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三国演义》有感

时间:2022-08-17 09:03: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推荐】读《三国演义》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1

  自古以来,许许多多人都有嫉妒之心,当别人比他能干,比他强时,他不是努力超过他,而是不择手段的去陷害别人。三国演义中的周渝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在三国演义中,心胸狭窄的周渝知道才华横溢的诸葛亮比他出色时,他就想出;月度年个军中少箭为借口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枝箭,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了。趁这天大雾弥漫,就像曹营“借”了十万枝箭提前七天就顺利完成了任务,周渝的阴谋又一次失败,他气的直吐血。

  听了这个故事,我就想起了四年级上册我们学的说勤奋,故事里的童第周,他小的时候成绩十分的差,可是他却一点也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刚亮他就在学校里读书每天在睡觉之前,他还会,习惯的复习一下当天的内容,就这样日复一日经理了半年,终于他在班里的成绩名列前茅,后来他远渡重洋,完成可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知识基础比别人差一些,不过只要肯下工夫,那是一定能成才的。

  小时候基础差的人还与很多如华罗庚等等,可是华罗庚最后还是成为了以为十分有名的数学家。他还说了一句名言:“勤能不拙是良训一分才。

  看来只要我们肯下工夫的那就一定会成为像,童第周,诸葛亮,华罗庚一样会名声远洋给我们的朋友们留下一个十分美好的映像,不过,不要学周渝那样心胸狭窄,而要学诸葛亮一样想出十分多的办法来帮助自己的家人和国家。

  想到展开,我有的时候也会这样,现在想起来是多么惭愧呀!

读《三国演义》有感2

  在这个暑假中,一本有意义的书又走进了我的眼帘,那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讲的主要是以蜀汉兴亡为主线,打造了诸葛亮、关羽等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本书,使我知道了所谓的三国分别为魏国、蜀国和吴国。其中以刘备为主,带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和英勇善战的赵云组成的精英团建立了蜀国。吴国的重要人物有智勇双全又有些嫉妒人才的周瑜,有主管大权的孙权等。一提到魏国,我就会想起心狠手辣,心怀鬼胎的曹操。最让我敬佩的还是蜀国的关羽,在第二十三章奇谋夺荆州里关羽中了毒箭,必需刮骨疗毒,但关羽忍痛,一边跟别人下棋一边让华佗疗伤。

  在这本书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聪明的诸葛亮,人称卧龙,可安天下。在十三章草船借箭中就见识了诸葛亮的睿知,短短三天就巧妙的拿取了十万枝箭,可真是了不起呀。

  通过这本书,又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

读《三国演义》有感3

  三国,这是一段神秘的历史。这段历史有三种面目: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罗贯中,就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说《三国演义》。现在,我就通过“刘玄德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简单地品读一下《三国演义》以及罗贯中。

  诸葛亮出山,《三国志》中仅用了一句话来描写:“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罗贯中依照这句话,写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由于太精彩了,被人们一再传唱。从这里,可以看出罗贯中的文字功夫非常深,描写场面也很出神入化。

  罗贯中在这个故事中简直要把诸葛亮捧到天上去了:刘备一顾茅庐,只见隆中的山“清景异常”,景“观之不已”,农民会唱歌,童子不懂事,朋友知识渊博。这一切,让刘备大开眼界,也让我们觉得卧龙先生肯定也不一般。二顾茅庐,只见诸葛亮的朋友、弟弟和岳父都很厉害,刘备想见、想用孔明的心情就更加急切了。所以,第三次去时,离草庐半里,刘备便下马步行;到草堂门口,他就拱立阶下;诸葛亮在睡觉,刘备当然会等到底。借用易中天先生的一句话:“那心情,已不像一个礼贤下士的招聘者,倒像是上门求婚的痴情人。”

  “三顾茅庐”的故事,尽管被罗贯中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但仔细一琢磨,就能发现破绽。刘备去隆中,每次都能遇到一些特别牛的人,比如会唱歌的农民、满腹经纶的朋友,道貌岸然的丈人,都是诸葛亮特意安排好的,就是想让刘备知道,自己是个非同寻常的高人,让刘备打心眼里佩服他,“出大价钱把自己买断”(易中天语)。诸葛亮很聪明,三顾茅庐才能见到他,摆足了架子,做足了文章。

