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时间:2022-09-13 18:28: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

  聪明人的一生励志后代,却也值得同情。

  “伯温,为何弃此书于此多日不读?”郑复初问。刘基恭敬一鞠,“老师,学生已具悉其要义,故不复读。”

  再聪慧的学生,都傲不得。郑复初皱眉,细细问了一番,甚至天文地理,刘基的回答一律从容不迫,精湛透彻,想法乃是万千学子所不及的老练成熟。

  即日,郑复初与其父道,“有朝一日,伯温必振兴刘氏家族,光辉耀祖。”

  几年后,西蜀名士赵天泽出此言,“江左人物之中,唯此人为识务俊杰,天资聪颖,才通广学,其才智堪比再世诸葛,绝非一般人也,他日必成济时大器。”道听之人一片哗然,何人得此誉?

  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第一谋士。

  “夫君,为何启程回青田,难道再不顾百姓?”

  “君误臣,必误国,终误民。凭我一己之力,杯水车薪。”此时他是元帅府都事刘基,被朝臣多次排挤的刘基,愤恨欲隐的刘基。

  公元1360年。元朝腐败,兵荒马乱,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刘基不为所动,仍然退隐山林。

  是日,下人来报,“先生,有客来访,其自称奉义军朱元璋大帅之命前来拜见。”

  风凛冽萧瑟,呼啸喧嚷,急剧吹落满枝黄叶,终现出苍天的虬枝劲骨。

  是年,刘基提出“时务十八策”,不可谓不劳苦功高,因其谋略朱元璋攻下江西诸郡,并击败张士诚,北伐中原,完成帝业。

  刘基嫉恶如仇,与物多忤,自是“正人君子”之流的眼中钉。并非妄自菲薄,但身处名利场,只好功成后身退,于洪武年初不再为相。尽管刘基藏身逃遁,委全大局,(朱元璋却因小人鼓捣心生有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说法在朱元璋身上得到最好的反证。改成:可惜,他遇到的是朱元璋,不是宋太祖。)

  警觉的鸟会不停地飞以躲避危险,却是弓箭最显眼的目标,它们一生的行程再远,也是可以轻易被时间遗忘的。我很惊叹,卑劣之人用膳时竟无一人噎死,不知刘谋士作何感想。有感想也无用,他的气数已经散尽了。

  洪武八年,亏的明太祖“眷顾”,刘基离开的也不慢。那时没发明眼镜这玩意,所以人没死,忠诚就看不见。“该走的人”走了,某位皇帝痛疾回首,给死人封爵升位,倒也造福了刘氏后代。

  明朝的眼睛都在笑。是谁,在讽刺那微光里,布下的卑劣暗局?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2

  在这个暑假里,《明朝那些事儿》让我明白了,其实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别”是“明朝”。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他以一种风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现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是从13xx年到16xx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个皇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而整部书其实所给我最大的是那些人世间的事儿——权势利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己欲)”。这可以说是朱元璋同志乃至绝大多数政治家们的至理名言,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毁灭了无数其他人的理想。朱元璋成就霸业之后,假借赏功之名烧死了无数曾经为他征战沙场的大臣们。但他是成功的,并且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背叛)”。当年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投奔陈友谅,陈友谅杀了倪文俊,将其头颅献给徐寿辉,深得徐寿辉信任后,后控制徐寿辉统领其队伍,最终将徐寿辉杀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权谋)"。 在万历那个时代,严嵩斗倒夏言,徐阶搬倒严嵩,高拱把徐阶斗倒,又被张居正斗倒。仅说张居正,其可谓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改革家,其考成法(考勤制度)和一条鞭法(税收制度)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至今,但他为了当上内阁首辅也是不择手段,把老同学高拱斗倒之后,还想将其致死。 无论别人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但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但也无法

  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而封建专治的权利又使我对那一时期感到无比的凄凉。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牵涉数万之众,斩首、抄家、充军者不计其数;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诛“十族”。北京保卫战功臣于谦,遭陷害被抄家斩首;“万历新政”领导人物张居正,死后被诬陷抄家。

  不管怎么说,怎么想,历史已是历史,不会再回来,不会再改变,留下给我们的那就是经验和教训,历史教会给我们的我们也不能忘记,要牢记历史,反省历史。不要再让历史成为对于我们的下一个历史,这才是对历史的充分认识。

