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画》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15 14:16:3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画》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画》教学设计

《画》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以画家齐白石为突破口,学习欣赏现代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及特点,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2、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齐白石的生平事迹,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讨论、评述其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课前准备

  (学生)中国画作画工具

  (教师)中国画作画工具、包含齐白石及同时代画家作品的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教师出题《虾》,请学生根据自己日常所见,进行不拘形式的绘画创作。

  (2)教师出示齐白石的作品《虾》,分析齐白石绘画艺术的特点。教师提问:作者是谁?说说你对这幅作品的印象。

  师生讨论:与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齐白石的作品巧妙在哪里?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齐白石画的虾与

  真虾有什么不同?你为什么喜欢他的作品?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美感?师生讨论上述问题。

  (2)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艺术忠于现实,绘画重抒情达意。

  (3)讲解齐白石的生平:出生穷苦,自学成才。

  (4)出示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等作品以及徐悲鸿等画家的作品。

  (5)师生讨论对作品的感受,加强对齐白石作品的理解,深刻理解大师人格与艺术的魅力。

  3、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请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中国画绘画知识,想一想、说一说如何进行《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创作。

  4、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互相评价。

  (2)提供评价建议:

  ①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

  ②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

  ③作品造型语言的表现是否统一等。

  5、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请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上有关齐白石的资料及作品,进一步理解他的艺术风格。

  教学摘录:

  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

  台湾学者王秀雄把欣赏大体分为: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个过程,并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1)简单描述。

  感官可感受到的层面作为描述的开始。对题材、主题、造型要素(色彩、线条、形状、肌理)与形式等作简单粗浅的描述。

  (2)形式分析。

  探讨作品制作中所运用的材料、技法及其特性。探讨作品中的色彩、形状、线条、肌理及个物描写之特色。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间之关系。探讨运用何种构成的原理(或美的原理),把艺术要素组织为一整体。探讨作品之风格。

  (3)意义解释。

  探讨环境、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背景要素与此作品的关系。探讨作家的个性、性格、思想、艺术观与此作品的关系。探讨作品里所传达的内涵,即所含有的气氛、感情、心情、主题意义、观念、思想等。

  (4)价值判断。

  以上述所学到的知识、概念为基础,对作品的优劣与价值作合理的判断,并述其理由。

《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激趣引入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有一个叫苏珊的小朋友也特别喜欢画画,看,他画的漂亮吗?(出示苏珊的画)说起这张画呀,还有一个小故事呢。你们想知道这个故事吗?那咱们快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谁愿意当“小老师”检查识字情况?(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

  师:同学们的识字情况很好,你们能把课文也读这样好

  吗?选你最喜欢的一段读一读。

  师:谁想到前面展示一下?大家来听,认真倾听别人读书是非常好的习惯。

  (指名读书,相互评价,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文中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预想课堂情境

  生:老师,我喜欢读的是第四段,我要给大家读读。

  生读完后,师:我要和你握握手,知道为什么吗?

  生:我读的好。

  师:知道好在哪儿吗?因为你读出了苏珊高兴的心情。

  可苏珊为什么高兴呢?谁还能再这样读一读?我们读书就要这样,把课文读准确、有感情。谁还想读?

  生:我想读第六段。

  师:你认为自己读的怎么样?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三、理解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遇到困难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解决。

  2、小组长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小红花作为奖励。

  生读课文

《画》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上的价值。

  2、体会作者介绍的有序和生动,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上价值。

  教学准备:

  1、准备《清明上河图》的多媒体课件。

  2、准备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全解

  一、导入

  1、赵州桥是一座多么了不起的古代建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又将向我们展示一副了不起的古代绘画。

  板书:一副名扬中外的画

  2、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这幅画呢?(想)那我们赶紧去看看。

  二自由读课文,在读懂的地方做简单批注,在读不懂的地

  板书:一副名扬中外的画

  2、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这幅画呢?(想)那我们赶紧去看看。

  二、自由读课文,在读懂的地方做简单批注,在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1、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教授巡视。

  2、提出一问或不解词语。

  (1)互帮解疑或解词。

  (2)教师引导联系上下文或图文结合理解词语;

  名扬中外、悠闲、溜达、拽住

  ⑤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文中指一顶轿子。

  2、汇报自己读后了解的内容。

  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

  3对照图画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1)小组内读后,互相交流。

  (2)汇报(指着图中相应位置进行解说)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说的画上五百多个人物都能在画中一一找到;第三自然段中街市热闹的情景,来往、形态各异的人,无论大小都能在画上看得清清楚楚;第四自然段中介绍的最有意思情景,在图中的桥北头可以看到轿子、骑马人、驴子……还有他们各自的神情真是栩栩如生,如林其境啊!)

  4、师引导:同学们读得真仔细,读后你们有什么感受或最想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即可)

  5、让我们带着自豪额感情朗读全文,告诉世人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1)指名读。

  (2)小组读。

  (3)全班齐读。

  三、总结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同学们努力学习,打开中华民族文化这座宝库去探索、追求吧!

  四、作业

  1.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2、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画》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指针画法

  教学目标:

  1,会画钟面上的分针。

  2,探索钟面上时针走1小格是多少,了解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联系,从而学会画钟面上的时针。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方法。

  难点:会画钟面上的时针。

  教学准备:

  课件,有钟面的A4纸,1个钟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导入语:小朋友们,你们好!你们见过这样的题目吗?(都见过)题目说做什么呢?(画时针和分针)那你们会画吗?不知道你们画得准确不准确呢,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二、新课学习,

  1.分针的画法:

  提问学生:你们画钟面上的指针的时候,你们通常画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呢?通常先画分针,因为分针比较容易画,分针是根据分针的读数来画的。分针是怎样读的呢?我们学过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一大格是5分,从12指到1时,走了5分,走到2就是2大格,2个5分,二五一十,走到3,3大格就是三五十五。依次数下去,数到10就是50分,数到11就是55分,12就是60分,当走到60时就是变为整时的时候,即也叫整点,整点的时候分数又变成0分了。又从0分来数。

  练习:画12:00,1:30,2:13,3:47四个时刻的分针。(分针根据分针的读数来画)

  2.时针的画法:

  时针如何来画呢?

  (1)思考:老师有60颗糖果,想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你们猜猜每个人得到多少颗?60可以分成5个12那60=12+12+12+12+12

  (2)思考:猜一猜时针走一小格是多少?

  1小格=12分。因为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60可以分成5个12,所以时针走1小格是12分。按时针的走向,最先数字那里看做0分,第1小格刻度是12分,第2小格刻度是24分,第3小格刻度是36分,第4小格刻度是48分,第5小格刻度是60分。每一个大格都有这样的规律。也是起始点为0分、12分、24分、36分、48分、60分,依次下去。这是我们时针走过的分钟数。

  (3)拨动钟表探究:时针指向的分钟数和分针指向的分钟数有什么关系?

