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民族风俗的作文

时间:2023-02-06 16:34:16 实用范文 我要投稿

民族风俗的作文600字(精选64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风俗的作文6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族风俗的作文600字(精选64篇)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1

  民俗文化村生活着无数个少数民俗,他们和睦相处,团结一致,整天沉浸在欢笑之间……

  在清明节这天,我来到“传说”中和谐的民俗文化村。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布达拉宫,哦!不应该是缩小版的布达拉宫。虽小,却与真的一模一样:一样的房顶,一样的颜色,伴着香气甜甜的花儿,是那样美丽!那样宏伟!我深深地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着琢磨着:西藏是美妙的,拉萨是神奇的',那布达拉宫呢?是伟大的!

  北京的长城是独立一地无二的,举世地双的。可现在却有了一个特小版!从嘉峪关到山海关,一直伴随着我的步伐与我同行。走了好久,一直不见长城的尽头,分明就是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我的心头怦然一震:我的天啊!这可是特小版啊,连这么小的长城都无边无际,那真正的长城到底是它的几倍呢?

  秦兵马俑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规模宏大。一个个将士们右手持刀,左手持弓,侧卧马背,大喊着:“为国家做殊死拼搏,冲啊!”沙地上尘土飞扬,喊叫声如五雷轰顶。这个缩小版生动地再现了秦军昂首挺胸,雄兵百万的气势。我大吃一惊:没想到秦军十万,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也不惧怕,反为秦王做殊死搏!

  今天,是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一会儿去了“西藏”,一会儿去了“北京”,一会儿又去了“西安”……真是忙碌的一天啊!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2

  “56个民族一家兄弟,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家喻户晓的一首经典之作,流露着一个国家,团结、繁荣、昌盛等。

  云南有“彩云之南”,“金属王国”,“动物王国”……当然也是少数民族最多,乡土民风忒别纯的地方之一。比如德宏傣族,有景颇族,栗粟族,阿昌族,德昂族…云南只可会意不可言传,需要切生去看,去听,去感悟。应为云南风景数不胜数,丰富多彩,就用德宏举例诠释云南角落美。

  云南德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孔雀之乡”,“日光之城”,小小城市,各种名族和谐,快乐,安定的生活。其中傣家人民辛勤劳做,长久以来,走了她们独特的饮食文化,崇高的信仰。“金孔雀,展翅开,傣家的竹楼,傣家的小竹帽”…听这首歌,我总会有身处其景,听着娓娓动听的葫芦丝,看着温文尔雅的傣家少女竹楼河边一次次婀娜的舞姿。

  傣家,万人狂欢“泼水节”,真的'有非一般的感觉,这个节日有美丽传说。泼水节向她们泼水,是发表对他人的美好祝福,样样好的意思。她们她们在歌在舞,她们名族独特的舞姿,伴随圣水,一起狂欢三天。驱走夏日的炎热,迎来清凉夏日。节日说了,下面说说吃的。首先呢想到吃的一马当先的应该是烤乳猪,皮脆肉鲜,在家独特沾水,风味十足,回味无穷。然而,萨斯这道美味佳肴也是当仁不让的,她永远吃不腻,吃了还想吃,爬朗菜,牛犊子果……

  一切的美,美在德宏,美在盈江,“三角梅之乡”,美在勐弄,有原生态风景,有回味无穷的“勐弄山茶”勐弄山歌大赛,也在冉冉……民风民味,非一般感觉,身处其景,民情暖暖。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3

  中国的版图上有56个少数民族,而每个民族的特色都是与众不同且别具特色。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维吾尔族。因为维吾尔族是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并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维吾尔族目前有800多万人口,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已经接近,甚至超越了苗族,位居于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前五名。

  维吾尔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例如家喻户晓的“新疆舞”,那婀娜的舞姿使人着迷,还有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等,这些都是闻名中外的。还有维吾尔族位于我们“三山夹两盆”的新疆,新疆盛产葡萄,且新疆的葡萄汁多味甜,使葡萄成为维吾尔族最具代表性的水果。

  维吾尔族的人很喜欢跳舞,所以他们的舞蹈也分好几种,最常见的就是: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而伴舞的乐器,当然也不下数十种。

  以上关于维吾尔族的介绍都是耳熟能详的.,但可是有一样可能很少会提起,那就是维吾尔的民族医术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来维吾尔族的人不单只舞跳得精美绝伦,并且医术也是如此高明。

  虽然维吾尔族的文化传统远远不止这些,但仅仅是这些也足以让人不禁感叹:中国56个民族,果真与众不同、别具特色啊!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4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今年终于有幸去西双版纳,领略那傣族的风情,见识那别具一格的傣族。

  哪里避暑成瘾,百年的大树矗立在房屋周围,山清水秀,傣家的竹楼就于中间,趴在窗户上,一切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可以看到初升的太阳,听到清脆的鸟叫,嗅到花泥土雨露的味道。正方形的竹楼别致又落落大方,牲口关在下层,站在正中间,望着可爱的牲口,一切多么美好。

  傣族那里还有好吃的水果,你走进随便一家,年轻的姑娘就会和你打招呼热情的招待你。桌上摆着许许多多的水果:香蕉,西柚,特别是菠萝蜜,你可以随便的大吃大喝。当地还产一种“百香果”,色泽鲜亮,美味可口,一定会让你垂涎三尺。

  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当然是泼水节了,在泼水节那天,人们起得很早,不管是什么人,都穿上新衣,脸上绽放着笑容,每个人的手里端着一盆清水,喜气洋洋,大家统一聚在一块,互相泼水,泼出去的不仅仅是水,是祝福,是快乐,是每个人挚诚的心。这个节日一般持续3到7天,这是关于水的盛会,既然是水,那肯定排出不了赛龙舟了,在这天人么都在岸边边驻足观看,龙舟手们头上绑着红布,个个跃跃欲试,他们手上的青筋暴出来,随着一声口令,选手们劈涛斩浪,勇往直前。泼水节,人们都很快乐!

  这就是傣族,他们热情,爽朗。有独特的思维。那里是瓜果之乡,盛产各种水果,他们更是当之无愧的“民族之花”。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5

  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那么每个民族中也有各种风俗节日,比如苗族,我最喜欢苗族的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苗族花山节,是不是很热闹呢?有机会你也可以参加参加。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6

  今天,我体验到畲族的婚嫁习俗。我们跟着讲解员,她说需要四个人分别来扮演新郎、新娘的舅子和两位伴娘。赵老师自告奋勇的扮演“新郎”,另外三人都是我的同学。

  新娘在哪儿呢?我正好奇着。该不会在一旁的轿子里吧,想着,便探着脑袋往轿子里看,一旁的导游似乎听到了我的心声,接着说道:“我们现在还不能见到新娘呢,要新郎闯过一道道难关后,才能见到新娘。

  在一扇大门前,我大家停住了脚步,我看到前方的地上放着两把交叉的扫把,扫把上还有尖刺。它们挡着我们的去路,必需要对出歌才能继续前走,村里的姑姑们都说畲族自己的语言,让我们听得云里雾里,也真难为赵老师了,他不但没知难而进,反倒知难而退,只好被新娘家的人罚了三碗酒。

  畲族的不少人家还会上山打猎,正因为这样,新郎的箭法一定要很准。对新郎的第二项挑战就是射箭,我们在一旁窃窃私语:“赵老师恐怕连弓怎么拿都不知道。”“小心,别被赵老师射到啦。”听了这,我们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被箭法不准的`赵老师射到,果不出所料,五支箭,赵老师一支也没射到。

  要进到新娘的家中,还得猜出哪一位姑娘是女祭司。“应该是头上盘着鹤的吧。”“可能是身上的衣服绣着凤凰的吧。”“不对,可能是身上背一个包的!”大家七嘴八舌地给赵老师支着招。是啊,三个姑娘都不一样,哪一个才是呢?最终,赵老师选了那位绣着凤凰的。结果,讲解员说,应该是身上背着包的。

