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4-29 14:48:3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三、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2.配乐朗读录音带。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

  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

  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表达的情感。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情感:

  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板书设计:

  直 扎根边疆

  适应性强

  坚强 建设边疆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纸张的发展变化;

  2.使学生明白各种纸张的功能特点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训练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有更多的创造,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白课文中各种纸张的功能特点。

  2、大胆想象,自己设计一种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自学自悟,理解课文: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号,什么意思?你想怎样学呢?

  3、那么这篇课文的阅读提示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打开书,一人读,其他同学找到四个问题。

  4、初读课文,解决第一个问题。

  5、再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学习,解决第二个问题。

  6、学生汇报。

  注:侧重点不同。

  齐读课题。

  阅读课文。我想按照阅读提示去学……

  1、给纸奶奶过生日的有哪几个儿孙?

  2、他们有什么本领?

  3、纸有哪些发展变化?

  4、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纸?

  学生自学。

  学生喜欢说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2.能正确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一)口算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

  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请你任意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二、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所举出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板书:倒数)

  三、新课教学

  (一)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请看: ,那么我们就说 是 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 是 的倒数,也就是说 和 互为倒数.

  和 存在怎样的倒数关系呢?2和 呢?

  (二)深化理解

  教师提问

  1.什么是互为倒数?

  2.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 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不能说 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3.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为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分之0,如 , ,……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0,不成立,所以0没有倒数,另外0和任何数相乘却为0.1可以写作 ,1与 相乘还是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三)求一个数的倒数

  1.例:写出 、 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

  所以 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能不能写成 ,为什么?)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深化

  你会求小数的倒数吗?(学生试做)

  三、训练、深化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1)

  (二)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2)

  (三)判断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

  2.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

  3.0没有倒数.( )

  (四)提高

  如果末尾加上=1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0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2怎么填?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课后作业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8

  (二)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3 1

  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点评

  这个教学设计符合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目的明确,要求具体,重点突出,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倒数的意义,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学生学习新知形成能力的过程。

  练习中,通过“教、扶、放”使讲练有机结合,既加强了双基,又开发了智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它通过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自己的回声以及和妈妈对话,生动有趣地说明了什么是回声和产生回声的原因,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一个科学知识。课文优美、生动,动静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学习目标】

  1.认识“呱、圈”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四和五自然段,读出亲切,欢快的语气。

  3.通过课前体验,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等形式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情朗读课文,重点理解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教学难点】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大屏幕,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小眼睛,仔细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师:谁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2.师:今天我们来学一个和回声有关的故事。

  3.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回声}

  师:同学们请注意“声”字不仅翘舌而且还有后鼻音。{板书:shēng}读“声”。

  4.师: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师:恩,有的同学速度很快,已经读好了,坐端正了。

  2.检查生字:

  呱 哩 圈 纹 碰 返

  师:谁来读读第一个字?拼读。师:你的三拼音读得很准。师:谁再来试试?师:你的声音很响亮。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师:下一个,谁来?你来读。师:你的轻声读得很好!师:我们学着他的样一起读读。

  师:第三个字有点难读,谁来试试?师:三拼音节读得很准。师:一起读!

  师:下个字,请你读!师:前鼻音读得真准。大家一起来试试!

  师:谁来读第五个字?师:很好,后鼻音读得很准。师:请大家齐读。师:恩,同学们都读准了!

  师:最后一个字!请你读。师:全班跟读。

  3.去拼音读字。

  师:去掉拼音帽还能读准吗?自由试一试。师: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来开火车,火车火车往哪开?

  4.读词语。

  师:生字躲到词语里去了。你还会读吗?呱呱叫一圈圈波纹碰到返回

  师: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互相读这些词,如果你的同桌还读不准的,请你帮帮他!一起读读!

  5.了解“返回”

  师:最后一个词“返回”有个小秘密,返就是回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有趣的词吧!(齐读)

  6.读词、句子(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

  师:大家看“一圈圈”和“波纹”碰到一块儿了,你会读吗?你读,你读。师:这就是一圈圈波纹,一起读。师:(电脑屏幕用鼠标点)现在老师把词语放进句子里,你还会读吗?自己练一练。请你读!师边做动作,边读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请大家带着动作读。

  三、细读课文,感悟回声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同学们生字宝宝我们已经掌握了,那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这篇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呀?

