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1-02 17:23:5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四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四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理念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贯彻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

  二、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为篮球(复习原地运球,学习直线运球)和接力跑游戏,均选自省编中学《体育与保健》教材第一册内容。

  球类运动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它具有良好的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积极进取和拼搏精神。中学篮球教材由基本技术、简单战术和教学比赛三部分组成,基本技术在整个教学内容中比重较大。选择直线运球技术作教材,是依据初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的实际情况。

  本次课是篮球运球的第2课(共5次课)。第1次课后,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篮球运球的基本技术动作,为本次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初一(x)班和初一(x)班的男生,共40人。该两班男生喜欢体育活动,特别是篮球运动,篮球运动基础和身体素质普遍较好。他们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只是有些过于好动,组织纪律性相对较差,因此要设计好课的组织工作。

  四、重点和难点

  依据直线运球技术特点和学生的球感水平,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为快速直线运球的触球部位,难点是快速运球中手指、手腕对球控制。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明确篮球原地运球、直线运球的技术原理及作用,能正确区分原地运球和直线运球的不同之处。

  2.技能目标: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75%以上的学生在一定速度中能正确运用直线运球技术;通过接力跑游戏,发展速度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篮球运动的兴趣,并在接力跑游戏中培养互相鼓励、共同进取的精神。

  六、教学方法

  1.完整法:在主教材教学之前,采用原地各种变化的完整性运球练习作为铺垫。

  2.讲解法与示范法: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和直观示范,使学生能较清楚地认识到“球的反弹角度与手按(拍)球的部位有直接关系”等技术原理,进行直线运球教学。

  3.竞赛法:接力跑游戏的教学采用竞赛法,营造团结互助、奋发进取的氛围。

  七、课的时间 一课时 45分钟

  八.授课类型 新授课

  九、教学流程

  (一)准备部分 (9分钟)

  1.内容安排:螺旋形跑——球性练习——自由展示球性练习

  2.设计意图:

  通过螺旋形跑达到活动身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的作用;通过球性练习为要学的运球技术做准备;通过自由展示练习,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基本部分 (32分钟)

  篮球运球练习——接力跑游戏

  (1) 篮球运球练习(20分钟)

  ①活动安排:体会各种变化的原地运球——直线运球教学——讨论“如何让篮球按照运球者的意图而动”——根据不同信号直线运球——直线运球追逐

  ②设计意图

  首先,运用各种变化的原地运球练习,改进提高原地运球技术动作改进手腕、手指对篮球控制能力,在运球中要求学生养成观察前方的良好习惯,为主教材教学做铺垫;其次,在学生基本掌握直线运球技术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如何让篮球按照运球者的意图而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根据不同信号进行直线运球练习和直线运球追逐,能使教学步骤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递进,有利于达成运用技术的教学目标。

  (2)接力跑游戏(12分钟)

  ①活动安排:试跑体验——赛跑+答题——相互评价

  ②设计意图:

  首先,试跑体验是为正式比赛所做的身体上、心理上和路线上的准备。其次,在每一次竞赛间隙提问一些有关体育知识的问题,让比赛负队的学生回答,如能正确回答则由负转平,重新竞赛;这样一方面可以学习体育知识,另一方面也能给负队一次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获取胜利和成功的机会,同时可以调节学生的生理负荷,避免强度过大。最后,对每一次答题和比赛结果,首先让同学互相点评,最后教师再总评,以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原则。

  (三)结束部分(4分钟)

  1.内容安排:放松走——游戏(笑与不笑)——小结与鼓励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来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放录音)

  师:“听出来了吗?”(这是风声。师板书“风”)

  师:平时小朋友们都感受过风吧!风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风很冷。风很凉爽。风有时候大有时候小。风能吹动很多东西。风没有颜色……)

  师:风能唱,能写,能听到,能看到,能感受到,那它能画吗?(板书:画)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15、画风(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生字

  1、结识文本角色:书上有三位小朋友,我们来认识一下吧!(课件出示:文中的三位小朋友卡通形象,并在各位小朋友的头上标出他们的姓名)是谁呢?赶快借助拼音认识一下吧!(学生自己拼读音节)