  赵老师最终没见到新娘,在真正的婚嫁中,需要全是满分才能娶上新娘呢。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7

  春节:潮汕人过年,从腊月廿三就已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方落下帷幕,其间的高潮当是“除夕”和“新年”。祭祖、贴春联、围炉、送压岁钱、守岁、辞岁......这些习俗都要在过年夜(潮汕地区对“除夕”的说法)之前完成。 游神:把老爷请上金膝木雕做成的金壁辉煌的“轿子”,由选定的年轻力壮的`青年抬的着,前导抬着“××老爷出巡”、“肃静”、“回避”等匾额,犹如古代官员出巡。

  潮汕民间舞蹈,如英歌舞、车鼓舞、骆驼舞、蜈蚣舞、麒麟舞、鳄鱼舞、白马舞、孔雀舞、鳌鱼舞、双鹅舞、舞鲤鱼、舞九鳄、布马舞、舞狮、舞龙、耍竹龙等,都是游神赛会时的把戏。

  潮汕锣鼓队:每年正月至二月,各乡各里游神赛会的标旗队,有潮剧戏出人物,有潮乐队,有潮汕锣鼓队,还有茶担。标旗队中穿袍的乡里老大、着唐装的童佬,洋洋大观。晚间,在老爷宫前的戏台上演潮剧,做木偶戏,热闹非凡。有的乡村游神锣鼓队光锣就有36面,有的乡村游神后,连续演大戏。游神时锣鼓声、鞭炮声震耳欲聋;人们的个个喜气洋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这些美妙绝伦的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首悦耳的新年颂歌,它是那么和谐,那么令人心醉。

  发“压肚腰”:午夜十二点,新年钟声响起时,家里的长辈则要给小辈们发“压肚腰钱”(利市),已经参加工作的小辈也要封红包孝敬长辈。“送压岁钱是潮汕过年夜习俗中重要的一项,家里的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俗语叫‘压肚腰’,意思是孩子们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大人给小孩分发压岁钱的同时,照例还有一番勉励祝福的吉利话。到了睡觉时,将这份礼物名副其实地“压”在孩子们的枕头底下,伴随他们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除夕夜,共迎新的一年到来。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8

  满族人的发式继承了金代女真人之习俗,男子发式是半剃半留,即前剃后留,留下的头发编成发辫垂于脑后。辫子上可结有各种各样的装饰物,从装饰物上就可以基本判定其地位的高低和身份的尊卑。传说这种发式与女真族骑射的生产方式有关,主要是为避免前面的头发遮挡视线,影响猎射野物。六、七十年代,汉族农村的小男孩,为了好养活,仍有脑后留小辫的习俗,这不能不说是受满族风俗的影响。

  满族妇女对头发十分爱惜,对发式也十分讲究。满族妇女"辫发盘髻"的习俗,也是来自女真遗风。"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上,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高高的发髻最为流行;再将后面余发结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满族女子身着旗袍,足蹬高底旗鞋,显得亭亭玉立,仪态万千,充分体现满族女子的端庄优雅。

  清代中期,满洲贵族妇女开始盛行"旗头",也叫"旗头板"、"大拉翅"。就是以头顶发髻为座,上面放置旗头。旗头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种扁形的冠,里面有铁架支撑,外面用青绒或青素缎等制成,正面有各种珠宝首饰的装点,侧面悬挂流苏,真可谓是动则摇曳生姿,静则雍容华贵。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9

  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

  听爷爷说,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中的新桃和旧符便是春联的原型了。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从五代十国时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时期还在明清两代。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他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春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了康乾盛世,春联艺术日见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春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春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展示诱人的姿容。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10

  古时,南京人对小寒颇重视,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已渐渐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居民日常饮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有的餐馆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一些传统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现餐桌,再现了南京寒冬食俗。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南京人在小寒季节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渣(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等。如果遇到下雪,则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

  广东-吃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广东人很讲究食疗。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池晓玲说,所谓“三九补一冬”,但小寒时切记不可大补。在饮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11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这不,春节到了,家家户户贴春联、舞狮子、放鞭炮……可热闹了!最让我们小孩子兴奋的是可以拿压岁钱,你可知道为什么只有在春节才有这些习俗呢?

  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兽生活在海洋里,每到除夕就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人们每到除夕就逃到深山去。后来,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色、火光、响声。于是,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灯笼、舞狮子,来驱赶“年”,吓得“年”跑回了海里,再也不敢出来。而这些驱赶“年”的方式被一代代地传了下来,成了我们的习俗。

  除夕夜是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不但可以玩,长辈们还会给我们压岁钱。那你们知道为什么长辈要给我们晚辈压岁钱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睡熟的孩子的头,孩子醒来之后也会变成“祟”。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守“祟”。有一对夫妻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与孩子玩。孩子睡了,他们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身边,他们不敢合眼。半夜,“祟”刚伸出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发出了道道闪光,“祟”吓得赶紧跑了。他们把用红纸包八枚铜吓退了“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原来八枚铜钱是人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

  知道了这些习俗,认识了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更应该守候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12

  春节,就是辞旧迎新的日子,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

  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春节就开始了。人们也都开始忙碌起来了。

  农历腊月二十四这天,称为“扫尘日”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迎接新年。我们家也一样,妈妈忙着洗衣服,换床单,我帮着拖地板打扫卫生。一天下来,屋子变得干净,整洁。农历腊月二十九是“小除夕”又为“上供请祖”日。在以前,这天上坟请祖的仪式格外郑重,家置酒宴,焚香于户外。而现在,这个仪式逐渐消失了,我们只是在家里进行简略的祭祀。

  农历腊月三十又称“除夕”,它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最重要的日子。因为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消灾祈福”。现在又对它赋予了新的意义——“合家团圆”。在这天,不管职位是高还是低,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在外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都要匆匆地赶在除夕前,回家去吃一顿年夜饭。

  除夕也是我最喜欢的日子,这一天,我们一家三口都穿上了新衣服,打扮整齐,带上大小的礼物去外婆家吃团年饭。一进家门,就看到满桌的美味佳肴,让我垂涎三尺。好不容易熬到吃饭的`时候,我立即拿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大人们唠着嗑,叙着旧,边吃边开心地聊着。这时,我们小孩就乘机去说几句祝福的话,必定会得到许多的红包。

  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在晚会欢乐的乐鼓声中,精彩的小品,幽默的相声,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声依次呈现在我们面前。一家人看着笑着,浓浓的亲情在屋中蔓延。

  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是以前人们互相走访拜年道贺的日子。而到了当今,人们利用这个大假出门旅游、家中上网、朋友聚会。

  这就是我眼中的春节,最中国的节日!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13

  前几天是我的姐姐的新婚大喜之日,在这一天,我们家特别的忙,说到结婚,我到现在才发现,真的是好麻烦,事情好多啊,同时,我也觉得我们家乡的风俗真的好多啊。

  首先,在我的姐夫来接我的姐姐之前,我们家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那就是:首先我得姐姐早上会在家吃点饺子,还是那种只吃饺子的边缘,不能大口大口的吃,虽然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是这就是我们这边的风俗,还有就是,我的妈妈要和姐姐共同的吃一块糖,那就是,我的姐姐把糖放在嘴里边,然后,咬着一半,放在我的妈妈嘴里边,在姐姐上婚车之前,我这个做妹妹的还要给姐姐穿婚鞋,我给她穿鞋子的时候,鞋子里边要放着俩红包,那是姐姐给我穿鞋子的红包,一直鞋子里边放一个,我穿鞋之前先把旧的鞋子给姐姐脱下来,拿着新鞋子,我把红包拿出来,说,谢谢姐姐,然后把鞋子给姐姐穿上,让姐姐穿上新鞋子,开始走心的人生,妈妈给姐姐一面镜子,这是让姐姐自己在手里边拿着,在车上把镜子翻一翻,象征着,新的人生开始,人生翻翻个儿,待婚车行驶的时候,妈妈在婚车后边要微笑的摆摆手,然后送出婚车百步,这是一个送女儿的仪式,这些就是我们这里的风俗,我们的风俗好多啊,有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这些风俗象征着什么,但是,我觉得这应该都是一些好的象征吧,能够给每一个人带来好的祝愿。真心的希望姐姐可以永远的幸福。

