。

三字经读后感6

  通过读《三字经》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很多知识,也为以后的生活学习有了打算。

  从这本书,我懂得了从小要养成好习惯,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我还懂得了:年少时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不会有作为。我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待人的礼仪和做人的原则。看了黄香和孔融的故事,我非常的感动,我要向他们学习孝顺长辈敬爱兄长。在这里我还了解了一些神话故事,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我还了解了一些历史故事。我以后要向祖逖那样勤奋学习。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启示,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三字经读后感7

  上幼儿园的时候,读《三字经》只知道摇头晃脑,闭着眼睛瞎背,并不知道字里行间中的.意义。长大后,偶尔一次翻开书来细细品味时,才慢慢地明白了一些道理。

  感触最深的一句是“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虽然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的环境都特别优越,没有必要再去模仿古人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床上的被子,也没有必要像孔融那样去让一个梨子,但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孝敬父母,关爱家人,体贴他人的那份真诚与爱心,并能将这份爱心融入学校与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去,关心他人,体贴他人,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那样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三字经读后感8

  我从幼儿园开始就读了《三字经》了。当时,我读来读去就只为了一个目的:好玩。现在到了小学,我们学到了国学,我才慢慢的看起《三字经》来……

  其实许多人说《三字经》是很无聊的,我刚开始也这么认为,可到了今天,我认真的读了读《三字经》,发现了里面许多的知识。

  我最喜欢里面的一句:“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因为这句话的意思令我很受感染,意思就是:“狗在晚上看家,鸡在早晨叫醒人们,人如果不学习,怎么能成人呢?”

  也是,如果不学习,就连一个做人的资格也没有,何谈在社会上发展呢?

  接下来的这句,是上一句话的后面一句:“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句的意思也让我深受感染:“蚕会吐丝,蜜蜂会制造蜂蜜,人不学习的话,还不如这些动物。”是呀,许多动物会为人类制造东西,而有些人呢,只是社会上的废物。还不如这些辛勤劳动的动物们呢。

三字经读后感9

  这几天老爸逼着我看三字经,我很郁闷,也很苦恼。三字经就那几个字我背它干什么?老师留得作业就很多,还得背着破玩意儿。

  不过好在那些字儿可以在段嘉玮面前炫耀一下。她还总是理直气壮地说:“我要是背起来比谁都快。”

  其实我总是听家里人说,小时候不知道学,长大就后悔了!我很纳闷儿,可能是我还没领悟吧。其实我一听背东西就晕,但是在老爸的严加看管下,我还是背下来点儿。

  其实背三字经还是有用的。只不过现在还没有用到的地方吧。

三字经读后感10

  每次当我读《三字经》的时候,我总想起以前的子女是那么孝顺、善良。想到现在的子女小时候那样的幸福,长大出国留学,在国外生活,却对自己家乡的亲人不理不睬。

  看看现代的人和古代的人差别怎么这么大呢?以前大多数的人对兄弟姐妹都很好,《三字经》里提到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学会了有好的东西要让给弟弟。虽然有时候不是很懂他们的做法,但也会细心地观察。还有最让我崇拜的是里面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小孩子的学习环境不怕麻烦,不怕辛苦,搬了三次家,直到最后搬到适合她小孩学习的地方,才安心居住下来。她的用心实在伟大!

  《三字经》教会我们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知识,才能出人投地。想想他们,我感觉我们真幸福,有这么好的条件来学习。

三字经读后感11

  读完了《三字经》这本书,我的心里有许多的想法,在这里要和大家分享一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他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最初的本性是一样的,可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学习环境不一样,所以我们的性格和爱好才有了不一样。“昔孟母,择邻处”这句话是说孟子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孟子”上更好的学,学到更多的知识,曾经搬了三次家,终于让孟子在长大后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话写的是东汉的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点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谦让兄长的道理和孝顺父母的道理一样,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我们不光要孝敬父母,还要谦让自己的兄弟姐妹。

  让我们一起学习《三字经》,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养成讲礼貌,爱学习,爱劳动的习惯,成为一个优秀的小学生。(卞博玮)

三字经读后感12

  记得幼儿园托班后的暑假,妈妈送我到楼下的齐老师家学画画,课余时间,齐老师教我们诵读《三字经》。可能是三个字,三个字的念着好玩,我就喜欢上了它。第二天就让妈妈上街给我买了一本《三字经》。后来,它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现在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了,学习上一偷懒,妈妈就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我就无话可说了。有时候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争抢玩具,耳边就又会出现妈妈的唠叨:“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我只好把玩具让给了小朋友。不过,也有我“出风头”的时候呢。上次,爸爸妈妈因为家务事争吵,看到此时此景,一旁的我嬉笑着说:“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他们立马相视而嘘,和好如初了,呵呵。

  这就是《三字经》带给我们全家的快乐!

三字经读后感13

  《三字经》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教材,内容涉及广泛作为启蒙教材,即使放在今天,同样有着现实意义和社会功用。在格式上,《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阅读《三字经》,可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

  少年儿童正是一个人形成正确道德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友情,什么是勤奋,什么是礼貌,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智慧……可以说,《三字经》作为启蒙读物,非常值得读之。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萌发的种芽,在教育的过程中,你给他浇灌的是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端正了自身思想和言行,自然也会收获更多的快乐,正所谓悦纳自我,就是这个道理。

  养正于蒙,悦纳自我,就从《三字经》开始吧!

三字经读后感14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两句话出自于《三字经》,我反复诵读着这两句话。妈妈笑着说:“你明白它的意思吗?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汉代人孔融四岁就知道要把大的梨让给兄长。这种尊敬兄长、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听了妈妈的话,再读着《三字经》,我感悟越来越深刻,不知不觉书中人的言行举止已刻在我心中了。

  一次,妈妈给我两个梨,让我挑一个吃,另一个给奶奶吃。我想都没想,就把大的那个给奶奶,小的那个留给自己。妈妈笑着抚摸着我的头说:“我家小雨真懂事儿!”我说:“孔融四岁就能让梨,我都九岁了,我觉得孔融比我好,我还要向他学习呢!”妈妈听了,笑得更开心了。

三字经读后感15

  读完《三字经》里的第四十段让我记忆犹新。我深深地理解到了:”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的含义。

  《三字经》上有一段译文是这样写的:晋代有个叫车胤的,他家里很穷,自己想读书但买不起灯油,他就到田地里捉来许多萤火虫,把萤火虫放在纱布缝成的袋子里,借萤火虫发出的光读书。孙康也借着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个家里虽然很贫困,但仍然想尽一切办法来读书。

  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现在我们再也不用为生活担忧,学习条件非常好,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三字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字经》读后感01-02

三字经读后感06-18

《三字经》的读后感悟01-21

三字经的读后感受02-07

《三字经》读后感悟12-23

三字经读后感06-02

三字经的读后感11-16

《三字经》读后感07-25

三字经的读后感04-25

《三字经》读后感【精】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