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产业调研报告

时间:2023-02-06 14:23:01 其他报告 我要投稿

产业调研报告15篇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产业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产业调研报告15篇

产业调研报告1

  ____县位于____省东南部,地处____腹地。为南北天然过渡带,山峦叠障,沟壑纵横,溪流密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素有“____山地无闲草、百样蒿藤百味药”之称。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顺应民心,拟将中药材作为继黄姜之后的又一项主导产业来发展。于今年3月安排部署了全县中药材产业调查工作,旨在全面摸清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听取群众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县科技局抽调精干力量,派出三路调查组,进驻22镇,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配合下,深入村、组,到农户,到地头,了解中药材种植情况、管理情况、初加工情况、销售情况、病虫害防治情况,和农民朋友计算效益帐等,全面地、系统地了解掌握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一)种植情况

  调查显示全县22镇,259个村(社区)种植中药材,占村(社区)总数的81%。种植的中药材品种51个,总面积71830多亩,其中黄姜种植面积60640亩,其它50个药材品种种植面积11190多亩,种植药材品种最多的镇为白柳镇,26个品种,面积4100多亩;黄姜种植面积最大的镇是关口镇,8080多亩;其次是构元镇5638亩,再次是段家河镇5334亩;白芨种植分布在10个镇,合计424亩,其中100亩以上镇为白柳镇和麻坪镇,分别为130亩和107亩;柴胡种植分布在15个镇538.5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为构元镇,142亩,其次是白柳镇90多亩;白术种植分布在6个镇,共计227亩,面积最大的为小河镇210多亩,其次是桐木镇10亩;杜仲分布在13个镇,种植面积2855.7亩,面积最大的是红军镇2040亩,其次是赤岩镇199亩,第三位是甘溪镇101亩;金银花种植分布在11个镇870多亩,面积最大的为构元镇413亩;其次是小河镇249亩,排在第三位的是段家河镇89.5亩;白芍分布在4个镇212亩,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棕溪镇,70多亩,其次是红军镇60多亩;板蓝根分布在4个镇,种植面积211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为金寨镇168亩,其次是红军镇38亩;丹参种植分布在6个镇,合计面积1228亩,其中面积最大的镇为金寨镇592亩,其次为赤岩镇538亩;木瓜分布在6个镇,种植面积1160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为关口镇320多亩,其次是棕溪镇290多亩;牡丹分布在3个镇1310亩,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为吕河镇760多亩,其次是城关镇300多亩,再次是白柳镇245亩;射干分布在3个镇180多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为铜钱关镇120多亩,其次是石门镇30多亩;猪苓分布在5个镇总面积163亩,其中面积最大的为小河镇108亩,其次是双河镇40多亩;香椽种植分布在3个镇合计面积180亩,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段家河镇,89亩;其次是白柳镇85亩;乌竽种植在赵湾镇和赤岩镇,分别为150亩和1.5亩;玄参种植在铜钱关、石门、神河三镇,面积最大为铜钱关镇124亩,其余二镇分别为30亩和26亩。种植面积100亩以下的中药材还有百合、黄精、五味子、天麻、三七、元胡、当归等30多个品种。

  (二)市场及收益情况

  在调查期间,了解到了部分常用中药材的价格,和农民朋友一起算了效益帐。在调查时段,黄姜鲜姜价格每市斤2元,近二年来,黄姜鲜姜价格高到每市斤2.5元,低到每市斤1.5元,就按每市斤2元计算,二年生黄姜亩产鲜姜平均按4000市斤计,产值8000元,投入每亩二年约2000元,年亩纯收入3000元左右。问题:草荒严重,采挖太费工,亩需25个工左右(与土质有关);白芨鲜货每市斤60多元高价位,近二年一直保持50-60元,就按每市斤55元计算,3年一采挖,每亩产鲜货平均按3000市斤计算,亩产值165000元,亩投入约30000元,年亩纯收入45000多元。问题:投入较大,收入较高,风险较大。柴胡干货每市斤26元高价位,近二年保持在每市斤18-26元,就按每市斤22元计算,二年一采挖,每亩地产干货平均按150斤,产值3300元,亩投入140元左右,年纯收入1580元,投入小,劳动强度小,不费功;苍术干货每市斤20元,近二年保持在16-20元,按每市斤18元计算,三年一采挖,亩产量平均按1800市斤计算,产值32400元,亩投入5000多元,年亩纯收入9000多元;杜仲皮(干货),板皮4-5元/市斤,枝皮2-3元/市斤,价格太低,不够剥皮的功夫钱;金银花干货每市斤20元,近二年保持在10-20元/市斤,按每市斤15元计,每亩干货平均产量按150市斤算,年纯收入2250元左右,初年一次投入,多年受益,劳动强度小;白芍干货价格9元/市斤,近二年保持在每市斤5-9元,按每市斤干货7元计,四年一采挖,每亩产干货平均1600市斤左右,产值11200元,亩投入约2000元,年亩纯收入2300元左右,问题:生长周期长,见效慢;木瓜干货每市斤1.8元,盛产期亩产木瓜干货平均在800市斤,年亩产值1080元,一次建园,多年受益;牡丹(药用)干货每市斤7.5元,五年一采挖,亩产干货平均200多市斤,年亩产值300元左右,问题:生长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低;射干干货每市斤23元,三年一采挖,亩产干货平均300多市斤,亩产值6900元,亩投入1000多元,年亩纯收入1960多元;猪苓干货每市斤150多元,每平方米产干货平均10市斤,产值1500元,纯收入1300元。问题:投入大,技术含量高,价格高,风险大。天麻干货(混等)每市斤50多元,每平方米产干天麻平均6市斤,产值300元,纯收入200元,问题:投入较大,技术含量高,有较大风险;玄参每市斤干货4.5元,近二年价格保持在4-5元,按每市斤4.5元计算,年亩产干货平均在600市斤,产值2700元,年亩纯收入2400元左右,投入小,技术简单易学,效益较稳定;黄精干货每市斤24元,近二年价格较稳定,四年一采挖,亩产干货1600多市斤,产值38400多元,亩投入5000元左右,亩年纯收入8300多元,问题:生长周期较长,见效慢。(注:中药材纯收入计算只剔除购种、购肥料及农药等成本,地租、劳务等费用一律未计入成本)。

  (三)中药材种植项目的选择和产品销售

  全县种植中药材3万余户,定点收购商133户,2013年收购药材总量(干货)8100多吨(其中黄姜7920多吨)。农户种植中药材品种的选择,主要依据:近2-3年来,市场价格较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生产技术易掌握的品种;也有一少部分农户是通过自己对中药材市场的分析判断,认为一种或几种中药材未来会走俏,市场价格高或价格会提高,而作出选择;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少数农户听别人说某种药材将来市场前景很好,而种植了该品种;也还有农户从报纸、书刊、广告等媒体宣传渠道得来信息,选择项目等等。种子来源路径较多,有亲朋好友赠送的,也有在本县境内购买的,有从省内的佛坪、宁陕等地购买种子的,也有从山东、河南、湖北等外省购买种子的。近二年,还出现了上门包种的现象,主要是栽培天麻、猪苓等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承种方(自

  带种子、菌种等),按面积收费,收费较高,像栽培一亩地天麻收费4-5万元,先支付60%,余40%回收产品时结算,此种合作方式方便简捷,但也存在一定风险。中药材产品出售,小河、关口建立了合作社模式,各有一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合同收购,小河的合作社主要收购产品为金银花,只辐射本镇及周边部分农户,关口的合作社收购的药材品种较多,辐射多个镇,带动农户较多;麻坪有3家药农,直接与汉中一药厂签订合作协议,由厂方供种并指导栽培,保护价回收。除此之外,大部分中药材产品售给上门的流动商贩,销售的价格时高时低,有的`年份低的离谱,也会遇上有的药材几年都不收的时候,药材放久了都变质了。

  1、从资源情况和市场效益看,发展天麻、猪苓大有作为,当年可见效。栽培天麻每年每平方米池子可收入200多元,种猪苓每平方米可收入1300多元,效益相当高,即使发展起来,供求关系变化,价格下降,仍有较大利润空间。再说,我县桦栎树资源丰富,供给充足,可考虑有计划采伐利用。科学利用我县广阔的山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很多中药材品种就是林下种植的好项目。

  2、从药材品种的适应性看,金银花、柴胡、玄参、丹参、白芨、水百合、牡丹、板蓝根、黄姜、菊花、薏米、苍术等大宗药材在我县大部分地区均适应。可考虑选择其中的品种扩大种植。但是,本着优生优质高产的原则,必须考虑个体差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般认为,大部分中药材喜阴怕强光,喜湿怕干旱,喜凉怕高温,如调查结果显示,水百合、玄参等品种在海拔700米以上区域种植,生长旺盛,产量高,品质优,因此认为发展中药材(不是所有品种)应考虑在海拔600米以上区域布局。

  3、从农村劳动力资源看,可多发展金银花、柴胡等品种,对土质要求不高,管理简单,劳动强度较小,老年人及儿童可管理,市场价格相对稳定,长年有收购,长期有收购。

  (一)中药材市场波动大,这是影响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的头等问题。与粮油、烟草、蚕茧、肉蛋等农副产品相比较,中药材市场价格非常不稳定,一是价格变化快,有的是一年一个价,有的是半年一个价,还有的是一月一个价,也有的是一天之内价不同;二是价格落差大,同一种药材有时候收购价格高到百元,有时候价格跌到十多元,甚至是几元钱;三是有少数中药材曾经价格很高,老百姓种植积极性也很高,而且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可是发展起来后,在一段时间,甚至长达十多年无人问津。如:杜仲、天麻,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每市斤售价在100多元,200多元,可在后来的10多年都没有人收,当然并不是外面没有市场,而是供大于求,本地的货没有人来收。中药材市场价格变化快,落差大,让老百姓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对中药材市场价格规律难把握,捉摸不透。

  (二)中药材栽培技术水平低。种植业增产丰收的根本保证是良种良法。从中药材种子(苗)的来源看,有本县的,有本省的,有外省的,大多数来源于中药材种植户或种植基地,不是专门育种,品种质量无保证。从种植方面看,经营管理粗放,有的直接种在收获后的麦田、烟地和玉米地里,有的虽然翻了地,但未细土,大糊砌块压苗,不起垄不开沟浸水,不间苗,不摸芽打顶,不施底肥,不追肥等等,没有采取必要的科学管理措施。有的药材怕晒而未采取遮阴措施,有的藤蔓作物需搭架而未搭架。从中药材长势以及药材样品的品相观察和与药农交谈了解的情况,综合分析认为,中药材栽培技术水平不高,产品产量质量普遍偏低。

  (三)发展中药材盲目性大,风险性高。对想要发展的中药材和所种植的中药材品种的生活习性、适生条件、投入情况、市场需求等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只是道听途说,或是在网上,在小报杂刊上看的,信息来源不可靠,就盲目选择,盲目跟风,不加分析,仓促发展,结果导致中药材品种不适应,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甚至出现产品无人收。如前些年,我县有农户栽培冬虫夏草、灵芝等,这些贵重药材被誉为“药用黄金”,利润空间诱人,但不是哪里都能种,谁都能种成。发展产业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依靠科技兴药材。

  (四)种植品种多而杂,面积小且分散。调查结果表明,全县种植中药材品种51个,最多的白柳镇种植26个品种,有的镇一个村就有7、8个品种,也有一户人家种3-4个品种的。种植户分散,地块分散,面积小,有种1分多的,有种3分多的,也有种1亩、2亩的,种植5亩以上面积的很少,星星点点,小打小闹,不成规模。大多数种植户是一种“放牛拾地软,捎代子”的想法,没有把中药材种植当作主业来抓,根本谈不上上规模、上效益。

  ____发展中药材产业客观条件优越,山水相连,土地广阔,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是中药材生长的理想之地。____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人们有种植中药材、应用中药材防疫治病的习惯和经验。但是,要把中药材作为一项产业做大做强,仅靠以上条件远远不够。谁来帮助群众遴选中药材项目?谁来为中药材种植提供技术指导?谁来帮助销售中药材?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技术保障和相应的措施保障。我个人认为要把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首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组建“____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议由县委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政府分管领导、政协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科技、农业、林业、卫生、药监、

  质监、发改、财政、经贸、水利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县科技局合署办公,科技局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领导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对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主持制定“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并指导其实施等;办公室负责开展中药材产业发展日常工作,协调统筹科技资源,贯彻落实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计划等。领导小组应考虑将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县对部门和部门领导、对镇和镇领导考核,给一定分值,占较大比重,以考核促产业发展。中药材产业发展必须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进行,方可做大做强,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起落不定,赚赚赔赔。甚至陷入盲目,招致损失。

  (二)建成中药材产品交易平台,彻底解决农民卖药材难的问题。像丹参、板兰根、玄参、金银花等都是当年种当年采收的短期项目。因此,在上规模发展之前,首先要考虑好销售的问题,要事先规划、建成中药材交易平台,解决农民种药材无处卖,无人买的后顾之忧。一是政府要建成中药材信息发布平台,了解掌握国内外中药材产业信息,重点掌握发展趋势、先进技术、产品供求关系、市场价格等,借鉴宣传推广,寻找销售渠道。同时,大力宣传推介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及时发布中药材产品、产量、质量、储量等信息,让____的特色中药材冲入亚洲,走向世界。二是尽快规划、建成____县中药材交易市场,可考虑在吕河工业园区或白柳工业园区建成____县较大规模的中药材交易市场(规模由种植面积和辐射范围而定,应立足____,面向全国)。在其它二条河分别建成经济实用够用的小药材交易市场,以保证药农的药材有处卖、就近卖、卖得出。三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药材收购商,注册合作社,办公司,加大投入,扩大经营,提高收购能力,同时也可以扶持他们办药材初加工厂,发展仓储业,扩大收购。四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种植基地发展壮大。走出去,引进来,内引外联,通过与省内外药企合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药企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为药企建设药源基地,产品由药企收购,实行订单农业,协议价格,合同收购。也可以考虑通过招商引资,引人、引资、引技,建设“____县中药厂”,这是稳定的收购商,长期的收购商,若能建成中药厂,____农民卖药难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搞好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由____县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主持,在全面分析县情和摸清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来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____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依据规划再分解细化,制定“____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年度计划”,确定发展目标,夯实发展任务,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确保中药材产业有序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

  (四)建立健全中药材产业科技服务体系。要按照“哪里有药材哪里就有技术、哪里就有机构、哪里就有服务”的总要求,建成县、镇、村纵向到底,相关业务部门横向联姻的科技服务联动机制和网络体系,实现所有药材村全覆盖。大力宣传推广中药材栽培新技术、初加工技术等,从地块选择—品种选择—田间管理—采收—初加工—销售,全程跟踪指导,提供全面周到服务。建设中药材科研示范基地,开展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探索总结中药材栽培新技术,研制专用肥料,开展中药材发病机理和虫害防治研究等,将所取得的成果及时转化应用和推广,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质量。

  (五)中药材种植必须走规范化之路。中药材种植,即药源基地建设,国家出台有严格的技术规范,想怎么种就怎么种,不按技术规范种,产品质量无保证,国内正规药企不会收,也不符合WTO,只能卖给小商小贩,中药材产业不可能做大,更不可能做强。因此,我县发展中药材必须高起点、高标准,严格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英文缩写GAP)科学建园、科学管理,确保产品质量达国标,与国际接轨,这是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的根本出路。

产业调研报告2

  所谓粮油产业化,可以定义为:围绕粮油或多个相关的农副产品项目,组织众多主体参与,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活动,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体系的过程。其中,经济利益是各方主体追求的共同目标。在相互合作参与过程中,各方结成了较紧密的经济利益关系,这是粮油产业化最为本质的东西。因此,粮油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企业、经合组织、农户等的共同参与和协调配合,才能建立、巩固和发展。下面结合我市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利条件

  (一)交通运输区位优势。眉山市区北距__60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50公里,南距乐山65公里;境内的成昆铁路、国道213线、省道103线和106线、成乐高速公路形成一横四纵的交通网络。仅粮食部门就拥有铁路专用线223米,有效长度192米;散粮中转设施接收能力720吨/小时;发放能力680吨/小时。商品运输方便、通畅、快捷,完全能保障粮油及其产品的进出需要。

  (二)粮油原料充足。眉山是粮食主产区,我市粮食年均总产量约160万吨左右,其中:稻谷92万吨、小麦28万吨、玉米18万吨,薯类19万吨;油菜籽7万吨。“十一五”期间,我市粮食年均总产量仍约为160万吨。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年均总产量约为135万吨。具备为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和以粮食或杂粮为主的粮食转化企业提供原料的能力。

  (三)有初具规模的粮油加工业。20__年末,全市有计入统计范围的粮油加工企业44家,其中大米加工业28家、小麦粉加工业5家、挂面生产企业8家、食用植物油加工业3家。其中具备一定规模的粮油加工企业35家。一是大米加工业,日处理原料100吨以下的企业24家(粮食部门有2家列入),日处理原料100-200吨的企业3家、日处理400吨的企业1家;二是小麦粉加工,日处理100吨以下的企业1家、日处理原料100-200吨企业2家,日处理原料250吨的企业2家,三是食用植物油企业2家,均为日处理原料100-200吨的企业。从具有一定规模企业的加工能力看日可以处理稻谷1000吨左右,年处理稻谷25万吨左右;日处理小麦500吨左右,年处理小麦12.5万吨左右;日处理油菜籽250吨左右,年处理油菜籽6.25万吨左右。仅从粮油加工能力看基本能满足我市粮油产品的加工。这些粮油加工企业,是我市发展粮油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四)丰富的粮食购销网点。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市粮食部门仓房设施遍布全市广大农村,粮食部门有一支具备一定科技文化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和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是实现粮油产业化经营的前沿阵地。能为产业化经营提供收购、销售和储存服务。

