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自在独行》的读后感

时间:2022-06-24 16:17: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自在独行》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在独行》的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自在独行》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自在独行》的读后感 篇1

  先生说:“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能坚持住了的,源头必定是出自喜欢。像是村叔说的,喜欢的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能把一项事情坚持做两年,三年,五年,十年,这份坚持就是个体存在价值最好的证明,我渴望我能拥有这份‘任性’,我希望我的这份任性可以维持的久长。

  他长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所有的事物在他的描述下就像是在看一幅卷轴画卷,景色人情一点点的铺展开来,不疾不徐,不多不少,不露声色的代入,先生自己也说,他做文章,不可类那种声色俱厉之道,亦不可沦那种轻靡浮艳之华。 所以才写出了这大的朴实吗?这份朴实并不是常言说的接地气儿,而是将地气儿写出了艺术味儿。

  将喜爱的事物和见过的风土人情写成一本书,每一个字好像都是生动活泼善良的,没有鞭策,没有愤世嫉俗,即使是在先生生病的时候,活在在谈乙色变的人群中,在人人避之不及的环境中,只有自嘲的苦涩,却没看到怨恨的意味。一花一草一木,一罐一琴一桌,珍爱的事物每样都抱着爱怜感恩的心情颂一颂,颂自然,颂人情。先生并非是仙风道骨的,而是在仙风的吹拂下,一样尝尽了人间的苦涩。

  我所理解的散文是要将所见所得所感以一个平和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大意境般的存在,或以故事代入,或以风景描述代入,可以看到一份由内散发出的力量,可以看到一个场景不博大恢弘却有着广阔的空间。如同春雨一般,细细密密的,润物细无声。

  也许如书名一般,在世间,人总是孤独的,自在独行。自由,并不是断了线的风筝,没有线控制的风筝,风吹不动它去翱翔天际,它所有的自由感,就在断了线的一瞬间。没有绝对的自由,那些有着执念的艺术家,他们应该也一样有一根线连接着地表层,大概。

  青春期的时候将自由镀上了一层华华丽丽的外衣,衣服上星光闪闪,明晃晃地扎眼睛,所以憧憬着,渴望着。会认为摆脱现在的生活就会自由,会认为离开了父母就会自由,会认为外边的世界无限宽广,任何一个地方除了现在所站的这块土地,地面上都有漂浮着梦幻的七彩泡泡在跳跃,那种无厘头的幻想,那种年轻的张狂,城市的天空,即便是工业化烟囱冒出来的烟,好像也是香的,吸一口进入肺腑,还以为这就是追寻已久的大城市的味道,闻起来分外的洋气。所以以后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就会不由自主地做一个深呼吸,就好像当地的空气和自己长久以来一直闻的空气含氧量高低不同似的。幼年的无知和浅薄,对爱情,对自由,对物质,对很多事物都如同入了邪教般的盲目崇拜,好在入教资历也一样的浅薄,所以就早早的从缠绕着荆棘的花丛中跳将出来,慢慢的不想成为花了,倒更倾向于一株野草,那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野草。

  人毕竟是群居的生物,得有朋友,有家庭,有工作,还会有孩子,在生活种扮演着形形色色的角色,做朋友的朋友,做父母的孩子,做同事的同事,做孩子的父母。也许在做这些角色的年龄时间上有区分,但无疑这是我们生活存在的价值。生活的欲望,除了诗和远方,也落不下茶米油盐酱醋茶,如先生所说,“孤独的灵魂在空荡的天空中游弋,但人之所以是人,有灵魂同时有身躯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朋友,因为出了门,门外的路泥泞,树丛和墙根又有狗吠。”既要保持灵魂的清洁自在,又要继续用皮囊操持着吃喝拉撒,两个世界切换自如,用尘世的皮囊吃饭,用非尘世的灵魂读书。所以,先生所说的自在,是灵魂的自在,所讲的独行,也是灵魂的独行。怕只怕,徘徊在灵魂和皮囊的夹缝中,向往着脱俗,又留恋着尘世,两方都不可得,憧憬着那边的清洁高雅,眼馋着这边的纸醉金迷,这样的人往往不快活,既不脱俗,也不流于俗。

  生命是一项顶级艺术,如何生活体现了单个生命存在的价值,如先生和他的琴棋书画,如农民和他的日落西霞。

  为,不觉喟然长叹!

