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时间:2021-06-20 12:14: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是一本薄薄的一百多页的书。即便内容是一位临死老人的讲述,此书也不会让人觉得悲伤。相反这是一本温暖的、读起来轻松的、能让我一读再读的书。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800字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曾写过这样一段格言:世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预知的,但有一件事是我们清楚地知道,且一定会发生,那就是“死亡”,智慧的人会好好预备,愚蠢的人只会逃避。

  年青人问:死后有来生吗?

  智者答:你活着有生命吗?这是关键的问题。

  人只有心怀死亡,才会常思生命的意义。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会如何?消极的人会在“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中冥想或在无望中等待死亡,积极的人会思考“余下的生命我将如何渡过”并决定“我要这样渡过”。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自传式长篇纪实小说《相约星期二》的主人公莫里教授选择并实践了后者。

  莫里是一个舞迷,七十多岁了,依然在舞池里旋转。但,他渐渐感觉到了身体的不适。在经过了多番检查之后,医生告诉他患了卢·格里克氏症,学名“肌萎缩性侧索硬化”,这是一种凶险、无情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不断溶化人的神经,通常从腿部开始,然后慢慢向上发展,直到全身的肌肉。

  “是不治之症?”

  是的。

  “那么我快死了?”

  是的,你快死了。

  医生告诉莫里还有两年的时间。

  这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一个晴天霹雳。无法接受。怎么办?等待,忍受,沉沦,还是努力做点儿什么?

  莫里是一名大学教授,一名社会学教授。也许是作为教师的职业反射,也许是生命价值感使然。他做了一个决定,决定把自己的死亡当成他人生最后的一门课程,向世人揭示生命的含义,他要在生与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莫里作为一个行将死亡者,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四个星期的每个周二,和他最爱的学生,也就是本书的作者米奇,共同探讨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主题: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文化,原谅,如果能重回健康的想像,最后的星期二是作者与主人公生命的最后道别。

  每一个主题都是走过一生的人不得不思考的。莫里的思考,当然值得每一个读者,每一个“生命的阅读者”借鉴。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莫里是一个伟大的“教者”,他用自己的死亡过程诠释了对“生命”与“教育”的理解,并完美的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人类因何而伟大?因为死亡。死亡的存在让人们知道了“吾生也有涯”。人生有涯,所以,在无涯的.世界中便不得不思考生命的意义。正如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人只有心怀死亡,才会常思生命的意义。遗憾的是,很多人把终将死亡的事实当成了人生最大的忌讳,从不去面对,不去思想。当不得不想时,人生便已浑浑噩噩的过去了。莫里用生命的最后时光为世人在生与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告诉人们要在走过死亡之桥之前过有意义的人生。

  过有意义的人生,是教育的大问题,大根本,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莫里用他的生命与死亡演示了最直观、真实、生动、有效的教学。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者”。

  我们的教育是否在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人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00字

  看完这本书,我用了半个月时间,每看完一篇都让人深思,读后感也不知道如何写才好,没有多少文采,只能发表看到某段话时当下的感想。

  刚开始看没有多大感触,直到第49页看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我合上书,想想自己,发现这27年我很乐于享受后半句,却很少去做前半句。还记得父亲曾跟我说过:“只有你先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父亲说的和莫里教授所传达的意思一致。但是我们又能真正做到多少呢?

  翻到第57页,当我看到莫里说:“如果你想让别人相信你,你首先应该感到你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后倒去。”这句话对我的工作很受用,初次接触的合作伙伴总是充满了疑虑,总是不相信对方,其实猜疑都是多余的,在你不相信别人的同时又如何让别人相信你?

  看完第79页时,是我对整本书感触最深的一处,也是我唯一反对莫里之处。他说:“如果你能接受随时死去的事实,你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耽于抱负了,你为此而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许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合上书,我想:“人类对物质的要求不是绝对的,看你处于什么样的人生境遇,当你处于将死之时,物质便已然显得微不足道,精神上的爱会成为你的第一要求,在亲人的陪伴,爱人的守护面前,金钱就如粪土。但是当你依然处于健康的状态时,物质便不可或缺,你的满足感不仅仅只来源于精神,也来源于事业上以及物质上带来的成就感,为了这份成就感这份满足感,你不得不付出时间精力,而不是像莫言教授所说的“你为此付出的时间精力就不那么重要”。当你处于一个旺盛生命力的阶段为什么要过一个濒死的生活状态。把握一个度,不要完全杜绝物质,也不要完全不在乎精神。不管在人生的哪个时刻,都不要放弃爱,爱别人也爱自己。

  只想说《相约星期二》对我的生活、感情、事业都很适用,看完第97页的时候,我笑了,因为发现我和莫言教授共同的思维方式,“你一旦投入进去,就能充分的体验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你认识了这份感情,现在我要超脱它。”说的真好,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处理情绪的方式,当伤心难受的时候,任由自己这个情绪的抒发,最后告诉自己这也是情绪的一种,没有人一定要天天开心。超脱它,感受它,所有的情绪、感觉都被莫里教授描述成一场游戏——好了,哥不跟你玩了,哥要离开你。很洒脱,身为人,不就是像教授所说的一样,就是来体味这世界的百态,开心、伤心、痛苦、嫉妒、憎恨。感受每一种情绪,经历每一件痛苦的开心的事情,告诉自己这是属于我这辈子独有的经历。不要被自己的负面情绪牵着走。

  第138页,谈论婚姻,没有经历过,不懂,但是我认为不管是感情还是未来的婚姻,女人的付出一定不要超过男人,因为你对一份感情付出的越多便越离不开他。女人一定要低于那条付出的水平线,把剩余的付出留些给自己。

  这些就是我对整本书所有的感想,都折射了我生活的每一部分。反观莫里教授,其实他是幸福的,在濒临死亡时,他还有那么多的心理准备时间,细细品味咀嚼他的一辈子,安静的死去应该是人生最后一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