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4-24 09:34:1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五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师:课前老师想进行一个小调查,都有谁的父母买过彩票?有没有中过奖?中了彩之后他们的心情怎样?请用一个词来表达中彩时的心情吗?

  二、揭示课题,纠正读音

  是不是每个中彩的人都会这样惊喜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叫《中彩那天》。(师板书课题)。师强调“中”的读音。(生齐读课题)

  三、学习生词,理清脉络

  1、中彩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请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了课文,你觉得比较难读或容易读错的字音,请你提醒全班同学。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学懂,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指名汇报。

  3、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词语,这些词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四、学习重点,直奔中心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中彩那天》,那么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中彩那天的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文章的3-8自然段。请学生自由读读3-8自然段,注意读得准确、流利。读后想一想,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还不懂。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试着提问题,小组进行讨论解决。

  3、提问题,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提了些什么问题?(生:为什么父亲中了彩还不高兴?生:我不理解母亲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

  师:中彩了,我们应该是欣喜若狂,喜出望外、激动、兴奋才是,可是同学们看看图中的父亲,他高兴吗?这又是怎么回事?父亲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出示句子1)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师:这个道德难题是什么?请学生仔细阅读,想一想,并和小组的成员说一说。

  师:这个道德难题难就难在是留下奔驰轿车,还是还给库伯,让我们一起走进父亲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当我迷惑不解的时候,母亲让我看了什么?

  (出示句子2)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请学生齐读。这句话中连用了(3个看)从这三个看中,你又看出了什么?谁能走进这位父亲的内心世界。

  师:“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从这句话请你们揣测一下父亲用橡皮擦掉K字时会想些什么?

  (出示崭新鲜亮的奔驰汽车图)

  师:面对如此的奔驰汽车,父亲确实想把它留下来,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再想一想,如果你是那位父亲,如果你是以一人的工作承担起家庭责任的父亲,如果你想把这辆车留下来,你会为自己寻找怎样的理由,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能把汽车留下来的理由,作个记号。(出示句子3):“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指导读:“梦寐以求”要读出那种迫切想得到的心情,“自己”要重读)

  指名汇报:用上句式:因为……所以,也许我可以……

  师:面对一辆如此充满诱惑力的车,同样是面对这些看起来如此堂而皇之的理由,汽车是留还是还呢?从这“淡淡”的K字上,可见父亲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这句话怎么读呢?“淡淡”应读得慢一些,显得意味深长(师范读--生齐读)

  师:这就是父亲所面临的道德难题。父亲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有没有作决定呢?

  师:父亲的道德难题解开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生读九自然段)

  师:为什么父亲打了电话后就显得特别高兴?请同学们联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读一读。

  (出示句子4)“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你怎样理解母亲这句话的?

  师:虽然别人不知道这件事。父亲有将车据为己有的好机会。但是,“诚实、有信用”的做人原则又不允许父亲把车留下,所以父亲选择了还车。(引读)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生)最富有的时刻。“最富有的时刻”是什么意思?(生:是说父亲摆脱了道德难题,战胜了自己,坚持了诚实、有信用的原则。)师:这个道德难题就是作一个人的——诚信。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两句话。

  五、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心里。我们已完全被父亲的这种诚实打动,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的富裕当然重要,但是精神的充实、具有高尚的情操,才是生活快乐的真正源泉。文中,还有一个人物也是我们所要好好琢磨的,下节课我们一起再来研究。

  六、作业

  1、熟读生词和课文。

  2、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想一想,把它写下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展示精美图片,教师适时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

  二、整体感知

  1、展示学习目标。

  2、检查字的注音和词语解释。

  3、同学们,课前我们都做了详细的预习,我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确: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4、同学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令你最感动的是哪部分内容?原因是什么?

  明确: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这段文字。作者凭其想象叙写了地下森林是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崛起的。

  原因:大自然生命的伟大力量就是在这艰辛的历程中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感动我们,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一起回顾地下森林艰辛的历程,感受生命的最强音。

  三、精读赏析

  1、教师朗读“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叫做地下森林”

  学生思考:

  ⑴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⑵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2、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⑴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⑵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⑶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白杨、青杨、黄菠莺)

  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从中我们同学们也应该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启迪。请自由朗读你喜欢的语段,品味语句、字词,谈谈你的感受。

  3、学生自由朗读(5分钟~3分钟)。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品析关键词句,字词的深刻含义,谈感受。

  例如:

