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爱心树》有感

时间:2022-07-26 10:41: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爱心树》有感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爱心树》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爱心树》有感15篇

读《爱心树》有感1

  今天我读了一本《爱心树》,读到一半的时候哇哇大哭,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很难过,读不下去了,后来妈妈坚持让我读下去,妈妈问我为什么哭,我说很难过,他把大树砍了。妈妈又问那么大树难过吗?我说大树很开心。我哭的越来越厉害了,我觉得爸爸妈妈就像大树。

  妈妈说他们永远很爱我,不管怎么付出他们都很开心,我不太明白,但是我知道爸爸妈妈很爱我。

读《爱心树》有感2

  《爱心树》是一本只有26页的漫画书,我只用了3分钟就看完了,但我却被这本简短的漫画书中的大树深深地感动了。

  故事就是讲一棵大树和一个小男孩。大树很爱小男孩,小男孩天天跑到大树底下玩,玩得很开心,大树也很快乐。可时光流逝,转眼间小男孩长大了,好久都没有去看大树,大树很寂寞,终于有一天,男孩回来了,大树想和他玩,可男孩没玩的心情,他想要钱,于是大树让他把自己身上的苹果都摘下来,拿到城里去换钱,男孩很高兴,大树很快乐;他想要房子,大树让男孩把自己身上的枝干拿去盖房,男孩很高兴,大树很快乐;他想要船,大树又让他把自己的树干拿去做船,最后,大树只剩下一个老树墩了,男孩也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想休息,大树还尽量把身子挺高,让男孩坐下。

  看到这儿,我的眼眶不禁被泪水模糊了,这是多么伟大的一棵树呀!它用自己的身体给男孩带来了快乐和幸福,而是自己最后却变成了一个老树墩,这是多么感人啊!而男孩却只索取大树给自己的一切,却没给大树任何回报;这让我想到了爸爸妈妈,他们总是把好吃的留给我,他们总是帮我洗衣服、洗裤子……他们总是在我考试考砸时鼓励我……他们总是像大树一样默默地为我付出,我就像那个小男孩,只知道接收爸爸妈妈的爱,却从来都没想过回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在接受父母的爱的同时,我们也要懂得、学会报答父母对我们的爱。

读《爱心树》有感3

  从前有一棵树喜欢上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也很喜欢这棵树,经常到大树下玩。饿了,爬上树摘个苹果吃;累了,在树下打个盹儿。但随着时光流逝,孩子渐渐长大,经常对大树进行索取,大树每一次都欣然地答应了,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男孩。这就是《爱心树》的故事。

  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父母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无私。故事中的小男孩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这棵平凡的苹果树总是一次又一次去帮助这个小男孩,直到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给了这个小男孩。

  这个故事使我想到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生活中,爸爸妈妈总是想方设法满足我的要求。吃好的,穿好的,事事顺着我,把我放在第一位。我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有时我做错了事,一旦妈妈批评我几句,我就顶嘴、唱反调,让妈妈伤心。现在想想是多么后悔啊!我不就像《爱心树》里的小男孩吗?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我应该深深反省,是爸爸妈妈给了我生命,是他们把我养育长大。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还能去爱谁呢?百善孝为先,古人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如温席的黄香,百里负米的子路……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无论对待什么事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决定从现在开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让爸爸妈妈为我操心。我还要感谢曾关心过我的朋友,他们带给我许多快乐。感谢我亲爱的老师,她们教给我许多知识……就让我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吧!

读《爱心树》有感4

  上周在一堂读书课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爱心树》这本书,据说看了这本书能让我们懂得感恩。老师还说,只要你一翻开这本书,你就会被它深深的吸引。我在想,这本书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一放学,我便催促妈妈带着我去了博文书店,迫不及待的买走了这本书,生怕被别人给抢走了。

  一翻开书本,看到的是并不逼真的图画和了了无几的几个字,我心想,这也算是书?可是,当我认真翻开书,仔细看时,我却惊奇的发现这本书中简单的话语和很少的几个字,却在诉说着一种爱,无私的爱……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棵大树和一个孩子的故事,故事里的孩子在向大树的不断索取中长大,男孩离开大树后也一直没有来看望大树。在这中间,大树从没有想过要男孩回报给自己什么,相反,大树还觉得很开心。

  文中“大树都很快乐”这句话出现了N多次,我反复了看了几遍,终于我读懂了,我懂得这句话的含义了。我懂得了大树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她会尽自己所能满足我们,她很快乐;我懂得了这种不求回报又无私奉献的高尚只有妈妈才会有;我懂得了我们的妈妈就像这棵爱心树一样,心里结满了爱心果。妈妈把所有的爱都给予了我们,而我们却只顾着不断的向妈妈要这要那,哪里想到要关心一下辛劳了一天的父母,我们真是不应该啊!

