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时间:2022-10-21 14:58: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集锦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集锦1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

  我很喜欢看书,因为书不仅能让我获得知识,提高写作能力,还能让我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许多乐趣。我特别爱读《鲁迅散文集》,他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鲁迅笔下的事物都充满了灵气和活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更是让我浮想联翩。

  百花园是鲁迅家后面的一个很大的院子,园子里树木茂盛,花草丛生,有碧绿的菜畦,有高大的皂荚树,有紫红的桑椹,还有爬满墙头的何首乌藤和令人直流口水的野果覆盆子,鸣蝉在树叶里唱歌,蜜蜂在野花上飞来飞去,云雀在空中直窜云霄。园子里的少年鲁迅经常搬来凳子,爬上大树,在树叉上坐下,寻找着鸟蛋。大人来了,他又到草丛里去趴着,在青草的掩护下与大人捉迷藏。冬天,下了雪,他又会照着闰土爹的方法,玩雪捕鸟。园子是鲁迅的乐土,那里可真是趣味无限。

  这本书我已经看了很多次,园中美丽的景色,让我想入非非,天天梦想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百草园,让我在里面尽情地玩乐。你别说,这梦想还真实现了。今年八月一日我第一次回农场奶奶家,嘿!奶奶的院子好大!一个活灵活现得百草园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就跟鲁迅家的一样。我也学着少年鲁迅好好玩了一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语言优美,还能让我们一起体会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真是一篇令人叫绝的好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2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支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我的眼角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白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老先生严厉的教诲,但仍敌不过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玩,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起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这一篇,想必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3

  我非常喜欢去看书,由于书不但要我的到专业知识,提升写作能力,还能让我还在焦虑不安的学习培训日常生活获得很多快乐。尤其是《鲁迅散文读后感》,读起來难懂,但文章内容不论是景或是物,在鲁迅书中写的惟妙惟肖。《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要我难以忘怀。

  百草园是鲁迅家后边的一个非常大非常大的园子,院子里树木茂盛,百花争艳。蝉在树技上长吟,黄蜂飞进来花芯中,麻雀鸟直上云霄,也有长满墙根的爬墙虎和让人“唾液流下来三千尺”的野果子。园子里有趣味性无尽的传说故事:能工作制服妖精的飞天蜈蚣,也有夜里出去喊人的美女蛇……鲁迅便是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园子里玩耍、玩乐,渡过了无拘无束的同一年岁月。

  本文我已经读过很多遍了,园里美丽的风景和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总是能要我心潮澎湃。上一个暑期,我赶到舅母家,舅母家院子也是一个大院子,里边种满很多奇花异卉,我一见到这园子就想起了百草园。我立刻跑到楼顶叫爱捣乱的堂弟来帮我一起找寻爬墙虎,大家仔细观查,细心找寻,总算把它抓住了。大家又逐渐找飞天蜈蚣了,但翻边了全部院子或是一无所获,仅有等夜里看“美女蛇”了。

  到夜里,10点钟还没有睡,一直躺在大床边,看见院子里是否有发现什么声响。过去了好长时间,总算听到了有些人在叫“我”,我以为是“美女蛇”,就立刻醒过来,原来是舅母。啊,鲁迅的百草园简直回味无穷!

  从鲁迅的百草园要我想起了姑姑家的园子,从这当中,我又感受到读书带来我开心,读书给与我无尽的聪慧;读书促使我们的生活提升了无尽的快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4

  这个假期,我翻开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颇有收获。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文章,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浙江绍兴人,祖上曾是达官贵人,但到了他这一代便家道中落。鲁迅童年时接受私塾教育,青年时东渡日本学习医学,后因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弃医从文终成一代文豪。而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是他童年最真实的写照。

  虽说百草园“园如其名”,只是一个长满野草的园子,但在童年鲁迅眼里,却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乐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百草园就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花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听故事、拍雪人、捕鸟雀……百草园又是一个乐趣满满的游乐场。在这里,童年鲁迅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无比的自在。

