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时间:2021-04-03 13:17: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4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4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

  我读完了《静悄悄的革命》这里有前沿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互动观;这里有根植于教室的课堂革命、教学革命、课程革命、学校革命。

  变革从思想开始。

  倾听的教室。

  教学应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从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师”转向“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或“润泽的教室”。在这里大家心安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每个孩子即便拿不出自己的意见也能体会到大家的尊重和承认。

  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不加反思的语言表达总显的肤浅和苍白。而通过倾听,通过对教师,对其它同学发言而总结反思出内心被唤醒的东西再被转换成自己的言语,这才是学习发展的动态过程,是经过“个体和个体的相互碰撞”而产生出来的,这才是学习的本质。

  倾听学生的发言,不仅要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关键是要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产生共鸣。也许这对于本节课并无帮助,但却能保持孩子学习的成就感,愉悦感,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主轴,学习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教师能做的就是要想尽方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教室里就是要构筑这样一种关系: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教师是这种关系的构建者,引导者。这种关系下学生的学习将实现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即教学的中心。教师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收获有展示有共享有欣赏的学习,实现学习由个体出发,经由同伴的合作又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允许课堂中的异响”我们已经习惯了按教师自己的思路来听学生的意见,然而一旦“异响”被忽略,我们很可能扼杀了即将燃起的学习热情,也就破坏了交往的可能。所以,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洞察其差异之间相互学习的可能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此书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 “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

  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是啊,“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仿佛触摸到了女子滋润丰盈的手背。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

  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学会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很有借鉴意义,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初闻书名,很难想象这是一本教育学书籍。《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特以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他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在学校中推进和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二十多年来,他参观了1000多所学校,走进了7000多间教室,“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与校长、教师们一道研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他指出,日本学校现已迎来了一个大的转型期。目前日本的教育改革正向这种传统教育挑战。但是,它决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如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所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下面就我读了这本书后谈一些我的想法。

  1,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优课,都是以“热热闹闹”的课堂为主。没错,热闹的课堂氛围,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还有没有想过,在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他们的收获,他们的学习所得是否和课堂的热闹程度成正比呢?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2,佐藤学先生还提出了对一切创造活动来说,自由、公开和批评都是必要的。学校内的教研活动也要保障每一个老师的自由创造,将实践向许多人公开,如果不能得到来自各种立场的批评的话,发展是不可能的。但是仅仅公开特别准备的活动是没有必要的,更希望公开的是日常的教学,与参观者一起探索那些与学生一起交往、进行创造性实践的契机。而事实上,许多学校为了自己的面子,在进行开放活动前,不知要做多少的准备工作,有时一堂课竟然要试教八、九次,这样的活动能保证是真实的吗?观摩的老师究竟能学到多少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呢?我很佩服佐藤学先生的勇气,他的“更希望公开的是日常的教学”,相信一定会得到所有老师的共鸣。如果只是为了面子或形式,那么改革就不会深入,只有通过对日常教学的评估,通过研讨会的召开,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指导,才能使学校的改革脱颖而出,获得更广阔的视野,从而持续地发展下去。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要学会聆听,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的个体,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带来的乐趣。我相信每一位认真读过这本《静悄悄的革命》的朋友,一定会和我一样受益匪浅的。很多内容还是使我时常问自己教育到底是什么,我如何理解它,值得在我整个教育生涯里慢慢咀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一起投身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

  自撞船事件之后中日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值此之际中心校给每位教师赠送日本学者佐藤学的教育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怀着异样的心情大致地阅读了一遍,直观地感觉在我国如今这个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的时期,这并不算是一本时髦的教育著作。但作为一名基层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能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日本教育的挑战。

  佐藤学先生1951年出生,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他与校长、教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并从与校长、教师的密切接触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有力的支撑”。他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书中有很多观点现在看来已经不算新颖与独特,如: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校本课程研究,学习共同体等等,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共识。但我们要知道本书是作者20xx年5月完成的,也就是说早在十年之前,日本的教育就在“静悄悄”地革命着。个人认为我们现行的教育改革有些“闹哄哄”,一夜之间“杜郎口”旋风吹遍大江南北,杜郎口几乎成了全国所有中小学校必学之地,还意外地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类似的还有成都武候实验中学等。

  那么,对我们来说,阅读本书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认为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等等。

  首先,佐藤学先生这种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教师不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中那种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儿童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包括游戏和讨论的发起者。”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学生,这就是我们研究的难点,我们谁能够达到“每个”学生的这一要求?通常是极少数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难以或者说难以自始至终地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以致我们常常批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何谈“润泽的教室”?

