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弈喻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8 16:49:3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弈喻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弈喻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弈喻教学设计(精选3篇)

  弈喻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树立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人生观。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二、作者简介

  钱大昕(1728一1804年),清朝历史学家、学者。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晚称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人。自幼聪慧,喜欢读书,善于词章。后又博览群籍,综贯六艺。乾隆进士,由编修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以后主讲钟山、娄东和紫阳等书院。学识广博,尤精音韵训诂。在历史学研究方面,对校勘考订古籍颇有成绩。其著作有《潜研堂文集》、《廿二史考异》、补《元史艺文志》和《氏族表》、《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等。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一)课文内容提要

  本文以下棋作喻,具体生动地揭示了生活中的一个哲理,即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只有“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才能公允地评价一切事物。因为事物总有它的客观真理,如果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甚至各执己见,彼此相讥,就会争论不休,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文章由事入理,以小见大,逻辑性强,议论不是凭空而发,富有辩证意味,给人人生哲理的启迪。读来真实、自然,富有感染力。文以感叹作结,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二)问题设计

  1.本文是以下棋作比喻来阐明道理的,请想想作者是如何写下棋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文章既没有介绍下棋的一般规则,也没有描述下棋的一种情形和场面,而是十分简要地叙述了作者自己在友人寓所的一次下棋经过。其中作者特别突出地叙述了自己在由观棋到下棋过程中前后态度的不同变化。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下棋,正是为后面的议论和说理作铺垫。实际上在这样的叙述中,虽然还未说理,但理已寓于事中了。同时,由于作者并不是从旁观者的地位客观地叙述下棋者的优劣,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现身说法”,因而就使读者格外感到“事事确凿”,也使下面的议论说理有了坚实可靠的事实基础,而不致流于空洞浮泛。

  2.作者在写完下棋的事以后,本已水到渠成,可以直接即事言理,点明题旨,但是,在第二段中作者却旁迁它事、生发议论,一句也没有涉及与下棋有关的事,这是为什么?

  从文字上看,第二段确实一句也没有提到下棋的事,似乎与第一段不相衔接。然而这两段实际上却是貌离神合、表异实同。作者由点到面,从下棋这件小事而联想、扩展到生活中许多现象,进而从为人处事的高度立论,揭示了生活中一个人们往往习焉不察的事实:“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从而使文章的主旨从“下棋”这一狭窄的小圈子中突破出来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社会意义,也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富有力度。

  再从写法上看,作者在写完下棋之事后,有意宕开一笔,拓展开去,不仅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读者的印象,使文章的意味更为深远,而且也使得文章本身显得有波澜,有起伏。

  3.本文以下棋作喻,向我们说明了生活中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比较公允地评价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1)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自己在由观棋到下棋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的叙述,生动地说明了生活中一个人们往往司空见惯却并不留意的道理,即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

  (2)作者认为,人不可能总是正确的,也不可能没有一点过失,因此,只有“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才能比较公允地评价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本文的主旨在于警戒那些主观臆断、盲目自强不知以为知的人,从而教人领会做人的正确道理。

  弈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工具书、书下注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和学习借事喻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学习文章的写法,掌握这种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理解借事喻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代文学家钱大昕凭观棋所得的一番感悟写下了耐人寻味的散文《弈喻》,这种缘事悟理的写法,便于表达我们在生活中的思想收获,大家通过研读此文一定会在成长中得到难得的启示

  二、作者简介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乾隆进士,官至少詹事历任山东、湖南、浙江、河南乡试考官,提督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年(1775),因父丧归里,后称病不复出归田三十年,先后主讲钟山、娄东、紫阳等书院他初始以辞章闻名,后来精研经史,对经义聚讼难决的问题,皆能剖析源流,于音韵、训诂方面,尤多创见,对史学精于校勘考订,当时推为通儒,也长于诗文著有《潜研堂集》等

  三、朗读课文

  四、解题

  “弈”就是下棋,“弈喻”意思是用下棋来打比方从题目可知这篇短文是用下棋来讲道理的

  五、课文理解

  1.本文是以下棋作比喻来阐明道理的,作者是如何描述自己下棋的一番经历的?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文章十分简要地叙述了作者自己在友人寓所的一次下棋经过其中作者特别突出地叙述了自己在由观棋到下棋过程中前后态度的不同变化,即由观棋时的跃跃欲试和因客人的“数败”而在内心里讥笑他,“以为不逮己”的傲慢,到自己与客人下棋时的思竭智穷、不堪一击,因而内心十分羞愧,“不能出一言”的狼狈这件事对作者震动很大并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于是作者说:“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下棋,正是为后面的议论和说理作铺垫实际上在这样的叙述中,虽然还未说理,但理已寓于事中了就好像箭在弦上又引而未发,不仅充分调动起读者的期待心理,而且迫使读者也不得不参与进来要探明其中的究竟同时,由于作者并不是从旁观者的地位客观地叙述下棋者的优劣,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现身说法”,因而就使读者格外感到“事事确凿”,也使下面的议论说理有了坚实可靠的事实基础,而不致流于空洞浮泛

  2.作者在写完下棋的事以后,本已水到渠成,可以直接即事言理,点明题旨,但是,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却写起读书事来生发议论,一句也没有涉及与下棋有关的事,这是为什么?