  然而不久后,鲁迅便到了该上学的年龄。父母将他送进了书塾,在少年鲁迅的眼里,这似乎是对他的一种惩罚。在书塾里,虽然有先生严厉的管教,但是依然掩盖不了孩子们淘气的天性。当先生不在教室时,鲁迅和伙伴们便跑到园子里折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当先生读书得读入迷时,鲁迅和伙伴们又在下面用纸糊的盔甲来做戏,或是把宣纸蒙在小说上描绣像。虽说不像在百草园里那样欢脱,但少年鲁迅在三味书屋依旧快乐地成长着。

  这篇文章充满了鲁迅对童年的怀念。但其实,鲁迅的童年并不完全是幸福的。由于家道中落,父亲病重,鲁迅不得不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正是因为他既体会了操劳家事的辛酸,又感受了无邪童年的美好,所以鲁迅先生才了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鲁迅先生最终成长成为文化的斗士,立志要以文字唤醒国人,让中国强大,让少年儿童们都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5

  这个假期,我看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本书,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不一样的童年生活。

  百草园真是儿童生活的乐园。鲁迅先生向我们描绘了百草园里色彩斑斓的植物和有趣的小动物。他不是单一地向我列举它们,而是按照从远到近、从高到低的顺序,向我们娓娓道来,从视觉、听觉、味觉几个方面来写这些动植物的特点,让我们有如身临其境。这些文字我反复读了多次,如果我也有这样美丽的园子,在里面尽情玩耍,该有多好啊!

  给我最深刻的是长妈妈给作者讲美女蛇的故事。“美女蛇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吃这人的肉的”。看到这里,我毛骨悚然,仿佛美女蛇真的要来吃人肉。难怪小时候的鲁迅得到的教训是:有陌生人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可答应他。可见他当时也是多么地害怕。

  虽然在三味书屋要读书,有严厉的老先生,但也有快乐,可以爬上花坛折腊梅花,在地上或者桂花树上寻蝉蜕……,比我们上学好多了,我们下课不能自由奔跑,不能剧烈地运动,更别说能这样自由地玩耍了。

  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他和我们的童年完全不一样。我多么希望也有这样的童年生活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6

  我非常喜欢看书,因为书不仅让我获得知识,提高写作水平,还能让我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许多乐趣。尤其是《鲁迅散文集》,读起来深奥,但文章无论是景还是物,在鲁迅笔下写得活灵活现。《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让我记忆犹新。

  百草园是鲁迅家后面的一个很大很大的园子,院子里树木茂盛,百花齐放。蝉在树枝上长吟,黄蜂飞进花蕊中,麻雀直冲云霄,还有爬满墙头的爬山虎和令人“口水流下三千尺”的野果子。园子里有趣味无限的传说:能制服妖怪的飞天蜈蚣,还有晚上出来喊人的美女蛇……鲁迅就是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园子里嬉戏、玩耍,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同年时光。

  这篇文章我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园中美丽的景色和迷人的传说总能让我浮想联翩。上个暑假,我来到舅妈家,舅妈家后院也是一个大院子,里面种满许多奇花异草,我一看到这园子就想到了百草园。我马上跑到楼上叫爱捣蛋的表弟来帮我一起寻找爬山虎,我们细心观察,仔细寻找,终于把它捉住了。我们又开始找飞天蜈蚣了,但翻遍了整个院子还是一无所获,只有等晚上看“美女蛇”了。

  到了晚上,10点钟还没睡,一直躺在大床上,看着院子里有没有发现什么动静。过了好久,终于听到了有人在叫“我”,我以为是“美女蛇”,就马上醒了,原来是舅妈。啊,鲁迅的百草园真是耐人寻味!

