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老师读物:《教育思想的革命》学习笔记

时间:2022-09-25 03:15:47 教师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老师读物:《教育思想的革命》学习笔记

1、有一个人经常迟到,经常都向领导解释手表出了问题。领导忍不住了,说“要么你换手表,要么我就换人。你看着办”。也可以套用:要么你换观念,要么我换教师。你不换观念,我就换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但是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用书的换新,而且是教育观念的革命。新课程,新观念。一定的课程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教育思想,反映了一定的教育观念,需要教师理解其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外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教育。新教师的本质是教育观念新。原任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就是新教师,就是新人刚走上教育岗位或刚调到新的学校的教师,哪怕你才20岁,如果观念陈旧,也是老教师。
2、师范院校放出一个不合格的师范生,犹如放出一条狼,将“吞食”许多孩子,毁掉许多孩子的前途。学校让一个不合格的教师上岗,与让一个凶手去杀人差不多,因为误人子弟等于杀人父兄。每一个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聪明,都希望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那里学习,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家长送进学校的不仅仅是个孩子,还是一个梦、一个希望。不合格的教师会让他们的梦破灭,让他们的希望变成绝望。而教好一个孩子等于拯救一个家族。有的教师自己教不好,不忍心毁掉自己孩子的前途,便把自己的孩子送给教得好的教师教,但是,自己还在那里毁掉别人孩子的前途,好像别人孩子的前途就是交给他随便毁掉的。敢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班上教的教师,是有本事的教师。“一个不合格的教师犹如一条狼”的比喻,深人浅出地让人认识到不合格教师的严重危害性,让教师认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
3、新观念是在对原课程和教学的反思和批判中产生的。在新课程的冲击下,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诸如价值观、人才观、目标观、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变了,如果观念不变,势必“穿新鞋,走老路”。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点、着力点、成功点、热点和亮点。
4、情境性加参与性,是教师教育的成功经验;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教师教育不能从理论到理论,不能脱离一定的教育情境,而要密切联系教师(或师范生)的学习和工作情境,引导他们对具体的教育问题、困惑和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努力开发、利用、分享和发展他们的已有经验,引导他们不断反思、主动建构、内化经验,从而让观念化为行为。
5、先进的教育必须“两条腿”走路。先进的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虚拟技术,为教师走出“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单调情境,创设生动多彩的教学情境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多媒体具有运载信息量大、反应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综合表现力强和容易控制的特点。声、像、文结合,打破了教室45分钟的时空限制,有利于创设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或化静为动,或虚实相生,或联想沟通,有利于创设愉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创设问题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先进的教育技术仅仅是教学手段,必须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使课堂气氛更热烈,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这样的先进的教育技术才有价值。因此,先进的教育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有先进的教育技术,又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从非人性走向人性,从训话走向对话,从封闭走向开放……落后的教育思想把传授知识当作唯一目标,先进的教育思想把发展人当作至高目标,落后的教育思想把教师传授看作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先进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自己发现、总结看作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落后的教育思想主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先进的教育思想则主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6、关于怎样获取知识的知识最重要。达尔文早就提出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的命题。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明了”,指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第二个阶段“联想”,指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第三个阶段“系统”,指概括和总结知识;第四个阶段“方法”,指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作业等。其中,第四个阶段“方法”,如果局限于知识运用的方法,便有缺陷。其实,前三个阶段都有方法问题。
学会学习是关于学习的规律和方法的学习,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具体包括学习的机制、策划、监控、优化、评价等。学生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打基础,因此,关于学习的规律和方法的知识最重要。其一,学会学习是当代人的必然选择。学会学习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美国一项研究表明:一个大学毕业生一生所用的知识,只有10%左右属于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一个人要适应变化,就应该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获得静止的知识。新知识在不断增加,新技术在不断涌现,知识和技术激增迫使人们不断学习。社会日新月异,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受到威胁和挑战每个人必须不断学习。我们既要“学会”,又要“会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一个人不会学习,就会落伍。