  从文字上看,第2自然段确实一句也没有提到下棋的事,似乎与第1自然段不相衔接然而作者指出,今天有许多做学问的人,在读古人书时,常常喜欢吹毛求疵,百般挑剔;在与人们相处时,也往往以指责别人的过失为快意,似乎真理都握在他们手中一样这类人事实上正与那些在观棋时爱指手画脚的人为同一类因此,作者由点到面,从下棋这件小事而联想、扩展到生活中许多现象,进而从为人处世的高度立论,揭示了生活中一个人们往往习焉不察的事实:“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从而使文章的主旨从“下棋”这一狭窄的小圈子中突破出来而具有更为普遍的社会意义,也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富有力度再从写法上看,作者在写完下棋之事后,有意宕开一笔,拓展开去,不仅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读者的印象,使文章的内容涵盖更加丰富,也达到了教育弟子的目的

  3.本文以下棋作喻,向我们说明了生活中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比较公允地评价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自己在由观棋到下棋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的叙述,并结合现实中那些常常喜称人过、爱吹毛求疵的人的行为,生动地说明了生活中一个人们往往司空见惯却并不留意的道理,即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

  作者认为,人不可能总是正确的,也不可能没有一点过失,因此,只有“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才能比较公允地评价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如果不管真理之所在,只是一味地“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就会导致无休止的争论,也就永远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文的主旨在于警戒那些主观臆断、盲目自大、强不知以为知的人,从而教人领会做人的道理

  六、理解和学习缘事悟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学生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后,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对弈、治学和判断事理三者的关系

  作者以自己下棋的切身体会设喻,现身说法,借做事来讲道理,不仅容易把道理说清楚,读者也会感到亲切而乐于接受本文2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说下棋不可小看对手,第2自然段说读书不可轻易指责古人,辩明事理不应相互嗤笑论述的范围由小到大,意思一层比一层深,呈现出层进式的论证结构结尾“曾观弈者之不若已”又照应开头,使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七、总结

  一局棋一番感悟,一篇文一种思想,仔细品来,修身养德常思己过,闲谈静坐莫论人非才是

  弈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加大积累文言文知识的力度,并能逐步提高熟练驾驭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和学习借事喻理的手法,并初步体会深入浅出、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掌握文中所讲为人治学的重要准则,学会时时处处内省自己,正确对待自己及他人。

  教学重点

  1.朗读、翻译,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2.理解和学习借事喻理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解决疑难字句,了解文章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钱大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生命的历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经历。一次旅行,让我们一睹大千世界的多彩;一次阅读,让我们久久回味,悠远绵长。而一次观棋、对弈的经历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钱大昕的《弈喻》中,去体会人生百味,尽在棋中。

  二、作者简介。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他初始以辞章闻名,后来精研经史,也长于诗文,著有《潜研堂集》。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要求:(1)准确、流畅地诵读,正确地断句。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好文中的反问句、感叹句和判断句语气。

  2.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语句,了解文章大意。

  3.梳理文章结构并理清其间关系。

  文章共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观棋下棋经历。尾句过渡,承喻启理。

  第二部分(2):借下棋喻理。又分两层:

  第一层,“今之学者”起。“今之学者”与“予”比较,提醒弟子反省自己,学会“易地以处”,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第二层,“弈之优劣”起。深入阐述在无法判断是非之时,更应反省自己,并且指出得与失的辩证关系。

  四、问题探究。

  1.本文说理前,叙述了一次怎样的经历?有了怎样的教训?

  (1)指名学生复述观棋、对弈的经历。

  (2)教师适当点拨:以“予观弈”为开头,写了自己嗤笑别人不如自己,结果却吃了轻视他人的苦头,以致“不能出一言”。教训是“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2.作者叙述下棋的事以后,本可直接借事说理,而文章第2自然段却没有一句涉及与上文下棋有关的事,其原因是什么?

  作者由下棋想到生活中诸多现象,揭示了“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这样使内容更加有意蕴、有深度,引发读者深思。

  3.“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中“吾求吾失”的含义是什么?

  “吾求吾失”是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永远处于不自满的境界。从这个角度说,自己的“失”一旦自觉发现乃是一大“得”,失与得的辩证关系,为下文预伏脉理。

  4.本文借下棋为喻,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本文提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1)作者是以自己切身感受“现身说法”,叙述为后文说理议论服务,先讲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为人接受。

  (2)本文通过作者观棋、下棋的独特体验的叙述,并结合现实中那些喜称人过、爱吹毛求疵的人的行为,说明了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警戒主观臆断、骄傲自大、强不知以为知的人,从而教人领会做人的正确道理。

  五、小结。

  本文以下棋设喻,借事说理,告诉我们,下棋事小,做人事大;多看别人优点,反省自己的不足,方能下好人生这盘棋。

  六、布置作业。

  写一段自身经历,并借事说理,要求要有说服力。

  板书设计

  弈喻

  钱大昕

  (由事悟理)

【弈喻教学设计(精选3篇)】相关文章:

《学弈》教学设计精选15篇03-16

《学弈》教学设计模板07-23

《学弈》教学设计(15篇)03-03

学弈教学设计(15篇)03-01

学弈教学设计集合15篇03-01

《学弈》教学设计(汇编15篇)03-07

学弈教学设计合集15篇03-05

食喻阅读答案11-10

喻姓女孩名字09-21

喻姓男孩起名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