  从鲁迅的百草园让我想到了姑妈家的园子,从中,我又体会到了读书带给我快乐,读书给予我无限的智慧;读书使得我的生活增加了无限的乐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7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鲁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与伙伴一起捕鸟,虽然总捕不到很多;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气,当读书入神时,却没发现学生们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回忆起我的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小时候,在田野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花一会儿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楼房,而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却仍旧向往着,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读过文章后有了许多感动。虽然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8

  每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好一会儿,时间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完美的童年时光。

  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却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欢乐,甚是打动人心。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些景色,不仅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我想鲁迅的童年,是多么欢乐,多么幸福,甚至有点怀疑鲁迅童心未泯。而当鲁迅上学后,也并非不欢乐,而让人觉得是另一种趣味。“先生,‘怪哉’这虫,是怎样一回事。”这是鲁迅的话,让人看了,先是一笑。并不是笑鲁迅的无知,而是对他求知的肯定和赞赏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对“怪哉”的思虑了。能让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这篇文章,我觉得是最大的成功。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我想,这不只是因为实有其事,更重的是鲁迅对童年的怀恋和憧憬。

  扑蝴蝶、捉鸣蝉、采荷莲。这是谁没有的童年课堂开小差、收藏爱书、问一些无厘头的问题。又有谁的童年没经历过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遗忘童年,留不住,最终只洒落在记忆的长河上。

  人生固然是完美的,可怎样去感受,怎样去理解这些完美呢文章虽然没有提到任何的观念,可是却不禁让人深思,对童年的深思,对人生的深思。或是记忆,或是怀恋,总是完美的,就算是以往瑕疵。悠悠童年,承载着太多的完美和思念,我们真应当去好好感受。

  我再次拿起了《朝花夕拾》,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像是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走进了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9

  百草园——儿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乐园。这里有草有树有花有果有虫有鸟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农村的孩子在这里是可以“大显身手”的:上树爬墙是孩子的拿手好戏,捉虫捕鸟是孩子的最爱;鬼故事更是让孩子既爱又怕,欲罢不能。脏吗?土孩子土孩子,不脏不净,吃了没病;环保吗?没那个概念;动物权利的保护呢?连听都没听说过,玩腻了处决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不论春夏秋冬,玩就是孩子生活的全部。

  谁都愿意玩,可问题是谁都得长大,即使一百个不情愿也不行,上学是每个孩子不能回避的问题。鲁迅对上学很不理解,作了很多猜测,一言以蔽之,上学是惩罚,并且满怀依恋的告别自己的百草园。每看到此,我不禁会心一笑,多么真实的描写呀,完全是一个孩子应有的表现。我们现在知道,受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可是入学的时候绝大部分孩子都不认为是权利,被大人死拉活拽扔进学校,哭得天昏地暗的。

  三味书屋是另一个世界,不能再无拘无束,而是要讲规矩了。这是不是摧残孩子的天性呢?也不能这么讲。

  人类进化成人的标志之一就是文明、文化和规则,这是作为社会人的必然。如果谁想完全按天性行事,那他只能去到深山老林里去过原始生活。是古往今来的知识和成文不成文的规则让一个个小顽童和小吃货变成知书达理的谦谦君子和窈窕淑女。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味书屋是对百草园的深化提高和升华,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

  当一个人成年之后再去回忆上学前后的点点滴滴,一定会非常亲切,让学生时代为以后留下更多更美更充实的回忆。

  ——致渐行渐远的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0

  都说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依笔者看来,这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

  成年的鲁迅是战士──“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而成长为这样一个战士,首先是需要人性的底蕴的。虽然这“人性的底蕴”难以说明,是娘胎里带来的?是环境培养的?但,这底蕴是确实存在的;对于鲁迅之所以是鲁迅,也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热爱自然的天性。换句时髦的话说,是浪漫的天性。

  现今,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几乎不可能体会到鲁迅幼时的欢乐了;而说起童年乐事,哪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没有一箩筐呢?百草园中的蟋蟀、何首乌,美女蛇的传说,又何曾异于我们穿着露屁股的短裤(那一定是在树枝上刮破的)下河摸虾、上树捉鸟呢?那别了“野孩子生活”的入学,那听老先生抑扬顿挫地朗诵,“我便疑心那是极好的文章”,又和我们既因留恋“捉蝌蚪”的生活而逃学,却又要享受读书识字在父母面前“显摆”的快乐心理有何不同呢?