  那么,罗贯中这样写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原因之一,当然是为了好看,能吸引人。而另外一个原因呢,可能是包含了自己的志向。据《稗史汇编》记载,他“有志图王”,不过壮志未能实现。所以他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抱负投射到具体的某个人物身上。古代的读书人,都希望机遇不用自己去求、去考,而是人家给你恭恭敬敬的送来。诸葛亮享受的就是这种高级待遇,刘备请了他三回才答应出山。这很让人羡慕,罗贯中就利用手上这支笔,把这个故事吹的玄乎玄乎的,把其他故事里的孔明写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可谓是个奇才,好像诸葛亮干的事就是神干的事。所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假的终归是假的,不可能变成真的,编的再好也会露出破绽。对于这种文学的形象,大可以一笑了之,而对于历史形象,就必须要深究到底了。

读《三国演义》有感4

  〈〈三国演义〉〉是一部名著经典,在罗贯中的笔下,叙诉了一个又一个的情节,塑造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在这些人物里,我最佩服义薄云天的关羽了。

  在桃园三结义之前,张飞和刘备认识了关羽,他说的一句话使我感慨万千:“快拿酒来!别误了我去投军!”这说明了关羽是个有血性的汉子,愿站起来为国家,为百姓做点事。

  在曹操正为华雄而苦恼时,一个雄浑的声音便喊道:“我愿意出去斩下华雄的人头!”那就是关羽。在袁绍看不起关羽时,关羽却无所畏惧,并立下军令状,说如果不胜华雄,甘愿被砍头。不出所料,在曹操为关羽斟上热酒等待那会儿,酒还未冷,关羽便提着华雄的人头走了进来。这也是关羽的“义”。

  刘备徐州战败之后,关羽被困,曹操看重关羽,他马上派张辽去劝降。可关羽是个有血性的汉子,宁可头断,也不屈服。可他为了两位嫂嫂,也只能忍辱负重。他的做法也可以说是“义”。虽然曹操给关羽许多金银、美女,关羽也无动于衷,全部交给两位嫂嫂。曹操给他新战袍,他也把新袍穿在里面,仍把刘备送的新袍穿在外面,说看到旧袍就仿佛看见兄长刘备了。真是个义气人士。

  和关羽相比,吕布就“不义”了,他贪图美色,本是董卓的义子,司徒王允为了保住大汉的江山,就必须铲除董卓和吕布。于是他派出舞女貂禅,让他们为貂禅而争起来。最后,吕布听从王允,杀死了董卓。真可称之为小人。

  如今,人们已对这个“义”看得

  很轻,经常为一些小利而出卖朋友、民族、国家的利益。我想,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讲个义与诚信。中国人一向以诚信为本嘛。一个人如无小“义”,绝难成大气候。

读《三国演义》有感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每当读到这首诗,我就想起了罗贯中先生所作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主要讲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由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到最后三国归晋的故事。

  三国,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可以说,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时代能像三国这样,诞生这么多的英雄,留下这么多的故事。在三国英雄中,我最佩服赵云赵子龙,俗话说“子龙一身都是胆,更有仁心并义肝。”赵云就是这么一个忠勇胆大而又细心的人。赵云曾两次单枪匹马救出少主刘禅,也就是阿斗,一次是在新野逃难,大战长坂坡,另一次则是有名的赵云截江救阿斗。从而可以体现出赵云的忠勇护主和武艺超群。

  我还佩服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便死心塌地地辅佐刘备,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新野……每一次都是诸葛亮出谋划策。最后,刘备驾崩,死前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能做一个好国君,就让诸葛亮继位。诸葛亮却不然,一心辅佐刘禅,从没想过要登上王位。

  关羽也是一个值得我敬佩的人。温酒斩华雄,显示出关羽的勇猛;过五关,斩六将,千里护二嫂,显示出关羽的忠心;华容道义释曹操,显示出关羽的仁义;下棋刮骨疗毒,显示出关羽的坚毅。关羽的这些品格都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在学习生活中,我要像关羽一样,面对困难,勇往直前;遇到挫折,毫不退缩;碰到失败,毫不气馁。“三国英雄谁复古,船头烟浪坐吹箫。”

