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故乡》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09 17:51:0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故乡》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理清以“我”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串连而成的行文思路。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意义和作用。感受“我”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变化的脉络,尤其要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有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

  1、运用析读法,按“初读、整体感知──精读、突出重点──训练、能力迁移”步骤学习,精读部分运用“以人物为中心”研读法。

  2、采用对比阅读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题。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走近鲁迅,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⑴鲁迅及作品简介。

  ⑵查资料,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阴晦()萧索()bǐ()夷chī()笑

  愕然()wǎng()然zì suī()

  3、问题与思考: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⑴课文叙述的主要事情是什么?(不超过50字)

  ⑵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可以把文章分为哪三个部分?

  二、课堂学习

  1、导语。

  2、师生讨论解决问题与思考中的题目。

  3、精读对闰土与杨二嫂的描写部分,研习讨论:

  ⑴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神情(对“我”)语言行动(对生活)性格给“我”的印象

  ⑵朗读细节描写部分(外貌和语言),体会人物性格。

  ⑶讨论:作者揭示闰土的性格变化采用了哪些方法?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⑷总结。

  ⑸按照上述的方法,自主阅读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

  ①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句,用横线划出来。

  ②四人小组讨论,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杨二嫂这个人物呢?

  4、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精读“我”心理描写部分)

  第一步:速读全文,理清心理历程

  摘抄描写我心理活动语句。(失望──希望)

  第二步:体味和推敲第3段和最三段语句的意义和表达作用?

  问题讨论:

  ⑴离乡20年,“我”对故乡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

  ⑵看到故乡,“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⑶“我”希望的故乡是怎样的呢?

  ⑷为什么闰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落远?

  ⑸细读“路”的文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5、总结:

  ⑴闰土、杨二嫂、“我”三人分别是哪个阶层的代表?作品塑造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⑵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阅读延伸

  木屐

  沉重的木屐轧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爸爸的肩膀。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背上。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彻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感受到他身体的颤抖。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滴里微笑着的爸爸。他执意让我骑“高马”。我执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确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为了达到目的,一天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的财富,一头是儿子。

  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眼睛,我的眼泪悄悄的流了下来。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做人要踏实,不要这山望那山高,懂吗?

  我呆呆的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终于,我接到了那张我只能在地图上才能看到、我梦想的地方来的“录取通知书”。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画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圈。”回过头来,却发现爸

  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在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的说:

  “放心去吧!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

  11、请写出选文的线索和感情基调。

  12、选文通过哪些具体事件来体现父爱,请简要概括。

  13、文中写“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惆怅”?

  14、如何理解文中“斗笠画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圈”,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15、从选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从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说说感受最深的理由。(上题中的句子除外)

《故乡》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2.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外貌等描写的体会,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进而理解作品主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分析,体会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理清情节。

  3.合作探究,阅读分析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不仅是旧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在思想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体会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忧虑,以及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及多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1.理解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

  2.结合背景,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比较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默读和朗读来完成的。

  2.合作探究,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总结,教师在点拨时授以方法。

  3.在课文主题理解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理解的多样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深入探讨,得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

  1.请学生朗读第十二自然段开头和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没有一些活气。”

  2.请学生感知并总结景物有何不同。

  3.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明确。

  前者是“我”回忆中二十年前的故乡景象: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是“我”眼中所见二十年后的故乡实景:晦暗、萧条、令人感到悲凉。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在“我”眼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原因何在?作品中的“我”又怀有何种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走进文本。

  【设计意图】通过对环境描写的感知和分析导入,引发学生对创作背景的探究兴趣。并注意在后面对人物进行分析的环节勾连体会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和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

  (二)感知学习

  1.了解写作背景。

  (1)指名学生结合资料,介绍写作背景,教师总结。

  辛亥革命后,封建zhuan制政权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军阀统治。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政治和军事力量。中国农民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日益贫困,过着毫无希望的生活。

  小说《故乡》写于1921年1月,后被编入小说集《呐喊》,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迁居来京,亲眼看到故乡的衰败凋零和农民的贫苦,心生悲凉,感概万千,一年后就以自己所见所感为素材,创作了这篇小说。“我”虽不是作者本人,但是反映了作者的情感。

  (2)结合资料介绍作家、作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本文选自《呐喊》(小说集)。其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2.初读课文,设计学习任务。

  (1)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每部分内容。

  (2)阅读课文,选择任意一个人物,进行复述介绍。

  可供选择的人物:少年闰土,中年闰土,青年杨二嫂,中年杨二嫂,“我”。

  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标画段落。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大概阅读时间为15分钟,在课堂练习本完成要点归纳。交流时复述语言要简洁明了。

  【设计意图】文章的篇幅较长,采取分段的形式有助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复述介绍人物,有利于增强对人物的了解。

  (三)探究人物形象

  再读课文,引导小组内讨论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对比手法。

  1.分析闰土形象。

  分小组朗读描写闰土的段落:12~30自然段;第55~76自然段。

  设计讨论问题:

  这些段落之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这些段落从哪几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寻读原文,并作出分析与总结。

  (1)外貌对比。

  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的少年英雄形象。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苦难的生活折磨,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命运悲惨。

  (2)动作、对话对比。

  少年闰土:通过对“雪地捕鸟”“月夜瓜地刺猹”“讲述海边捡贝壳”等情节的分析,看出闰土活泼开朗、聪明勇敢、多知勤劳等特点。可以从对话描写的分析和对省略号的分析中进行总结:生气勃勃的闰土,心里不仅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有令人赞叹的能力。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开口改称“迅哥儿”为“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此处语言的描写,闰土用断断续续的话语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并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体现出麻木迟疑、有苦难言,几处省略号更是表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的苦处。

  还可以有选择地从下面两个角度进行对比。

  (3)闰土对“我”的态度前后对比。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体现了闰土对“我”情真意切,小伙伴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证明“我”和闰土之间已经形成了 “厚障壁”,即精神隔膜,闰土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我”搬家给他东西,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证明他将希望寄托于神灵,愚昧麻木。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描写方式展示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性格。

  (4)小结。

  小说通过对比,揭示了以闰土为代表的旧中国贫苦农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他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原文语句寻找,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杨二嫂形象。

  (1)自由朗读39~52自然段,画出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具体句子,分析杨二嫂二十年前后的性格变化。

  例: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分析这句中所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此句运用了神态、语言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从青年时颇有姿色的“豆腐西施”,变成了尖酸刻薄、凶悍泼辣的恣睢小市民的形象。

  (2)讨论:杨二嫂这个形象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3.教师引导,学生笔记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故乡》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塑造出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的。

  (四)主题探究

  1.提问:在离开故乡时,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因为“我”的希望是:希望后辈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比较茫远,担心难以实现。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不同于“我”、闰土、杨二嫂的生活,是消除封建思想、黑暗社会等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新生活。这是一种打破尊卑、超越物质、充满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怎样理解这句话?

