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4-24 09:22:0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6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6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课文重点和难点

  1.叙事散文的选材;

  2.叙事散文的结构;

  3.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

  (二)需落实的知识点

   1.文章的线索;2.文章的整体结构;3.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4.朴实、含蓄、生动、细腻的语言风格。

  (三)教法设计

   1.要求学生将课文朗读一遍,默读一遍。教师提问: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要求从两个方面回答。(提示: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挚爱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2.本文描写的是“父亲”,却以“背影”为题,说明“背影”在文中一定有着重要作用。全文共有四处写到“背影”,作者以“背影”为主线,组织了全篇结构。

  图表设计:

  上述图表,教师讲述第一栏内容,第二、三、四栏由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填写。

  3.作者围绕“背影”这条线索,紧扣主题,对材料进行了巧妙的取舍和安排。教师提问:(1)第一自然段后,作者为何要宕开一笔,写父亲失业,家境惨谈?(提示:渲染感伤色彩。为文章定下“苦涩凄冷”的基调,表明父亲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还无微不至地关怀“我”,突出了主题。)(2)在第二次写“背影”之前,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描述父亲如何终于决定送“我”,如何在送的过程中细致周到,劳形劳神?(提示:使“背影”的出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为全文的高潮作铺垫。)(3)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提示:反映父亲晚景的凄凉,更衬出他爱子之情的深厚可贵,使文章具有一种悠长、令人回味的意境。)

  以上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或看书思考,或二人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答案。

  4.教师提问:全文有几处用了对比或反衬的写作方法?分别起什么作用?(提示:第一处:家中不幸之后,父亲本来心里难过,却说“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怜;第二处:“我”的“聪明过分”和父亲的“迂”相比衬,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深;第三处:最后一段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与“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两种态度心情相对照,更加衬托出父亲在艰难处境下爱子之情的浓厚与久远。)

  (四)教案扩展思路

  1.分析第六自然段中一系列动词的妙用,让学生学习如何用平实、真切、得体、准确的语言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突出主题思想。设计一个作文片断练习。

  2.引导学生体会朱自清于质朴中见深刻,于含蓄中见神奇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2、了解小艇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精彩描述的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4、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其重要作用,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确小艇和威尼斯的密切关系。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课件

  主要板书计划:

  小艇的样子外:二三十英尺,像独木舟,像新月,行动时像水蛇

  内:皮垫子,窗帘

  船夫的技术好在极快时操纵自如

  在拥挤时总能挤

  在极险窄地方总能穿

  与人们的关系商人做生意

  妇女坐船娱乐

  小孩游玩

  老人祷告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词语、多音字组词、按课文内容填空

  课外: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初知课文内容。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威尼斯在什么地方?那里有什么特点?

  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这个美丽的水上城市的特点?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

  板书:威尼斯的小艇

  二、初读课文

  1、边读边自学生字、新词。

  要求:①小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

  ②拼读生字表,找出易错的字。

  ③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思考:威尼斯有什么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设计理念:

  语文乐园(七)中字、词、句的学习内容表现出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紧密结合,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内容在理解、运用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尝试调整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自主发现,帮助学生理解。鼓励实践,灵活运用。力求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含有多音字的词语,掌握6组多音字。

  2、在读四字词语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学习经验观察、发现词语中的有趣现象,积累词语,学习运用词语。

  3、通过读句子,体会关联词“不仅……而且……”的并列关系,照样子仿写句子,学会用“不仅……而且……”说话。

  4、通过读成语故事,感受成语的蕴意,积累成语。

  5、运用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对电脑的功能形成较完整、全面的认识,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主动地利用电脑进行学习和交流。

  6、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体验生活,敢于想象,大胆创造的品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田字格卡、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我来试试”部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又到了语文乐园的时间,让我们乘着幸福快车出发吧!

  二、词语之家

  1、由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并反馈。

  2、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全班齐读词语。

  4、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多音字?

  三、成语之家

  1、你们瞧,现在我们来到了语文乐园。这儿有两扇门,你们想先进到哪儿去看看?

  (出现“想”“新”两字。)

  2、这是两个什么字,让我们来读一读?(指名认读两字)这两个字里藏着些什么呢?想看看吗?

  3、出示想的三个成语。自由读一读,并反馈。

  4、出示新的三个成语。

  ①你发现城市有哪些变化?

  ②这不断变化更新的生活给了你什么感受?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相机出示词语“日新月异”“万象更新”“推陈出新”。)

  这么欣欣向荣的景象就在这些词里表现出来了。

  该怎么读好呢?谁来试试?

