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地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2 17:50:1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地理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教学设计14篇

  地理教学设计 篇1

  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以下简称“我校”)自20xx年起推行通案式目标教学,其目的是改革现有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习效率。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是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明确了教学中教师、学生的地位,能够与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高效完成课堂三维目标的要求。随着新课改和“通案式目标教学”的推进,“生本教育”顺应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笔者认为生本教育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可用应采取以下策略。

  1.采用合理激发方式,发挥学生学习潜力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认为人具有天生的学习能力,潜能无限。地理课堂教学要提高实效就是要采用合理的激发方式,发挥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地理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正是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就决定了它的理解与实践共存的特征。由于这一特征的存在,地理教学也就更加地适合生本教育。我校“通案式目标教学”注重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潜力,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①“通案”编制中创设利于学生接受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 ②课堂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 ③营造一个自由民主,能激发想象和创造的课堂气氛 ,使课堂探究富有实效。

  2.教师转变思想,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空间

  “生本教育”体现地理教师角色的转变。地理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转变教学思想,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过去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将师生“教学相长”引入地理课堂,创新实施“给定目标,先学后教、训练迁移、反馈提高”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做到“三精”“三不讲”(核心问题精炼,思路方法精点,疑点难点精析;已学会的不讲,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不会的不讲),改变“满堂灌”的落后教学方式。教师通过“通案”这一载体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学生尝试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创造出对教材的独特见解,发现自己的疑惑并记录下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为学生答疑解惑。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探究合作学习

  理性认识合作学习。笔者认为不能把合作学习模式化,但凡是课堂就采取合作的方式是不理智的。地理合作学习应具备以下条件:①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即我想学,我能学;②强调合作学习的动机的产生,以依赖于合作前的地理教学过程;③拥有良好的地理学习气氛,使自主学习的意识得以形成和发展,在自主的基础上寻求合作。

  4.创新课堂评价机制,争取全组优异的成绩

  地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自主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揣摩本课生字、生词的意思。

  4.正确、工整地书写8个字,感受汉字结构的和谐美。

  5.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从严谨的文字中感受新疆地理的复杂,新疆的美。

  6.激发学生对新疆的喜爱,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自主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新疆歌曲

  上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写在备课前终于摸索出一条路。荆棘仍是有的,但也依稀看到花的身影。

  语文课的安排——

  一周阅读。一周听说口语。每天日记。两周一作文。

  就这样?

  我抬头看见一线天的光亮,内心亦开始欢喜。只是脚步仍旧迟疑。真的可以这样么?

  习惯失落,结果在习惯中习惯。就以为是方向?

  是这样吗?

  先这样上着吧。

  教 学 预 案

  第一课时

  一、语文活动

  说排球——昨天的学校排球比赛。

  说新疆——要求( )的新疆;或者新疆的( )

  新疆有很多方面可以写,为什么单单要写新疆的地理呢?

  从造字法上分析“疆”——左下形,右边声。

  尝试说说新疆的地理。

  二、读“新疆……”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圈出生字和新词。

  (2)自由读生字和词语

  (3)检查认字情况

  1.考卡片。

  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同桌互相考一考,还可以交流好的记字方法。快开始吧。

  2.开火车读生字

  在开小火车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用“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好这个字?这个字你怎么记住的?你能给它组词吗?”等话提醒“疆、饶、缘、脉、葛”的读音和记字法,并请读得好的同学带领大家读一遍。

  (4)教师领读课文

  (5)学生读课文

  抽查读。集体读。

  三、抄“新疆”

  作业:

  生字、新词。专用名词。

  造句:习惯 自然 约 占 复杂 富饶

  反思与后记

  第二课时

  一、语文活动

  P19页 比较下列音节

  给一组词。

  关于背书

  只有热汗来背。那就改抄写吧。

  二、“走”新疆

  (一)读课文第一段。

  这一段我们可以了解新疆的哪些方面?