  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以路为喻体,形象地说明了美好的新生活要从实践中获得,并要有推翻旧社会、争取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设计意图】通过体会结尾部分的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

  (五)拓展延伸

  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在课文的分析中,我们重点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对于叙事主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有哪些理解与思考?

  【设计意图】本题难度较大,分析小说叙事主体的特点和作用,为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作拓展。

  (六)布置作业

  1.阅读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其他篇目。

  2.搜集关于思乡的诗词名篇。

  【设计意图】1.对这部小说集能形成整体的认识。2.了解其他描写故乡的佳作。

《故乡》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中的一篇小说《故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零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十分悲凉,一年后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写。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2。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找出三个情节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提示:闰土、杨二嫂)

  二研读与赏析

  1。这两个人物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在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对我的态度这几个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在书上画出来。(提示: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入物的性格。少年闰土是天真、活泼、勤劳、勇敢的小英雄,中年闰土是迷信麻木、毫不觉悟的木偶人。二十年前的杨二嫂是豆腐西施,二十午后的杨二嫂则刁泼自私)

  2。能用课文中两个字的词语来概括这两个人的性格吗?(提示:麻木、恣睢)

  3。二十年前的故乡和二十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提示:二十年前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二十年后的故乡则萧索、阴晦)

  4。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麻木、恣睢呢?(提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使闰土苦得像木偶入)

  总结:闰土生活的年代正处于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没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各踞一方,连年混战。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歉收,再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苛税,怎能不使中国农民陷入苦难的深渊呢?

  5。作为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他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主要体现在最后三个自然段上。

  思考:①理解“新生活”的含义。(提示:是我们未经生活过的,不同于“我”、闰土、杨二嫂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除封建剥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提示:这句话比喻确切、含义深刻。它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了新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这表现了作者踏平路上荆棘、争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一名言体现了作者十分重视实践的深刻哲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人们为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而勇往直前,英勇奋斗)

  三拓展延伸

  作者是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来描绘二十年前的故乡的美丽和未来故乡的美丽的。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画面中有一个小英雄,而后来的描绘中却没有了,如果再给这幅未来的故乡图增添上人物的话,画上谁比较合适呢?根据小说想象一下。

  四作业

  1。课本第二题。

  2。背诵最后三个段。

  评析

  1。教学目标的设置没有抓住重点。

  2。语言品味不够。

  3。缺少对段落的诵读。

  4。学生自主不够,仍被牵着鼻子走。

《故乡》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法、对比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板书: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小说是哪一篇?(明确:《社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板书:故乡)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写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故乡呢?

  二、指导学生探究写作背景:

  提问:本篇小说的写作时间是哪一年?(明确:1921年1月)如果时间倒退10年,同学们想一想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明确: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已经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广大的劳动人民,仍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敝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非常悲凉,一年以后以自己的见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与我们学过的小说不一样,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三、复习小说知识:

  提问: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明确:人物、情节、环境)今天我们就从人物入手来研读这篇小说。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思考:

  ⑴、划分文章的结构。

  提示: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阅读时若能抓住线索,就能理清小说的段落层次,把握它的结构。),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明确:"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

  分析: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6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

  ⑵、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明确: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线索人物是"我"。

  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他是小说的描写中心。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与中年闰土的重逢,写出了他的变化,寄予无限的同情;宏儿和水生正是我与闰土的后辈,他们是"一气"的,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希望他们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五、分析人物形象:(对比的描写方法)

  (一):润土

  1、少年——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

  中年——麻木迟钝,悲哀痛哭

  2、作者在描写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学生会找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教师小结:

  ⑴、外貌描写: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然、悯然)。

  ⑵、动作、语态对照:

  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⑶、对“我”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

  ⑷、对生活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总结:在上述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思考: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使他们的命运越来越悲惨。

  4、文中还有那些类似的对比?(学生自己找出并进行分析)

  类似的对比还有⑴年青的杨二嫂——中年的杨二嫂⑵家乡景物的对比

  【作业布置】:

  分析小说中杨二嫂和家乡景物的对比

  【板书设计】:

  二十多年前:小英雄

  闰土对比

  二十多年后:木偶人

《故乡》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3、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究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4、初步学会运用 “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5、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6、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良好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

  “对比”手法的运用。

  2、难点:

  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

  “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教法、学法说明】

  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要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注重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259页)。

  3、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介绍。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题1: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问题2: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

  三、列出人物表

  提示:《故乡》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人物表:(按出场顺序)

  我(迅哥儿)

  我的母亲

  宏儿(“我”的侄儿)

  闰土(小时侯“我”家一个“忙月”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

  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

  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

  四、重点分析闰土

  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个人的不同意见可以保留)

  闰土是当时(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很不如意”(“我”的母亲语),“非常难”(闰土语);“只是摇头”,“大约只觉得苦”;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问题2:课文中说:“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我记忆上的闰土又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阅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至“但从此没有再见面”,概括出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来。然后齐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一段,感受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

  问题3:这个“少年英雄”如今却变成了一个“木偶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出了闰土的这种变化?运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

  作者从多方面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了对比描写,主要有:外貌、语言(包括对“我”的称呼)、神态(包括对“我”的态度)等。

  问题4:对于闰土的这种变化和生活景况,“我”有怎样的态度与想法?

  指导学生从文中寻找有关语句,理解分析:

  “叹息”(同情),“惘然”(失落感),“悲哀”(哀其不幸),“不愿意”(对现实的不满)……

  问题5: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对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赞成那一种?为什么?

  A、通过对“我”和闰土关系变化的叙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表达了对平等亲密人际关系的期待。

  B、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悲苦与挣扎,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C、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五、布置作业

  《故乡》中所塑造的人物,除闰土外,作者着墨较多的另一个人物就是杨二嫂。课外认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自己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突出一点,不求全面),写一篇两三百字的短文。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对杨二嫂的分析

  选择三五个学生当堂交流,其余的可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墙上张贴等适当形式交流。

  如果学生的分析不到位,教师要适当补充。(对杨二嫂的分析要点可参考教师用书有关内容。)

  二、探究分析宏儿和水生

  问题1:《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是两个不同的典型人物。通过塑造这两个人物,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为何还要写宏儿和水生?

  指导学生从课文有关语句中去分析作者写宏儿和水生的意图,理解在宏儿和水生的身上寄托着新生活的愿望。

  问题2:他们能过上新生活吗?──作者以为?──你以为?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深层含义,特别是下面语句的含义:

  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为什么害怕?

  ──“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实现;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

  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偶像”、“切近”、“茫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的愿望茫远”?

  ──“手制的偶像”是:

  ⑴ 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⑵ 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

  ⑶ 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

  “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

  ⑴ 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⑵ 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

  ⑶ 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⑷ 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

  3、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为什么无所谓有无?决定希望有无的关键是什么?这里的路是什么路?走的人多吗?