  5、我们看了这么多,想了这么多,再来一起读读这些词。记住它们吧! (指读、带读、齐读、分组读等形式认读、记忆。)

  四、句子之家

  1、(出示挂图)看看这新式房屋,说说它是什么样儿的?(指名回答)

  过渡:读一读这句话,看看它是怎么介绍的?

  2.(出示例句:它不仅形状特别,而且功能也很特殊。)

  (1)读一读句子,你发现这新式房屋有什么特点?(形状特别、功能特殊)

  (2)再读一读句子,句子中除了写出这两个特点,你还有什么发现?

  (句子中还用了“不仅……而且……”这两个词。)

  (3)小结:看来,我们可以用“不仅……而且……”这两个词将事物的两个特点串起来写成—句话。

  3.(出现长江大桥、水果图片)

  (1)说说它们分别都有什么特点?(学生看图回答)

  (2)你能用上“不仅……而且……”来说说它们的特点吗?

  长江大桥不仅美观,而且坚固。

  苹果不仅香甜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4、想一想你熟悉的事物的特点,还能像这样来说句子吗?请你来试试。

  (在学生说句子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正确运用“不仅……而且……”)

  5、大家说得很好,请你把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写下来。写的时候,请注意字的大小写均匀。

  6、展示学生写的句子,全班欣赏。

  五、故事之家

  1、 自由读故事,读准字音。

  2、 指名读。并正音。

  3、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探究与发现”和“我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进行“探究与发现”

  1、(cAI:乐乐坐在电脑前)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的老朋友乐乐在于什么呀?听听乐乐是怎么说的。

  (CAI:乐乐笑着说:“我正在电脑上画画呢!你们利用电脑做过什么?”)

  指名学生交流。

  2、你们利用电脑做过这些事情,想对电脑说些什么呢?乐乐也在夸电脑呢!你们听。

  3、(CAI:乐乐说:“电脑的本领可真大。它能写字、能画

  画、能……”)

  你还知道电脑有什么本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

  二、鼓励创想,完成“我的作品”

  1、请你也来发挥你的奇思妙想,说—说你还希望电脑能干什么?

  2、 请把你的奇思妙想写在卡片上,注意把句子写完整。

  3、 学生书写,最后全班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8个生字,蓝、祖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理解字词

  教学难点: 理解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课前准备:

  1.课文录音带

  2.词语卡片

  3.实物投影

  4.投影课文内容

  5.帮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2. 板书课题:家 3. 听课文录音。提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谁的家?它(他)们的家分别在哪里呢?

  二、初读课文

  1. 听后谈话,结合学习词语 2. 看图,指导说话 3. 自由读课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带着愉快的心情读。 4. 指名读,师正音

  三、细读课文

  1. 学习第一句

  (1) 指名朗读

  (2) 师问:为什么说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3) 小组讨论

  (4) 交流

  (5)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6) 齐读

  (7) 小结:这句话打了比方,把蓝天,树林,小河,泥土当成了白云,小鸟,鱼儿和种子的家。它们有了自己的家,生活多么幸福啊!我们有家吗?

  2.学习第二句

  (1) 指名朗读

  (2) 师述:这也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把我们比作了祖国的花朵,想想看,如果没有祖国,我们会怎么样?我们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感觉怎样?

  (3) 指导朗读

  (4) 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3.游戏:找家

  4.练习背诵

  5.发散思维练习

  (1) 小朋友,除了刚才你们背的内容,想一想,蓝天除了是白云的家,还是谁的家呢?

  (2) 那么树林呢?对了,我们要保护树林,还要植树造林,让动物们有一个安乐的家。

  (3) 小河里除了住着小鱼,还住着谁?你们想的真多!所以我们要保护小河,不能让脏水污染它!

  (4) 那么泥土呢?说的真好!泥土太宝贵了。所以我们要保护土地,让肥沃的土地上长出更多的庄稼,更多的水果,更多的蔬菜,更多的树林。小朋友们,请你们课后再仔细观察,去寻找更多的家。

  四、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课前准备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有关母鸡的趣事(农村的学生可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城市的学生可通过阅读、上网、请教他人、利用音像资料等方法进行7解)。

  教学过程

  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自读自悟

  1、师生共同制定读阅读目标。

  a、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b.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c、理清文章条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d.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不同之处:《猫》一文中流露的自始至终是喜爱的情感,而本文体现的是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a.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如:“我一向讨厌母鸡。”“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b、作者分别通过哪些事例具体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如:随处乱叫 欺软怕硬 发狂炫耀 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c、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d.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桌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辨褒贬,积累语言