  2.师:是呀!小青蛙跟着妈妈来到桥洞底下,他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呀?

  3.师:是呀!特别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描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呢?

  师:你能不能美美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请你来!师:我听到他读得真美呀!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样读一读吧。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是呀!小青蛙看到美丽的景色,高兴地叫?注明:师引读,点击屏幕。

  师:这时桥洞里传来了一个声音——(师轻读)“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小青蛙紧接着又问?

  师:“你是谁?你在哪儿?”

  2.师:(出示这句话:呱呱呱,多好看哪!)仔细看,这句的结尾是什么标点符号呀?

  师:说明他心里怎么样?师:那我们一起来高兴地读读这句话吧!谁再来读读?他读得真高兴呀,我们再来读读!

  师:(出示这句话:你是谁?你在哪儿?)这句是什么标点符号呢?师:那该怎么问呢?请你来!(我们在读问句的时候,要稍微地往上扬一点,像老师这样,){范读}我们一起来问问吧!

  3.师:谁想来表演这只小青蛙?谁想来表演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咱们一起来看看,看不见的小青蛙是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学生评价。

  4.师:小青蛙这时听到有一只青蛙在学他说话,他心里会感到怎样?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于是,他就去问?谁来读读他问妈妈的话?(指导读出奇怪的语气。)我听到他读出了那种奇怪的感觉。我们也一起来奇怪地问问吧!

  (四)学习第四——六自然段。

  师:青蛙妈妈听了小青蛙的话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同学们,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这时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先读读第四自然段,再来填一填吧。师:谁来填?师:我们一起读。

  (2)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河水是怎样变化的吧?

  (3)师:谁来读读这段话?我听到你的碰字字音读得比较重。

  师:谁再来读?你的荡字也读得比较重了。我们大家一起再来读读吧!

  (4)师:是呀,石子一扔,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水的波纹{板书:水波}碰{板书:碰}到了?{板书:河岸}又怎么样?(师边做动作演示){板书:荡}

  (5)师:我们再来读读这河水的变化吧,会做动作的同学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师:还有什么波纹也跟河水的波纹一样呢?读读第五自然段,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师:请你说!你找到了什么?(生:声音的波纹)

  (2)师:哦,声音的波纹,那声音的波纹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同学们填空: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师:请你来填!师:一起读。

  (3)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感受下小青蛙的回声吧!

  (4)师: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5)师:是呀,声音的波纹{板书:声波}碰{板书:碰}到了?(生:桥洞的石壁){板书:石壁},也要返回来{板书:返}。(手演示)这样我们的.耳朵就听到回声了。(一只手指着耳朵)这就是回声。(手指着板书课题)

  (6)师:声音的波纹可真有趣呀,谁来读读这句话?请你读!恩,我听到你的返字读得比较重,大家再来读读吧!

  (7)师:是呀,这就是回声,青蛙妈妈就是想把这个道理告诉小青蛙的,我们把青蛙妈妈说的话读一读吧!

  (8)师:小青蛙明白了回声,高兴得一蹦老高,说:“(生: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师:妈妈笑着点点头。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师:小青蛙又游回桥洞里,(生:呱呱地叫个不停)。桥洞里立刻响起了一片呱呱的回声。小青蛙欢快地说:“(生:多好玩啊!)”

  (2)师:小青蛙懂得了道理,多高兴呀!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当成小青蛙,高兴地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四、学写生字

  (一)学“影”字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也和小青蛙一样,带着欢快的心情来学写两个生字吧!看到“影”字。师:同学们看看这个字是什么结构呀?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2.这个字的部首是什么呀?这个三撇就是我们今天新学的部首,我们仔细观察写这三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呀?要注意这三撇起笔在同一条线上。我们在写这个字的时候还要注意左边要写得比较(生:宽)右边写得比较(生:窄),(师:加上手势)这就叫左宽右窄。

  (二)学“游”字

  1.看看这个字,游的左边是?(生三点水),中间是?(生方),右边是?(生撇,横,子,)老师有个好方法来记这个字:大人带着孩子到一个方方的池塘里游泳。

  2.这就是什么字呀?闭上眼睛记一记,记住了吧?我们一起来写一写,(书空)小手拿出来。预备齐,点(生继续读)。(师生一起写,师注意面对学生书空)同学们注意这三个部件要写得瘦长一些。