  ──希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希望是变化不定的: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原有的希望可能会化为泡影,原来没有的希望也可能会产生出来。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不去实践,有希望也等于无希望;敢于实践,希望就能变成现实。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来的,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走就没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这里的路是实现希望、建设新生活的道路,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开拓,去闯出一条通往新生活的阳光大道来。

  问题3:课文最后一段中为什么再次描写海边沙地的月景?这里与前文第一次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引导学生比较两处描写的异同,理解末段描写与议论结合的写法,深刻理解作者对实现新生活的愿望及信心。

  三、主题探究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节课来对课文的阅读与分析,自己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然后交流讨论。教师要及时点评,既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原则,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最后教师可以作如下的小结: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儿,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他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四、拓展延伸

  “闰土”和“杨二嫂”的后代生活得怎样?

  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组织成一篇通讯报道或随感。

  五、布置作业

  对于这篇小说,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探究?请进一步细读课文,提出两个你觉得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就其中的一个做一些分析与探究。下节课交流。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究

  就上节课的作业选择三五个学生当堂交流,每个学生既要说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探究分析,又要给大家留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其余的可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墙上张贴等适当形式交流。

  如果学生的探究分析发生原则性、方向性的偏离,教师要适当点拨,及时纠偏。

  二、拓展阅读

  王富仁《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见“教师用书”)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把握要点,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即可,不必作什么分析。要让文章自己来“说话”。

《故乡》教学设计6

  《故乡》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语文第五课《故乡》。

  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回忆所学的鲁迅作品导入,并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二、体裁:小说

  三、背景:

  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

  (浙江绍兴)

  2、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

  明确: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3、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

  (留恋、喜爱、思念之情。)

  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第五课《故乡》三课时》。

  6、提问: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

  (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五、理清文章的结构:

  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2、再次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中的人物,试说说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六、小结: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 “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七、作业: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1.装弶( )2.脚踝( )

  3.恣睢( )4.偶然( )

  5.嗤笑( )6.阴晦( )

  7.愕然( )8.颧骨( )

  《二》描写一段你的故乡的景色。

《故乡》教学设计7

  课题

  《故乡的亲人》

  教具

  钢琴、竖笛、吉他

  课型

  综合型唱歌课

  对象

  初一学生

  (一)认知目标:

  1了解福斯特歌曲的特点。

  2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听、看、唱、想、议、奏等活动体验歌曲,培养学生艺术思维能力。

  2通过创编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二度创作能力。

  (三)情感培养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热爱生活。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愉悦接受音乐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体验歌曲情感。

  教学难点

  1. 3 2 2 、ⅰ. 6 、 2 . 2 。

  亲 爱的 乡 的 老 的

  2、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一、 创境导入

  1、 播放以学过的有关思念家乡的歌曲,如《念故乡》、要求学生跟音乐轻唱.

  2、同学们!你们刚才唱的歌曲名是什么?表达什么情感的?

  3、老师请同学谈谈自己家乡的人闻趣事.

  1、学生随录音回忆所学歌曲,并轻声唱(大部分学生正处变声期)。

  2、学生回答:⑴《念故乡》⑵思念家乡

  3学生谈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感受(三至五位同学简单介绍即可)或出示自己家人的合影照片与同学一起分享幸福.

  二、欣赏歌曲

  1介绍歌曲作者福斯特及歌曲特点.(要求学生自行完成,老师抽查)

  2复习认识音乐记号:力度记号

  f(强) 、mf(中强)、

  渐强 、 · 任意延长记号。

  3放录音(完整欣赏一次)

  1学生自学了解作者福斯特及作品(学生介绍)。

  2学生自学了解歌曲特点:结构简单、旋律优美、歌词简洁、通俗易唱。

  3学习识记音乐记号并感受音乐记号在歌曲中的运用(以备歌唱时用)。

  4学生通过阅读已了解歌曲的情感,欣赏时再次体验歌曲情感。

  三、歌曲演唱

  1简单练声,规范学生唱歌姿势和正确发声。

  2视唱乐谱,朗诵歌词

  3难点解决

  3教师范唱

  4钢琴伴奏(将第三四句设计成简单二部进行)

  1学生用a、o、u母音作哼鸣练习(以便打开头部共鸣腔获得甜美圆润的声音)

  2学唱曲谱,带节奏朗诵歌词

  3学生练习

  3感受歌曲情感

  4学生将以上学到的知识随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5学生感受二部合唱

  四、曲式结构分析

  1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唱了歌曲,你们感觉歌曲结构怎样?

  2教师归纳,歌曲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共四个乐段.

  1学生通过欣赏和练唱对作品结构已有了解,学生分组讨论完成:a à b à四个乐段

  2学生上黑板写出结构图:

  A B

  a à b à

  五、竖笛演奏(教师示奏一个乐段)

  提示学生注意气息和音准

  1(由于学生初一时学过了C大调指法)学生自行练习a部分旋律,如果学生优秀可吹奏全曲

  六、巩固新课

  教师用吉他伴奏(设计意图:因为弦乐器更能表达这首歌的情感)

  1学生在老师的吉他下演唱歌曲体会弦乐的音乐表现力

  2学生分组进行(一组用竖笛吹奏一组歌唱)

  七、拓展(能力迁移)

  1请同学们用你们事先准备好的蜡笔和纸将自己家乡的人和事采用漫画形式表达出来或者改写歌词

  2请同学试着将歌曲的速度和力度

  1学生互相讨论动手画家乡的山水人物或改写歌词并将几个好一点的展示或读出来共享.

  2学生试着改变歌曲形象

  八、小结,布置作业

  希望同学们将歌曲唱熟并能用竖笛完整吹奏

  并查下节课有关资料(朝鲜民歌),下课。

《故乡》教学设计8

  一、教学内容

  1、歌曲演唱《大海啊,故乡》

  2、欣赏 合唱《渔家姑娘在海边》 琵琶独奏《大海啊,故乡》 《水草舞》

  二、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的音色、唱法表达对歌曲《大海啊,故乡》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能背唱全曲。

  2、通过欣赏比较琵琶版与合唱版《大海啊,故乡》,了解更多的演奏演唱形式,感受歌曲的情绪异同及音响感受的异同。

  三、教学重点

  能充分运用力度、情绪的变化,深情演绎《大海啊,故乡》

  教学过程:

  一、欣赏《渔家姑娘在海边》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我们身处于烟雨蒙蒙的江南,也有人生长在波涛翻滚的大海之滨,你们去过南国海岛吗?见过渔家姑娘在海边织网打鱼的情景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音乐走进大海,仔细听,歌曲的演唱形式是单一的还是变化着的,你听到了些什么,仿佛能看见些什么呢?(欣赏歌曲)

  师:请向大家描绘一下你所听所见所想的,好吗?(生发表意见)

  师:在歌曲中有领唱还有重唱的部分,你们都注意到了,说明你们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也很懂得观察。

  二、歌曲教学

  1、师:在人们心中,海的旋律一直是涌动着的赞歌,也曾有许多诗人为海写下了辉煌的诗句,老师也准备了一首小诗想为大家朗诵,大家想听吗?在老师朗诵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背景音乐中的主奏乐器是什么?(配乐诗朗诵)生:琵琶。(古筝等)师:他们都是民族乐器,属于弹拨类……

  2、师:老师想邀请大家跟我一起来朗诵,好吗?

