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平行》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27 14:15:4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平行》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平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平行》教学设计(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平行》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注重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现象,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感知、理解、发现、认识,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学情与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具备直线和角的知识,同时学生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此课的设计要注意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在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直与平行。

  3.培养空间观念及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量角器等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一、图画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它吗?生:直线。师:哪位同学还记得直线有什么特点?(出示直线PPT,总结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1.想想。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笑脸,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在这个笑脸上出现了两条线,你会把它们画在什么位置?先让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想象出更多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画画。

  师:每位同学手中都有笑脸了,请同学们在笑脸上画两条直线,每人画一种情况。(学生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想象到的两条直线画在一张纸上,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为下面分类提供依据,为了解相交与平行的特征打下基础。

  二、分类探究,了解垂直与平行的特征

  1.展示。

  师:画完了吗?请同学们展示画的结果。

  同学们上台,把不同的情况展示在黑板上。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会有以下几种画法:(给画法逐一编号)

  2.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如果老师还想把这些画法分类,你知道怎么分吗?(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在确定了几种情况之后,再分类探究。因为分类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探究的价值,在组内学生可以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探究过程中更容易了解和统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为了解垂直与平行的特征奠定基础。

  3.汇报。

  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分两类:相交为一类,不相交为一类。

  ②分三类:相交为一类,不相交为一类,快要相交的为一类。

  当学生说出“相交”一词时,应立即给予肯定。

  当学生说出“延长后相交”时,给予肯定,让学生理解延长后相交也是相交。

  出现第一种分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与不相交。(贴“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不相交)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索后分组汇报,通过汇报与交流,让他们首先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在倾听和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分类方法,提高对垂直与平行的特征的认识。

  三、归纳总结,揭示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在分类的过程中,先分清两条直线是否相交,并分清看似不相交实际相交的几种情况,再在相交中按相交所成角度来分。

  1.揭示平行的概念。

  出示课件让学生看剩下的一组是否相交,通过想象动手实践一下。

  设计意图:教师与学生在分类上达成共识之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师:这种情况在数学上叫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引导学生理解互相的同时,引出在同一平面这一词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解“互相”的基础上,突破“同一平面”这个较难理解的知识点。

  师:画两条直线会出现几种情况?

  2.接触垂直的概念。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相交的几种情况,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几种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

  关于相交的关系中还可以怎样分类,我们下节课再来进行探讨,下课。

  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平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 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

  渗透分类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提高学生欣赏平行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良 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

  结合日常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特征。

  2、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板、铅笔、方格纸、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活动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小游戏。

  1、学生同桌之间,玩玩小棒,观察每两根小棒落地后形成的图形。

  2、让学生记录下活动中形成的'图形,然后投影展示。

  3、有选择的选取其中的几种预先设计在电脑里,让学生把下面的几种情况分分类, 让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为什么这样分类,(每一组的直线是什么关系?) 第一次初步感觉相交和不相交。

  4、这些图形都是由两条直线组成的,它们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先在脑子里面想 象一下然后再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想直线的特点,直线可以无限延长。)

  5、电脑演示延长的过程,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发现其中有的原先不相交的直线 经过延长也相交了,也有的经过延长仍然不相交。)(如果开始的分类不正确, 可要求学生重新分类。)

  6、学生的回答中提炼相交与不相交的概念。

  师我们发现,两条直线的关系有哪几种?(指答:相交和不相交)那么不相交的 两条直线,我们给它取个什么名称呢?我们叫她“平行”。

  7、揭示课题: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平行。(板书课题)

  二、结合生活、展开教学

  1、出示情景图。

  师:你认识它们吗?(出示图片)其实如果用数学的眼光看这些物体,它们都是由直 线组成的,让学生观察后思考:你能用直线表示这些物体吗?用直线表示出来, 并找一找相交的直线和不相交的直线。

  观察每幅图中有几条直线?(板书:两条直线)它们每组直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板书:同一平面内)

  2、观察比较,理解同一平面。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让学生找出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和不在同一平面内 的两条直线。通过观察,学生明白这两种情况下的两条直线是不是在同一个平面。 今天我们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理解互相平行。

  师:这里是一组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我们将它们延长。 (演示将两条直线延长,发现不会相交。)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可以叫它们互相平行。

  师:所以我们可以说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完成板书)

  4、理解平行线。

  师:假如我们把一条直线叫做直线A,另一条直线叫做直线B

  我们可以说“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也就是说其中的一条直线是另一条 直线的平行线。(教师板书)

  5、多媒体显示概念,学生齐读概念。

  6、进行闯关练习。

  三、操作实践、创新应用。

  师:现在知道什么是平行线了吗?想不想自己来创造平行线呢?

