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30 08:30:3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战国策》;

  2、掌握《荆轲刺秦王》文章前两段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3、用析读法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设计

  一、导课

  传说中,在神马还不是浮云的年代,有两种人最寂寞。一种人是高居于庙堂之上,享有九五之尊,每天被人山呼万岁的君王;另一种就是行走江湖,昼伏夜出,脸如严霜,眼若寒冰的刺客。那么我们今天的课堂,穿越历史的千年,去看看赫赫有名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当他遭遇了和他同样有名的刺客——荆轲后,这两位历史上的巨星相互碰撞,是否可以打破彼此的寂寞,谱写出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二、文学常识

  《战国策》

  回忆《战国策》相关知识。《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整理成辑,共33卷。属于先秦历史散文行列,以记叙为主。

  三、正音

  结合导学案学习准备第二题进行。(由学生回答)

  四、分析全文脉络

  由题目入手,看全文的中心事件是“刺”,围绕着刺字展开的有行刺缘由,行刺准备,行刺过程,行刺结果。分别对应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五、重点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并圈点出解决不了的字句

  2、教师答疑,并在此过程中强调一些重点词语

  如:进兵北略地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

  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微太子言诚能得樊将军首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状语后置

  金千斤行而无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伤长者之意(古今异义)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卒惶急无以击轲固定搭配

  秦王必说见臣通假字

  此时文意已经疏通

  六、分析文章内容

  问:文章第一段非常的短小,读起来却非常的有气势,为什么?

  (即:分析6个动词的好处)

  说明了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形势岌岌可危,使全文一开始就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之中,同时也奠定了主人公后面的悲剧命运。

  七、利用析读法,分析人物在开端部分展现出来的部分性格

  太子丹:急躁

  荆轲:讲信用(“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此句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

  心思沉稳,虑事周密(行而无信,要樊头与督亢之地的地图),

  果敢(对应太子的“不忍”)

  胸有成竹(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事的开端部分,明白了刺秦的原因。但是由于太子丹的不忍,会把事情推向那种发展地步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析。请同学们课下自行预习文章的第二部分——行刺准备!

  板书设计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开端行刺缘由(1—2)

  发展行刺准备(3—9)

  高潮行刺过程(10—17)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

  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

  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

  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

  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从文本细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养成给课文做批注的习惯。

  2、分析荆轲行动失败的原因,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

  3、分析易水送别和廷刺秦王两个场景,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荆轲其人其事

  教学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荆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分析荆轲人物形象(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圈点批注法,找出描写荆轲的部分,分析批注荆轲的性格特点。

  正面描写:

  第二自然段计议刺秦言出必行的侠士精神、勇而多谋

  第三自然段求取信物能言善辩

  第八自然段怒斥太子刚烈(不能忍受不被信任的侮辱)侠者性格

  第九自然段易水诀别慷慨赴难、视死如归

  第十自然段计见秦王有谋、深谙世道

  第十三自然段顾笑武阳镇定自若、聪明机智

  第十四、十五自然段廷刺秦王冷静、沉着

  第十七自然段倚柱笑骂视死如归

  侧面描写(对比、衬托荆轲):

  秦武阳人不敢忤视、太子丹信任色变振恐

  秦王狼狈不堪、目眩良久

  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三、荆轲刺秦,前文描述得那么轻而易举,为何最后却失败了?文中有没有伏笔?

  1、分析荆轲与太子丹的矛盾

  计议刺秦迟之、疑其改悔

  (行而无信)(有所待)明知准备不够充分,却冒险一试

  2、分析荆轲自身

  武艺不精(侠士、说客,非武夫为何延迟行动有所待)

  四、评价荆轲刺秦

  对荆轲刺秦,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苏洵说:“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朱熹说:“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司马迁说:轲“不欺其志,名垂后世。”

  你怎么看?

  五、文中有两处场面描写非常成功,试分析其成功之处。

  1、易水送别

  (1)点面结合荆轲(重点突出)、高渐离、太子、宾客

  (2)条理清晰时间顺序

  (3)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4)音乐描写变徵之声、慷慨羽声(渲染)

  2、廷刺秦王

  (1)语言、神态、表情描写

  (2)对比衬托

  (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4)用语简炼、传神

  六、作业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易水诀别的情景。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02-15

初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范文04-03

读荆轲刺秦王有感06-05

读荆轲刺秦王有感04-01

读《荆轲刺秦王》有感05-05

《荆轲刺秦王》的阅读答案04-29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01-04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09-01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07-27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