  《自在独行》的读后感 篇2

  生命的行者,翻越无数座山,淌过无数条河。寻自在真义,觅独行真谛,终而,过得从容潇洒。

  什么是自在?

  是不为外界所羁?是不被他人所绊?是过得如己意?是活的逐笑颜?我想是,但又不全是。在这世上,人生本来就与周围的事物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逃不开,放不下。曾经无数次幻想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人,不用在心情低落的情况下强迫自己戴上微笑的面具,不需在欣喜若狂时、手舞足蹈时要求自己矜持。可是,若这世只我一人,又能有什么使我心情低落,令我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呢?或许早该明白,或许早该清楚,我们都是这世界的囚鸟,不同的是,有人选择了抱怨,困在笼里;有人选择了坦然,走向自在。

  自在与否,该是心的抉择。其实,我们总是希望得到所谓自由,总是渴望去到远方。但倘若你从未给自己上锁,从未关闭自己的心门,那你本身不就是自由,你的心不就是远方吗?平凹先生说:“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了佛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只可惜,我们只领悟到了开头,却略了结尾。学习、工作、生活,皆有自在,不困于俗,不乱于心。我想,这便是自在吧。

  什么是独行?

  是十五画下的一言难尽,是行走在广袤大地的灵魂。人是群居动物,对“独”有着或深或浅的敌意,可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懂得它的醇,它的绵绵回味。从出生的那声啼哭声中,我们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也踏上了那条人生路。朝夕交替、潮起潮落,可曾意识到,身边的人会悄无声息离开又悄无声息的来,就连影子也会躲起来。其实所谓的合群,就是彼此需要时一起放声笑,下一秒,可以假装素不相识。年少的我们,害怕独行,彳亍不前,可那段该独行的路,又岂是友善的,与其畏惧,为何不大胆上路,接受风雨,主动向前。

  独行何惧,怕的是我们溺于温暖。独行,是给自己一片天,自我成长,自我修炼。在这纷扰世间,学会独行,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意见去考虑评论事态。平凹先生说:“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既然来路已定,无法更改,那就让未来之路更丰富,让未来之路值得回忆、值得品味。拥有一段独行之路,我想,这就是只属于自己的财富吧。

  平凹先生的文字抚慰了那颗迷茫、挣扎的心,回想那段初入高三的日子,搜寻自在,踌踷独行,竟也是如此特别。

  我是生命的行者。愿如平凹先生所言,灯光灿烂下是内心的自在。

  我是生命的行者。愿如平凹先生所言,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

  生命的行者,自在且独行。

  《自在独行》的读后感 篇3

  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自在独行》——写给每一个孤独的行路人。

  很久没有看完一本书了,懵懵懂懂看完也觉得没啥收获,本来不打算写读后感,但是喜欢写读后感强迫症的我突然意识到,没有收获也是收获,于是又开始叨唠两句。

  没有收获,那是因为你可能没有认真去看,仔细去读,身心不在书本,体会从何而来。确实,我都是挑着看的,有些写的很幽默,有韵味我边看边笑,忍不住念出来;有的文邹邹,一个石头写的多宝贝,感觉太矫情,就直接跳过。我想这不也是看书的一种方法吗,不要纠结于收获,更不要纠结完完整整看完,享受过了便是。也许某一日,你又会忍不住重新读起,又有不一样的体会。

  读书真正的收获不是当下看完的时候,而是在未来某一日,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变成了你特有的容颜,散发出你独有的味道。

  回过头仔细想想,整本书作者分为五个板块,分别阐述生命地睿智,人生的悲心,大地的魂灵,万物的情怀以及天空的禅意。从讲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到后来成为作家经常独处的生活日常,在作者眼里,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个书桌,一把琴都是有生命的,与之对话,一起生活。能够写的如此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作者肯定是用心观察过,研究过,只有用心生活的人才会努力去发现生活的美。每一个在我们看来如此普遍,如此不值一提的事物,在作者眼里都是生命的象征,都是有使命的。所以一个人的时候,作者不觉得孤独,因为陪伴他的已经太多。我们之所以觉得作者矫情,只不过境界不同罢了。