  位置。

  面积。

  注意——约 最大

  用位于说一句话

  读译词组:

  总面积 总人口 总任务 总产量 占多数 占一半儿 占位子

  (二)读课文第二段。

  “画”新疆

  (1)画出新疆的地形图

  (2)画出这段文字的结构图

  其实是让学生思考每层各写了些什么,每层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地形复杂:

  高山:阿尔泰山脉 昆仑山 天山

  盆地:准格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

  绿洲:

  要求一边读,一边画。

  (三)再读课文

  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么?

  语言准确

  层次清晰。

  客观冷静——

  若写得不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如:缺乏感情。沙漠和盆地顺序错位。

  四、“话”新疆

  1.请沿用第一节课( )新疆的地理,在括号内填写合适的词语。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一下美丽的新疆,如果困难就读一读课文。

  2.活学活用,模拟说明——绍兴市职教中心。

  五、写“新疆”

  作业:自己写写新疆。

  向郭老师介绍新疆。

  第三、四课时(校对练习、听写、背诵、口语练习)

  一、语文活动

  听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安静一点么》

  我的话:

  一个人在安静时,才能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中的宽阔。你的人生不会没有出口,你会发现自己有一双翅膀,不必经过任何人同意就能飞。

  三、听听写

  智慧火车

  小组活动

  生字听写

  美丽 富饶 边缘 湖泊 河流 境内 习惯 自然 北部 山脉 绿洲 盆地 沙漠 高山 复杂 地形 约 面积 总 地理

  句子听写

  新疆的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六分之一。

  天山山脉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大不同的自然地理区。

  塔里木盆地在南疆,准格尔盆地在北疆。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第一大沙漠

  二、背背书

  株连法

  擂台赛

  集体赛——比整齐

  四、读译读

  情况复杂 问题复杂 原因复杂 内容复杂 美丽的姑娘 美丽的风景 青春美丽 心灵美丽 富饶的土地 富饶的新疆 富饶的自然资源 边缘地区 森林的边缘 死亡的边缘 好习惯 养成习惯 改变习惯 成为习惯

  五、练一练

  课后练习的校对。

  要求学生讲解。

  六、口语练习

  我来说新疆。

  我来说学校。

  七、小作文讲解

  地理教学设计 篇3

  【摘要】主题式教学是基于情景教学的一种新尝试。本文在多次实践尝试的基础上,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实例,通过反思、验证、总结,研究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xx)10-169-01

  主题式教学是在情景教学的基础上,使教学主题更为鲜明,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探究学习。主题式情景教学倡导融主题、教材、教学方法、场景为一体,通过语言、教具、音乐等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中的主题式教学设计是产生于一次课堂教学实际案例,让学生以农民工的来去为主线,进行主题式探究学习。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学中的主题式教学设计实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理解区域发展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现象的剖析,研究农民工对珠三角地区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以及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和环境观。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基于湘教版“必修Ⅲ”中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来阐释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因为《汹涌的“民工潮”》这一案例与现实中近几年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问题不相符,故而引出学生对“农民工在珠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影响”的探究。该探究主题中涉及的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和区域工业发展的条件是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的旧知识,珠三角地区工业化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背景知识。从图文中提取地理信息以及问题分析能力是高考要考察的重点,也是学生比较薄弱、有待强化提高的。

  3.重点难点

  重点: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及面临的问题。

  难点:工业发展过程中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引起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4.教学过程

  附:1.探究二材料近年来,珠三角地区频频报出“招工难”“民工荒”。但据调查,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仍是供大于求,就业难与个别企业招工难并存,紧缺的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从来不缺少普通民工。专家认为中国目前处于“断裂”的社会,经济状况悬殊的各阶层无法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结果导致“知识断裂”,新创造出的工作位置不适合知识、技能低的人群,导致民工“回流”、“民工荒”。

  2.探究三材料读黄河金三角地区图。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把示范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与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主题式教学设计实例的分析与反思

  1.教学主题的确立

  教学设计的主题必须明确。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贯穿学生自主探究的始终。主题的选择要以某一知识内容为核心,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出发点。主题内容不能宽泛笼统,主题形式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确立,对知识进行整合和梳理,融合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编辑

  主题式教学需要对课程的内容、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结构,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围绕某一主题,形成有明显轻重区分的知识结构,层层递进,深入探讨。

  3.教学设计的实施

  教学设计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与完善,因此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课堂的观察,并及时进行调整,课后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完善。要重视学生在主题式课堂中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得来的收获和感悟,根据课堂反馈对教学设计进行及时改进。

  三、结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主题式教学的探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要求,能够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技能与专业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课本到生活、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自主探索的能力与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晓敏.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漫谈[J].地理教育,20xx,(1):46-47.