  当我轻轻的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总觉的除了这些,作者一定还要说明点什么。书中的小孩在向大树索取的过程中,从没有给过大树什么,哪怕是一口水。在得到许多东西后,他似乎也不快乐。想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我们在索取的时候也要懂得回报。懂得去帮助别人,才会感到快乐,难道不是吗?

  不觉我抬头看一眼陪我一起读书的妈妈,我轻轻的站起来,在妈妈的额头上送上一个甜甜的吻。妈妈,请您不要疑惑,这是儿子发自内心的。因为我想到了在寒风中您抱着我的温暖怀抱;我想到了在我生病时您对我的悉心呵护;我想到了……我分明看到了,您一定是感动了,眼睛里含满了泪花,妈妈一定知道儿子读懂了这本书。

  妈妈,儿子长大了,在这个感恩的岁月里,儿子会用我的爱来回报您,请您相信我!

读《爱心树》有感5

  在这短暂的寒假当中,我读许多书,有:《爱心树》、《青铜葵花》和《秘密花园》这三本书。这几本书都让我受益匪浅。但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书那当然就是《爱心树》啦!这本《爱心树》虽然能说是小婴儿看的低幼儿的书,可是我想:张老师让我们看肯定有些什么“意图”的呀。于是,我就认认真真得看了一遍,果真的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爱心树》主要讲得是一个小男孩和一棵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小时候男孩和大树一起玩耍、嬉戏,可是小男孩长大了之后,却一直再向大树索取东西,而大树却一直满足了他的心愿,从不说一句怨言,还不求回报,到最后竟然使用自己唯一的身躯去完成男孩的心愿——坐一会儿。可见大树是多么的爱那个男孩,多么的无私呀!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生活中,我也常常帮助别人,哪怕只是帮了一点忙,自己心中也会感到快乐的。这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了“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含义了,又让我想起了高尔基说的一句话:““给”,永远比“拿“愉快。还让我知道了,人类和其他植物、动物是一样的,出生到老都是一样的过程。

  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爸爸妈妈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帮助我们,却一直不求回报,而且还默默无闻,这种“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呀!

读《爱心树》有感6

  记得第一次看《爱心树》时,我才8岁,还不认识很多字,那时的我最爱看的书就是绘本了!什么《逃家小兔》、《爷爷一定有办法》、《爱心树》啦……应有尽有,可我最喜欢看的是这本书——《爱心树》了。

  这本书是一本绘本,最大的特点就是字少道理大。你可别小瞧了它,只要你认认真真的去品味它,你一定会被它优美的文字所吸引,你也一定会被它精美的插图所迷住,还有,全文最后蕴含的深刻道理也是值得大家去回味的。

  书中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儿与一棵苹果树的故事。小男孩儿饿了,苹果树给将他苹果吃;小男孩儿不高兴时,苹果树让他爬到树枝上玩,渐渐的,小男孩儿长大了以后,把树砍了,让木匠把树干做成了船,把树枝做成了房子,可当从前的那个小男孩儿老了时,从前的苹果树也成了一个老树墩,可老树墩没有说什么,只是努力地挺了挺身子,让当年那个小男孩儿坐下来好好休息休息。虽然大树很累,但它看到小男孩儿高兴、快乐,心里也会很高兴、快乐。我想:故事中的苹果树多么想我们生活中的父母呀!他们为了我们,愿意付出一切。只要我们快乐,他们也会一样高兴,心里像就会得到了巨大的满足一样。可是,我们在享受幸福的同时也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同学们,感恩是一种美德,每个都要学会感恩。父母不需要孩子对他们说“谢谢”二字,但是,如果你对他们说一句“谢谢”,他们的心里绝对会感到无比温暖、无比欣慰。

  总之,我在《爱心树》这一本书中读到了许多做人的方法与道理,《爱心树》可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啊!