  从12:00拨动到12:12,观察此时12:12钟面上分针的分钟数和时针的分钟数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关系,同样拨动、观察12:24,12:36,12:48,1:00.

  得出结论:分针指向的分钟数和时针指向的分钟数一致,所以画时针时可以根据分针的指向的分钟数来确定。

  练习:在钟面上画4:24,8:48的指针和分针

  (4)观察10:25、10:10、1:32钟面的时针,有什么发现。

  10:25的分针指向25分,时针指向24分~36分之间;10:10的分针指向10分,时针指向0分~12分之间;1:32的分针指向32分,时针指向24分~36分之间。

  得出结论:分针的分钟数与时钟所指向的分钟数始终一致,分针所指的分数对应着时针指的分数,刚好在刻度分钟数的范围内。所以画时针时,根据分针指向的分钟数在刻度上画,不在刻度上就看分钟数的范围。

  练习:在钟面上画3:30,11:45的指针和分针

  引导再次理解分钟数所在的范围来画时针。

  三、小结

  分针画法:画分针时根据分针的读数来画。

  画时针时:时针由分针的分钟数来确定,分针多少分,时针也对应多少分(在几时数字后那一大格里数分钟数)。时针的1小格等于12分,1时里的刻度依次是0分,12分,24分,36分,48分,60分。依次推下去,依次循环。

《画》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表现摸一摸,画一画身体的触觉。

  2、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摸一摸,画一画。

  3、引导学生运用造型语言来表述自己对触觉的独特感受,摸一摸,画一画发展视觉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是否能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

  2、能否采用绘画与其他造型方法结合运用。

  3、是否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并激发出想象、创新的热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表示身体触觉的图片资料以及各种绘画不同质感的物品。

  2、学生准备:铅笔、蜡笔、彩色水笔、彩色纸等各种绘画工具。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请你闭上眼睛来摸一摸,看你摸到的有什么样的感觉。

  (摸桌面、书、地面自自的脸,问:是什么感觉?)

  二、讲授新课:

  1、导言: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百宝箱,这个箱内有好多宝物,每个同学都可以拿到,但要看看你有没有本事拿到它。在拿宝物前,老师要先问问大家人都有那些感觉呢?(学生回答: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五种感觉)好,今天我们就利用这几种感觉来作画。

  引出课题——板书《摸一摸画一画》

  [通过一个百宝箱,引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出课题]

  2、讲授:通过老师的板书,同学们可以看出这节主要用了这五种感觉的那种感觉呢?(学生回答:触觉)好,老师这就来说说拿宝物的要求,老师的这个宝箱上盖着布,找一位同学到前边来,老师把你的眼睛蒙上,然后你在宝箱中拿出一件物品,你只可用手摸,摸出后到黑板上画出来,摸时下面的同学谁也不许告诉他,看看他摸的对不对。

  讲好要求后请同学们到前边进行摸物品并画出来。学生画好后,由全班同学点评,看看这位同学画的是否正确,然后向这位同学进行提问,你是通过什么来摸出这种物体的呢?(如:摸出的是苹果,学生说苹果外部给我的感觉很光滑,外部是圆形的,上下都有坑,上部还有个把,用鼻子一闻还有一股清香味,就确定它是苹果并把它画下来。)

  教师总结:这位同学说的真好,他除了运用触觉,还用了嗅觉,并画出了它的形状,画得真好,这个苹果就送给你。

  [通过向学生讲解运用几种不同的感觉来拿宝,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下边解决重点做铺垫。]

  学生在自己玩游戏当中总结摸画的方法,了解不同物体就会有不同的质感,进而解决教学重点。另一个同学摸到的是毛茸茸的玩具熊,学生画好后问他是通过那些特点摸到的。(学生说用手摸到毛茸茸的感觉,外部有圆形的头,半圆形的耳朵,圆圆的鼻子,四条毛茸茸的腿。一闻有股毛线味,不能咬。)学生说后教师总结,通过总结点评学生作业,问学生毛茸茸的感觉应怎样表现呢?而光滑的物体有怎样表现呢?(学生回答不同材质物体的不同表现方法,如:毛茸茸的怎样表现,光滑的物体怎样表现,坚硬的物体又怎样表现等。)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拿宝的游戏当中,拿不同质感物体的同时,让学生自己说出是依靠什么感觉知道它的,并进行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玩游戏当中总结摸画的方法,了解不同物体就会有不同的质感,进而解决教学重点。]

  教师总结:我们在画任何物体时除了要画出它的外形,还要画出它的质地感觉,比如画出它是毛的还是铁的,是柔软的还是坚硬的,用线是弯的还是笔直的等。通过学生自己实践,自己总结来解决教学难点。

  三、学生进行作画:

  通过老师刚才的讲解,现在让咱们同学自己试一试。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选择一种物品。放到同桌的书桌内,让对方同学把手伸到桌内摸出是什么物体后并把它画出来,一定要画出它的质感。

  四、学生互相点评作业:

  同学把画好的作品向全班同学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由同学们提问,他是如何摸出这个物体的,并怎样画出来,怎样表现出它的质感的

  [通过学生黑板上的作业,全班点评总结。要想表现好物体的质感,应想什么办法解决。毛茸茸的怎样表现,金属的怎样表现,柔软的又怎样表现。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突破了难点。运用同桌互相藏物品互相画物品,进一步增强学生作画兴趣。由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小结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刚才是老师考大家,现在请你们来考老师。你们有什么物体来难难老师,老师这回闭眼摸闭眼画。教师拿到物品后通过触觉,嗅觉等感觉说出是怎样摸到这个物体的。从它的外形,特点,手部的感觉来说出它是什么物体并画出来。在学生考老师的过程中向学生总结作画的方法,注意事项和闭眼画的乐趣。通过教师作画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同学们,大家画得都很好,今后我们在画任何物体时除了观察它的外部形状,我们还可以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嘴尝尝,利用其它的感觉来进一步了解这个物体,使我们能更好地用画笔表现它。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种新方法,你也可以回家与家人试一试。

  [为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我让学生找物品考老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考老师的过程中向学生总结作画的方法,注意事项和闭眼画的乐趣。并让学生们回家试试,把课内活动转化到课外去,使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

  教学反思: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教学活动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本节是一节抽象的造型表现课,它强调的不是对形象的把握,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际与造型游戏,运用基本造型语言表现对身体触觉的独特感受。从课堂的活动及作业来看,形式很好,很有特色,能潜移默化地传受知识点,学生也能从畏惧的心理逐渐产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

  但是要用抽象的造型语言来表现感觉难度很大,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虽然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个别学生只是跟在背后热热闹闹地“摸”,“画”的时候却无法按照要求用点、线、面、符号、色、块来表现,作业下来,还是离不开一只具象的”手”。因此,在辅导学生时,要更多的注意感受、体验和游戏性。

  如何上好这堂课?应有深度延伸活动,最好让学回家后通过嗅觉、听觉来进行感受,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抽象派大师的作品,让学生明白原来用抽象的画法可以产生这么美的作品,使他们从小就懂得艺术的奥妙所在,这将会震撼他们幼小的心灵,对他们的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画》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以好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玲玲的画》。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订正。

  3、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玲玲对自己的画很满意,可是后来却发生一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请你们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看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划出有关的句子。

  二、朗读感悟

  1、生汇报。

  出示:[课件: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1)、指名读

  2)、请你们认真读一读这一段话把这一段中表示声音的词圈出来。(叭、哇)

  叭是什么声音?哇又是什么声音?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声音的词?