学习和工作不再明显地表现为人生的两个阶段,而是交替进行或同步进行。人们要想不掉队,不被社会淘汰,就必须学会学习。其二,学会学习是世界潮流。学会学习是世界性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5年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里,把“学会学习”作为未来社会的四大支柱之一。美国理科教育委员会认为,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明确主张要教会儿童学习。巴班斯基也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我国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核心。“凡为教”意味着,我们不管教学什么学科,都应该努力达到不需要教。“不需要教”意味着学生学会学习,这是各科教学的指导思想、共同归宿和试金石,我们应朝着这样的境界努力。其三,学会学习是面向未来的人生策略和宏伟事业。陶行知先生最早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就意味着重视学生地位,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不只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学习。你自己身上早已潜伏着这种方法的“雏形”,才有对别人的方法的认同感,才能把别人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方法。每一个人在学习过程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支持个性化学习。自己的方法需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才能形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感悟并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是转变学习方式的目的,转变学习方式是学会学习的途径。
7、判断一个教师的师德高不高尚,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优劣。你叫他教一个优生,他肯定高尚;你叫他教一个差生,他就不一定高尚。如果他能极大的热情和爱心悉心教育一个差生,那么,他可能真的高尚。因此,如何对待差生,是师德的一把尺子。商业不仅卖质量,而且卖态度;教师不仅要才学,而且要师德。如何看待差生的问题,是师德建设的核心问题。
8、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是生吞活剥,知识就不能被真正消化和领悟;思而不学,是空中楼阁,思想就没有材料和根基。荀子曾感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咱们应“学思并重”,在思想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创新,尤其不能重学而废思。
9、英国诗人斯宾塞有一句名言“儿童是父母的镜子”。其实,儿童也是教师、学校、社会和他自己的一面镜子。培养学生的人性,教师必须首先具有人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最可贵的一个品质是人性。只有充满人性、人情,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性的学生。对一个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来说人性应放在首位,以人性塑造人性。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个校长,他每天早上八点站在校门口以慈祥的目光迎接每一个学生;放学时,他站在校门口以眷恋的目光送走每一个学生。他正是以伟大的人性去感化学生,让学生懂得仁爱、友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给学生人文关怀和人道援助。
10、理解与和平,是人格素质教育的重点。尊重,理解,关怀,帮助,信任,原谅,是每个活在世上的人发自心底的强烈的呼唤,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需要,是每一个伟大、高尚、快乐的人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会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和原谅他人。每一个人几乎都有一百个原谅自己的理由,却很难有一个原谅他人的理由。自己的错误都是有原因的,合理的,应该的别人的错误都是无理的,不该的,不可思议的。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对方的理解与合作。
11、自由与责任,是人格素质教育的难点。自由与责任是相辅相成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同时都应维护他人的自由,否则,都将失去自由。维护他人的自由,也就是一种责任。当代人文主义教育将自由与责任视为现代伦理生活的核心价值,强调既关心个人,又关心他人、集体以至整个人类。
12、学会自我调节,是提高人格素质的手段。自我,是在本我需要与环境之间协调的一种心理机智。人的本能不一定能满足,就与现实发生矛盾。而“自我”代表现实化了的本能居于中间地带,按现实原则活动。自我出自本我却又控制本我并形成人格之基本核心。如:邱少云被火烧时想活,但不能不顾部队安危而活。自我使人与环境协调、顺应、一致。一个人的自我心理好,他就可以得到发展。
13、人,作为创新的“机器”,必须是先进的,应有先进的观念、鲜明的个性、执著的追求、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等。知识,作为创新的“材料”,必须是广博的。知识贫乏,也能创新,但不一定是好的创新。知识贫乏,创新只能是“无米之炊”、“无孕之育”。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尽管你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拂,眼望天空,温柔的创新也始终不会光顾。创新需要知识的“长期积累”才能“偶然得之”。创造性,作为创新的“动力”,尤为重要。就算你有广博的知识,如果没有创造性或“动力”不足,知识也只是知识,不能转化为好的创新。机器运转最重要的是动力。只有积极地创造性地探索,才会有独特的发现、优秀的发明。创新是创造出来的,是顽强劳作而获得的奖赏。创新不钟情于懒惰者。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不可能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4、人才是人与才的统一,是做人与做事的统一。二者也缺一不可。会做事、但不会做人的人,或者会做人、但不会做事的人。都算不得人才。有的“人”学会了做事,有才,但他失去了人的自尊、自信、个性、激情、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不会与他人共同相处、共同生存、共谋发展,不会做人。这种“人”不可能成功、辉煌。有的人知识不多,能力不强。不会做事但他充满自信与徽情,富于个性和想象力,具有自尊和创造精神,能与他人合作共事,学会了做人,但这种人也难成大器。
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习做事”与“学习做人”两大部分。学生学习做人,成为人,学习做事,成为才。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人,才是人才。教育培养人和才,必须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之路。在他看来,“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是人的发展、社会进步、学科一体化的需要,是培养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创造与享受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