  二、不利条件

  (一)粮油加工业实力不强,精深加工差,无核心竞争力。20__年实际生产大米84866吨,折加工稻谷12万吨;生产小麦粉50136吨,折加工小麦8.4万吨;生产菜籽油2200吨,折加工油菜籽约7000吨。但所加工的大米、小麦粉、菜籽油基本都属于初级产品,基本无精深加工,大量产品无品牌价值,没有形成拳头产品,无核心竞争力。其加工的原料来源,大部分属企业自主购进,大都没有和农民签订购销合同,没有实现“订单收购”,更没有实现“二次返利”、“二次结算”,因而,我市农户没有得到粮油加工环节的利润,这些加工企业对我市粮油的生产也没有起到带动作用,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

  (二)龙头企业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农民没有从中得到实惠。20__年末省局核批我市粮食龙头企业5家,分别是__昌大米业有限公司、__城关省粮食储备库丹阳精米厂、__眉山星星米业有限公司、__仁寿碧海粮业有限公司和__科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5家龙头企业设计生产能力16万吨(大米、小麦粉),20__年实际生产大米、小麦粉近5.4万吨,仅占设计生产能力的34%。部分龙头企业同农民签订了粮食“订单合同”,但基本都属于松散型的合同,合同履约率不高,农民基本是按市场价自由出卖自产的粮食。油菜籽全市没有实现“订单收购”,属市场自由买卖。由于粮油加工业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效益,单纯的粮食初级加工使企业不能获取多少利润(有的企业仅仅只能赚取加工费),有的出现亏损。据调查个别企业已准备转行,而不再涉足粮食加工。我市的广大农民由于缺乏“龙头”带动和必要的服务载体,生产技术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增产增收缓慢。

  (三)对粮油产业化经营的认识还不高。制约当前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民分散经营,成本高而效率低,对市场变化反映迟钝。要改变农业落后面貌,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能够使千家万户的家庭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对接,在市场的引导下科学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能够有机调动各生产要素的潜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抛荒,农业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能够让农民获取规模效益并分享到加工、销售领域的利润,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奠定农村繁荣稳定的基础。而粮油产业化在农业产业化中占有绝对的权重,决定了粮油产业化在“三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要搞好粮油产业化经营,首要的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只有认识提高了,思想统一了,才能有正确的方法和措施,才能真正迈开产业化经营的步伐,才能逐步实现我市的粮油产业化经营。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府调控力度,营造粮油产业化的环境。1998年以来,我省粮食部门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以粮食产业化经营为核心内容的“川粮优化工程”,对全省及我市粮油产业化经营起到一定推动的作用,但总体讲收效不大。因此,个人认为我市粮油产业化经营尚属于发展初期,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粮油产业化在它的初始阶段,需要人们给予精心的培育和扶持,尤其需要各级政府为她的成长创造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在推行产业化经营中,政府的职能不是去干预“龙头”企业的经营活动,而是发挥服务职能,在规划、指导、扶持、管理上多做工作。

  规划,主要是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立足本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规划地方产业发展方向,使各地有一个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地方优势,发展“名、优、特”产品,避免重复雷同。

  指导,主要是传递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指导和协调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帮助改进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扶持,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给予扶持推动。主要应从增加信贷和减轻税赋上给予扶持。尤其应增加对市场前景好,内部结构合理的龙头企业的信贷投放。

  管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粮油产化经营的规范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应制订一些不同类型的粮油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示范章程和合同文本,帮助粮油产业化经营组织加强内部管理,明确内部各方面的责权利。这样也可以减少权益纠纷,有利于纠纷的仲裁,从而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二)整合资源,构建粮油产业化经营平台。要实现我市粮油产业化经营,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粮油加工业,构建粮油产业化经营平台是关键。要实现我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首先应整合现有的粮油加工业资源,通过企业改组、改制、联合等多种方式实现粮油加工业向规模化、精细化的现代企业转变。其次要注重延伸产业链,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注重粮油精加工,创造品牌价值的同时,应花大力气发展粮油深加工和粮食转化企业,开发营养健康的粮油食品,延长产业链。我市既是粮食主产区,又是红薯主产地,应大力发展马铃薯、红薯在内的食品加工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构建一批既有粮油初级加工又有粮油精深加工和粮油转化企业的企业集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市粮油产业化创建基础平台。

  (三)加快粮食部门职能转变,舞起粮油产业化的龙头。97年从乐山划出成立眉山市后,仅有的几家国有粮油工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都相继转让或倒闭。近年来,由于粮食部门改革滞后,职能转换步子缓慢,与当前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多元化的形势不相适应,大批职工下岗,企业处于歇业半歇业状态,基础设施大量闲置,技术、人才浪费严重。当前,我市国有粮食企业绝大部分国有资产属粮食部门管理和使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有权对这些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处置,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企业存量资产的优化重组,通过企业并购、产权转让、股权置换等方式,提高存量资产的运营质量和效益。要鼓励国有粮食企业与民营和个体企业产权的相互参与,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发展多元化的混合所以制经济,实现股份联合。要在全市粮食系统开展打一场“整合资源、盘活资产、转变职能”的攻坚战的活动,鼓励和支持粮食企业大胆创新,大胆尝试。我们应以非常之策、非常之为、非常之力,尽快将粮食部门的企业改造或创建成为粮油产业化的“排头兵”,千方百计舞起粮油产业化的“龙头”,重振粮食企业雄风,使其与农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联合体,服务农业生产,带动农户闯市场,在服务农业中壮大自己,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实现新的飞跃。

  (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构建粮油产业化经营机制。粮油产业化必须坚持市场化,必须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一是在确立主导产业上要面向市场,粮油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其联系市场与农户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敏锐观察市场动向,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在市场的引导下,准确及时地带动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二是创办和改造“龙头”企业要引入市场机制,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必须建立和完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不能重蹈旧体制的覆辙。三是粮油产业化经营应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模式。在“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中,构建公司企业和参与农户认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始终是粮油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基础。从理论上说,合理的尺度是各环节参与 主体都得到产业投入的平均利润率,粮油产业化经营采取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体现着龙头企业与参与 农户之间不同程度的共同利益关系。参与农户分享到一部分加工、销售利润,是以公司与农户相互需要为基础的共同利益必然。粮油产业化经营的利润是多元参与主体共同创造的,不能看成龙头企业独家的利润,因而“风险应当共担,利益应当共享”,这是正确理解和把握龙头企业与参与农户的相互关系,正确理解和把握粮油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四是农户投入到“龙头”企业的土地、房产、农机、劳务、资金等都要折股分红。五是龙头企业要成立有农户代表参加的董事会、监事会,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公司章程,建立严格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粮油产业化经营,虽不是发展粮食经济壮大粮食企业的唯一途径,但它确不失为是转变粮食工作职能,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开创粮食工作新局面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农”的一条好路子。粮油产业化的目标在于引导农民群众走集约经营道路,发展生产力,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粮油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农民群众,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切实保障让农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要按照示范、引导、启发、教育的工作方针,坚持典型引路,逐步推进。只要我们把积极进取的工作热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周密组织、正确引导、精细工作、大胆创新,坚定不移地带领农民走“产业化”道路,就一定能实现我市国有粮食企业的新突破,实现我市粮油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的发展,实现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产业调研报告3

  根据《xx委员会关于开展我县主导产业产业链延伸问题专题协商方案》要求,我们开展了镁合金产业链延伸对接情况调研,汇报如下:

  一、我县镁合金产业链情况

  武平县白云石资源主要分布在岩前镇。根据20xx年3月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福建总队出具的《福建省武平县岩前白云石矿区详查地质报告》和20xx年11月1日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就福建省武平县岩前白云石矿区详查地质报告下达的《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关于福建省武平县的岩前白云石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第一,该矿为一优质大型矿床,赋存于中石炭统黄龙组段地层巾,属浅海相沉积矿床。该白云石矿床总体长950m,宽620~920m,出露标高为330~518m。

  第二,该矿详查探明的白云石332储量为508335万吨,333储量为9537。34万吨,334储量为3763。33万吨,合计资源总储量为18384。02万吨。由于其中含有极少量的方解石、微量含铁矿物等,适合金属镁生产的白云石资源大约为l7000万吨。

  第三,矿体化学成分平均值为:MgO 20。25%、CaO 3 l。72%、Si02O。53%、Fe203 0。10%、A1203 0。33%、Na20 O。02%、K20 0。0l%。该矿在地质详查过程中进行了取样化验,其不同矿样的化学成分,见下表。

  福建武平县岩前白云石矿的化学成分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建材地勘中心福建总队,《福建省武平县岩前白云石矿区详查地质报告》,20xx

  为了充分利用我县白云石矿的独特资源, 我县引进于20xx年3月引进了福建坤孚股份有限公司,在岩前工业集中区西区投资兴建“福建坤孚镁合金产业园”。产业园总投资25亿元,占地面积1500亩,以军工和汽车轻量化为产品开发方向,主要生产镁合金铸锭、型材、板带材及轮毂、3C产品部件等,并进行镁合金冶炼,致力打造完整镁合金产业链,成为全国重要的镁产业基地。

  项目分二期建设。一期项目占地800亩,投资15亿元,主要建设年产1万吨镁合金板带材、2万吨镁合金挤压型材、10万吨镁合金铸锭、300万件镁合金轮毂以及冲压3C产品部件生产线。目前已累计投资7。65亿元,完成一期800亩土方平整,1号型材挤压车间及4号镁合金熔炼铸造车间于20xx年11月建成试产,2号板带车间正进行设备安装调试,5号熔铸车间正加快建设,检测中心主体工程完成外墙装修,研发中心主体工程已封顶。20xx年计划投资4。5亿元,力争年底前实现一期全面投产。二期主要建设镁合金冶炼生产线,占地约700亩,投资10亿元,计划于20xx年开工建设。

  通过军民融合发展深度对接,该企业已向中航工业贵州安吉航空供应稀土镁合金铸锭(铸棒)。另外,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将在该公司成立研发及产业化基地,联合开发高性能镁合金板材及制品。

  二、镁合金的特点

  镁是迄今为止最轻的工程结构材料,作为地球上资源丰富、环保、分布广泛的金属,其应用潜力很大。人类进入21世纪后,镁及镁合金在金属材料家族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专家预测,镁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跻身于继钢铁和铝之后的常用金属材料之列。

  镁合金的优点极其突出,具有质量轻、比强度高、比刚度高、阻尼减振性能好、切削性能好和易于回收等优点,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工程材料”。

  镁合金作为性能优良的轻抚结构材料,在与钢铁、铝合金和工程塑料的共同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手持电动工具(以下简称电动工具)和运动器械等领域。镁及镁合金还被应用于照明器制造、冶金、化学和电化学等方面。

  镁合金的主要加工方法有液态成形和塑性成形,世界上95%以上的镁合金被加工成板、带、箔、管、棒、线材、型材、镁粉、铸件、压铸件、冲压件以及深加工件等镁合金产品。

  三、镁合金在各领域的应用

  〔一〕镁合金应用领域

  (1)镁合金在3C产品上的应用:镁合金主要应用于以下电子产品的零部件:计算机类有电脑外壳、移动硬盘外壳、CD壳体;通讯类有手机外壳;消费类有相机外壳、音箱外壳、MP4外壳等。

  (2)镁合金在LED产业上的应用:半导体照明灯具通常是由数十上百个集群白光LED组成,在大功率室外照明系统中,散热技术是核心关键技术之一。镁合金具有优良的散热性能,已成为LED室外照明有潜在优势的首选散热材料之一。“新型散热机理和机制”、“超薄、高效率散热器结构设计和制造技术”均涉及LED产品散热系统的关键部件——散热器。国内主要采用铝合金压铸件,但其散热效率有限,县制造成本高。而镁合金比铝合金,同时具有更优良的散热性,因此该产品将是镁合金应用的新兴市场领域。

  (3)镁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镁合金旬汽车轻量化和节能减排应用前景最好的材料之一,全球汽车轻量化的趋势,迫使汽车制造商生产更环保更安全和节能的汽车产品。目前,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公司正在努力研究和开发镁合金产品,镁合金在汽车上使用或试用的零件已经相当多,包括变速箱、仪表板和方向盘、气室罩盖、油底壳、坐椅架等。

  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镁合金在汽车产业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分析,20xx年北美平均单车用镁量为3kg/辆,欧洲为3。8kg/辆,中国仅为0。5kg/辆。预计到20xx年,大众、福特、丰田、本田等国际主要汽车制造商将实现每辆汽车用镁量68kg,以20xx年世界汽车产量约6000万辆计算,20xx年全球汽车用镁量将达到400~500万t的水平。

  (4)镁合金在轨道交通上的应用:无论对高速轨道交通,还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轻量化都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有望在在轨道交通上应用的`镁合金部件有支撑梁、坐椅架、门框架、行李架等。

  (5)镁合金在电动工具中的应用:用镁合金制造的电动工具主要包括各种射钉枪、打磨机、电钻、角磨机、割草机、电动剪刀、切割机、冲击钻、压力钻、磨光机等。

  电动工具是一个消费需求旺盛的产业,销售量以每年20%~30%的幅度增长。若我国生产的电动工具中壳体类材料有10%使用镁合金来做,每年就会消耗掉近1万t镁合金。因此,镁合金在电动工具上的使用还有很大的空间。

  (6)镁合金在休闲运动器械中的应用:

  随着镁合金挤压高性能管材制造技术的提高和焊接、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低制造成本、高性能的轻型镁合金行车将成为推动镁合应用的一大亮点。除自行车零配件外,镁制器械的应用还包括医用担架(挤压件)、轮椅车(挤压件)、弓箭把手(压铸件)、垒球球棒(压铸件)、背包架(挤压件)、钓鱼竿、曲棍球杆、高尔夫球头、滑雪板、电动滑板车车架等。未来镁合金在运动休闲用器械的开发与制造,总的趋势是朝着经济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镁质运动休闲器械必将得到广泛运用。

  (7)镁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镁合金以其独特的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航空航天材料每减少1kg,给商用飞机、战斗机和航天器带来的经济效益分别是600美元、6000美元和60000美元。

  常用铸造镁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目前已开发出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的高性能镁合金有ZE41、QE22、EZ33等。由于航空工业对材料的安全使用期限和抗腐蚀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性能更高的WE43镁合金逐渐取代了ZE41成为制造包括主变速箱壳体在内的众多直升飞机部件的首选镁合金材料。另外,高温镁合金WE43、WE54被广泛应用于新型航空发动机齿轮箱和直升机的变速系统中。AM50、AM80、AZ91等镁合金被用来制造飞机上的部件,如坐椅、踏板、轮子以及各种电子附件等。

  变形镁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变形镁合金正在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重要材料。变形镁合金组织更细、成分更均匀、内部更致密,具有高强度和高伸长率等优点,在满足相同工作条件下比变形铝金更轻。因此,航空器特别是导弹、卫星以及航天飞机大量应用各种变形镁合金,应用的典型零部件有:喷气式歼击机“洛克西德F—80”的机翼(用镁合金板材制造),Talon超音速教练机有11%机身是由镁合金制成的(包括163kg的板材,127kg的铸件和少量挤压件、板材和管材);B—52轰炸机(用了1643kg的镁合金,其中199件挤压件、19件锻件、542件砂型铸件和173kg的板材);“德热来奈”飞船的启动火箭“大力神”(使用了600kg左右的变形镁合金我);“李斯卡维列尔”卫星。

  稀土镁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稀土镁合金具有强度高、耐热性能好、抗蠕变性能优异等优点,既可满足航空结构材料轻量化的要求,又可满足在473~573K高温条件下长时间工作的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的需要,因此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欧美早期曾开发过EK、EZ、EQ、AE系列稀土镁合金,EK31、EZ33、QE22等合金都曾用于航空发动机。20世纪80年代末推出WE系列稀土镁合金,麦道(Mc Donnell)公司已经用WE43代替ZM2、ZM3、ZM4、ZM5、ZM6系列稀土镁合金,并已成功投入应用。例如,用ZM2制造飞机发动机的前支撑壳体和壳体盖;用ZM3制造飞机的发动机前舱铸件和离心机匣;用ZM4制造飞机液压恒速装置壳体;用ZM5制造导弹的舱体铸件、战机座舱骨架和机轮;以稀土金属钕为主要添加元素的ZM6已扩大用于直升机后减速机匣、歼击机翼助及发电机转子引线压板等重要零件。镁合金的低密度轻量结构和不断提高的性能为它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8)镁合金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生物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物理/化学稳定性和易加工成形性。相比于目前常用的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如不锈钢、钴合金、钛合金和NiTi形状记忆合金。目前应用于市场的镁基生物医用金属材料产品主要有心血管支架和骨固定材料等。镁合金骨固定材料可替代传统医学中的钢钉等骨固定材料,与人骨的力学性能更加匹配,避免应力遮挡效应,即人体骨骼基本愈合后,降解成无毒无害的小分子,并经人体循环系统排出体外,避免患者一次手术取出钢钉的痛苦。