  3)、这些表示声音的词叫象声词。用上它可以使文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课件:小皮球骨碌骨碌地滚下山去。

  一只可恶的苍蝇嗡嗡直叫。爸爸拿起苍蝇拍,只听“啪啪”两声,苍蝇就上西天了。]

  瞧!用上象声词,句子多生动啊!谁还能用上象声词来说一句话,

  2、课文中的两个象声词不仅使文章具体生动,还包含着玲玲很多的感受呢!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3、一幅那么美的画被弄脏了,如果你是玲玲,你的心情会怎样?(伤心、难过、着急)谁来用这种语气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4、是啊,这么美的画就这样弄脏了,怎么办呢?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玲玲后来是怎么做的?

  生答:玲玲在爸爸的启发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小花狗。爸爸是怎么启发他的?(指名读)玲玲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想了想(出示一段话)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这一段思考:玲玲想了想,她在想什么)

  (1)出示图,看,这就是玲玲修改后的画,和刚画好的这幅画比较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2)是呀,有了这只懒洋洋的小花狗,玲玲对这幅画更满意了。(这里的满意是对什么感到满意)

  3)现在玲玲的心情跟刚画好时的心情一样吗?指导朗读

  3、玲玲真高兴啊!看起来已经没用的一幅画,动动脑筋就比原来的更加美了,更加充满灵气了。从这一件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是啊,爸爸也是这样对玲玲说的。出示句子。现在谁来当爸爸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全体男生读一遍。

  4、四人小组、全班交流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

  引导: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又指什么?板书坏事好事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归纳:这里的“坏事”是泛指做得不如意的事情,并不是指违纪违法之类的坏事;这里的“好事”泛指通过自己开动脑筋,想出办法,把做得不如人意的事情变成令人满意的事情,并不是指助人为乐之类的好事。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看到了吧同学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通过爸爸的指点,通过玲玲自己的独立思考,她的画得了一等奖,这个奖真是来之不易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我想这次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出示: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齐读

  2、现在知道坏事要怎样才能变成好事了吗?

  3、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肯定也碰到过很多困难,老师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这是老师孩子的一条裤子,谁有什么好办法帮老师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4、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坏事变成好的例子吗?指名说一说。

  咱们大家交流一下,你曾经碰到过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5、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开脑筋,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四、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叭、玲、狗、糟”齐读。这些生字有什么共同点吗?

  2、交流识记生字。

  3、口头组词,造句

  4、师范写生练写(提醒写字姿势)

  5、展示评议。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相信大家学了这篇课文后,一定会象玲玲一样,遇到困难不惊慌失措,开动你们的脑筋,想出好办法的。最后,老师还要奖励奖励大家,送给你们几句名言。

  [课件: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法巴尔扎克)要学会思考,不要一碰到困难就向别人伸手。 (美爱因斯坦)冷静思考的能力,是一切智慧的开端,是一切善良的源泉。 ---(奥弗洛伊德) ]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课后练习“读读抄抄”中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

  2、回到家里,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看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

  板书:

  玲玲的画

  好事坏事

《画》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发展,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欣赏和评述这一领域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基于此,本课将通过学习齐的作品及其人其事,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体验画家的人格魅力,从而提高对中国画的艺术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生分析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意识薄弱,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美术作品,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识更是单纯。所以除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外,选择接受性学习也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情感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体会画家的人格及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

  2、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欣赏齐白石绘画艺术特点,并对作品作出简要评述。理解似与不似之间的含义。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观察、体验、讨论、阐述齐白石的绘画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欣赏齐白石绘画艺术特点,并对作品作出简要评述。

  难点:体验不拘形式的绘画创作,三则间的评价。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实物虾若干。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材料(国画,黑白画)

《画》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1.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怪兽。

  2.了解怪兽的来由(创造过程);自己设计一个怪兽。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了解怪兽的来由(创造过程)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听、想、讨论、欣赏、绘画、在上一节课海洋生物的基础上创作一幅海洋怪兽。

  2.运用联想、夸张、替代、变形、组合等方式进行巧妙构思,创作出奇异的怪兽形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音像资料,课件

  2.学生准备:勾线笔、水彩笔、油画棒、作业纸

  教学活动:

  一、 导入新课:

  听声音(海浪)

  师:听,这声音来自于哪里?

  生:海洋(板书)

  师:谁能说说你了解的海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会画哪些海洋生物?

  作业一:在绿色纸上,用勾线笔线描两种海洋生物。(复习上节课)

  二、新授:

  再听声音(海浪巨响)

  师:再闭上眼睛听一听,你仿佛在这声音中看到了什么?

  生:略 怪兽(板书)

  教师出示范图,凶猛野兽的局部图片

  师:怪兽是什么样子呢?都会有哪些怪的样子。分组讨论 汇报

  小组合作:在粉色纸上,用勾线笔线描出怪兽的一些特点,如眼睛、爪等

  师:我们画的这些都是构成怪兽的元素,现在我们会画海洋生物,也会画怪兽的诸多元素,那请你设计一个海洋怪兽,可以选用什么方法最快完成呢?

  生:在海洋生物上进行添加怪兽的元素,把它变成海洋怪兽。

  请学生上来试一试,添加组合。

  学生在绿色纸上画好的海洋生物上进行添加组合练习。

  师:除了在海洋生物上进行添加组合画出一个海洋怪兽,还能有其他方法吗?