  1、让学生想办法创造出一组平行线。

  2、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学生介绍方法。

  4、结合学生介绍的方法,老师有意识的提出问题:如果要画一组间隔是10厘米的平行线,方格纸也没有正好是间隔10厘米,该怎么办?设置问题,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难以解决问题时,这时让学生打开书自学40页上的法。

  5、自学后说说用直尺和三角板怎样来画出任意的一组平行线。

  6、教师演示。

  7、提炼方法:一、画(线),二、靠(直尺),

  8、完成试一试。

  三、欣赏平行事物,感受平行美。

  师:平行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平行线呢?(指答)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图片,欣赏一下这些事物中的平行美。

  多媒体显示,学生欣赏。

  四、全课总结,课堂延伸。

  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它们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希望同学们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老师也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创造一幅具有平行美的图画,我们在美术课上交流。

  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平行》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知识:对顶角邻补角概念,对顶角的性质。

  方法:图形结合、类比。

  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

  学习重点:

  对顶角的概念、性质。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对顶角相等”的探究;小组讨论

  教学流程:

  【导课】

  同学们,你们看我左手拿着一块布,右手拿着一把剪刀,现在我用剪刀把布片剪开,同学们仔细观察,随着两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怎样变化?(学生答:也相应变小)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板书课题)。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请大家阅读课本P,回答以下问题(自探提纲):

  1、两条相交的直线所成的四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组对角?各组对角间存在着怎样的位置关系?存在怎样的大小关系?

  2、什么样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什么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对顶角有什么性质?你是怎样得到的?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分小组讨论,然后老师针对自探提纲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先让学困生、中等生回答,优等生做补充、归纳,特别是问题3的第2问,最后老师强调:

  1、注意“互为”的含义。邻补角和对顶角都是要两个角互为邻补角或对顶角。

  2、“邻补角”这个名称,即包含了这两个角的位置关系,还包含了数量关系,对顶角一定是两条相交直线所构成的,这是一个前提条件。

  3、“对顶角相等”的推导过程。

  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平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98页练习十八6、7、8、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直与平行的特征及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2.通过动手画垂线和平行线,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过直线外的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沟通联系

  教师: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相交和平行,其中垂直是相交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要么相交要么平行。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怎样的相交才是垂直?

  学生:相交成直角就是垂直。(板书:相交成直角)

  教师: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学生动手操作,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范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然后学生比对是否和老师画法相同。

  教师:当两条直线垂直时,它们的交点叫什么?

  学生:垂足。

  教师在黑板上相应位置标明垂足,同时要求学生也在所画的图形中标明垂足。

  教师:那什么又是平行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组成平行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教师板书:永不相交)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学生动手操作后,展示优秀作品。

  以上环节完成后,形成如下板书:

  二、基本练习,巩固知识

  1.数学书98页6题。

  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到台上视频展示台上或上指一指,说一说。

  2.数学书98页7题。

  同桌交流后,上台在视频展示台或上指一指,说一说。

  3.数学书98页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到视频展示台或上汇报展示,说说自己的操作步骤。

  三、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1.数学书98页9题。

  学生小组交流后,上台指一指,说一说,最后展示互相垂直的线。

  2.数学书98页思考题。

  学生分组完成后,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最后展示:平行线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平行》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2、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过程。

  难点:学生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学生:三角尺、量角器。

  教师:多媒体课件、剪刀。

  四、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多媒体投影汕头大桥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线,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线段组成的图案,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两条直线相交能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研究的内容:5.1.1相交线(板书)。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直观形象地给出了生活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

  (1)教师动手操作:用剪刀剪开布片。在这个过程中握紧把手时,随着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成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2)取两根木条a、b,将它们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像成两条直线,就得到一个相交线模型。如图1所示。在七年级上册中我们已经知道∠1与∠2的和等于180°,所以∠1与∠2互补,再仔细观察,这时的∠1与∠2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不仅互补,而且互为邻补角。

  设计意图说明: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自然而贴切。

  这样安排既可以复习七年级上册中互补的知识,又为学习本堂课的新知识做了铺垫。

  3、谈论交流

  (1)让学生讨论教科书中第4页的“讨论”。讨论时所给的表格可以逐步呈现,先结合两条直线相交的图形,找出其中所成的角,寻找各对角的位置关系。

  (2)讨论不同的角的位置关系,得出对顶角的定义,并提醒学生注意:①是两条直线相交而得;②有一个公共顶点;③没有公共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对顶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讨论后得出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设计意图说明:

  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

  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对顶角相等”这句话,学生很好理解,只是不知怎么阐述理由,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同角的补角相等”得出对顶角的性质。

  4、初步应用

  (1)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

  (2)练习(补充)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B、相等的两角是对顶角

  C、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D、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②已知∠1与∠2是对顶角,∠1与∠3互为补角,则∠2+∠3=?