  3、师:那悠悠琴声随着海风传到了远行的中国海员耳旁,勾起了他们满怀的思乡之情,于是作曲家王立平为电影《大海在呼唤》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歌曲《大海啊,故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熟悉演唱这首经典老歌吧。

  4、仔细聆听,听完后说一说这首歌曲的情绪如何,速度怎样?(播放歌曲)

  生:速度稍慢,深情地,舒缓地……

  5、老师也忍不住想来唱一唱,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配合老师做些动作来感受一下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歌曲。(跟范唱做动作)

  生:三拍子(如有不同意见,师可以范唱让学生再感受几句)

  6、师:这是一首荡漾抒情的三拍子歌曲,饱含着炎黄子孙对大海的深情,此时此刻此景,我们怎能不为大海而歌唱,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连绵的深情吧。

  师:老师想让大家用海风“WU”的声音来跟音乐模唱。

  7、师:海风的声音真好听,我们能不能试着将歌词填进去,唱一唱呢?(拎难点)

  8、师:这首歌曲充满了深情,但歌曲的情绪从头到尾有变化吗?生:有变化,前半部分轻声诉说,后半部分激情澎湃。

  ①我们来试试将前半部分轻声唱一唱好吗?

  ②歌曲中模仿游子声声呼唤的高潮部分在哪里?(大海啊……)我们来试试用诵读的方式来感受这份激情。

  ③我们再用唱来表达我们的深情试试

  9、师:老师想听你们唱一遍完整的,好吗?(跟琴演唱)

  10、师:你来唱,我来合,歌声连成一波波,老师听了你们的歌也想参与进来,可以吗?仔细听老师是怎样为你们伴唱的?(师生合作,生唱师伴)

  11、师:你能来代替老师唱一唱伴唱部分吗?我们交换着试试唱一唱。

  12、师: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很多独唱型的小歌手,今天就请你们上来一展风采,谁来试试将前半部分领唱。

  13、诗朗诵+演唱

  三、欣赏《水草舞》

  1、师:大海的歌引起了我们多少温柔的怀想,古往今来,许多音乐家也谱写了和海有关的不朽作品,今天我们再来听听海在其他作曲家指尖又呈现出怎样不同的姿态呢?欣赏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根据音乐的情绪变化做响应的动作。

  2、师:音乐描绘了海怎样的姿态呢?生:平静祥和……

  3、师:此刻的音乐想海水荡涤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在水草舞的音乐声中扮演一颗摇曳的水草吧。同学们可以跟着音乐自由地起伏荡漾。(复听,运用道具表演)

  师:海在不同音乐家的笔下显得时而平静时而澎湃,这些音乐让我们陶醉,但愿同学们永远记住这海的旋律,高唱大海之歌。

  教学反思:音乐的课堂重点在于把握歌曲教学的深度,在歌曲教学中,我也设计了一步一步环节,来解决歌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每一次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计也无法一成不变。而在这次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恰恰是对学生能力的把握不足。学生就象是一座藏有宝藏的大山,在他们身上随时都会给教师带来惊喜,在预设不足的时候,生成也就产生了。在歌曲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再深入地挖掘下去,不要被预先搭建好的课堂框架而束缚,为了结束而结束。歌曲就该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堂中都可以完全地去享受歌曲带来的美,那么怎样尽情地去挖掘歌曲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力呢?这就需要教师去逐步引导,通过层层深入,如情绪、速度、力度的变化,再到歌曲演唱的形式变化,让五年级的孩子从感性喜爱逐步掺加一些理性欣赏。当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甚至超过教师的预设时,我也在思考着,教师这时候可以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孩子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想法去演绎歌曲,加入他们的思想,歌曲也会更有他们个人的独特味道。对,就是味道!每首歌曲都有自己的味道,每个人感受的味道也不一样,哪怕只是一个小音符的处理、一次演唱形式的变化也会赋予歌曲新的生命力,而我们想要给予学生的,不也正是这样一种理解歌曲、演绎歌曲、创造歌曲的能力吗?

《故乡》教学设计9

  教学设想: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设计中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根据各小组成员的差异,在小组合作的同时做出精细分工,组长组织自学,成员朗读汇报,各有所长,各尽其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合作态度。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句子体会文中“贪婪”、“吮吸”、“甘露”等词语,体会拟人句的妙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体会文中词语意思。

  2、通过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1、出示杨梅(或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杨梅)能说说你对杨梅的印象吗?

  2、生自由说(杨梅的颜色、形状、味道)

  3、师: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有不少同学都喜欢杨梅。有一位作家和我们一样,他不仅喜欢杨梅,而且还特意为杨梅写了一篇文章呢!

  出示课题:《我爱故乡的杨梅》

  4、生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

  (2)、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杨梅的?

  三、交流、讨论、合作

  1、交流自读收获

  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面向全班读

  师:文中这么多好句子都是围绕哪几方面写的?

  生:杨梅树与杨梅果两方面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课文是怎样描写杨梅树的

  (1)、小组内学习,解决不懂的词语

  (2)、出示问题,讨论解答:

  a、“贪婪地吮吸”表示:▁▁▁▁▁▁▁▁▁

  b、“春天的甘露”指▁▁▁▁▁▁▁▁▁▁

  c、杨梅树的叶子会欢笑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什么?文中还有哪些词语有相同的效果,把杨梅树赋予人的思想动作?

  (3)、小组汇报

  (4)、指导朗读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喜爱之情

  b、配动作读

  3、合作学习“杨梅果”

  (1)、默读杨梅果部分(4—6自然段),想:作者围绕杨梅果哪几方面进行描写?

  (形状、颜色、味道)

  (2)、自主选段,合作学习

  a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特点(形状、颜色或味道)讨论:

  作者是如何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

  b小组汇报

  师抓关键词:作者在写杨梅的形状时,先写圆,再写大小,最后写刺,写大小时与桂圆作比较,又写刺的生长变化,最后写把杨梅果放进嘴里时对刺的感受。写颜色时先写颜色的变化,再写变化的原因,最后写了果肉和汁水的`确颜色。味道方面先写味道的变化,又用小时候吃杨梅的故事证实杨梅甜中带酸。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

  2、齐读课文,体会情感

  3、小结:

  课文通过对杨梅树及杨梅果的描写,说明了作者喜爱故乡的杨梅,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感情。

  五、综合拓展

  1、向他人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

  2、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

  板书:

  枝

  树图片

  叶

  我爱故乡的杨梅形状

  果图片颜色

《故乡》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2、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3、从文章充满儿童情趣和友爱真情的故事中体会作者难忘故乡、眷恋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学会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语句和段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 情感迁移,导入新课

  让我们共同回忆齐背一首诗《静夜思》。这是一首久客他乡、怀念故乡的经典之作。其实,不仅是李白,古往今来,故乡是所有游子的情感归宿。今天我们就跟随游子刘亚舟踏上思乡旅程,去追忆那 “难忘的故乡” (板书课题)请大家深情齐读。

  二、通读课文,整体回顾

  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多读几遍。

  (课件出示生字,认读)

  回顾: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热爱、眷恋、思念、难忘)

  文章在结构上是怎样的?首尾有什么联系?