  生:先画怪兽的元素再添加海洋生物的特点也可以。(变形、夸张)

  教师演示,并出示范画,色彩的运用,对比色,渐变色。

  三、学生作业

  师:黑板上是我画的海洋怪兽(我画的板书),那么你们会画了吗,用什么方法来画你明白了吗?请你说说。

  生:略

  师:请你也来画一画海洋怪兽吧。

  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展示:

  作业展示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教学后记:本课是一节创作设计课,学生在上一节学画《海洋生物》的基础上通过发挥想象,进行海洋怪兽的设计。本课作业设计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复习海洋生物,学生在绿色纸上完成两个海洋生物线描造型作业;第二阶段:分组合作讨论、练习绘画出一些怪兽的设计元素;第三阶段:在第一次作业上进行添加、组合,完成海洋怪兽的设计尝试;第四阶段:本课的成果作业,学生通过前三阶段的练习,加上教师的演示师范,有了一些设计概念和想法,进而分解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容易的就完成海洋怪兽的作业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线索设计为听声音,画感受到的形象,让学生从听觉上展开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发挥想象的空间,挖掘想象的潜能。本节课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作业练习设计是层层递进式的,作业时间是充裕的,作业展示效果较好。

《画》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兴趣,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讲清楚自己画了什么和作画时的想法。

  3,培养学生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

  能讲清楚自己画了什么和作画时的想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说话大方,听话人真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用语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激趣导入

  看彩图,了解图画内容。(看看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二、以图激趣,明确要求

  1、教师介绍自己的画,引导学生向教师提问,对教师的画进行评价,为学生做出交际,互动做示范。(贴,画了什么?为什么画?)

  2、指名几个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画,引导其他学生向台上的学生提问题,对她的画进行评价,提出问题、看法。(现在谁大胆上来给大家介绍,你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其他小画家要认真听,他讲清楚自己画什么吗?评评他讲得怎样?)

  三、促说,多相互动

  四人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画,并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引导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画)。

  四、表扬激励,课后延伸,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1、扮演一个商店游戏:三个营业员,其他是顾客。(把画摆整齐跨组购买画)

  2、要求学生在购买画时用文明礼貌进行交际。

  五、开个画展,让老师欣赏

  你们既是小画家又是会评的小画家,我们开个画展让老师们也欣赏。

  课后自评:

  口语交际课使“听话、说话的发展”,于以前的听、说训练不同,“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不仅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求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因此,我制定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三个目标,为这次“口语交际”真正能互动起来,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氛围,激趣导入。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他们更喜欢丰富有趣的活动。我根据这一特点,运用语文书上的彩图,吸引学生,采用激励是评价,让学生充满信心进入下一个环节即学习怎样进行口语交际。

  2、以图激趣明确要求。

  我首先作为这次口语交际的參于者、合作者,大方地介绍了自己的画,让学生有了初步的印象。为了进一步互动式的口语交际,我请三位小画家上台介绍自己的画,为下面四人小组内相互交流打下较好时为基础。

  3、促说,双向互动。

  以小组内互相讲、互相评的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互动起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画介绍小组的伙伴们。同时,如果别人有不明白的地方,你要一一解答。

  4、课后延伸,扮商店游戏,开个画展等大胆交际,让他们的自足性更强。

  总之我感觉教学效果好。

《画》教学设计10

  【课时目标】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叮嘱”“教诲”等词语的意思。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基本上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图画课上,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老师教育我们“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二、引导学习课文第二段

  1、是的,课文讲的就是一次图画课上画杨桃引发的事情。课文的第二大段以画杨桃为主线,写了哪几个人物?(老师、我、同学)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有不同的表现。

  2、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二大段,选择其中一个人物仔细研究一下。我们可以怎样研究人物?(抓住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研究。)

  3、先自己独立读课文,仔细思考你研究的人物是个怎样的人,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讨论,共同研究。

  三、交流汇报

  (一)“我”是个做事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人。

  1、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

  (1)我的座位在前排*边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我”知道杨桃的样子吗?那为什么还要把它画成五角星呢?我受到了谁的影响?(父亲)(出示父亲的话)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指名读父亲的话,父亲的话怎么理解?(理解想当然)

  是圆的就——,是方的就——,不要把圆的画成——,也不要把方的画成——,否则就是——。

  练读父亲的话,指名读读,评议。(注意抓住提示语,读出父亲的严肃、语重心长)

  (二)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嘲笑、误解、自以为是)

  (1)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地说。(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地说。(异口同声)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他________地说。(结结巴巴)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他___________地说。(他迟迟疑疑)

  (3)小结,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想象说话。为什么同学们的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4)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谁来说说你们对“老师”的研究?

  (三)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

  1、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3)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理解“严肃”。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开始迷惑不解,对爸爸的话语产生了怀疑。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我的神情引起老师的注意,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他沉默了“半晌”。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同学们肯定知道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的严肃的原因了。

  a、凭想当然说“我”画得不像;

  b、没弄清事实真相就取笑人;

  c、老师从“我”的角度去看杨桃,知道就像五角星。

  3、同学们,你们能猜测一下,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在想什么吗?(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

  4、课件出示老师的话。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5、老师的话说得多好啊!谁来读一读?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来?(和颜悦色、语重心长)指名读。

  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a、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就有所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6、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7、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三、提升

  1、同学们说得很好,确实,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

  岑桑,生于1926年,广东顺德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50年参加工作, 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在大海那边》、《岑桑散文选》,诗集《眼睛和橄榄》等20余种。评论集《美的追寻》获第二届广东鲁迅文学奖,《岑桑作品选》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岑桑说:“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从小时候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几十年来在文学上我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为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

  2、读了这段文字材料,你又有什么体会?(学生谈)

  3、看来小时侯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让我们再好好地来读读课文中老师、父亲的那段话。(课件出示)

  齐读,再一次感受。

  一、谈话引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

  (3)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

  (2)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

  (3)小结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1)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

  (2)“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

  (3)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 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

  b. 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

  c. 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

  d. 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小结:

  (4)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4、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1)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

  (2)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这能说明什么?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

  (3)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

  (4)小结

  5、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1)“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

  (2)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3)“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说明什么?

  6、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1)“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用先后顺序的词说说老师是怎么样做的。

  (2)“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

  (3)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为什么要变呢?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他是怎样考虑呢?

  (4)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7、、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至17自然段。

  (1)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

  (2)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

  (3)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4)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8、继续剖析“老师”说的话。

  (1)“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2)默读“老师”的话。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并指名读这一句。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

  (3)“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

  (4)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5)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用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位老师的话同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直奔中心,层层深入,用一个支点,支撑起整个课堂教学。我知道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指导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机智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地加以引导,课堂上教师能够机智的处理问题,会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机智是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由于自己的教学不够机敏,引的太多,放的不够开,致使课堂上的许多亮点没有爆发出来.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

  1、深入钻研、挖掘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评陈锦云老师的《画杨桃》一课

  《画杨桃》课文语言浅显,但是文章的内在联系紧密,故事也有吸引学生的较不曲折的情节,同时,文章还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如何把握文本,让学生在课堂投入到文本呈现的语言材料中去,并且又出乎其中,这是这一堂课的难点。

  陈老师在这一节课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处理得较好,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把握入点:

  陈老师以“父亲的话让我一生受用”入文,展开教学,“受用是什么意思?父亲的话是哪一句?”这两个问题的讨论,自然地将学生引到了文本中,继而对课文产生兴趣。

  二、适时比较:

  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以父亲的话为经,以画杨桃中的插曲为纬,引导学生深入地解剖课文,在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掏出老师的话,并与父亲的话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观察仔细,做事踏实,相信自己!

