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1-04-14 13:05: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目送读后感集锦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集锦15篇

目送读后感1

  有时候,父母莫名地会打个电话过来,却没有什么事情要告诉我。有时候,他们会突然想到我几天前说过的一句话,继续深究一下。有时候,我会觉得背井离乡很苦,希望回家发展,他们却鼓励我不要放弃。我知道他们在想念我,却无法定义出他们想念的形状。

  龙应台在她的《目送》里说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很感动,就与妈妈分享。妈妈对我说,她去年也在网上看到过这篇文章。我说我很感动。妈妈说,一代传一代,都是这样的,没什么应该特别感动的。

  妈妈的淡定和从容出乎我的意料。大概,亲身目睹了孩子的长大和离开,才能真正体会“目送”中的深意。当我还陷在目送的伤情中时,妈妈已然明白了“不必追”的境界。父母子女一场,永远亲密无间是不可实现的目标,孩子的成长,总是意味着不可抗拒的告别。

目送读后感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每当我读到龙应台在《目送》中发自肺腹的这一段话,我的脑海里总会浮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关于目送的故事。

  记得上幼儿园时,每次我都是紧紧拉着妈妈的手,进教室时还不断回头看着妈妈。后来上了小学,妈妈每天送我到学校门口,我总是像小鹿似的边喊着妈妈再见边头也不回地冲进校园。上二年级时,妈妈给我报了一个钢琴班,这个班离我家不远,步行只要二十分钟,刚开始都是妈妈送我去,去了几次后我强烈要求自己去,在我的倔强下妈妈只好同意。

  那天早上我蹦蹦跳跳去上课了,下课时正是交通高峰期,我站在斑马线上东张西望,看着一辆辆汽车从我面前驶过却不敢过去。好不容易到了马路对面,我的鞋带突然开了,正低头绑鞋带时,我忽然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我的妈妈,原来她不放心我一个人回家,就悄悄跟在后面。我一下扑到妈妈怀里,那一刻心里是那么幸福。

  母爱是无形的,它需要心灵去感受。母爱是永恒的,它使人终生难忘。母爱是伟大的,它给人无穷的力量。有时我想我会不会长大后也像《目送》中的儿子,慢慢地和妈妈渐行渐远。但不论在哪里,妈妈一定都会默默地注视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以后一定要用爱去回报妈妈。

目送读后感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销售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话,我认为是该书的精神所在,书中描述的龙应台与父母、与孩子,一起与朋友经历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从这句话里找到答案。因领悟到目送的必然,她在对待自己的父亲、母亲上、与周边朋友相处上、看待生与死、周游世界时,都能用更加深刻、更加理性的思维,更加柔和的方式,来面对。

  通过龙应台的人生感悟,我们多少能预测未来的我们,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未来可能是什么样的时候,往往能更加坦然、更加坚强、更加乐观的面对身边的一切。因为可能预测未来,所以更加淡定,更加懂得珍惜。

  猛然让我想起“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当我们可以用站在人生尽头的视角,来纵观一生时,又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呢?

  目送,站在人生的尽头,扭过头来,看看这一路。

目送读后感4

  我尚未为人父母,无法了解与孩子的深情。我在猜测,我的父母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触,看着我成长,且喜且忧,无法茁壮成长的小雏鹰总有一天会独自飞翔,却无力抗拒我的成长。

  小时候,父母是子女最亲密的人,晴天雨天都相伴,阳光下,星光里,都是一路同行。曾有时候,我以为一辈子大概都是这样了,以为父母子女是一生不变的缘分。

  每每谈及我的小学时代,我妈妈总会念叨,第一天送我去上学,在教室的窗外看我,看了整整一节课。爸爸最会烧面条,只要我说想吃面条了,爸爸就会一大早去买新鲜食材,等我起床,已经有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在等我了。一样的配料,一样的味道,天天吃都吃不腻。我家在镇上,不大不小,生活所需一应俱全。小时候常常会觉得,世界大概就这么大了吧。