  [2]李三晓.浅谈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xx(3):167-168.

  地理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运用案例理解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

  2.了解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重点难点】

  1.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2.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的关系及原因。

  【学法指导】

  充分预习、互相探讨、答疑解惑、合作探究。

  【预习·导引·梳理】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一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山东省鄄城县是我国最大的人发原料购销集散地,是全国第二大人发加工出口基地。发

  制品的加工生产由家庭作坊走入了现代化的工厂,产品也由原料型的档发,发展到人发和化纤发两大系列,包括了假发、曲发、发帘、发条、发块、色发等6大类500多个品种。假发生产大约需要整毛、分量、双针机制、机卷造型、蒸汽定型、造型处理、烘干、帽网制作、头皮仿制、手工织发、修补、发型修剪、产品包装等20多道生产工序,专业化生产愈来愈明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假发生产过程,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请说出各人发工艺品生产厂家之间存在的工业联系。各生产工厂之间有何特点?

  (2)在鄄城,几百家发制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布局在以郑营乡、富春乡为中心的村镇,这些发制品厂近距离集聚有何优势?

  (3)在鄄城工业园区内,除了人发加工企业外,还有食品加工、机械加工、化工、纺织、服装加工、木材加工、建筑装饰材料、塑料制品等众多企业,这些工业企业之间存在怎样的工业联系?各类工业企业在工业园大量集聚有何优势?

  2.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工业地域按形成分为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和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按发育程度分为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和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类型

  差异

  目的

  工业联系

  举例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上的工业联系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上的工业联系

  上的工业联系

  (2)世界上有很多“钢城”“汽车城”,但很少听说有“糕点城”“糖果城”,这是什么原因?

  探究二

  工业分散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手机主要零部件包括显示屏、芯片、电路板、照相模组、摄像头、电池、电池材料、天线、指示灯、充电器、内存条、滤光片、特殊显示模块、被动元件、五金件、开关器件、按键、连接器、SIM卡座、扬声器、蜂鸣器、受话器、振动马达。

  材料二

  美国新一代波音737飞机在中国的'零部件生产地说明图

  (1)诺基亚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成功的制造企业之一,在全球共有十家生产制造点,分别设在中国、印度、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英国、巴西和墨西哥。试结合材料一,分析诺基亚可以在全球各地建立手机生产基地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试分析美国波音737飞机可以布局在多个地方的原因。

  (3)诺基亚手机和波音飞机分散布局的优势有哪些?

  (4)实现跨国公司总部与加工基地、销售部门、研发部门之间联系的方式有哪些?

  地理教学设计 篇5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3、知道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能够说明日常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读图讨论课

  教学资源

  相关资料图片、幻灯片、地球仪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师):今天是大家上学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刚接触地理,大家心中一定有好多疑问。那么,地理课学习些什么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理的世界,领略地理的神奇与美丽。

  通过阅读课本2至6页与同学们谈地理部分,回答上述问题。

  二、合作探究

  (一)地理课学习些什么(板书)

  地理是研究哪里有煤,哪里有铁矿,哪里有水稻的吗是研究城市、工业、农业的。是研究哪里有山,哪里有河,哪里有草原呀,是研究地球的道理呀。也就是说,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一门科学。总结起来,我们把地理这两个字分开来解释。地,大地,地球;理,道理、原理、规律,即地理是研究地球上一切事物的原理的科学。

  (二)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板书)

  那我们地理研究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地理研究这个讲桌的结构吗那我们研究教室里的这个灯管吗我们地理学研究的东西一般都有“地域性”的特点,简单说就是存在地区差异性的东西我们才研究。这里有,那里没有的东西我们才研究。