  (9)镁合金在储氢材料行业的应用:据不完全统计,人们已研究近300种重要的镁基储氢合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Mg—Ni基储氢合金。燃料电池汽车是电动汽车的一种,主要由燃料臬、燃料电池发动机、蓄电池和电动机等部件组成。储氢合金的重要应用之一是作为镍氢充电池(Ni/MH)的负极材料。

  〔二〕镁合金产业链延伸项目

  县重点项目办编制《武平县镁合金产业项目策划指南》供各单位策划项目时参考。《指南》列有:镁合金板材项目、镁合金压铸件项目、3C产品外壳配件项目、镁合金汽车轮觳项目、轨道列车配件项目、稀土镁合金铸锭项目、镁合金棒、镁合金高速列车卧铺铺板项目、高速列车动车组、城市轻轨镁合金蜂窝板及内饰件项目、镁合金交通座椅骨架项目等50个延伸产业链项目。

  四、建议:

  1、加快镁合金产业链项目的相关策划工作。

  2、由十大军工集团相关的军民深度融合对接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牵线搭桥,尽快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对接。

  3、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实现企业强强联合,充分利用好现有福建坤浮有限公司资源,突破企业发展瓶颈,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产业调研报告4

  一、基本的县城条件

  赤城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毗邻京津。总面积5287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和440个行政村,总人口28.2万,其中农业人口26万。全县年平均气温6.8℃,年平均降水量404.9 mm,年平均日照时数2620.7小时。由于我县近十年干旱,特别是春夏,降雨量少,集中在7、8、9月。土壤多为褐土和棕壤,较深且疏松。所有这些土壤和气候特征都适合马铃薯生产。

  多年来,玉米、马铃薯、谷子等粮食作物一直主导全县,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居全县第二。马铃薯已成为赤城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并一直稳步发展。

  XX年,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达7.5万亩,占全县播种面积的10%。土豆种植涉及全县所有乡镇。该县马铃薯年产量在11000-16000吨之间,其中对外销售额超过8000吨。所以可以说土豆是赤城县的支柱产业,赤城县人民靠它解决吃饭花钱的问题。

  二.马铃薯生产和加工

  XX年,我县马铃薯种植面积7.5万亩,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9.8%。全县有3家,规模500多亩,分别是赤城县润泽蔬菜种植合作社、赤城县旭丰种植合作社和云州乡。

  主要种植品种有早大白、荷兰马铃薯7号等。种植面积最大的是早大白,即大白花,是一个极早熟品种,生育期60-65天,块茎产量集中,品质好,适应性强,大中薯率(商品率)高达90%以上。一般亩产1500斤,高产可达4000斤以上。马铃薯已经成为山区农民的主要食物、食物和饲料来源。

  1.马铃薯加工

  我国商品马铃薯的加工转化几乎是空白。加工企业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大多是农村的小作坊,时不时停下来晒晒,规模小,设备差。它们只能用来加工少量的淀粉和马铃薯粉,加工能力非常有限。

  2.有问题

  (1)生产

  主要问题是单位面积产量低,群众商品意识薄弱,缺乏满足市场需求的专用马铃薯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薄弱,耕作管理粗放,病虫害防治意识低,储存过程中马铃薯大量腐烂变质,造成巨大损失。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规模化生产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不足,群众文化素质低。

  (2)开发利用

  没有大型加工企业,商品开发程度低,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

  (3)销售和运输

  县内没有专门的大型批发市场作为中转,县内小规模、小规模、短途贩运呈现强劲势头,而大中城市长途贩运和市场开发存在明显不足,没有真正开拓自己的市场。

  3.需要政府支持

  (1)补贴建设商品马铃薯种植基地所需的节水灌溉设施、大型农业机械设备。

  (2)赋予马铃薯合作社经营农业资源的'权利,有效降低马铃薯生产成本;重点扶持资金、设备、设施已形成规模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对于组织良好的专业合作社,应实行奖励政策,以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

  (3)全力支持马铃薯加工企业建设,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优先支持银行信贷。

  三.马铃薯的贮藏

  1、现状

  我县土豆总存储量约1万吨,其中农民坑总存储量约XX吨,其余由企业储存。库容大的企业不多,其中亚信农贸有限公司最大,库容5000吨左右,其他库容较小的都在几百吨左右。

  2.有问题

  存储容量大的企业很少,建设标准也不高。在贮藏和贮藏过程中,由于温室湿度控制不好,导致烂坑率高(10-15%),造成很大损失,尤其是对于种薯,导致出苗率低,产量下降,品质下降。

  3.下一个工作目标

  加大对马铃薯贮藏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贮藏窖的建设标准,降低马铃薯在贮藏过程中的腐烂程度,减少损失。

  4.需要政府支持

  实行种薯和商品薯坑贮补贴政策,补贴金额为标准成本的30% ~ 50%。

产业调研报告5

  生猪产业在我市畜牧业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是我市农民从事养殖生产的主要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我市乃至全国生猪产业经历了三次价格波动,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波动使我市原本经济基础脆弱、几乎没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生猪养殖户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也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在我市畜牧业中,猪为“六畜之首”,全市养猪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82%,是全市肉食的主要畜产品来源。我市生猪养殖的发展方向是“两条腿走路”即规模养殖和散户养殖相结合。全市规模养殖占25%,散养户占75%。

  一、基本概况:

  (一)“十五”期间的发展情况

  一是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各县(区、市)以良种改良为重点,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尽快以优良品种取代低劣品种。近几年来,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80万元左右的资金,用于建设猪、牛、羊品改点。在猪改方面,针对我市“二元”母猪缺乏的情况,市里把“二元”母猪的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县(区、市)财政投入的畜牧业专项经费和省财政到且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新增良种母猪的补贴。到目前,全市共有纯种母猪2万头、外二元母猪14.64万头,占能繁母猪的31.63%;有100头以上的良种猪繁殖场47个,存栏基础母猪2.01万头,年可生产外二母猪8.31万头,其中11个场经省级验收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全市建立了猪人工授精点2321个,年输配母猪近90万窝;年出栏三元杂交猪380万头。目前,全市生猪人工授精普及率达70%,出栏生猪已全部实现“二元杂交化”,三元杂交优质瘦肉型猪出栏率已达52%。在凤风、湄潭、余庆、遵义、绥阳、仁怀、习水、赤水、桐梓、道真等县(市)已形成“三元”杂交猪产业带。基本形成了我市生猪产业发展的良种繁育体系。

  二是养殖模式的突破。实行科学养猪,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养殖方式的转变。各地政府、业务部门为进一步推进畜牧业稳步发展,出台了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行动计划。实施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发展工程,重点推广外二元母猪,生产外三元商品猪,打造黔北优质猪产区。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基本走出了一条猪——沼气——草配套,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各地还配套种草养殖,大大节约了养猪成本,增加了效益。据在湄潭、凤冈、习水等县实地调查农户测算,种植优良牧草搭配养猪,节本增效的效果十分明显,在05-06年肉猪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农户养猪每头仍有20-50元的利润。

  三是科技水平有了提高。一是出栏率提高。以生猪为例,在科技示范小区,育肥猪出栏率达134.51%,高于全市110%的平均出栏水平,接近全国养猪发达地区的平均出栏水平。小区内多数育肥猪的.饲养周期已缩短到100-120天,高于全市150天的平均饲养水平。二是良种普及率提高。在养殖示范小区引进外二元母猪占存栏母猪的比例达53.27%,高于全市35%的占有率;优质杂交育肥猪在推广率达80%以上,高于全市55%的平均水平。在绥阳县,通过发展养殖小区,农民的养猪水平大为提高,与05年相比,外二元母猪情期受胎率由76.4%提高到88.6%,头均产活仔数由17.5头提高到19.4头,仔猪双月存活率由88.7%提高到94%,商品猪出栏率由127%提高到138%,料肉比由3.26:1变为3.12:1。

  四是标准化生产开始起步。在发展生猪产业过程中,以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行标准化养殖方式,以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建设为核心,推动养殖方式的转变。全市加快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申报和标准化养殖推广工作,至目前全省共审批发布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单位315家,其中遵义市共88家,占全省的27.94%;在遵义的88家中,畜牧渔业方面有64家,占全市的认定认证数的72.73%。全市多数县(市区)都有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在认定的64个畜产品产地中生猪31个,产地涉及10个县93个乡镇,占全市226个乡镇总数的41.15%;涉及行政村409个,占全市1771个行政村总数的23.09%。在这些产地,年可生产无公害肉猪98.75万头,占全市年出栏650.27万头生猪的15.18%。

  五是以项目为支撑,巩固和发展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20__年以来,我市先后实施了猪、牛、羊、禽和奶源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29个,其中优质肉猪基地项目15个。这些项目都以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通过良种、良料、良舍、良法和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配套实施,已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优质畜产品基地项目,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养殖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通过引种繁育,扩大优良品种的覆盖面,提高了养殖效果和养殖效益,在优质肉猪基地通过三年的建设,项目区内的优质肉猪比例由实施前的18.3%提高到实施后的77%,实现了在肉猪品质方面质的飞跃。

  (二)20__年上半年生猪生产发展情况

  据本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肉类总产量31.8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7.63%;其中猪肉产量27.47万吨,同比增长8.01%。全市出栏生猪321.52万头,同比增长7.67%。生猪存栏523.17万头,同比增长1.68%。畜牧渔业产值34.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4%。

  二、目前形势分析

  (一)市场价格。到目前我市仔猪价格每公斤18元,环比上涨38.46%,同比上涨309%;待宰活猪价格每公斤10.80元, 环比上涨20%,同比上涨107.69%;猪肉价格每公斤24元,环比上涨65.52%,同比上涨118.18%。

  近年来生猪价格回顾与分析:1998年下半年开始下降一直到20__年上半年,仔猪价每市斤1.8-2.5元,商品肥猪价每市斤在2-2.5元中徘徊,在此期间大量母猪被宰杀,大型猪场倒闭,导致20__年的价格高位;20__-20__上半年又出现猪价低落,造成养殖户淘汰和屠杀母猪,又导致今年仔猪数量下降,育肥猪数量减少,出栏肥猪数量与去年同期相当。今年以来全市畜禽鱼的总体形势是:猪肉价格高位运行,牛羊产品市场一直看好,渔业产品市场稳定,禽类产品需求量增大。但当前畜牧渔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生猪及其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同时养猪生产所需原材料的价格涨幅也较大,屠宰经营者获利较大,养殖户的获利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生猪存栏数量不容乐观,特别是养猪生产者对高位价格行情不能驾驭而缺乏信心,全市生猪生产存在后劲不足的严峻形势。

  (二)制约我市生猪产业发展的其它因素:

  1、没有长效扶持机制。对生猪产业未建立长效的补助扶持政策机制,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产业扶持机制,也就是说,在市场行情好时,没有扶优扶强的机制,只在低迷时的扶持政策。

  2、没有建立起养殖风险保障体系。一是政府没有设立养殖风险保障基金,对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遭遇的突发事件如重大动物疫病的处理赔偿、死亡补贴等方面没有政策性保障措施。二是金融

  保险部门不愿涉足,此类业务还没有发展起来。三是多数屠宰加工企业不愿提供保护价收购,不能在养殖生产者中间形成龙头地位。四是养殖专业协会运作情况不理想,对养殖农户没有多少凝聚力。

  3、没有大的龙头企业支撑。一是没有猪肉的深加工企业。目前我市仅有的几家屠宰加工企业都是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对生猪产业的发展未起到拉动的作用。二是缺乏大型的、有影响力的活畜交易市场,没有建立起这类有带动力的市场联系平台。

  4、防疫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随着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资料(包括种猪、仔猪)等物流速度加快、覆盖面范围扩大,新的疾病不断传播和发生,我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远跟不上发展需要,这主要体现在现有体制不健全,体制改革动作很慢,基层防疫员队伍极不稳定。同时,动物防疫所需疫(菌)苗的购买极不方便(如:细小病毒、伪狂犬、蓝耳病等),生产厂方规格标准与实际使用者之间矛盾突出。

  5、农民外出务工不断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差距更加扩大化,农户种养殖业的收益与二、三产业的就业收入相比已经远不能及,并且农村农业生产与城市就业之间比较效益的差距还在进一步加大;形成大批农民外出打工,甚至许多是整户举家外出(据各县估计,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经占农村总人口的近30%);而且外出打工的大多是有一定文化和科学知识程度的青壮年劳动者;导致农村养殖业生产出现由老人和初中生以下小孩担当主角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还在加剧普遍化。农村养殖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普及难度加大,而且稳定性极差,今天培养发展一个科普户、生产能人,明天可能已经是外乡的打工者。

  6、利润分配不公。一头商品肥猪按现价每公斤10.80元卖给猪贩子,饲养几个月,目前一头育肥猪可赚到100元左右;猪贩子拉到屠宰场宰后过边口给肉贩子,一头猪可纯赚60元;肉贩子将肉拉到市场上卖给消费者,一头猪可纯赚近200元。同时,一头猪还可产生附加值150元,其中,工商管理费10元,检疫费5元,运输费20元,中介费20元,屠宰费25元,兽医10元,屠工60元。而这其中只有饲养生产环节遭遇的市场风险最大,只有养殖户独自承担养殖过程中的这种风险,而其它各个环节均“旱涝保收”。在任何一个城镇,绝大多数的猪肉流通是由养殖户-猪贩子-肉贩这个看似简单的链条完成的,只有一小部分猪被猪贩子送进肉联厂,然后送进超市或者销往外地。不管猪肉怎么流动,养殖户都是整个产销过程遭遇风险的惟一受害者。在生猪价格最低迷或者高位运行的时节,总有农民试图越位,想直接把猪肉送进市场,但由于生猪生产与市场经营之间复杂的上市经营群体的利益、工商管理、税收和各种手续等使他们最后往往还是知难而退。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要解决市场畜产品的供求平衡问题,畜牧部门一家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这需要全社会相关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三、目前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层面的鼓励措施。为稳定和促进生猪生产,市政府决定安排100万元财政资金进行贷款贴息,并要求各县(市、区)财政要以不低于1比1的比例投入资金进行贷款贴息,以扶持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市政府还安排40万元财政资金,引进100头优良纯种公猪,对全市获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良种猪骨干场实行种猪补助,对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种猪血缘进行更新换代。各县(市、区)未列入市级补助的种猪场由各县(市、区)对其引进的种公猪进行补助。

  (二)畜牧部门的发展措施。

  1、积极做好引导工作,深入基层动员养殖户及时补栏,确保存栏量。

  2、以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发展养殖户饲养外二元母猪,进行自繁自养,降低育肥猪成本。如习水县目前已建成生猪养殖小区46个,凤冈县发展适度规模50-100头的外二元母猪养殖场23个,全市100头适度规模的养殖场达到460余家,比去年增长了50%。

  3、大力推广种植优质牧草—菊苣养猪技术,以降低饲料成本。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可使育肥猪降低成本20%,繁殖母猪降低成本40%。

  4、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生猪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切实做到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率100%,免疫耳标佩戴率100%。力争全市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二是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组建好队伍,落实好人员,储备好物质,并加强演练。三是强化动物检疫监督,确保动物、动物产品安全。加强畜禽屠宰检疫和产地检疫工作,严格执行外引种畜禽必须申报的有关规定,杜绝外疫传入。加强动物防疫监督和管理,禁止无免疫耳标、无产地检疫证明的动物进入屠宰加工等流通环节,维护畜产品和公共卫生安全。四是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兽医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网络,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村防疫员劳动报酬,提高防疫员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的积极性。

  四、未来生猪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我市围绕“三新一强”发展战略,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全市畜牧渔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突出生猪,壮大牛羊,提升家禽和特色养殖,挖潜水产”的战略思路。其中就是要稳定生猪产业,着力改善品种结构,提高猪肉品质,最终目的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把我市打造成全省最大的优质畜产品基地。要做好这篇大文章,生猪产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建立优质肉猪养殖储备基地。根据市场需要,在环境条件、经济基础较好,基础设施齐全,配套功能完善,养殖技术全面和诚信守法的养殖生产者中,选择合适的养殖场户建立我市优质肉猪养殖储备基地。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措施和办法,并提供一定补贴经费,确保其常年存栏量,以备急需时稳定市场供给和平抑物价。

  (二)巩固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在继续做好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规划、优化品种结构和合理布局的同时,规范生猪品种改良点的建设,提高全市肉猪品质,力争在“十一五”期末使我市出栏肥猪全部三元杂交化。

  (三)逐步建立风险基金。各级政府要引导、鼓励和支持金融保险企业大力开发畜牧渔业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畜牧业保险业务,加快畜牧渔业政策性保险