  现在发起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热潮,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师的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教师要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中轴。”然而,现在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很多:“洞察力与观察力不够,在支持学生战胜学习上的挫折、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其思维能力等,教师的工作都没能够认真的展开。”教师的指导作用还没有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我们既要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其实我们课堂上的普遍情形,与日本的情况比,有过之而不及。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还不仅仅只是这些,作为一种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

  象学生不能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学生胆小,不敢发言,久而久之就养成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在自己的心里说了;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说了下,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首先,理解这种拒绝发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唤回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这种表达应该是真实的表达,也许其表达的形式是沉默、或者文字,或者不明晰的语无伦次。

  的确,有时候费半天功夫,仍是启而不发,我们常常失去耐心地把所谓的答案轻松从口中说出,自问自答的方式的确非常方便。现在想想,答案,真的就那么重要吗?我们的目的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啊!

  应该说,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对这些学生的表现应视之为理所当然,并首先有必要来一番认真的自我反思。而对那些不论对什么课题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关心、欲求”的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维逻辑懒惰的学习者。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

  “倾听”是佐藤学反复强调的重点。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学生“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的声音,“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对于“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应该被评为优秀。所以,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于那些上课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我们或许多一些理解。

  佐藤学为什么如此重视“倾听”?这是他的教学理论所决定的,因为他所看重的是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他认为只有在一个相互协作、充满活力的对话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学,才有所谓的学习的快乐和教育的幸福。在他眼里,教学方法包含四个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学习环境,这四个要素的相互变化构成了教室里的生活世界。“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要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我认为首先思想上要有这种“倾听”的认识,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使得“各种让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要让教师做到这些,作为学校要以教师教学教研为核心,经常召开各科教研会,共同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把授课实况展现给外校教师并请他们进行评价的公开研讨会,是推进学校改革的必经之路。”,佐藤学希望的公开课不是那种为了上级检查或者评比而特地准备的公开课,在他眼里“上公开课时保持平时上课的风格才是最好的”,因为在这样自然状态下的公开课上“每个教师仅仅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教学而致力于自己独立的研究课题,并通过校内教研活动公开自己的授课方式,以达到互相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我想作为老师吧,多年来已经有了一种职业的倦怠,不愿意去研究教学,不想上公开课,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要是有上级领导检查工作,学校也只是安排年轻的、听话的教师去应付。作为教师,这样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没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没有创新教研的想法,没有看过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愿意参加课堂教学的评论,不愿意充实改革学校的教研活动,真是学校、学生的悲哀!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朴实的语言,看的我直冒冷汗。我们要向日本学习,二战之后,在短暂的几十年从一贫如洗发展到世界经济强国,不能不说他们的教育成功是重要的功臣之一。作为教师,我就应该不断学习,就应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应该做敢于开放课堂的老师,向自己挑战。作为校长,就要勇于带领学校,使教师成为最好的教师,使学校成为最好的学校!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4

  在共同体的学习中,我有幸拜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所写的一部专著。他在书中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书中他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震撼与反思: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怎样的教师才是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以下是我对书中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感想:

  一、 教育改革应该从每一间教室和每一节课堂教学开始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阐述到:"可以说没有哪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的这一阐述,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是改变课堂教学,实实在在解决课堂里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到每个教室里去,他还提到"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态度,看他们是否在持续的学习",这种对教学的评价方式,让我懂得教学中绝对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搞形式主义,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教学,应该以"投入专注"为要求,而不仅仅以热闹为目的,要让孩子投入专注、持续地学习,而不能只是引发的学生的兴奋。