  我们再来看看学习地理到底有什么用处:(板书)

  1、学习地理,使我们懂得欣赏和尊重人类生活的世界。

  2、学习地理,使我们具备全球观念和环境意识。如:北极熊淹死、瑙鲁举国迁徙(全球变暖),汽车的生产(体现了经济的全球化)

  3、学习地理,使我们会用综合和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一个地区个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水气土地生)

  4、学习地理,使我们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多种技能。读图。

  上面讲的这些例子,都是可以从地理角度说出原因。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只要是科学,就一定能讲出道理,因此地理是一门科学,这就涉及到今后我们地理课的学习方法了。

  (三)怎样学好地理(板书)

  1、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走到自然和社会当中,仔细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学好地理,得做个问题少年,问题少女,多问为什么。

  2、要会读图表,熟练运用。我们学习地理最直接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地图,所以,在平时的学习阅读当中,养成读图的好习惯。

  3、要联系实际,勤于实践。从刚才的学习当中,我们发现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原理来解释,所以我们要学以致用,把知识学活。我们在大学学习地理,就经常跑出去,去桂林啊、江西啊、庐山啊、鄱阳湖啊。大学那么多专业,学地理是最好玩的,可以经常跑出去旅行,其实也是考察。

  4、要放开手脚,拓展视野。学习地理,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学习,更多是是自己迈开双腿走出去,看看家乡,看看祖国是怎么样的;要我们睁开双眼,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搜索有关地理的内容。在这里推荐几个关于地理的节目: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边疆行、动物世界、正大综艺、走遍中国、还有最近比较火的舌尖上的中国、国外的有英国广播公司出的“地球”,还有一些电影:如后天、上帝也疯狂、2012、地心游记、日本沉没、纽约大地震、10.5级大地震、地心毁灭等、可可西里、马达加斯等。培养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

  总结起来,地理就是研究:自然、人文、区域的学科。地理讲究登山涉水,求质求真,我们还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我们要在现实的生活中感受地理。地理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咱们作为新一代,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在这一学期中我们就来放眼世界,探索地球。

  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学生听讲联想思考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让学生分组,一组根据图提出问题,一组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

  学生充分回答

  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学生思考

  学生充分回答

  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时学习内容。

  2、预习下节内容。

  板书设计

  与同学们谈地理

  一、地理课学习些什么

  二、学习地理有什么用:

  1、使我们懂得欣赏和尊重人类生活的世界。

  2、使我们具备全球观念和环境意识。

  3、使我们会用综合和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

  4、使我们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多种技能。

  三、怎样学好地理

  1、善于观察,发现问题。

  2、会读图表,熟练运用。

  3、联系实际,勤于实践。

  4、放开手脚,拓宽视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本土的问题讨论较多,力争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开始,投入到以后的地理学习中去。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围绕我们身边地理事物和我们亲身体验过的地理现象展开的讨论题,我认为这些活动比较好。本节课我认为还有可以学习的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较好,老师始终在和大家“谈”地理、“聊”地理,没有严肃的说教,我想这样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感觉更亲切。

  地理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污染指数是衡量空气质量的标准,并明白大气污染指数、空气级别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2、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3、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污染大气,被污染了的大气又会反过来危害人类;并能够说出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些措施;

  二、教学重点:

  1、大气污染指数;

  2、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三、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等参与式;

  四、教学手段:

  cai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及说明:

  (一)课前播放关于环境保护的歌曲《让绿色听得见》,烘托气氛。

  (二)教学过程:

  1、“合格地球人”考查的由来──“方舟计划”:使学生认识如果人类再不停止对自然的破坏,人类将失去自己的家园,强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也使长期以来的“合格地球人”考查更引起学生的关注;

  2、“合格地球人”的考查:三个题目一步步将话题引向主题,同时从大处着眼,使学生明白目前人类面临的严峻局势;

  3、两次著名的大气污染事件(录像):创设情境,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引出大气污染指数的教学;