  三、顺势拓展:

  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入文是其一,出文便是其二。陈老师在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在意蕴的基础上,顺势将学生面前的文本材料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画杨桃是这样,那么做其它事呢?”将引向学生的生活。

  讨论:

  1.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层层剥笋,条理清晰,但是过多细小的问题引导,导致课堂上学生主动质疑能力的削弱和探究主动性的弱化。

  2.学生的角色转移没有做好,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在被动地认识他人(文中的主人公和其他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创设像观察事物那种情景,让学生体验文中主人公或其他学生的感受和反应,或许课堂还会精彩的多,这样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就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准确、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画出重点词句的习惯。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是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是重点,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是难点。

  三、教学准备:

  准备几只杨桃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一)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下面开始考试。愿不愿意接受?

  师拿出杨桃,让学生各自画自己所看到的杨桃。要求:仔细观察,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不会画的,再读课文,边看、边读、边画;只画轮廓,不必细描。

  (二)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1、同学们的作品,让老师想起了一首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在老师收集了几幅典型性的作品,请同学们“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的作者进行评价。”

  2、画得正确的,要求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明为什么画得正确。画得不正确的作品的评价,则重点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的父亲和老师的话,来认识画错的原因。

  (三)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1、刚才作画和评价时,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引用的课文语句,大多在哪些段落?(1、2、18、19自然段。)

  2、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些段落,指出,读一篇文章,要抓住它的重点段落章节,在重点段落章节中再抓住它的重点语句,就能较深入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这是一个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

  3、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听。

  如果学生发言有困难,教师可举例引导:如,寒假时,因为贪玩,作业没按时完成,应该怎样跟老师说。

  (四)总结

  课文讲的是“画杨桃”的事,我们把它扩大到一切事情了,现在,同学们是不是知道得更多一些了?说说看。

  总结:对了,认认真真,老老实实。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办事。实事求是。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都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完成相关的作业。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重点词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师通过练习画杨桃的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难点:1、联系课文内容,懂得老师和父亲所讲的道理。

  2、理解“我”从所坐的位置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杨桃》,齐读课题。

  2、谈话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次美术课上,作者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那么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老师又是怎样对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二、学习第1、2自然段。(找原因)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刚才的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用“~~~~”划出有关句子,再认真读读。

  2、集体讨论交流:

  (1)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指名说——指导朗读

  (2)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课件出示句子:“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指名读——体会——再读——用几个词概括(师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3)我为什么会这么画呢?(引入学习第1段,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

  课件出示父亲的话: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指名读——理解体会——指导朗读——也用几个词概括(师板书:父亲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三、学习第13—18自然段。(明结果)

  小结:老师学完这篇课文也有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老师读自己写的话。

  当别人的想法、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妄下结论,要认真分析,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实事求是。

  三、实践练习:

  1、当作者看到同学们的反应后,他有怎样的表现,心里会想些什么?

  2、你喜欢文中的老师吗,为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画杨桃》的读后体会。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13—18自然段:

  (1)、读:小组内用平时喜欢的方式读。

  (2)、议:老师怎么做?怎么说?“——”划出有关句子再认真读并谈体会。

  (3)、做:完成《作业本》第4题,小组内交流检查。

  (4)、说:每个小组派代表准备发言。

  2、讨论交流:

  (1)老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随机组织学习。

  课件出示学生的变化理解:

  “不像!”“不……像。”

  “像五角星!”“像……五……五角星。”

  (指导朗读——体会)

  (2)老师还怎么说?

  课件出示句子:“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段话中哪句话给你的启发最大?为什么?

  引导理解:【1】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2】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同。(自己站在教室中间演示、看课件上杨桃图片)

  【3】说一说。(课件出示:“当我们看见别人()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

  指导朗读——再用几个词概括(师板书: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四、总结提升。

  1、看作者长大后的资料:(课件出示)

  2、听了这些,你又有什么体会?

  3、再读课文中父亲和老师的话!(课件出示、齐读)

  4、总结提升:我们从画杨桃中跳出来,今天所讲的道理可用一个什么词来表示?(随机板书:实事求是)

  五、写格言。

  导入:通过这堂课的讨论交流,我们真是深有启发,让我们拿起笔把我们心里最想说的,感受最深的用一句话写下来,作为我们的格言。(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摘录课文中的语言作为格言)

  1、学生写话。

  2、集体交流。

  板书: 23、画杨桃

  父亲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的画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实事求是

  老师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教诲”、“受用”、“想当然”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学着运用。

  2、通过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道理,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

  3、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片段的内容加以复述。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解重点词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师通过练习画杨桃的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课前准备

  本课重点段及杨桃的不同角度的样子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基本上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我们还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下面谁来说说课文都讲了些什么?展开阅读全文

  指名回答,教师作简要小结。

  二、引导学习课文第二段

  导:是的,课文讲的就是一次美术课上画杨桃引发的事情。课文第2—18小节就写了画杨桃的事情,我们先来看看。

  (一)请同学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要求:

  1、用笔勾画课文当中你认为最值得琢磨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提提自己真正不懂的问题。

  (二)汇报交流。

  1、说说自己读懂的地方。(根据学生所谈,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习相关的词语,再读读有关章节等)

  2、提提自己真正不懂的问题。

  预计涉及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有——(请学生在黑板上写问题,抓住关键词语)

  **我是怎么画杨桃的?

  **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后来为什么又和颜悦色了?

  **什么是审视?老师为什么要审视?

  **同学们有什么变化?

  (三)深究

  1、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参加小组讨论。

  2、汇报:通过探讨,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汇报时可综合小组意见,也可是个人看法。

  (1)重点抓住学生的变化。

  “不像!”“不……像。”

  “像五角星!”“像……五……角星。”

  **联系上下文读这两组句子。

  **分别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为什么同学们的态度会发生变化呢?

  (2)结合理解“我是怎样画杨桃”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去看杨桃的不同样子。(或出示杨桃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体会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①我的座位是前排*边的地方,在我那里看,杨桃的确像个五角星。

  ②我怎样画杨桃,出示句子。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指名读,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谈。(可以想象我当时是如何观察,如何落笔的。)

  **相机引进学习课文第一段,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

  导:刚才我们同学都说到了作者画杨桃的事情,的确作者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认真画的,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找出文中“父亲”的话。

  出示“父亲”的话。

  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指名读“父亲”的话,父亲的话怎么理解?