  二、教学中要真实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要追求并达到的目标。但是,教师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曾几何时,认为只有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差不多已经成了我们错误的共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惧怕课上的冷场,都曾是自己课堂上的真实写照。正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同伴和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考虑孩子的经验,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抛接球"活动。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和"那些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笔直的教室"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同样是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教室。

  从书中我认识到,要想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性,首先教师应能很好地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其次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的在教室里构筑一种让学生有"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构建学生间、师生间一种相互交往、共同成长的关系。再有就是教师应做到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家长及教师能够息息相通。书中最令我触动的是作者在结束语中的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

  三、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不确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或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上来。对于这种现象,佐藤学先生分析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四、教学中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多说更重要。有时候我们虽然"恩、恩"地点着头,热心地听着学生的发言,但其实是希望,可以听到学生的意见和我自己考虑的是一致的。或者到大部分学生发言完毕之后就总结一句"你说的应该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我们其实并不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我们往往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至未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我们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佐藤学先生采用自己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让我看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读完此书,让我对新课程的改革充满了信心,面对挑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要学会聆听,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的个体,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带来的乐趣。最后,就让我以该书最最本质的阐述来表达我的收获,那就是"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愿我们也能学习佐藤学先生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教学改革,以取得实质性的成长。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起码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

  革命,看到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是轰轰烈烈的户外,革命烈士的壮举,但是那里的革命却是静悄悄的,怎样回事呢?看过《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后细细想想,此刻我们所进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这样的静悄悄的革命吗,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这场革命中所要思考的问题。认真读完书后,我不禁为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的研究钻研精神所感动。在这本书中,佐藤学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学中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互动观等;同时,作者也对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对课程的认识中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并且,也为现代学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小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实用而深刻的推荐。我下方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写一些自己的看法。

  佐藤学先生参观了许许多多日本及国外的中小学,正如书中所说“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能够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但是,作者却发此刻这些不一样的教室里进行的教学,却是大同小异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点,向此刻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而这些质疑对我们反思正在进行的新的课程改革也能够说是很有帮忙的。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我们以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学生都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这是我们此刻所摈弃的观点,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这是好的改变,但是此刻好像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学生身上,个性强调学生的“自己解决”、“自己决定”等,这是与我们所推行的课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学先生所提出的“虚假的主体性”占据了我们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真的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了吗,教师能够透过什么方法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为什么会产生“主体性”神话这样的现象呢,佐藤学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老师们有没有深刻思考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在热闹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的明白了,还是只是敷衍。我们务必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务必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思考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的。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6

  今天,有幸拜读了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

  印象中,似乎从未如此认真地让自己静下心来细细阅读一本书,更别提这类看似深奥、专业且无生动故事情节的书了。在读书方面,我一向是粗枝大叶,囫囵吞枣。但是读到书中"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语言~倾听学生的发言这一小节时,却让我深深为之动容。

  书中谈到,对于一名老师来说,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细细品味下来,却获益匪浅。在大多数孩子眼里,老师似乎一直以高高在上、先知先觉的姿态出现在面前,让他们敬而远之,难以靠近,甚至于在老师面前不敢动,不敢言。那么,如果想让其与你心之相通,是否应该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呢。

  从学生时代一路走来,自己也是有一些亲身体会的。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人,而且是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好的,大多数学生则成了听众,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

  我们不妨跟学生说一些譬如"你比老师的思路还清晰啊","你的回答有点儿幽默呢","原来如此"之类的话,来引起孩子的共鸣共感,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当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时,便会发现,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有其优点与特长,这时,我们是否应该适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呢;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如用爱去感化吧,做一名忠实的听众,让其敞开心扉;对于成绩差些的学生,我们不是一味地责备与讽刺,当他们做错题目的时候,不轻易下结论,也听听他们的想法,然后因势利导地予以纠正和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独特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说得真好!

