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三语文上册《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0-11-19 18:25:2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一、需要努力达到的教学目标:

  1、完善的提升学生现有的诗歌欣赏能力,确实现有的水平需要提升。

  2、体现真正的自主互助课堂。

  基于以上两点,就背水一战,提升课堂的难度,要真实的思维,真实的课堂,我尽最大努力,结果就随它了。只是,如果真要出去讲课而不用我的学生,教案又要重新设定了。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经进行了《白》的欣赏活动,大约一半的学生能按照既定的方法进行欣赏,也会变通;但是绝大部分流于机械的方法操作,不能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出现堆砌术语、支解诗意、死搬形式的毛病。但是,现有条件下,如果以《白》为重点进行赏析,学生会因为没有兴趣而不能深入,流于肤浅。(可以说学生现有的欣赏能力比较能够适应考试和浅显阅读,真要提升,还有不少要做,尤其是不同学生之间水平差距很大。)

  2、《观沧海》一诗,只是匆匆说过几句,时间有限,没有作为重点品读的目标。学生应该还是比较感兴趣。

  三、教学设计:

  基于上面的情况,教学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提升:

  1、原有方法的补充完善。

  2、扩开学生的审美视野,实现更具价值意义的欣赏教学。

  第一目标可以通过对《观沧海》一诗的欣赏呈现来完成。(学生需要课前充分预习,以备课上呈现。在呈现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上问题,但也可能有比较好的欣赏陈述。)

  第二目标单纯依靠单篇课文不太能够直观呈现,硬操作可能流于生硬讲解,对比之下,诗歌的特点就很明显了。此环节学生可以个体决定进行比较的角度,自由呈现,目的在于扩开学生诗歌欣赏的视野。此处可采用《白》与《观》的比较欣赏。学生可能会想到从景物特点、人物感情、写作手法、写作背景等方面去比较,其它的还是需要教师点拨,这个可多可少,倒没有太大难度。这一环节一方面可以扩开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追问和学生对比较阅读的角度、比较结论的依据等的解释,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把握。这个一定很费时的。其它的细节等我构思好了发过去。

  目前迁移训练的材料没有找到,难度不好把握,我担心没有时间进行这一环节。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在文学园地中,诗歌以它灵巧精致的形式,显示出智慧而灵动的美。而以唐诗宋词为主的古代诗歌,或画景抒情,或清丽婉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隽美的文学画卷。寻找开启古诗审美之门的钥匙,领略古诗的文学魅力,正是我们本节课的努力目标。

  (二)、《观沧海》赏析呈现:

  (过渡语:首先,我们来阅读欣赏曹操写的乐府诗《观沧海》。)

  1、请问,预习之后,对于诗歌的基本内容还有没有不理解的?(此环节为欣赏扫除文字障碍。学生应该还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是不是读一下诗歌更好?但是,我不会去读的,我认为女声读这诗不会有美感。或者请学生来读?)

  2、学生自主完善答案。

  教师过渡语:课下同学们对这首诗进行了自主欣赏,下一个环节中,我们将给大家时间来呈现同学们自学的结果。呈现之前,大家是否还需要时间再进行完善?注意我们学习的要求是:可以用我们已往的经验,也可以从自已的喜欢的角度,对喜欢的诗句或者字、词进行欣赏。(此环节意在唤起学生对诗歌的记忆,也是要实现充分的自主学习,也为了让听课的人明白教学中自主学习的要求。表述比较啰索了。)

  3、学生以个体陈述的形式呈现欣赏,生生师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和修正补充。

  知识呈现情况预计与评价:

  (1)、很差:回答不条理,表述不连贯,欣赏不深入,流于表面应付。评:我能感觉到你的实际能力没有发挥出来,请检查一下哪个学习环节出了问题。

  (2)、堆砌工具术语,不能深入分析感受。评:思想的火花很多,但是思路有些乱,再深入细致些。

  (3)、平淡缺少激qing:诗歌是很韵味的文体,我们的欣赏表述也需要尽量生动优美。

  (4)、好一些:表述条理,思路清晰,有理有据, 声音洪亮,有思想,迁移能力强,欣赏能深入,读出了诗歌的神韵,学习灵活等。

  (5)、伴随指导比较圆满的回答评价:读出了文字里的味道,品出了景中的情!贴切地说出了自己的感觉;终于读出了诗歌的'神韵。

  是全身心投入地欣赏;

  4、学生会说出:视野开阔、表现出曹操的踌躇满志或开阔的胸襟、动静结合的手法、植物的勃勃生机和大海涌动的力量、统一天下的抱负、比喻(实际是联想,教师要纠错),,

  可通过追问等点出俯视远望、何以开阔、何以看出有力量、有生机,

  5、教师趁势总结:这是曹操眼里的秋景,正如同学们看到的,它充满了勃勃生机,涌动着无穷的力量!可是同样写秋景,马致远笔下的“秋”却全然不同: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写尽了秋的衰败、萧条和凄凉;倾吐的是断肠人难以承受的疲备、孤独与漂泊的无奈;而同样写景,刘禹锡笔下的秋却是另一番景象“自古。”而“晴空一”写尽了秋的清朗高远。我们可以想象,此时曹操的眼中,蓬蓬勃勃的树已不再是树,起伏汹涌的波浪已不再是海水,而是勇猛进攻的士兵,是欢呼胜利的人群。。。。。。有此人才会有此景,它寄托了曹操的壮士情怀和人生理想,呈现出曹操的沉雄豪迈!此时的曹操正运筹帷幄,踌躇满志!同学们能读出来吗?(不能。)慢慢就会读出来了。这需要一些基本的技巧,比如,同学们已经了解的修辞,动静的状态等等;但是,读诗更需要的是人生的积淀,知识的积累,所以,读诗不只在今天,不只在学校,而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事情。相信,大家坚持去做,一定会收获更多!(此处意在扩开阅读、方法指导,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欣赏熏陶,也是一种欣赏示范。不知能操作到会么程度,没有人听课还能行,有人听课也许就呜呼了。)

  (三)、比较阅读:

  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欣赏诗歌的认识,使学生对诗歌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同时得到提升。

  教师过渡语: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诗,就会有不同的情感和神韵。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是)你能说出这两首诗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吗?可从任意角度说出。(此处如果能有音频材料提供两诗的激qing朗读就好了。听的过程就是比较和思考的过程了。示范朗读?)

  1、学生的知识呈现:可能从情感、景的特点、写作手法的角度说,

  教师应试适当补充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白》体现了人的渺小,而《观》则体现了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是一种一统天下的力量。(此环节重在表扬。)

  2、教师进行活动总结:刚刚分享了同学们眼里的诗情画意,应该说,同学们欣赏诗歌的能力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欣赏诗歌更深入,更会用方法,也显得更有个性和创意,更能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学习的初衷了!希望大家多做阅读积累,大胆阅读,读出诗歌的神韵,读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如果时间不够,这就是最后的结束语了。如果断续,则承接前一小节进行。)

  四、迁移训练:

  教师过渡语:同学们,诗行虽短,却是精彩非凡。感谢曹操感谢岑参为我们呈现如此醇美的精神佳酿!设两位大师今天就在我们面前,我们有幸可以与大师面对面,那么,你想跟他们说些什么呢?

  还没做好,我倒有种想法:假想同学们以与作家见面的方式与曹操和岑参相见,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设计理由:

  1、可以顺承前一环节,是一种没有行进障碍的思维进程;从而也能节约时间。

  2、让学生换个角度说话,这也是语文学习的能力之一。

  3、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把握。

  4、展现学生的个性生成,这应该是符合教学理想要求的。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诗人谈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4-22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03-02

语文《莫高窟》教学设计10-09

语文《荷花》教学设计08-06

语文《长城》教学设计04-20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04-26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教学设计12-03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04-14

小学语文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03-29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