  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不同畜禽鱼品种的政策性保险制度及其保险业产品,增强畜牧渔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畜牧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在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的同时也应重视散养农户的生产。规模养殖的优点是有利于现代化管理、有利于品种改良、有利于防疫、有利于科学技术普及、有利于现代生物技术推广、有利于信息传递等;同时,也能成为养殖适用技术在农村示范基地。散养的优势有,一是有机农业的需要,二是养猪排污就地循环,三是可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留守人员,四是可充分利用构不成商品的农家饲料资源,五是农民不仅是猪肉生产者,也是猪肉最大的消费群体,散养自给的猪肉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也是在循环经济原则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要加大培训和示范推广力度,大力推广自繁自养,种草养猪,强化防疫等节本增效的综合配套措施。

产业调研报告6

  五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本镇实际,确立了“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产业富民、体制创新”的发展思路,注重发展以“牛羊禽、保护地、经济林”为主的农业产业,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商贸产业。经过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共同努力,广大农民收入显著提高,镇财税收入屡创新高,主导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全镇经济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一、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及农村经济成效显著

  此前,是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镇,广大农民以种粮为生,虽然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经济收入不高,正常年景人均年收入仅为2450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72%。20xx年,新一届党委、政府根据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和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兴镇的重点工程来抓,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注重抓好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和经济林等特色产业,并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

  2、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以招商引资为依托,以小城镇建设为平台,建成了全县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交易客户和交易额持续增加,并影响和辐射到了建昌、凌源等邻近市县,甚至远到河北、河南等地。同时,镇政府实施龙头带动,不断强化科技培训,创新服务体系,使农户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得以有效衔接,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管理机制日渐完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专门的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调研,制定了产业化发展规划,成立了由主抓农业副镇长负责的产业化领导小组,使全镇农业产业化进程得以有序进行。

  4、合作经济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全镇有各类农民经纪人100余人。农机、蔬菜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积极筹建中,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这些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二)工业实力逐步增强

  资源匮乏,搞项目建设缺乏先天优势。然而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抓住主题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之路,并把项目建设作为“唯此为大、唯此为先、唯此为重”的“天字号”工程来抓。

  首先,镇党委政府成立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得力人员成立了项目建设办公室,专职负责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了奖惩制度。

  其次,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统一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在全镇形成了“重商、亲商、留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第三,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在工作中注重“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真情打动客商,以热情服务感动客商,使客商招得来、留得住。

  四是优化招商环境,增强招商竞争力。我镇正积极进行冶金园区的筹建工作,现在园区的整体规划已经完成,太沟8万千伏安变电项目也已完成,配水、通路等工程正在启动,为承接项目做好了先期准备。

  五是严格考核奖惩,形成良好的导向机制。镇党委、政府研究出台了《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制度,真正让招商引资有功人员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得荣誉。同时,注重把后备干部调往招商一线进行培养锻炼。几年来,已有多名同志因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重用,从而在全镇上下形成了按招商引资实绩排位次、定奖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

  20xx年以来,我镇共引进xx厂、xx有限公司、等投资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6家(落户其他乡镇和工业园区2个),项目总投资4、47亿元,年产值达5、8亿元,年利税380万元,不但填补了我镇项目建设的空白,而且有力地拉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三)第三产业与各项民生事业协调发展

  2、旅游业成为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亮点。近年来,我镇重点发展以旅游、观光、休闲一体、以等为主体的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以农村风貌、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方面

  1、农民收入增幅较慢,经济作物如特色果业、棚菜生产等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还较低,特色农业经济凸显不够明显。

  2、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甚至因为部分企业的信誉、服务等问题,农民对产业化的推进有一定的戒备心理。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镇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注册专业中介组织较少,农民经纪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和业务素质不高,因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二)工业方面

  1、引进项目品种较单一。目前我镇引进的项目以冶炼为主,品种单一,且大多数为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对地方财政税收、社会就业贡献较小,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建设用地面临紧缺矛盾。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存量不足,厂房用地缺乏。主要是国家加大对土地征用的严格控制,项目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二是项目用地征用难度大。除了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以外,群众征地拆迁抵触心理越来越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项目用地已成为招商引资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工作,并直接决定着已签项目能否落地投产,如何超常规运作项目用地已成为当前要务。

  (三)第三产业方面

  1、结构不尽合理。我镇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大,房地产、旅游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偏小,难以起到支撑作用。

  2、产业层次偏低,与其他乡镇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规模小、水平低、素质差,且发展不平衡。从企业组织形式看,从事第三产业以个人私营经济为主,且投资多限于商业和餐饮业,且注册资金不多;从发展水平上看,规模小、档次低、小打小闹多,高技术、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企业较少,涉及新兴产业更少,这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3、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投入不足,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有些旅游景点因为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差,配套服务不健全,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的旅游点。

  4、第三产业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市场经济知识匮乏,缺乏懂管理、会管理的人才,再加上资金紧缺,使第三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发展,而且由于综合服务业发展缓慢,专业批发市场少,难以形成产销对接。

  三、保证措施及扶持政策

  (一)继续把富民强镇作为各项工作的最终立足点和落脚点。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落实惠农政策,给农民发展产业以最大的优惠条件,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专业村和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培训农民经纪人,带动农民实现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为农业生产在农机农技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增加工作岗位,以多元化的经济模式扩大就业容量。

  (二)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主攻方向。一是要坚持项目建设不动摇,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全镇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树立新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我镇的实际和特点,切实建立科学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明确部门职能,改进招商方式方法和策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不断提高影响力,进一步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加快园区建设进度,搭建承接平台。加强与规划、土地、水利、电力等部门的协调,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逐步调整项目建设整体布局。要突出招商选资,除常规企业外,让一些技术含量高、贡献力大的企业落户我镇。围绕冶金园区的优势,深度推进产业招商,重点引进能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形成产业生产配套的大项目,推介一批能带动全镇产业整体发展的重点项目,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继续营造第三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一是要在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经营场所、经营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允许各种形式的资本进入,从投资经营和政策等方面为第三产业企业提供公平和竞争环境,积极吸引外来资金。二是建议上级政府部门加强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公程序,改进审批办法;三是要突出重点,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因为第三产业行业多、差异大,要从实际出发,实行重点突破,尤其是结合冶金园区的成立,重点发展房地产开发业、现代物流业和社会服务业等对经济带动较大的重点行业。在发展商贸流通业方面,要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构建集约便利的现代零售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建设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特色市场,实现大流通带动大市场、大市场促进大生产,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要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多种方式,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逐步健全完善配送体系,在发展农村服务业方面,要大力发展旅游、初级卫生保健、信息咨询、商品中介服务项目,大力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实行贸工农一体化。

  4、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快新兴第三产业发展。

  主要是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力度,把旅游开发建设同城镇建设、文化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县生态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游、鄂伦春风情游,构建乡村旅游新格局,同时加快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和经营机制改革,应用市场机制加大景点建设力度。

产业调研报告7

  为认真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发展规划,促进我区电子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3月上旬开始,区信息产业局班子成员深入我区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召集近20家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较全面地了解了我区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的基本情况。现将调研的情况综述如

  下:

  一、我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惠州现代化数码产业名城重要组团、滨海二类大城市、宽裕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思路统揽全局,电子信息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逐步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的工业化经济格局。

  1、产业分布。我区主要电子信息产业分布在淡水、秋长、惠阳经济开发区、新圩、沙田、镇隆等地。据统计,20xx年,全区工业企业共有1749家(不含个体),电子类企业有229家(其中外资企业20家,港澳台123家,民营企业84家)。电子类企业的分布分别是惠阳经济开发区13家、新圩59家、淡水41家、秋长46家、沙田27家、镇隆59家、永湖3家、良井2家、平潭5家。

  2、产品规模。20xx年全区规模以上的电子企业总产值达88.1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比去年增加17.5%。全区现有规模以上电子企业数52家,占全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数的21%;规模以上的电子企业分布分别是惠阳经济开发区7家、新圩14家、淡水6家、秋长5家、沙田9家、镇隆9家、永湖0家、良井1家、平潭1家。其中超亿元企业 11家,分别是:惠阳中建电讯制品有限公司、惠阳东亚电子制品有限公司、东芯电子科技(惠阳)有限公司、东弘电子(惠阳)有限公司、惠阳科惠电路有限公司、科迪电子科技(惠州)有限公司、惠阳东美音响制品有限公司、惠阳科惠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威世电子(惠州)有限公司、奥士康精密电路(惠州)有限公司、记忆科技电子(惠州)有限公司、广东新美锐科技有限公司。它们对推动全区的经济发展,把我区塑造成为电子强区起到积极作用。

  3、我区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

  (1)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较好,信息化综合指数稳步提升。几年来,我区通信主干网、IP城域网、广播电视网等物理网络快速发展,逐步建立健全网络测评体系及内部服务质量承诺等一系列服务,为我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基础服务。全区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建成了各项信息资源开发工程和信息化系统,稳步推进政务、

  企业、社会服务信息化,建成了区****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和惠州“e城”惠阳区****信息站。20xx年,全区固定电话普及率63部/百人,信息网络普及率20.88户/百人,电视人口覆盖率98%,广播人口覆盖率98%,全区信息化综合指数70.72%。

  (2)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明显,外向型特征突出。“十一五”时期以来,惠阳在“上规模、抓拳头、创名牌、搞集团、建网络、增效益”战略带动下,有力地推动了电子信息大企业集团的发展。据统计,20xx年,我区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品销售88.16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的工业总产值的47%,同比增长17.5%。充分体现了电子产业在我区工业产业中的支柱地位。

  (3)电子行业领头羊作用突出。20xx年,从几家重点电子行业情况看,联想科技园实现工业产值12.69亿元,实现销售产值12.32亿元,实现出口产值10.86亿元。联想科技生产的电脑主机板、印刷线路、电子计算机等产品,产品销往国内外各地。中建电讯实现工业、销售、出口产值均为16.2亿元,生产的无线电话机、有线电话机、移动电话、音乐播放器,产品主要销往欧美等地。东亚科技集团实现工业产值30多亿元,至今已建立东亚、东威、东弘、建威、东美、东芯、华声七个公司。生产的音讯、视讯、扬声器及网络网路产品在国际上享有领先地位,音箱产量高居占全球的前列。

  (4)电子产品结构多样化。目前,我区主要电子产品为电子计算机、电子陶瓷器件、套装音响扬声器、电感、线圈、变压器、DVD套装家庭剧院系统、电话机、移动电话、半导体集成电路、激光视盘机、

  录放机和组合音响、光学仪器等配件及成品。

  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我区电子信息产业虽然有一定的基础,近年来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整体发展速度仍不快,与周边的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我区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比重偏低,集成电路产业整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基础电子产品发展相对滞后;二是核心竞争力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的运行机制、管理水平,以及市场与产业规模经营的运作能力,明显地滞后于珠三角发达地区。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普遍薄弱,多数企业是以来料加工、装配为主;三是拥有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较少。全区没有进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的企业,国家著名品牌仅有1个。四是附加值偏低。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行业整体效益不高;五是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速度不快。增值服务比重较小,缺少国内知名的增值服务企业。六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没有形成,缺少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七是行业管理体系尚待完善,多头分散管理现象较为突出。

  三、促进我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国际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重点企业和专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集群为主线,以项目建设

  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多元化投资为支撑,加快实现我区电子信息产业的跨越发展。

  1、以《 纲要 》为统领,加强对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和实施。一是要根据信息产业发展方向,结合我区实际,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吸取省内外信息产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制定我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园区的载体功能,重点发展汽车电子、软件产业、电脑整机、新型显示器件等辐射力强、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集群。

  2、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提升产业综合实力, 构建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建设以先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做强做大电子信息制造业,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步伐,积极向上游和高端转移升级,提升产业档次。紧跟产业发展方向和趋势,结合我区的实际,大力发展现代通信、视听设备、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汽车电子、下一代网络设备等新型高端产业。实现产业从加工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移,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的产业。培育、扶持、保护和发展一批电子信息产业名牌产品,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我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建立和完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联系和合作机制,大力推动产、学、研。

产业调研报告8

  近年以来,合水县委、县政府把蔬菜产业开发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一、基本现状

  一是蔬菜面积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攀升。目前,全县年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9.56万亩,总产量达到15.8万吨,实现总产值10924.5万元。川区蔬菜面积占耕地面积由20xx年的30%增长到85%,塬面蔬菜面积占耕地面积由20xx年的15%增长到25%,全县农民人均蔬菜占有量935公斤,人均蔬菜纯收入484.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3%。经调查,20xx年设施蔬菜10060亩,其中日光温室260亩(不含新建316亩),总收入234万元,亩(棚)均收入9000元;塑料大棚5610亩,总收入3646.5万元,亩均收入6500元;塑料小拱棚4190亩,总收入628.5万元,亩均收入1500元。

  二是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品种体系逐步优化。引进示范了一代日光温室,示范推广了二代、三代节能日光温室、早春塑料大棚的建造及蔬菜栽培管理技术、二氧化碳施肥、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等20多项新技术;引进推广伊丽沙白甜瓜、双孢菇、嫁接西瓜、新22号尖椒等80多个名优特新瓜菜品种。通过宣传培训,物化补贴,算帐对比等形式使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100%,主导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

  三是依托独特自然优势,蔬菜基地初具规模。利用川区冬暖、春早、夏热的气候优势以及交通便利的条件,扩大蔬菜生产规模,形成了白黄瓜、西瓜、甜瓜、叶菜、马铃薯、甜椒六大特色产品蔬菜生产基地,建成蔬菜专业村10个,8亩以上蔬菜生产大户313户,5亩以上蔬菜生产大户2850户。

  四是依靠科学技术,栽培模式不断更新。经过县、乡(村)专业技术人员和菜农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探索出了独具特色优势、符合当地实际的“菜粮型”、“菜菜型、“菜经型”三种间作套种立体新模式,有效解决了蔬菜连作与病虫害防治的矛盾、轮作倒茬与产量效益的矛盾、淡旺季节生产与销售供应的矛盾,变传统的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种植模式为一年两熟或三熟,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生产效益。

  五是无公害意识不断增强,绿色蔬菜蓬勃发展。目前,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4万亩,占全县蔬菜总面积的25.1%,认证无公害产品5个,绿色农产品鸾罚┤现?个,起草和正在执行生产甘肃地方标准5项(甜椒、花生、向日葵、板桥白黄瓜、草莓),申请批准地方特色产品(庆阳板桥白黄瓜)地理标志1个,其中“板桥白黄瓜”通过甘肃省无公害认定授牌,已远销西安、兰州、银川等省会城市。

  六是产业化经营已具雏形,市场体系得到发展。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逐步扩大,全县现有县城南北2个蔬菜批零市场,有12个乡镇集贸市场, 5个蔬菜协会,2个专业合作社,有320名会员常年从事蔬菜贩运经销,已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乡村集贸市场为网点,集体和个体经销为主体的市场网络体系。20xx年全县蔬菜商品量18.5万吨,除满足县内消费外,有50%的产品销往外省区。

  七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蔬菜与粮食相比,有着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以设施蔬菜为例,一座日光温室(0.5亩)嫁接黄瓜套种辣椒纯收120xx元,折合亩收入2.4万元,投产比1:7.3,一座水泥立柱式塑料大棚(1亩)西瓜套种甘蓝纯收入12500元,折合亩收入1250,投产比1:6.9。蔬菜生产的高效益,为我县展现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广阔前景,蔬菜生产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二、存在问题

  1.蔬菜基地基础配套设施差。全县适宜种菜的四个川区,沿河道没有灌溉用电专线,菜农灌溉时从家中长距离拉线,既不方便又存在安全隐患,境内的拦河蓄水坝年久失修,受水灾破坏严重,目前已不能正常使用。丑家川、九顷湾两村蔬菜基地到主公路的路况差,影响和制约着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集约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目前,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技术指导和产品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

  3.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蔬菜产业效益虽然逐年有所提高,但整体科技含量不高。一是川区长期连作瓜菜,生产管理滞后,致使病害防治难度较大。二是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欠规范,少数菜农无公害意识不强,商品观念淡薄,产品质量不高。三是龙头加工企业少且规模小,档次低,没有深加工产品,辐射带动力不强。

  4.生产投入困难,规模发展缓慢。目前设施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但因建造费用高,一般农户有心无力,限制了设施蔬菜规模发展,政府缺乏扶持蔬菜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对策和建议

  1.深入实施“产业富民”战略,把发展蔬菜产业化摆到首要位置

  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思想意识,清除因循守旧、停滞不前和一切依赖政府的思想障碍,把发展蔬菜产业化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坚持把重点生产基地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形成发展合力,坚持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原则,将蔬菜产业培育成全县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一是要加快研究现有蔬菜龙头企业的发展问题。二是要大力搞好招商引资,吸引外地企业来合水创办加工龙头企业。三是建立完善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引导企业与农户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基本方式,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3.提高科技含量,创市场知名品牌

  蔬菜主管部门要认真抓好良种及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积极与甘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搞好协作,引进和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名优蔬菜新品种,建设优质品种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农药、新肥料,提升蔬菜产量、质量和档次。同时,要继续做好绿色无公害蔬菜认证工作,组织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合作组织及个人申报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努力扩大认证品牌蔬菜的基地规模,形成规模效益,提升品牌效应。

  4.完善蔬菜检测、检疫机构,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

  一是完善检测体系。以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依托,合理布局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通过配置速测仪器,免费培训检测人员等有效的手段,全面推进检测体系建设。二是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行资料登记备案制度,田间管理记录制度,产品质量检测制度等。三是搞好蔬菜产品质量检测,对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和饭店等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实行农产品质量抽样检测制度。四是积极推行蔬菜质量追溯制度,真正做到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立即追溯到生产、加工、营销者,为城乡居民健康消费提供可靠保障。