  我相信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国家都会有他们自己的风俗习惯,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要继承,要发扬光大,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很幸福,很和谐。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14

  我的家乡来自四川内江市资中县的一个小镇,有被称为“小资中”的美誉。家乡每年年底就会有做香肠和熏腊肉的风俗。每逢过年佳节,最想念的就是香肠的味道,特别是离开家乡这几年。

  在我们四川,做香肠的材料都是要精挑细选的,农家养的猪最合宜。半肥半瘦的猪肉做香肠,猪排骨和五花肉可以做熏肉,小肠洗干净留着灌香肠用。

  说到做香肠,也是一门学问。半肥半瘦的猪肉切小块小块的,放入适量盐,味精,香油,芝麻,花椒粉,辣椒粉,把它们和匀,腌制一个小时。等肉腌好以后把洗干净的.小肠尾端用线打好一个结,用小圆筒把小肠撑在内壁,猪肉一小块一小块的往里面灌,灌到30厘米就用线打一个结,接着刚才的步骤继续灌猪肉。直到全部肉灌完,香肠就灌好了。最后灌好的香肠拿到通风有太阳的地方晒,大概晒几天以后准备烟熏。

  腊肉是用五花肉做的,盐涂满五花肉全身就可以了,这个比较简单。腌制几天和香肠一起拿去烟熏。烟熏的材料是木料的锯木粉和松柏枝叶。选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搭一个简易棚子,炉子上放香肠和腊肉,下面烧火,火上浇木料的锯木粉,熏得黑黑亮亮的香肠和腊肉是最漂亮的成果。

  四川过年的风俗和各地过年都差不多,大年三十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食材了,主要是因为特色的大菜工序比较繁琐,比如说香碗,肉包豆腐,梅菜扣肉等等。可能唯一不同的是三十过年是吃中午,大多数地方是吃晚上吧!虽然香肠和腊肉过年的时候吃不了很多,但是在以前,奶奶那个年代,有香肠和腊肉就是过年,家里来了客人,就切上几块腊肉,解解馋。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广式腊肠,和四川香肠差不多的,如果有机会,大家可以试试自己动手做的香肠,也别有一番趣味。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15

  过年啦!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的起床了。今年我是在乡下老家过年的,在那里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红红的大灯笼,门上贴着对联,喜气洋洋,爷爷家的大门上张贴着一付年画,上面分别写着“虎年吉祥,虎虎生威”,吃过早饭,我们举行了乡下特有的“谢年”仪式,爷爷说:“谢年就是感谢过去的一年大家幸幸福福,期盼新的一年更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事业、学业蒸蒸日上”。谢年的时候,把鸡、猪肉、水果等摆在祭奠桌上,点上蜡烛,倒上酒水,我把一串长长的鞭炮摆成一个大大的元宝形状,在祭拜时,我心里默默地想:‘过年啦,我又长大了一岁,我要变得更加懂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会做到的,我一定要做到……’

  “砰啪”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鞭炮声震耳欲聋般在空中响了起来,一声声的炮竹代表一串串的祝福……

  “

  吃年夜饭喽!”哇!只看见圆桌上摆了满满的`菜,有鱼、有猪肉、鸡肉、鸭肉、牛肉、羊肉、对虾、三鲜(这可是我奶奶亲自做的);有芹菜、青菜、笋、藕;还有八宝饭、西施豆腐羹……看到这么多的美味佳肴,我口水已经流下来了,迫不及待的赶快坐下来拿起筷子往盘子里夹菜,我们大家吃的津津有味,开心地聊着天,说着祝福的话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给我发了压岁包。

  吃好年夜饭,我和小朋友一起玩着我们的游戏,新年晚会开始,晚会节目丰富多彩,一个个节目都是那样的精彩,我最喜欢的是小品《一句话的事》。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我才慢慢的进入梦乡!

  过年真好,要是天天都是过年那该多好呀!我喜欢过年!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16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说到端午节,我们就会想起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

  据历史记载,屈原本为楚国重臣,但因他人陷害,被楚王流放。期间,秦楚两国交战,屈原回来后,楚王又不听他的劝阻,执意赴会议和,最终死在了秦国。屈原不愿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投江自尽,以身殉国。后来,人们将这天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赛龙舟,食粽子,以祭屈原。

  每到端午,江边可就热闹了,一群人围在江边,伸长了脖子,看着江上的人赛龙舟,边看边大声呼喊。只见江上一条条龙舟驶过,舟上的人们卖力地划桨,船头敲鼓的人狠狠地击鼓,激昂的鼓声振奋着正在划船的人们,动作整齐划一,节奏欢快铿锵,而岸边的观赛者呢,呐喊助威声连着鼓声热闹了两岸。

  端午节不仅有热烈的龙舟赛,还有画额、吃粽子等习俗。画额,就是用雄黄酒在额头上画王字,希望能借猛虎以镇邪。粽子,那是每年端午节的必备食物。五月初五,这天吃饭时,谁家不是粽香四溢呢?粽子种类繁多,口感丰富,做法简单,最基本的做法是把洗净的糯米和蜜枣放在卷好的粽叶里,绑上细绳,放入锅中煮2—3个小时,香喷喷的粽子就做好了。煮粽子时,看着棕叶从青绿色变成了灰褐色,我不禁问道:“这粽子怎么煮着煮着就黑了?”听完这句话,全家人都哈哈大笑。粽子煮煮熟后,一掀开锅盖,热气就扑面而来,空气中全是粽子的香味。我赶忙抓起一个,剥开粽叶,糯米和蜜枣融在了一起,在粽叶的'包裹下形成了一个类似于三角形的样子,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轻咬一口,糯米的软糯和蜜枣的甜味,足以让人大口大口地咬下去。

  端午的习俗还有很多,但粽子的清香和龙舟的热闹,是最让人回味无穷的。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17

  元宵节,家家户户前挂着红灯笼。饭前,鸣放鞭炮。晚饭也多了一道菜——胖乎乎圆滚滚的汤圆。

  到了元宵的晚上,我们家就非常热闹。平常走动的街坊邻居们,有的就早早相约来我家里搓麻将;有的'牌友没抢到座位也要围着桌子,细细观赏一番,忍不住时还会插句话:“要赢哒嘞”“要不得要不得,打错哒咯”,还有人也会抱着手机玩游戏刷抖音……而这天夜里,没有大人管束的小孩,那就是放飞了的气球。晚上,叔叔带我们买了各式各样的花炮,即使没有花炮,在家中也能有声有光地玩耍。我们选花炮,犹疑不决,哪个想要买,花费了将近一个小时来选。等到我们到家了,我们又迫不及待地把买来的花炮排在地上,开开心心地玩了起来。看烟花时,小朋友们像看电视一样,全神贯注,紧紧盯着花炮,胆子小的孩子也会捂紧耳朵,眼睛缺舍不得闭上。半空中的烟花像仙女像精灵,飞来飞去,跳来跳去,还伴着节奏,但是散发出来的硝烟味比屁还要臭呢,熏得我躲回房间了。花炮玩了,我和小朋友们又玩起了游戏,玩老鹰抓小鸡时,我们小队就像扭来扭去的一条龙。直到肚子饿得咕咕叫了,我们才稍微安静下来。就在这时,我被汤圆的香味吸引了过去,妈妈一句:“吃汤圆了,吃汤圆了!”我焦急地盛好汤圆,生怕它们突然在我视线下消失了。那白白胖胖的元宵很是好看,我用小勺舀起一个放在嘴里,只轻轻一咬,那香香的滑滑的馅料便甜到了我的心里!我一下吃了八个嘞!