15、教育必须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着力全面提高学生索质,加强成“人”教育。教育的一切改革都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人”是教育的一种境界。“通俗地说,如果说教育能救活什么的话,那么它首先救的便是个性的人。教育至高无上的目的就是为了个人和谐的发展、全面的进步、彻底的解放、潜能的激活、创造力的勃郁打下坚实而有效的基础,使每个人接受良好而无害的教育”。教育因学生的灵气而精彩。教育因为有了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充满灵气如果教育使学生成了容器、木偶、书呆子,教育中没有了“人”,这样的教育是毁灭性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世界是人的世界,社会是人的社会,教育是人的教育。我们决不能培养知识书柜、考试机器。
1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关注课程发展人的功能,教育价值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其一,在原课程中,知识第一位的,在新课程中,教育以人为本,发展人。教育不是传承书本的事业,而是发展人的事业;教师着眼点是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学科的发展。其二,在原课程中,知识成了焦点,关注最多,谈论最多,倾力最多,用时最多。在新课程中“人”成了教育的着眼点,认识人,尊重人,发展人。其三,在原课程中,教材以知识为中心,关注知识体系,关注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关注某一个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意义,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在新课程中,教材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关注人的成长,关注人的能动性、情感性和持续发展性,关注某一个知识点在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关注学校教育与人的终身发展的联系。其四,在原课程中,教学把知识量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新课程中,教学把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17、学生求知只是人生的手段,而不是人生的目的;只是教育的过程,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审美,全面和谐发展,充实人的内涵,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成为文化了的人,成为发达的人、真正的人。丰富的知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让人视野开阔,心胸宽广,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笑对人生。
18、人的本质在于求真、向善和审美。其一,求真。真是什么?真,是客观事物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求真就是探索客观事物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正确反映。人是求真的动物,求真是人的本质。人能认识和把握其他事物的规律。学生读书,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就是求真,就是提高自己活动的自由度和全面性。其二,向善。善是什么?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追求的功利价值,属于道德的范畴。一切有利于社会、人民和自己的,就是善的。向善,就是人们追求行为的功利价值。人是向善的动物,向善是人的本质。人的行为是有目的(追求)、有计划的而不是盲目的。其三,审美。美是什么?美,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求真向善的形象体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人是审美的动物,审美是人的本质美相对于人类的社会生活而存在。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物质,还需要精神。审美就是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因为动物没有精神需要。欣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是人的精神追求。美作用于人的精神。审美是精神实践活动。美是一种社会现象,离不开人类社会。美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没有社会实践,人们就不必求真向善,求真向善也无从体现。人们只有社会实践,才能将求真、向善、审美统一起来,才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许多劳动产品正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结晶。
19、人们对事物可以研究,可以使用,可以欣赏,因而,事物对人来说有三大价值:认识价值(真)、使用价值(善)和审美价值(美)。“三个代表”分别代表真、善、美。“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就是代表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代表善,“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代表美。
20、要弄清楚教师是什么,需要先弄清楚学生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有针么样的教师观。学生是什么?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可以说:学生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既然学生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那么,教师应该是什么?教师当然应该是火源,如火柴、打火机,主要职能不是自己燃烧,而是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智慧之火,激发学生的激情,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是点燃,还是自己燃烧,这是先进教育与落后教育的“分水岭”。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致力于“点燃”,最起码要引导学生同自己一起“燃烧”。否则,纵然教师“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培养不出创新人才,也只是无价值的牺牲。
http://www.cnrencai.com/

【老师读物:《教育思想的革命》学习笔记】相关文章:

科普读物读书笔记07-22

教师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05-17

爱的教育老师读书笔记06-10

经典革命小说《红岩》读书笔记(通用14篇)07-14

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04-03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通用6篇)06-29

教师读书笔记《爱心与教育》08-15

教师读书笔记教育心得11-05

教育专著教师读书笔记11-05

《罗恩老师奇迹教育》读书笔记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