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学语文课文《五柳先生》公开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2 14:09:5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中学语文课文《五柳先生》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一:《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课文《五柳先生》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熟读并背诵课文,准确地解释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2. 依据课文语句,能概括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 能在课文中找到否定句,并体会这种个性鲜明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概括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1.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2.体会用否定句表现人物鲜明个性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多渠道查阅、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如生平简介,历史家对陶渊明的评价等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导入新课

  ㈡释题:“传”

  传记,是介绍人物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等,记述一些重要的事件,同时显示出个人的品格特点。本文是作者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㈢感知文意

  1.课堂诵读,初步感知

  ①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练习,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情感。

  教师指导: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第一段:舒缓陈述;第二段:赞叹抒情。

  1 古城中学 邓飞

  ②小组展示:形式多样朗读。教师及时点评指导。

  ③看大屏幕,依据籍贯姓名、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状况为线索,全班齐读。

  2.分组交流,释疑译文

  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

  ①自读:借助工具书,掌握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初步疏通文意。

  ②合作:小组交流探讨,解决疑难,难以统一的问题勾画出来。

  ③质疑:小组将本组未解决的问题提交出来,全班讨论释疑。

  ④归纳整理:教师强化重点字词、句式,整体梳理课文翻译,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检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程度

  师出示词句及一些难理解语句,由学生竞答方式互相交流,教师纠正强化。

  4.熟读成诵。

  ①自我练习,教师指导背诵方法。

  ②借助多媒体显示籍贯姓名、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状况的提示,全班齐背。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

  二、复习检查

  1、课文背诵。

  2、作者、背景情况回顾。

  三、寻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1.文章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请学生归纳、列表:

  2.这些语句赞美了五柳先生怎样的思想品格?

  隐者风范: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书中求乐: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放达: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2

  安贫乐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总结: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的隐士。

  3.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⑴找出文中的“不”字句,仔细品读。

  ①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淡泊宁静。

  ②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淡泊名利。

  ③不求甚解: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胸襟开阔。

  ④不能常得,不蔽风日:安贫乐道

  ⑤不吝情去留:率真放达。

  ⑵教师小结: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四、课堂拓展

  我们怎样辩证的评价陶渊明,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摒弃他的什么?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后的作文“平庸与快乐”

  篇二:《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学习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了解并品析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展示画像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谁知道有关他的故事轶闻?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

  1.自读质疑

  教师引语:这位五柳先生可是个性格鲜明的人,同学们一读就知道了,请先对照注释和课后习题自读课文,读出声来,边读边圈点勾画,有问题可以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疑,学会自学。

  2.听读体会

  教师引语:看见同学们读,老师也想吟读一番,听听老师读出了什么语气?

  学生听教师范读,并初步体会作者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

  3.齐读感悟

  教师引语:让我们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4.寻读探究

  教师引语:通过几遍朗读,我们对五柳先生有了个大体认识,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尽可能依据文中的语言想像出来。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边读边讨论。

  学生交流,教师只听,不作评价,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即可。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与讨论,了解"五柳"名字的来历,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立传,"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自娱"及东晋的历史背景,能从中感受到陶渊明的性格及追求即可。)

  5.品读交流

  教师引语:陶渊明以自赏自嘲的语言写出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语言特别有味。你最喜欢哪一句?找出来进行赏读。

  学生交流,师生共赏共品。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关资料:很多文章引用"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句,却往往忽略"每有会意",事实上,陶渊明强调的是看书要讲究心领神会,求其真谛,不能死抠字句。陶渊明喜欢读《山海经》,曾写过13首关于读《山海经》的诗,说有一次读《山海图》,他觉得自己仿佛穿越时间、空间,窥破了宇宙间的玄奥,兴奋得手舞足蹈,无以复加。这便是"会意"的境界。

  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相关资料:东晋文人嗜酒,是一种逃避生活的方式。

  ③"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晏如也。"重点理解"晏如"。

  ④"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理解"戚戚"、"汲汲"。

  6.熟读成诵

  教师引语:好句子就要背下来,师生同读佳句及段落,当堂背诵。

  三、能力拓展

  教师引语:东晋以后,很多文人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

  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下面,我们再看一篇《老舍自传》。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地。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断学师范,遥奠教书匠之基。及壮,湖口四方,教书为业,继学师范。每购奖券,以得未彩为荣也。二十七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请一生朗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课堂设想:只要能体会到作者的自赏、自嘲、自得、自乐即可。)