  当我们还在抱怨现在的孩子难管,什么事情都不愿跟我们沟通时,你是否想过,自己有没有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有没有真正放下所谓的"权威",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讨论每个问题、每件事情呢。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终其一生,陪伴,倾听,理解,包容,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一堂必修课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7

  《静悄悄的革命》作者是日本作家佐藤学,文中指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追求并要到达的目标。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当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学科。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对学生的举动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而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与决心。如此良性循环,会产生教师所期望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人人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师生平等协作关联,这样有助于创造一种简单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主动性。能够这么说,学生满意的课堂就是“快乐的课堂”。“快乐的课堂”中: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

  佐藤学先生还说到,“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回到到个体的学习。”幸福签名

  读到这些语句,脑海里总会出现这样的画面:班上,孩子们几人一组,身体放松、气氛简单、毫无顾及地把自己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想法表达出来,而其他同学倾耳静听后自然地加以讨论、决定、修正、融合,最后达成共识。因此我们要关爱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相互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等距、等高、等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与在意。“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学会赞赏你的学生”;“学会向他们请教”等等,我想这些都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法宝。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8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本书中对学的描述特别的意味犹长。学的简体字上的三点互不相连,道出现在教育的症结所在,以前的学的繁体字的上边,道出了学习应该是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这正好话中的新课改下学习方式的伟大转变。他还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令我吃惊的是,他居然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这种理想在学校的实施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丰富的经验。可以说,这是我读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专著。

  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和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乐观的伊藤学称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

  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许就要有这种耐心和达观的。在耐心与达观时,伊藤学融入了学校和教师中。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通过解读一些小故事里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来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真诚倾听,不仅听学生好的思路、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时缓解学生心中的不满、困惑、焦虑。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9

  《静悄悄的革命》,初读书名,让我颇感疑惑。既然是“革命”,又怎会是静悄悄的呢?“革命”不是应该和“轰轰烈烈”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的吗?这场“静悄悄的革命”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将本书细读了一遍。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特以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生动的实例着就而成。他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在学校中推进和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二十多年来,他参观了1000多所学校,走进了7000多间教室,“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与校长、教师们一道研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他指出,日本学校现已迎来了一个大的转型期。目前日本的教育改革正向这种传统教育挑战。但是,它决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如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所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下面就我读了这本书后谈一些我的想法。

  一、建立“静悄悄”而又不乏活力的课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优课,都是以“热热闹闹”的课堂为主。没错,热闹的课堂氛围,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还有没有想过,在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他们的收获,他们的学习所得是否和课堂的热闹程度成正比呢?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二、学会倾听

  佐藤学教授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我们现在都提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首先就应静下心来去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教师要认识儿童生动多彩的世界,了解儿童的兴趣所在,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欢乐与哀愁,所面临的挑战与诱惑。

  在日常的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发言,或者希望学生的发言能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断,尤其是公开课更是如此。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使学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点头,你又怎能肯定学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了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呢?有的教师会说:“上课的时候,我经常想着,接着该怎么办,下一步该轮到哪个环节,所以有时会忽略学生的发言。”是的,作为教师,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制订好的教学内容而不能兼顾学生的发言。那么,我们也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是否应该学会倾听?学会倾听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心灵交融的课堂意义就在于,它能点燃学生和教师智慧的火把。教师的倾听也许与讲课同等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这样,课堂中学生“发言和发言之间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联系才能产生出来”。真正的倾听其实就是理解,不要只看学生发言的表面意思,而要认真仔细地去倾听他们的发言,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对此,佐藤学教授的比喻非常有趣而又恰当,他把学生发言和教师倾听比喻成投球手和接球手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准确无误的“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并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那么,教室里的“投球”将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也会因此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

  佐藤学教授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

  有位社会学家曾说过:"小朋友之间的影响要比老师和父母的影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成人的话孩子不太容易理解,而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就容易多了。他们有着共同的学习环境,相同的学习内容,相近或相似的喜好。他们往往可以就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争论不休,或是为发现共同爱好而欣喜不已。如果同一个教室的学生都在相互切磋、相互影响,那么,这对他们的共同进步是十分有帮助的。