  高考之后,我来到了上海求学,毕业以后,也选择了继续留下。工作了就没有寒暑假了,能回家与父母团聚的日子越来越少。聚少离多,父母不再是一个眼神一碗面条,而是电话那头的声音和时不时的牵挂。与父母的联系像蒸发的水汽一般,从可以触摸的材质变为了无形和抽象的存在。

目送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目送》的书,读到了这样一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使我的心剧烈的颤动一下。

  这本书是龙应台老奶奶写的,她分别以一个母亲和一个女儿的视角,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阐述在她的认知里最为珍贵的东西——亲情。

  《目送》中没有歇斯底里的语气,却在你读每一句时,心灵总是一次次地被滚烫地冲刷,从头至尾,眼眶都是湿润的。那一字一句间隐隐的悔恨和忧伤,仿佛不是龙应台的忧伤,而是我们的父母的忧伤。读得也仿佛不是别人的心情,而是我们父母的心情。

  是否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在孩子尚未领悟之前,总是这样一方予取予求,一方感觉这些是天经地义。我小时候爱吃虾,却很讨厌剥麻烦的虾壳。于是每次吃虾我妈总是最忙的那一个,她要帮我剥虾壳,弄得满手酱油也顾不上吃饭,而我还厚脸皮地说:”妈妈,虾没了。“她一个劲地往我嘴里塞,即使自己不吃也显得相当愉快。

  我愿意捧着这样的书,看着如此睿智而充满魅力的文字,静静地回想起曾经的过往,遥想即将到来的未来,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目送读后感6

  “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一世的情缘早已注定在目送下消失殆尽。

  记忆里最难忘的便是年少与母亲归家时,外婆扶着墙泪光盈盈,不停地张望着我们离去的背影。穿过矮屋、过完大桥,拐角时回头依旧可以看见变成小点的外婆,不知道她是否悄悄向前走了几步……而母亲却不愿回头,只是怕回头便会泪流。

  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哪怕是火做的,仍是小棉袄。记忆中每次归去离开之时,外婆总是准备大包小包的东西,出发时外婆一遍遍抚摸妈妈的手,叫她在婆家多做事,少说话,没事就常常回家,只怕妈妈受委屈。我一直觉得这种感情很是奇怪,直到远嫁才明白什么叫儿行千里母担忧。

  每一个离家的女儿,就像是父母丢失的孩子,从此只能问候,再也不能膝下环绕……

  生命的长河像极了一辆奔驰的火车,很多人还没好好告别,就消失不见。她的身影在你流动的生命中渐渐变长变长,最终却像雾一样消失不见。

  第一次见到你是一种期待,从此全是目送着你的离开……

目送读后感7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读后感8

  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离去;目送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目送时间;目送兄弟的重逢携手,贯穿整个章节,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份血浓于水亲情的感概和温暖,更有一份对生命本质、生命起点与终点的深刻思索。

  当面对着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一次次对女儿说“我不认识你,我不认识你”时,而做女儿的又一次次重复着对母亲说“我是你的女儿,雨儿,雨儿啊”时,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使我想起每

  次去看望母亲时,母亲那欢愉的心情、幸福的目光和不停地叨唠的话语,并不时地用慈母的目光看着我:哎,你头上白发又多了,脸上的皱纹也有了,每当此时,我总是对母亲说,妈,儿子年纪再大,再老,也永远是您的儿

  子,而此时,母亲的脸上总是挂满幸福的笑容。

目送读后感9

  下班路上,忽来大雨,匆忙赶路之际,手机声响,原先是父亲来电,“你带了伞了吗?要不要给你送一把过来?”寻常的问题,却轻轻易易地击中内心的一隅。

  初为人母,相比小女儿时更能体会家庭、父母、孩子、朋友之于人生的好处,愈加变得害怕“断、舍、离”,拜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竟生出强烈的代入感,一路跟着游走在女儿和母亲双重主角间,经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一次又一次目送的“背影”直戳内心的痛点,然后读罢全书最后《魂归》一文时泪已满了面。

