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地理区域农业发展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15 18:51:5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地理区域农业发展教学设计

  地理区域农业发展教学设计

  第一篇:《4.1区域农业发展 说课稿(黄秀芳)》

地理区域农业发展教学设计

  4.1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人:新乡市第二中学 黄秀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选用的案例是我国商品农业中的典范——东北地区,意在以此区为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方法,找到区域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方向。本节的学习方法可为下节区域工业化的教学提供帮助。

  2、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了阐述。每一节的知识层次都是沿“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展开,在教学中可以先总结出这一学习模式,使学生有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

  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农业发展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特点。教材开篇就用简练的文字概述了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可以说这是本节教材的点睛之笔。然后以我国东北地区为案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分析东北区生产条件的内部差异,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接着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多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整个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

  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三大主题:一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是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在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本节共2课时,我今天主要介绍第一课时前2个主题的内容,为后面农业发展的内容做了铺垫。

  二、说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依据课程标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背景,理解气候、地形、土壤、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并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⑵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2、能力目标

  ⑴通过思考和活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能尝试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进行梳理分析,找出本地的农业布局特点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和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⑵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认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⑴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⑵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2.难点:

  ⑴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⑵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进行辩证分析。

  ⑶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突出地图的功能,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图导学,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通过教材上两个“活动”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说学情和学习方法指导:

  1、学情分析:通过必修2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有所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2、学习方法指导: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通过丰富的图表信息,先对东北地区的地理背景知识进行学习,再分析内部差异和布局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作为文科生,应该学会读图用图,从图中获得尽量多的信息。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辅以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阅读P60第一自然段,探讨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递进引入】本节教材选取的案例是哪个地区呢?播放歌曲《我的家在东北》和景观图片,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展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图,在地图上认知空间位置,找出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在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图中找到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东北林区,在我国主要牧区图上找出东北地区的畜牧区,学生从图中获取“东北地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

  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的信息。

  【过渡】分析东北区域为什么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结合地理必修2农业区位选择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包括了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作铺垫。

  第一标题:地理条件,主要从气候条件、地形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评价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

  1.气候条件:本知识点的教学,应注重加强学生读图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并启发学生从降水、气温、热量等要素去思考如何趋利避害发展农业生产。

  【学生活动】

  ①学生利用“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我国气候类型图”,结合“图4.1东北位置图”,分析归纳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②结合课本P61图4.2,分析总结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③做课本P61“思考”题,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进行利弊因素辩证分析,培养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2.地形、土壤条件:

  【学生读图分析】先以“图4.3东北地区地形”图以及肥沃的土壤景观图片说明了东北的地形结构——地形单元相对完整,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在地形图上找出主要的地形区及其分布,分析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于是,教材就介绍了不同地形的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通过学生读图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东北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结构。教材的编写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3.社会、经济条件:教材从影响农业生产的市场、交通、人口、发展历史等方面分析了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图示分析:

  【学生活动】P62“活动”内容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应用,通过教材上东北地理条件的分析这一案例,学会迁移到分析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这也是对区域农业发展一般原理的具体应用。要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背景、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讨论、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承转】通过对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决定了东北商品农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农业布局的不同特点。现在我们来看看东北区域内部自然条件有何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布局有何影响?

  【板书】第二标题“农业布局特点”

  【过渡、承转】利用图4.4和图4.5,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东北地区南北和东西降水、气温差异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完成课本P63“思考”问题。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东北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按照因地制宜地的原则组织农业生产,就形成了区域内部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

  【学生活动,老师点评】阅读课本P63内容,小组讨论后,列表归纳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特征。可以请小组代表来黑板上做,其余同学同桌讨论,自主完成学案。老师点评学生完成的结果,再用多媒体显示各农业区域的景观图,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活动,老师归纳】讨论完成课本 P64“活动”题。P64活动2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影响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得出启示:人类的生产活动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并认识到科技条件的发展可以改变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人类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掘自然条件的潜能,不断调整农业布局,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但人类顺应和改造的选择实质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者统一。

  【总结引申】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显著,当地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又如何呢?且听我们下节课评讲。

  你了解本地发展农业的条件吗?那本地的农业该如何发展?同学们可以参照本课案例,学以致用,分析本地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梳理总结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那咱们就把了解家乡农业的发展作为咱们课下的实践作业吧。

  【课后练习】(略)

  第二篇:《《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课例撰写:丁利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一、教学背景说明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二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资料的分析能力、图表分析的能力。