  三、深入读文,品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三部分

  首尾呼应,抒发对故乡的怀念、热爱、眷恋。让我们怀着对故乡的思念、热爱、眷恋之情,深情齐读课文的第一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把对故乡难忘的记忆比作什么?这一形象的比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童年的美好记忆,弥足珍贵。现在,让我们拾起那一颗颗记忆的珍珠,同作者一起回到那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二)学习课文的叙事部分

  1、拟小标题

  快速浏览叙事部分,想想作者回忆了几个故事,给每个故事拟定一个小标题。

  板书:江边洗澡、雪地喂鸡

  打跐溜滑、争抢鸭蛋

  这四个故事作者是平分笔墨吗?(打跐溜滑、争野鸭蛋详写;江边洗澡、雪地喂鸡略写。叙事详略得当,突出了重点)作者最喜欢哪个季节?从哪段知道的?(过渡段,使话锋一转,让后面的故事自然顺畅起来)现在,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到井沿儿打跐溜滑吧。

  2、学习“打跐溜滑”的故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叔叔抱我回家这一段中情景生动有趣,在文中画出我和叔叔的五次交锋。

  用“ ——”画出描写“我”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叔叔的句子。结合精彩的细节描写,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叔叔又是一位怎样的人?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顽皮、撒野、毫无顾忌、任性;憨厚、朴实、沉默、好心肠)(指导朗读,体会动作的细节描写)

  任性孩子的吵闹声音犹在耳际,好心叔叔的憨厚形象犹在眼前。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引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如果叔叔就在你的跟前,你想对叔叔说:“ __________”

  父老乡亲的纯朴乡情,让我忘却了寒冷,有的只是内心的感动。

  3自主选学

  采用刚才 “读一读、画一画、抓细节”的方法,自学争野鸭蛋这件难忘的事然后汇报。

  争野鸭蛋

  作者对这件事也是刻骨铭心的,哪一个词体现出来了?(终生难忘)读读这段话,发现了什么?(过渡段)

  “我”和铁柱的感情怎么样?(形影不离)

  可是江边的草丛里却传来了铁蛋的哭声,怎么回事呢?谁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读一读?(指名读)大家有什么感受?

  可能正是因为我和铁柱之间也存在着这些小摩擦,“我”和铁柱的友谊才会更浓更甜吧。

  你有过类似的友谊吗?(情感迁移)

  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对铁柱是怎样的感情呢?你从哪些语句或段落中感受到的? (思念、悔恨)为啥要和他争那个鸭蛋呢?

  我真不应该________。(变成陈述句,突出悔恨的情感)

  儿时纯真的友谊才是最珍贵的。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四个故事如同一部老电影,演绎着淳朴的东北乡村生活,勾起了作者的无限乡思。情到深处,不由得直抒胸怀(引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升华情感)

  作者言未尽,意未歇,绵绵不绝的乡思牵动着我们的心,现在让我们也来吐露心声,表达真情。如果让你来写《难忘的故乡》你写什么?

  我爱家乡的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家乡的_____真____,给我们带来了_____。

  那一件童年趣事事令我终生难忘:__________。

  板书设计: 难忘的故乡

  江边洗澡

  回忆 雪地喂鸡 思念、眷恋、怀念

  打跐溜滑

  争抢鸭蛋

《故乡》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 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要点】整体感知 情节与环境

  一、导入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杨二嫂”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故乡的景色怎样?

  (1)第二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十二段12段:深兰的天 金黄的圆月 碧绿的西瓜 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并说明其作用------突出变----变后心情(烘托铺垫)

  第二课时

  【要点】人物与主题

  一、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闺土 杨二嫂 水生 宏儿 母亲 我

  二、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写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将希望寄托神灵

  2、变化原因

  社会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阶级的: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结论: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三、杨二嫂:

  外 貌: 西施 圆规”

  职业与性格: 美貌招生意 无业 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结论: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义

  (1)叙述者线索人物------小说真实 便于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悲哀 愤怒 别离 希望

  (3)怎样对待闰土----悲哀中同情 遗憾中关注

  结论: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五、“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儿: 20年前的闰土和 “我”,20年后,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我;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结论: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 -------- 希望

  【小结】“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

  第三课时

  【要点】深入探究 感受小说魅力

  一、为什么我所记得的故乡好得多但却说不出佳处

  社戏----豆与戏 ---友情让童年世界美好

  故乡----闺土---友情让童年世界美好

  西施----我无感化----童年世界对成人世界的无知

  回忆----似乎看到我美丽的故乡----童年眼中的世界

  写作目的

  闺土和我童年世界美好-----闺土和我成人世界悲哀

  水生和宏童年世界美好-----水生和宏童年世界???-----路在何方?

  二、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笑闺土(神)-----笑自己(希望)

  三、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四、 “故乡”解读

  (1)回忆中的故乡

  (2)现实中的故乡

  (3)未来中的故乡

  (4)故乡与祖国同构

  五、本文主题的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 茅盾 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2)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3)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4)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六、作业:

  1、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2、阅读经验积累: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时,不妨写一写人物小传,这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解,再从局部分解到整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人物才会成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阅读小说才有可能成为个性化的阅读

《故乡》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段落大意的方法。

  2、学会15个生字,理解36个新词语(要抓住与课文思想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4、懂得爱护野生动物,并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段落大意的方法归纳段意。

  教学难点 :组织好语言文字,归纳段意。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具 投影片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揭题

  1、谈话。

  (1)(出示熊猫图),同学们,这是什么动物?(板书大熊猫)

  (2)大家都知道,大熊猫是珍稀动物,是我国的国宝。那么你们可知道大熊猫的故乡在哪里?今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乘车去大熊猫的故乡走一走,瞧一瞧。

  2、揭题:16、在大熊猫的故乡

  3、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估计质疑:大熊猫的故乡在哪里?大熊猫的故乡是怎样的?我们在大熊猫的故乡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题质疑中提出的问题。

  2、自学生字词语,读读划划。

  3、读后交流。(小组交流)

  4、检查自学效果:

  ①注意区别屡和缕;幼的左边是幺;幽的笔顺;

  ②读词语并理解意思。(流水涓涓、栖息、幽静、缕缕、踪迹、悠闲)

  5、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读读课后习题,指导分段。

  1、指名读课后第1、2题的问题。(明确依据课后习题学习课文,是读懂一篇课文的重要学习方法。)

  2、交流,讨论:课后问题1和2有什么联系?应围绕哪个习题学习课文进行分段?