  我们也许应该向作者学习,学习如何独处,如何善待生命,如何热爱生活。

  《自在独行》的读后感 篇4

  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贾平凹是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家。他的小说创作成就斐然,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近日新推出的散文集《自在独行》(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将带领读者走进贾平凹的独行世界,收获一份心灵的自在与安宁。

  这本书是贾平凹40多年来创作的散文精粹。书中,他研磨孤独,收获自在,致每个孤独的行路人。贾平凹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让他觉得自在的,要么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他其实也喜欢热闹,只是他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全书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作家以一个自在独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现了个人与世界相处之妙,从孤独、行走、生死、慈悲、天地、人文等角度,给内心孤独焦躁者以心灵的抚慰。

  贾平凹是一位世间的智者,更是一位深沉的独行者。他说:“在这个美好又遗憾的世界里,你我皆是自远方而来的独行者,不断行走,不顾一切,哭着,笑着,留恋人间,只为不虚此行。即便你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也是可以自在的。”

  贾平凹在灵魂中独行,哲理性的感悟随处可见。这种感悟,不是对某种世俗思想的阐释,也不是生硬的哲理说教,而是来自鲜活的生活体验。如在《说房子》中,他写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著不对,一切视做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了佛像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而在《看人》中,他写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妙谛。

  贾平凹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书写人生的微妙情绪。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如在《说女人》中,他写打扮一旦成了社会时尚,风气靡丽,必然少了清正之气。没有学问的打扮得更像有学问,不是艺术家的打扮得更像艺术家。当一切都在打扮,全没有了真面目示人的时候,最美丽的打扮则变成了不打扮。

  贾平凹的这本书要写给生命的行者,褪去风情万种的各种表情之后,孤独的人总有一丝落寞留存在心底。他在《朋友》中写道:“人之所以是人,有灵魂同时有身躯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朋友,因为出了门,门外的路泥泞,树丛和墙根又有狗吠。”而在《好读书》中,他认为好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此时,贾平凹愿世人能懂得孤独的真义,在生活里多一些从容潇洒。

  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读贾平凹的散文,不仅被他的语言魅力所吸引,更为他独特的感悟而拍案叫绝;读贾平凹的散文,不仅可以获得心灵深处的震撼,更可以获得人生的启迪。

  《自在独行》的读后感 篇5

  作为"小小书院"开院第一本共读新书,这本书是我推荐的。为什么第一本书推荐贾平凹的新书?真的是有我的情节在里面。在我上高中及大学期间,陕西有三个最牛的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他们在90年代初,横空出世,震撼文坛,形成了文坛著名的"陕西作家群"现像,风光一时无双。其代表作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秦腔》。我在大西北兰州上的大学,期间,没少读他们的书。这些作品,不知道在当时及后来,温暖了多少人的心,读后感《自在独行读后感》。可惜路、陈天不假年,都已离世,只有贾还活着。贾很牛,每部作品都很棒,水准极高,当然,也颇有争议。贾也现年事己高,后续作品会很少,所以选择了《自在独行》作为第一本共读新书。

  书的副标题为:写给每一孤独的行路人。周国平说过:"孤独是人的宿命";李白曾发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行吟。佛说:"色即是空".仿佛文人与先哲,最后的状态,都归于孤独。在此处,孤独不是痛苦、失落、孤单等贬义意思,而是一种坦然、平和、安寂的本真状态。"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这和心学大师王阳明强调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简直是一种意思的两种表述!全书作者以自我感受为中心,观物、观景、观人、观心、观人间百态、观人生万种风情,一个自在观世音。

  在《纺车声声》中,主要描写他的母亲,于其父亲在外服刑期间,作为母性所散出来的人性光辉,时光虽然艰难,但内心却是充满了温情和阳光。多少次,越在历史苦难的关头,女性的光芒就越发闪耀,作者的母亲同样如此。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同样一个女人,作为女孩是一种表现,作为母亲,则有万种刚强,是什么东西会让同一个人有如此大的不同呢?这是每一个读者都应该去思考的。作为受难者的少年,作者在苦难之中,有万种理由选择逃避、黑暗、自弃;但他却表现的是阳光、希望、向上。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是可贵的人性,二是他们是母亲的作品,是父母品性的一面镜子。