  我喜欢吃元宵,也喜欢过元宵节。因为一家人在一起热闹又有趣。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18

  背起书包上学校的小孩子,匆匆出门上班的的大孩子,白发苍苍喝着茶的老孩子,提到汤圆谁不是嘴里就立刻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将芝麻放入锅中炒熟,碾碎成粉后放入白砂糖搅拌成芝麻馅,再把糯米粉中倒入温水揉成面团醒15分钟,醒好,将包好的汤圆放入锅中煮熟。是不是非常容易呢?煮的过程中闻闻那种香味,就够你咽上几回口水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一个一个地朝嘴里塞灌呢!

  住在小平房里的小雨,今天可高兴了。她一个人进进出出厨房,看到汤圆正在沸腾,碗筷都已摆在灶边,但妈妈总说还早。

  “妈,妈,我饿了!”

  “哦,是吗?”妈妈用温柔的目光望着“小馋猫”。

  “是真的。”小雨边说边指着自己圆鼓鼓的肚子,“你看嘛!你看嘛!”

  妈妈“扑哧”一声,摇了摇头,笑着说:

  “好,好,妈妈相信小雨饿了,但汤圆还没有煮熟,等汤圆煮熟了再吃好不好?”妈妈边说还边摸小雨的脑袋。

  “不嘛,不嘛,我现在就要吃,我饿了!”其实小雨所说的饿了并不可靠,她只是急于想知道汤圆是什么味的`罢了。

  “小雨,你这样可不乖。”说完妈妈故意装出不高兴的样子。小雨发现妈妈脸色不对,也就不敢再多说什么,只好安安静静地坐在一旁等待汤圆煮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转眼间汤圆就煮熟了,只见妈妈一大勺一大勺地往碗里装,当然,小雨也没闲着,她则是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

  饭桌旁,小雨刚坐上凳子,就舀了一颗热气腾腾的汤圆放到嘴里,又急得吐回,吐着舌头不好意思地笑着嚷道“呀!好烫好烫!”一家人看着她,笑声又起来了。汤圆的味道,的确很美味,吃起来甜甜的腻腻的甚至还有点滑滑的,而芝麻馅更是香香的!味道就如同蛋糕一样美味!不!甚至比蛋糕还美味!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19

  端午节是我们国家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习惯,在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节目来纪念这个日子。我们这边当然也不例外,举行活动的节目也是非常多的。当然其实各地的习惯都是差不多的,不是赛龙舟就是吃粽子,洒雄黄酒等等。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会在门口的地方挂上艾叶和菖蒲这类东西,具体的效果我也没有细问,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一边吃粽子一边看龙舟了。

  在端午这天,必定是要赛龙舟的,我们往年的龙舟竞渡是非常激情的。“端阳的下午,小孩们都穿上新衣服,佩带“香囊”和“蛋兜子”,高高兴兴地跟着大人们观看龙舟竞渡。他们都会挤去码头或者河边,掌声,呐喊,尖叫,口哨,锣鼓让你听不见你自己在说什么。旌旗,浪花,赤裸的黝黑的臂膀,破浪的龙舟让你目眩神移。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没有亲眼目睹的人是没有办法体味当中的激动和振奋的。”而且谁划龙舟赢了还会被人表扬,说明我们这个村的村民比较厉害。现在赛龙舟也都带有一点比赛的.性质,几个村组合到一起,大家进行比拼。

  我们每年都是如此,在岸边上吃着粽子然后看大人们在下面进行比赛。以前我小的时候,我爸爸也是一个龙舟的选手,不过现在已经不是了,划龙舟还是很需要体力的,我爸爸年纪不小了也就不去赛龙舟了。不过现在可以带着我在岸边观看,端午节日还是快乐的度过了。每年到这个节日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日子,有好吃的粽子有好看的龙舟,我们这也有自己的风俗和民俗,可能跟全国各地都差不多,但是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的,只有走南闯北的人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不同。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20

  “年糕,年糕,年年高。”冬至打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

  冬至前后,村子里到处散发着一股熟悉的味道,是年糕!打年糕喽!瞧,家家户户都像赶庙会似的,或肩扛,或车载,把一袋袋糯米陆续运到村头。大家把一袋袋糯米倒进碾米机里,碾成糯米粉来做年糕。碾好的糯米粉都被倒进了一个个小木桶里,白花花、软乎乎的,沾点儿放到嘴里,淡淡的米香中夹着一丝甜味……糯米全部碾好后,家里人就把木桶拎到蒸年糕的炭炉上,只等糯米粉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每个人的脸都被炉炭映得红扑扑的,看起来很喜庆。

  不一会儿,蒸糕师傅喊了一声:“出锅嘞!”人群立刻开始骚动,小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热气腾腾的糯米粉被倒入石臼中。“可以开始了!”话音刚落,好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就挽起衣袖,围着石臼,拿着木槌,一边转一边舂糯米粉。淘气的`孩子们也会乘机上前,你敲一下,我捶一下。可他们一不小心把糯米粉蹭到脸上,就变成了小花脸。

  没多久,年糕打好了,婶婶们就拿着菜刀,娴熟地将一大块年糕分成许多小块的。吃上一口热乎乎的年糕,香滑软如,谁尝了都会啧啧称赞。切剩的年糕角就被心灵手巧的奶奶变成了小兔子、小鲤鱼、大元宝……孩子们可喜欢这些了。

  最后,每家都把年糕一块一块整齐地摆在竹席上,再把竹席托举到通风的竹架子上。等风干后,就能带回家慢慢享用了。

  冬至,全村打年糕、吃年糕,品尝的是邻里之间的那份温馨,感受的是乡里乡亲的那份情谊。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21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片月饼一片情呀,爷爷是个老红军呀……”每当听到了这首歌,我就想起了中秋节,每年有很多节日,中秋节是我最欢的节日了。

  过中秋节最让人开心的事是“做月饼”了。月饼有很多种类,月饼制作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是烘烤制成的,有的是蒸熟的,还有的是冷冻的。月饼的口味非常丰富,各有不同,有很多美味的水果馅,有的是芒果味,有的'是苹果味,有的是桃子来,还有的是草莓味……也有很多营养丰富的伍仁月饼,香气诱人的蛋黄月饼,甜甜蜜蜜的莲蓉月饼,还有清新爽口的冰皮月饼。月饼外表有许多美丽的花纹,不同的月饼花纹和造型也各式各样,有可爱的小动物系列,有漂亮的花朵系列,还有苍劲有力的书法系列……

  今天是中秋节,下午,妈妈带着我和姐姐一起做月饼。首先,我们用盆子把面粉用水发好,用筷子搅和均匀。等一会拿出来,搓成一个个小面团,把它们放在桌子上,然后再把面团一个一个拍扁,接着再把自己喜欢的馅放在面皮上,馅不要放太多,最后再把馅包起来,将它揉成一个小球,放进自己喜欢的模具里压一下,就做好啦!最后妈妈把刚做好的月饼放进烤箱烘烤15分钟,我们就可以吃到自己亲手做的月饼了!