  龙应台说,此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然后不明白什么时候父母走路的步子开始慢了,不明白什么时候呀呀学语的小儿有了自己的主张,从被目送到目送,人生何尝不是一场轮回,然后在时间面前,我们在原地等

  待目送,还是在彼此拥有的当下做该做、能做、想做的事,已近花甲之年的'龙应台为我们上了一堂“最基本、最重大的课”。

目送读后感10

  也许是年龄大了,也许是经历的多了,浮躁的心沉淀下来,更容易忧伤。很多人和事在心中已经惊不起涟漪,不知不觉中,父母慢慢的年岁大了,孩子渐渐长大了,学生们送走了一拨又一拨……忽然一日,开始在乎起镜

  中的白发,开始回忆起以前让自己心动的点点滴滴,微笑中提醒着自己不必追,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山有万千,水有万千,月却只有一个。然后永嘉正道歌中写到,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知否?识否?

  不必追,说的真好!三个字,涵盖了人的一生。佛说人是由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所缘起,并且如此轮回流转、生生灭灭,所谓一念生万物,不必追,每时每刻心相随,

  只要有一份爱意深深的藏在心里,把时光雕刻起来,不必追。《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然后母亲目送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让我莫名感伤,不必追,孩子已经长大,不必追,该走的是要走的,不必追,母亲的爱永相伴,母亲的目光永相随……

目送读后感11

  如果说亲爱的安德烈写的是龙应台与她孩子那么目送就是写她与父母。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书是去年小花推荐我读的却一直因为看宗教系列以及其他书,一直放在一边,看完艾力地 你的8670小时这种励志书感觉需要看一本书来中和中和于是选择了龙应台先生的书,艾力是一个20几岁的新东方有名地老师,也是一个“有志者,事竟成“的新疆小哥哥。很有趣的是今天我的荔枝平台竟然自动为我推荐了酷艾英语。好玩,可能是起床刚好是他发语音时吧!

  读龙应台先生的书总有一种很安详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在读晚完艾力地书后读她书的原因吧!两本书是前后这几天读的,由于最近真的是挤压时间的状态,所以最后想想还是将两本书书评压一起写吧!

  三本书中有两本一直是想读的,一本就莫名奇妙的拜读。民国灵魂充满香气的女子,她们的爱情有许许多多的版本。自控力终究是要一点点的量化的,毕竟数字冲击力更强(爱今天也许是看艾力的这本书给我最好的礼物)突然有一天感觉自己长大了,和舍友说起总会眼圈红红的,说不出的感觉,有太多的记忆,却是乱乱的。

目送读后感12

  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为母亲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母亲的第一个反应是“好,我学会了,以后可以做给你吃了。”,儿子却认认真真地说:“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自己吃。”

  家是什么?有父母在、伴侣在、儿女在的地方,就是家。家的存在,是成长的催生剂,“躲在书房里的小姐”做了母亲后马上变成一个很能干的人,可以在十分钟为四个孩子端上色香味加营养到位的食物。家的存在,也模糊了家庭成员个性的意识,特别是女性,即使如龙应台这样的公知人物,“等孩子大了,发现独自生活的自己又变成了一个不会烧饭做菜的人。”

  人生有太多的意外,再怎么顽执,躲不过生老病死之自然规律,“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这是《目送》书里《山路》一文里的一句话,也是作者在叙写亲情的基础上,对生命和人生的最真实的体验:哪怕是我们还能彼此拥此的现在,我们也必须找到自我,素颜修行。若没有这份独自承受人生的勇气,我们无法安放生命中一次次的“伤逝”和“舍”,做不到火葬场的炉门前对父亲的最后一次目送,当不了给失忆母亲带来温暖的“雨儿”,为儿子送行时控制不了“母亲的深情”。