  "大口袋中,插一只钢笔的是小学生,插两只钢笔的是中学生,插得更多的,则是修钢笔的了".作者在《看人》中的几句话,立马把我带回了我上学的场景,是的,我们那是这就这样,不同的是,我们插的是圆珠笔,只有家里条件特别好的人,才有可能插根钢笔的。"赌博桌上,仅看着一双双参赌人的手,也就知道了这一个赌徒是多么迫不及待,那一个赌徒却是胸有成竹".读到此处,真的是忍俊不禁,作者没有真正的生活体验,是不可能写出这么深刻的文字的。真想好奇的问:贾大哥,在赌桌上,你是哪双手?

  《关于父子》中,我们会看到父亲在儿子面前一种尴尬的存在。一颗本是柔情的心,但却要装着用棍棒来表达。做父亲的都希望儿子像蛇脱皮一样的始终是自己,但几乎是每一个儿子,都想在成长过程种发生裂变,不想做父亲的影子。"枕边无伟人、近处无风景",在现实生活中,父子关系好的不太多,母子关系好的却很多。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是因为父亲和儿子彼此是站在人生的不同结点在看对方,且彼此不敢宽容。父亲在成熟的年纪时看儿子及对儿子提要求;儿子是在年小的时光看父亲及对父亲提要求。一个是风尘满霜,看到过太多的人间困苦,想到的是平平安安、规规矩矩做人,才是正道,才会用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儿子;一个是少不更世,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美好的遐想,想到的春风十里、鸿鹄之志,才会看到父辈的不完美,才会想到去做另外一个自己。他们其实都没有错,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因为不能接纳自己,所以才会有些天然的违和,所以才会说"父子是前世的冤家".等儿子长大后,大多数会成为父亲一样的人,那时,他才能了解父亲。而父亲,这时候已经老了,又变成一个老小孩了,又能了解儿子了。所以啊,他们是彼此轮换着过一生的啊!

  必须得说一下《秦腔》。如果有人问我,如果只能用一样东西去形容西北人的话,那是什么?我肯定会说是秦腔。刚上大学第一天,大家互相介绍,同学中有一个陕西凤翔的(后来才知道,原来此地是秦腔和西凤酒的产地),开口就来这么一段秦腔,当时全没有听明白,但那个精、气、神和动作,把我这个来自江南也算纤秀之士的同学,半天震得回不过气来!心中在想:这不是鬼哭狼嚎吗,这也叫戏!?但是从此,秦腔就一直安在我心里了,我也开始就关心上了。后来在电视、电脑及现场看过秦腔的表演,记得后来还上过春晚。越来越认为秦腔是人用来和鬼交流的工具,表演者不上台时,平静且木讷,一律的清刚。只要一上台,立刻就换了一个人,进入了民间传说中的"跳大神"状态,眉飞色舞、行为癫奇、如泣如诉、撕心扯肺。我们常见的是:在斜阳将落的农舍旁,旁边有刚卸下的农具,骡子还在大口的喘着粗气。台上一群人在撕心裂肺、地动山摇、惊天动地泣鬼神般地表演。台下一班如痴如醉的观众正在静观,情绪随着台上的表演此起彼伏,有时郁闷、有时高亢,仿佛台上台下正在合演一出戏,天衣无缝般的配合。这一刻,好像所有的不快都抛开了,陕北的老农正饮着醇美的烈酒、那么开心快乐!"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正是这种快乐,让他们在侍候贫瘠的黄土高原时,能宽慰自己,繁衍人类,延继文明。

  我想,此刻,应该在台下的某个地方,贾老这杆老烟枪,在深吸一口兰州老烟丝后,看着吐出后袅袅升起的烟圈,一定是快乐的。他一定可以在其中见己、见人、见众生吧。此刻,江山万里如泥,不如半日闲逸。他一定会说:是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人的最大"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自在独行》的读后感 篇6