  许多研究发现,有效能的学校通常拥有有效能的教师,教师一起合作学习,塑造出优良的教学文化,包括教师的相互合作、教师间的密切沟通、积极的学校气氛等,否则学校很难有成功的教学。教师相互学习有多种方法,如休息时的相互交谈,教研小组活动,公开课的观摩等等。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使他们有机会聚在一起,营造出积极的教学氛围,既可以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取长补短,又能使教师更为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

  现今,教学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要把改革继续深入下去,必须要有来自外部的支持。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学生家长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主要是家长会、家访和家校活动,家长关注的是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很少真正参与他们的学习。而在日本,家长已从“参观教学”发展到“参与学习”,也就是家长作为“客串教师”来上课。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就要克服作为父母以自己孩子为中心的意识,逐步扩展到帮助教室里的每个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后,学生能更听话、更安心地学习;家长和教师之间建立了默契和信任,真正地实现了相互的团结合作。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发挥社会资源的有效作用;促进相互了解,特别是家长对教育工作的了解;还可以使家长从只关注自己的孩子转变到关注所有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请他们参与到整个教育活动中,构建立体教育体系。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场所;教师的劳动是集体性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使学生、老师、家长市民在这个“学习共同体”里共同成长。

  佐藤学教授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们震撼与反思。课程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使教育界面临更多更全面的挑战。既然是革命,就需要付出代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一起投身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特以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他提倡在学校中推进和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建立“静悄悄”而又不乏活力的课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优课,都是以“热热闹闹”的课堂为主。没错,热闹的课堂氛围,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表现。那么,我们还有没有想过,在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他们的收获,他们的学习所得是否和课堂的热闹程度成正比呢?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教师要静下心来去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我们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我们就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时我们为了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发言,或者希望学生的发言能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断,尤其是公开课更是如此。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使学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点头,你又怎能肯定学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了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呢?有的教师会说:“上课的时候,我经常想着,接着该怎么办,下一步该轮到哪个环节,所以有时会忽略学生的发言。”是的,作为教师,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制订好的教学内容而不能兼顾学生的发言。那么,我们也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是否应该学会倾听?学会倾听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1

  在众多的教育理论书籍中,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以独特的叙述方式,给我强烈的感受。非常幸运能读到佐藤学先生的这本书,首先感谢教研所的朱老师,同时被书中那些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态度所感动。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时间是一种文化,而文化的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这本书是教研员朱晓旭老师引荐的,我当时跑遍了整个克市书店都没买到,我非常着急,后来给朱老师说了,是她帮我们"学习共同体"的全体成员每人邮购了一本,那便成了我工作之余最爱不释手的读物,我一口气便把它读完了,非常之敬仰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那该是一个怎样朴实、认真、讲究实效的学者?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即使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效果。”读着这些充满睿智与思考、信心与执着的文字,就像喝一杯极品冻顶乌龙茶,甘甜隽永、回味无穷。

  书中介绍了教室里的“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理的、反思的学习。这种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师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时间活动。作者为我们提出了许多的命题,结合我的感受谈几个触动我的。

  一、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所谓学习,是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和对话,是与新自我的接触和对话。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人际交往和完善自我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作者把通过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学习的特性称为“学习的三位一体论”。

  活动的、合作的学习我们并不陌生。这个反思的学习又该如何体现呢?在新课标中建议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回顾自己思考过程的习惯,能在回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得和失,并总结经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问一些:想一想,你是怎么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的?你为什么没有能够得到问题的答案?你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回想起自己的教学,更多地是追求那种热闹的,积极发言的课堂气氛对于课堂上一时的沉默,总是担心因此会浪费时间,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总觉得这样的课一定是在设计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参与面寥寥无几便是自己教学工作的最大失败。于是,便总是追求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响应的热闹气氛,全然忽视了相互间地用心倾听。在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发现大多老师也是如此,好像课堂气氛是否热闹便是一节课成败的标志。于是,往往一个问题的设计造成课堂上的暂时沉默,教师就会很急躁地给予适当的提示,或直接给出答案,随后在一连串的“知道了吗?”“明白了吗?”的询问声,在学生频频地附和声中,满意地继续去上自己的课。如今“主体性”神话的提出,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仔细回味佐藤学教授的话。是的,从表面上看,课堂显得异常活跃,气氛相当热闹,学生是在积极地配合,实际上是教学中的一种假象。教师在无意识中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剥夺了学生创新的机会。