  存在困难及问题:缺乏详细的区域的自然环境背景知识,缺乏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生活体验;尤其是如何针对具体的农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何解决问题的设想: 依托三江平原的案例进行分析,补充具体区域的'背景信息,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具体区域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情况,分析归纳存在问题。通过案例讨论感受农业发展的解决办法。

  (三)教学准备

  确定案例研究的具体区域---三江平原,查找合适的案例---抚远县,查阅文字资料、数据、绘制图表。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说明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资料分析,说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 通过对三江平原的案例分析,说出东北平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3. 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及抚远县的案例解剖,能够掌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分析方法,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逐步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2.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1.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说明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布局特征,引出问题。资料分析,落实重点。

  案例研讨,突破难点。归纳总结,掌握方法。

  引子: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资料1:东北农业分布图

  资料2: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突破

  万亿斤大关,其中松嫩和三江大平

  原贡献最大,产粮达900亿斤,所

  提供商品粮超过660亿斤。但是在

  辉煌背后却潜在许多问题。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分析了东北

  农业区分布形成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本节课我们将以三江平原为例深入探讨东北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设计意图:

  承上启下、落实区域,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题。

  学习新知识:

  环节一:探究三江平原农业发展问题

  资料呈现:

  资料一: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在初垦时,黑土层有60~80厘米厚,最深可达东北农业分布图

  1米,当时人们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然而仅过了50多年,这里的黑土层就几乎薄了一半,一些地方只剩下薄薄的一层,颜色也慢慢由黑变黄,个别地方甚至已成为遍布沙石的不毛之地。

  资料二:

  资料三: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依据图文资料信息展开讨论

  问题1:三江平原土地肥力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三江平原旱涝灾害从1949年—2007年发生了怎样变化?原因是什么? 问题3:概括目前制约三江平原农业发展的问题有哪些?

  设计意图: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形成问题链,问题链引领思维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及

  解读信息的能力,体现区域空间及自然环境特征,突出地理学科综合联系的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每组派一名同学发言。

  主持人:引导大家讨论;记录员:记录大家的观点,整理讨论要点;发言人:简要说明问题及产生原因。

  要求:讨论过程有评价记录。

  设计意图:落实教学目标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培养学生对资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及区域农业发展说课稿

  综合分析与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体现教学过程性评价,关注生成性问题。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目前该地区农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1)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开垦沼泽,旱涝灾害多发,影响农业的稳产高产。

  (2)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土地肥力下降,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技术落后,农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

  第三个问题的得出难度较大,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炼和完成。

  环节二:探究三江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呈现案例:

  区域农业发展说课稿第三篇:《农业区位选择说课稿》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必修高一地理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中的第二节,内容包括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规划的重点,农业对国家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价值。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单元第三、四节进一步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能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图形,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 结合具体事例,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利与弊,并找出利用和改造的措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

  1、 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做到因地宜、合理布局

  二、说教学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发,提问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通过活动和案例,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的主导因素、区位选择进行评价和分析。本课的特点在于运用实例、图像进行详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解决农业区位选择的问题

  四、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用区位类型的图片(出示我国东北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和关于农业区

  位的几张图片)展示给同学们看。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若四地区调换一下类型,可行与否?为什么?”留下悬念,从而引出课题:农业的区位选择,进入新课,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激发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 先说出本课的知识点

  ⑴、区位的含义。

  ⑵、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等。

  (3)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板书)

  [活动一]根据实际事例让学生来分析

  事例一:新疆的哈密瓜(气候—光照),中国水稻的气候分布图一年三熟与东北一年一熟对比让学生比较分析各种农作物的基本温度范围(突出气候不同)板书(气候)

  事例二:我国的牧场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区,而九大商品粮基地都位于东部平坦的地区,为什么?(突出地形不同)板书(地形)

  事例三:明前龙井茶带到气候条件相同的日本,但效果始终不好,根本原因?(突出土壤不同)板书(土壤)

  除了自然因素影响农业区位外,社会经济因素也影响农业区位。

  事例四:海南的蔬菜能够及时运往北京(说明交通运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板书(交通运输) 事例五:我国现在棉花收购价格的变化以及科技对我国棉花提高单产量的投入(说明政府政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板书(政策、科技)

  事例六: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农业类型发生变化(反映市场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板书(市场)

  小结: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区域农业发展说课稿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机械、市场、交通运输、政策

  展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图”,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加深学生的认识。

  [活动二]提问:根据刚才学过的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根据水稻的习性判断为什么水稻的产区选在季风气候区,而不选地中海地区?

  答.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第二、江西省千烟州地区为什么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

  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2.江西省千烟洲丘上坡度大,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适宜发展林业和人工草场,缓坡坡度小,土层较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耕作业。沟谷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出现洪涝灾害,适宜发展鱼塘养殖业。

  第三组: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为什么?