  **是圆的就——,是方的就——,不要把圆的画成——,也不要把方的画成——,否则就是——。

  **练读父亲的话,指名读读,评议。(注意抓住提示语,读出父亲的严肃、语重心长)

  (3)结合理解老师的神情。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同学们肯定知道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的严肃的原因了。

  a、凭想当然说“我”画得不像;

  b、没弄清事实真相就取笑人;

  c、老师从“我”的角度去看杨桃,知道就像五角星。

  (4)读好同学当时说的话,读出难过、内疚、惭愧。指名读,比读,齐读。

  (5)小结,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6)课件出示老师的话。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7)老师的话说得多好啊!谁来读一读?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a、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就有所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8)指导读。老师的教诲同样是语重心长的,谁能把这个语气表达出来?先自己练一练,看看那些地方应该重读,体会体会。a、抽读评价;b、男女同学分虽竞争赛读。

  (9)引导,课件出示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明白其中相似之处。总结归纳,板书: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四、提升

  1、同学们说得很好,确实,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

  岑桑,生于1926年,笔名岑桑、端木桥,广东顺德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50年参加工作,1985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在大海那边》、《岑桑散文选》,诗集《眼睛和橄榄》等20余种。评论集《美的追寻》获第二届广东鲁迅文学奖,《岑桑作品选》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岑桑说:“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从小时候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几十年来在文学上我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为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

  2、读了这段文字材料,你又有什么体会?(学生谈)

  3、看来小时侯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让我们再好好地来读读课文中老师、父亲的那段话。(课件出示)

  4、同学们,通过大家充分地考虑、讨论,我们真是深有启发,让我们拿起笔把我们心里的想法写下来,作为我们的格言。(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摘录课文中的语言作为格言)

  (1)学生写话。

  (2)集体交流。

  五、延伸。课外阅读《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眼睛》。

  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眼睛

  搜狐网站总裁 张朝阳

  一个人要使有很强烈的成功愿望,除了奋斗之外,得不停息地去思考,忍受内心的炼狱和折磨,能够从灰烬中站起来,反败为胜。

  我走到今天这一步,并不是我念书念得有多好,虽然书我也念得不错,但我认为,事业的成功是应该首先归因于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观察和文化感受。

  我喜欢从人的本原心理上去思考问题,这样能不断地医治自己心灵上的创伤,在内心深处做一个勇敢者,做一个成功的人,最后就会有许多机会向你走来。

  学会观照内心,独立思考,经常体会自己本原的东西是什么,学会以第三只眼睛看自己,通过每件事情来了解内心。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个人想获得成功,首先要相信自己。世间的道理没有任何规矩可言,没有成套的既定的说法。也许某种既定的说法是对的,但未必适合你,一定要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你也许目前是弱小的,对某些事情内心感到很恐惧、很不安,没有信心,你会听到别人对你的评论和批评,但你必须告诉自己:你自己对你才是最重要的,相信你自己,一切从自己出发,这样你才能不断设计出一条适合你自己的道路。

  2、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3、学习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时画出重点词句的习惯.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齐读课题《画杨桃》。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翻开书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回想课文中作者提到了哪些人物?(教师板书:“我”、同学们、父亲、老师)这篇课文的题目《画杨桃》那么他们对画杨桃这件事各自都有怎样的看法。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内容进行学习。并采用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请大家自学。

  二、自学汇报

  1、当学生汇报到“我”画杨桃的内容时,说一说“我”是怎样画的?(抓住“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的内容进行分析。)老师问:小作者为什么这样画?生答:因为父亲对他要求很严,叮嘱他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板书:叮嘱)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的话的?教师提示:你能举例子说说怎么叫“想当然”?

  过渡:小作者正是牢记父亲的话,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那么怎样读父亲的话。指导读父亲的话。你还喜欢哪个人物的内容请汇报。

  2当学生汇报到老师的内容时。指导重点分析老师的话。

  出示老师的话提问:老师说了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哪句话?学生汇报。

  学生讲到“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是不是这样,老师拿出一个杨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说一说你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杨桃大家看到的却不一样呢?刚才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你还理解了哪句话。

  学生讲到“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请你用“不要……要……”练习说话,说的时候最好要有一个前提。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师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老师的话很朴实但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应该怎样读老师的话?“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用这样的语气试着读读老师的话。读后找生讲评读的情况。大家读的很好那么你能用最短的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吗。给时间背诵。

  3、当学生没有汇报同学们的看法时,老师引导:刚才同学们汇报了我和老师对画杨桃这件事的看法,没有人选同学们的看法,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内容呢?学生说明理由(教师板书:嘲笑)那么小作者看到同学们的这一反应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心里又会想些什么?练习说一说。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当时小作者心里是很难受。读到这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小作者听了你的话一定会高兴的。老师看到同学们的这一反应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他的话不仅教育了小作者,也教育了同学们,这种教育用课文中一个词概括是什么“教诲”(板书:教诲)所以正像小作者最后写到的“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的话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一起读最后一段,请大家快速把这一段背下来。

  过渡:画杨桃这件事让作者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这样的事情。请你把这样的事讲给同学听一听。通过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你都有哪些体会、感受,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也拿起笔用概括性的语言写一写你的这些体会、感受和明白的道理。把它写在大家准备好的小书签上。写后让学生读一读把书签送给老师或自己的好朋友,让他们与你共同分享。

《画》教学设计11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玲”字及词语“楼梯”。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品词析句,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白衬衣、绣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习字

  1、(出示一件被钩破的衬衣)同学们,昨天李老师在做家务的时候不小心把衣服给钩破了。这是李老师最心爱的一件衬衣,可是现在不能穿了。谁能想个好办法,让李老师重新穿上这件漂亮的衣服?(学生反馈。预设:在钩破的地方绣上一朵图案。)

  2、(贴上绣花)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看,在钩破的地方缝上绣花,这件衬衣似乎比原来更漂亮了。从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得也是这个道理。(出示课题)谁来读读课题?

  4、“玲”字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生字,谁来读读?读得时候要注意什么?(指导读准后鼻音)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5、齐读课题。“玲”字还是要本课要书写的生字,谁来教教大家该怎么写?(指导书写“玲”。)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己想办法认记生字。

  2、哪些生字容易读错,谁来提醒下大家?(正音)

  3、(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老师给这些生字都找了个朋友,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他们吧!(自由认读、全班齐读。)

  4、(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不带拼音的词语你们认识吗?(分男女读、开火车读。)

  5、为了奖励同学们读得好,老师特意为你们找来了课文的动画,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仔细倾听。

  6、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读通句子。

  7、指名分段朗读,反馈、正音。

  8、全班齐读。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㈠玲玲为什么哇地哭了起来?

  ㈡玲玲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她是得到谁的启示?

  ㈢最后的结果如何?

  2、师生交流、反馈:

  ㈠玲玲为什么哇地哭了起来?

  ①指名回答。

  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齐读课文1—4自然段。)

  ③理解词语“端详”(可以换成哪个词?哪个更好?)

  ④配动作表演“满意地端详”。(板书:漂亮、弄脏;满意、着急)

  ㈡玲玲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她是得到谁的启示?

