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25 05:59:5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完整性有利于教学。下面为大家带来的是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

  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潮来时的奇特景象。

  3.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感受潮来时奇特壮观的景象,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去钱塘江边观观潮,齐读课题《观潮》。

  2.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4.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请拿出练习纸,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王老师听说( )班的孩子写字写得特漂亮,我来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笼罩、薄雾、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

  5.反馈:都写对了吗?检查一下,把写错的马上订正在边上。这位同学的字也写得十分工整漂亮。

  二、整体感知

  1.好,把练习纸放在一边。现在老师再请大家仔细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作者去钱塘江边观潮。看,课题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呢!)

  (时间顺序)

  那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你怎么知道的?(你在预习的时候关注了课后习题,可真会学习!)

  2.作者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三、研读3、4自然段,感受“奇”

  1.这三个部分,哪个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潮来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潮来时的景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潮来时的景象?(3、4自然段)

  2.默读3、4自然段,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呢?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预设:(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奇?

  犹如,这是个什么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我们来看一看,比喻得多形象啊!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还有谁找到了这个句子?从“浩浩荡荡”中体会气势大

  “山崩地裂”山崩塌了,地也裂开了,这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啊!请你读一读。

  指导朗读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你为什么找到了这个句子?(因为响声越来越大,响声越来越大,就说明潮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这句话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大潮的奇特壮观?

  “一条白线”,请看,这就是著名的一线潮。出示图片。看了之后你又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吧!

  指导朗读: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横贯江面”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指导朗读:

  师: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一丈约3.33米,两丈相当于两层楼房那么高呢!多么奇特,多么壮观啊!我们一起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吧!

  (5)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为什么找到这个句子?

  师:作者把大潮的声音比作什么?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男生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3.这两个自然段学完了,现在你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在描写潮水的变化的吗?是的,作者就是从声音、形状、颜色三个方面写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的。

  四、体会顺序,背诵3、4段

  1.刚才我们再学习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是。不小心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2.填一填。我们班哪位同学读书特别棒,我请他来填一填,读一读。

  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观察一下括号里的词,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从远到近)

  4.作者不仅按照时间顺序写清楚了观潮的整个过程,还运用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把潮来时的奇特壮观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5.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看钱江潮!(播放视频,教师解说)

  6.欣赏完了,你想说什么?

  7.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被他的奇特壮观所折服。早在一千多年前,诗人苏轼就发出这样的感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

  五百多年前,王在晋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

  连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也这样说: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毛泽东)

  8.让我们把这种种的感叹,再化为优美的文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齐读、背诵)

  9.同学们真能干,才读了几遍就会背了呢!

  五、结课

  1.写话:你们知道吗?海宁市一直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要求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列为世界遗产。为了帮助钱塘江大潮提升知名度,我们来给钱塘江大潮写写广告语吧!

  2.交流。生在练习纸上写广告语

  师:可以交流了吗?谁来把你的广告语与我们分享

  生:八月十八钱江潮,壮观天下谁不知

  师:有个词语叫“知晓”晓也是知的意思,建议你把知改为晓,你读读

  生:

  师:读起来押韵,就更朗朗上口了。

  (通过改字,使表达效果更好。指向运用语言)

  生:此潮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看?

  师:你真了不起,活用古诗词的句子,写出了这么有水平的广告语。

  生:你若不观钱江潮,枉在人间走一趟。

  师:建议把趟改为遭,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押韵

  生:钱江大潮,让心潮和浪潮一同起伏!

  师:多好的广告语呀,如果你能读好,就更好了

  生:

  (指向朗读指导)

  师:多么精彩的广告语呀!真是神来之笔。

  3.小结: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奇特壮观,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和潮头过后的景象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3、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可谓是“天下第一奇观”,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宋代周密的《观潮》。“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 周密( 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6)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翻译主要句子: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四、探究文意

  1、观看钱塘江潮的录像,感受钱塘江潮涌的气势。(语言: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2、课文中也有这样壮观的景象吗?请你来读一读,把钱江潮的气势读出来。

  生读并点评。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4、要把观潮的盛势写出来,文章会用哪些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

  [追问]:本文于叙述之外,更多的是描写,诸凡浙江怒涛,水军演习,吴儿弄潮和兵民、皇室观潮的情态状貌都逼真地再现了出来。请你从文中找出描写的语句来,并看看这些描写的妙处在哪里?

