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8 11:35:3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体恤百姓的忧伤之情。

  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岁寒三友”,也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对象,纵观历史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对图题诗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并体会诗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课件出示《墨竹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并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

  (1)介绍作者。

  (2)介绍背景:

  这是一首图题诗,写于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郑板桥整日为民奔波,白日劳顿,夜不思眠。本文记载的是又一个不寐的夜晚,听着冷雨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板桥竟错觉为百姓发出了啼寒饥号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文。

  三、 重点认知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感知。

  (2)范读。(听录音)

  (3)练读。

  a、学生自渎。(注意字音,语气,节拍等)

  b、指名读(大家评议)

  c、再读(小组合作,比一比谁读得好)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3)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自主学习

  (1)字:衙、斋、 燮、 号、 寒放赈、救济、 遂

  (2)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劳顿:劳累。思绪:思路。救济:用金钱或物质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赈灾:赈济灾民。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三)合作探索

  1、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地方小组内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一起讨论。)

  2、检查汇报(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诗?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3、介绍诗意。

  a、自练。

  b、小组内练讲。

  c、指名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4、请学生说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5、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一句是实写,第二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6、对最后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理解(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特,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了爱民之气节。)

  四、总结并进行拓展阅读。

  1、《墨竹图题诗》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2、让生阅读有关“竹”的诗句,认真体会“竹”在古代诗句中的蕴涵。

  唐代杜甫《咏竹》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宋陆游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赞美竹。

  4、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竹:人

  干:细中有强。特立独行

  叶:青翠欲滴 爱民如子

  傲然树立

  阅读伴教锦囊:(课件显示扬州八怪的一些简介。)

  “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方膺、李鱓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法:

  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自主学习:

  1、字:

  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

  2、解词:

  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3、交流材料:

  ①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②图题诗(找擅长绘画的学生介绍)

  ③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诗画赏析”第二段。

  (明确: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原因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2、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合作探究: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3、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五、回顾反思:竹的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

  六、拓展训练:

  1、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

  教后记:

  板书设计:

  竹 人

  干:细中有强特立独行

  叶:青翠欲滴爱民如子

  傲然树立

  阅读链接: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水墨竹子简历封面10-19

水墨竹叶金鱼简历封面12-25

水墨竹子画简历封面10-19

走笔题诗成语解释12-01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与反思2篇03-06

建筑设计图简历封面10-31

施工图设计开题报告整理02-01

春节黑板报设计图01-12

施工图设计师求职简历样本05-17

母亲节手抄报设计图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