  在我们小区里,小路边,大门前到处挂满了红色的灯笼。灯笼上写着灯迷,小朋友们在争先恐后地猜灯迷,那边,一群小孩在你追我赶地玩游戏,大门广场还有歌表表演呢!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我们一家吃着月饼,看着月亮,我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22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深厚,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有着不同风俗习惯,在我们故乡,我最喜欢春节了。

  在我的记忆中,春节是这样:除夕前几天在外地的亲人赶回家,平常宽阔的厨房,一下子变得狭窄了。我爷爷年轻时是个厨师,做饭口味极好,所以打杂的小事由我爸爸来干。餐桌上全是堆积如山的鸭鸡鱼,妈妈把洗好的床单窗帘全换好,静静等待着大年三十的`到来。

  大年三十向我家敲了门,我与家里的哥哥姐姐听奶奶讲故事,爷爷在门口煎蛋饺,厨房里依旧蒸汽蒙面,蛋饺都煎完了,爷爷提起毛笔开始写对联,我很小,看不懂写的是什么,所以就跳过去,而是看奶奶挂灯笼。这灯笼是外头买的,又大又红,我小时候特喜欢。

  正月初一,我老早就起来了,因为可以拿红包,所以我赶紧换上新衣,偷偷跟爸爸溜出去,我们家亲戚忒多,所以给的红包也特多,糖也好吃,我们走访时都带个包去装小零食。

  下午没什么好玩的,因为奶奶就住在楼下,而且不能放鞭炮,只有到了晚上才能放,只能静静等待着漫长时光。

  晚上终于来临,一家人围坐在大圆桌边,热热闹闹,好不快乐。美味佳肴摆上桌,小朋友们垂涎欲滴,爷爷说完话,大家开始动筷子了,小孩子往嘴里塞了香肠,大人开开心心聊天,小孩快速吃完饭后,奶奶就开始发红包了,结果红包鼓鼓的,小朋友们拿着钱去买炮仗,大朋友则点火看着天空灿烂的烟花,不尽欢呼起来,电视里放映着春节联欢晚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幸幸福福,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我童年里的春节。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23

  古城扬州的民俗风情,古朴纯雅,令人陶醉。

  淮扬灯会是扬州元宵节最有特色的!农历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在这期间,你可以天天晚上带着灯出去玩,并且还能看到许多和你一样的灯友。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虽不认识,但就像年夜饭上的一家人,灯光照亮了那片天,好似黎明的晨光一样明亮。十五是高潮,称元宵佳节。传统的淮扬灯会就在这时举行。

  在市中心,整条大街上都拉满了各式各样的灯,有兔子灯、牛灯、球灯、元宝灯、荷花灯和蛤蟆灯……也有复杂工艺的龙灯、船灯、麒麟灯、寿星灯……还有扬州特产琉璃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真可谓是老舍先生的“整条大街像是在办喜事”。好不热闹!

  有些广场上许多灯整齐地排列着,每个灯下方都挂着一个字条,没错,这就是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只要你猜中了一个,就可以把字条扯下,拿到主办方那里去登记领奖。

  元宵节期间,扬州有“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这一说法,吃汤圆象征着“圆圆满满”,吃面条象征着“顺顺畅畅”,在扬州人看来,家中“圆圆满满”、“顺顺畅畅”就是一种幸福。

  这里的“汤圆”,也就是“元宵”。现今的扬州人把实心的糯米圆子叫“元宵”,把有馅心的'糯米圆子叫“汤圆”。

  正月十八落灯的晚上。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就是告诉人们年节的大幕徐徐落下,紧张忙碌而又充满希望的一年又开始了!

  吃汤圆也好,吃面条也罢,都是我们扬州人对日常生活的自我设计和安排。能从简单的食品形象上寻找出吉庆和祥瑞的含义,这也是我们扬州人的独到之处。

  这就是扬州的元宵节!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24

  中国是一个有56个不同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有许多不同的风俗。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元宵节。

  在我的.家乡,我一直非常重视元宵节。在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吃元宵。因为元宵节的形状是圆的,圆就意味着圆和圆。它可以每天为家人团聚和幸福祈祷。

  元宵节过后,元宵节的高潮将随之而来。我们应该表演元宵节的特别节目,如踩高跷、舞狮、划旱船、玩龙灯等等。在演出期间,每一位观众都全身心投入到演出中,并被演出所吸引。

  说到元宵节,最著名的是看灯笼和猜灯谜。在元宵节的晚上,街道每天都进行装饰,显示出元宵节的独特气氛。正如《东京梦境》中所说:元宵节期间,开封皇家大街上,成千上万的彩灯堆成一座灯山,灯火通明,焰火闪烁,美丽无比。京都女孩唱歌跳舞,成千上万的人观看。在皇家大街的两条走廊下,游客们聚集在一起,歌舞升平,音阶相切,音乐嘈杂,长达十多英里。街头巷尾,茶馆、酒楼、灯火通明,锣鼓齐鸣,鞭炮齐鸣,灯火通明数百里,热闹的气氛足以形成一条河,让所有看到的人一起欢呼。

  在正月十五的晚上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赏月。正如唐朝诗人崔烨在《上元夜》中所说的那样:;当他看到月亮时,他可以无所事事,他在哪里能闻到光“谁能静静地坐着欣赏天上美丽的月亮,看着人们庆祝元宵节呢?赶快出去和人们一起庆祝元宵节。

  啊!!这是一幅多么祥和生动的景象啊!这是我家乡最独特的风俗。它也让你着迷吗?我爱我的家乡和它独特的风俗!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25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也是全中国最热闹的节日。不论是哪个县、哪个城市,都会为春节的到来而准备,那我家乡的春节又会是怎样呢?

  在新春来临之际,我们每家每户都会置办储存一些过年的食物。而且,我们还要贴上各种各样有吉祥意义的对联和挂上红红的灯笼,然后在进行一次大扫除,以表示辞旧迎新。

  不知不觉中,除夕也到来了,我们点起了灯,遥望四周,发现整条大街到处灯火通明,无比耀眼,显示出春节特有的喜庆。转眼间,午夜12点钟即将到来,我们先是返回老家上香,然后祭拜祖先,最后我们准备好了鞭炮和烟花,就等着最后的十秒开放。随着春晚主持人的倒计时,新年来了。“嘭嘭嘭!”一声声响亮的鞭炮声和烟花声纵然响起。有的鞭炮十分响亮,让小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有的.烟花绚丽多彩,十分美丽,令人不禁沉醉于此美景中。

  大年初一的到来,令我们每家每户的气氛都显得十分热闹,欢乐无比。同样的,在我们家乡,除了放鞭炮以外,还要祭拜祖先。一般来说,祭拜祖先不过是随便拜拜,然后许下愿望罢了。但在我们家乡,不仅要拜公,还要为祖先送上一些特殊的供品,然后再为祖先烧些纸钱,表达我们的敬意。

  在过年期间,唯一令我感到精彩的,那便是过公期了。这个公期为什么可以说是十分精彩呢?原因是在公期那天,会有许多亲朋好友的到来,小孩子们可以互相玩耍,获得压岁钱。大人们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或家人们谈天说地,老人们则是会在辽阔的草坪上跳起广场舞,好一番热闹!

  新的一年,既是美好的又是热闹的。它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好运,它的离去也为我们带走了以往的伤心与坎坷。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26

  我的祖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民族众多、幅员辽阔,“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下面就让大家了解一下我家乡的风俗“春节”。

  过年是每个国家都有的节日,可是在这一天晚上,虽说大家都在过年,但是大家庭的风俗习惯独一无二。

  在过年的前七天,我们这里差不多都在办年货,向老人们比较讲究,他们就干这干那的忙活个不停,年轻人嘛,就买些零食……小孩子们,一提到过年个个眉开眼笑,那紧挨着就是脑袋里全被烟花给装满了。

  爸爸妈妈就准备过年用的、吃的、喝的、玩的……

  等到二十四我们就开始扫房,扫房意味着把家里擦一擦、扫一扫、拖一拖……

  在大年三十儿晚上,我们的任务可多了,先把准备的东西摆上桌,然后把找好的石头放在火炉里烧红,把石头放在碗中的醋里,这就叫“打醋炭”,意味着驱邪,男女老少还要穿上新衣服,然后去给烧票子,最后就是给长辈拜年,拜年时要磕三个头,然后俏皮的说一声“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初一,男人们去转亲戚家,女人们在家伺候来的`客人,孩子们有的放鞭炮、有的帮助家人干活、有的玩游戏。