  2、认读生字:指名读三个人名组成的生字,介绍他们的名字;指名教读其它生字;去掉拼音再读;男女轮读,开小火车读生字。

  读到“宋、陈、赵”时,分别联系到本班具有相同姓氏的同学,读到丹、艺、涛时,可用它们练习组词。

  四、学会写的字

  1、同学们可真聪明,接下来,这三位小朋友还想给大家出出难题(课件呈现要求学会的字)。学生自读要求学会的字。

  2、读了这些生字,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最容易错,你要提醒大家注意。(注意指出:“陈”“转”“眨”是翘舌音,“丝”是平舌音……)

  3、组词比赛:同学们会用这些字组成哪些词语呢?下面我们就来一个“组词”的比赛,你愿意选哪个字组词就选哪个吧,看谁组得又对有多。

  4、范写:小朋友们真能干,会说这么多的词语,能写这写字吗?(师在田字格中范?“艺”、“丝”、“杆”、“转”)

  5、启发观察:这四个字吗?写时要注意什么?

  6、课件呈现“丹、乌”。这是什么结构的字呢?它们在书写的时候又要注意什么呢?生练习把这些生字写一写,同桌互评。

  五、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小朋友们真聪明,陈丹、宋涛、赵小艺出了这么多的难题没能难住大家。下面他们将邀请大家来读一读他们的故事,你们愿意吗?

  打算怎么读呢?(大声朗读,默读,小声读,……)

  那就请小朋友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记得去请教一下旁边的小老师。(学生自读课文,配音乐)

  2、请小朋友们再一次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谈)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我们认识了7个生字,还会读、会认、会用、会写了12个字,并且读熟悉了课文,了解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下一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去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不少的生字,小朋友们还记得吗?那我们来开开小火车。(开火车认生字)

  小朋友们记得可真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画风(师指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根据课题质疑

  小朋友们,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

  (谁在画风?他们在哪儿画风?风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怎样画风的?他们画得好吗?……)

  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问题提得真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是谁在画风呢?(宋涛、陈丹、赵小艺)今天这节课呀,我们就主要解决:他们是怎样动脑筋把风画出来的?(生默读课文)

  三、看图说图理解文意

  1、同学们可能已经找到了答案,那就把你找到的答案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吧!

  2、你们找得对吗?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画吧!这就是他们的画,可这三幅画都没有标小画家的名字,它们分别是谁画的呢?请小朋友们再次默读2~8自然段找一找它们分别是谁画的吧!找到的小朋友就举手说理由。(学生默读)

  3、谁来说说它们的小作者分别是谁?为什么?(学生边说,老师点击鼠标出现小作者的名字。)

  4、现在我们已经为它们找到小作者了,那你喜欢谁的画呢?喜欢谁的画你就可以来说一说。不过在说之前老师这有三个问题要请小朋友们注意,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⑴ 你喜欢谁的画?

  ⑵ 他的画上画了什么?

  ⑶ 从哪儿可以看出有风?

  下面就请小朋友自己练习把这三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吧,你想说哪幅就说哪幅。

  5、哪位小朋友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呢?(根据学生的选择,随机点击放大这些画)

  ⑴ 赵小艺的画:

  (生说)

  师小结:从她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了,原来小艺是通过画红旗飘、风车转(同时板书:红旗飘 风车转)来表现风的。还有哪位小朋友想来说说其他的图?(课件回到三幅图)

  ⑵ 陈丹的画:

  (生说)

  师小结:原来陈丹画的是被吹弯了的小树来表现风的。(同时板书:小树弯)老师这还有一幅画,谁想说?(课件显示: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这是课文中的一个句子,谁来读?(指名读)

  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小朋友们注意听,看看你从老师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什么?

  你是从哪一点感受到的? (突出“弯弯的”)

  原来突出“弯弯的”就能体现有风。那么谁再来读一读?生再齐读。

  ⑶ 宋涛的画:

  (生说)

  (师板书:雨丝斜)

  6、小结:刚才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谁能看着老师黑板上写的来告诉大家,他们是怎样把风画出来的?

