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2)

 六、研究依据

  (一)理论依据

  1.创新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为此,教学过程就成了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融为一体。“问题”是教与学的中介,一个好问题,就是好的学习内容和好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善于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观念表现。课堂教学更应强调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积极思考,自觉实践,主动发问,生动活泼地发展。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反映着个体在思维活跃性、深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方面的差异。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式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二)现实依据

  1.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 学活动。

  2.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 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好奇、探究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能不能适时 地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或者是正确地提出问题以至于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就显得至 关重要。

  七、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开展课题研究、评价课题研究成效提供定量分析数据。善于总结,善于改进,在总结中提高,在提高中创新,充分发挥“问题意识”在教学中的能量。

  3.行动研究法。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出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方法策略。创设浓郁氛围,形成教学风格,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畅所欲言,并有所发现,提高问题能力。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的研究,总结出教学内容中问题和问题情境的类型;加强学习,每位教师每月摘抄2篇有关文章,学习别人及师傅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每周互相听课。每两月写一篇论文。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研究,在理论层面上总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经验。

  5.叙事研究法:教师及时反思课题研究工作,形成书面材料,可以是课例的分析介绍和教学案例、教学叙事,也可以是课题研究心得体会等。

  八、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就是针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状,提出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深刻的变革,探索出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主体性。

  九、研究步骤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12月)

  主要工作:

  1.课题选题,制定方案,确立研究人员,建立研究网络,组织课题的申报及立项工作。

  2.组建课题组,建立课题工作室,研讨制定方案。

  3.邀请知名专家进行指导,做讲座,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计划和有效性相关文献资料,组织开题。

  4.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进一步增强课题研究重要性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研讨反思提升,确立研究方法。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月)

  1、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

  研究活动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来,有不同的想法就说出来,要敢于质疑。低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爱问“为什么”,教师要抓住这一教学契机,适当引导、激励,让学生学会质疑;第二阶段是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一阶段其实也是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遇到问题要多想一想“为什么”,形成有“疑必问”的习惯;第三阶段是研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阶段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质量,不要让学生误认为提问题而提问题,如何提有价值的问题。

  3、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把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体会、个案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交流。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3年2月—2013年5月)

  1、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2、撰写结题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申请专家予以鉴定,形成实验成果、推广。

  十、预期成果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经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从本质上认识了小学生对在情景中提出问题所具有的参与性、实践性、生活性、情境性和体验性的特点,以及对学生所喜爱的提问方式表现出的趣味性、主动性、预测性和创造性的心理趋向特征的把握,为设置科学适度的问题情境设计和可行的教学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今后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研究过程中,教师重视分析学情,研究学生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提出不同的问题,以此来不断丰富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参与提问的主动性和实际性。

  3.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活动,使教学评价形成了多元化的机制,增强了课堂活动的反馈效果,提高了师生的分析、评价能力。

  4.研究过程重视实践反思、经验总结、成果分享和专家引领。不仅促进团队合作品质的形成,而且产生了一批成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浓厚的研究氛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专家的引领下,老师们主动反思,坚持写教学后记、案例、教育故事、教学论文,形成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题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