  1、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所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技能目标: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绘画纸,水彩笔(或蜡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教写生字

   1、和三个孩子打招呼(复习生字:宋涛、陈丹、赵小艺)

  2、说说在写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同学注意的,自写生字。

  二、自主探究

   1、大声读课文,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2、请你起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好吗?(生读,课件随机出示)

  (相机出示句子比较,引导学生用句式说话。)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

   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我画得怎么样?(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

  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教师课件出示。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

   你能让我们听到风的声音吗?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好,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

  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师课件出示)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句子比较: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旗子里。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

  (指导方法同上,引导孩子说出“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3、三个孩子都画出了风,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再次和他们打招呼,巩固生字。

  5、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都很了不起,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体会)

  6、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

  三、拓展体会

   1、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填一填画下的那句小诗。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

  (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

  2、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

  师总结,表扬:

  你们想得多妙呀,看得多仔细呀,说得也真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就由我来朗诵一下这首小诗,作为送给你们的礼物吧。(师朗诵)

  四、总结延伸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其实,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教学反思】

   在经过第一次的教学和反思后,教案做了一定的改动,可以说,第二次的教学是非常成功的。

  我们的教学,希望能让全体学生都在“成功体验”中发展,在第一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了“成功体验”,在写小诗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他们失去了信心,越写越糟糕,这让我体会到,一个成功的学习活动程序设计,不仅需要为教学提供具有逻辑递升意义的操作主线和基本环节,还需要充分考虑每一个环节的操作细则。首先便是要妥善安排学习难点的突破时机。另外,在评价时应突出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评价,在评价中感悟不同方式的优劣,使学生形成方法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创造新方法的能力。

  在第二次的教学中,第一句小诗的呈现不再是由我帮着学生“挤牙膏”似的挤出来,而是由我直接呈现,我对学生们说:“老师很佩服赵小艺,她能把看不到摸不着的风画出来,所以我昨天晚上特别想了两句话来形容她的画,可是我不知道哪句更好,请你帮我选一选。”

  于是我在课件上为学生呈现两句句子: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旗子里。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

  很显然,学生们在进行了比较之后,就能指出第二句比较好,并且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词“飘扬的”,一下子就突破了难点。

  在后面的配诗时,学生就表现得极为活跃,能张口就说,且说得相当流利。这是值得高兴的,这也说明学生对文本理解是透彻的。真正理解了文本的内涵。

  另外,对于拓展方面的目标分层的改动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学习目标进行差异性分解,就是要同时考虑到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继续发展需要,既要考虑到学习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也要考虑到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具有自主选择最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

  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有的学生不能当堂展开想像马上画出风来,他们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而有的学生画得很快,画完了就没事干。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后,一些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我让他模仿书中三个小朋友的样子画风,能力中等的同学,则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画风,而能力相对较高的同学,则让他们在画完风后还用上“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的句式写写自己画的风。

  学生们都分别忙碌起来了,有画的有写的,不一会儿,我就收到了许多五彩缤纷很有创意的画,令人欣慰的是,还有好多同学交上了为自己的画配上的小诗句:

  生:风来了,风把胸前的红领巾吹飘起来了,风藏在胸前飘动的红领巾里。

  生:风来了,风把妈妈晒的衣服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起来的衣服里。

  生:风来了,风把沿海地区的楼房吹倒了,风藏在吹倒的楼房里。

  生:风来了,风把大树吹断了,风藏在吹断了的大树里。

  生:风来了,风把树叶吹得摇摇摆摆地飘下来,风藏在摇摇摆摆飘落的树叶里。

  生:风来了,风把地上的纸片吹飘起来,风藏在飘起来的纸片里。

  生:风来了,风把小草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草里。

  生:风来了,风把花儿吹得点头笑,风藏在点头笑的花儿里。

  生:风来了,风把风筝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荡的风筝里。

  生:风来了,风把湖水吹皱了,风藏在皱着的湖水里。……

  这是学生为他们的画配的小诗,真得是让人想不到,多么丰富的想像力,他们能超越文本中三个小朋友的思维,能画出无形的风来。

  这一课让我想了很多,他们的心灵在接受着外在世界的洗礼的同时,仍然保持着我们成人所没有的那颗童心。所以他们的发现才会让我们惊奇,让我们感叹。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6篇】相关文章: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八篇06-20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九篇06-19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八篇06-15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4篇01-3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十篇01-03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10篇03-10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10-08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九篇11-23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8篇09-30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8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