  生:他们是通过画红旗飘、风车转、小树弯、雨丝斜把风画出来的。

  师:也就是说他们是通过画风中不同景物的变化来表现风的。

  过渡:文中的三位小朋友可真会动脑筋,我们的同学也不错!这么快就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下面,我请几位小朋友上台来分角色读这几句话。这次老师有个要求,在读的时候不仅要有感情,还要加上表情和动作,谁来?(指名表演读)

  其他的小朋友来做评委,仔细看,认真听,读得好呢,咱们就来点掌声。(生上台读)

  7、刚才,同学们把课文中的句子读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来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怎么样?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里分角色读一读。

  8、刚才哪些小朋友是读的叙述的语言?请站起来。读宋涛、陈丹、赵小艺的小朋友都把书拿起来,记住你们的角色,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全班分角色读课文)

  四、拓展训练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书上的三个小朋友是这样(指板书)来画风的,但老师相信,如果是我们班的小朋友来画的.话,你们的点子一定会更多。现在,请小朋友们一闭上眼睛。听!风儿向你们吹来了。(放录音)

  师描述:在风中呀,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高高的天空中,清澈的小河边,碧绿的山坡上,人们身上穿的,桌上摆的,阳台上挂的,等等。

  如果让你们也来画风,还可以画些什么呢?一起来说说看。

  (我可以画头发飘起来了。我可以画窗帘被风吹动了。我可以画书页在翻动。我可以画尘土在飘扬。我可以画裙子被风吹得摆起来了。……)

  同学们想象真丰富!那你们能不能把你刚才说的画下来呢?

  2、请同学们拿出彩笔和纸,把你们想象的用简单的两笔画下来,看谁画得又快又好?。(生画,师放录音)

  3、(展示画)还有很多小朋友都想来说一说自己画了些什么来表现风的?那这样吧!小朋友们再次拿起你的笔把你画的风写下来吧!这样老师就可以了解到每一位小朋友想要表达的了。这里老师给你们一个开头,你可以接着写下去。

  课件展示:风儿吹来了,_______________。(学生自己写话)

  4、展示学生所写的句子。

  五、总结

  小朋友们真不错,在这一节课中了解了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自己也能画风,并能把自己画的风描写下来。不仅如此,还能画出其他类似风的东西。可以看出小朋友们平时很爱观察,很爱动脑筋。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一下自己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字。认识1个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讲燕子妈妈要小燕子到菜园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小燕子去看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它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和比较,终于知道了冬瓜和茄子不同的特点。

  教学重点是认字和朗读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明白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仔细观察蔬菜、水果,从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方面说说它们的特点。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边读边勾画出本课的生字,并且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本课要求认识的12个生字中,次、再、仔的声母是平舌音,什的声母是翘舌音,燕是整体认读音节,什的韵母是前鼻音,样、兴的韵母是后鼻音,么和得都读轻声。要指导学生把这些生字的字音读准。如果有的学生读错字音,要启发他自己纠正读音。

  要启发学生多动脑,用自己认为容易记忆的方法来认记生字。如,仔、样可以用偏旁加上熟字来记忆。是新学的偏旁,加上见就是现。

  再与在是同音字,要指导学生从字形和字义两方面来区别。

  2写字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后再写,并养成边写边对照的习惯,这样可以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逐步提高写字能力。指导学生写字时,提醒学生注意:回要先写里面的小口,后关门;片的竖撇要由重到轻,末端轻快撇出;是新学的笔画,书写时左低右高,钩短小有力,指向皮字的中心。

  (三)词句

  本课的词语容易懂,个别词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和联系句子,帮助他们理解。例如,学生看图上燕子做窝的地方,自然就懂得屋檐下的意思。

  什么是疑问代词,表示疑问。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意思是冬瓜和茄子哪些地方不相同。在学生理解了什么的意思后,可以启发学生口头造句。如,这是什么颜色?你在找什么?等。

  仔细就是细心,指导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使学生懂得正是小燕子细心去看,才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可指导学生用仔细口头造句,如,妈妈做事很仔细。我做完作业 ,又仔细地检查一遍。

  (四)朗读

  本课对话较多,要启发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燕子妈妈说话时态度亲切,读它说的话时,语速较慢,要读出激励的语气。你说得对很好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要用赞扬的语气来读。

  朗读小燕子说的话时语速较快,透露出它兴奋的心情。

  在教学中要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通过引读、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多读,从而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实践活动

  1在指导学生看明白课后读读说说这个题目的要求后,照样子读读说说,如比比,比一比;听听,听一听;说说,说一说还可再扩展一些,如,想想,想一想;问问,问一问。

  2仔细观察蔬菜、水果,以一种为例,从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方面,说说它们的特点,也可以比较两种蔬菜(如,丝瓜和黄瓜)或水果(如,芦柑和橙子)哪些地方不一样。