  明朝那些事儿有感总结:

  1、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

  2、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3、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4、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

  5、相信自己的直觉。

  6、一步失算,全盘皆输。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3

  历史原来很精彩,一点也不枯燥。这是我读《明朝那些事儿》后最大的感慨。

  真的很喜欢这本书,不仅仅知道到很多关于历史的故事,了解了很多以前我佩服的历史名人,更让我惊喜的是那些文笔犀利而又妙趣横生的语段,令我百看不厌。这本书讲的是从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的三百年间的事,虽然属于历史军事,但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很是生动,让我经常想笑起来,这不得不非常佩服当年明月(石悦)的文笔,虽然不是作家,但是我想好多作家都不会写出如此妙趣横生的文章来。

  信手拈来,就可见一斑,“根据《水浒传》的记载,在古代,要想一举成名,有条最快的捷径--上山打老虎。成功人士如武松、李逵等都是光荣的好榜样,而朱厚照先生虽然已很有名,倒也想过一把打老虎的瘾。”,这句话,虽然是在用开玩笑的口吻,但也确实含着深深的讽刺意味,对于一个皇帝,只想着各式花样的玩,而不关心黎明百姓,确实是当时的不幸,也难怪他的当政不是天下之福。

  这本书中,作者也对那些王公大臣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作者爱恨分明,有褒又贬,对于“于谦”,作者是深深的折服,为他冤屈而死,感到痛苦和惋惜,而后当来李贤为他伸张正义,不禁痛快淋漓,历史是不会亏待那些大忠大义之人的。而对于像汪直、魏忠贤之类的宦官败类,作者又难以抑制对其的厌恶,而作者对于宦官又从不全盘否定,而是有他自己的看法。对于那些败类的恶,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情感,不难想象,当时的百姓对其的惧怕与痛恨之深。当我读到本书关于王守仁的道出,让我了解了一个完整的王明阳,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那么全面而细致,以前真的是“孤陋寡闻”也不止,真的令我很惊喜。其中,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让我不禁对历史的框架有个深刻一点的了解和人文的感叹。读这本书不仅让人学会过很多东西,重要的是让人有兴趣的读完它,没有任何枯燥之味。正如作者的序言中所说“历史是如此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为什么到了史学家手里就变得枯燥无味了呢?历史学家就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历史呈现给大众吗?是受制于能力、才力,还是受制于观念?”而向一般的历史学家总是把历史描绘的如此枯燥乏味,他们的描述方式也难以被消化,令人难以读下去,除非是专业者为了学习必须研究,渐而渐之,历史离老百姓平常人越来越远。

  近些年来,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渐渐看到了历史明晰的曙光,易中天教授的读三国,令广大普通历史爱好者甚至学者深深痴迷,而近来,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又令人们纷纷深陷历史的喜爱之中,这的确是令人欣喜的。如今,在“历史离我们太远。历史书籍太多”面前下,我们可以有一些好的选择了,不会再有面对史书的迷茫和无趣之感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既还原历史而又生动耐人品味的历史军事书籍会越来越多,“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仅如此,历史会让我们的脚步向前,社会也会沿着历史的齿轮前进!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4

  这个暑假,我看了许多的书:《司马懿吃三国》《上下五千年》《三个火枪手》《水浒传》等。但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明朝的那些事儿》。

  在此之前,在我的脑子里总是认为历史是很枯燥无味的,没有一点意思,顶多就是xxx年,xxx揭竿起义,杀入都城,x朝代从此灭亡等等,真是无聊透顶。可是自从看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我便改变了我的看法。这套书如同一块磁铁,自从我一翻开它来,便将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套书从元末的那场农民起义开始写到大明王朝的兴盛,再写到明朝的覆灭。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如:在战场上勇猛无敌的常遇春、张万边,一世英名的好皇帝朱棣,聪明绝顶,让人称赞不已的刘基、姚广孝……还有许多令人发指的反派人物陈友谅等。这些人物的种种事迹犹如在我的脑海里上映了一场场精彩的电影,令我沉醉其中。