  三国这本书告诉了我许多人生的哲理,克服困难的方法,以及如何为人处事等等。《三国演义》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

读《三国演义》有感6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出自四大名著中最广为人知的《三国演义》。这部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关羽千里走单骑、诸葛亮草船借、赵子龙单骑救主等等。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九州四处战火纷飞,一些实力招兵买马,四处征战,不是尔虞就是我诈。魏、蜀、吴三国争霸,没想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被司马家族夺得了天下。

  在众多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一向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总想借机除掉他。一日,他让诸葛亮造十万之箭,可诸葛亮不仅说只用三天,还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很高兴自己的计划将要成功。可是诸葛亮早已谋划好了一切,他利用大雾和曹操多疑的性格,成功“借”到了十万支箭。诸葛亮可真是神机妙算,他早就知道周瑜想害他,便故意说只用三天,并且立下军令状,让周瑜开心,其实他早已想好了对策,好像把周瑜当成一个小屁孩耍似的,使周瑜又气又恼,自叹不如。而周瑜也太没有气量了,他好歹也是个大都督,居然因嫉妒而生害人之心。既然觉得自己不如诸葛亮,那就堂堂正正地赢他一把,何必要用阴险的手段呢?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东汉末年的生灵涂炭,而且使我懂得了要“以德服人”,比如刘备正是因为仁德,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很多人的援助。我也懂得了做人不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要多动动脑子。

读《三国演义》有感7

  在寒假里,我读了发多书,其中有《百分百好》、《三国演义》等。我最喜欢看《三国演义》,里面有刘、关、张桃园三节义,三人成为异姓兄弟,虽非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生,有这份魄力让我深受感动,三人中刘备为大哥,替关羽打造了一支重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为张飞铸造了一根一丈八尺长的的蛇矛。如此看来,刘备真是情深意重,我喜欢读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让诸葛亮三日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他在晚上大雾来临时,命三十条船周围扎着稻草人,向曹操进攻,曹操以为有人偷袭,派一万人拚命射箭,诸葛亮是不费吹灰之力取得十万支箭,够聪明吧?还有关羽刮骨疗毒,刘备三顾茅庐,曹丕篡位,诸葛亮火烧连营,都很精彩,我看了之后,被诸葛亮的聪明佩服,为关羽的英勇神武而惊住。说关羽左臂中了毒箭,需要赶快医治,华佗说:“需要把肉切开。刮去骨头上的毒,再把肉缝合”,关羽说:“快开始吧。”华佗用刀把肉刮开,让人用盆接血,血流了一盆,而关羽神情自如,边下棋边喝酒吃肉,伤口缝好了,关羽说:“先生真是神医,手臂真不那么痛了,太谢谢了。”华佗却说:“没事,今日真见了将军英勇,百闻不如一见,真是名不虚传。”关羽说:“哪里,哪里。”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_,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

  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读《三国演义》有感8

  说起《三国演义》,大家便会很自然的想起了胸怀大志、仁义之至的刘皇叔;想到智谋超群、神机妙算、为蜀汉大业鞠躬精粹的诸葛孔明先生;想到英武非凡、忠心耿耿、义重如山的汉寿亭候关羽;想起艺高勇猛、正气凛然、坚不可摧的莽张飞;想起老奸巨猾、假仁假义、居心不良的曹孟德;忘恩负义、阳奉阳违的孙权。

  《三国演义》共一百三十回,回回引人入胜。无论是“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还是“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无不叫读者拍手称快,就连我也被书中诸葛亮那料事如神的英雄气概所打动,所吸引。

  他未出茅庐先知“魏蜀吴三分天下”“博望坡”设计烧曹营,”“新野”留空再败曹营,又以“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使东吴百官无言以对;智激周公瑾,联吴蜀之同力共谋兴汉大业;又以火烧赤壁而使曹操望而生畏。使周瑜区区小计费尽机关,诸葛孔明之谋略,岂是管仲乐毅力能几乎?