  ①指名回答。(板书:开动脑筋、画上小花狗)

  ②对比两张“画”,学生谈谈感受。

  ③指名朗读爸爸说的话。

  ④这里的坏事指什么?

  ⑤指导朗读爸爸的话。(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

  ⑥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从爸爸的话中,你懂得了什么?

  ㈢最后的结果如何?

  ①全班回答。

  ②板书:满意、得奖。

  四、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是怎么解决困难的?(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板书:遇到困难,善于思考,坏事变好事。)

  3、欣赏“名人名言”

  五、指导书写“楼、梯”

  1、(出示生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指导书写。(“楼”字右半部,“女”的横画要长。)

  【板书设计】

  玲 → 满意 → 着急 → 开动脑筋 →满意 遇到困难

  玲 善于思考

  的 坏事变好事

  画 → 漂亮 → 弄脏 → 画上小花狗 →得奖

  【教学反思】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己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迹,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这样,劣势也能转变为优势。遇到不如意的事,要以积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思索、铭记爸爸简短语句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后又走出文本。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画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换词、出示单个生字等形式,采用指名读、开火车,分男女等方式来学习本课生字,达到了很好的识字效果。通过自由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指导重点句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坏事变好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每个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从中领悟本课蕴含的深刻道理。

《画》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介绍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略读课文。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情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读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三年级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有限;课文是略读课文,只能粗知大意。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资料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进入新课。

  1、激趣导入:走进第五单元,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欣赏了美丽的古代神话,走进了雄伟独特的赵州桥,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板书课题)

  2、揭题质疑:引导学生解读“名扬中外”。读题。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3、明晰课型:课题序号的右上方有个星号,表示这是略读课文。我们今天就根据阅读提示来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专题导入新课,精练高效,既联系旧知又导出新疑,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明晰课型为自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明确学法,初步感知。

  1、出示提示:读了自读提示你知道了什么?(阅读方法:看图读文。)

  2、自由阅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得通顺。

  3、初步感知: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根据中年级略读课文的要求,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初读解决基本问题。)

  三、赏画读文,交流汇报。

  1、引导看图。

  师:请同学看看书上的插图,画面的都有些什么?(板书:人物、街市、桥北。)默读2、3、4自然段,看看课文里是怎么写的。

  2、学生汇报。

  内容预设:

  a、第二自然段。(人物丰富)

  抓住 “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等词句,愿意大声把这五百多个人物向大家做个介绍吗?感受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

  b、第三自然段。(街市热闹)

  街市上有什么?什么最值得你来赞一赞?感受画家画技之高超。

  c、第四自然段。(情景传神)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看,桥头到了(出示图片)

  自己读课文,图文对照,看看课文里描写的场景,你能在图中找到吗?

  小小解说员:给大家讲解这个生动的画面。

  教师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3、教师小结:《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真是画中瑰宝,不愧为:读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设计意图:根据略读课文“粗知大意”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方法,引导全班交流讨论。在交流时,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中的相当段落与文本再接触。)

  四、整理资料,总结课堂

  1、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资料卡。

  资料卡

  画名

  年代 作者

  大小

  画面内容

  历史价值

  2、交流资料卡,总结。

  (设计意图:浏览课文填写资料卡,既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浓缩,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交流填法,进一步了解画的内容和价值,突破难点,达到粗知大意的阅读目标。)

  五、全景赏画、升华情感。

  1、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

  2、解说诵诗: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记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尽在绵绵画中间。

  名扬中外震国威,惊世之作传万年。

  3、作业乐园。

  无论是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还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赵州桥,还是现在我们正在沉浸其中的清明上河图,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的珍宝,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走出课堂后,让我们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瑰宝!

  把《清明上河图》介绍给你的父母。

  推荐书目:《古代神化》 《古代经典故事》

  《中华传统大全》 《上下五千年》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全图赏画。直观生动,配以教师解说,激发学生对这副名扬中外的画的赞美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引导课外阅读,为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人 物——丰富

  清明上河图 街 市——热闹

  情 景——传神

《画》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句、段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质疑能力。

  2.引导自主学习,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老师说的话,弄懂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学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重点:

  1.引导提问,培养质疑能力。

  2.理解老师的话,弄懂句与句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写的是作者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画杨桃的事。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2.昨天,有同学向老师提出,为什么用《画杨桃》来做课题?那如果让你把课题换一个,你打算怎么说?

  (一件难忘的事;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发生在课上的一件事;……)

  同学们能换成这样的课题,说明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错。

  二.引导质疑:

  导: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大胆提问题,现在老师来了解一下,读课文之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有什么问题或想法?

  1.引导质疑。

  2.同桌相互交流讨论。

  3.指名交流。

  4.结合学生回答,梳理板书一些问题:

  (1)父亲、老师的话相似在哪?作者为什么说“一生受用”?

  (2)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了?老师为什么不直接说明?

  (3)这件事为什么这么难忘?

  5.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认真读书思考,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想法、问题,说明你们已经在主动的学习了。你们提的问题不错。涉及了文中的重点句段,你们能从重点句段中发现并提出自己不明白、不懂的问题,很好,老师先不解答这些问题,希望在互相交流讨论过程中,自己弄懂。这样记得更牢,印象更深,对吗?

  三.抓重点,理解课文:

  1.第二自然段:

  (1)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画成这样?文中哪一自然段写到?(第二自然段)

  (2)默读第二自然段:

  (用“——————”划出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的句子。用“~~~~”划出为什么会画成这样的句子。)

  (3)把划“——”和“~~~~”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因果关系)

  (4)试着用“因为……所以……”连句,加深理解。

  2.第三至十七自然段:

  (1)看了我画的杨桃,同学们的态度怎样?(哈哈大笑、嘲笑)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笑声和他们的对话后,态度怎样?老师做了几件事?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后交流讨论。

  (3)师生交流归纳:a

  审视杨桃

  b提出“像不像”“好笑么”的问题

  c请同学们轮流坐我的座位,并问他们“像什么”

  d对同学们说了一段话

  (4)相机引导学生自己解答刚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老师的神情变了?老师为什么不直接回答?”

  3.第十八自然段:

  (1)自由读,认真读懂每句话。

  (2)指导分层。

  (3)指导朗读:a

  指名读b

  评一评他读的怎样c

  引导抓住“不要……要……相信……是什么样的……就画成……”

  (4)齐读这一段话

  (5)读了老师这段话,你懂得了什么?

  (6)解答“老师、父亲的话相似在哪?”(找出父亲的话,师生分读父亲、老师的话,加深理解)

  四、老师过渡总结:

  他们的话告诉了作者深刻的道理:画画,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别人画的与自己不同,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来画。同学们想想,他们的话是不是仅仅讲了画画的道理?

