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时间:2022-09-13 09:24: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3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

  这是我们全家第一次共读的一本书。暑假的每一天,早晨、午后、睡前,我们全家都在看《明朝那些事儿》。妈妈看,爸爸看,我也在看,看到精彩的、有趣的、不懂的地方,我们都爱交流、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明朝三百年间的一些事情,它不像其他历史书那样深奥严肃,读起来既枯燥又难懂,可是这本书语言幽默风趣,叙述通俗易懂,更有意思的是,作者经常用很流行的网络语言,套用现在很流行的句子,大家都熟悉的歌词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法,读起来既新鲜又有趣,原来历史书也可以这样好看,,我们全家一致公认。

  这套书一共五本,它开始是在网络上发布的小说,书中介绍了明朝的历代帝王,以及王公贵族、名臣奸相,它讲述了明朝的开创、辉煌、磨难、中兴、衰败的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让我敬佩,他从一个穷的只能出家的和尚成为威风凛凛的皇帝,如果没有无穷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他如何战胜强有力的敌手。燕王朱棣编写《永乐大典》,郑和七下西洋,明朝驱逐鞑靼,使明朝走向鼎盛。还有明朝抗倭名匠戚继光,倾轧朝野的奸臣严嵩,为中兴朝廷的张居正等等。

  其中,我最佩服人物的要数于谦了。于谦的名字我们早就知道,他是诗人,他的《石灰吟》耳熟能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发现于谦还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正如《石灰吟》中他表露的志向一样,他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他指挥的“北京保卫战”,在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后被劫为人质,鞑靼围攻北京的危难之时,朝廷里乱成一锅粥,王朝的命运岌岌可危,就在此时,于谦挺身而出,在北京城里守军不多的情况下,指挥有方,用杰出的谋略和无穷的智慧,打响了北京保卫战,粉碎了鞑靼阴险的诡计,挽救了明朝的命运,如果没有他,明朝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可是令人伤心和气氛的是,重新复辟后的朱祁镇听信小人谗言,在北京崇文门外,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斩决,史载:天下冤之。在随后的抄家中,人们惊异地发现,这个朝廷一品大员家一贫如洗,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连抄家的官员都羞愧自己的行为,我不禁难过得流下眼泪。

  《明朝那些事儿》不但让我了解了历史,而且使我爱上了历史。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2

  我是在20xx、20xx年左右接触到的《明朝那些事儿》系列,首先,这套书对于我来说实在太不寻常了,它和我之前看过的史书很不一样。私以为记载王朝兴衰更迭的丹青史册必定是严谨、冷峻而高贵的,而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将严肃的历史讲给大家听,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感。对于这套书的功过我先不做评判,不过如果一本书能够引发大众对于历史的兴趣,进而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反思历史,这就可以算是它的一大优点,很显然,《明朝那些事儿》做到了。那么,我就从我个人出发,谈一谈我对明史的看法和感受。

  一直觉得明朝迷的不行,乞丐皇帝、算命宰相、女装首辅、恋母清官。现在看来根本完全错乱的制度居然能维持276年之久,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真的是顽强得超乎想象。

  深刻意识到了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这远比我在任何法制节目中的感触深的多。明代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厚黑学百科全书。什么以德服人,不存在的,道德体系可以作教化和预防之用,若想国家长治久安,完善并被严格执行的法律体系必不可少。人总会多多少少存在些弱点,有些弱点甚至不为本人所察觉,却总是在身临其境时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人性本恶,只是利益太过诱人。马克思说:“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剥皮实草的极刑尚不足以吓退贪心的官,足以见明朝贪腐之积重难返,依靠道德维系的社会之松散虚伪。