  3表演课本剧。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揭示课题

  (二)指导看图

  理解屋檐下,初步认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四)讨论、交流

  1小燕子到菜园去看了几次?每次看到了什么?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2冬瓜和茄子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冬瓜大,颜色是绿的,皮上有细毛,它是躺在地上的;茄子小,颜色是紫的,柄上有小刺,它是挂在枝上的)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表演课本剧

  (七)复习巩固生字词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完成课后读读说说练习。

  (八)指导写字

  (九)扩展活动

  课外观察一种蔬菜或水果,注意它们的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西师大版第十册第十八课:送你一片绿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本课中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和运用。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从第一人称的叙述中领悟本文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不但要根据课文中的介绍,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2)在学文的过程中,逐渐领会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爬山虎的特点和对人类的作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2、领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爬山虎的资料,爬山虎的实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全班齐读课题,提出质疑

  (谁送你一片绿荫?这一片绿荫是送给谁的?为什么会送一片绿荫呢?)

  2、师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当作爬山虎,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爬山虎,各朗读一段。(自由朗读做准备。)

  3、学生汇报预习生字新词情况,不明白的地方集体探讨。

  三、整体感知,归纳段意。

  1、师:课文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思考每一段的意思。

  (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2、全班交流,指导学生抓中心句,合并句意,借助关键词等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感受,既了解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情况,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另外,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培养的习惯和技能,更是初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也是应该要达成的目标了。】

  四、感悟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一定对爬山虎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一下爬山虎。

  2、交流:无私、攀爬好手、环保先锋、绿荫使者、绿色屏障

  3、小结。

  那一片青青的爬山虎不愧为绿荫使者,而且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果可酿酒。下节课我们继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爬山虎是环保先锋、绿色屏障、绿荫使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二、研读课文,了解特点和作用

  (一)细读第1自然段

  1、爬山虎主动向大家推荐自己,文中用什么词表达了这个意思?(自荐:自己推荐自己)

  2、读了这段文字,你对爬山虎有了怎样的了解?

  (出示爬山虎的实物感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3、这段文字在全文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师明确:这是全文的总起段,后文都是我对自己的介绍。

  (二)细读第2、3、4自然段

  1、快速浏览,想想这几段写了爬山虎的哪些特点和作用?

  学生交流,板书: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2、我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这一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我的这些特点进行了说明?这些特点对改善环境有什么好处?请大家找出相关语句加以体会。自由读,指名读。

  学生交流,师点拨,相机板书:作用:降低温度,吸收噪音、吸咐尘土、制造氧气。

  (三)细读第5、6自然段

  1、人们对爬山虎有什么疑虑?事实是怎样的?勾画批注。

  2、学生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而有条理地述说感受。

  3、自由练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四)细读第7自然段

  1、随和是什么意思?齐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爬山虎的随和?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好种易活的特点。

  板书:好种易活

  【设计意图: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经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引领学生自主读书、感悟、交流、评价、探究、体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个性化表达,与文本充分对话,在对话中强化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

  三、品味语句,感受表达方法

  1、师:本文的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写爬山虎,使文章读起来亲切、自然。这种写说明文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把爬山虎当人来写?

  2、交流词句,感受趣味。

  3、这篇文章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表达准确,描写具体,我们来看看这些句子。

  引导比较句子。

  ①我生长得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②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积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便能把整幢房屋的墙面攀满。

  第2组

  ①我的叶片较大。

  ②我的叶片较大,宽10至20厘米。

  这两组句子中,哪一句说得更具体,更形象?用了什么方法?

  4、师小结,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能让人感到更准确、具体和形象。(板书:说明方法:列数字)

  5、指导学生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一句话。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引导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植物能为人类造福?

  2、启发思考:我们该怎样利用和对待这些对我们人类有利的植物。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实现课内外知识的联系与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加深对原文内容的感悟。】

  板书设计:

  18

  18 送你一片绿荫

  特点:占地少 生长快 绿化覆盖面积大

  好种易活

  作用:降低温度 吸收噪音

  吸咐灰尘 制造氧气

  说明方法:列数字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四篇】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八篇02-06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五篇01-16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10篇10-03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四篇11-18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六篇09-23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6篇06-27

教学设计方案集合五篇05-30

教学设计方案集合9篇05-2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合五篇01-30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集合6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