  家长的话:我很支持女儿读这本书,因为我觉得,这本书的教育意义很大.而且,我还很喜欢与女儿一起读,各自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可以让一家人的生活变得更融洽.我读过许多绘本,这本写得最好,教育意义非常深刻,我看完女儿写的读后感后,我感觉她真的长大了。

读《爱心树》有感7

  这是一个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男孩不停地向树索取,树为男孩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无怨无悔。故事最感人的地方就是树的无私,无怨,最催人流下泪的是树奉献出了一切,却很快乐。

  看着看着,就想到自己的父母,老师,朋友。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不是无牵无挂,父母给予生命,老师为其启智,朋友为其排忧解难。他们都是我们生命中的爱心树,在我们需要他们的任何时候,都会毫无怨言地帮助我们,支持我们。而我们, 多像那个男孩,有了快乐独自享受,有困难,有挫折时,才会想起他们。 如果不是爱,又怎能让树奉献了一切还无怨无悔呢?在整本书中一起贯穿全文的最让人感动的一句话,就是“树很快乐”。树枝被砍光了,树干被砍断了,已经牺牲到了没有什么可以牺牲的份上了的树,依然还是那么一句话。当看到结尾处那个被唤为男孩的老人,佝偻着身子坐在树桩上,“树很快乐”那几个字又一次跳入眼帘时,这怎不叫人感动?

  我们也可以从这本书的另一角度来解读,我们就不难会提出一连串的疑问——树把一切都给予了男孩,这对于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呢?书中从头到尾,直到男孩变成一个青年人,中年人,甚至是风烛残年的老人,树还是把他唤作“孩子”,这仅仅是一种亲昵,还是意味着男孩在精神并上没有长大?男孩是不是索取得太多了,树这种完全的自我牺牲真的是一种真爱,真的是一种值得赞美的精神吗……那棵树不就是我们的父母吗?而那个男孩就是我们。当我们一次次地向父母提出各种要求时,父母总是会付出一切努力来满足我们的要求,而我们在达到了要求之后,总是高兴地跳着叫着,不在乎父母为了满足我们的要求已经筋疲力尽了,我们接受着父母给予的东西时,就像那个男孩从不管树的痛苦只是一味地接受树的“无私奉献”一样。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父母之所以对孩子只是付出而不求回报,因为在他们心里只有孩子,一点也不顾自己。这是什么?这是爱。一种天地之间最真的爱。希望,这种爱,是可以相互的……

读《爱心树》有感8

  “给予”?“索取”?读了《爱心树》这本书,这两个词一直在我的脑子里徘徊。

  这本绘本主要讲了小男孩小时候跟大树亲密,可慢慢长大了,男孩只回来了四次,每次只知道贪婪地向大树索取。大树一次次无私地给予,却很快乐!

  小男孩,你怎么能只知索取,而不懂得回报呢?大树为了你,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他有抱怨过吗?他有向你倾诉过吗?而你没有丝毫抱怨,甚至连一句感谢都没有说过,你不觉得惭愧吗?我们身边,这样的男孩也不在少数,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像这个男孩。

  暑假里,妈妈和我一起逛超市,我跟着妈妈,并没有半点声响,妈妈也没有理我。可看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时,我站住了,指着那样东西。妈妈却若无其事地继续往收银台走去。我就站在那儿,大喊道:“妈妈,妈妈,快回来,我想买这样东西!”妈妈还是没有理我,径直地走到那儿排队。我跑到妈妈那儿,有点儿想哭:“妈妈,带我去买吧,好不好?”

  “想买的自己去买,自己买的东西才能心里踏实,不是靠自己努力换来的东西,怎么能要?我以前宠你是因为你小,现在你已经长大了,应该懂事了,想得到的东西不能靠别人!”

  我很生气,不理妈妈,就这么点要求都满足不了我,那我为什么要这么听话。可想着想着,自己竟然想通了,妈妈不轻易给予我东西,是想让我明白,自己用劳动换来的东西,才是最有意义的!原来她是不想让我成为《爱心树》的那个男孩,只会一味索取。

  “给予”、“索取”这两个词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时刻提醒我,要做“大树”,无私给予,不图回报。莫学男孩,只知索取,不懂感恩。