  《自在独行》这本是贾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翻开书之前我以为这里面都是内心孤独的寂寞与冲破孤独之后的淡然。而看完书后才明白这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一段以异于大众的处事角度写下人生中遇到事、物、人的看法的文集。

  研磨孤独,收获自在,致每个孤独的行路人。你独自行走,不顾一切,哭着,笑着,留恋人间,只为不虚此行。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即便你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也是可以自在的。书中共分五个板块:生命的睿智、人世的.悲心、大地的魂灵、万物的情怀、天空的禅意。分别记录了作家生活中的人、事、物、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追求与审美:从容是真、宽释是福、有敬无畏、乐以忘忧、行于天地。

  书中写感情、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世俗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写给生命的行者,愿他们懂得孤独的真意,在生活里多些从容潇洒。文章中有一篇散文让我印象深刻叫静虚村记,文章大致内容是作者想寻找一片“安宁”之处,来到乡下租住农房,享受清净、自在的写作生活。如今想在这闹市中寻找清净之地简直或者无疑是件大海捞针之事。自在、独行是一种享受安静、独自经历,又不脱离世俗的人生境界,愿所有人都能放下包袱,享受生活做一个勇敢前行的独行侠。

  《自在独行》的读后感 篇7

  贾平凹的书,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自在独行读后感。这本在2016年京东购书畅销榜名列前茅。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百度)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百度)

  这本《自在独行》,是贾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初始读来,感觉平实无华,朴素普通,甚至感到有些名不副实。慢慢读下去之后,文字越来越有味道,渗入了明清小说的节奏和韵律;体悟越来越超然,以世间万物为镜映照己心;精神越来越自在,挣脱了物役的束缚和羁绊遨游天地间。总的来看,有几个感悟。

  情之深恸。书中有几篇散文回忆母亲纺车、父亲喝酒、儿时上学,情感质朴,动人肺腑。"一看见她那凸起的颧骨,就觉得那线是从她身上抽出来的,才抽得她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动的线团,那似乎是一颗碎了的母亲的心在颤抖啊!"母亲与纺车融为一体。描写母亲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敬重,更让人痛彻心扉,肃然起敬。当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写信与母亲离婚时,母亲说:"龙儿给爸爸回信,就说咱们能活下去,黄连再苦,咱们能咽下!"当纺车坏掉,我偷偷把爸爸藏的书准备拿去卖掉时。母亲一个巴掌就打在我的脸上,骂道:"给我买纺车,我那么想买纺车的?"我说:"不买新的,纺不出线,咱们怎么活下去呀?"母亲气得浑身发抖的说:"活?活?那么贱着活,为啥全都不死了?!"是啊,这话说得掷地有声,我觉得这也是对世人之问:难道我们都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吗?

  世之百态。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世态炎凉感,正是历经了人生得失、人情冷暖、背叛欺骗、劳燕分飞、趋炎附势、疾病缠身、虚以委蛇、勾心斗角,等等。作者才痛彻地把自己与世界剥离开来,宁静地走进孤独。写出了《说舍得》《人病》《朋友》《说奉承》《说请客》《关于父子》等文章。"人怕什么,又奈何不了,人就想着法子去讨好、去供奉,这就是世上神的产生,猫头鹰就是一个神""奉承换句话说是献媚,献媚就是送上女之色,是妓的行为,那么,既然有了妓,妓使许多人变成了嫖客,嫖客得性病就让他自受去吧""我是最能交朋友的,殊不知我的相当多的时间却被铁朋友占有,常常感觉里我是一条端上饭桌的鱼,你来捣一筷子,他来挖一勺子,我被他们吃剩下一副骨架""但做儿子的绝不会爱自己的父亲,就是爱,爱里亲的成分则少,属的成分要多".这些都是作者体悟世间百态后的感慨,没有了抱怨,只是平静的诉说。类似的还有很多,有时间可以细细品咂一下。

  人之出离。这本书时时处处流露出了一种孤独感,这份孤独的根基在内心宁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出离,出离世界看世界,出离人生看人生,好似跳出了三界外的行者。《看人》这篇文章体现的最为明显,他在街上看人间百态,好似自己是上帝一样,冷眼看世上忙人。通过看人,他悟到:人活着是多么无聊又多么有意义,人世间是多么简单又多么复杂。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这让我想到了加缪的《局外人》。不同的是,一个表达对世界荒诞的无能为力、无动于衷,充斥着冷漠,甚至连冷漠这种感情也是一种浪费;另一个是对世界荒诞的超脱,把内心作为一个世界,在宁静中重塑宇宙天地。正如作者讲的,神圣是真正的孤独。?