  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个段子。乾隆皇帝和华盛顿总统于同年去世,但是提起前者似乎总觉得他是一个离我们甚远的古人,而后者却感觉并不遥远,他的许多思想观念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后世。的确如此,从明清开始,我们自以为傲并让我们立于世界之巅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已经落后于这个世界太远。而当一种制度达到极盛之时,往往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要么失去革新的能力,开始僵化;要么因过度活跃不可控制,走向分裂。但一个繁盛已久的庞大帝国,即便是苟延残喘,也是万难从外部攻破的。而它之前的辉煌,正是阻碍它变革的最大阻力。所以也不难理解新文化运动时知识分子的激进,悠远而闲适的古老中国,同时带着太耀眼的成就和太顽固的沉疴,但在旧制度已无路可走,不得不向新世界转型时,这一切却又成为了太沉重的负担。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古之人诚不欺我。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3

  这一周,我读完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这套书主要讲了:明朝两百六十余年的时间里,所发生的大事。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故事。里面讲述的故事有很多,如知名的土木堡之战,鄱阳湖之战,靖难之乱等等。在不知不觉中,你就会迷上历史这门学科。

  这套书中,我最讨厌的人物是王振。它学历有限,道德败坏,能力不足,却因净身入宫当宦官,成为了当时社会人的领导,上至皇帝明英宗,下至平民百姓都得听他的话。他贪污受贿,杀害反对他的正直大臣,十分可恶!在土木堡之战中,几十万大军在他的领导下丧命,皇帝被捕了,自己被杀了,大明王朝几十年的努力全白费了,导致明朝由盛到衰。

  这套书中,我最佩服的人物是于谦。在土木堡之战后,明朝实力大大衰减,许多人都主张南迁,是他大喊一声:“建议南迁者,该杀!”顿时,所有人都怔住了。终于,在于谦和王直等人的努力下,主战派压倒了南迁派。于谦文武双全,从小以文天祥为偶像,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在北京保卫战中,他使用了军战连坐法,在与石亨的努力下,保护了明朝。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他那样的人,一个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而不是王振,和珅那样贪污受贿的小人。为了国家,人人应当竭尽全力。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书。它以文字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它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是居家旅行,学习阅读之首选。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4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作者当年明月以幽默的写作手法让我们在轻松中了解历史,是一部好看的史书。

  我所阅读的是《明朝那些事儿》第壹部《洪武大帝》它讲述皇帝朱元璋从农民到造反,最后推翻了极其腐败的元王朝的统治,迎来了明朝,当上了洪武大帝。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所谓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器,其意为诛元璋。他把自己比为诛灭元朝的利器。

  朱元璋在先后灭了劲敌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后,又推翻了元朝,病死后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后被朱元璋儿子朱棣谋杀,继承父位。

  我最喜欢朱元璋与强敌陈友谅的决战。朱元璋与陈友谅打的是水战,要知道朱元璋当时的战船在陈友谅的巨船前就像玩具,但朱元璋并没有慌乱,而是仔细的分析了对方的战船,他发现对手战船固然很大,但这也成了他致命的地方:机动性不好,只要利用自己船只的灵活性,一定可以击破敌人的。结果,陈友谅的前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二十余条战船被徐达的火枪、弩箭队焚毁。最后朱元璋利用火攻将战船全部歼灭。陈友谅后被一只冷箭射穿了头颅,决战结束,朱元璋胜利了。

  朱元璋家是贫农,从小受尽欺凌。这正炼就了他坚强的意志和可以战胜一切的决心。现代人生活富裕了,但缺少了坚强、信心。我们应从现在做起,做一个不怕困难、具有坚强意志的人。这会帮助我们在往后的生活中走的越来越顺。

  希望大家能找来这本书,细细品味、认真阅读,这是一本可以改变你一生的书。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5