  我喜欢春节,春节是热闹的,也是令人开心的。“年”虽然只是一个传说,却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浓浓的年味、其乐融融。听了我的一番介绍,是不是觉得我家乡的风俗很有趣呢?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各个国家的独特魅力。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27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也包含着思念家乡的感情。

  早上,奶奶便买了糯米粉、芝麻、藕和月饼回来,我凑上前去好奇地问:“奶奶,你买这么多东西回来干嘛?”坐在一旁的妈妈白了我一眼:“今天是中秋节,你忘啦?”“哦,对哦。”我恍然大悟,但随即又问道:“那又要糯米粉和芝麻干嘛?”奶奶笑着答道:“中秋节不止要吃月饼,还要吃糯米粉,买这些就是用来做的。”

  只见,奶奶将芝麻炒熟,捣碎,加入白糖搅拌,这样馅就做好了。用糯米粉和水以后揉成面团,将馅包在面团里,搓成汤圆的形状,再压平,一个糯米饼就做好了。上锅炕熟就好了。

  不知不觉中,一天已经过去,夜晚已经到来了。奶奶让爷爷搬了一张桌子来到院子里祭月,桌子上有月饼、糯米饼、柿子、藕,以及一碗水。我好奇地问奶奶:“祭月的桌上为什么要放水呢?”奶奶反问道:“有吃的怎能没有喝的呢?”妈妈笑着说:“毛毛,我们以前中秋节时经常到人家偷喝这个水,你知道为什么吗?”我茫然地摇了摇头,妈妈继续说道:“据说喝了这个水可以不尿床,所以一到中秋节晚上就看见许多孩子在人家院子里穿梭偷喝水,晚上反而因为喝多了尿床。”

  坐在院子里,听着妈妈讲的这个笑话,品尝着美食,我不禁仰起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月亮上是否真的'会有嫦娥,会有玉兔,会有砍树的吴刚吗?

  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各有各的风俗,你们那儿的风俗又是什么呢?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28

  前不久,我学了韩翃写的《寒食》,诗里提到的“寒食东风御柳斜”一说,使我对“插柳”这一习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插柳是寒食节的习俗,一般是把植物的茎进行切除,经过处理之后,插在土壤里,每一段枝条都可以生根发芽,长出一个新的植株。为什么寒食节会有插柳这一习俗呢?这还要从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说起。

  当时,有一位名叫重耳的'君主,他有一个忠心的臣子,叫介子推。重耳年轻的时候为躲避祸乱,流亡到他国长达十五年,介子推不离不弃。有一回,因为多日未找到食物,两人都饥肠辘辘,介子情急之下,一狠心,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果腹,这才度过了难关。后来重耳顺利归国,继承君位,封赏有功之臣。介子推不愿意受赏,带着自己的老母亲到绵山隐居。重耳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躲在山里,不愿意相见。无奈之下,重耳放火烧山,想逼他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重耳十分后悔,为了纪念他,便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许生火做饭,吃冷食,插柳枝,称为寒食节。

  后来,寒食的冷食已经没有有强令必须要吃了,但是插柳的习俗却在民间焕发生机,流传至今,甚至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有的地方把柳条插在屋檐下,以用来预报天气,叫做:“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又有人发现柳插在哪里,就活到哪里,便有诗里的“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插柳,曾经只是一个陌生的字眼,而如今,它在我眼前逐渐变得清晰。我也期待着有一日能感怀着寒食节的故事,亲自体会插柳的乐趣……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29

  “民以食为天。”苏东坡曾大呼“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老舍也大摇大摆地写过:“口袋里装上四个铜板的落花生,边走边吃,那感觉比秦始皇还骄傲。”所以,拥有一些与吃有关的传统文化,对讲究“吃”的中华民族来说,也就不足为奇了:除夕的年夜饭、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还有端午的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楚国大臣屈原有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祭奠屈原:驱赶游鱼,投食祭品等等。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的风俗。

  这个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每年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动手包上几个粽子应景。我家也不例外。

  每年端午节前几天,我就把粽叶浸在水里,让它变软。等到开始包粽子那天,我把洗干净的粽叶、一盆糯米,还有一碗猪肉和一些红豆红枣,拿出来摆好,就开始动工了。

  先拿起一片粽叶,轻轻地扭了几下,做出一个漏斗状的凹陷处,然后请外婆帮忙,在粽叶里加了三分之一的米,放一两颗红枣、一两块肉,再加米把肉覆盖,用剩余的粽叶尾把米包裹住。这时候再拿起粗线把它紧紧捆住,防止煮的时候米从粽叶里掉出来或者米膨涨时,将粽叶挤散。

  这样一个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

  当棱角分明的绿色粽子在眼前开心地晃荡,当香甜的糯米红枣在蒸腾中散发出清香,遥远的端午传说不断唱响。端午节,像那枚粽子般,甜在华夏吃货的嘴边,记在中华儿女的心间。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30

  在中国有许多有名的传统习俗,例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中秋节吃月饼。

  那天是中秋节,妈妈邀请了许多亲戚来我家吃饭。一到下午,妈妈就在厨房里忙得火热朝天。但是由于工作量太大,我也无奈地被拉入了“战场”。进入“战场”后,妈妈就开始分配任务:她做菜,我做月饼。可是我根本不会做月饼!

  妈妈猜到了我的心思,开口道:“我知道你不会做,所以我已经完成一半了,你只需要揉揉面,把馅料弄进面团里,再放进模具压一压,然后拿出来,放进烤箱里烤一会儿就好了。”

  说完,妈妈就拿起锅铲就开始炒菜,我只好拿起面团就开始揉。没想到揉着揉着面团变硬了,我意识到我揉得太久了。我开始思考对应的方法。“诶?我记得好像加水就可以了。”我自言自语地说完,便接了点水倒了上去,继续揉,面团果真变软了。揉到差不多的时候,我用刀切开面团一看——没有气泡,OK,可以进入下一步了。

  我先把面团分成数个小面团,再挖一勺馅料装进去,揉成一个圆形,然后用面团包住馅料,再拿出月饼模具,把包裹着馅料的面团放进去压好,再拿出来放进烤箱烤上半小时。月饼就做好了。

  烤好的月饼香气扑鼻,隔壁小孩闻了一定都馋哭了。

  吃着我制作的香喷喷的月饼,舅舅突然心血来潮地问我们小孩子:月饼是怎么来的.?我思考了一会儿信心十足地回答道:“据说月饼起源在唐朝,在高祖年间李靖大将军征讨匈奴取胜,有一个吐鲁番商人向高祖贡上月饼,唐高祖便用月饼庆祝李靖大捷。”亲戚们听了直夸我懂得多。

  心灵手巧的我做好了月饼,博学强记的我讲清楚了由来,接下来贪吃好玩的我就要吃着月饼,和小伙伴们赏月亮去啦……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31

  中国的传统节日数不胜数,要说热闹,那定是春节排第一,要说到团圆,大家会立马想到中秋节。而能把两者集于一身的,就是我们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了。

  相传,在汉明帝的朝代,有一位宫女想要投井自尽,被大官东方朔拦下。一问才知,由于没法和家人团圆,这位宫女一时想不开便出此下策。为了帮助她,东方朔扮成算命先生到街上为路人赠签,殊不知每个人抽中的签上都写着:正月十五有大火。人们以为是上天示警,害怕极了,把这件事禀告了汉明帝。

  汉明帝十分苦恼,找来东方朔出主意,东方朔顺水推舟,建议正月十五那天给火神供奉汤圆,再让人们挂上灯笼,营造火光的假象,以便瞒过玉帝。汉明帝听从建议,派出宫女出宫教大家制作汤圆,那位想要投井的宫女也得以出宫,一见家人。到了正月十五那天,果然没有大火,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平安地和家人度过了一夜。

  后来,每个正月十五,挂花灯,吃着汤圆,和亲人团聚一起,就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习俗。