  在读“诸葛亮三气周公瑾”时,我再一次佩服诸葛亮的计谋,而为周瑜才智出众,但终因心胸狭窄而气绝身亡感动惋惜。在联想我们学的《古代英雄的石像》一课,都是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嫉贤妒能,心胸狭窄,更不能瞧不起别人。如果想方设法陷害别人,自己最终会尝到苦果的。

  “为将者,而不通天文,不是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军事,是以庸地……”古人在没有任何先进仪器的情况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再瞧瞧我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刻苦学习呢?

  孔明一生是短暂的,但他耗尽心血、鞠躬尽瘁、效犬马之劳,为蜀汉基业奉献多少力量。可还没来得及享受一下荣华富贵便“大汉丞相归天”了。想到这,我的心便隐隐作痛。唉!诸葛孔明先生一身坎坷,不顾身体虚弱,为蜀汉日夜操劳,真可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呀!我们不也应该向他学习吗?我们虽然没有诸葛孔明先生那样聪明的头脑,但应该效仿古人,用心学习,勤奋刻苦,开创属于我们新生一代的美好未来。不是?未来是我们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拼搏一把!不然,我们怎么又对得起英雄呢?

  我愿立诸葛候武之志,为国为民进我全部力量,振兴中华!!!

读《三国演义》有感9

  这次是我第三次翻开《三国演义》这本书了,但是我每一次读完后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不一样的体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主要描写的是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书中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不一样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让人看了仿佛身临其境。气量狭小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情重义的关羽;招贤才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等等。其中,我最欣赏的是诸葛亮和刘备。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印象,他十分重情义,也很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大业,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

  说起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且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百战百胜。《草船借箭》这一章节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聪明博学的人,致使草船借箭成功,使得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诸葛亮还曾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使号称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败走华容道,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每读一遍都感触颇深。从刘备和关羽的身上,我们又能想到哪些呢?在生活中,干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遇事要冷静对待,对待朋友要忠诚,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虚心听取老师和家长的劝告,不应该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失去信心。我们应该像诸葛亮一样,心胸宽阔,宽宏大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挑战。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相互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读《三国演义》有感10

  假期,我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仅描写细致,还有精彩的战斗,使我看了就不忍心放下。里面主要讲了三个国家——魏、吴、蜀三国从开始到司马炎一统天下的过程。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三国中,诸葛亮就如一个下棋的人,周瑜、蒋干、张允都是诸葛亮的棋子。

  在《草船借箭》这一章回,周瑜让诸葛亮三日内造十万支箭,不然就杀了他。我读到这儿时,紧张万分,为他捏了一把汗。谁知他倒轻松,不借做箭的工具,只借了十条船和许多稻草人。在第三天夜晚,他趁着大雾,悄悄来到曹操兵寨。曹操听见锣鼓齐鸣,以为有人要攻打,便令人放箭,一会儿功夫,就射满了十万支箭。读到了这里,我为诸葛亮的智慧所折服。

  诸葛亮知道有大雾,是因为他博览群书,善于预知天气。而且,他也知道对手的特点,因为曹操多疑,才在大雾下贸然进兵,使他不肯出兵,只能放箭。这样,他就成功借到了十万支箭。并且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知道某天会刮西北风,也知曹操会相信凤雏用连环锁船计,才使曹操败得惨不忍睹。而我们现在有足够的时间用来看书、学习,但我们却把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

  回想起我,我以前只爱看一些文学类的书,爸爸妈妈买回来的科普书和历史书我都不知道丢在哪儿去了。所以我知识面才狭窄,无法博古通今。以后,我一定更努力,加大我的知识范围。

  当然,我们也要学习诸葛亮那种遇到困难不放弃,机智地解决问题的精神。而我每遇到难题,就“不战自败”。读完《三国演义》,我才知道和诸葛亮一比,我就连他的棋子还不如。往后,要是遇到难题,我一定从容面对,冥思苦想,想不出来也不能空着,要及时请家长、老师来帮忙。

  看完《三国演义》,我不仅被故事的情节精彩而叫好,更被诸葛亮的机智和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所敬佩。在《三国演义》中,我明白了要博览群书,做个知识丰富的人!