  读完《明朝那些事儿》,我对太监的无耻掌权感到无比愤怒。

  《明朝那些事儿》记述了一个朝代的兴起灭亡。它记帝王人生,展宫廷百态,道明宫秘史,书宦海沉浮。

  在这本书里,我深切地体会到永乐大帝的英明神武;天启皇帝的昏庸无能;官场的深不可测;大臣的勾心斗角;战争的残酷无情;名将的冷静果断;兵仙将帅……其中,最让我愤怒、痛恨的是太监的无耻掌权,断送了一个威震四海,十分强大,为万国所敬仰的帝国王朝。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明朝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这是明朝历史中最为耻辱的一年,也是明朝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锐不可挡的军队实力发生重大改变的一年。1449年7月蒙古瓦刺首领也先进攻明朝大同,当时的掌权太监王振为了风光、出名怂恿昏庸的明英宗朱祁亲征,并带上京城最为精锐的“三大营”,共计二十万大军、十几位名将来到金戈铁马的战场。因王振无头无脑的胡乱指挥,第一场战役就被埋伏,让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后来王振又为了一己之利贻误撤退战机,让“将士一去不复返”,而且还让皇帝被抓当俘虏。这怎不令人感到气愤呢?一个虎跃龙腾的王朝,被一个祸国殃民的`太监断送。这难道不是我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吗?要知道,这二十万的精锐大营,当年曾随永乐大帝朱棣征战南北,就连也先的祖宗马哈木也成为其手下败将。如今摧坚陷阵的“三大营”被也先不会吹灰之力地歼灭。罪魁祸首自然是王振,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不禁怒火中烧,恨不得将这个病国殃民的太监,千刀万剐。

  除了王振,明朝还有许多太监、奸臣:魏忠贤、刘瑾、严嵩……我对他们恨之入骨。他们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原则,无耻地陷害了一个个勤勉为国的忠臣,任蒙古铁骑踏遍中华疆土,斩杀千千万万无辜百姓。他们让我知道:一个人居然可以无耻到这种地步。

  太监,是明朝光辉历史的“胯下击辱”!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6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许多书,但我最喜欢的要数《明朝那些事儿》贰了。

  这本书的语言通俗、精彩、生动。有几百个故事,最精彩的故事大概有朱棣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现越南)。‘仁宣之治’后,明朝开始进入了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於一旦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三杨”中的杨士奇和著名忠臣于谦。至正二十五年即1365年,杨士奇出生在袁州,他一岁半时,父亲杨美去世了。他的母亲在四处流浪时也不忘教他读书。后来他母亲嫁给一个叫罗性的人。罗性十分孤傲,强行给杨士奇改姓罗。在罗家举行祭祀先祖时,杨士奇悄悄地给自己的父亲跪拜行礼。这事被罗性看在眼里,他恢复了他的杨姓。自从之后,罗性对杨士奇另眼相看,着力去培养他,杨士奇也发奋努力学习,在困难中不断努力,在平困中坚持信念,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人穷,志不可短!

  于谦我特别喜欢。当年,如果没有了他,蒙古也先的部队打过来,大明王朝将自此灭亡。正统十四年十月八日,于谦下达总动员令。他分派诸将守护九门,如有丢失者,立斩!德胜门是最为重要的门户,因为它在北京城的北面,并且面对也先的大军,他想了一下让自己镇守。最后一道命令是:“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胆敢擅自放入城者,斩!”。简单说就是:“不胜,就死!”。正是这种敢死的精神和为自己的亲人报仇的精神,打败了也先的大部队。挽救了大明朝。

  这本书生动无比,也给了我许多有益的知识。读完这本书,回老家过年时就问倒很多人,希望你们也能看一看,保证能知识大增,考一题,对一题,永远不愁考明朝历史。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7

  历史是什么?