  5、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加强信息建设

  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村经济组织队伍,通过组建蔬菜专业经济组织,实现对外开拓市场,建立稳定可靠的营销网络,对内组织生产,筹措资金,协调服务等。同时,进一步加强信息体系建设。通过网络、展销会等各种途径,向外界推介我县蔬菜生产情况,吸引客商到合水投资发展。在农民、基地、市场、商贩中培育综合素质较高的代表,并构建由这些代表、主管部门、加工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信息网络,建立广泛的信息源,及时向基层和市场发送产销信息。

  6、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要健全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加快水利、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步伐。县财政应对生产大户、新品种应用、科技推广给予一定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放宽抵押条件,加大对积极从事蔬菜生产、加工、营销的企业和个人力度。根据国家对农业产业保险政策,做好蔬菜产业的保险工作,解除农民群众发展蔬菜产业的后顾之忧,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产业调研报告9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既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也是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质量的需要。随着全镇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节能环保事业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领导重视,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及监管力度,此次按照上级要求调研全县节能环保产业的产业结构、规模及产品质量水平,为下一步的行业管理、引导和扶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针、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节能环保产业总体情况

  我县节能环保产业目前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产业,是伴随着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大约有十来年的历史。这十年全县经济快速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相对滞后。

  全县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是依托地域和油田环境,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节能环保企业也日渐发展壮大,依靠三大产业链条中节能环保技术、设备的应用,节能环保产业势必会迅猛发展。

  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及骨干企业情况

  全县在节能环保产业的骨干企业主要是万达集团、胜通集团、东辰集团三大企业。所涉及的领域主要是化工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下一步,园区招商方向上会倾向生产、制造节能环保产品或装备,进行节能环保服务的企业。

  三、节能环保产业基础建设情况

  全县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节能环保教育培训体系。但是每年都会组织企业中层、高管和技术人员参与省市关于节能环保方面的培训,有时会组织人员去北大、清华、浙大等国内著名高校进行进修。

  四、节能环保产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总体规模相对偏小。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数量很少,生产规模也相对偏小,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

  (二)节能环保产品科技附加值低,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目前节能环保产业止步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自己开发和创新的技术、产品不多,没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三)节能环保产业信息相对缺乏。没有设立专门提供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信息的部门,只有少数单位在提供部分的、重复政策信息,由于节能环保产业信息的缺乏,许多企业或行业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现象;更有不少企业不了解国家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规划和政策,不了解国内外节能环保技术、市场的.发展状况等,只能踌躇不前,等待观望。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及意见建议

  我县正处在黄蓝两大战略的最前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在蓬勃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潜力产业,蕴藏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虽然现在节能环保产业在我镇尚不成熟,但是“十二五”期间,我县必将把握时机,将节能环保产业提入快车道,建立健全园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各项政策扶持措施,保障优秀的、潜力巨大的、适合地区发展的节能环保企业成长:

  (一)加强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省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实施一批重大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同时设立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节能环保产业装备国产化以及产业化项目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引导节能环保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投入。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来,尽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三)加快科技创新,增强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的科研投入,推进节能环保工艺技术试验基地的建设,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节能环保企业的联姻嫁接,组织研究开发国内迫切需要解决的节能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开展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

  (四)实施名牌战略,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推动企业开展ISO9000、ISO14000质量体系认证,培育一批以国产化和成套率高、工程造价低、工艺先进稳定、经济效益显著、有市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名牌产品,逐步从产品名牌向企业名牌、区域名牌拓展。

  (五)完善服务组织体系,营造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成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节能环保产业的领导和协调,进一步营造务实、高效、诚信、法制的服务环境,同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培育和发展规范有序的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建立和完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和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市场。

产业调研报告10

  近年来,省、市、区先后对发展乡村旅游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并把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乡村民宿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区作为宁波市最大的中心城区,北山南水,城乡兼具,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依托自身比较优势,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经济,不仅对加快我区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区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休闲江北的具体举措。因此,我区应该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经济。我们根据近期的实地调研走访,就此提些建议和意见,供参考。

  一、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区乡村民宿尚处于起步阶段,零星分布在洪塘街道的鞍山村、慈城镇的毛岙、五星、三勤村等地,称得上民宿的经营实体不足10家。如毛岙村现有民宿2家,23间标房,收费标准约为100元/天,每家年收入为30万元。但多数处于半停业状态,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据调研,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缺乏规划引导,项目配套不完善。我区尚未就乡村民宿发展出台相关规划,没有对民宿以及民宿相关旅游配套产品、设施等进行统筹谋划,民宿经济处于自我发展状态。发展民宿一般需要有两日以上的旅游行程作为配套,我区民宿发展可配套的旅游资源则较为零散,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如鞍山村,主要向游客推介的主打项目是北山游步道登山游、保国寺古代建筑游两个旅游产品,这两个旅游项目均可以在一天内完成,不足以使游客产生“住下来”的欲望,留不住游客使民宿产业发展受限。当前,全区实际正常运营的民宿没有几家,还没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知名度的民宿集聚发展区域。与德清、象山等地相比,我区乡村民宿发展明显滞后。

  (二)缺乏专业化运作,主题特色不突出。我区民宿经营者主要是当地农民,经营理念较狭窄,管理服务人员的职业化程度较低,民宿主题不突出、特色不明显。如,在房屋装修上照搬城市宾馆装修,缺乏乡土气息;在经营特色上,与象山的渔家乐、德清的洋家乐相比,缺乏自身吸引游客的亮点。其次,民宿的市场定位模糊,没有针对青年白领、退休职工等不同的消费者而进行市场细分。

  (三)发展环境有待优化,要素制约严重。一是受现有政策的制约。由于我区民宿是由农民自行建造,没有正规的施工单位,无法提供竣工验收报告,按照有关规定是不能取得消防安全许可证;同时1995年前建造没有房产证的农房,或有房产证但无环评报告的民宿都无法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开业后无法向消费者提供正规发票,意向开办民宿的经营业者对此顾虑较大。二是缺乏民宿经营用房。由于现行政策规定农村住房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层,最高不得超过8米”,导致大部分农村住房面积限制在200平方米左右,使民宿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受到限制。从毛岙村的调研情况看,除了农户因工作等原因迁到城镇后空置的房屋可用于开展民宿经营外,既要满足农户自身居住,又要有空余房屋用于民宿经营的农村住房几乎没有。三是缺乏资金。现在民宿经营主要是个体投资为主,自我发展,财力上不足以完善娱乐、购物、交通、卫生等旅游基础设施,使得区域规模效应不明显。毛岙村有两家经营状况较好的民宿经营者,各投入了200多万元用于农房改建、翻修,已无更多财力用于完善交通、卫生、村庄环境等公共配套,另一方面也缺乏建设主体资格。

  二、外地先进做法

  (一)象山农家客栈发展经验

  象山县依托旅游景区、农渔产业、山海资源、民俗文化和乡村环境,充分利用农家院落,积极发展“民食、民宿、民游”农家乐项目,先后出台了《象山县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家客栈”建设的实施意见》,实现农民家门口创业就业、增收致富,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2013年全县农家客栈共接待游客34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72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5%和91%。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县级层面成立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镇乡、街道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设立工作站;农家客栈有关村建立服务站;发挥县农家乐行业协会作用,引导农(渔)家乐各经营业主依法经营、提升服务。

  二是加大扶持政策。象山县对农户改建、税收、信用贷款均明确了扶持政策。如,县对农户改建每间标准房补助2000元,单张床铺的补助1500元,镇乡、街道按1:0。5以上比例给予配套。对农家客栈经营农户10户以上、床位在200张以上,且建立村级服务组织、设有游客接待中心和其他必要的旅游配套设施的村,县财政给予8万元的补助。对列入县农家客栈计划建设村,验收后3年内其缴纳税收当年地方财政所得部分全额奖励给村集体,用于日常管理和村庄环境整治。开展农家客栈经营户信用等级评定,积极开展小额贷款服务,并给予利率优惠。

  三是规范经营管理。县公安、消防、卫生、环保、工商等部门简化审批手续,强化对农家客栈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培训,推进农家客栈规范化发展。因地制宜制订农家客栈消防、治安安全和卫生、环保标准,促进农家客栈标准化建设。

  (二)德清农(洋)家乐开发经验

  近年来,德清县依托莫干山、下渚湖的自然禀赋,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目前全县共有农家乐200多家,其中以“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近50多家。2013年全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70。2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07亿元。

  一是形成合力。县政府成立农家乐休闲旅游领导小组,制定《关于促进农家乐发展的若干意见》,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成立县农(洋)家协会和西部涉外休闲度假项目服务小组,会同建设、国土等职能部门,针对精品项目予以特事特办,合理营造良性发展氛围。

  二是做精项目。选择环莫干山和下渚湖区块实施精品示范工程,聘请专业设计师上门服务,完成一批精品特色农(洋)家乐改造;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投资政策,吸引文化人士前来投资,兴办具有文化内涵的精品“洋家乐”,提升区域品位,如裸心谷、法国山居等,其中裸心谷年营业额达1亿元。

  三是实现多元发展。在发展农户单体经营同时,积极引入青年旅社、文化公司、国际友人、创意人士等多元投资经营者,打造单体农户、国际度假村、废旧老宅改造、户外俱乐部、大型农庄、文化创意会所型等不同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四是加强产业融合。通过规划引导,将特色种养殖业、本地饮食文化特色与农家乐联动发展,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

  三、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情况,结合借鉴外地乡村民宿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做法,我们对加快发展我区乡村民宿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规划布局,试点先行。建议区政府研究制定民宿发展的布局规划,对现有民宿发展摸底排查,并根据自然景观、村庄条件等,出台相应的民宿发展规划线路图,明确重点发展区域,与新农村建设、拆迁和保留村规划等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形成目标明确、布局合理、定位科学、特色鲜明的民宿发展规划。规划编制时要注意江北农村地处城市近郊的区位,准确定位。建议对毛岙、三勤、鞍山等具有资源优势和建设基础的村先行试点,可通过村统一经营、村民自主经营或引入工商企业主体等多种模式进行开发,突出民俗活动、农业体验、休闲娱乐、健身养老等不同主题,打造适合不同消费者群体、多层次、多元化的乡村民宿产业体系。

  (二)加大政策扶持,突破制约。建议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乡村民宿经济的发展:一是在民宿建房用地保障和容积率控制方面,建议拓宽民宿建设用地渠道,放宽容积率指标控制,简化审批程序,保障民宿发展用地需求,对于用于民宿发展的临时建筑在政策上予以适当突破。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借鉴象山的经验,对民宿经营户按床位给予一定的补助;对有一定规模民宿经营户数的村建设旅游配套设施或游客接待中心等,给予适当的补助;对于资源禀赋较好、市场前景广阔的精品项目予以重点补助。三是在环保、工商、消防等准入许可和经营许可的.审批事项上要有所突破。建议有关部门学习借鉴外地的经验和做法,坚持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制订准入门槛和审批办法,设置相关达标要求的政策,对符合达标要求的民宿发放证件,以保证其正常经营。

  (三)加强指导和服务,确保有序发展。一是建议区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服务,帮助试点村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和分析,根据试点村的特点和优势,按照市场细分原则来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准确定位。指导有关试点村制订专业化、商业化的发展项目,提升民宿产业整体品质。二是积极发挥政府的招商引资平台作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游公司的合作、对接,利用旅游企业的财力、智力以及营销策划经验,进行专业的招引和开发。三是借鉴外地的经验,建立行业协会,强化设计,组织开展民宿业主和服务人员的经营理念、营销策划、管理服务技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档次。四是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民宿发展的服务质量、消防、卫生等的监管,确保有序发展,实现诚信经营,提升知名度,打造民宿经济的品牌。

  (四)理顺机制,强化合力,完善配套。一是建议借鉴德清、象山等民宿产业相对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由区政府牵头,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乡村民宿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建立重大事项议事协调例会制度,定期协商解决乡村民宿在发展中遇到的办证难、资金筹措渠道单一、经营管理缺乏专业化运作、配套不完善等难题。二是建议区农村工作和旅游管理部门应该把发展乡村民宿作为农民增收和旅游经济的重要工作来抓,与所属民宿村的街道、镇形成工作合力,齐抓共管,推进民宿经济的发展。三是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要加大对民宿发展区域的旅游交通、便民设施、生活设施等建设资金的投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同时对民宿村生活污水处理、道路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的整理要加大力度,也要增加村自行车健身道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加快推进乡村民宿发展区域周边的旅游项目的建设,增加可游性,使乡村民宿和旅游项目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局面。同时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管理,在民俗活动、农业体验、休闲娱乐、健身养老等方面进行培育或支持,将特色种养殖业、本地饮食文化特色与农家乐联动发展,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

产业调研报告11

  为认真贯彻落实好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精神,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研究探讨推动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措施,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5月3日至5月15日,市工信委王松平主任率领工信委分管经济运行、节能降耗、工业投资、园区建设、中小企业发展等委领导及有关科室负责人共21人到全市9个县(市)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投产企业达产增效、竣工企业投产达产情况;工业园区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受环评限批影响项目环评限批解除后项目备案及推进情况;招商引资在谈项目落地情况;50户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以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需要市工信委帮助解决的问题进行调研。调研组采取现场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等形式开展调研工作。从总体情况看,我市12个工业园区建设日益提高,工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园区管理体制基本健全,发展后劲和活力进一步显现,园区经济在工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支柱作用更为突出,已成为工业经济主要增长极。

  一、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一)管理体制

  为抢抓“桥头堡”建设机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去年8月25日,市委市研究出台了《中国共产党曲靖市委曲靖市人民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决定》(曲发?20xx)21号)(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每个县(市)区成立工业园区管委会,作为同级的议事协调机构,全权管理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九个县市区的工业园区管委会专兼职副主任选配到位履职,管委会内设“一室三局”人员除马龙还没有选派到位外,陆良、师宗、罗平、富源、麒麟、沾益、会泽7个县市区的“一室三局”机构设置及人员选配到位履职,宣威工业园区同宣威开发区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内设机构没有重新设置。管委会机构设置,人员选派和基本到位。

  (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一季度全市12个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69亿元,同比下降4.13%,其中工业投资24.04亿元,同比下降3.03%,基础设施投资2.48亿元,同比增长25.51%。标准厂房建设完成投资1.8亿元,同比增长30.4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加,但总体讲,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欠季度目标数较大,工业投资只完成了季度目标数的50.24%,欠23.81亿元。完成较好的是宣威、富源、会泽、麻黄,分别完成目标进度数的101%、99.76%、95.53%和85.83%,完成不足30%的是越州、马龙、罗平、师宗、南海子,分别为23.53%、20%、16.47%、7.06%和3.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只完成了目标数的35.94%,欠4.42亿元。完成较好的宣威,完成目标进度数的105%。越州、煤化工、陆良没有基础设施投入。

  (三)经济运行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6个,市级重点工业园区6个,规划面积374.7平方公里,总体上形成了由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园区和市级园区组成的多层次园区体系,培植和构建了以新材料、化工、冶金、机械装备、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为主体的六大支柱产业体系。“十一五”期间,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1.37亿元,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6.94亿元。20xx年,全市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达59.44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693.2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43.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63.01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4.93亿元;上交税金21.35亿元;园区内企业总数达到414户,从业人员8.49万人。今年一季度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77.97亿元,同比增长20.51%,完成季度目标数215亿元的82.78%,欠37.0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78亿元,同比增长12.07%,完成季度目标数的69亿元的57.65%,欠29.22亿元;上缴税金3.8亿元,同比下降44、63%,完成季度目标数的49.71%,欠3.845亿元。全市12个工业园区没有一个园区全额完成季度目标。

  (四)招商引资

  20xx年1-3月,全市共有国内合作实施项188项,项目总投资1894亿元,合作方总投资1883亿元;筹建项目21个,在建项目139个,完成项目27个,签约项目1个;其中工业项目128个,优势产业127个。我市各工业园区一季度工业园区累计新签约项目20个,在谈项目40个。

  (五)规划修编

  按照《云南省人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云政发185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曲靖市在省要求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城镇近期建设规划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按照“靠城不进城、发展有空间、相互有依托”的要求,对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工作,规划修编各项工有序进行。我市麒麟、宣威、富源被列为国家级利用低丘缓坡荒滩试点,陆良、师宗、罗平、马龙、会泽、沾益被列为利用低丘缓坡荒滩省级试点县,20xx年2月9日,市授权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市国土、规划、工信、林业四部门对我市九个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近期建设规划、林业保护利用规划和工业园区规划四个规划衔接成果进行了市级联合审查,并已以通过。到目前为止,罗平县、会泽县修编后的规划已经通过县、市两级组织的评审,待修改完善后报省工信委评审备案,马龙园区修编后的规划以及轻工基地规划已经完成并通过了县级评审,待市级评审后报省评审备案,其他园区规划修编工作正在文本编制过程中。

  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去年市委市出台了《决定》,园区管委会作为同级的议事协调机构,虽人员除马龙外,基本配齐,也已授权,但实际工作中难于充分行使职权。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还停留在为了项目而建设,没有真正做到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先行,园区开发力度能力较弱,只有陆良、罗平、马龙、会泽开展了土地预收储工作。现已开发建设区电力配套没有协调一致,所到县市区多反映现有企业用电的问题。