  教师引语:其实,同学们也可以学习这种自赏自嘲的笔调,写出自己的个性风采。同学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吧,可以是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 学生展示自我并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即将结束了,相信大家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之旅上会有更多收获。网络、书店、图书馆,都是学语文的好去处,有收获,可以告诉我,有困惑,也可以告诉我。

  五、作业:整理自己的小传,写在作业本上。

  篇三:《五柳先生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2.背诵课文,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不求甚解”等文言词语;

  3.学习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思路:

  诵读课文质疑问难,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感受人物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五柳丰神;

  醉读课文品味文心,再现先生高风。

  三.教学过程:

  (一)说雅号,诵诗词,导入课文。

  趣谈古代文人雅号,诵读《饮酒》、《归园田居》,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并圈点疑难词句。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疏通。

  3.学生齐读课文,加强对文意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

  1.品鉴五柳先生的高趣。

  文中写了五柳先生的哪些兴趣爱好?你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这些兴趣爱好? 明确:读书适意,醉酒陶情,著文娱志。

  2.品鉴五柳先生的人生态度。五柳先生的“高”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找出予以品味。明确:隐姓埋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3.感受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境界。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进一步品评五柳先生的形象。

  (1)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2)体会五柳先生“闲静”背后的痛苦与不平,诵读有关诗句,感受其“金刚怒目”的一面。

  (五)醉读课文:吟读课文,再现五柳先生的形象,感受其高情远趣,高风亮节。

  (六)结束语。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嵇康的《广陵散》已成遥远的绝响,五柳先生们背影也渐行渐远,慢慢地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出??当今社会,科学越来越发 达,而人却越来越无力;商品越来越丰富,生活却越来越单调;世界越来越喧闹,心灵却越来越孤寂,这已经是几乎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切身感受。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空虚的心灵?崇尚自然,守望精神,也许正是我们期待的“大道之行”。 因此,我们不能不缅怀那些在极度的贫困与潦倒中依然能够守住“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五柳先生们,不能不追念那几成绝响的魏晋风流??

  链接材料:

  (一)“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宋书》)

  (二)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王绩《五斗先生传》)

  (三)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读〈山海经〉》)

  篇四:《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上公开课鲜有选择文言文的,但我选择了《五柳先生传》。

  之所以选择《五柳先生传》,是因为自己对陶渊明的一份独特的爱,当然也出于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份好奇。

  结果,《五柳先生传》在本届省优质课评比中无缘一等奖。尽管观众有不少肯定的意见,但专家的裁定无疑是唯一的公道,我信服。

  球王贝利说:我最好的球是下一个!我也想说,如果让我再次执教《五柳先生传》,定然不会是这番模样。对我来说,上课永远都是憾迹斑斑的一段行程,回顾2006年11月10日上午在衢州二中上的这一堂《五柳先生传》,更是一段美丽的缺憾。

  其一,教学激情缺乏。也许是因为自己不喜张扬、性情内敛的缘故吧,也许是认为过度的激情对于《五柳先生传》这样宁静而深远、似枯而实腴的文章不相谐的原因吧,唯恐那种激昂和喧闹会破坏了五柳先生的心境。于是,试图追求一种深水静流的境界,期冀能够触摸到每个文字背后丰赡的思想情愫,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是比较低调的,于是,整个课堂除了荡漾着些涟漪,不曾掀起什么高潮来,这样的课自然是极不好看的,因为于学生少了深切的情感体贴,于观众更是缺少一种磁场效应。

  其二,朗读教学不足。文言文,非诵读不能学好,这是我教学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理念。但这一堂课上,诵读却是极为有限,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听教师朗读,然后仅有一次全文的自由朗读,然后有几处句子的诵读。诵读的不足,如同用凉水泡茶一样,自然就少了许多意味。如何在短短一节课中既突出朗读教学,又不偏废对文意的探究,将诵读与理解融为一体,是今后教学文言文的一个努力方向。