  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不是,绝对不是。

  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后,我找到了答案。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一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的和小人物的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并加入当时政治制度,人伦制度的演义,文章以通俗的小说写法;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公认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讲述了600多年前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继续讲述至明末的276年历史。

  如果你认为《明朝那些事儿》和其他历史书一样古板,严肃,那你就错了,《明朝那些事儿》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可做明史普及读物,也可用于茶余饭后消遣,皆是居家旅行,学习阅读,无事消遣之首选读物。

  没错,翻开《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页,我就笑了,因为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没错,这就是朱重八先生的名言,更有趣还在后头呢,

  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债细腻要还

  什么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与行的合一。评:废话

  所谓同志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对付流氓,就要用流氓的方法

  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校,那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

  这些句子有趣吗?有趣的话,你就去看吧。

  历史本身很精彩,只是你从未发觉而已。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8

  终于是要到写读后感的时候了。这本书这部史我都没法说自己全看懂了。看懂多少写多少吧。这本书是作者依照明史外加考证了很多史书后凝聚了的结果,里面有作者的思考,有着作者的情感。是一本十足的心血之作。

  我应该直接去看明史 但选择这本书也是有道理的。文笔精彩,人物细腻透彻,很能让人感同身受,通俗易懂。

  现在开始讲内容。这本书讲了朱元璋从那个改朝换代之际如何脱颖而出,如何成为新朝皇帝的故事。朱元璋有着过人的智慧和心性。他被同乡汤和的信弄得无立足之地,那是命运的岔道口。他选择了造反。元末民不聊生,饥荒遍野,有多少人踏上造反之路,然而只有朱元璋一人登上巅峰。朱元璋早期仁义机敏,他认为暴力不能解决一切。这是个智慧与勇敢完美结合的人。有的人一辈子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吧。这一阶段的成功也离不开他长远的眼界。

  朱元璋成一方之霸。面临着周围势力的倾轧,这是历史的进程,也是人性的残酷。朱元璋目光远大,暂不称王,不引起元朝政府的注意。忍耐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战火连连,生死无处寻觅,朱元璋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灭了其它一些小的势力。张士诚的势力被歼灭时,他也拒不投降。这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节操,是这个时代的挽歌,就算身死也要保留一颗对自己王国的忠诚。陈友谅,厚黑学的祖宗,也是悲凉的人。人说这世界最肮脏莫过于自尊心。一个盐贩的自尊心谁给?这也间接导致最后是他一人在战斗,但是别人先抛弃的他啊!一个人能走得快但不能走的远,就是他的可悲之处吧。但他一直坚持下来了,死得其所。朱元璋的胜利是靠实力,军事战略的高度准确。所谓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兼备。

  朱元璋从一个乞丐终于坐到了皇帝的宝座。一个调丝慢慢奋斗成国家最高领导者的励志故事,古今罕有。朱元璋开始一步步实现他的愿望。明朝四大案,各种社会制度。权力斗争也许是最残酷的事情,多少血洒在皇帝的宝座上…最残忍的还是,建文帝被朱棣取缔,也许建文帝是个好人,但历史是偏向有智谋心狠经历过尸横遍野的人的。很难以接受,皇帝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这个领导众生的位置,没有足够的能力,是无法胜任的。就像这个世界从来都是有能力者的。

  历史是残酷的,也许我们每个人能做的只是尽人事吧。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9

  “内阁不相信眼泪”,听到这个题目就知道,这是一个大臣十分活跃的时期。明朝嘉靖年间,皇帝只修道不干活,宦官又被压制,于是大臣们进入了“黄金时代”,忠臣奸臣明争暗斗,文人武将各显神通,官场的得意失意,边疆的斗智斗勇,文坛的百花争艳,在当年明月先生的笔下妙趣横生,丝毫不冗杂。

  严嵩二十七岁即成为庶吉士,进了翰林院。本是前途光明,却因不堪与在朝奸臣为伍,丧母回家守孝之后便坚决不入朝为官。

  此时的严嵩年轻气盛,也想为朝廷出力,为百姓造福。他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十年后小人们下台,报效国家的时机已到,可严嵩一进京便被冷落了。“这一年严嵩已经四十一岁,前辈上级退休了,同辈的都升了官,晚辈又不买他的账,他成了个没人理也没人管的累赘。”幸亏他被掌权的好友提拔,而正是这一提,让严嵩尝到了权力的甜头,他心中正直的大树开始动摇,贪婪的种子已然萌发。时间不等人啊,过了不惑之年却还一事无成,为了在官场生存下去,那就扔掉点骨气,忘记什么正直,去拍拍马屁,反正我的原则仍然在,至于实在过分的,我还是要直言不讳,照弹无误。