  (三)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较少。我市工业园区现有具备招商的储备项目95个,再谈项目只有40个,不足储备项目的.一半,签约项目只占储备项目的五分之一,而开工建设大项目没有。

  (四)经济运行情况和投资情况堪忧。曲靖的加工制造业,除烟草外,主要是以重化工和冶金两大支柱产业为主,受世界金融危机、希腊债务危机和我国调控房地产也的影响,我市的煤炭、焦化、钢铁等产业的产能、产量、价格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我市工业园区经济运行和投资。从调研的情况和一季度的报表情况分析看,同比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同比是两位数的增加,但固定资产投资降低3.03个百分点;上缴税金大幅降低,减低38.74个百分点;企业利润除西城、师宗、会泽、罗平没有出现亏损外,其它园区出现亏损。

  (五)产品结构单一。我市12个园区的规划布局非常雷同,基本上都是围绕化工、冶金两大产业进行发展,没有真正形成依靠资源,错位发展的格局。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园区还停留在原料的初级加工上,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园区产业链的延伸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三、当前的困难

  (一)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缺口较大,各级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与园区发展那的实际需求差距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二)企业融资贷款困难。受宏观政策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货币政策任然偏紧,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大部分中下企业融资尤为困难,资金链绷紧甚至有可能出现断裂的风险。

  (三)项目支撑不够。由于目前招商引资政策不够完善,加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签约率不高,项目落地不多,项目推进不快。总体上看,园区大项目不多,主导产业不突出,特色产业未形成,园区经济总量小、层次低、竞争力弱。

  (四)用地成本增加。去年9月,省委、省实施“工业上山,()城镇上山”的政策,按照新的土地政策,需要征收坝区耕地质量补偿费,据不完全统计,我市需增加的用地成本麒麟麻黄达37万元/亩,南海子达28万元/亩,其它地区达18.7万元/亩,用地供给成本大大增加,项目推进、落地更加困难,有一部分再谈项目推进较为缓慢或停止。

  四、建议和意见

  (一)强化考核。根据《决定》提出的要求,我市工业园区实施“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行动计划,要对各工业园区实施考核,建议尽快促成市出台园区考试实施办法,逐一落实《决定》的有关政策,激发园区活力,掀起园区发展新景象,以工业园区的“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推动我市工业的跨越发展。

  (二)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建议市委市督促各部门和县(市)区尽快出台加快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省委省今年3月17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跨越发展决定》和市委市去年8月25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决定》的相关对园区建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园区新增税收部分留给园区作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从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园区的承载力。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筑巢引凤的基础上,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议市委、市促使各县(市)区出台招商引资相关激励机制,确保招商引资取得突破。

  (四)召开园区用电工作协调会。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当前已经出现的电力配套设施的滞后等问题,建议由我委主持,邀请市供电局;县(市)区分管领导、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工信局分管领导;县供电公司是就园区规划修编后和近几年发展的情况,电力配套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当前急需解决的等问题召开专题座谈会进行协调。

产业调研报告12

  十五”期间,广西自治区抓住“东桑西移”机遇,蚕业迅猛发展,去年,养蚕量和产茧量全国第一。引起了全国蚕业界广泛关注。为加速我市蚕业发展,推进蚕业产业化,4月中旬,市蚕业总站和部分县、区蚕桑局长赴广西宜州市、鹿寨县对蚕业运行机制和产业化政策措施等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十五”成就

  1、广西蚕业基本情况和“十五”成就。广西具有发展桑蚕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全年可养蚕8-10批次,与江浙地区和四川相比,春茧可提早1月上市,秋茧推迟1月收市;人平耕地多,可以规模化发展。20xx年广西桑园面积30万亩,产茧2.45万吨(49万担),20xx年,桑园增长到141万亩(投产114万亩),产茧13.5万吨(270万担)。全区养蚕户62万户,户平桑园达2.3亩;发种近400万张,户平养蚕达6.5张,蚕农售茧收入27亿元,户平收入4355元。河池、南宁、来宾、柳州、贵港五市桑园面积占了全区92.06%,鲜茧产量占了89.38%。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2、宜州市基本情况和“十五”成就。宜州市属河池市所辖,位于桂西北河池市东部,辖7镇9乡,总人口62万,11.2万户,面积3896平方公里,耕地113万亩。从20xx年起,以每年扩种3万亩桑园的速度发展,去年,桑园总面积达22万亩(其中投产面积18万亩),养蚕70万张,产茧量2.93万吨(58.6万担),蚕农售茧总收入5.8亿元,户均收入6277元。宜州市是全国产茧第一大县(市)。

  3、鹿寨县基本概况和“十五”成就。鹿寨县属柳州市所辖,位于桂中偏东北,总面积33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1.4万亩,人口48.26万人,农业人口40.02万人。20xx年桑园面积3.59万亩压滤机滤布,养蚕量9.38万张,产茧3519吨,20xx年桑园达10.26万亩,养蚕22.47万张,产茧量8540吨(17.08万担)。20xx年,蚕农总数4.26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4.15%,年产茧量超过万担的乡镇有5个,全县蚕农鲜茧销售总收入17163万元,收入超过1万元的户有6500多户。农民人均纯收入3085元。

  二、推进产业化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广西推进桑蚕业产业化主要措施和经验是领导重视、政策推动、资金扶持、政府引导和科技带动。

  1、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对桑蚕产业定位准确,为发展营造了浓厚氛围是广西桑蚕产业迅猛发展的最大动力。20xx年,广西自治区党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研蚕桑生产,并对加快桑蚕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xx年初,在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自治区政府把桑蚕产业列为广西重点加快发展11大新兴农业优势产业之首,明确提出,把桑蚕产业发展成为继蔗糖产业之后在全国甚至全球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区农业厅把桑蚕业确定为“第一产业”,一把手亲自抓,厅领导每月召开一次专门研究桑蚕生产的工作例会。同时,增加资金投入,确保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省目标的实现。

  20xx年以来,宜州市把建成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专门组织领导机构“蚕业生产办公室”,县农技推广中心设立蚕业指导站,各乡镇指定一名领导及专职农技人员负责桑蚕生产。鹿寨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十五’期间,全县建成10万亩优质桑园”的发展目标,决心打造“广西第一,全国前列”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县上成立蚕业生产办公室,乡镇设立蚕办,村设立蚕业辅导员,重点蚕区的村级农科员全部转任蚕管员,分级负责蚕业生产领导、管理和科技服务。

  2、政策引导,扶持有力。宜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给予小额信贷、财政贴息;二是采取资金扶持,鼓励连片种植,实行规模化经营。凡是连片种植500亩以上,每亩由财政补助50-100元;建设养蚕用房用地按临时生产用地给予优先审批。鹿寨县财政每年都安排50-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桑蚕生产。

  3、市场放开,规范管理,价格放开,反哺农业。宜州市1999年已开放市场。目前,广西鲜茧收购政策和做法是市场放开、价格放开、规范管理、有序竞争、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相对集中、扩大辐射、合理布局。鲜茧收购严格实行资格认定审批和行业自律管理办法,从制度和行业自律方面规范鲜茧收购行为。

  政府重点保护农民利益,农民从市场直接受到反哺。滤布在正常市场价格波动范围内,农民售茧随行就市,从市场获得较高的利润,承担价格正常波动的市场风险。农民从市场受益很大,生产积极性很高,也有较强的市场风险意识。在价格跌出正常波动范围时,农民享受企业保底收购价格。市场风险完全由蚕茧收购企业和个体老板承担,抬价抢购和压级压价基本不存在,市场竞争有序。鲜茧收购化蛹率达到95%以上。

  广西蚕种价格也是完全放开,价格随供求数量上下浮动,但市场管理是规范的,质量管理是严格的。蚕种平均价格达35-45元,比我省高出60-100%。

  三、广西在发展生产和推进产业化进程中有“三大”,取得了“三高”效果。

  一是气魄大。广西农业厅在制定蚕业“十五”规划时提出,“十五”末桑园面积达到80万亩,蚕茧产量达到8万吨(160万担)。20xx年,又提出尽快成为全国第一。20xx年实现了全国第一,桑园面积达到141万亩,蚕茧产量达270万担,分别比规划增加了76%和70%。鹿寨县在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又提出了要赶超宜州市,到20xx年,实现全县有桑园30万亩,年产茧100万担,桑蚕业产值达30亿元的'规划目标。

  二是决心大。广西在制定规划后,20xx年同样遭遇了蚕茧价格仅7元/Kg的低价,但广西农业厅、蚕业总站和各蚕业主产区都没有动摇,坚持不懈地推进桑蚕产业化,并且,每年的增长速度都达到40%,终于迎来蚕业大好新形势,实现了全国第一的目标。

  三是规模大。全区蚕业生产集中在河池、南宁、来宾、柳州、贵港五大优势蚕区的15个县(市)。20xx年,全区有7个县(市)年产鲜茧10万担以上。河池市所辖11个县(市、区),桑园面积超万亩的有6个县(市);种桑面积达到5亩以上的农户有3.95万户。南宁市桑园面积达29.85万亩,占全区21.2%,养蚕95.54万张,占了全区23.9%。

  四是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程度高。在主产区是一片连一片的桑园,从数十亩到数百亩,最大成片达4500亩。在非蚕区则不见一株桑树,不养一条蚕。20xx年,河池市桑园32.66万亩,占全区桑园的23.2%,而宜州市桑园22万亩,又占了河池市67.4%;河池市产茧84.92万担,占全区31.5%,宜州市产茧达58.6万担,占了河池市的69%。20xx年南宁市养蚕户只有124121户,户均桑园达到2.41亩,有20亩以上连片桑园数达到4623片,占南宁市桑园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宜州市刘三姐乡洛漏村孟山屯是典型的蚕桑专业村,全屯33户137人,桑园面积345亩,户均10.5亩,20xx年养蚕20xx张,产茧83.5吨,产值180.7万元,户均收入5.47万元,是远近闻名依靠蚕业生产致富的小康村。

  面对蚕业新的大好形势,广西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明确提出将现有15个主产县(市)巩固提高,发展壮大,不再发展新区和不鼓励其他县(市)发展。

  五是科技水平和蚕茧质量高。20xx年,宜州市亩桑产茧量161.4Kg,单张产茧量41.4Kg;方格簇使用面达99.5%,省力化饲养面达90%;共育面占40%多,共育户的三龄小蚕供不应求,正呈蓬勃发展之势。鹿寨县先进技术应用覆盖桑园面积9.76万亩,覆盖率达到95.12%;方格簇应用面达到98.6%;所缫80%以上的白厂丝质量达到4A级标准。

  六是服务社会化程度高。乡镇蚕桑辅导员负责蚕种销售和技术指导,共育户也负责购买其小蚕农户的技术指导。乡镇蚕桑辅导员没有固定工资,靠销售蚕种获取收入。每张蚕种的价差达3-4元,每个乡镇蚕桑辅导员平均年收入达3-4万元。乡镇蚕桑辅导员收入多,积极性很高,工作很认真。共育户小蚕销售收入高,对质量把关严格。宜州市北牙乡一小蚕共育户现有小蚕专用桑园80亩,每批共育三龄小蚕可达1200张,去年共育量达10000余张,销售收入80万元,获纯利20余万元。每批小蚕供不应求,蚕农早晨4点多就排队争相购买。三、几点建议

  1、领导重视是广西蚕业生产迅猛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我市蚕丝产业链完整,是一大优势。应重视我市蚕业生产对富民增收、发展城市经济的作用,各级党政要加强对蚕业生产的领导。

  2、要加大对蚕桑生产的投入。建立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保障、蚕农投入为主体的投入机制。在政府投入方面,一是各级财政要把蚕桑基地建设纳入大农业投入的“盘子”进行统筹考虑,列入专项发展资金。二是将蚕业作为我市优势产业项目向上级争取立项,争取资金支持。应保证蚕桑(业)局的工作经费。

  3、应建立蚕桑生产专项资金,企业应成为基地建设的主体。我市政府财力有限,但我市目前各县(市)区蚕茧收购是一家公司垄断或两家分享,公司获得了较大的利润,享受了生产发展的成果,政府应该制定政策,在收购环节每公斤干茧提取一定的生产扶持费,用于基地建设。

  4、大力抓好西充、南部等6个基地县(市)区和40个基地乡镇的建设,使每县(市)区产茧量达到6万担以上,每个基地乡镇养蚕量达到8000-10000张,40个基地乡镇产茧量达全市75-80%。

  5、加强和改革现行服务体系。要把蚕桑基地乡镇和重点乡镇的蚕桑员进入农技服务中心,养蚕1000张以上的乡镇要有专职蚕桑辅导员,3000张以上乡镇要有2名蚕桑辅导员

  6、广西蚕茧原料富余,加工不足,我市有较强加工能力和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我市优势和广西宜州市、鹿寨县等主产区联合发展生产和加工。

产业调研报告13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从总体上把握和摸清我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为领导完善决策部署提供服务,我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对我镇农业产业化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桥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一是往年在花桥村委会种植食用菌50亩,正常种植36亩,品种有大球盖菇、平菇、香菇。近年来,随着四川、昆明、浙江等主产地的种植品种更新,食用菌的价格也在一路走高,特别是20xx年上半年,种植户亩均可达9000元左右。产值达40余万元。如能在年中期保证玉米地种植的原料、资金及技术条件,种植前景不可估量。同时据调查发现,花乔地区的大球盖菇在窝堵地区种植产量高于花乔,现在大量的种植户也向窝堵地区转移,当地特殊的水文气候和农户多年的种植经验,相信食用菌种植将成为当地增产增收的新亮点。

  二是20xx年元谋闽中公司在高桥村委会承包220亩土地,种植香葱,品种为中国葱、火葱,虽然种植前期历经波折,今年产量产值还未知,但前期有镇党委政府、县农业局及当地农户的热情参予,公司还是将高桥当作种植基地来投入开发,在20xx年,还将引进德国米葱进行种植,同时,进一步推广、扩大出口西兰花种植面积,预计发展带动20xx亩。公司高层也经过实地考查,现正在筹备资金投入、土地征集及加工企业建设阶段。

  三是马鞍村委会段丽在下以坝承包80余亩土地,种植大荚豌豆50亩,市场前景可观,12月份上市可达9-11元/公斤。由于受气候的影响,20xx年秋冬季损失达30万元左右,但其本人还将在20xx年1月份种植西兰花,主要品种黄选、玉秀。由于受资金投入、运距条件和技术成本的限制,该种植户所种植的产品只能供给昆明部分市场用作散货,但来年武定到昆明的高速公路打通,其产品就可直供昆明蔬菜市场的鲜货,甚至出口,产值将翻数倍。同时,高速公路的开通,也将意味着武定、高桥成为昆明“菜篮子”的前沿,昆明蔬菜基地的滩头。

  四是早青豌豆种植面积逐步趋于稳定。主要种植地区集中在上片西菊拉、小河、己梯、庄良等村委会,年种植面积约为8000亩,产量达320万公斤,产值6000余万元,下片大村、花桥、老滔等山区村委会面积也在逐年扩大。在来年只要依托品种改良和进一步合理调整种植茬口和节令,就可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增加有限土地的高效产出。

  (二)优势主导产业趋于明显。以上片为主的早青豌豆种植;花桥村委会的食用菌种植;闽中公司高桥基地种植的香葱;种植大户段丽种植的西兰花等产业,这些产业都体现了企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特征,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三)农业生产标准化逐年提高。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特色、无公害和绿色为主的农产品生产要求,正认真组织上报上片早青豌豆和下片水稻两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在来年将可使高桥地区近2.6万亩土地认证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同时,将进一步争取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农产品论证步伐。让高桥适应新的农产品生产制度。

  (四)常规农业发展走上正轨

  一是受上级部门及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体系逐步理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我镇农业科技单位以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了我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是通过新品种试验示范、良种推广面积逐年扩大。高桥属于冷凉坝区,单一典型形小区域气候使得水稻、及玉米品种发展受到极大限制,适应性、高产性品种较少,经过多年的摸索研究,以及各项试验示范项目的完成,良种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各项科技措施得以常规化实施。

  三是农民培训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通过示范县项目建设品种培训、高产示范区建设高产培训、测土配方项目科学施肥培训、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农民培训工作已步入正常轨道,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快速发展,县镇

  两级都建立农业相关网站,及时搜集发布农业信息,初步形成了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供求、价格、进出口等信息服务的体系。

  二、高桥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瓶颈”问题

  高桥镇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当中,老的单一农户零散种植方式已然不合时宜,每一个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种植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而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是就是土地的高度集中,首当其冲的土地流转问题也成为阻碍高桥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对此问题,特别表现在三点:

  1、群众意识淡薄,对土地流转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到位,认为自己是农民,没有土地我们还能做什么,更有少数人拿着是草,放开是宝,宁愿长草也不放开经营。

  2、农田水利及道路条件等基础设施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什么是自然灾害,我个人认为,要你下雨时你不下是灾,要你干旱时你不干也是灾,而放眼高桥的土地,不下雨时就旱,下雨时就涝,能排能灌的有多少。