  4、大气污染指数:通过读图及图例了解大气污染指数的含义及怎样阅读空气质量预报(总结规律以便记忆),了解不同质量的空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同时通过读图了解我国各城市某一天空气质量情况,认识到南北方空气质量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指导学生读图──找规律──分析、查资料──写论文;

  5、我国污染现状:学生合理推理后,老师用材料引出,引起学生生成对我国大气质量的了解和忧虑;

  6、活动:根据课下收集到的资料,按老师提供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使全体学生明白大气污染的危害及成因,同时增强演员学生对收集资料的`处理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7、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发散思维,各抒己见,提出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最后通过观看录像总结措施,培养学生通过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培养学生总结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作业:

  任选其一:

  1、绘制宣传画:以“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为主题,绘制一幅广告宣传画,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将课堂所学发展到课外;

  2、分析我国南北方空气质量不同的原因,并形成小论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并整理成文的能力。

  地理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内容分析

  黄河的奉献与忧患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内容。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接中国地形、气候之后更直观动态地综合反映中国的自然环境,同时与下章水资源和区域地理中的北方地区及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密切相关。对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西部大开发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系统地了解了学习河流的概况的方法和步骤,并已经在了解长江时加以实践。现在应用到黄河概况时应该轻车熟路,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落到了黄河的奉献和忧患。

  四、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图片,能够概括说出黄河的贡献;

  2、结合相关资料及实验,能够说明黄河主要忧患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分析人地关系中突出问题的方法,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黄河源流概况,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六、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相关动画,水、土壤、覆盖小草的土壤、透明杯子等实验器材。

  七、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环节一:感黄河(欣赏)

  配《黄河大合唱》背景音乐,对应上、中、下游出示黄河各流域景观图片

  观察景观图,描述感受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过渡

  讨论:为什么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出示黄河景观图

  通过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环节二:颂黄河(奉献)

  配朗诵《黄河颂》,对应地理位置依次呈现黄河流域水利工程、文化遗址、旅游资源、灌溉平原的.景观图

  观察景观图片,尝试概括黄河的贡献

  提供景观图,加强学生感性认识,理解黄河的奉献

  过渡

  黄河既给我们带来了无私的奉献,同时,也是一条害河

  本环节采用了探究模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

  环节三:忧黄河+治黄河

  提供资料:黄河的“血样”──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样标本;

  黄河的“化验报告 ”──“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

  分析:黄河各河段的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

  提供有关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资料和下游地上河的视频,“黄河的忧患图”、“中国地形图”、“黄河中游某地的年降水量图”

  思考并讨论:黄河中游为什么泥沙剧增?下游为什么流域面积狭窄?并无大支流汇入?

  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思考:黄河母亲还有哪些症状?

  再读“黄河的忧患”图

  (小结 拓展)

  引导学生认识到本节所学的分析方法不仅适用于黄河,还可迁移至其他河流

  归纳“会诊结果”,并对症下药,完成表格

  八、板书设计

  黄河的奉献与忧患

  地理教学设计 篇8

  【教学重点】

  ①化学元素—矿物—岩石之间的关系;

  ②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③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手段】

  矿物标本,各类岩石标本

  【教学过程】

  (引课)引导学生

  从周围环境入手思考:

  陆地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

  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特别是岩石与其它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花岗岩标本)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板书)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读图)

  地壳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化学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构成矿物,

  举生活中实例或根据化学课所学知识说明有哪些物质是矿物,这些

  矿物是由哪些化学

  元素组成的?→明确有些矿物是单质,有些矿物是化合物。

  矿物对人类最重要的是什么?标本是否可以称为矿产?

  (板书)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说明几种熟悉岩石的组成→明确岩石的概念

  (板书)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观察玄武岩、页岩、板岩等,

  从外观上对三大类岩石进行区别→结合实物标本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明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特点。

  (出示化石的岩石标本)

  观察化石多存在于哪类岩石中?化石能够起什么作用?

  (阅读资料和示意图)通过阅读了解有关地层和化石知识→完成示意图的问题。(提问)

  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矿石与岩石及前面提到的矿产有什么区别?如何评价矿石的优劣?