  作者当年明月在写这本书时,还恰当地加入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和许多搞笑的语言,这也是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的理由之一。瞧这一段“原本想砍囚犯的士兵这才发现上了当,反正叛军也是人,打谁不是打,反正有钱拿就行”。这令还以为要看到什么血腥场面的我不禁松了一口气,同时也在心中感叹在那个朝代钱对百姓的重要。

  一段段颠簸周折的情节,让我不禁感叹世间事物的喜怒无常;一段段背叛的场景,让我不由惊叹人性的丑恶和人有时的不由自主;一段段战火也烧不断的友情亲情,常常让我感动不已。历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历史,也可以是精彩的。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看试手,补天裂_《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

  当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二百多万字的浩荡长卷看完时,心里涌出一股悲凉与感动。在辉煌灿烂、国力强盛的明朝,在尔虞我诈、山河动荡的明朝,我总能看到一股力量。

  那股力量经久不衰,感天动地。它击溃了倭寇,打到了奸佞,摧毁了阉党,一次次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它让飘摇的明朝屹立了将近三百年;它让无数人相信,再昏暗的日子也会迎来黎明。

  这种力量,叫气节。

  有一场战争,让我印象深刻。

  瓦刺军挟太上皇浩浩荡荡地直逼北京城,朝野上下一片混乱,读后感《看试手,补天裂_《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当于谦用他瘦弱的身躯承担起国家兴亡的重担,我已经相信他不会输。一个不会后退,毫不畏惧的勇士怎么可能输?当他果断的把自己安排在最激烈的战场、杀气腾腾地俯视着瓦刺军时,他又怎么可能输?当他把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化作手中锋利的剑刃时,他根本不可能输!"秉持着信念的军队是不会畏惧任何敌人的,是不可战胜的。"

  这场战争,叫北京保卫战,正如当年明月所说,在那些公式化的记载背后,隐藏着人性的光辉。于谦用他的行动告诉我,力挽狂澜的正是所有战士的气节。

  后来于谦含冤被杀,死得光明磊落。正如他诗中所云:"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一件蟒袍,一柄宝剑,"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当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扫荡倭寇,目光是那般坚毅。夏言、徐阶、张居正,忍辱负重,换来明朝的安宁昌盛。连一直受后人诟病的崇祯,也宁死不受辱,自缢而亡。

  正是一个又一个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肩膀顶着天,用气节、用信念支撑起大明江山。

  这种力量,造就了伟大的华夏民族,屈原、荆轲、邓世昌、江姐…从远古到现代,中华儿女挺直腰杆,任凭雨打风吹去。

  哪怕是一个无名小卒,市井小贩,只要他拥有了这种力量,就不会倒下。中国人有气节,中国就不会倒下。因为这种力量,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6

  这是我们全家第一次共读的一本书。暑假的每一天,早晨、午后、睡前,我们全家都在看《明朝那些事儿》。妈妈看,爸爸看,我也在看,看到精彩的、有趣的、不懂的地方,我们都爱交流、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明朝三百年间的一些事情,它不像其他历史书那样深奥严肃,读起来既枯燥又难懂,可是这本书语言幽默风趣,叙述通俗易懂,更有意思的是,作者经常用很流行的网络语言,套用现在很流行的句子,大家都熟悉的歌词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法,读起来既新鲜又有趣,原来历史书也可以这样好看,,我们全家一致公认。

  这套书一共五本,它开始是在网络上发布的小说,书中介绍了明朝的历代帝王,以及王公贵族、名臣奸相,它讲述了明朝的开创、辉煌、磨难、中兴、衰败的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让我敬佩,他从一个穷的只能出家的和尚成为威风凛凛的皇帝,如果没有无穷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他如何战胜强有力的敌手。燕王朱棣编写《永乐大典》,郑和七下西洋,明朝驱逐鞑靼,使明朝走向鼎盛。还有明朝抗倭名匠戚继光,倾轧朝野的奸臣严嵩,为中兴朝廷的张居正等等。