读《爱心树》有感9

  今天,我们学了一本经典绘本《爱心树》。

  它主要讲了一个贪得无厌的小男孩和一棵无私奉献的树的故事。看完这本绘本,我热泪盈眶,由此我想到了那棵树就像精心培育我们的父母,而那个小男孩就像我们一样,我们把父母无私的爱和付出当成了理所当然。小时候,我们要喝奶、要穿新衣、要吃好吃的、要上学,长大了就离开家里去求学、去旅行、去工作、去创业,留下年迈而苍老的父母在家里日日夜夜盼望儿女何时能平平安安归来。母亲熬白了头,熬皱了脸、父亲熬昏了眼、熬聋了耳,也没盼到我们回来。假如有一天,我们成功了,荣归故里,我们就有了向父母亲、朋友炫耀的资本。父母也会为我们骄傲和自豪。假如我们失败了、落魄了,父母也不会嫌弃我们,而是像那棵大树一样,把什么都给我们;而我们则会像那个长大的男孩一样无度的向父母索取,直到父母去世为止。

  所以趁着父母还在世时,让我们多多陪陪他们,而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再来后悔就晚了。

  爱《爱心树》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本叫《爱心树》的绘本。读了这本书让我心里酸酸的,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有一棵树,她非常爱一个小男孩。小的时候,男孩和树一起快乐的玩耍,树给了男孩一个快乐的童年。男孩渐渐长大,为了让男孩快乐,树不停的给予男孩她的果实、树枝、树干&&

  但,男孩为了自己的快乐,离开了树,去了很远的地方,树感到非常孤独。当男孩老去,不能远游时,他还是回到了树的身旁,大树依然用爱来迎接他。

  爱心树对男孩的爱是博大的、无私的、宽容的、不求回报的,就像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一样。如果我是那男孩,我不会拿走她的果实、树枝、树干的。我还会在森林旁用砖头盖一所房子,陪伴爱心树,不让她孤独。

  《爱心树》读后感

  今天,我们看了绘本《爱心树》。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从前有一颗大树非常喜欢一个小男孩,小男孩向大树要钱、房子、船,小男孩不断向大树索要东西,大树全给他了。

  我从中明白了:大树给予了一个小男孩成长中所需要的一切,把无私、不求回报的爱给予了小男孩,而自己却不图一丝一毫的回报。这颗爱心树就像杨老师、胡老师一样,教给我们许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我们却像文中贪得无厌的小男孩一样,不知道用好的成绩回报老师。

  父母给予了我们的生命,她们就是我生命中的爱心树,在我需要帮助的任何时候,她们都会毫无怨言的来帮助我,关心我。我们应该感恩关爱我们的人或帮助过我们的人。

读《爱心树》有感10

  这本书很薄,故事很简单图但图文并茂,含义深刻,令我受益匪浅。这本让我回味无穷的书就是——《爱心树》。

  绘本中的小男孩每天都去找大树玩耍,做皇冠,荡秋千,吃苹果,捉迷藏......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悠闲。渐渐地,小男孩长大了,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就少了,大树感到很孤寂。小男孩第一次向大树要钱,大树把苹果全给了他,第二次向大树要一座房子,大树就献出了自己的树枝,第三次小男孩想造一艘船,他就把树干砍断,只剩下一个树墩。每一次大树为了满足孩子的要求,都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献给了小男孩,即使最后只剩下一个残缺的自己。过了许多年,当年小男孩回来时,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当他想要一个歇息的地方,大树依然献出自己最后的力气让他坐......

  读了这本书,我想到了妈妈,妈妈就是大树的化身,我就是小男孩。大树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无数次地打动了我。因此我更爱妈妈了,生活中我每次跟妈妈要东西,妈妈就会很慷慨地给我。我没去体会过妈妈的感受,我们只顾及自己的要求和欲望。读了这本书,我暗暗告诫自己,做任何事都要先考虑别人感受,不能一味地去索取。

  我要向大树学习,做一棵小小的爱心树,用自己的爱回报妈妈,回报爱我们的人。

读《爱心树》有感11

  看了《爱心树》这本书,我很感动。觉得大树就像妈妈,小男孩就是宝宝。

  从小时候大树妈妈就跟小男孩捉迷藏,给小男孩荡秋千,长大后大树妈妈为小男孩付出很多,只要小男孩有需要,大树妈妈就会给他自己身上的苹果,树枝,树干,使小男孩换到了钱,造起了房子,做成了小船去远航。而大树妈妈只剩下一个老树墩,当小男孩老了,走不动了,但他还是大树妈妈的孩子,大树妈妈还是很爱他,当孩子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坐坐,大树妈妈让小男孩坐在了它的老树墩上,小男孩又跟大树妈妈相依在一起,大树很快乐。生活中像大树妈妈那样,总是无私地付出的`爸爸妈妈,有很多很多;像小男孩那样的,接受到爸爸妈妈关心的宝宝,也有很多很多。

