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学员的学习动力去哪儿了

  下行曲线——

  年级上升学习热情下降

  “刚入学时,我们在学习上都有一股拼劲、冲劲,随着时间推移、年级升高,学习的热情可以说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信息工程大学一次学员座谈会上,学员黄一丛的发言引起了大家共鸣。

  开学初,该校调研组分别深入各学院、学员营,开展关于学员学习动力的专题调研和座谈。在此基础上,他们组织近百名授课教员和1400余名学员的问卷调查,分类进行了统计分

  大家普遍认为,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学科竞赛、第二课堂活动等措施,大学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大部分学员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能够将主要精力放到学业上。

  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出不少问题。在“认为自身学习状态很好、富有激情”这一选项上,大一至大四年级学员分别占58.2%、49.8%、47.9%和41.5%,明显呈下滑趋势;“自认为不甚乐观或失去动力”的比例呈小幅攀升趋势;按照专业分类,初级指挥类学员认为自身学习动力“一般以上”比技术类学员低8%。

  撇开调查报告中的“大数据”,这条不容乐观的下行曲线引起了该校领导的注意:“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学员学习动力下滑的背后,也许就是我们培养人才的薄弱环节。”

  “60分万岁”——

  得过且过背后隐藏着什么

  说起军校生活与地方大学的差异,从地方大学入伍的士研究生程晓涛现身说法:“这里的生活衣食无忧,毕业计划分配,少了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一入学就像进了‘保险箱’。时间久了,自然会松懈不少。”

  调查发现,部分学员缺少紧迫感和进取心,业余时间文体娱乐的多、自主加压学习的少,上课走神打瞌睡的多、聚精会神听课的少,考试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60分万岁”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

  这些曾经的佼佼者,缘何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该校调研组分后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既反映出学员主观认识上的偏差,也折射了教学管理客观上存在的不足:

  ——对目标认识不足。问卷结果表明,6%的学员坦言学习就是为了顺利就业,对学习没有长远规划和具体目标。16.3%的学员报考军校是迫于家长意愿。

  ——对专业缺乏兴趣。调查结果显示,有一部分学员未能被第一志愿录取,为了能被理想大学录取,面临“专业调剂”时选择了妥协,这种“后遗症”在随后的学习中显现出来,他们认为自己被安排在不喜欢的专业,难以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难转变。相对于高中时期的“填鸭式”教育和“题海”战术,大学课程的讲授方式和对学员综合素质的要求,10.2%的学员表现出“考前突击多、平时复习少,依赖教员多、主动学习少,课本学习多、实践动手少”等问题。

  ——政策导向欠缺。调研中发现,个别课程使用的教材、课件过于老旧,与当前技术发展热点难点脱节,部分教员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习惯于“满堂灌”“一刀切”,缺少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的学习兴趣。

  360度推进——

  培养好明天战场的主角

  不久前,该校毕业学员、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赵泽夏,在给师弟师妹的一封信中说:“只有在大学期间珍惜点滴学习机会,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才能在明天的岗位上做出优异成绩。”

  

本文已影响6827
上一篇:2014社会病态调查分析报告 下一篇:公司安全事故调查报告模板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