  ③如图2:直线a、b、c两两相交,∠1=60°,∠2=∠4,∠3=,∠5=?

  设计意图说明:学生叙述,教师板书。补充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参考答案:①D②180°③120°、90°

  5、小结提高

  可以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或先让学生归纳、补充,然后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下列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说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6、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9页习题5.1第1、2、7题。

  (2)选做题:

  设计意图说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水平选择不同的作业。

  ①如图3: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已知∠AOC+∠BOD=90°,则∠BOC=?

  ②已知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四个角,其中的一个角为50°,求其余三个角的度数。

  ③如图4:AB⊥CD于点O,直线EF过点O,若∠AOE=65°,求∠DOF的度数。

  选做题参考答案:①135°②130°,50°,130°③25°

  (3)备选题:

  ①如图5:OA⊥OC,OB⊥OD,∠1=55°,求∠2,∠3的度数。

  ②两条直线交于一点,有几对对顶角?

  三条直线交于一点,有几对对顶角?

  四条直线交于一点,有几对对顶角?

  X条直线交于一点,有几对对顶角?

  备选题参考答案:①35°,35°②21=2(对)32=6(对)

  43=2(对)x(x-1)=(x2-x)(对)

  五、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旨在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导,以学生熟悉的桥梁两端斜拉的平行线和侧面的相交线等实景引入课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启发学生用比较直观的语言来叙述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教育精神。

  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能够尊重与理解他人的意见,并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平行》教学设计 篇6

  一、说教材:

  《平行和相交》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过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单元主要是要学生掌握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互相关系,学习平行线与垂线的有关概念。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教学内容上启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要掌握平行线的概念,认识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并学会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构建知识结构。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

  渗透分类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提高学生欣赏平行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结合日常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特征。

  2、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

  三、说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校、学生的特点,学生自愿结合成学习小组,3--4人或5--6人一组,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学习策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研究、小组讨论等方法去获取知识。从运动会上常见的场地或器材入手学习本节课的新知识,利用多媒体学习并掌握平行线的特征,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在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中进一步理解平行线。通过学生的探索与教师的指导掌握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的方法。接着,教师设计一个“闯关”游戏,最后在学生欣赏平行的事物中,结束全课。

  四、说教法:

  教师的“教”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其教学方案也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中我采取“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巩固深化,构建知识——欣赏、感受平行美”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观察实验、多合作、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监控者。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学数学课件大全

  上课伊始,结合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生活场景,用多媒体展示四幅运动场馆拍摄的照片,让学生猜猜这些器材或场地都是进行什么比赛的。学生在猜测中接触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开始本节课的学习。这样导入的目的是为了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又可以紧密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大事,同时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学习知识后,可以在生活工作中得到应用。从而为顺利完成探究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2、观察操作,认识平行。

  这一阶段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师告诉学生如果用数学的眼光去看这些物体,是由一些直线组成的。于是我就让学生用两条直线表示图中的物体,小组讨论交流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为了让学生理解“同一平面”,教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找出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和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通过观察,学生明白这两种情况下的两条直线是不是在同一个平面。这样的直观教学,学生都能很快明白什么是“同一平面”。

  然后根据学生画的几组直线,让学生按照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感悟出两条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为了活学活用,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现象。再出示四个判断题,通过学生的辨析,真正掌握和理解互相平行的概念。

  学就是为了用。掌握了互相(数学网)平行的概念后,就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做一组平行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更进一步理解掌握了互相平行的概念,并且能够应用新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全体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些互相平行的线段,从中发现这些折痕不仅平行,而且相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在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平行现象,为什么许多事物要做成平行的。

  接下来教学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学课本,按照书上的步骤自己试着画一画,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互相帮忙、互相交流画法。然后让会画的同学上黑板演示。通过疑问,让学生试着用三角板的斜边或其它工具画平行线。

  “学生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心创造与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因此这一教学环节我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平行线的概念,然后把概念应用到实践生活中。

  3、巩固深化,构建知识。

  叶圣陶说:“学习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 在掌握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五关由易到难,由观察到动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4、欣赏平行事物,感受平行美。

  最后通过欣赏平行的事物,感受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平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相交与平行》课程教学设计12-14

小学数学《平行与相交》的教学设计04-29

垂直与平行数学教学设计02-16

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范文03-26

平行线的特征数学教学设计03-27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平行与垂直03-26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特征的教学设计04-20

平行线的性质数学教学设计05-01

数学《平行线的判定》的优秀教学设计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