  (提问)

  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如何转化?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板书)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设计思想】

  对本节教材的处理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岩石、矿物、矿产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

  往往忽略这些地理

  事物的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

  中用亲自在野外采集的岩石或矿物标本其效果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探究活动

  某地区不同地层依次发现有三叶虫,恐龙,

  剑齿虎化石,

  说明该地区缺少鱼类化石的原因?

  地理教学设计 篇9

  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

  在新课标中,对《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有如下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课标分析:

  本次课程内容主要学习四个内容,根据上面课标的要求,本节课不仅要求学生对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点的认识,还要求学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同时,课标说明了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运用图片对比及学生参与活动来让学生对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认识。

  教科书分析

  本次课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标志;三是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四是城市化的影响。重点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城市化的特点;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难点是城市化特点的概括。对于“城市化的影响”这一内容,只要求简单了解。

  学情分析

  “城市化”研究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将以图片、讲解及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相关问题。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探讨城市化。

  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主要以讲解+小组讨论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影像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的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其衡量标志。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学习推动城市化的动力。3、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展示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认识城市。2、展示课本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化的定义。3、以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讲解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4、小组讨论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5、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城市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小组讨论实验法

  教学媒体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学生观看有关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对城市有个大概印象。

  2、课件展示伦敦1801年、1851年和1981年的城市扩展图提问:伦敦市的区域范围呈现一种什么趋势?

  3、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先引导学生看图例,并提出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等级及数量上有哪些变化?”,然后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思考,在此期间,将我国城市等级分类标准补充到板书上,最后请一位学生进行回答,并对其回答进行判断和补充。

  4、由上面的环节归纳出城市化的概念。

  5、由城市化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6、通过练习题目对刚才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题目一: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C)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D、城市数量增加

  题目二: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对城市化的理解正确的是:(D)

  A、大批的农民迁移到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

  B、农民进城的数量越多,就说明城市化率越高

  C、农民进城越多,这个地方的社会发展越先进

  D、农民生产方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7、由上面的题目二,提出“我国最近几年出现的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市与城市化的关系”这一问题,并进行解释,解释时说明这只代表老师个人观点。

  8、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推动向农民工等农村人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别分析使农业人口离开农村的原因有哪些,吸引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原因有哪些,并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分析。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并不断进行解释、补充。

  展示课本上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示意图》,以比较形象的方式让学生对推动城市化的动力进行学习。

  9、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10、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指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地理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3、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4、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和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是流通领域中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以及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交通运输对于沟通各地区联系、保障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大西南地区是我国腹地广阔、资源密集、发展潜力的地区,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交通不畅是诸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一、区位条件

  1、相对位置

  大西南地区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两区一市。

  2、经济地理位置

  ⑴属于我国边疆区,与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相邻,毗邻国家经济比较落后。

  ⑵为我国内陆腹地,远离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

  ⑶为大后方,具有国际区位优势;

  ⑷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该区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⑸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直辖市的成立使得本区区位优势明显增加。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

  1、自然条件:

  ⑴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大。

  ⑵受地形地势影响,区内气候多样,差异很大。有__带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等。

  ⑶区内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

  ⑷河流众多,但航运条件差。

  2、资源条件

  (1)西南地区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分析

  西南区(不包括西藏)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23.3%,人均超过全国19.2%,潜在价值高。其中,农林和矿产资源约各占一半,利于工农业协调发展。

  (2)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而且地域组合好。钒、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适宜于发展成为钢铁、有色金属、原材料生产基地。

  (3)能源资源: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70%;四川天然气储量居全国首位;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广西北部湾油气资源前景看好。

  (4)农林资源:四川盆地物产富饶,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滇南谷地是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基地。本区生物资源和物种资源居全国首位。

  三、社会经济条件

  1、本区地处西部地带的内陆边疆,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2、新中国成立后,本区发展变化很大,现已建立起钢铁、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区域经济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和规模。

  3、本区交通运输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及对策

  交通运输是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交通建设,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学生阅读最后一自然段,结合现实谈感想。

  作业布置:

  举例说明西南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讨论]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大西南应怎样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地理教学设计 篇11