  3、少数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单方面认为土地流转是企业和农户的事,与我何干?没有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会主动的提前预见性的看待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农民诚信意识缺失。诚信缺失的现实原因是农户的短期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利益相矛盾,产业发展长期性与市场竞争短期性相矛盾的结果。其实只要有第三方的介入,建立三方认同的一些长效保障机制,该问题自能迎刃而解。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它的带动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进程和效益,但现阶段我镇的龙头企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构单一,吸引的外来资本和社会投入不多,规模效益低,带动能力不强,带动面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有限。

  (四)土壤、气候等条件恶劣,部分土地贫瘠干旱或者涝灾严重,年头旱涝冰雹灾害频发,年尾霜冻冰冻频繁。

  (五)轻商、轻种植户现象存在,引进办法不多,而引进后扶持及管理脱节。

  三、20xx年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应措施及发展规划

  (一)相应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必须扎实做好以下几点。

  1、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不仅仅是成立组织,开协调会议,而是要突出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整合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好产业化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土地流转问题,应按照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积极提供流转服务。据一份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统计显示,调查县中已有85.5%的.乡镇依托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建立了流转服务组织,为农民流转土地提供流转信息、法律政策咨询、价格评估、指导合同签订、协调利益关系和调处流转纠纷等服务。在50%的调查县中,由乡村组织提供服务的流转面积已占流转总面积的50%以上。同时,我镇应采取措施支持鼓励流转。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拿出专项经费支持鼓励流转。目前已有11.3%的县(市)拿出专项资金加强土地整理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通过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有5%的县拿出专项资金对流转双方给予适当补贴。

  2、切实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科技、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保证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需求,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技术含量不高的瓶颈制约。

  3、采取切实措施,培育发展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发展,其核心是要有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因此,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本着“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外向型”的思路,按照“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以中小型龙头企业为辅,多元启动,群体发展”的原则,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

  4、是大力发展一批。吸引有雄厚资金的民营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为农业产业化增添新活力。通过兴办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壮大龙头企业的规模与实力,做强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

  5、切实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工作

  从提升科学意识和基本技能着眼,从营造科普环境,培养科普队伍,强化科普手段入手,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大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生产技能。

  (二)20xx年发展规划

  1、依托各级各部门力量,引进及帮扶现有种植企业及种植户,其中,发展小葱xx00亩,西兰花xx00亩,食用菌50万平方米,早青豌豆扩大下片种植面积,提高品质,力争种植面积达到xx000亩,产值达850万元。

  2、引进1-2家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发展新品种种植200亩。

  3、争取元谋闽中公司及种植大户到高桥注册公司,投资办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稳定种植农户信心。

  4、继续做好常规农产品的试验示范,良种推广,优质农资供给。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及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5、完成20xx年武定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设。

产业调研报告14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为促进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助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郝德恒同志带领下,深入渠县、宣汉、通川区和市本级相关文化单位、企业,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状况

  全市目前文化队伍共有xxxxx人,其中:文广系统xxxx人、社会科学界会员xxxxx人、各级文联机关及会员xxxx人;本科以上学历占xx。x%,副高职称以上占x。x%;xx岁及以下人员占xx。x%,xx岁以上人员占xx。x%;具有一定声望的专业戏剧编剧、曲艺作者、舞美编导xx余名,民间艺术大师x人(其中国家级x人、省级x人),非物质文化艺术传人xxx人、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xxx人。在文联所属协会会员中,有国家级会员xx人,省级会员xxx人,市级会员xxxx人,县级会员xxxx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x万余人,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数量不详。

  二、问题成因

  总体看来,在各级党政的重视下,全市文化人才近年来虽数量有所增加、质量上有所提升,但与建设“文化强市”对文化人才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人才培养培训不到位。

  一是抓好文化人才培养培训的氛围不浓,政策支持不够,没有设立文化人才建设专项基金。对发展潜力大的可塑文化人才没有在遴选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培养。

  二是各文化部门、单位由于受经费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对业内人才的培训几乎为零,即使有也多数以会代训,存在层次较低、针对性差等问题,导致文化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流于形式,考核、管理不严。其原因是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决策层面,存在重设施、轻人才的现象。在管理层面,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看,文化队伍总体年龄偏大,特别是乡镇文化站人员平均年龄在xx岁以上。

  一些学科和专业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xx岁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比重很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中,年龄在xx岁以上的占比达xx%以上。从专业结构看,戏剧、舞台艺术、文化经营管理、网络技术、图书情报信息等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大多数文化单位存在编制满员而专业人员短缺的现象。市艺术团由于缺乏创作、编导、主演、主奏人员,致使难以推出新剧目及精品剧目。市文化馆因为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力量薄弱,严重制约了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全市文化产业经营者大多数文化程度偏低,经营理念和手段落后,复合型人才、新型产业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打造出知名文化企业,原创动漫项目也处于空白状态。从知识结构看,有的学科和专业人才学历层次偏低。全市文广系统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仅占xx。x%。文化人才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人事体制和编制所限,需要的人才进不来,非专业人员出不去。二是文化专业人才少导致仅有的专业人才工作繁忙、疲于应付,难以进修深造;文化部门、单位只有依靠仅有的专业人员应付工作,难以实现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更无心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

  (三)人才分布不均衡。

  调查显示,我市传统文化人才所占比例远多于现代传媒和文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且文化人才大多数向市本级和县级聚集,乡镇、村级为数甚少,多数乡镇甚至没有文化专干从事相关工作,对于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活动十分不利。原因是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投入不足,造成乡村文化设施落后,留不住人。

  (四)精英文化人才匮乏。

  一是“先天不足”。全市文化人才队伍来源较杂,科班出身少,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不高。

  二是“进人难”。高层次人才引不进来,自己培养的人才又难留住。一些有发展潜力、小有名气的人才觉得在市上工作发展空间小,没奔头而往往选择离开。

  三是“大师”少。在全省或全国知名的文化人才较少,大师级文化领军人物不多,导致达州文化难以跨越地域界限,走向全省或全国。因编剧、导演、舞美、表演等方面的大师级本地人才缺乏,开展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还得到外地雇人。报业、广播电视缺乏宣传策划人才,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中高端人才紧缺,特别是文化建设急需的领军人物、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能力强的复合性文化人才严重匮乏。主要症结在于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机制不健全。

  (五)管理人才不足不强。

  我市文化管理人员多数是由行政单位调入,真正懂文化管理的人才较少。特别是大部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主要负责人还没到位,执法人员到位缓慢。省编办核定我市执法事业编制xxx名,目前只到位xx人,现有执法队伍中不具备执法资格的xx名工勤人员因各种原因不能分流,直接影响文化市场培育,特别是文化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文化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不顺。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成立市文化人才建设领导小组,把文化人才建设纳入人才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范围,对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问题定期研究、切实解决。认真落实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文化人才建设制度,并把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纳入对人才管理部门和文化单位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形成齐抓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和工作机制。

  (二)摸清家底,建全队伍。

  一是在全市开展文化人才普查工作,建立文化人才资源信息库,全面掌握全市文化人才动态情况。

  二是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配齐配强乡镇(街道)文化工作专职人员。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促使我市文化人才总量增加、结构合理、平衡发展。

  三是加快文化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尽快完成市、县综合执法队班子配备,及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化综合执法人员,保证执法工作正常开展;按川编发〔xxxx〕xx号文件第三条规范人员管理之规定,切实安置好全市文化综合执法机构现有xx名工勤人员。

  (三)加强培养,提升素质。

  一是抓紧引进和培养一批善于开拓文化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文化“走出去”以扩大影响的典型人才,为达州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强化继续教育培训。全面推进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将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挂钩。通过对乡村社区群众文化人才实行从业资格认证和聘用制度,提高其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通过举办各类特色文化节庆活动,让中青年文化工作者承担文化重点工作、重大课题项目,采取下基层采访、演出、体验生活和外出参加各类赛事活动等让中青年文化人才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通过与名人合作、跟大师学艺,培养一批地方文化名人和大师。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民间文化人才,延续传统文化项目的传承。

  三是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文化人才机制。支持全市文化单位与省内外高等院校、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鼓励四川文理学院、市职业技术学院和中职学校开设文化创意、影视制作、传统工艺美术等专业,支持学院与文化企业、园区合作建立文化人才培养基地。

  四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文化工作者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高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

  (四)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创新人才观念。遵循文化产品创作和文化人才成长规律,珍惜、爱护、用好文化人才,创造宽松包容的良好社会环境,增强文化人才集聚效应。

  二是继续开展“德艺双馨”文化名人评选工作,努力培育、包装在全省具有影响的文化名人。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协调各新闻单位,对文化领域有影响的拔尖人才和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宣传。积极做好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奖项的推荐选拔,对获奖者进行大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加大对重要创作成果的展示力度,每年对全市书画、摄影、戏曲剧本、小说散文、歌词歌曲、动漫动画等文化艺术创作进行汇总梳理,对优秀作品通过书画展、专场汇报演出、作品研讨会等形式,大力向社会宣传推介。

  (五)加大投入,提供保障。

  一是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确保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在文化建设资金中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培养、引进、扶持、激励等,做到专款专用。

  二是设立文艺创作政府奖(如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社会科学等门类的政府奖),用于奖励那些在学术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文艺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拔尖人才。

  三是设立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保护基金,对优秀民间文化人才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予以适当奖励,对一些缺乏市场、濒临灭绝的'民间文艺项目和艺人进行必要的扶持。

  四是拓宽人才项目经费筹措渠道,探索多元化投入办法,鼓励文化企业加大对文化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构建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六)完善机制,强化管理。

  一是建立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在选人上不拘一格大胆选拔,对文化事业单位的缺编,一律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人才,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在文化队伍中的比例。在用人上放心放手大胆使用,特别是对有实践经验和突出成绩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加压加担,让专业人员提拔使用有机会、职称晋升有岗位、干好事业有奔头。

  二是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把文化领域人才引进纳入“千名硕博进达州”人才计划范围,重点引进文艺名家、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领军人物,用待遇、事业、感情留住人才。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引入多元激励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注重事业激励。积极为文化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业绩提供舞台,让他们在事业上有奔头,有成就。注重薪酬激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保障机制,让人才价值在劳动分配中得到充分体现。对特殊专业岗位上的优秀拔尖人才,在现有事业单位薪酬框架基础上,探索建立优秀文化人才社会化聘任制度,并提供市场化的薪酬福利,真正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注重荣誉激励。通过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多种方式,激发文化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注重情感激励。在政治上引导、工作上重用、政策上支持、职称上优先、生活上关心,以情感人、以情留人,使人才真切的感受到达州的温暖,从而更加自觉地投入工作。四是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使人才在公平、合理、有序的环境下流动。完善流动人才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事代理、资格认证等制度,消除其后顾之忧,使这些人才能够在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条件下有序流动。

产业调研报告15

  “文化产业”是21世纪国际公认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具有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等特点,符合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要求,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作用日益突出。

  20xx年10月,“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在党十五届五中通过的《中共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出现,这是“文化产业”第一次在文件中使用,建议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20xx年11月,发展文化产业又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报告同时对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发展目标和手段、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做了全面论述。自此,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党的十七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

  近年来,根据浙江省十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省”的战略目标和xx市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要求,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推动舟山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了解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xx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xx市统计局联合开展了一次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活动,以发现问题,认清形势,寻找对策,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一、xx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xx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的目的意义

  目前,xx市文化产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形势,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海洋文化产业,对于加快我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适时开展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工作,将有利于:

  1、映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包括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及其在我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发现不足,寻找对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2、提高文化产业在信息收集和分析方面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及各文化行业间的同度量对比分析,提供统计数据和分析资料。

  通过全面调查分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情况,为市、市政府提供文化产业宏观管理方面准确、客观的政策依据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二)xx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的基本情况。

  1、关于“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和范围的划分。

  关于“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和范围的划分,学术界观点众多。党的十六召开之前,习惯于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20xx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xx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在文化产业范围的划定方面,20xx年9月,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演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九行业门类纳入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20xx年3月29日,国家统计局下发《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核心层”包括新闻、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文化演出场馆、文物及文化保护、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服务、文化研究、文化社团及其他文化等;“外围层”包括互联网、旅行社服务、旅游景点文化服务、室内娱乐、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网吧、文化中介代理、文化产品租赁和拍卖、广告、会展服务等;“相关层”包括文具、照相器材、乐器、玩具、游艺器材、纸张、胶片胶卷、磁带、光盘、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家用视听设备、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等。

  2、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调研的概况。

  此次调研中,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行业划分和统计范围,制定了《xx市文化产业调查实施方案》,以统一的范围、统计口径,规范数据来源渠道,保证统计信息收集和分析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能正确映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此次调查统计的时间跨度设定为三年,即2004至20xx年,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并从财务状况、业务活动、就业人员和补充指标等4个方面对文化产业进行描述:

  (1)财务状况指标:主要映文化产业的资产、收支和经营状况,包括文化产品生产企业指标、文化产品流通企业指标、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文化服务企业指标、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文化单位指标。

  (2)业务活动指标:主要映文化产业主要业务活动的状况和规模。

  (3)就业人员指标:主要映文化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结构等情况。

  (4)补充指标:主要映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二、xx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xx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xx市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速度地发展,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就业人数增加,其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贡献也进一步显现,创造的增加值较快增长。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共有3232家,文化产业总产出22.42亿元,从业人数2.52万人,资产总规模16.8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9.47亿元,文化产业税收(不包括旅游景点门票收入,下同)5707万元。到了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30.亿元,从业人员2.66万人,资产总规模18.5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3.00亿元,文化产业税收7844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长32.4%、5.4%、10.1%、33.0%和37.4%,年均增速分别为15.1%、2.7%、4.9%、15.3%和17.2%。

  然而,文化产业总体情况与xx市经济取得的辉煌成绩相比,仍显落后。近年来,我市以海洋经济为龙头,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突出“二、三、一”产业发展导向,以船舶工业为代表的临港工业实现了迅猛发展,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升,全市gdp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取得了骄人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产业尽管有较快发展,但在全市gdp中所占的份额却略有下降,20xx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10%,20xx年占4.01%,20xx年为3.88%。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高有得到充分挖掘,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余地。

  (二)xx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1、分层次看xx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

  从文化产业的三个层次看,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核心层总产出4.40亿元,从业人数0.35万人,总资产7.40亿元,增加值1.6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4.35%、13.16%、39.90%和12.97%;文化产业外围层总产出12.45亿元,从业人数0.57万人,总资产7.65亿元,增加值7.5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0.61%、21.33%、41.25%和58.39%;文化产业相关层总产出13.80亿元,从业人数1.74万人,总资产3.49亿元,增加值3.72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5.04%、65.51%、18.85%和28.%。文化产业外围层在全市文化产业中占居份额,文化产业相关层次之,文化产业核心层所占份额最小,与20xx年相比,三个层所占份额结构基本保持稳定。

  2、分行业看xx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

  从增加值来看,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中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业所占份额,20xx年风景名胜区管理业实现增加值6.04亿元,所占比重为46.45%;第二位是玩具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38亿元,所占比重为10.59%;第三位胜艺美术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24亿元,所占比重为9.51%;第四位是室内娱乐业,实现增加值0.59亿元,所占比重为4.55%;第五位是电视业,实现增加值0.45亿元,所占比重为3.46%。与20xx年比较,前五位行业没有变化,但从总体发展趋势看,除工艺美术制造业所占份额比20xx年略有下降,其余四个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均比20xx年有所上升,风景名胜区管理业上升0.2个百分点,玩具制造业上升0.92个百分点,室内娱乐业上升0.31个百分点,电视业上升0.05个百分点。

  3、分注册类型看xx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

  从企事业单位(包括风景名胜管理区)注册类型看,国有单位占居绝对优势。20xx年国有单位实现增加值6.93亿元,所占比重为70.62%,比2004年提高0.3个百分点;私人有限责任公司位居第二位,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0.74亿元,所占比重为7.58%,与20xx年比发展最快,份额提升最多,两年所占份额提高0.51个百分点;第三位为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增加值0.65亿元,所占份额为6.58%,比20xx年提高0.32个百分点;第四位为港澳台合资经营企业,实现增加值0.38亿元,所占份额3.89%,比20xx年下降0.1个百分点。

  4、分具体行业看xx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

  核心层中印刷业总产出为16072.23万元,从业人数796人,总资产为8143.25万元,实现增加值2755.68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34.1%、2.4%、16.4%、36.3%;图书零售业总产出为4251.26万元,从业人数237人,总资产为4687.07万元,实现增加值1491.80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33.8%、4.4%、9.9%、35.7%;专业社团总产出为2223.46万元,从业人数361人,总资产为1955.65万元,实现增加值1495.98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25.4%、4.0%、3.6%、26.6%;群文活动单位总产出为1772.74万元,从业人数235人,总资产为1145.63万元,实现增加值1150.39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10.3%、0.4%、2.0%、10.7%。

  外围层中室内娱乐业总产出为13128.91万元,从业人数1955人,总资产为9527.63万元,实现增加值5920.22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43.9%、14.5%、12.9%、47.3%;旅行社总产出为30980.9万元,从业人数1023人,总资产为19477.21万元,实现增加值3412.28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42.1%、10.5%、10.0%、44.6%;广告业总产出为7803.72万元,从业人数710人,总资产为5558.79万元,实现增加值2507.69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58.1%、12.3%、21.6%、59.7%;计算机服务业总产出为3247.06万元,从业人数439人,总资产为3220.80万元,实现增加值1542.00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14.3%、0.2%、0.9%、14.9%。