  其实到现在,严嵩还有救。只有掌权了才能基本保证自己性命无虞,也只能哄得皇帝、内阁高兴了才能升官,而只要为民做事,心系天下,还是算得上良臣的。可惜,严嵩彻底扔掉了原则。他形成了“厚颜无耻,不择手段,为利益宁负天下人”的官场价值观。这也难怪。严嵩年少才高之时奸臣当道,不得志;不惑之年复出被冷落,不得志;好友成功上位提拔他,这才得志。而这些所谓失败、成功和金钱、权力都分不开,他已经快至花甲,实在是怕了,天下苍生与我何干?得到自己的利益才是正道。于是一贪不复返,后来他倒台,抄家都抄了一个多月。

  严嵩向制度、权力、欲望、人性妥协了,他把原先一心报国的自己忘得一干二净,只知卖官鬻爵,最后内阁首辅沦落个沿街乞讨、死于荒野的下场,也只能说一句该。

  《明朝那些事儿》通俗易懂接地气,一改正史的枯燥平淡,整个历史过程通过有趣的语言表达显得格外跌宕起伏,如同小说一般引人入胜。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大明的门,我们可以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看那些活生生的人物与具体事件,形成自己的见解与体会,对整个朝代的评价也就会更加全面。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0

  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题记

  在这个冬天的一个晚上,我长出一口气,合上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读的很舒服。那七本并不厚的书,寥寥数千页,却概括了大明三百年,明朝十六帝。

  虽每个人物着墨不多,但通过此书,我认识了一个人——张居正。

  后世评价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

  可我通过此书,看到的,是一个孤单地与整个文官集团搏斗的人。

  他是一个天才,身负绝学,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惧危险。他推行考成法,“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实行一条鞭法,使“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但也因此,这位大明首辅招致整个文官集团怨恨,在其逝世后身败名裂。

  我曾无数次问他:“你这么做要干什么?为了什么?”我拼命地从书中查找原因,最后,我知道,在嘉靖二十九年,他看到了“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一切不禁使他侧然心动。那一刻,我不禁流下了两行热泪。

  官场的黑暗、内阁的斗争、朝廷的腐败、边防的废弛使他变得圆滑,深谙厚黑学,混迹于朝堂之中。但是,他的心始终没有变黑。他忘不了少年时远大的抱负;忘不了初入朝堂时誓要报效国家的慷慨激昂;亦,忘不了故乡江陵,大明帝国数千万穷困的百姓!

  这一切使其刚担任内阁首辅时就推行考成法和一条鞭法,在整个官场,他是唯一的一条清流。自始至终,他一直都是一个人,一个人孤单地在与整个文官集团拔河。他可以忍受文官集团和地方官员的怨恨。无他,只因他知道,这个世上有一个群体,很穷,很无奈,穷到易子相食。他要拯救这些蝼蚁小民,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成就一个辉煌的、富国强兵的,万国来朝的大明帝国!

  试问,如果有一天,你想要的都有了,权势、名誉、地位、财富尽在你手。你还会不会想去帮助那些弱势群体?倘若你选择了施以援手,可若代价是你的身家性命、名节和健康呢?张居正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是。他做到了——

  在其位,谋其政。

  古云:“生子当如孙仲谋。”

  我云:“为官当如张居正。”

  张居正,让我尊你一声,先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1

  最近,我看了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它的作者是当年明月(石悦),这本书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说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小说的笔法,对明朝的十七个皇帝、王公权贵和其他的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一个全景描述,尤其是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的笔墨最多。还加入了21世纪最流行的字眼,连朱元璋也时不时说说“股份”这样的金融词汇。里面还有精彩的古代宫廷尔虞我诈,权谋之术、战争之术、诡诈之术、惊心动魄的故事……