  开学了,又步入了新一轮的教学工作。八年级上册的地理知识,相对于上册而言,要简单易学了许多。一方面,因为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因为七年级下册地理相对于七年级上册而言,难度要小了许多,内容上也更具体、更直观,便于记忆和理解。

  一、班情分析

  通过上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学习地理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读图、分析、判断和理解的能力。对地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地理的知识系统,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浓厚,也很乐意去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乐意去探索和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我所任教的班中,成绩相对比较平衡,上课气氛活跃,上课看上去状态也好,但落实不够,经过上期后半学期的狠抓,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绘图技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对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较为详尽的了解。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知道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 2、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考试抓。 3、更多注重平时读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三、教材分析

  难点: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

  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本教材共5章,包括第六章---第十章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地理位置,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亚洲的气候以及影响其气候的因素。

  第七章 我们临近的地区和国家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的地形与气候。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东半球的一些国家,如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各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美国、巴西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两国的地形与气候。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十章 极地地区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因材施教,精编习案,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5、每一章进行小测验,时而温习,加强巩固。

  6、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强化学生的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把握地理单元的知识。地理基础知识和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必要的储备。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教学。

  7、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领到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8、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组织复习。每次月度考试后,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解决。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科特点,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探讨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117。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师提示。

  〖提示1.假如置身于图中,就会感到自己和他人不仅行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而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

  2.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从根本上看,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流动过于集中。

  3.实际情况是,地球上有些地区已经达到或接近达到“人满为患”的程度,而不能说整个地球因人口膨胀而超载了。这是因为从整体上看,全球总人口(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尚未达到全球能够承载的总人口(对于地球的人口承载能力,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部门尚无一致的估算,已有的估算数字为75亿至500亿)。

  〖问题“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种群数量增长的有两种方式,人口增长是接近哪一种增长方式呢?为什么?

  〖提示如果一种生物没有了天敌,而食物供应又比较充足,它就会过度繁殖,数量呈“”型几何级数增长。数百年来,人口的增长就是这样的情景。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境

  〖资料分析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2.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等。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板书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P119~122,回家完成“资料收集与分析”。

  〖想像空间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将会因学生过多和教师、教室以及教学设备等过少而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因学生过多而使教室内空气流通不好、光线不足和过于拥挤等,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

  基础题

  1.D。

  2.“现在的人,有五个孩子都不算多,每个孩子又各有五个孩子。爷爷活着的时候,就有二十五个孙辈了。这就造成了社会上的人口多而物资少,虽然辛勤劳作,生活用品却依然匮乏”。这句话反映出作者的忧虑:如果不节制人口增长,将会对家庭和社会增加沉重的负担。

  拓展题

  1.近5年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分别是:“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1999年);“环境千年,行动起来”(20xx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xx年);“让地球充满生机”(20xx年);“水──20亿生命之所系”(20xx年)。这些主题都与生态环境(影响人类与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说它们都与人口增长有关。

  2.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主要有: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行政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全体职工以及当地居民都树立起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新思维以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观念;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以便大力开展有利于环保事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改造;对于近期无望解决环境污染的企业,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依法并妥善实施“关”、“停”、“并”、“转”。

  5 O

  地理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的教学设计,要以系统科学理论作指导,全面分析教学中诸因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教学媒体作用,控制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要钻研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中包含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智能训练。例如高中地理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

  地理教学设计 篇14

  [设计思想]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每一个学习过地理的人都会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所以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尽管在中小尺度范围内,不容易发现“地域分异规律”,但学生结合旅游经验及阅读地图可以获得感知。在本课中,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条件,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所得。地域分异的规律虽然很重要,但对于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所以,我同意课程标准和教材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使学生通过案例的解读、自身的体验去感知规律的存在,而不是概念和定义的诠释与灌输。

  [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1对“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的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几个版本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都探讨了这一规律。但不同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与风格上是有差异的。如鲁教版和人教版的教材,对这一规律的描述都是“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鲁教版前者还分为“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中图版的教材以“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为题来讨论。这几种教材对此内容的共同点是:其一,淡化“地带性”、“非地带性”的概念。其二,注重案例解读得出“地域分异规律的结论”。从本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地理新课程理念“简化概念”、“增强体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获取“由赤道到两极、由沿海到内陆”的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2.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区域分析与比较的地理研究的方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培养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人们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态度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