  只是,城市里已经消失了这梦境一般的儿童乐园。

  三味书屋里老师是严厉他不希望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紧要事;他还是好心肠人就算学生在他讲课时候偷偷跑出去玩他依然不会惩罚他们只会催促他们赶紧读书;他是痴迷于读书人在读到最好文章时他总会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从这里看来三味书屋也充满了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语言优美还能时不时地勾起读者对童年回忆真是一篇令人叫绝好文章

  成年的鲁迅是一个战士,一个不偏不倚的、浪漫的战士。战士不总在冲锋陷阵,战士更懂得享受生活,享受美好的回忆。

  所以,把这美好的回忆童年的文字和“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联系起来,真是有些莫名其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1

  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觉得那百草园的描写真是趣味无穷,乐意融融啊。

  那里的一草一木在儿童的眼睛里都无不充满了生机,无不透着灵气。你看,百草园的描写: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由低到高,形成一个阶梯样式分布结构,具有文学艺术中的建筑美。作为一个儿童由低处向高处一层层向上爬就象爬楼梯一样,逐一去欣赏真是“乐”于其中。

  另外,本文的色彩美,也独具一格,譬如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色彩鲜艳,红绿相间,将百草园勾画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将一个儿童放置在这样的环境中让他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真是妙哉啊妙哉!

  百草园里好吃的有桑葚,何首乌、覆盆子,这些吃的怎么不会激发天真的孩子极大的“乐”趣呢!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如他“好奇”去寻找人形何首乌根弄坏了泥墙,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百草园里的.动物对鲁迅更有极大的诱惑力:由于好奇心引诱,他才在认真地观察之后,写出了“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窜”向云宵里去了。蚰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蝥从后巧喷出烟雾“等优美的句子。并且鲁迅先生还在描写中充分调动了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器官,把百草园的行、色、味描写得一应俱全,怎能说不是一个“乐”园?这也足见他对这些动物有着多深厚的感情。

  哪怕是生机灵性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的冬天,百草园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也是个乐园,在这里不仅可以拍雪人,塑雪罗汉,雪后还可以去捕鸟,那个乐啊自然不必形容。

  啊!百草园,真是一个儿童“吃喝玩乐”的理想天堂,这是其乐无穷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2

  看了鲁迅爷爷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章,我也很想去看看鲁迅爷爷小时候的乐园——百草园和他上课的学校——三味书屋。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爸爸一起去鲁迅故里游玩,亲身经历了一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春寒料峭,天下着绵绵的细雨,我和爸爸打着伞,首先来到了百草园。一进门,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大片绿绿的菜畦,还有一堵长满野草的矮墙。我走到一口井边,咦,这就是光滑的石井栏吗?我用手摸了摸,嗬,还真有点光滑呢!园中点缀着几棵高高的大树,由于树上还没长出叶子,我就辨别不出它们是什么树,只有皂荚树上还挂满了一颗颗的果实,我还能认出来。爸爸帮我找到了那棵古老的桑树,可惜没有紫红的桑椹。鲁迅爷爷笔下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样一个他儿时的乐园,可现在在我的眼中显得有些贫乏无味,令人失望。

  从百草园出来,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这是一座既古老又破旧的房子,白色的墙,乌黑的门,石板铺成的地。我们又找到了鲁迅读书的“教室”,“教室”中间的上方挂着一块“三味书屋”的木牌子,牌子的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梅花鹿伏在一棵松树下。“教室”里只有八个座位,鲁迅的座位在左边的一个角落里,桌子的右下角还刻着一个“早”字呢!见证了鲁迅坚持早起不迟到的决心。