  3、根据课后第2题先试分,再交流讨论。

  4、读课后第1题,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完成《作业 本》第1、2题。

  第2课时

  一、复习听写

  1、谈话。

  2、听写。(听写时可报词语、可报意思、可连续听写。)

  1、反馈。

  4、同桌互改。复习课文,巩固词语。

  二、研读重点段

  1、找出表达课文主要内容的重点段。

  (1)点拨:怎样找准重点段?

  (2)指导:怎样读懂重点段?

  2、研读重点段:

  (1)理清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大熊猫幼仔和大熊猫妈妈的模样)

  (2)理解重点词语表达的意思?

  ①出示句子:啊!一个多么娇嫩的小生命:大小如猫,胖墩墩的,淡淡的短毛下绽出粉红色的皮肤。(理解作者是抓住大熊猫幼仔娇嫩这一特点,按先总起后分述的顺序写具体的。)

  ②出示句子:这圆滚滚的身躯,油光光的皮毛,逗人的黑眼圈,文静悠闲的样子,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按先分述后总结的顺序写)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大熊猫幼仔和大熊猫妈妈模样的句子。

  (3)讨论:为什么说大熊猫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

  ①大熊猫有什么特点?(外形可爱,稀有珍贵)

  ②哪一点更重要?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关联词来连接?(不但而且)

  ③投影出示:请用上这些词语说说为什么说大熊猫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

  友谊使者 外形可爱 稀有珍贵 不但而且

  ④不规定词语和句式,自己组织语言说一说。

  ⑤总结:大熊猫不但长得逗人喜爱,而且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英国、日本等国的大熊猫都是我国送给他们的,大熊猫是友谊的使者,为世界各国人民架起了美丽的彩桥。所以说它是大自然的明星,我国的国宝。我们都要爱护它、保护它。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学习单元学习提示,概括段意。

  1、讨论:

  (1)过去已学过哪几种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2)学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新学的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是什么?

  2、归纳:按课后练习第3题的问题和答案归纳段意。

  四、朗读训练

  1、选取最喜欢读的部分,精心朗读。

  2、采用多种方法朗读,提高朗读的积极性。

  五、完成《作业 本》上相应的练习。

  板书设计 :

  16、在大熊猫的故乡

  大 小熊猫

  娇嫩 胖墩墩

  淡淡的短毛 粉红色的皮肤

  圆滚滚的身躯 明星

  油光光的皮毛 文静悠闲

  黑眼圈 国宝

  第3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找出大熊猫离不开的四个条件。

  (1)投影出示句子:大勇猛的生活离不开四个条件:一是冷暖适度,二是山高水深,三是箭竹茂密,四是流水涓涓。

  理解:为什么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具有这四个特点?(教师补充介绍有关大熊猫生活习性的知识。)

  (2)任选一题,写一个先总起后会述的语段。

  ①大熊猫的家充满温暖和幸福。

  ②啊!多么美丽的大自然啊。

  (3)交流,讨论,成文。

  2、听录音朗读第2自然段。

  (1)体会第2自然段的写法。(总分总)

  (2)圈出能说明卧龙山区是大熊猫天堂的词。(联系第1自然段理解,体会卧龙山区不但风景怡人,而且适合大熊猫生活。引导学生在朗读语言文字时注意和四个条件一一对应)

  (3)跟录音朗读,自由读,指名读。

  (4)学生试着背诵第2自然段,指名背诵。

  3、概括段意(课后练习3):大熊猫故乡的环境冷暖适度、山高水深、箭竹茂密、流水涓涓。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思考:我们是怎样找到大熊猫的家的?圈出词语,板书:

  发现粪便--听到叫声--找到洞口(理解警觉、循声的意思)

  2、训练说话:我们找到大熊猫家的经过?

  (1)自由小组交流说

  (2)指名反馈评价说

  3、你们知道大熊猫家的特点吗?读课文,划出词语,板书:

  悬崖陡坡 2950米 紧贴地面 枯树洞 竹草遮掩

  4、齐读第二段,概括段意(课后练习3):我们爬上高山寻找大熊猫,在枯树洞内发现了大熊猫。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

  1、《作业 本》中第剩余的作业 。

  2、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外收集有关的大熊猫的资料,写一写感想:保护大熊猫的家园。(题目可以自拟)

  板书设计 :

  16 在大熊猫的故乡

  四个条件:冷暖适度 山高谷深 箭竹茂密 流水涓涓

  总起 苍绿幽静 地势高

  自 原始森林郁郁葱葱

  然 分 林中鸟鸣声声

  环 述 山下水泉清清

  境 山上白云裹着积雪

  总结 天堂

  教学后记

  根据本文所学内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写一写大熊猫,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增加了练笔的机会。

《故乡》教学设计13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杨梅树的美丽可爱和昂美国的热人喜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用重点句概括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仿照第三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用重点句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仿照第三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检查预习情况,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产,河北有苹果鸭梨,新疆有葡萄、哈密瓜,海南岛的椰子,今天,然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江南的特产——杨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义

  (音)津、婪、腻、腐

  (形)婪、狭、滋、腻、酸、腐

  (义)贪婪—婪,贪爱财物。贪得无厌,不知足。

  狭长—狭,窄,不宽阔。窄而长。

  惹人喜爱—惹,招引,挑逗。

  细腻—腻,光滑,细致。课文中指不粗糙,柔软。

  甘露—甘,甜。蜜甜的汁水。在课文中指春天的雨水。

  吮吸—嘴聚拢吸取东西。

  舒展—不倦缩。

  甜津津—甜丝丝。

  2、自读课文,做到正确。

  三、读熟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

  2、再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互评。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5、自读自查,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

  五、给课文分段说明分段理由。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

  第三段:第三、四、五自然段。

  作业: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有语气的朗读。概括第三短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

  二、理解课文内容,有语气朗读,概括第三段段意。

  1、默读第三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的?

  2、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哪儿看出杨梅的果实惹人喜爱?用笔划出来。

  3、小组讨论,体会。

  4、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①形有两个特点:圆、遍身长着小刺。随着成长,刺由坚、硬变成软、平,细腻、柔软。

  ②色:淡红—深红—几乎变成黑的了,杨梅成熟过程颜色的变化,最后,杨梅太红了,咬开后,新鲜红嫩,汁水鲜红。十分诱人。

  ③味:没熟透,又酸又甜,熟透了,甜津津,句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杨梅太好吃了。(牙被酸倒)

  5、有语气的朗读。

  6、给第三段找出重点句,概括这段段落大意。

  说明: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概括了段的主要内容,但要把“它”换成“杨梅”。

  提示:有些重点句不能照搬,需要修改加工。

  7、学习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体会到什么了?

