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钝感力》读后感

时间:2021-01-19 19:22: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钝感力》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钝感力》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钝感力》读后感

《钝感力》读后感1

  对渡边淳一的第一印象,就是在青涩时期听说过的《失乐园》,虽然没有看过,但知道好像是讲婚外情内容的,于是对这个作者喜欢不起来。现在的自己离成年已经过了很多年了,前段时间读《智商税》时作者引用过《钝感力》里的一句话,饶有趣味,于是被吸引过来,也改变了我对他狭隘的偏见。

  因为渡边淳一,世界上多了一个叫“钝感力”的词。“钝感力”可解释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伤痛。磕磕绊绊的爱情,如坐针毡的职场,暗流涌动的人际关系,这些压力会一点点侵蚀人的健康。而钝感力就是粗糙人生的润滑剂、沉重现实的千斤顶。没有人是傻瓜,选择钝感,只是为了不错过生活中那一点点的幸福。

  这本书很短,几个小时就能读完,内容也很白话好理解。渡边淳一用自己从医的生活经验,从医学的角度出发解释了为什么“钝感”是一件好事。例如胃出血、失眠、皮肤过敏等等身体上的问题,很多都可以归于“自身太过敏感了”,也就是他所说的“自律神经”。

  我们的血管是由自律神经来控制的,拥有有益钝感力的人,其自律神经不易陷入异常的刺激当中,能够让血管一直保持舒张的状态,从而使全身的血液可以畅通无阻地流遍全身。

  这样我想到20xx年很流行的佛系养生,啤酒泡枸杞的段子。和综艺节目中女明星每天要吃的保健药丸。我不质疑这些保健品的功效,因为有一些我也觉得有效。不过这种恐惧初老的风气所带来的焦虑,是不是会让我们的神经元系统变得更加脆弱?我们预防着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定会出现的东西(比如皱纹、脱发)的同时,却又被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带了节奏(比如喝奶茶、深夜蹦迪)。这种循环下滋生出一些始料未及的疾病,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后半部分针对情感的“钝感”,我有一些不算赞同。渡边淳一在有一段解释一位爱上有夫之妇的女子,是因为太过敏感才会在男子每次回到正妻身边觉得难过。不,她不是因为敏感,她是因为还有残存的良知,她还知道自己在做不光彩的事情,她为无法理所应当拥有男子的全部而难过。倘若真的钝感到愿意以这种见不得光的处境共侍一夫时,我真的看不出有什么好处,尽管他后面解释他并不赞成这种出轨行为我依然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恰当的例子。

  不过,在讲到母爱的地方,他说:这种可以原谅一切的情感,正是产生钝感力的原点。

  概论里有一个概念叫做“置信区间”,在精度越高的置信区间下,得出的结论也就有越高的可信度。因此这句话在我看来,越是亲密的关系,他们的“置信区间”的精度便越低,容错率也越高。但是前提是“置信区间”的精度不是无限小的.,或者说,它是有底线的。同时,它也是能辨出是非的,否则便没有了意义。

  钝感力一书中,介绍了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根据自身情况善用,我想会有增益。

《钝感力》读后感2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作品。渡边淳一在三十岁以前是一名出色的医学博士,本书是以一个医生的角度来探讨,对人身心健康有益的一种能力——钝感。

  作者在序言中写道:不要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郁郁寡欢,而应该以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生活。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本书从人际关系、身体素质,心里暗示,对待事物态度等方面说明了,适度的钝感带给人们的好处。

  比如,在同样的环境下,都是受到了蚊子的叮咬,敏感的人就会整夜烦躁不安,抓挠引起感染发炎,难以愈合。而钝感的人,却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安然休息,毫发无损,对自己没有丝毫的影响。

  在某些时候,别人会对自己说一些不好的言语,有的人觉得这非常难以忍受,让人郁闷感到压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别人会说出那样的话,你可以分析原因,这人是常常喜欢说这样的话,还是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说,如果听者钝感一点,就会发现这原因其实就在说话者的本身。

  比如书中提到医院的一位主刀教授,他常常在做手术的时候对自己的副手和协助者无端指责,不是说“怎么动作这么慢“,就是说“眼睛往哪儿看。”然而他并不是出于恶意或者想要指责谁,只是这就是这个人的习惯。

  很多人都受不了那位教授,只要是知道第二天要被安排到那位教授主刀的手术时候,想到第二天要受到训斥,心中就会感到沮丧和畏缩。

  但有一位S医生就和大家不一样,他不只是开朗豁达地面对自己所受的指责,而且还在每一次回答“是,是”,一边完成助手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近距离掌握教授手术中的要点,使得他后来成为医疗部最为出色的外科医生,后来当上了院长。

  书中写道:那些高龄而健硕的人,基本上都不听别人讲话,偶尔听上几句,也就是听听就过去了,正是这种不太计较他人言语,不听别人讲话的做法,才是保持健康的秘诀。即使别人说些不中听的话,也要听完马上抛到脑后。这种有益的钝感,与精神上的安定和保持心情愉快密不可分。

  书中提到“迟钝的五官”。“人们的各种感官若过于敏感的话,会对人产生负面影响,钝感的人和敏感的人相比,前者不会造成器官的消耗,可以更为悠闲自在、胸襟开阔地长寿下去。”

  比如听觉特别好的人,会因为比别人听到的声音更多更强烈而受到干扰,给人增添疲劳。嗅觉敏感的人,会嗅觉出别人感觉不到的气味,特别是一些难以忍受的气味,这样一来,就会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烦恼。再比如有关节炎的人,在变天的前几日便感觉疼痛难忍。

  看完此书,我明白了敏锐聪慧是一种才能,但生活中是需要一点适度的钝感,这样才不会为琐事动摇,这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一种健康生活的能力。

  在生活中,工作中,在身体上,心理上,学会降低敏感度,保持宽容、淡定、平和的状态,让自己拥有一种不受伤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