  虽然我没有亲眼目睹过灯会,但是,对于汤圆,我还是了解一些的':将黑芝麻和花生打碎,加入白糖,搅拌均匀后冷冻,就是汤圆馅了;再将糯米面粉和成面团,醒一醒;最后把醒好的面团包入馅,揉成圆形,等水开后,下锅煮熟就好了。

  煮好后的汤圆,变得晶莹剔透,但依然保持着纯白,看上去肉嘟嘟的,十分惹人怜爱。一口下去,馅从里面流出来,冒着热气,香气扑鼻,那花生的香味,甜而不腻,柔软的馅皮入口即化。这美味,足以让人浮想联翩。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畅谈着故事的精彩,欣赏着灯会的绚烂,品尝着汤圆的美味,祈祷着家庭的团圆。这,便是元宵节的魅力。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32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举行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但我最爱的是包粽子这一习俗。

  早晨,我和妈妈一大早去市场买粽叶、五花肉、糯米、蜜枣、绳子。妈妈说:“包好了才能吃哦!我教你,来!”我瞪了一个斜眼,逞强道:“不就是包粽子吗,谁不会呀!”接着,我拿起两片粽叶,放了一些糯米、香菇和猪肉,准备动手包喽!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我捏好左边时,右边的馅却掉出来了;当我捏好右边时,左边的馅又掉出来了;当我把中间的捏好的时候,两边的馅都掉了。可怜的我啊!为什么只有两只手!之前只顾着吃粽子,却不会想那些包粽子的人有多辛苦啊!

  妈妈看得不耐烦了,“傻孩子,不会了吧?我来教你吧,别逞强了。应该先把叶子重叠,分开一点,再把糯米拿来放在手心,然后再……”我虽然听的有点模模糊糊的,但还算是听懂一点,便有模有样地做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个横七竖八的小粽子就诞生了。虽然模样看起来很不乐观,但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注重的还是内在美。接着我又做了几个,但是每一个都又矮又小,我就把它们叫做“矮冬瓜”群粽子。

  最后一步就是煮粽子啦!我依依不舍地说:“再见了,我可爱的小粽子!”话还没说完,它们就被妈妈送入了蒸笼里。过了一个小时左右,香喷喷的`粽子出炉啦!我找出我的“矮冬瓜”粽子群,拿出其中一个咬上一口,啊!真香真美味!这种味道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真是让我回味无穷啊!

  这是大诗人屈原带给我们的节日;这是那个行洁志廉的屈原带给我们的节日;这是一个拒绝邪毒、崇尚高洁的节日;这是一个飘香的节日!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33

  我的家乡在吴川,飘色、泥塑、花桥仅有我们家乡才有,被称为吴川三绝!

  我喜欢飘色,飘色以儿童乔装各种人物,站在或坐在“色板”上头,在游行时手舞足蹈!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吴川三绝便会隆重登场。首先是飘色,一个个小娃儿穿着像神仙样的服饰,头上带着闪闪发光的头饰,让人心慕手追。看到他们站在或坐在钢丝上,似乎有点害怕,可是小娃儿们把怕变成兴奋!传说中的神仙会飞,小娃儿们也会“飞”,并且在“飞”的'过程中,摆出各种奇形怪状的姿态,让人觉得精彩!

  今年的孔雀开屏和游龙封神正是数一数二,游龙封神大概有12米长,小娃儿们坐在上头代表着不一样人物。孔雀开屏象征着新的一年将会财源广进,吉星高照,多福多寿,給人们带来新的期望!

  会做泥塑的人可灵活了,将泥塑做得与现实一般,就像真的神仙下凡一样,这边的“财神爷”在給我们发钱,让我们发财,那边的“八仙过海”正在飘来飘去,正准备把你也带上,一齐遨游东海呢!每一个泥塑都象征着一个传说,它们正向你描绘一个个神话故事!

  最终一个绝艺那可数花桥了,说起来还真的有一段典故呢。吴川人民是根据牛郎织女这一段传说造了一座桥,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将桥放上桃花等装饰,把桥打造的漂漂亮亮,光彩耀眼!传说如果有情人从桥上走过便有桃花运。此刻不止了,有一家大小的,朋友的,同学们的一齐走花桥,祈求新的一年好运连连,真热闹啊!

  我们既爱演又爱看,家乡的习俗也将一代一代地传授下去。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34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的习俗很多,吃汤圆,舞狮子,猜灯谜……每个习俗背后有很多的历史故事,今天就和大家来讲讲“吃汤圆”这个风俗。

  “汤圆”这两个字的字音和“团圆”相似,而这团圆的寓意,就要从那个叫元宵的.姑娘说起。

  汉武帝有位爱臣,名叫东方朔。有一天,东方朔在园子里面碰到一个姑娘在井边,边哭边犹豫地想往井里跳,东方朔连忙拉住他问:“你为什么要哭,为什么想不开?”

  “我的名字叫元宵,常年在宫中做汤圆,没有批准,我回不了家,我好想他们!”姑娘说完,东方朔想了想说:“我来帮你吧,今年你一定能和家人团聚!”

  第二天,东方朔在街头上扮成一个算命的,假装算了算,便对周围的百姓煞有其事地宣布到:“正月十六,皇城会有大火”。这个消息传到汉武帝耳朵里,他找到东方朔,询问“这事如何处理?”东方朔假装想了想说:“火神很喜欢吃汤圆,不如让百姓们做好汤圆,在那一晚奉献给火神君。”皇帝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可是又要怎么瞒过玉帝呢?东方朔又说:“只要那天,在皇城内满灯笼,这个城市就像燃起大火,不就瞒过上帝了吗。”

  事情很快就安排了下去,那位叫元宵的姑娘,也因被派出宫外,教百姓们制作汤圆,得以和自己的家人团聚。后来,每年元宵,大家都会吃汤圆,以示庆祝。

  汤圆的口感细腻爽滑,里面可以包各种口味的馅儿,下锅煮到浮起就可以入口了。不仅好吃,还寓意“团圆”,表达着人们的美好祝福,所以直至今日,这习俗都在千家万户流传。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35

  我家乡的风俗有很多,比如说: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和重阳节登高等。我最难忘的还要数除夕包饺子。因为饺子的习俗就是我成长的记忆。

  除夕这天晚上,全家都坐在一起包饺子,那场景是其乐融融。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明天就是初一了,这个饺子必须在半夜十二点吃,因为这是新一年的第一天,又是前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叫交子交子交在子时,为了祈祷新一年风调雨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大人、小孩都不能错过,都要守岁。

  除夕这天晚上,爸爸正在包饺子,爸爸见我过来了,便取笑我说:“你肯定不会包饺子。”“切,不就是包个饺子吗?就这点小事还想难倒我?”“那你包一个我看看。”说完就往后退一步,我对爸爸说:“你先回屋待一会,待会儿我给你个惊喜”,“那好吧!”说着爸爸就回到了屋里。

  别看我说的很硬气,可心里一点底儿也没有。毕竟没有了爸爸的帮助,我很难独自把饺子包好。

  我崴了一勺饺子馅儿,往饺子皮里一放,在饺子皮合起来,捏紧。正要往屉上放,就发现露馅儿了,看来是馅儿放多了。我又重新包了一个,特意把馅儿放的.很少,包好后,放在屉上却怎么也立不住,看来是馅儿放少了。我多包了几个,才有点像样。我看看我包的再看看爸爸包的,简直是天壤之别,我想:原来包饺子这么难啊!这时,爸爸走了进来,说:“看花容易绣花难,你还是好好学吧!”最终,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我高兴的手舞足蹈。

  除夕、初一、初五,包饺子是多少年来不变的风俗。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36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我的家乡也有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每年的正月,我的农村老家都会举行踩高跷表演。

  踩高跷是一个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他在我国北方地区非常流行。踩高跷又被人们称为走高腿、扎高脚、踏高跷等,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春秋时期的晏婴,因为出使邻国被人们嘲笑身材矮小,所以就在身上装了一对木腿,从此之后,踩高跷的活动就开始在民间流传。

  踩高跷的表演可以分为文跷、武跷两种,其中文跷这类的表演更侧重于人物扮相和扭逗,而武跷则注重各种表演技巧和绝学,现在不同地区的高跷的风格都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有一年我和家人们回到农村老家过春节。正赶上踩高跷,正月初一一大早,我就从炕上爬了起来,去集市上看踩高跷表演,只见集市上人山人海,老的'、小的,男的,女生,喜气洋洋,把踩高跷的队伍围得水泄不通,或许受了围观群众的影响,踩高跷的演员们也展示了自己的绝活:翻跟斗、踩钢丝、跳圆舞……把群众们吸引得水泄不通,平日平静的小镇一下子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一个跟头180跳转,我的心提到嗓子眼,啊!演员们竟然不会从木腿上摔下来,他们究竟练习了多久啊!真是技艺高超,伴随着阵阵欢呼,一个个精彩绝伦的表演让人们时而掌声如雷,时而爆发出一阵阵大笑,有的也跟着演员后面扭起秧歌。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为了这次精彩绝伦的表演,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吧。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啊!