  5、周密是南宋词人,其词格律严谨,《观潮》是他的一篇精彩灵动的美文,有人在点评这篇文章的时候说文中的美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清晰的层次之美、精彩的描摹之美、精妙的映衬之美,精彩的描摹之美着重体现在文中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的使用上,那其他两种“美”,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1)清晰的层次之美。全文可分为两个清晰的层次。第一层为前三段,描绘江中壮美之景;第二层为第四段,记述江边盛况。江中壮美之景分为三个典型场景:浙江怒涛、水军演习、吴儿弄潮。三个场景既各自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连贯、相互映衬,组成了一曲层次分明、气势磅礴的钱塘大潮交响曲。

  文章的层次之美不仅表现在整体构架的思路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局部的描述层次上。以 “水军演习”一段为例:先写教阅场面宏大——继而写指挥调度灵活,后写江面上战火密布,最后写战争胜利,活现出一支训练有素、骁勇善战的水军的赫赫声势。

  (2)精妙的映衬之美。作者于多处运用映衬手法表现江潮的壮丽雄伟、水军的骁勇善战和吴儿的刚健勇猛。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之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最后一段写江岸上人山人海,车马塞途,水泄不通,席地难闲,与江中的奇景互相映衬,更展示了观潮的无穷魅力,将一幅宋代历史风情画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弃潮表演技艺超凡。第二段中,描写交战场面“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接着笔峰陡转,“烟消波静”“一舸无迹”,以倏然而至的静态反衬先前攻势的猛烈,蕴含着对水军行进速度之快、变化之奇的高强本领的赞誉之情。

  五、深入理解:

  钱塘江潮素来汹涌澎湃,到现在每年潮涨时节,都会有一些不幸的人丧生在汹涌的潮水之下,可见其之凶,苏轼发出“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感叹!与周密同时的吴自牧,在《梦粱录》里把弄潮儿斥为“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既然如此,周密又何以津津乐道,在《武林旧事》里不止一次地以欣赏的笔调极力渲染吴儿泅水的本领呢?

  提示:从周密的出生年代,《武林旧事》的成书年代出发考虑。周密生当宋元易代之际,

  《武林旧事》又成书于宋亡之后。作者在《自序》中写道:“及时移物换,忧患飘零,追想昔游,殆如梦寐,而感慨系之矣。”清人鲍廷博说:“《自序》一篇,声情绵邈,凄然有故国旧君之思,不仅流连今昔而已。” (《〈武林旧事〉跋》)其实,周密这种思想情绪渗透全书,《观潮》一丈自然也有表露。对此,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遭际来考察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也无需去求全责备。

  六、学生质疑问难。

  预设:

  (1)文中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作用?上句写江涛汹涌的近景,下句记远望所见。这里用它来收束对浙江潮的描写,显得十分熨帖自然。

  (3) 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又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七、延读,体悟情境,提素养

  1 、学生齐读潘阆的词《酒泉子》。借助联想、想象,改写本词。

  2.课外搜集古代有关观潮的文献及诗文,近十年有关观潮的诗文,近十年科学家对钱塘江大潮的科研文章,分析当代人观潮的审美重点在哪里,与古人有何区别。

  八、总结

  走入周密的《观潮》,我们赞叹潮来之状,感叹演兵之威,惊叹弄潮之技,慨叹观潮之盛。我们不仅领略了奇伟壮丽的钱江涌潮,更欣赏到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感受到了人与自《观潮》

【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观潮 教学设计11-10

《观潮》教学设计05-05

观潮教学设计08-03

《观潮》教学设计集锦05-05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05-30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04-20

《观潮》教学设计15篇05-16

观潮教学设计(15篇)03-23

观潮教学设计15篇03-01

观潮教学设计精选15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