读《三国演义》有感11

  《三国演义》我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了,书中的大致内容我都了解了,去年的寒假我也读了这本书,并且在那次的开学考试时我还得了99分,可见我对《三国演义》还是比较了解的。不过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再次阅读《三国演义》以后我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

  我以前看这本书时,我曾经说过:“这本书讲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群雄混战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过现在我知道了,它只不过是根据历史改编成的小说而已,所以我不得不失望地说,《三国演义》与真正的三国历史有出入,有很多像“过五关斩六将”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都是罗贯中虚构的。但这就是小说的魅力,《三国演义》因为有了这样虽然虚构但是精彩的段子,它才会显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因而流传至今还闻名于世。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解放全中国并把它建设得如此强大,是因为我们的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支持是革命胜利和国家稳定的根本。那么把这种观点代入三国时期后,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三个政权在建立时想尽办法让天下人信服,最后却都没能摆脱亡国的厄运。人民和国家领导人的理想是不同的,人民渴望和平的生活,而三国的统治者们都想吃掉另外两国夺取天下,因此,尽管魏国有着最多的地盘和人口,吴国有厉害得使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殒命的'领导集体,蜀国有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诸葛亮,他们还是回天乏术,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其实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民的支持都是革命成功和国家稳定的根本。三国之前,有商汤革命、武王伐纣、秦末乱世,这样代表多数人利益的政权推翻失去民心支持的历史事件,三国之后隋唐乱世、五代十国、元末大起义、明末李闯王、清末辛亥革命、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也在讲述同一个道理。

  我们经常说,少数服从多数,人民永远是多数群体,人民的利益永远是领导人应服从的利益,我从《三国演义》中读出了这样一个大道理。

读《三国演义》有感12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认识周瑜,周瑜是三国时期孙权手下的一员有勇有谋将领,他虽诸葛亮多计谋但也算是足智多谋,在战场上吪刹风云,在历史的舞台上闪耀光辉,在生活的棋盘中举足轻重。也堪称一代天骄,似乎是人们敬佩的,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很简单,是人才的周瑜小人,例子很明了:

  《草船借箭》一小故事则体现了周瑜的心胸是何等狭窄,他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一招,便心怀妒意,甚至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由,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想以此来除了诸葛亮。由此观之,周瑜妒忌心强,且狡猾险恶。而聪明能干智慧过人的孔明则漂亮地了任务,使其无话可说。这更地体现了周瑜的心胸狭窄,小人气度。

  周瑜的死更是鲜明的例子,他因赔了夫人又折兵而吐血身亡,若心胸狭窄又怎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古人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自古伟人、之人大都心胸宽广,处处谦让绝不斤斤计较,也不会妒忌别人比有才华,而是暗暗立誓努力学习从而超越别人,像华罗庚、苏轼、王安石……而总以小人之腹渡君子之心的人都被人们所抛弃甚至唾弃,像秦桧谋害了岳飞留下了千古骂名……

  人可以无钱无财但无气度,没了气度,不只是做人失败的体现,有时会害了,甚至是伤害了别人,不折不扣的小人,既然是技不如人就努力,妒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努力了才会进步,努力了,超过别人了也不要为此感到骄傲,就有成就感说明你小肚鸡肠。

  岁月匆匆流逝,风儿匆匆拂过。,千百年了,但千万别忘情了三国的那个周瑜,忘了那一滩“血”的教训。

读《三国演义》有感13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与秦穆公争霸的故事吧,但在此置一千年后的“五胡入华”时代还有另一次更有名的秦晋“淝水之战”。

  秦王苻坚,它是各有眼光有气度的君王。可惜他不幸输了,加上其又是个胡人,所以被那些正统汉人史学家忽略、抹黑得十分难堪。若比较当时的前秦与东晋,就可以发现其实在苻坚统治的秦国,可以说是朝气蓬勃,与唐太宗的气度和架势有得比。只不过在“淝水之战”离奇失败,就被人说胡人是败类。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读了《三国演义》之后,却自然而然地把曹操当成了坏人,我认为,曹操不会如小说中所说的没用,只不过书中的英雄差不多都在蜀国,且次书以刘备开头,读者很自然的就把他当成主人翁,加上现在对刘备的仁慈之类的赞美太多,当然就把曹操发动的战争说成不仁不义的侵略。

  仔细想想,武侯诸葛孔明几次出征攻打魏国,不也是在侵略吗?他以先帝遗命为由,讨伐曹操收复中原,就成了爱国爱民的英雄了。难道魏国的人民都不是人?难道魏国的人民都人人得以诛之?他可能并不想发动战争,但1.不出祁山,发展困难。2.先帝遗命,怎敢不从?书中虽把诸葛亮神化了,却不能改变历史:卧龙、凤雏,二者皆得,却安不了天下。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读《三国演义》有感14

  “三国”里谁是英雄?