  二、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啊”等共感共鸣。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学生的看法,而并不是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其实,对那些不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预期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由此可见,看来作为教师十分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倾听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间的交往。要做到让学生能竖起耳朵去倾听教师另一角的学生说话,与远处的学生发生相互交流,那必须经过非常耐心的长期的反反复复的努力。其实,学会倾听是一种学习,一种礼貌,一种修养,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然而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倾听,是一种理解。有人说,教育就是不断消除误解的过程。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倾听,还是一种等待,给孩子机会,不随便打断孩子,也不轻易做出评价,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共创成就。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我们都应学会倾听,倾听他们的话语,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梦想。

  三、互惠合作的同事关系

  教师间怎么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呢?必须是所有的教师都开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同时,改变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本学期以来我校进行了开放式教学观摩课,还有教学开放周和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开放周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我们学校都有专门的摄像师给每位上公开课的老师所讲授的课精心刻录成光碟,这样便于我们今后更好的改进教学之用。在这期间,我们认真准备课堂教学活动,先是同课头老师相互发表对此课的见解和看法,然后相互听课和评课,家长也被邀请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并请他们谈谈对此课的看法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我想课程建设需要的不是僵化的头脑,而是充满活力的躯体,是和同事们合作、亲手共建的快乐感。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心情久久难已平静,它也许不是一本能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疑问的书,但应该是一本能引起不满足于操作化教学的教师们心中共鸣的书。书中用作者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

  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2

  “革命”?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又是静悄悄的?刚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不禁让我产生这样的疑问。在仔细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后,我感觉它像一股清泉从我的心灵流过,如此真切、动情,细细想想,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不正是这样静悄悄的革命吗,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这场革命中所要思考的问题。

  文中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更多的把我自己定义为这场革命的主体,尽管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书中有如下问题给我了比较大的触动。

  第一:一个好的工作习惯

  “小林老师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佳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是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细致的持续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希望一两次耐心的谈话,几次认真的辅导,就把一个特殊儿童变成我们所希望的好孩子,而忽视了他在过去养成的习惯不是在短短的时间就可以改变的。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常认为好的活动是上给观摩者看的,也只有他们评价好的活动才是好活动,只要认真准备了我们的水平也就上升了,于是在接到开课任务后会精心准备“法国大餐”款待客人,他们走了,法国大餐也不再做在普通的家常教学中,事实上我们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于平时教学的积累,而不是在单单的一次公开课钻研,听听别人的评价就可以提高的,学生的营养也决不是一次法国大餐就可以猛补上来。在班级管理中,也是同样如此,平时要求不一致,一会紧、一会松,但是在学校的各项活动评比中,又是那么奢望自己的班级能出类拔萃。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的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工作去,并且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它应当是一个完整的程序,而不是简单的一次几次孤立的活动,当厚积而薄发。

  第二:一个好的教学——交响乐团式教学

  所谓交响乐团式教学就是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法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佐藤学先生认为,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以学生的应对为轴心,教师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碰撞和回响共鸣。这时的课堂,好像不同乐器的声音相互协调的鸣响而产生了交响乐一般的教学。那么在教室里,如何让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来产生如同交响乐一般的教学呢?

  首先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引起幼儿群体争论、探究的思维点,接好孩子的“每一个球”。活动是变化的,活动中的孩子是有各自思想的独立的个体,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活动并不一定照着你预期的目标走,有时可能会偏离了轨道。最为常见的就是幼儿的回答。佐藤学先生将师生之间的这种交流形象地比喻成了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使不说什么,心里也肯定是愉快的,学生投偏了或投得差的球也能接起来的话,学生今后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平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幼儿发言时,总要一一帮腔、一一评价,将其发言的内容竭力吸引到自己的教学轨道中来;在幼儿发言时,脑子里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只注意了赶教学流程,并没去很准地“接住”每个幼儿的发言,长此以往,那些投偏球或投差球的学生就会讨厌投球,甚至还会讨厌他们自己。结果,只有,那些擅长事先了解老师棒球手套状况的学生,才会瞄准老师准备好的手套将球投进去。不擅长接球的教师,应当专心一意地正面面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