  其中,我最佩服人物的要数于谦了。于谦的名字我们早就知道,他是诗人,他的《石灰吟》耳熟能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发现于谦还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正如《石灰吟》中他表露的志向一样,他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他指挥的“北京保卫战”,在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后被劫为人质,鞑靼围攻北京的危难之时,朝廷里乱成一锅粥,王朝的命运岌岌可危,就在此时,于谦挺身而出,在北京城里守军不多的情况下,指挥有方,用杰出的谋略和无穷的智慧,打响了北京保卫战,粉碎了鞑靼阴险的诡计,挽救了明朝的命运,如果没有他,明朝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可是令人伤心和气氛的是,重新复辟后的朱祁镇听信小人谗言,在北京崇文门外,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斩决,史载:天下冤之。在随后的抄家中,人们惊异地发现,这个朝廷一品大员家一贫如洗,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连抄家的官员都羞愧自己的行为,我不禁难过得流下眼泪。

  《明朝那些事儿》不但让我了解了历史,而且使我爱上了历史。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7

  这是一本历史书,也可以算一本励志书,至少对于我来说。我之前的日记里已经多次提到这本书了,所以这里偏重系统总结地写一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首先是历史,这本书讲述的是明朝两百年间的历史,从朱元璋造反讲到崇祯皇帝上吊,其中分为很多角度,围绕一个又一个风云人物,从他们的角度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和明朝的故事,多角度地,立体地,全面地剖析了明王朝的兴衰和背后的因果关系。

  然后是文学价值,司马迁的《史记》有誉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的就是它集史料和文学的作用于一身。这本书也是一样,至少我认为它是有文学价值的,它的语言是生动有趣的,是幽默通俗的,也是感人肺腑真情实意的,它可以让你笑出声也可以让你默默感伤,它的故事能让你一直读几个小时而不厌倦,想要继续读下去。自认为这便是文学价值了。

  除此之外还有正确的观念,书中写了无数的历史人物,他们都是崇高可敬的,他们为了社稷和大道可以忍辱负重数十载,可以单枪匹马守边疆,他们都有私欲,却放弃了私欲,这便是高尚。

  他们为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活,这是多正确的人生观,他们追求的是正义和平等,为了理想付出自己的努力甚至生命,这是多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若是有理想,便有明确的方向和无穷的力量。

  你想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就去吧,人生是第一次,生活是第一次,什么都是第一次,什么便都是崭新的,有无限的可能和奇迹,要相信年轻的力量可以超越死亡。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8

  寒假里,我看了一套书,名曰《明朝那些事儿》,一共七本。

  写的是大明创业,从朱重八一个不起眼的农民,到太平盛世的洪武大帝朱元璋,看他如何演绎他的传奇一生。朱重八身世惨淡,生下的朝代是大元,当朝皇帝昏庸无能,朱重八的父母就是千千万万饿死的百姓之一。所以他改名朱元璋,就是诛元璋,寓意消灭元朝,是大家共知的,璋是一种玉,可以用来做锋利的武器。

  朱元璋在他的父母死后开始造反,他广结各路英雄,击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两路大敌,最终改朝换代,建立了明朝。朱元璋的一生坎坷,当过农民、乞丐、和尚,最后当了大皇帝。之后也干了不少大事,废除了丞相和锦衣卫制度。

  永乐年间,出了一个人,叫马三保,是大家都不熟悉的,当他被皇帝赐姓为郑氏,又因生于和平年间,就成了人人皆知的郑和,他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也是朱氏集团的最后一个接班人,被清朝皇太极灭了后,大明就此被大清取代了。

  不断地改朝换代,也就有不断的战争,搭上了无数生命。不是人们所希望的!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9

  最近花了两周时间读完《明朝那些事》这本书,除了好还是好。

  读到这本书也是出于意外并不是刻意的去读它的,当然,主要原因是这本书的点击率太高了,根本原因呢是我热爱历史,喜欢历史故事,比如全国正在热播三国演义 ,当然是新版的,我感觉拍的挺好,融合了小说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一些事,还挺贴近历史形象的。当然,也有不少人说新版的不好,我想这应该是受了旧版三国与小说影响太深的原因吧!