  3.亚热带沿海地区经历的“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则是因为市场、经济效益、劳动力、自然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

  通过讨论可使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开拓思路,加深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虚心学习,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从事例三产业的变化引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

  (二)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活动三]:出示事例让学生分析是什么因素发生变化

  事例一:我国将橡胶生产向北推广到北纬22度,将双季稻推广到江淮平原,将小麦的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说明人类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事例二:出示云贵高原的梯田图,分析对什么因素进行了改造?(地形)

  事例三:出示江南丘陵茶园的喷灌图,分析对什么因素进行了改造?(水分)

  事例四:我们吃的反季节蔬菜,大棚生产是对什么因素进行了改造?(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

  通过实例、图片来分析和了解人类对自然因素的改造,加深理解。

  小结:人们不仅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也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改良农作物的品种和生存条件,但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要因时因地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例如:修筑梯田的坡度应该小于25度,温室大棚不用来发展粮食生产。

  承转:自然因素会发生变化,社会经济因素同样也会发生变化。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事例一:城市周围的农民将生产重点转为蔬菜、肉、蛋、奶以

  及园艺业,是为什么?(大城市人口集中,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大。这是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事例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的鲜花为什么能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小结: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基础,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人类可以通过技术改革或对自然条件改造进行农业生产,而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五、板书设计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1)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

  2、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1)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充分考虑投入与产出

  (2)改造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3、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四篇:《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3篇》

  反思一: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但其逻辑性较强,理顺一条清晰的主线思路很重要。备课时我以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很重要的基础地位,同时东北地区的农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切题引入本课。这对于学生对本单元、本节书的理解是比较有利的。

  农业的发展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科技等,其中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学生对于东北这一区域的自然特征了解欠缺,所以在分析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时就比较受局限,仅仅局限于预习课文时获取的信息,而缺乏自主性探究、拓展的信息。我个人认为课前应该给学生补充一些关于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知识,讲课时应该比较容易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放收自如。

  本课着重考察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图4.3,读图分析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与农业发展的影响;图4.4,读图分析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这两个图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学生能够依照设计的思路把握要点。【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3篇】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3篇。图4.5,读图分析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难度就比较大,我在讲课的时候提示学生首先理解东北作为一个区域,在内部其自然条件是有差异的,本图是地形、积温、年降水量三个要素的组合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从西向东不同地方地形、积温、年降水量组合的差异,也就是自然条件差异,在自然条件差异下农业布局形成了平原地区耕作农业区、山地林业和特产区、西部高原的畜牧业区。这种提示加引导,层层深入的方式,比较容易学生接受,效果不错。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商品率高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其商品率最高的原因是什么?理顺这个思路对下面的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引入未来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充分备课、提取主线、理顺思路、知识铺垫、及时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小结、穿插活动、讲练结合,是我这节课的讲课方法,从课后练习来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效果还是不错的。

  反思二:

  本节内容按预先的设计仍为1.5课时完成,实际教学中也是用1.5课时完成的。我在进行必修三内容的教学时,都特别注意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每节内容既然都是以具体案例来进行分析的,那么教学中首先要分析好案例,然后再由具体到一般,即由案例推广到规律,那么对案例的分析说法显得比较重要了,如果能把案例的相关问题分析清楚了,那推广到规律也就基本上是水到渠成了。例如前面讲到的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内容,教材是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来分析的,其实世界上大多数的资源型工作区都经历了鲁尔区的发展过程,即由繁荣到衰落,但鲁尔区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实现再生的成功典范,我认为只要把鲁尔区的内容分析透了,那么以后再遇到传统工业区的问题,那就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了。

  同样在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我仍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东北地区的分析上。【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3篇】文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3篇出自

  教材先用简练的文字阐述了任一区域进行农业布局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点方法和过程通常是先进行该区农业区位因素的调查,分析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部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再根据区内自然环境的差异进行农业部门的调整和布局,因地制宜地开展符合区内特定环境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样的综述可以说是本节教材的点精之笔,既能从总体上介绍本节编排思路,有起了诠释课程标准的作用。接着教材从气候条件、地形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来阐述东北区自然条件,目的是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同学们了解东北区农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找到东北区农业特色(一是后备土地资源丰富,二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潜力大)。

【地理区域农业发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01-20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2-21

2017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06-01

新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2-15

农业发展银行笔试经验07-25

对我市循环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7-25

农业发展银行笔试经验分享08-23

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开题报告02-16

赴日本现代农业发展考察工作报告04-04

地理教学开题报告格式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