  物之灵性。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刚以为作者摆脱了物役之时,他又翻回头来钟情甚至痴迷醉心于物。哈哈!这个感觉很有意思。有点像出世后再入世的味道。书第四、五部分,是万物的情怀和天空的禅意。这里写了收藏的各种奇石、古琴、拓片、动物骨架以及大自然中的落叶、树木、风雨、文竹等等,他给它们赋予灵性和灵魂。这让我想到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曾七天坐于竹林里格竹子。作者似乎也是在格天地万物。比如,格法桐,"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在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格桌面,"万事万物在天地宇宙间,或许是有着各自的生命线路,这天地宇宙也或许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那我呢?我想象不出用刀将我断开,那躯体的截面上一定也是有这种路线了吧?从此面对桌面,我自我感觉,我是一天天豁达、成熟、坚强起来,我热爱起我的生命了,热爱起我的工作了,以全部心血、全部精力而完成着一个我。"格卧虎,"一个人的文风和性格统一了,才能写得得心应手,一个地方的文风和风尚统一了,才能写得入情入味,从而悟出要做我文,万不可类那种声色俱厉之道,亦不可沦那种轻靡浮艳之华。可见,万物皆有灵,万物皆可为文,当你赋予万物之灵时,就建起一个唯我的价值体系,在这里你就是上帝。这让我想起了尼采的狂言"我是太阳。"

  另外,还有第三部分独自走一走写的别有风味儿,写出了每个人骨子里面的流浪情怀,脚踏大地的踏实和敬畏。尤其是《白浪街》描写三省人惟妙惟肖,诙谐幽默。世界这么大,我们真得去看看。

  最后摘一段《说死》中陕西镇安县的一次葬礼,几人围着死人敲锣打鼓唱孝歌,其中一段在唱:"说一声你死了就死了,亲戚朋友都不知道。亲戚朋友知道了,亡人已过奈何桥。奈何桥七寸的宽来万丈的高,中间抹着花油胶。大风吹来摇摇摆,小风吹来摆摆地摇。有福的亡人桥上过,无福的亡人被打下桥。亡人过了奈何桥,从此阴间阳间路两条。社会主义这么的好,你为什么要死得这样早?!"哈哈,社会主义这么的好,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

  《自在独行》的读后感 篇8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被冠以“行者”称谓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殊荣,有着特立独行的性格,却又未忘记在纷扰的俗世中的前行。作者应该算是一个,其实“先生也喜欢热闹,只是先生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璀璨,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这些都是在《自在独行》中要告诉你的。

  《自在独行》是一本散文集,展现的是贾先生独行的内心世界,写给每一个孤独的行路人,书中坦言“真正的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更是来自内心的安宁”。

  孤独从来都是每个行者灵魂的真谛,或许都会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韵味,然而从来又都是有“大隐隐于市”的畅快,然而真正的宽释与从容都是经历岁月的磨砺、大潮的激荡之后所获得的,贾先生就是,从那个特殊的政治时代穿越而来,练就了一份冷眼旁观的本领,在烦扰的时代中,用一份“任性”孤独地前行,极具叛逆却又不失淳朴。

  玩风筝的是得不到心身自由的一种宣泄吧;玩猫的是寂寞孤独的一种慰藉吧。我在我的书房里塞满这些玩物,便旨在创造一个心绪愉快的环境,而让我少一点俗气,对一些灵感。

  日月交替的一年,树就长出一圈。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条线的路回旋运动。无数个圈完成了生命的结束,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