  (杨梅树在春雨滋润下生机勃勃的样子。杨梅树蓬勃生长,充满生气。拟人化)

  ②有语气的朗读。

  8、齐读第一段。

  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仿写短文,完成课后其他作业。

  教学过程:

  一、仿写。

  1、回顾课文的写作方法。

  县概括地说,在具体从形、色、味三方面写具体,其中味道描写中,要举一个小例子。

  2、确定自己要写的水果。

  3、老师选择一种水果进行指导。

  4、自己仔细观察后描写,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杨()狭()状()圆()

  扬()峡()壮()园()

  桂()婪()味()形()

  挂()禁()昧()型()

  作业:有语气朗读课文,语练,小片断。

  附板书:形:圆小刺

  10、我爱故乡的杨梅色:淡红深红几乎变成黑的

  味:又酸又甜甜津津(酸)

《故乡》教学设计14

  【设计意图】

  《故乡》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因为时代的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使这篇课文很难理解。备课的时候我翻阅了很多名家的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分析上,记得我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不同的只是细节上的区别。我认为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对故乡缺少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在我的记忆里《故乡》就是闰土就是杨二嫂,至于故乡和这两个人的联系就没有印象了,更不要提故乡的主题意义。所以我设计的时候就从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我从读过这篇课文的直接感觉──悲哀(也是本文的灵魂、本质)入手,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分析这种感觉的来源──是故乡的什么使“我”如此悲哀呢?故乡的景物和故乡的人物。重点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时候,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重点分析闰土,次要分析杨二嫂,之后自然地总结:这样的故乡这样的故乡里的人,怎么不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面对这种现状,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全文晦暗的主调里有没有一点亮色?从而理解课文结尾部分的含义,最后再给学生补充有关背景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并深化文章主题──不只是“我”的故乡,当时的农村都是这样,当时的农民都是这样,这都是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农民的盘剥造成的。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又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由现象到本质,透彻的领会课文主题。

  在分析人物的时候,由相同的一个问题领起: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围绕“悲哀”这个主题。带领学生分析闰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苍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虚无的寄托,而杨二嫂决不是一个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则是做人的尊严的丧失。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小资产者,他们构成了农村的经济支柱,他们的状况代表了当时所有农民的经济、精神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这样的问题设计精练、集中,既抓住了重点难点也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整堂课线索清晰,能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从感情上认同接受,使难懂的课文变得容易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二、讲授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故乡的景色怎样?

  学生读。

  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大屏幕显示: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学生读。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屏幕显示问题、画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故乡中作为好朋友的农民闰土景况是这样的凄凉,那作为小资产者的邻居杨二嫂的情景又是怎样呢?

  思考杨二嫂有哪些方面让我悲哀。

  (屏幕显示问题及画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拨、启发。

  师生共同梳理:外貌的变化(说明经济状况的衰落)行为放纵卑下、语言尖刻泼辣。

  如果说闰土的麻木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

  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学生看课文思考、回答、讨论,教师梳理归纳: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齐读背诵“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这篇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年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但农村经济为什么急剧衰落,农民们的生活为什么更加艰难?(屏幕显示:背景。)

  教师略加解释。

  【板书设计】

  故乡的景物

  悲哀闰土

  故乡的人

  杨二嫂

《故乡》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交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细致观察会很有收获。

  2、初试身手,讲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其他同学交流。

  3、学习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总结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课文,懂得留心、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总结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会观察,写下自己观察到的眼中的生活。

  2、学会抓住事物特点和运用多种感官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平台,交流留心所观察到的周围的事物,细致观察会很有收获。

  2、初试身手,讲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这一组课文,都展现了作者的观察能力及细致的描写观察到的事物的能力,现在,我们也来交流观察,学习描写观察。

  二、交流平台

  1、留心观察(课件出示2)

  (1)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因为留心观察,作者认识到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会搭“顺风船”的翠鸟。

  (2)窗前的草地对作者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作者稍加留意,却发现了奇妙的变化。

  学生阅读交流,说说从中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3)留心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

  2、细致观察(课件出示4)

  (3)翠鸟的美在于它有艳丽的色彩和敏捷的“身手”。

  (4)草地的色彩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原来是因为蒲公英的花有时张开有时合拢。

  学生阅读交流,说说从中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5)细致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3、交流观察方法。

  (1)小组同学交流自己平时积累的观察方法,小组长做好记录。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6)

  一、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板书:留心观察)

  内容(写什么)决定形式(怎么写),作文材料是排在第一位的。作文时无话可说、没的可写,这是最让人犯愁的事。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呢?方法有若干条,其中学会观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留心生活的习惯,是最为重要的途径。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说:生活,无非是一堆细小情况,而最伟大的热情就受这些情况管制。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百花筒,今日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充满七彩阳光的。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感受一番,就会发现周围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可以入文;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留心周围的生活,认真地想一想,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看似很不起眼儿的小事,但确确实实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不是一件太容易做到的事,需要迈好三步:学会跟踪观察、学会定向观察、学会随机观察。

  (课件出示7)

  二、多角度全方位观察。

  (板书:多角度全方位观察)

  所谓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就是对指同一事物,或不变立足点,只变换所观察事物的位置和方向,或站在不同的观察点上,对一个事物进行或正面看看,或侧面看看,或朝上看看,或朝下看看的细致观察。的确,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很难一眼就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出现不同的视觉形象。我们一定熟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所说明的深刻哲理。为了全方位、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就要求同学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课件出示8)

  三、多层次地深入观察。

  (板书:多层次地深入观察)

  所谓多层次观察,就是对同一事物,立足于不同的层面,深入其内部进行观察,甚至借助观察仪器。比如:当你看过了小猫可爱的外表,难道你不想再进一步了解小猫可爱的生活习性吗?的确,只有我们不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或外在特点的认识上,而是立足于从不同的层面,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本质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够立体地把握事物的特点。

  三、初试身手。

  1、(课件出示9)

  你在生活中观察到了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同学们交流吧!

  2、学生自由书写,教师巡视。

  3、小组交流,互相提出修改意见,独立修改。

  4、小组推荐优秀作业参与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5、教师展示例句。

  (课件出示10)

  夏天到了,爬墙虎“噌噌噌”地使劲往上爬,长得可茂盛了,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给墙披上一身绿装。它为什么能趴在墙上呢?原来它的藤茎上生满了无数只小脚,脚上长有六个大头针针头般大小的吸盘,这些吸盘集零为整,支撑着爬墙虎,使它紧紧粘附在墙上。

  (课件出示11)

  这条路,是一条车辆的河流。每天一辆辆汽车“嘀嘀嘀”,满载着各种货物,从城市奔向乡村;一辆辆拖拉机“突突突”,满载着瓜果和蔬菜,从乡下驶进城市;一辆辆自行车“丁零零”,多少人从这条路上下班。清晨,爷爷和奶奶们在这条路上跑步,打太极拳;晚上,大姐姐,大哥哥们常到这条路上散步、谈心……这条路给人们带来欢乐,带来幸福。它像一支神奇的长笛,吹奏着欢快的乐曲。

  (课件出示12)