  其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比如:打倒阉党的徐阶、土木堡事变后力挽狂澜的于谦、文武奇才王守仁……

  看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在古代宫廷里的生活是要非常小心的,一个不小心就要人头落地,而且有许许多多的人都盯着皇位,皇上很辛苦,也有些很胆小,被奸臣所利用,比如天启(朱由校)、嘉靖(朱厚熜)……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朱棣那样……皇帝、太监、大臣成了一个三角形,好多的故事都是的……这里面好多的人物读来都栩栩如生,仿佛这些画面都出现在脑海里,虽然明朝最后被清朝给灭了,但是《明朝那些事儿》就会让读者们感到明朝就出现在眼前,即便明朝灭了,但是这就是历史。

  当年明月将《明朝那些事儿》写的幽默风趣、诙谐、有时令人心情舒畅,让人不由自主的拿起书……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2

  我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常常读着读着就合上了那疲惫不堪的双眼。但《明朝那些事儿》却不同于其他的书,它用有趣的言语便可将读者带入那个充满传奇的年代。

  我向来喜欢听别人讲历史故事,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个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小说笔法的这样一部有趣的书。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这部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朱棣。也许,他不是一个好人,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好皇帝。自古以来,皇帝这个位置就被无数的人垂涎,更何况这个出身于皇室,却又被侄子夺取皇位的人。虽然他造反谋得的这个皇位,把自己的侄子赶了下去,但他却不负众望,富了国强了兵。

  《永乐大典》这部光耀后世的书,要想修好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他却修得如此完美,没有强盛的国力是不能完成的。然而,朱棣有这个能力。也正是因为他的支持,我们如今才会看到这不朽的巨著。

  当然,他做的事不止这一个,还有很多。其中对我们影响深远的便是迁都。这无疑是一件很耗费人力、财力以及精力的事。当时,大臣们都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朱棣下定了主意,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如果当时他没有这个决心,也许现在的北方,放眼望去,尽是荒凉,黄沙满天飞的景象。也正是因为迁都,才有了故宫等著名建筑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无可否认,这是朱棣的功绩。

  我想,如果就这样让我说下去是说不完的。朱棣是一个在征途中出生的皇帝,他喜爱战争和打仗,这也注定了他要在征途中结束他的一生。终于,在远征途中,那个经历了无数风波的传奇帝王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我不会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在不同的人眼里,他的形象各不相同,或好或坏,但我可以肯定,他绝对是一个好皇帝。

  以历史为鉴,我们的国家更繁荣;以人物为鉴,我们自己会收获颇丰。所以,读一读《明朝那些事儿》吧,和明朝的每一位皇帝,每一个传奇人物对话(当然,要和朱棣聊聊),丰富自己的知识。也不枉历史从我身边走过,我不曾辜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3

  最近明朝那些事儿在我们班很火,妈妈给我借了1~5册,我一气呵成,都看完了。这套书使用了全新的写史方法,讲述了明朝300年的兴衰风云。这是一本权术之争,天道哲理,计谋兵法合为一体的百科全书,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衣少食,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

  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

  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好,讲完了优点就该讲缺点了,在洪武年间的几个月里,朱元璋在忙着干一件事。什么事?杀人!杀谁?战友!杀战友干嘛?

  好不让他们捣乱(夺权)!要知道朱元璋把权利看的是多么重要,甭管战友亲戚,别人的命和自己的权利相比,哪个重要?朱元璋的回答是,自己的权利重要。这就是他的缺点——自私。朱元璋在历史上的评价是:他是个好皇帝,但不是个好人,是个自私的人。关于明朝的事儿我就讲到这儿了,这本书的任何一处都值得大家去阅读,大家有时间请多看看这本书,你会感受到,历史是那么的精彩。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相关文章: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2-24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2-17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1-16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1-16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1-12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6-23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作文12-31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作文04-05

读《明朝那些事儿一》有感04-28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热】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