  1.在“中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为中心,分别向南、向北认识各自然带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情况及代表的植被类型。

  2.从自然带在地图上的变化情况感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3.全班学生分成三个考察小组,分别为组1、组2、组3。

  [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自制课件:展示多媒体素材库──不同的自然景观图(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非洲)、温带草原带(呼伦贝尔)、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极地冰原带),按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顺序进行播放,自然景观的画面在学生欣赏时首先从视觉上给学生强大的“冲击力”,在形象感知与意境的体验上为本节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探究的情境。

  生:议论,谈论各地地理景观的不同……

  师:(承转)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差异的产生,这些差异反映出什么样的地理规律呢?

  [新知识讲授]

  师: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探索

  (展示课件)中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师:在图上找到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往南行进,你们沿途能见到什么自然地理景观?

  生:(第一组讨论过后,代表回答)我们组从我国的黑龙江出发,南行依次看到了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阔叶林叶面宽大……

  师:很好(鼓励),我们跟随第二组从黑龙江向西旅行,又能见到什么样具有特色的景观呢?

  生:(第二组讨论过后,代表回答)我们组从黑龙江西行,沿途见到了小兴安岭、大兴安岭森林带──呼伦贝尔大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各种景观迥然不同,差别好大!

  (教学随想:此教学活动的设计把学生的探究行为与所授知识相结合,给学生提供表现与表演的机会,课堂较活跃)

  过渡

  师:我国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从东向西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大家思考一下形成这种自然景观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那么在更大的范围内,如从亚洲、欧洲扩展到全球来看,是不是也存在着这种差异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吗?

  (展示课件)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把“非洲的陆地自然带图”局部放大

  师:我们从屏幕上的图上来看看“非洲的陆地自然带是怎么分布的”,主要受哪个地理要素的影响?

  生:非洲从赤道向南北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受纬度位置的影响,以热量为基础。

  (展示课件)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由上面我们大家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带是因地域差异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所以自然带的分布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气候、植被、土壤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情况,从而可以指导我们认识整个陆地环境的差异性。(承转: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出现怎样的陆地自然带)

  (出示“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复习气候分布规律及影响气候分布的主导因素,通过知识的迁移,了解自然带纬度分布具有全球规律,说明不同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小结与过渡

  师:我们刚才所讨论的两种地域分异都是体现在水平方向的,一种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种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那么在垂直方向又存在着怎样的分异规律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登山──去探索喜马拉雅山。

  (展示课件)喜马拉雅山分层的景观图和喜马拉雅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师: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比较山的南坡和北坡,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呢?

  生:(第三组讨论过后,发现)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起始带不同,北坡的自然带谱简单,南坡的要复杂。

  师:我们知道喜马拉雅山在中低纬地区,平均海拔高度6000米以上,那么是不是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的垂直带的数目就丰富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课件展示:位于赤道的非洲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的自然景观和垂直自然带谱,生生互动)

  师:很显然,喜马拉雅山和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谱都与纬度与海拔有关。也就是说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和水分”为基础的。那么我们来对比一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引导学生探究]

  (课件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师:最后我们来从这幅图上找一找违反地域分异的自然带分布,利用手中的地形图和洋流图等资料分析这种分布的原因,探究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东侧西侧景观有何不同,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的原因,新疆天山山麓为什么出现绿洲。

  (教学随想;此类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但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共同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直接经验以及总结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班的同学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很敏捷,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一规律对我们现实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实用价值?

  (展示课件)活动: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然而,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请简要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地理原因。

  [课堂小结]

  [富有地理哲理的语言]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而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规律性中又表现出了复杂性。

【地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设计06-23

教学设计地理教学反思12-11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01-05

疆域地理教学设计11-28

中东地理的教学设计03-22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02-07

《中东》地理教学设计12-31

地理《洋流》教学设计01-06

优秀的地理教学设计01-07

关于地理的教学设计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