目送读后感13

  细雨婆娑,老树抽出新芽,枯木又开花,光阴让四季走了一轮又轮,也让父亲眼角长出皱纹,让母亲挽起的青丝混杂了白发。在光阴的故事里,每个清晨都氤氲着母亲煮早餐的温柔,在时光堆砌的大房子里,一砖一瓦都是父亲堆砌的坚毅,在未来的图腾里,一笔一画是我对父母的承诺。

  曾经,我也像龙应台笔下的儿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气,任性,我有过无不及,当我学会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对我那份深深的宠爱时父母却已日渐老去,在生命的长河上将与我渐行渐远直至生死两隔。时间

  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我亲爱的父亲和母亲满怀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长路上行走,蹒跚学步到稳步单车,咿呀学语到出口成章,黄发垂髫到青丝及腰……我愿时光是个善良的人,让我有生之年能让父母幸福,我愿时光是个魔术师,能抚平父母脸上的皱纹让白发变乌丝,我愿时光能慢一些。

  无论过去多少年我依旧会记得大雨滂沱的那个夜晚母亲撑着伞来接我,漆黑的夜幕里,滴答的雨声里,母亲微凉的手牵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后依旧记得父亲厚实的手牵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阳把我们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我站在记忆的这端看着往事里的片段,目送着母亲牵着长发微湿的我穿过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亲带着小小的我在夕阳下越走越远消失在地平线那边……

目送读后感14

  经典词句:我慢慢地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精彩段落: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评语:《目送》是全书的首篇,目送父亲的远去,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悲伤。

  读后感:构成《目送》的部分,我认为是写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体现的是一个“爱”。父母,是长辈,但是所有人都明白老人老了,就变成了孩子的道理,过了一定年龄的父母,就是像孩子,就是晚辈,就是需要儿女们照顾,在怀里浓浓的“爱”的承受者。无论是《雨儿》所说的每天跟妈妈通一次电话、一遍遍给妈妈解释自己就是她的雨(女)儿、到潮州看望妈妈就陪她睡陪她聊、女佣把妈妈带上阳明山就带妈妈去泡温泉不消停、给妈妈拍照;是《明白》里,为了让母亲放心,做了一个可笑的本子,还盖上了个章;还是《散步》里面写到的彻夜不眠之后帮妈妈穿上最暖和的衣服、围上围巾后牵着妈妈的手在犬吠声相伴的凌晨散步,这一切,都是对自己父母的浓浓的“爱”。

目送读后感15

  也许是年龄大了,也许是经历的多了,浮躁的心沉淀下来,更容易忧伤。很多人和事在心中已经惊不起涟漪,不知不觉中,父母慢慢的年岁大了,孩子渐渐长大了,学生们送走了一拨又一拨……忽然一日,开始在乎起镜中的白发,开始回忆起曾经让自己心动的点点滴滴,微笑中提醒着自己不必追,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山有万千,水有万千,月却只有一个。永嘉正道歌中写到,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知否?识否?

  不必追,说的真好!三个字,涵盖了人的一生。佛说人是由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所缘起,并且如此轮回流转、生生灭灭,所谓一念生万物,不必追,每时每刻心相随,只要有一份爱意深深的藏在心里,把时光雕刻起来,不必追。《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母亲目送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让我莫名感伤,不必追,孩子已经长大,不必追,该走的是要走的,不必追,母亲的爱永相伴,母亲的目光永相随……

【目送读后感集锦15篇】相关文章:

龙应台《目送》阅读答案06-07

读目送有感(集合15篇)04-14

读目送有感通用15篇04-14

读目送有感(汇编15篇)04-14

《目送》读书笔记(合集15篇)01-16

目送读书笔记(通用15篇)03-28

《史记》读后感集锦15篇04-11

《活着》读后感集锦15篇03-28

怀念母亲读后感(集锦15篇)04-16

暑假奇遇读后感(集锦15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