  我曾看过《三国演义》的连环画与《三国演义》的连续剧。今年,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著作,我也常常问自己,问老爸老妈,问小伙伴:“三国”里谁是英雄?

  妈妈说:“曹操是英雄,他有雄才大略,善于打仗,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百姓们得到了安定,老爸则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挂在嘴边,说他是一个大诗人。

  可我觉得曹操诡计多端,一点儿也不讲义气,不算是个英雄:有一次,曹操到朋友家去避难,忽然听到磨刀的“嚓嚓嚓”声,以为朋友要杀他了,便二话不说,一头便把门撞开,不由分说,提着大刀就把朋友十几口人全给杀了,然后奔上马狂奔几十里,后来才知道,朋友在外面磨刀是杀猪请他吃。可他却一点儿不觉得羞愧,反而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真是个不知好歹的家伙。

  看来,曹操不是英雄。

  周瑜打仗善于用计策,可他心胸狭窄,几次要害诸葛亮。孙权立场不坚定,今天和曹操结拜兄弟,明天又和刘备联合起来打曹操。

  表姐说:“刘备是英雄,他讲义气,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可我说,不见得,刘备虽然是英雄,他在作者罗贯中的笔下,可谓是大丈夫精忠报国,为国出力,还和关羽、张飞结为兄弟,老婆、孩子丢了,他没有半点怨言,很讲义气。可他除了对兄弟和他的大军师诸葛亮忠诚,还对谁忠诚呢?吕布武艺高强,号称天下无敌,当时有句俗话叫“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他曾经救过刘备,令刘备非常感激。有一次,曹操抓到了吕布,曹操很爱惜他的才能,就转过身来问刘备,到底杀不杀他,吕布心中暗喜,他想:刘备是一个将义气的人,我曾经救过他,他肯定把我相报。”可谁知刘备却冷冷地质问曹操:“难道,你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吗?”

  当年,董卓就是因为很爱惜吕布的才能,后来才被吕布等人刺杀了。曹操听了,连忙抱着头对随从大叫:“快点拖出去斩了!”

  你们看,刘备也不是英雄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里塑造了这么多活生生的人物,令我百读不厌。但是他们很多“英雄”却不惜出卖朋友,乱杀无辜,就是为了自己的一点儿利益。也许,这“英雄”用我们现实的眼光去衡量他,也许还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呢!

读《三国演义》有感15

  战官渡本初败绩、怯乌巢孟德烧粮。袁绍将七十万,敌操七万兵。绍不听田丰,沮授不宜速战的交战的意见。第一次交锋,操军大败。两家在官渡对峙,各施攻术。袁绍派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守乌巢屯粮之所;不听许攸分军击许昌的建议,反疑责许攸。许攸弃绍曹操,献计曹操领兵烧乌巢,操从之。沮授急谏袁绍派重兵守乌巢,绍不听。操领张颌,高览败而投操。从许攸计,作速战起兵,大破绍军。获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而尽烧之,不予追究。沮授不降;操杀而厚葬之。用人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发掘、发挥属下的一技之长。用人不当事倍功半;用人得当,事半功倍。

  曾经读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对年轻人结婚,婚后生育,他的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著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

  他把房门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著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于是抱起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狼,口里还咬著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真是天下最令人惊奇的误会。误会的事,是人往往在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体谅对方,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之下所发生。

  误会一开始,即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因此,会使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对无知的动物小狗发生误会,尚且会有如此可怕严重的后果,这样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则其后果更是难以想像。

【读《三国演义》有感】相关文章:

读三国演义有感12-31

读三国演义有感05-13

读《三国演义》有感05-12

《三国演义》读有感04-09

读三国演义有感【热门】05-18

【热】读三国演义有感05-18

读三国演义有感【精】06-20

【热】读三国演义有感06-17

【精】读三国演义有感06-16

暑假读《三国演义》有感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