  3.下面老师把两个字送进田字格!{板书“影和游”}请你们用小眼睛仔细观察!现在你们也把这两个字送进田字格里吧,描一个,写一个。(师范写“影和游”,生描和写)师提醒写字姿势。

  4.学生作业展示: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某某的影字三撇的起笔在同一条直线上,(用笔指着书上)整个字摆在田字格的正中央,而且写得左边宽右边窄。哎呀,真棒!打钩。

  5.这个学生的游字三个部件写得瘦长,而且挨得很紧,像一家人,真不错!打钩。

  五、拓展

  1.师:同学们,生字我们就学到这,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很有趣的课文《回声》,平时你们听到过回声吗?(生:听到过)你们是在哪听到的呢?

  2.师小结:除了回声,其实我们的生活处处存在着一些自然科学现象,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很多,用你们的眼睛,用你们的心到生活中去发现吧。

  3.师:好,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读懂了课文,还学写了两个生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剩余的生字,并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回声优秀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掌握“孤儿院、休克、输血、颤抖、迫在眉睫、草垫、擦拭、呜咽、抽泣、竭力、轻柔”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继续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其中,前者还是教学难点。

  三、课时:2课时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第一课时

  基本教法:

  指导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方法读懂重点语句,进而读懂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有朋友自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写的就是朋友间的故事。

  2、揭示课题:20、她是我的朋友

  二、检查预习效果,教学生字

  1、检查朗读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读读课文,现在就请两个组的同学用开火车的形式读。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字音都读准了吗?(注意正音)

  2、教学生字

  这一课共有11个生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它记住(重点指导读准“输”、“试”的读音)。

  3、再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交流初步的阅读感受,并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再看看课文,想一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要点:知道小女孩伤势严重,要马上输血。知道了小男孩为小女孩输血。)

  2、小女孩伤势严重,输血迫在眉睫,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疑问,把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

  (主要问题:小男孩在献血时,心里怎么想?)

  (板:内心活动)

  四、探究小男孩献血时的内心活动

  1、要想知道小男孩献血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就要从小男孩献血过程中神态、动作入手。(板:神态、动作) 预习时,同学们已经把有关描写小男孩动作、神态的句子画了出来,现在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找的是不是一样。

  2、我们要从小男孩的神态、动作去想象他的内心,思考·练习2的句子可以帮我们的忙。

  出示课件1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来,然后又举起来。(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先指名读重点句,再问课文提了什么问题。

  2、请同学们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模仿阮恒的动作,想象阮恒的内心,他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让学生在读句和动作的模仿中体会到:阮恒心里很害怕,举手时才会发抖,才会把手放下,但一想到如果没有马上献血,小女孩就会死去,所以又把手举起来。联系《爬天都峰》理解犹豫的心情。

  (板书:举放举犹豫)

  3、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阮恒的心情。

  (1)指名读。

  (2)老师范读。

  老师也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大家比一比,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你们自己再把句子读一读,体会小男孩害怕、犹豫的心情。

  (3)再指名读。

  (4)从同学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男孩输血前的害怕、犹豫,却又不乏勇敢,全班一起把这个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三)重点句2、3、4

  1、终于有个孩子愿意为小女孩输血了,他就是阮恒,输血前,他害怕过、犹豫过,但是仍然数他最勇敢,只有他愿意为小女孩献血。在输血过程中,他又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一组讨论一个重点句,先提问题,再想答案。等会儿,每组一个同学在班上汇报。

  2、小组讨论。

  3、重点句2

  (1) 课件2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

  (2)哪个小组汇报一下,刚才你们提了什么问题?找到什么答案?

  (问题:阮恒为什么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发抖?为什么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啜泣、捂)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所以他突然啜泣一下,而且全身发抖;他想掩饰自己的害怕,所以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害怕、掩饰)

  (3)小结。血就从阮恒的身上抽出来了,此时,他心里越来越害怕,越来越痛苦,但是为了救那个小女孩,他却在掩饰自己的这种害怕和痛苦,多么可爱可敬的小男孩啊!

  4、重点句3

  (1) 出示课件3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剌疼了他,他又摇了摇了头。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

  (问题:阮恒过了一会儿,为什么又哭了?为什么又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呜咽、掩盖)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越痛苦,所以又哭了。他不想影响给小女孩输血,所以又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更害怕、又掩饰)

  5、重点句4

  (1)出示课件4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2)哪个组要汇报?