  其实生活从来都不苛刻,却又不宽纵任何人,既然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能自在就自在,能潇洒就潇洒,完满的一段旅程,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啦,莫为食不果腹而忧愁,莫为等待花开而心急,莫为生离死别而悔恨。尽心如意,少留缺憾而已。读书笔记其实世上的事情,认真不对,不认真也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生活应该在这种不争、不快、不抢、不夺中一路走过来。

  贾先生性格不羁,却也洞明世事的学问。譬如他会告诉你“过日子的秉性就是:过不好,受耻笑;过好了,遭嫉妒”。而其却看透而不入窠臼,淡然自乐而活;又譬如先生言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所以先生怡然自乐于书海,置身于读书所带来的乐趣。

  这是一本冷眼看世界的书,在苍茫的大地上行走,察观人生百态,却又能用独特的视角给予解读,给人以启迪。值得一看!

  《自在独行》的读后感 篇9

  从未想过,一部散文,能让人在读第一段时就深感震撼,读了两三页时就湿了眼眶。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音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多么美丽的句子,韵意悠长,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感情和心绪。

  "一看见她那凸起的颧骨,就觉得那线是从她身上抽出来的,才抽得她这般的瘦;" "尤其不忍看那跳动的线团儿,那似乎是一颗碎了的母亲的心在颤抖啊!"多么细腻的孝子!在本应大大咧咧、胡搅蛮缠任性而为、满身是泥的年纪,还是孩童的作者对身边绝大部分人熟视无睹的事物竟拥有如此细腻入微的感知,何其珍贵,又是何其让人心酸。

  正如作者的母亲说的:"咳,孩子,你还不该这么懂事的呀!"

  父亲被文革,母亲日夜纺织,天灾欠收,母亲只撇稀饭上的汤喝,父母同甘共苦的爱情,长子辍学挣钱填补家用照顾弟妹,母子情深,长子自学成才……所有催人泪下的俗套的故事竟都汇聚到这篇小小的散文中,仅对自己生活中熟见的场景的描述,已让我感动得心中只剩下柔软。

  我想贫穷和困苦中,并不缺乏幸福吧。

  《自在独行》的读后感 篇10

  像是打开一个新的世界,这样的乡村,这样的学校,浓浓的黄土气息,浓浓的旧中国北方乡村味道。我似乎都能看到,我的面前,站着一个刚从古老的祠堂教室出来满身满脸都是黄土的孩子,嘴的上方正一长一短地挂着两条鼻涕,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要流到嘴巴里去了。也许他还会试探性地伸出一点点舌头尖儿舔上一舔,嗯,似乎味道一般,继而一脸平静地跟继续小伙伴们溜土坡、潜水塘去了,丝毫不认为舔鼻涕是什么让人难为情的事,留下我站在原地,愣愣地,有点惊讶,有点想笑,嘴角不知觉就上扬了,心里只觉得可爱和温暖。

  虽然我和这孩子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我们的童年连周围的树木和小动物都完全不同呢,但我也试探性的舔过鼻涕,嗯,味道确实一般。

  因此,又觉得像是这个世界我已熟知,我们的童年有着许多类似的地方。至于周围景色,电影中书中已无数次见过这些场景,在北方读书的几年,也已熟悉北方的环境,但旧时的农村毕竟不同吧,而我当年在宁夏的黄土高原上看到的那些孩子,已经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那个贫穷的地方,曾在我的梦境里无数次的出现。我想再去一次。

  那个童年的启蒙老师,皮肤白皙声音好听的女老师,也许还有些胖,正是我的梦想呢,心中满是对孩子的爱,敢于承认错误,心思细腻,包容孩子的过错并不吝大力表扬,引导孩子不拘一格敢于打破成规,在孩子的关键期给他们一个温柔而坚定的助力,就如那只为作者珍藏的秃了的毛笔。

  遇到这样的教师是幸运的,而我,想成为多几个人的幸运。

【《自在独行》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自在独行读后感01-06

自在独行读后感2篇04-15

《自在独行》读书随笔3100字02-14

自在逍遥成语01-15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06-02

特立独行的成语解释01-03

独行侠的经典台词04-15

成人不自在01-01

心有自在,步步清风美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