  其次需要教师用心地倾听“异向交往”。人与人的交往决不是预成的、调和的、平平静静的。教室里的“交响乐团”也是如此,不可能总是和谐的声音,常有不和谐的声音伴随着,才是自然的。然而平时的课堂中,我们更多重视的是“双向交往”,也总是容易按自己的思路来听孩子的意见。对与教师的思路相反的“异向交往”,特别容易被忽视。耐心地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教学的情景才可能更丰富而深刻。因为这是与老师思路岔开的、意想不到的、老师难以了解的发言。试想课堂上常见的“钓鱼”式的问答教学,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不喜欢,千方百计的牵着孩子顺着预定的教学思路走,不允许发生一点点意外,这样的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陷入肤浅和单薄了。这时,仁慈的宽容、连接性的询问和耐心的等待,往往能使孩子把自己的独特想法完整的表达,完美的呈现,使教学中的交往丰富而深刻的展开,形成一个妙趣横生甚至是震撼人心的交响高潮。

  我觉得在教学活动中:对孩子而言,无论什么样的发言和行动,都有其自身的“逻辑世界”;对教师而言,让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

  第三:一个好的学校——学习共同体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走向“学习共同体”的改革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要把学校建成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门互相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

  首先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佐藤先生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其次教师间要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关系。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开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研讨教学的目的不是对教学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教学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因此,互相谈论这个活动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幼儿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幼儿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最后在教学活动中要大力开发利用家长的资源、社区的资源,学生、教师、家长、教育委员会、使学校成为大家的学校,都热心于教育和学习,共同参与,真正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 静悄悄的革命”是对教师“心灵的革命”,虽然来势并不凶猛,却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革命的力量,正如该书最本质的阐述 “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3

  革命,看到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是轰轰烈烈的运动,革命烈士的壮举,可是这里的革命却是静悄悄的,怎么回事呢?看过《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后细细想想,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这样的静悄悄的革命吗,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这场革命中所要思考的问题。认真读完书后,我不禁为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的研究钻研精神所感动。在这本书中,佐藤学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学中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互动观等;同时,作者也对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对课程的认识中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并且,也为现代学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小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实用而深刻的建议。我下面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写一些自己的看法。

  佐藤学先生参观了许许多多日本及国外的中小学,正如书中所说“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可是,作者却发现在这些不同的教室里进行的教学,却是大同小异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点,向现在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而这些质疑对我们反思正在进行的新的课程改革也可以说是很有帮助的。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我们以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学生都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这是我们现在所摈弃的观点,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这是好的改变,可是现在好像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学生身上,特别强调学生的“自己解决”、“自己决定”等,这是与我们所推行的课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学先生所提出的“虚假的主体性”占据了我们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真的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了吗,教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为什么会产生“主体性”神话这样的现象呢,佐藤学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老师们有没有深刻思考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在热闹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的明白了,还是只是敷衍。我们必须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的。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4

  最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是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20xx年的著作,十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去读它仍然为时不晚。

  读过之后,我静下来想想,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怎样去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

  首先,让教室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的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教师不再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的发起者。”特别是“每个学生”,而实际上通常是极少数的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因此,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不应该再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对学生的评价。

  现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我们既要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师”。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不仅仅是这些,我认为还可能有这些原因:学生不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学生胆小,不敢回答,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是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了,无形中给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第二,倾听是重点。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逼近邀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出的内在的声音,“教师便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那些课上不发言的现象就会多一些理解了。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的进行活动,使得“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4篇】相关文章:

谈静阅读答案11-10

静女阅读答案08-04

职场中该“动”还是该“静”01-02

带静字诗意的女孩名字09-14

革命先烈手抄报资料02-28

印度尼西亚节日静居日12-19

祭奠革命先烈手抄报资料05-21

革命先烈的手抄报资料03-09

风静浪平的成语解释及用法12-01

关于革命先烈手抄报内容资料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