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水龙吟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2 14:09:2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水龙吟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水龙吟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三、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一)分析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哪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二)分析词的下片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四、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五、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 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授课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课件,采用品读、赏读、研读等反复诵读的方法安排授课。 教学设想:学生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古典诗词,对辛弃疾不乏了解,他的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但这首词的风格有其特别之处,那就是以婉约之形表豪放之实,需对学生给予点拨。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课前探究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 元夕》,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词作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通宵欢乐、热闹非凡的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了观灯女子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但这一切仅仅是陪衬而已。作者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些笑语盈盈的女子,是衬托“那人”的孤独寂寞。全篇反衬手法的使用,可谓别具一格。那上阕的灯、月、烟 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 《青玉案 ? 元夕》学案

  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倘若没有“那人”,一切的存在便失去意义。梁启超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其实,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说这简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于是理解、品味词中千古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写法便是学习的主要目标。

  二、新课导入

  1、导入:辛弃疾名句知多少?小组展示课外查询结果(演示文稿1)

  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③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⑧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三、师生互动,赏读文本

  1、词句着力刻画的形象是谁?——那人。

  2、诗人说“众里寻他千百度”,怎么寻?在哪里寻?请读出相关语句。

  学生回答,明确:元宵节的景象:夜、花、星、车

  元宵节的气氛:声、光、色、舞

  元宵节的人群:宝马雕车、雪柳黄金、笑语暗香

  3、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花千树、星如雨”,把烟火比喻成花、星,形容烟花之盛。这写出了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

  4、 “东风夜放花千树” 化用了谁的诗句?在此起什么作用?

  化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其创意,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

  5、 “宝马雕车香满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含蓄而又生动。

  总结上片:元宵佳节的盛况——烟火璀璨、车水马龙、张灯结彩。(板书)

  6、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上面我们看了热闹的景,下文中又出现了两类人,主角是谁?

  ——“那人”。那人在哪里?在极尽狂欢闹元宵的人堆里吗?作者为什么要写极尽狂欢闹元

【水龙吟公开课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水龙吟阅读答案04-05

小鸟的教学设计04-09

《蚕丝》的教学设计04-03

《灯光》的教学设计06-12

赵州桥的教学设计04-23

《荷花》的教学设计03-03

上天的蚂蚁教学设计04-06

电流的磁场教学设计04-06

《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04-02

《清澈的湖水》 教学设计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