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化学 教学设计题库参考方案

时间:2021-02-20 17:38: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化学 教学设计题库参考方案

  化学教学论 教学设计题库

化学 教学设计题库参考方案

  三、设计题:(共50分)

  1.教学设计(25分)

  内容:高一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硫酸》(第一课时即“一、硫酸”部分内容) 问题:(1)设计本节的教学目标(5分)

  (2)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3)拟定本节的教学方法,并说明选择的依据及使用于哪些具体知识点(5分)

  (4)根据探究性实验教学一般步骤及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简单设计“浓.硫酸强氧化性”的探究性演示实验教学过程,若有必要则画出实验装置草图(10分)

  (1)“教学目标”参考:了解浓硫酸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探究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增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了解浓硫酸的保存和用途;结合浓硫酸的强氧化性,逐步树立安全意识;通过对比稀、浓硫酸的性质逐步树立内因外因、量变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5分

  (2)教学重点:浓硫酸的化学性( 1分

  教学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的区别 1分理由 3分

  (3)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等1分;使用的知识点及依据4分

  (4)教学过程:体现实验探究教学过程4分

  体现演示技能构成要素4分

  时间、语言、书写、页面等因素 3分

  1.探究性实验演示的一般过程是什么?请你根据上述活动程序设计一个“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探究性实验演示教学微型教案(5分钟左右),同时注意体现.

  实验演示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25分)

  1、(25分)

  探究性演示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收集证据——科学抽象——结论6分。探究教案15分。教学时间、语言组织、书写等因素 4分。

  2、(1)教学目标:合理、准确、多样。10分

  (2)教学思路:安排合理,充分兼顾教学过程的多个要素,能够运用一些较为新意的一些思路、方法(15分)

  1、请设计一学习活动方案,探究水与酒精混合后的现象。

  体积变化 温度变化

  ②实证操作方案 预测结果 测量结果预测结果 测量结果 ⑴ 50ml水与50ml水混合

  ⑵ 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⑶ 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

  ③选题 反思总结()(4分)

  2按给出的教材内容(《溶液的酸碱性》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三化学)完成下列要求:

  (1). 编写一节课的教学方案;

  (2).设计引入新课的情景片断。

  2.1本单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2分),本单元内容体系的重点、难点分析 (2分)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可能性分析(2分),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2分),本单元的教学策略和主要措施(思路、程序)(2分)

  前几单元中学生所学的化学用语、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溶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规律等知识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单元是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继续和总结。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第十一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无机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2分)

  [教学目标] (2分)

  1、识溶液的酸碱性,会用酸碱指示剂定性地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会用PH试纸定量地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2、知道酸碱性溶液对生命活动及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3、通过指示剂的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会用溶液酸碱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

  [重点难点] (2分)

  重点:

  1.理解溶液的酸碱性;

  2.掌握几种常用酸碱指示剂的显色情况及操作方法;

  3.了解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初步学会pH试纸的使用方法。

  难点: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单元学情分析] (2分)

  学生在前几个单元已初步认识了一些常见酸、碱的名称、化学式,接触了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酸和盐的反应,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并以此规律来判断金属与酸的反应,所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酸、碱知识的系统化,但由于本单元涉及物质种类及名称较多,物质的化学式较前几单元复杂,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反应类型较多,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充分利用好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策略] (2分)

  (1)学生初学酸碱知识时既有兴奋之情,又有畏惧心理(知道酸和碱都有腐蚀性),教师在教学时既要鼓励学生大胆、细心地做实验,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认识酸碱的性质。研究化学性质时,可以将实验现象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联系,做到具体形象与符号抽象结合。

  (2)本节教材采用分组学习、对比的'编排形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理解和利用这一意图。

  (3)从学生熟悉的酸入手引入课题,让学生初步认识酸和碱。播放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寻找指示剂,利用自制的指示剂测定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2.2情景导入:导入的过程和方法 (5分),趣味性与科学性,真实性 (3分),学生的可接受性(2分)。

  [情境导入]利用生活中有酸味的食品,如:食醋、酸奶及一些常见的水果等,引出“酸”的知识。

  (1)生活中还知道哪些物质有“酸”味?

  (2) 你能否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证明这些物质的溶液是否呈酸性?

  1、请设计一学习活动方案,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

  2、1、 (20分)①(4分)②实证方案(12分)。方案Ⅰ:洗净鸡蛋、碾碎,分别加入试管A、B中,A+水并气球套住管口,B+稀HCl 也用气球套住管口;现象,解释,结论(4分)

  3、方案Ⅱ:烧杯A和烧杯B同时放一支蜡烛,点燃。B中放入少量洗净并研碎的鸡蛋壳,加少量食醋或稀盐酸。

  2按给出的教材内容(《奇妙的二氧化碳》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三化学)完成下列要求:

  (1). 编写两节课的教学方案;

  (2).设计引入新课的情景片断。

  2.1本单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2分),本单元内容体系的重点、难点分析 (2分)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可能性分析(2分),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2分),本单元的教学策略和主要措施(思路、程序)(2分)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探究了氧气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质,对于学生学会怎样探究一种新物质,了解掌握该物质的性质、在现实生活和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分)

  (二)教学重点难点:(2分)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灭火

  (三)教学目标:(2分)

  1.知识目标: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本节课采用投影演示与讲述、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先简要介绍一下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然后重点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同时结合适当的课堂练习,让

  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2分)通过启发-探究式的教学策略等等(2分)

  2.2情景导入:导入的过程和方法 (5分),趣味性与科学性,真实性 (3分),学生的可接受性(2分)。

  [引入] 播放“死狗洞”的录像。

  [提问] 1、狗走进洞后就会死亡,是因为洞中的“屠狗妖”是二氧化碳。那么,

  二氧化碳是否有毒,它是怎样使狗死亡的呢?(无毒,但浓度高时可导致窒息死亡)2、二氧化碳浓度高时,对人也会有危害。(给出投影表)可用什么方法可检验洞中二氧化碳浓度对人无害呢?(利用二氧化碳不帮助燃烧的性质)3、为什么火把要拿低一点(火把能否高举入洞)

  2.为高中教材“氯气的性质”一节内容(见附页)编写出教学目标,并设计一段教学情景,引入新课。(20分)

  A:化学事件导入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再网上有这样二则新闻报道:南昌某游泳馆发生氯气中毒事件;吉林乾安发生氯气泄漏事故2万群众被紧急疏散。通过两个事件引起同学思考为什么氯气会引起人们中毒,那么氯气有怎样的性质呢?

  B:直接导入法:前面我们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的有关知识,了解到碱金属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都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类非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它包括氟、氯、溴、碘、砹五种元素。

  C:化学史导入法:舍勒发现氯气是在1774年,当时他正在研究软锰矿(二氧化锰),当他使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并加热时,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这种气体的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使舍勒感到极为难受,但是当他确信自己制得了一种新的气体后,他又感到由衷的快乐。

【化学 教学设计题库参考方案】相关文章:

关于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04-21

2017化学趣味知识竞赛培训题库(选择题)06-26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4-22

《广告词的赏析与写作》教学设计参考03-07

网页毕业设计参考文献参考06-06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6篇08-01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9篇06-25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5篇06-18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10篇06-11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六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