  ⑴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析:详见教参144页

  ⑵“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教参P146

  ⑶“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大了”教参P146

  ⑷太阳的不公一部分课文P82

  明确:学生可以自由地畅谈自己喜欢的语段,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词语,主要用来突出成长的艰辛,表现地下森林的坚韧不屈,分析感受顽强的生命力。总结地下森林的品格:坚忍顽强,沉着谦逊,乐观豪迈,无私奉献。

  教师小结:像地下森林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翻地覆,方显英雄本色;人烟尽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正如本文的作者张抗抗,19岁的如花岁月正植“文革”,命运之不公,使她在北大荒艰难地生活工作了38个年头,委屈了一个有才华的`女青年,但她怀有远大的志向,不羁于田垄之间,在文革结束后凭借自己的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为什么这篇文章写得如此动情?作者正是将自己的生活感受写了进去。亲爱的同学们,在读了文章听了作者张抗抗的切身经历后,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是启发吗?

  四、拓展延伸

  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

  例:

  学生实际:自己遇到困难,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面对挫折。

  学生感受:甘于寂寞等待;坚韧顽强、乐观、沉着谦逊。

  五、小结

  看着眼前这难以形容的地下森林,感慨万千,他不媚俗,阳光不给他光辉,火山制造峡谷、深渊,不给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人生的征途,人生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你们启程之际,老师衷心祝福你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的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有“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年明白图画的意思,并能根据说一个清楚,完整的故事。

  2、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要遵守规则,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

  3、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教学重点

  能看明白图画的意思,并能根据图画说一个清楚、完整的故事。

  教学准备

  投影仪、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四种小动物,你认识它们吗?

  (出示头饰)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呢!不过这段故事只有图画,没有课文,你愿意当一个小作家,为每幅画下面都配上一段文字,组成一个生动的故事吗?我们来试试吧!

  二、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意思。

  1、仔细观察图画1,想一想,画面上都有谁?它想要干什么?它的手里拿着什么?它脸上的表情怎么样?画面上还有什么?指导学生从远到近来观察画面。再连起来说说图画的意思。

  2、观察图画2,看看图画中还有谁,小猴子在干什么?如果你是小猴子,你会对小熊说什么?小熊听了小猴子的话,它是怎么做的?它的表情怎么样?它心里可能会怎么想?连起来说说图画的意思。

  3、让学生自己来观察图画,说说图画的内容。

  4、观察图画5,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小熊掉到河里了,它会怎么做?猴子、小鸟、小鱼在干什么呢?当小熊被救上岸后,它可能会对其他小动物说些什么呢?

  6、5个同学一组,编排课本剧,带上头饰演一演。

  将6幅图画连起来说一说,争取做到叙述完整,清楚。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品味言语情味;发掘作家情思;反观现实生活;滋养学生心灵。

  二、整体思路

  以“意思”为主线,以“生命”为重心,以“活”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三、教学流程

  1、发现“意思”:

  ⑴ 整体感知全文。

  ⑵ 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

  2、没“意思”:

  ⑶ 从文简介。

  ⑷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尊敬的沈老:

  你的《云南的歌会》相当没意思,因为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建议将其拿掉!

  你的忠实读者。

  3、作家的“意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此为选入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

  4、我们该如何而活。

  四、步骤解说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

  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

  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

  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

  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

  五、课后反思

  此课例获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课时备课

  1、背诵古诗《夜书所见》,并在读背中有所感悟。

  2、阅读短文,明白其解释的道理。

  3、交流健康小常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或想象,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学生收集健康小常识,为口语交际做准备。

  一、完成“读读背背”

  1、复习引入。

  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已经储存了许多古诗词,现在请大家背诵自己读过的故事,比一比谁背得多。教师对背得多的学生予以表扬。并提出希望;今后能背诵更多的古诗词。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夜书所见”(板书)。这首诗的作者事叶绍翁。你们还会背诵他地那些诗作?(《游园不值》等)

  1、自读古诗

  (1)轻声读几遍,注意把自己读准。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气度。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练习背诵。

  (5)自由背诵。

  (6)指名背诵。

  (7)齐背。

  二、阅读短文

  1、自读短文。

  想一想这个古诗主要讲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1)燕国的那个年轻人为什么学来学去,连路都不会走了呢?

  (2)作者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集体交流

  要点(1)这个青年丢掉了个人所长而盲目的模仿他人,对待学生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要结合实际,发扬自己的长处,学习他人的优点,做到学以致用。

  4、讲述故事

  自己练习——指名讲述

  三、布置作业

  1、背熟古诗。

  2、把《邯郸学步》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五篇】相关文章: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10篇06-06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篇02-24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六篇12-12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8篇08-08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集合六篇07-15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五篇07-14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汇编8篇07-02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五篇06-24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六篇03-12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4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