  每年夏天,是荷花塘景色最美的季节。且不必说那堤岸上的杨柳成行,绿树成荫;也不必说那河边的青草野花,红绿相映;单这河里的景色,就会使你流连忘返。你看那大片大片的荷叶,绿油油的。有的亭亭玉立,像一把把绿色的小伞;有的飘浮在水面上,像一块块绿绸子。如果你用手往叶上浇一些水,便立刻形成很多水珠,很快地,又纷纷滚落下去了,有的大水珠还在荷叶上滚来滚去,舍不得离开,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粉红色的荷花,这儿一朵,那儿一朵的开放着。朵朵荷花也特别大,那大劲儿,是花池子里的任何花也比不了的。有的是荷苞初绽,大花瓣刚刚裂开,好像有点害羞,不好意思大胆开放似的。还有的花骨朵含苞未放,像粉红色的大桃子。这样的叶,这样的花,又是这样的一大片,会使你目不暇接,不知看哪儿的好了。一阵风轻轻吹来,水面微波粼粼,花叶轻轻摆动,真是婀娜多姿,好看极了。从花叶之间还可以看见一群一群的小鱼游来游去,互相追逐,像是在捉迷藏。

  【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小伙伴一起来解决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例句,分析归纳观察的方法和所注意到的问题。学生积累了观察的方法,学会了如何观察周围的事物。

  【设计意图:学会了观察,运用学过的观察方法去观察事物,并写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表达能力。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本次交流平台,向我们展示了观察的方法是:__________ 。

  2、翠鸟的美在于和。

  3、草地的色彩会产生变化,是因为蒲公英的花

  答案:

  1、留心观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多层次深入观察

  2、艳丽的色彩敏捷的身手

  3、有时张开有时合拢

  【板书设计】

  学会观察留心观察

  细致观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

  多层次深入观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阅读例文,分析例文中的观察方法。

  2、分析例文,总结观察方法,学会抓住事物特点和运用多种感官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下面我们就以《我爱故乡的杨梅》为例,分析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技巧。

  二、阅读指导:

  (一)初读例文。

  1、教师范读例文,读前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杨梅的?找出例文中有关的自然段。

  2、指名说。(明确:作者从杨梅树、杨梅果这两方面写出了对杨梅的喜爱。)

  (二)细读例文。

  1、作者是怎样描写杨梅树的?从文中勾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理解。

  (课件出示14)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头,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交流:这一段中描写杨梅树样子的话有几句?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写了两句话。作者采用恰当的比喻,把细雨比作丝,把春雨比作甘露。把杨梅树当作人来写,用上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具体地突出杨梅树在雨雾中旺盛生长的样子,也让我们感受的作者对杨梅的爱。)

  1、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杨梅果的?他从几个方面来写出了杨梅果的可爱?

  (例文是从形状、颜色、味道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杨梅果的可爱。)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学习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

  (课件出示15)

  (1)杨梅的外形: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作者是怎样把杨梅形状的特点写具体的?

  (作者为了把这一特点写具体,并不是单一的只描写杨梅的形状,而是同桂圆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感觉到像真的看见了一颗杨梅,更生动、更直观、更形象。)

  (2)杨梅的颜色:(课件出示16)

  ①杨梅的颜色由生到熟是变化的:杨梅先是淡红,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

  作者为了把杨梅颜色的变化写清楚,抓住了杨梅颜色变化先后顺序的词语(“先……随后……最后……”)。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水果,用上“先……随后……最后……”来说一说。

  ②杨梅果肉及汁水的颜色: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到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沾满了鲜红的汁水。(课件出示17)

  ③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从杨梅果的外面写起,写出了颜色的变化,然后从外到内,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果肉及汁水的颜色。作者按一定顺序写出了杨梅颜色的变化,既具体又可爱。

  (3)杨梅的味道:(课件出示18: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这一自然段写出了杨梅味道的特点是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

  ②这一自然段共4句话。第一句讲杨梅由生到熟,味道由酸到甜。第2至第4句写“我”小时候由于贪吃杨梅,牙齿被酸倒了的事。

  ③作者在这一段中为把杨梅味道的特点写具体,用“我”小时候贪吃杨梅,牙齿被酸倒的实例加以证明。(这样写,读后让人感到亲切、真实,我们也好像同作者一起品尝到了杨梅那惹人喜爱的味道。)

  三、总结写法。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呢?

  教师引导明确(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对杨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不仅观察了杨梅树,而且观察了杨梅果,不仅观察了杨梅的静止状态,而且留心了杨梅的发展变化,不仅用眼看,用手摸,而且还放到嘴里品尝了。因此,同学们在今后一定要注意留心观察,学习作者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板书:观察和描写方法:一定顺序、抓住特点)

  其实很多时候在观察东西时,我们也应该用上观察的五件宝:眼看、手摸、嘴尝、耳听、鼻闻。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东西写得生动具体了。(板书:眼看、手摸、嘴尝、耳听、鼻闻。)

  四、课堂练笔。

  1、让学生拿出自己所带来的水果,用上观察五件宝进行观察,并按一定顺序把这样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说清楚。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评议。

  3、教师再次明确要求。

  (1)要按一定顺序写出水果的特点,从而表达自己对这种水果的喜爱之情。

  (2)把要说的话写下来,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4、学生动笔写。

  5、写后集体评议。

  (1)请习作者上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习作好在哪儿?这篇习作的写作技巧有何借鉴之处?你对习作者有何建议?

  (2)交流听后感,对习作进行评析。

  五、课后作业。

  1、找到习作中写得好的地方与同学分享。

  2、删除与习作无关的地方,补上需要增加的内容。

  【设计意图:巧妙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文中找信息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短文,总结作者的描写方法。学会抓住植物的特点:外形、颜色、味道写的方法,为习作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和强调描写杨梅的方法,为练笔做好充分准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读音。

  贪婪(lánɡ lán)吮(shǔn yǔn)吸狭(xiá jiá)长

  细腻(nì mì)嘴唇(chún cún)染(rǎn lǎn)满

  甜津津(jīn jīnɡ)豆腐(fu fǔ)甘露(lù lòu)

  二、按照课文要求填空。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这段话共写了________句,后两句是围绕_________来写的,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感情。其中第一句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杨梅的形状来。

  三、观察后填空。

  1、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介绍了杨梅果实。

  2、杨梅的形状是的,把它和________作比较。

  3、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介绍了杨梅的。

  4、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在你印象中,、(水果)也是甜津津的。

  参考答案

  一、lán shǔn xiá jiá nì mì chún rǎn jīn fu lù

  二、样子三圆圆的对杨梅喜爱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生着小刺

  三、1、数量之多2、圆圆桂圆3、颜色4、味道

  【板书设计】

  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按照一定顺序、抓住特点

  眼看、手摸、嘴尝、耳听、鼻闻

【《故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故乡》03-23

故乡教学设计03-14

《故乡》教学设计03-14

故乡优秀教学设计02-09

《念故乡》教学设计02-08

人教版《故乡》教学设计04-09

故乡精品教学设计03-14

关于《故乡》教学设计03-14

《故乡》的教学设计03-22

《故乡人》教学设计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