  通过读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使我从新认识了明朝这个存在了三百年的帝国,受益匪浅啊!匪浅……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0

  历史原来很精彩。

  缓缓合上这本书,大明王朝276年的历史又一次在脑海中如电影一般走过。历史便是那样,无论岁月变迁,兴衰更替,它就在那里,那样客观,那样公平,记录着一个个经典的瞬间,永远流传下来。

  历史就是那些烧焦了的竹简?还是发黄的书本,残砖断瓦?不不不,历史真的很精彩,一个个有形的物,一个个鲜活的人,组成了一个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场景,每一幕都那么引人入胜,让人驻足,留恋,不忍离去。

  一本书,一个帝国,一段往事,透过历史的风尘,我仿佛又看到凤阳寺庙里的小和尚,羽翼未丰的朱元璋,为他的宏图霸业卧薪尝胆,张士诚,陈友谅挡不住他的步伐,轰轰烈烈的北伐覆灭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元帝国,三次清洗,腥风血雨,功臣姻亲一扫而空,满朝文武人人自危,他自以为可放心的把如此基业交给自己年幼的孙子,燕王朱棣横空出世,靖难之役,《永乐大典》让他与父亲齐名,仁宣之治打造太平盛世,然而土木堡之战险些让帝国作古,百年经营,历代君主兢兢业业,终究逃不过历史的发展规律,兴衰更替皆是自然,不必为吊死煤山的崇祯皇帝扼腕叹息,明朝这个伟大的帝国留给历史的精彩已经足够了,谢幕之时,悲情显得更壮烈,轰轰烈烈而生,轰轰烈烈而死,这就是明朝,这就是历史,这样有气概,这样有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有人觉得历史没意思,是很枯燥乏味的东西,但是生动有趣的讲述,让你走在历史的大道上,从来不觉得是踽踽独行,走进这本书,走进一个故事,仿佛身处旷野,四面群山环抱,黑云欲摧,耳边充斥着只有呼呼风声,动情的描述着一个又一个画面,而不是冰冷的文字。走着走着,便有些乏了,坐在路边的石凳上,两边多了一些过路人,瘦瘦高高的方孝儒,依旧是那副絮絮叨叨的模样,在不停地教导身边的年轻人,那个稚气未脱的建文帝。面前缓缓走来一位浩然正气的君子,坦荡于胸,他无所畏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以死明志,表露他保家卫国的决心,嘻嘻哈哈的明武宗朱厚照,一本正经的`张居正,来来往往演绎了这一段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片段,最华丽的篇章。

  在书中我忘记了烦恼,全情投入,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海洋里,我尽情地遨游,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新的天地。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1

  《明朝的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XX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其实就是以前一直被说书人及老百姓所钟爱的《英烈传》的内容,不过多了靖难之役。 在阅读部分篇章后,感觉到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能让历史写得这样,还真让我佩服了。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2

  最近明朝那些事儿在我们班很火,妈妈给我借了1~5册,我一气呵成,都看完了。这套书使用了全新的写史方法,讲述了明朝300年的兴衰风云。这是一本权术之争,天道哲理,计谋兵法合为一体的百科全书,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衣少食,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

  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

  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好,讲完了优点就该讲缺点了,在洪武年间的几个月里,朱元璋在忙着干一件事。什么事?杀人!杀谁?战友!杀战友干嘛?

  好不让他们捣乱(夺权)!要知道朱元璋把权利看的是多么重要,甭管战友亲戚,别人的命和自己的权利相比,哪个重要?朱元璋的回答是,自己的权利重要。这就是他的缺点——自私。朱元璋在历史上的评价是:他是个好皇帝,但不是个好人,是个自私的人。关于明朝的事儿我就讲到这儿了,这本书的任何一处都值得大家去阅读,大家有时间请多看看这本书,你会感受到,历史是那么的精彩。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3

  这本书让我陶醉。《明朝那些事儿》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本书是一本历史书,它讲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到明末276年的历史。它幽默风趣,十分令人陶醉。

  读到“在朱棣的统一指挥下,明军左右两翼分别向瓦剌骑兵发动侧击,朱棣更是神勇无比,又一次亲率大军冲入敌阵,挥舞马刀砍杀瓦剌骑兵,与敌军展开激战。”时,我十分佩服朱棣,身为一国之主,他非但没有在后方休息,而是在前冲杀,挥舞马刀杀敌:他十分神机妙算,将部队统领得十分有序,没有自乱阵脚,慌慌张张,而是兵分三路,三而夹击,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朱棣真是一个勇猛如虎,神机妙算的皇帝。