  “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家乡的风俗——踩高跷是最别具一格的。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37

  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到传统节日来的时,家乡的风俗不同,总能勾起人们在那一天的花生笑语和美好的回忆,而春节的风俗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等一些习惯,而烟花鞭炮更更释然,写了我们春节热闹的场面和欢乐的气氛,“啪,啪,啪"这几声,只见一下的烟火从漆黑的天空划破,打破了原本的寂静和黑夜,瞬间空气中充满了浓浓的气味,我正在阳台上眺望着窗外,抬头看看灿烂的烟花,耳边传来家人们打麻将的声音,还有孩子们的欢呼声,看着这样的气氛心里高兴的想着这就是春节该有的气氛,这时姥姥喊大家快过来吃年夜饭了,香喷喷的饺子下锅了,回头一看,一桌子的美味,我的口水一下子流了出来。

  但是春节也有一个传说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年的怪兽。斗长触角尖牙利齿异常凶猛,直到有一个人说这年啊,怕三件法宝火光对联儿。和鞭炮,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贴上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在遂,于是这民俗越传越广,同时也成了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的前一天是除夕,家家灯火通明,热热闹闹,虽忙但是乐在其中,在零点时烟花伴随人们的欢呼声在空中绽放,同时也代表新的一年的开始。

  家乡的习俗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平安,幸福意味着每一个在新的一年要开开心心,快快乐乐,意味着每一个家庭都能幸福美满。我们也一定要把这些家乡传统习俗传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然后把它发扬光大。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38

  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形形色色的特色习俗形成了五彩斑斓的世界。每一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宛如一缕缕情思牵动着不同地区游子的心,在我美丽的家乡,也有着几种充满特色的.风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曾在《元日》一诗当中描写春节。在春节里,家家张灯结彩,处处都弥漫着热闹的气氛。不知是什么时候,那一个又一个灯笼悬挂在高楼和树上,它们在微风中调皮地摆动着那福气满满的身躯,还有那些闪着亮光的对联,也在比拼着谁更有才华。在这一天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扬起了灿烂的笑容。

  在除夕这一天,家家都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看着这一桌子上的佳肴,简直就是一场盛宴。大家看着这一桌子的佳肴都咽起了唾沫。随着爷爷的一声“开饭了!”大家都立刻坐下,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大家都吃得油光满面!

  吃过年夜饭,人们不是燃放鞭炮,就是赏烟花。明月当空,一时间鞭炮声响成一片,空中璀璨的星星不再寂寞,烟花如一朵朵五光十色的花朵在绽放,过后又化作无数颗发光的流星从天而降,划破夜空,逐渐消失……又如同仙女散花一般,壮丽无比……紧接着我们打开电视看春晚,守岁。当12点的钟声敲响,大家都沸腾了起来,烟花也再一次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不知不觉,春节已经过去了,但那时的快乐令我久久不能平静,伴随着旧年的渐渐远去,我又憧憬着新的希望!

  我们数不胜数的特色风俗各有千秋,我们用智慧和团结组成了一个文明的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好好传承、保护、尊重传统文化的结晶,呵护这个温暖、智慧、有根的大家庭吧!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39

  一声声爆竹响彻云际,一盏盏灯笼映红脸颊,一幅幅对联口耳相传,在这喜庆的气氛里,春节,这位老朋友再次如约而至了。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方,都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春节习俗,我们的春节自然也不例外,大街上到处都洋溢着大家的欢声笑语。

  我们过春节一般都会有打糍粑这一个习俗。

  打糍粑,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一个习俗,每次春节到来时,大家都会打糍粑。首先和附近的.邻居约好在哪一天打糍粑,我们选择了星期六上午。约定好时间后,人们会在打糍粑的前一天,将糯米浸泡在一个又大又圆的水缸里,只见伯伯端起一个装满了糯米的盆子,“唰”的一声洁白无瑕的糯米被倒进了水缸里,妹妹看着那一水缸的大米,欣喜若狂,激动到不行。

  第二天早晨,孩子们早早的起来看糯米,身强力壮的叔叔轻轻松松地把满水缸的糯米放进一个大蒸笼里,然后点燃了柴火,火把柴烧得噼里啪啦的响个不停,不一会儿糯米被蒸熟了,叔叔一个人抱起蒸笼,人们纷纷退到一旁,叔叔把糯米扣入一个又大又深的木质的碗里,紧接着由伯伯、叔叔和爸爸用一根又粗又长的木棍使劲的捣着碗里的糯米。一个人打累了换另一个人打,有的孩子也嚷嚷着要打糍粑,几十分钟后原本颗颗分明的糯米被打成了黏糊状,孩子们闻到了香味,不约而同的围过来成一圈,把手洗净以后一人拿一点糍粑接着去旁边站一点白糖,最后塞进嘴里。这糍粑吃起来又软又糯,白糖被嚼碎的声音也听得见,甜丝丝的,可好吃了,我们吃了一个又一个,简直不亦乐乎。

  春节,来得快,去得自然也很快,糍粑,是我从小到大都会吃的春节美食,我至今也能记得糍粑甜甜蜜蜜的味道。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40

  我的家乡在山东胶东地区的烟台。那儿有着许多的风俗,例如:饺子、剪纸、花饽饽……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在我的老家,人人爱吃饺子。具体爱到什么程度呢?就这样说吧,逢年过节必吃饺子,哪怕是中秋节,哪怕是公历的元旦、国庆、周末;家里来了客人必吃饺子;今天不知道吃什么?那就吃饺子吧!烟台人最常吃的就是鲅鱼馅饺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胶东地区位于渤海湾和黄海交界处,水产丰富,有不错的鲅鱼资源。鲅鱼饺子的馅以鲅鱼肉为主,剁好的鱼肉馅中还要加入五花肉和鸡蛋,用猪肉的脂肪和鸡蛋防止鱼肉过干过柴、还能去腥。饺子皮要大且薄,要能包进很多的馅。这样的饺子肉质滑嫩,好吃极了。

  烟台剪纸相当有名。在烟台各地窗花以大红颜色为最多见,因为窗上糊白纸半透明,自然以大红最显眼,最易造成热烈、吉祥的气氛。除了用单色大红纸制作窗花外,烟台还历来做半剪半染的窗花,名称也改作“窗染花”。这种窗花,用白纸剪出轮廓,叫做“坯儿”,然后在“坯儿”上施色勾勒。烟台剪纸以画面精美,线条流畅而著称,作品注重内容实质,不拘泥于形式的美感,主要表达富贵、吉祥、多子、长寿等生活理想。在2008年,烟台剪纸还被录入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呢。

  花饽饽是胶东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美食,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时候,人们都要蒸制花饽饽进行祈福和纪念。过大年蒸饽饽也是胶东年俗之一,寓意让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花饽饽有许多的样子,比如:