  他们的话还讲了做人的道理。当别人的看法、做法和自己的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认为别人的错了,很可能别人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去想的。我们做事不能想当然,应该实事求是。

  作者把这些话牢记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一生都得到帮助,得到好处,所以,他说“他们的教悔使我一生受用”。这件事也因此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指导背诵:

  (1)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背诵?

  (2)自由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板书设计:

  画杨桃

  从重点句段提问:

  实事求是

  父亲

  叮嘱

  不要想当然

  印象深刻?

  终生受用

  老师

  和颜悦色

  相信自己的眼睛

  相似在哪?

  一生受用?

  神情变了?

  直接说明?

《画》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用作画的方法来记录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叙述,使之达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形式丰富的效果,是教材向学生介绍的一种新型的日记方法————日记画。

  与一般日记相比,日记画有形象直观、色彩鲜明、内容丰富、概括力强等特点。日记画不仅在培养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表现生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在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典型的事例与环境加以表述,帮助他们处理好画面内容与文字叙述的关系,使学生画得生动、写得有趣、学得带劲。

  参考教案

  课业类别:绘画创作课。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关系,了解日记画的特点。2.引导学生多侧面地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表现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3.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平衡发展。

  教学重点:典型事例的分析与表现方法;色彩、黑白关系的处理与空间层次的体现。

  教学难点:画面与文字的相互关系,画面的表现形式。

  教具准备:了解学生写作水平和日记的实际情况,收集学生的优秀日记画习作。

  学具准备:选择一篇自己认为较好的日记,彩色水笔、钢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行为规范,稳定课堂学习秩序。

  二、导入新课

  1.复习语文知识:日记。(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回答问题。)

  2.出示日记画范样、板书课题。(教师配合动作与板书,用语言进行衔接,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讲授新课

  1.引导欣赏。

  ①这幅日记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日记有什么不同?(有形象、色彩、文字。)

  ②画面与文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致、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图文一体。)

  ③作者选择了生活中的什么事例进行表现?

  (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或较为特殊的事例。)

  2.赏析课中图例。

  请学生把课本翻至第14页。

  ①图例表现方法分析。

  有黑白、白底有色、有底色有色彩三种表现形式。

  ②图例是如何选择表现内容的?

  《钓鱼》,小作者选择了星期日与父亲在湖边钓鱼的活动内容,仅用下饵的瞬间,概括了活动过程。

  《帮妈妈做家务》,选择了整理家务中的扫地一事,小帮手手中的道具、屋里陈设反映了扫地的结果。

  3.日记画的特点。

  以画为主,文字叙述为辅,文画一体,相映成趣。

  4.日记画的方法与要求。

  方法:①选择利于自己表现的事和物;②合理分配画面与文字叙述的位置;③铅笔起稿;④草拟与画面相符的文字;⑤着色。

  要求:①注意文与画的整体关系;②画要形象鲜明、主次分明,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特定环境;③文字叙述言简意赅,与画面相呼应。

  (教师可结合上述方法和要求,作步骤演示,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日记画的方法与要求。)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根据自己的日记,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特点的形式完成一幅日记画(彩色、黑白均可)。要求事例典型,环境独特,语言冼练,构图饱满,主次分明,对比中有协调。

  辅导要点:

  ①合理分配位置(根据学生日记的特点进行辅导);

  ②主体形象的刻划(出示学生能够接受的人物画资料,供学生借鉴、参考);

  ③环境气氛的渲染(强调对比关系的运用);

  ④草拟文字(注意语句的连贯、通顺及与画面的关系);

  ⑤黑白对比方法(点、线、面的合理运用);

  ⑥色彩关系的运用;

  ⑦文字书写(要求规范,注明时间、作者、年龄)。

  五、小结

  优秀日记画讲评。

《画》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理解作品所表达主题,能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教学重点:

  在反复吟诵中品味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并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放出(1-4)桂林山水画,让学生观赏一遍。师:这就是画,这就是桂林的山水。世人公认它美。美在哪呢?美在奇峰重叠,山水相依。桂林的山,平地奇峰,清奇峭拔,一江流水千幅画,好似人间仙境。关于它的美,自古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而作者却标新立异说成“画山绣水”。人们常说“真美!就像画上画的!”。可见作者说桂林山水美如画,美如绣是再恰当不过了。“画山绣水”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水.(出示幻灯片5)

  二、交流预习情况:

  1、走进桂林:(出示幻灯片6)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星罗棋布的突兀石峰,瑰丽的溶洞和碧澄的小湖,汇成了桂林“山清、水奇、洞奇、石美”的美丽景色。桂林山奇水秀,风景秀丽,一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就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它的特点。

  2、了解(2)你能按你的理解读出语段的“美”吗?(请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轻重、感情,同学间相互点评,师适当点拔。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二句说说你的理解和欣赏的理由。

  (4)、你还发现哪些“美”的语句、语段?(请学生各抒己见,继续赏读自己喜爱的语句、语段)(板书:语言准确生动)

  2、师:刚才作者带者我们一路欣赏桂林山水,大家不仅领悟到它的风光美,而且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那么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作的呢?

  学生交流,明确:(出示幻灯片16)

  第一部分(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有异于其他名胜的地方。

  第二部分(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船家口述的种种传说。

  第一层( 4 ~ 5段 ) :江上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6~16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第三部分(16~17段):启示人们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板书)

  四、品读传说,思考探究(出示幻灯17)

  通过品读我们领略到杨朔散文的语言魅力,更感受到了桂林山水之美。作者在山水的“美”的描述中,还穿插了一些传说故事。其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概述一个说说吗?(请学生讲述故事)

  1、这些传说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及美好的愿望,故事都很凄惨)

  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

  3、你认为这些传说对表现桂林山水的美有用吗?有人认为把眼前的美景和凄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很不协调,你是怎么看的呢?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文章引用传说的作用:

  a、传说增添了山的神韵,使桂林山水美的内涵更丰富。让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b、间接材料丰富作品的内容(板书)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杨朔的《画山绣水》,桂林的水很美,她是那样的碧绿、醇静;桂林的山很美,她是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桂林的山水传说也很美,充满了神韵。这就是杨朔在《画山绣水》这篇文章中的独到之处。他不但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形美,更刻画了桂林山水的神美,达到了散文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智慧。

  六、课堂训练:

  桂林山水美,美在————————————————————。

  七、课外延伸训练:(出示幻灯片18)

  1、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的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

  2、搜集古诗词中描写山水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四 画山绣水

  杨朔

  总写桂林山水 描写江上景色 点明写作意图

  清奇峭拔 介绍有关传说 牢记过去

  凝结着感情和想象 诗请画意 畅想未来

【《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画》教学设计03-09

《画》 教学设计03-21

画的教学设计03-16

《画垂线》教学设计07-26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07-29

《画杨桃》教学设计06-11

《苏珊的画》教学设计01-31

《画》教学设计 素材02-27

画杨教学设计04-04

橙色的画教学设计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