  相关层中玩具生产总产出为83093.38万元,从业人数3355人,总资产为10307.42万元,实现增加值13761.02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42.1%、10.0%、14.5%、50.4%;工艺品生产总产出为16162.68万元,从业人数9804人,总资产为125.27万元,实现增加值12355.48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29.3%、2.4%、6.3%、32.0%;文化家用电器零售总产出为14846.89万元,从业人数943人,总资产为9539.09万元,实现增加值3188.89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36.3%、4.0%、8.5%、35.4%;工艺品零售总产出为2816.08万元,从业人数638人,总资产为604.78万元,实现增加值2396.66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27.7%、2.6%、8.0%、29.7%。

  (三)xx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

  近年来舟山文化产业发展呈上升趋势,取得了很成效,特别是在发展中突出海洋特色,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

  1、海洋文化旅游业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制造业和批零贸易业也开始起步,舟山海洋特色的文化产业初具雏形。

  全市依托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着力建设具有海岛特征、海洋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和实施,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业,舟山国际沙雕节、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海洋美食文化节、金庸武侠文化节等一批海岛度假旅游、节庆旅游迅速崛起,已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以海洋、佛教为特征的工艺美术品制造、销售初露倪端,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文化产业发展扩展了海洋经济外延,丰富了海洋经济文化内涵,提升了海洋经济的品质,增强了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一个跨行业产业,范围广泛,具有较强的产业辐射性和渗透力,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强,如文化旅游业、文化产品制造业就同时涉及旅游业和制造业,其发展也就为舟山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此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全市第三产业的增长及其比重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使我市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税收达7844万元,比20xx年增长37.4%,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2.1%,占地方财政一般收入比重为3.2%。

  3、文化产业发展丰富、拓展了海洋文化内涵,提升了海洋文化品质,为海洋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实现其社会价值提供了有效途径,拓展了海洋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提升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近年来舟山依托海洋文化资源,成功举办了“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促使舟山旅游业从主推佛教文化逐渐转向海洋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在促进舟山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挖掘了海洋文化的内涵;依托民间民俗资源,举办了“中国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会”,将原本散落于民间的民俗文化艺术进行加工提炼和集中展示,形成了特的文化景观,在吸引量市民、外地游客观摩欣赏的同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亦提升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品味,拓展了文化的空间,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文化产业发展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就业结构转型、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过去单一的文化消费。文化产业的兴起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也有效推动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改善人民的消费结构,提高群众文化消费品味、个人素质及其整体生活质量。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为人们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的同时,也提升了人的精神文化素质,从而极地促进了舟山社会和谐发展。

  5、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重要突破口。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如鸟之两翼共同构成了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名城既要有繁荣的文化事业,又要有发达的文化产业,只有两者比翼齐飞,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是名副其实的海洋文化名城。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文化事业的有效途径。发展文化产业,有效地推进文化企业单位在用人机制、分配制度以及工作方式、运作思路方面的变革,使文化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生机与活力。同时,可以有效吸引社会力量办文化,使部分文化经营单位从公益性单位中剥离出来,缓解政府财力不足的压力,使政府集中力量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共同发展进步,共同促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

  三、xx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重文化事业而轻文化产业,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上,过去一直存在二元对立的思维误区,过分强调文化经营单位的事业性质及其公益性,而忽略了文化的产业性质,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思想障碍。后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双重定位,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难于完全做到规范的企业化管理和运作。正是由于过去一直回避文化产业化的提法,认为跟市场联系起来,就会削弱文化的'宣传功能,背弃社会属性,从而导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消极被动,成长速度慢,创新力度小,被抢占了市场先机。

  重文化事业而轻文化产业,忽视了文化的产业性质,抑制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发育,影响了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自我成长,致使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不充分。

  (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不活,体制不顺,阻碍了文化产业按市场化要求实现自我发展。

  文化管理机制不活,体制不顺,传统的文化单位尚在事业管理体制中运营,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互胶着,难以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真正分离,阻碍了文化产业按市场化要求实现自我发展。一是文化管理部门的文化产业促进职能不明确,兼有文化行业管理、发展文化事业和促进文化产业的三重职能,是典型的政资、政事、政企不分。二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还没有完全纳入政府文化管理的视野,对市、县(区)的文化企业缺乏资源整合,对社会文化产业单位更是底数不清。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相互关联的两个范畴,都以文化为内容,然而性质、目标、方式、策略都各不相同,胶着与混淆的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中可以通过产业方式运作的部分,必然是经营性文化,这是由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公益性文化具有公共属性,偏重于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不以盈利为目标,不能被纳入产业轨道,应由非产业化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常常胶着在一起,既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壮,也使文化事业发展跟不上社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尽快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主体较弱,内部发展不平衡。

  文化产业内部层级发展不平衡,“核心层”及“相关层”所占比重较小,特别是“核心层”,作为文化产业主体部分,其增加值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及其他文化服务)的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58.39%,从业人员占21.33%,资产占41.25%,而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仅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2.97%,从业人员仅占13.16%,资产仅占39.90%。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增加值也只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8.%,从业人员只占65.51%,资产只占18.85%。

  从外围层内部行业来看,风景名胜区管理业占绝部分份额,占外围层的78.4%,外围层除此之外的其他文化产业所占比重则相对偏低,文化产业外围层内部同样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

  (四)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较小,人均经济效能较低。

  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30.亿元,从业人数2.66万人,资产总规模18.5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3.00亿元,仅占gdp的3.88%。其中,“核心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1.69亿元,“外围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只有7.59亿元,而且主要是旅游景点管理的收入,若扣除旅游门票部分,“外围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也仅有1.亿元。

  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只有4.89万元,低于全市6.00万元的平均水平。其中文化产业核心层的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为4.83万元,而文化产业相关层则仅有2.14万元。总体上说,我市文化产业人均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还比较弱,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五)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规模较小,人才匮乏,缺乏规模产业集团。

  xx市文化产业单位的规模偏小、人员偏少。据统计,20xx年,平均每个文化产业单位仅有从业人员7.80人,年增加值上千万元的单位寥寥无几,年增加值在百万元以上的也是屈指可数。从单位性质来看,个体经营户所占25.2%,到20xx年也还占24.5%,经营单位的综合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不强。

  xx市文化产业人才匮乏。根据20xx年全市人才资源调查资料显示,文化产业就业人员中人才比重为43.66%,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61个百分点。但同年教育行业的人才比重为91.21%,卫生行业的人才比重为86.30%,分别高于文化产业人才比重47.55、42.个百分点。文化产业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奇缺,20xx年全市从事文化产业的高级人才只有59人,占全市高级人才的比重仅为2.3%,与教育、卫生等人才密集度高的行业相比有很差距,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极不对称。

  xx市文化产业单位的规模偏小,人才匮乏,尚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规模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缺少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六)文化产业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目前,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和对策缺乏明晰性。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发展长期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在产业发展目标上,没有根据自身文化优势确立重点扶植和发展的产业。如文化旅游业、节庆会展业、文化娱乐业等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实力,应给予重点培育和扶植。在产业发展形态上,由于文化产业没有形成明晰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导致了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不稳定性,出现了社会力量抢滩文化产业市场的盲目性、无序性和不规范性。如在社会文化产业中,群众通俗文化发展迅速,一些经营者急功近利,违规操作,致使守法经营者遭受影响,其投资积极性和发展的稳定性减弱,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七)群众文化消费力弱,水平较低,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0xx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分别仅占消费性支出的14.1%和16.2%(由于统计中无法将教育消费剔除,因此仅能用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进行表述),若将教育消费剔除,估计城镇居民纯文化娱乐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足6%。人们没有主动花钱消费文化的观念,文化娱乐消费仍处于弹性较的次要位置。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会迅速增长。20xx年我市人均gdp达到4320美元,文化消费潜力很,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唤醒并急需将其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目前,群众多元性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全面启动,文化市场也还存在供需缺口,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定位及功能单一,与居民多维文化消费预期之间存在较落差。

  (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体系尚未形成。

  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引导。目前,我市虽然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等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投融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有些文化产业政策过于原则,缺乏实施细则,没有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没有提供保障措施,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难以贯彻落实。

  四、xx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作用日益突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据有关方面预测,中国的文化产业市场年均产值可达4800亿元,目前仅有1800亿元,尚有3000亿元发展空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的.设想是: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产业整合,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文化产业带;积极发展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等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推进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加快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1999年浙江省正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省”的目标,突破了原来单一地看到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价值。20xx年,浙江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26.93亿元,占全省gdp的7.4%。目前,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纷纷开始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十七报告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方向,可以预见,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二)舟山经济迅速崛起,实现全面跨越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资基础。

  20xx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3亿元,年均增长16.3%,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达到34475元,全省排名从第8位跃居第5位。20xx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5元,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33元。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随之高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又增强了消费者潜在的购买能力,潜在的文化消费市场正逐步扩。这预示着,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文化产品与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将会高起,文化产业的发展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三)桥经济时代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舟山陆连岛工程将于20xx年完成,20xx年正式通车。桥的建成通车直接加强了舟山与沪、杭、甬长三角经济圈的紧密联系,使舟山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相对孤立、封闭、岛域分割、资源共享程度低的传统岛屿向更为开放的现代海洋经济转型。桥突破了地域限制,延伸了发展空间,提升了海岛城市发展定位,能够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桥加速了资源要素的整合和优化配置,降低了我市企业投资和生产的成本,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五、xx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推进文化体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长期以来,将文化事业职能和文化产业功能相混淆的体制性障碍,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打破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文化单位自身发展活力,根本就在于。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深化文化体制,破除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新,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主要任务则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坚持面向市场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

  (二)立足现实,发挥资源优势,推进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得天厚的“渔、港、景”资源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是我市发展文化产业最直接的资源优势。

  舟山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和长江出海口的交汇处,背靠沪、杭、甬,面向太平洋,踞中国陆海岸线中心,是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主要门户和通道。这里“得渔丰”----是我国第一渔场“舟山渔场”的中心,人称“东海鱼仓”;“得*优”----港域水深广阔,航道顺畅、良港天成;“得景秀”----拥有两个风景名胜区和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舟山“渔、港、景”等海洋资源闻名遐迩,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深水港口物流基地、水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和海洋旅游胜地。20xx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1414万吨,水产加工业产值150.3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152.8万人次,创旅游收入73.0亿元。丰富的渔港景自然资源和迅猛发展的产业经济,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和动力。

  特的地域特点孕育了舟山特、灿烂的海洋文化,形成了诸如海洋佛教文化、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景观文化、海洋名人文化、海洋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海洋文化资源是人类海洋生活的遗迹和结晶,它不仅与人类的海洋经济生产活动密不可分,也使成海洋文化自然环境的内容和实现海洋文化开发、利用的基础。应进一步挖掘、整合、发挥海洋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

  桥经济时代的来临,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利用桥沟通吸纳功能,为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要素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并加强与上海及周边地区在经济、科技、信息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使上海的科技研发能力、资金、信息等要素条件为我市文化产业服务。要借助桥的沟通,把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海洋经济优势,培育海洋文化产业竞争新高地,形成海洋文化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将舟山本地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更范围内销售,提高舟山在长三角经济圈中的地位,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发挥更的作用。

  面对桥经济时代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从而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有效调动各种资源实现产业目标,克服产业发展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要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协调、引导等功能,尽快制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紧紧围绕产业化生产方式这个核心问题,按照产业化运作规律,制定具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促进文化产业形成新的布局结构、新的管理体制和新的运作机制。

  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尚有待制定,这里我们仅根据舟山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现状,初步提出“十一五”期间xx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即“十一五”期末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各项指标显著提高,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逐渐加强,文化产业整体水平、综合实力和占gdp的比重居全省前列;产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建立起覆盖全市、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技术先进、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体系,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形成3-4个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主导产业,培育并建立2-3个特色鲜明、规模较、核心竞争力突出的文化产业园区,一批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崭露头角,海洋文化产品对外输出的力度不断加;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升至6%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10%左右。海洋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业的支柱产业。

  (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行业,推动形成品牌产业和主导产业。

  文化产业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发展文化产业需突出重点,分明主次。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需根据海洋文化的特点及优势,精心选择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实行政策倾斜,重点突破,做做强,使其成为展示我市城市风采和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名片”,以此带动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经分析,这些文化产业主要有:

  1、文化旅游业

  编排具有浓郁舟山地方特色的一台海洋文化戏和一批精致的小戏,充实旅游景区文艺表演的内容,进一步搜集整理民间民俗文化,编撰舟山文化旅游系列丛书,加强宣介力度;开发文化主题旅游岛,如“沙岛”、“侠岛”、“泥岛”等;挖掘整理并推出“渔歌”、“歌”、“佛歌”等系列产品;建立海洋民俗村展示我市渔业博物馆,包括渔村生活习俗、渔业生产习俗、渔乡信仰习俗、渔乡礼仪习俗、渔船发展史(渔具、船模)、渔业文化与艺术史等内容;精心策划组织特色文物及艺术展览,突出精品陈列,加强文物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启动以文物与旅游结合拉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利用上海世博会、杭州休博会、北京奥运会举办的有利时机,主攻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把舟山建设成为长三角洲影响力的海洋休闲度假基地和国际知名的海洋文化旅游目的地。

  2、节庆会展业

  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把节庆活动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遵循市场规律,建立“投资回报”机制,吸引企业、财团和媒体参与,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节庆会展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整合资源,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在实行这一模式中,各方明确己任,各负其责,如政府负责协调、宣传、安全、制定政策等,真正使各项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确保节庆会展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成果。

  我市国际沙雕节,从第4届起,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成立了舟山国际沙雕公司,该公司策划、组织、实施沙雕节及相关经营业务,使节庆活动越办越好。要进一步将舟山国际沙雕节的成功经验推介到其他节庆会展活动中,加强对“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海洋美食文化”以及定海的双拥文化节、普陀的民俗民间会、岱山的中国海洋文化节和嵊泗的贻贝节等节庆会展活动的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其举办水平和影响力。

  3、文化娱乐业

  进一步运用法律、行政、舆论的手段引导文化娱乐业健康稳定地发展,着力加强和改进歌舞娱乐场所管理,切实解决娱乐场所散、小、乱、差问题。积极推广自助消费的量贩式歌舞娱乐场所,鼓励娱乐企业走超市化、规模化、品牌化和连锁经营之路。引导歌舞娱乐场所向商业区和旅游区发展,严格歌舞娱乐场所申办程序,实行审核公示制度等。

  加快新城海洋文化中心及其他相关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进程,优先建设图书馆、博物馆等城市标志性建筑。型、综合性的文化娱乐设施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及早规划、及早立项、及早开工建设。

  4、演艺业

  依托华东演出协作机制,进一步优化组合,合理配置资源,形成集创作、演出、经营、场所、设计、制作、中介等产、供、销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产业集团,努力开发挖掘演出市场潜力,不仅与省内各演出团体合作,并且与省外甚至国外的演出团体合作,建立统一的营销机制,降低经营演出成本,以求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积极发挥市演出公司龙头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在引进、外联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把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色和海岛民俗风情的剧目带出舟山,将陆文化的优秀经典作品引入海岛,形成海洋文化与陆文化交流融合的良好机制。

  5、艺术培训业

  艺术培训业是两个效益并收的产业,也是最能体现和发挥文化优势和特长的潜在资源,市场潜力极。要把艺术培训作为一项产业来做,积极发挥群艺馆、文化馆人才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提高艺术培训社会化程度。优化艺术培训资源配置,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艺术表演、艺术欣赏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艺术培训市场,使艺术培训成为人民群众的日常文化消费之一。

  6、文博业

  在做好文物保护、文物抢救工作的前提下,加快全市文物资源的整合、开发、改造和利用工作。以各级文物馆、博物馆、名人故居为依托,建立以文物复制品生产销售、文化展览和文化景点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文博产业体系。努力开发、利用各个历史文化遗产,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以展示全市历史文化、佛教文化、事文化、海洋文化的魅力。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文物藏品和资源以及场馆设备,在做好藏品巡展之外,广泛引进国内外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展览。

  7、影视业

  近年来,舟山通过广泛吸收民营资本,投资兴建了全国第一座海岛拍摄基地----桃花岛射雕影视城,目前已成为集影视拍摄、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风景点。下一步要依托桃花影视城及其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海洋、海岛影视业发展的新模式,进一步改善影视拍摄的软、硬环境,力引进影视制片人到舟山拍摄影视剧,提高海岛影视拍摄基地的知名度,并带动朱家尖等地影视业的发展。

  8、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广告、建筑、设计、工艺品、影视、音乐、表演、出版、游戏等,舟山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观音故事、海洋动物故事等都是动漫、设计、影视、音乐、游戏等创意产业直接灵感的源泉。应通过进一步优化软、硬环境,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积极引进文化创意企业落户舟山海岛。

【产业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产业调研报告02-02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02-19

农村产业调研报告10-15

有关产业的调研报告01-13

林果产业调研报告01-12

肉羊产业调研报告12-24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01-03

关于产业扶贫调研报告「精选」06-20

2017产业扶贫调研报告精选02-05

产业园的调研报告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