  早上,我们在父母催促下上学,晚上我们在父母的叮嘱声中上床睡觉。因为有了爸爸妈妈的关爱,我们才能快乐的长大。只要用心去观察,你会发现妈妈的爱很深,期望我们做到更好更优秀。所以我们不要忘记妈妈的爱,要用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

读《爱心树》有感12

  《爱心树》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男孩和一棵大树的故事。大树和男孩很友好,大树给了他生活所需的东西,男孩非常快乐。文章写对的生动有趣,是沿着时间线来写的。

  在《爱心树》里,大树非常关心男孩,男孩也喜欢大树。书中的男孩从小就和大树是伙伴,他们每天一起玩游戏,荡秋千,捉迷藏.......都很开心,很快乐。渐渐地,男孩长大了,他向大树提出了种种问题,大树也尽力地帮他解决困难,大树多么关心男孩啊!大树奉献出了无私伟大的爱。文章结尾,“大树挺直了身体”,体现了大树一心想着男孩,舍己救人,值得我们学习。生活中,爸爸妈妈也是无私奉献出的爱,比如在我们睡着时踢了背着,深夜,爸爸妈妈会轻轻地帮我们盖被子,这好比书中的大树一样。爸爸妈妈这么关心我们,我们难道不认真学习回报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完全相信这句话,我应该用全部的精力努力学习,多读书,读好书!

读《爱心树》有感13

  吃过了晚饭,一家三口倚在沙发上其乐融融,我拿来了老师发给孩子的那篇《爱心树》,清了清嗓子开始读起来。从儿子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和他一起读故事,读课文,甚至分角色朗读,所以儿子一直喜欢阅读东西,对朗诵诗歌也蛮有心得。

  “从前有一棵大树,它喜欢上一个男孩儿。男孩每天在下。小男孩很爱这棵树,非常非常爱它,大树很快乐”读到这里,我感觉回到了自己的孩提时代,依偎在父母身边,单纯而快乐,一室的阳光,明媚而温馨。读到“随着时光的流逝,孩子逐渐长大,大树常常感到孤寂。”时,心里渐渐升起了一片阴郁,大树在我眼里就是一个孤寂的老人,盼望着长大后的孩子依然如小时候一样依偎在自己身边。大树对孩子说:“来吧,孩子,爬到我的身上来,在树枝上荡秋千,吃几个苹果,再到阴凉里玩一会。你会很快活!”“我长大了,不爱爬树了,我想买好玩的东西,你能给我钱吗?”大树说:“我没有钱,只有树叶和苹果,把我的苹果拿去卖钱吧,你就会快活了。”孩子拿走了苹果,很久很久没有再来看望大树,大树很难过。读到这里,我的眼泪不知不觉流了出来,声音也开始哽咽,我拿了张纸巾抹了抹眼角,抑制了下已经激动的心情继续读下去。

  当我读过了,大树奉献出了它的树枝、它的枝干,去给孩子造房子,造船,直到变成了一个老树墩,依然对孩子说:“孩子,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了,我没有苹果,没有了枝条,没有树干,我希望还能给你点什么,但是我什么都没有了,我现在只是一个老树墩,真是抱歉”“大树尽量把身子挺高,对孩子说,你看,我这个老树墩正好叫你坐在上面休息,来吧,孩子,坐下吧,坐在我身上休息吧。”,眼泪再也抑制不住,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我读不下去了,我的身边也静悄悄的,儿子默默的递给我一张纸巾,让我擦拭滚滚而下的泪水。他的爸爸也深深感动了,一家人久久没有说话。

  老树就像我们的父母,一生为我们操劳,有人说过,世上最疼爱自己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一如这棵老树。但是,当我们渐渐成长以后,却渐渐忽略了父母的孤独和寂寞,忙着学习、工作、恋爱、婚姻、家庭,还有自己的孩子,忽略了“老树们一颗即使一味奉献,也会快乐的心”,所以很多人才会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叹”。父母对我们来说就像老树,而当我们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又甘愿成为一棵老树。我赞颂老树的无私奉献,可是更多的却是愧疚与那个孩子的自私,也许,在我们成为一棵老树的时候,要教育好我们面对的孩子,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让他们不要当自己也成为一棵老树的时候,才想起曾经有棵老树对自己的无私的关爱和奉献......