  (问题:他那不时的啜泣为什么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为什么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更害怕,更痛苦,所以总是不停地哭,但是他仍然在想救小女孩,所以竭力制止抽泣,掩饰自己的害怕。)

  (板:非常害怕、竭力掩饰)

  6、小结。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从啜泣一下,到又开始呜咽,到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说明什么?他一次又一次地掩饰自己的害怕,又说明什么?

  7、感情朗读。

  (1)出示课件5

  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小男孩的神情、动作,想象他可能在想些什么,然后把这几个重点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2)谁来读给大家听,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地方读出来。

  五、人物评价

  阮恒在献血的过程 有过害怕,甚至是非常害怕,你认为他可爱吗?说说你们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回去把课文读熟,也可以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非凡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非凡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菱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菱形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假如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经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问题:

  1.菱形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菱形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预备或由学生预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 假如条件答应,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8页图433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轻松些.

  4. 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预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 由于菱形和菱形的性质定理证实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实.

  6.在菱形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把握,教师要注重题目的层次安排。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把握菱形的性质.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

  5.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6.通过菱形性质的学习,体会菱形的图形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定理.

  2.教学难点:把菱形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

  3.疑点:菱形与矩形的性质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矩形中对角线与大边的夹角为 ,求小边所对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

  3.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把较长的边分成 、 ,求矩形的周长.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非凡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非凡平行四边形,这时可将事先按课本中图4-38做成的一个短边也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进相等,引出菱形概念.

  讲解新课

  1.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

  (1)强调菱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

  2.菱形的性质:教师强调,菱形既然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和矩形类似,也比平行四边形增加了一些非凡性质.

  下面研究菱形的性质:

  师:同学们根据菱形的定义结合图形猜一下菱形有什么性质(让学生们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析).

  生:因为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得到.

  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由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规范证实.

  师:观察右图,菱形 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全等.

  师:它们的底和高和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生: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一半.

  师:假如设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 、 ,则菱形的面积是什么?

  生:教师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菱形面积.

  例2 已知:如右图, 是△ 的角平分线, 交 于 , 交 于 .

  求证:四边形 是菱形.

  (引导学生用菱形定义来判定.)

  例3 已知菱形 的边长为 , ,对角线 , 相交于点 ,如右图,求这个菱形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积.

  (2)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出△ 一边上的高,即菱形的高,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菱形的面积.

  总结、扩展

  1.小结:(打出投影)(图4)

  (1)菱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2)菱形性质:图5

  ①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特有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组对角.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8中6、7、8,P196中10

  九、板书设计

  菱形定义……

  菱形性质例2……小结:

  性质定理1:…… 例3…………

  性质定理2:……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1中1、2、3

  补充

  1.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3和4,则周长和面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菱形周长为80,一对角线为20,则相邻两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又开始了,本人坚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的指导思想领导下,在认真总结自己上学期工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一系列教学工作计划。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本学期教学,主要是以复习为主,系统地复习八年级、九年级的物理知识,形成能力为中考练兵。

  二、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课标,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

  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

  6。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

  三、教学进度

  时 间 内 容

  第一周 组织入学制定学习计划、总结上学期的不足。 第二周 新课教学17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周 复习声现象 复习物态变化

  第四周 复习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 第五周 模拟测试

  (一)、小综合复习

  第六周 复习电流和电路、电压、电压

  第七周 复习欧姆定律

  第八周 复习电功率

  第九周 复习电与磁、信息的传递 第十周 复习多彩的物质世界、运动和力

  第十一周 复习力和机械、功和机械能

  第十二周 复习压强和浮力

  第十三周 热和能

  第十四周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五周 模拟测试

  (二)、小综合复习

  第十六周 综合复习声、光、热学

  第十七周 综合复习力学

  第十八周 综合复习电学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模拟测试

  (三) 、考前学生动员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两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的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课前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

  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⑴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⑵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四、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

  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五、拓展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5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想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的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位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子、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子、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她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空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一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六、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相关文章: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九篇11-23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6篇02-13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六篇02-05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8篇11-28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八篇09-22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6篇06-2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六篇10-11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9篇05-29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10篇05-28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