  鲁迅儿时的乐园只不过是个普通的菜园,他读书的“学校”只是一座破旧、简陋的房子。然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却走出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我们现在有现代化的公园和学校,有一流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那么,从这里又会走出怎样的伟人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3

  每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好一会儿,时间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美好的童年时光

  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却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快乐,甚是打动人心。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些景色,不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我想鲁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甚至有点怀疑鲁迅童心未泯。而当鲁迅上学后,也并非不快乐,而让人觉得是另一种趣味。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鲁迅的话,让人看了,先是一笑。并不是笑鲁迅的无知,而是对他求知的肯定和赞赏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对怪哉的思虑了。能让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这篇文章,我觉得是最大的成功。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我想,这不只是因为实有其事,更重的是鲁迅对童年的怀恋和憧憬。

  扑蝴蝶、捉鸣蝉、采荷莲这是谁没有的童年?课堂开小差、收藏爱书、问一些无厘头的问题又有谁的童年没经历过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遗忘?童年,留不住,最后只洒落在记忆的长河上。

  人生固然是美好的,可怎样去感受,怎么去理解这些美好呢?文章虽然没有提到任何的观念,可是却不禁让人深思,对童年的深思,对人生的深思。或是记忆,或是怀恋,总是美好的,就算是曾经瑕疵。悠悠童年,承载着太多的美好和思念,我们真应当去好好感受。

  我再次拿起书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像是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走进了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4

  仔细品味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哪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眼前不由得出现一幅幅令人向往的自然画。

  “不必说碧绿的菜菜蛙,光滑的市井蓝,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清洁的叫天子忽然从草简直窜到云霄里去了……”

  我读鲁迅先生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鲁迅先生那份发自内心的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年情怀。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与伙伴一齐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所以害怕百草园中的“赤练蛇”。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与百草园不一样的世界,作者逼真的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描述了出来。但鲁迅先生并未将三味书屋写的死气沉沉,而是经过儿童在课余时间玩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趁机偷乐的两个小故事的描述,表现了儿童喜欢玩耍这种不可改变的天性。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躺在厚厚雪地上将自我的身体印在上头,从来都没有感觉到过冷,还把这当成是一种乐趣;我还经常和小伙伴们一齐建造一个自认为很了不起的工程。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时我在读了文章后有了那么多感动。

  我们的童年已经渐渐的离我们远去,留下的只是些散锁的记忆,倒不如仔细品味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验一下那个不一样时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齐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5

  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我的人生道路,它时而宽时而窄,可我们都必须踏上这条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初读时,只是觉得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并没有联想到人生哲理。可再次细细品味时,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想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作者小时候在百草园里的欢乐生活,以及之后到三味书屋读书,生活变得如何枯燥无味。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幼年时期的我们是多么无忧无虑,没有拘束,不用想着自我该如何谋生,能够尽情地玩耍,能够不带任何目的地欢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上会背负起长辈或家人的期望,我们必须要学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我们也会慢慢感受到生活给我们的压力。这不就是鲁迅先生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给人的启示吗?

  此刻很多孩子拒绝长大,上了中学还期望一向沉溺在父母的关爱中,期望维持着童年的纯真和任性,愿望和想法固然好,现实却不允许这样。没有人能一向待在“百草园”里,我们总有一天要从“百草园”走到“三味书屋”,虽然“三味书屋”的生活很枯燥,也无趣,但那又是我们人生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在经历了成长历程之后,在你能够独立生活时,回头再看“百草园”,不也是很完美的么?

  我们应当从“百草园”中走出来,大跨步地迈向“三味书屋”,经过“三味书屋”的洗礼,让自我成长为有知识、有思想、有职责的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相关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02-22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06-1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09-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1-0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03-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08-1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读09-21

【热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01-08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01-12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