读《爱心树》有感14

  亲情范畴内,总是离不开父母和子女。人们常说:“等你当了父母,才知父母的不易和辛酸。”对于这样的感觉,我总是好奇并期待,仿佛是为了验证人们的话,也好像是旁眼看待这种复杂的情感。

  人一旦成为父母,幸福感伴随着牺牲精神充斥着生活。父母往往不顾一切地养育这个鲜活的生命,唯恐照顾不周,怠慢了孩子;总怕因为自己的失误,而伤害了孩子。所以,父母倾其所有,恨不能代替孩子吃苦受罪。这样的情景,《爱心树》中刻画地淋漓尽致。这棵温柔细腻的大树,想尽办法将自己能给的,不能给的,都送给了他眼中的“boy”,尽管最后这位“boy”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大树却依然如初。他在一次又一次给的过程中,好像从未索取,每每看到自己眼中的“boy”伤心失望时,他更难受,他已经忘了自己刚开始又多么孤单,他也忘了刚开始自己也需要陪伴。他以为,自己用这种能称得上奉献的方式,就能有“boy”的关心,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可直到自己只剩下树桩,他也没得到一丝温暖。

  我想,这样的亲情是个“恶性循环”。

  子女有需求,父母就必应,看似表面平淡,实则内藏波澜。日子久了,当父母需要子女有所回应时,只有希望落空,因为从一开始,子女就不知道什么叫付出。太多的父母都是那棵大树,太多的子女就像“boy”,也许这就是一个“和谐”的搭配,一方只知付出,一方只知索取,毫无理智可言。

读《爱心树》有感15

  有一本书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嘻嘻哈哈,很开心。重复看的时候,开心的感觉越来越少,迷茫的时间却越来越多。而今天当我第6次看完时,有一股酸酸涩涩的感觉从心底深处弥漫开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叫《爱心树》。

  《爱心树》讲的是一个男孩和一棵大树之间的故事。男孩小时候天天陪大树玩,在树下采集掉落的树叶,开心的时候爬上树枝荡秋千,饿了吃树上的苹果,和大树玩捉迷藏,玩累了就在树荫里睡觉,大树非常快乐。但是小男孩一天天地长大,却不停的向大树索取。需要钱了,摘光了树上的苹果;需要造房子,砍光了大树的树枝;需要造船出游,砍掉了树杆;最后年纪大了什么也不需要,只想找个地方坐下来,大树还是快乐的挺直它的树墩,让男孩坐下了。

  大树为了男孩,把自己拥有的全部都奉献给了他,却从没有向男孩要过回报。我幡然醒悟,我不就像这个小男孩吗,妈妈不就是那棵大树吗!妈妈平时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而我一直接受得理所当然,却从来没有想过要为妈妈做些什么。妈妈知道我最喜欢吃牛肉,每次饭桌上都会变着花样做着青椒牛柳、黑椒牛排、五香牛肉。而令我羞愧的是,我绞尽脑汁的回想着脑子里那点可怜的信息,却怎么也记不清妈妈最喜欢吃什么。每年我的生日,妈妈总是第一个送给我祝福的人,而我却至今也不记得妈妈的生日究竟是在哪天。记得前年我被开水烫伤,疼得整夜都在哭闹,是妈妈彻夜未眠,衣不解带的照顾我。我的手愈合了,妈妈却累病了。

  “叮铃铃”门铃响了,是妈妈回来了。看到妈妈手上提的牛肉,只觉得鼻子一阵酸楚,眼眶湿润了,我一头扎进妈妈的怀抱,暗下决心,我绝不能像书中的小男孩这么自私,从现在开始,我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好好听妈妈的话,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读《爱心树》有感】相关文章:

读《爱心树》有感03-12

读爱心树有感04-17

读《爱心树》有感07-26

读《爱心树》有感【精】04-19

【热】读《爱心树》有感04-19

读《爱心树》有感14篇01-09

读《爱心树》有感13篇01-14

读《爱心树》有感 (15篇)12-31

读《爱心树》有感 (精选15篇)12-31

读《爱心树》有感(15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