  其三,字词教学轻浮。陈仲梁老师说,文言文不教字词,就少了许多味道。本文注解详备,只要结合注释,学生基本可以疏通文意,是以不求字字落实,同时,也是将字词教学融入对文章的理解之中,故教学时,只突出“不求甚解”、“晏如”、“戚戚”、“汲汲”等几个关键词语。只是对这些重点字词的教学感觉不够深透,这样一来,又影响了本课教学的厚味。

  其四,因势利导不够。《学记》有言:君子之教,善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但自己在教学时,启发与开导上的功夫明显不足,时而会有“引君入瓮”之愚思拙行,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刻没有因势利导,错失将教学推向高潮之良机,如当一学生引用《大学》与《老子》中的'话语来解读“闲静少言”时,教师若能趁机追问,诱其深入,定能惊起波澜;又如,当学生认为五柳先生没有抱负时,教师引入陶渊明的两首《杂诗》,让学生感受陶渊明少壮时“骞翮思远翥”的襟怀“有志不获骋”之悲愤后,若因势设疑:当初襟怀高远、踌躇满志的陶渊明何以会成为一个深藏避世、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定能再起波澜??

  不足之处不一而足,自以为主要是以上四个方面,导致这一堂课缺少厚味,没有立体感,显得过于朴实,不好听,不好看。

  虽然此课甚烂,但还是有自以为得意处:

  一,导入与断课。预设时欲以趣说古代文人雅号导入,来衢后,游了烂柯山,才突发奇想,课前与学生谈话时,引诱学生讲述王质观棋烂柯之传说,上课铃声响后,承接故事而入新课。

  课的结束语是在将学生引向“魏晋风流”的制高点时,照应开头而设计的:导入语和结束语既与当地文化嫁接,又与课文人物和文章主旨相勾通,除了有一种别样的亲和力之外,亦是有一种晋人所崇尚的“言不尽意”之幽邈情怀的。末尾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与五柳先生那种诗化人生亦是琴瑟相谐的。

  原先设计的结束语本着对五柳先生的缅怀与对魏晋风流的追念,以为警世之 言,可能更受老师的青睐,之所以舍弃不用,乃是考虑到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二,“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设计思路自以为还是对头的。阅读其实就是对话,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我对话。“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对话的基本前提是亲近文本,“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汇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地。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于“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文章之后,便切入了教学的两大板块:

  其一,由文及人——与文本对话,理解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其二,由人推己——让学生与五柳先生对话,与自己对话。

  事实证明,这样一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整个课堂推进是流畅的,同时,不仅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创造,课堂上不时闪现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最后,想于此插叙一下于上课的前一个晚上删除的一个情节:以尼采的“精神三变”评说五柳先生的精神境界。想听一听各位读者的意见,对于这样一个环节,是删去还是保留为好。

  当五柳先生的形象从文字背后走出来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对话的情境: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著名哲学家尼采在曾提出了“精神三变”说,以骆驼、狮子和孩子比喻一个人精神成长的三个阶段,你认为五柳先生属于骆驼、狮子还是孩子?为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

  相信学生是有话可说的,通过对话,可以把对五柳先生的理解引向高远的境地——

  阅读陶渊明的一生,当他感慨“岁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感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的时候他是骆驼,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当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时候是狮子,雄心勃勃,英勇搏击;而晚年的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园田居的五柳先生,我认为他是孩子,因为小孩是纯真的新生,代表着五柳先生内心的和平、幸福和欢愉,是大自然至美、至善的表现,表明自我不再与天地万物对立,而是和谐地融入其中,成为自然的某一部份,这是人生在世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境界。

  考虑到这样一个高度,学生难以上去,所以便将“孩子”扼杀于襁褓之中了,呜呼??

  有人说,不学文言文,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样看来,我们教学文言文,就是带学生回家。

  言文合一,人文联璧,洗尽铅华,回归本色。以文化语文构建精神家园,以诗意语文引领幸福人生,这是我不变的追求与探索。

  教学《五柳先生传》,试图展示出自己的这种思索与追寻,尽管这堂课没能如愿。突然想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第一句话: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是的,归去!归去磨剑!

  再来??

【中学语文课文《五柳先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15篇03-0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15篇)09-19

课文《花钟》的教学设计(通用3篇)04-27

课文《刷子李》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04-14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范文03-25

《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05-10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11-13

《积累·运用五》教学设计(15篇)03-04

教学设计方案集合五篇05-30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五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