  又翻看了几页,又读到了这一段“一个瓦剌士兵发现盘膝而坐的朱祈镇,便上前用刀威逼他,要他脱下身上穿着的贵重衣物,出乎这位士兵意料的是,这个盘坐着的人根本不理他,看都不看他一眼”我深深地被朱祈镇这位皇帝给镇住了。他是一位皇帝,被俘后,他临危不惧,哪怕用刀来逼她,他都不理不睬,无视那个人,被俘虏后,他却仍然风度翩翩,风流潇洒,展示出大明皇帝的尊严。我十分佩服朱祈镇这位皇帝的临危不惧,勇敢万分。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远古时期的战争,奸诈,狡猾,智慧,勇气。这让我懂得了一个个历史事件,让我更加成长,更加聪明。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4

  要说卷壹的主角,那就是朱元璋了:他生于穷苦家庭,父母兄弟都先后因旱灾而引发的饥荒饿死,可那些原本可以保住他们性命的救济粮却被贪腐官员所占,米商也变成了奸商,这使朱元璋恨透了贪腐官员和商人,也是他后来颁布一些耸人听闻规定的原因。总结朱元璋的一生来说,他是一个大公无私、善用人才、为了后代不惜屠杀功臣的人;从刚开始的皇觉寺中孤灯一盏,濠州城中奋发图强,鄱阳湖上火光冲天!茫茫大漠剑舞黄沙!开创帝国,光耀后代!在朱元璋的身上,我感受到了那冲天的豪气,也看到了一个朝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毫无疑问,他的大公无私以及那惊人的判断力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他也告诉我们,人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再来说说朱允文,他是一个皇孙,后来当了皇帝,可他一生都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中,直到他死去。给朱允文一个评价吧:他是一个可怜的人,一个善良的有些傻的人,一个不会知人善用的人,一个判断力极低的人。人是要温柔善良些,这没错,但,不要忘了,有些东西过了头,就会坏大事,就像朱允文,放虎归山,终毁大事。

  最后来说说明朝的永乐大帝——朱棣。他出生在战火中,从小就与战争为伍,并近乎狂热的爱上了这种残酷的美感,,最终还用战争坐上了皇位。我们可以说他残暴不仁、冷酷至极,但我们也不得不说他确实是一位明君,一位英明非常的君主。结合他登上皇位后的种种,你会发现,他拥有长远的遇见,会从各方面考虑问题,即使漏了哪一点,他的黑衣宰相也会及时的给予他提示,使他最终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我们也给朱棣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吧:他是一个无赖,是一个双面人(对于敌人,他残暴,对于百姓,他爱民如子),但他的好学、不耻下问(虽然只存于战争方面)、做事不拖泥带水,还有他顽强的品格,这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元末明初,一个战火不断的年代,不过由朱元璋等人的事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童年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古人所说的“三岁看长,七岁看老”是有道理的。你看那些伟人,哪个不是在童年就立下了自己远大的志向,长大后一步步实现的?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5

  这一周,我读完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这套书主要讲了:明朝两百六十余年的时间里,所发生的大事。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故事。里面讲述的故事有很多,如知名的土木堡之战,鄱阳湖之战,靖难之乱等等。在不知不觉中,你就会迷上历史这门学科。

  这套书中,我最讨厌的人物是王振。它学历有限,道德败坏,能力不足,却因净身入宫当宦官,成为了当时社会人的领导,上至皇帝明英宗,下至平民百姓都得听他的话。他贪污受贿,杀害反对他的正直大臣,十分可恶!在土木堡之战中,几十万大军在他的领导下丧命,皇帝被捕了,自己被杀了,大明王朝几十年的努力全白费了,导致明朝由盛到衰。

  这套书中,我最佩服的人物是于谦。在土木堡之战后,明朝实力大大衰减,许多人都主张南迁,是他大喊一声:“建议南迁者,该杀!”顿时,所有人都怔住了。终于,在于谦和王直等人的努力下,主战派压倒了南迁派。于谦文武双全,从小以文天祥为偶像,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在北京保卫战中,他使用了军战连坐法,在与石亨的努力下,保护了明朝。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他那样的人,一个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而不是王振,和珅那样贪污受贿的小人。为了国家,人人应当竭尽全力。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书。它以文字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它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是居家旅行,学习阅读之首选。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相关文章: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2-24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1-12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1-16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1-16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2-17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6-23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作文12-31

读《明朝那些事儿一》有感04-28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热】02-26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作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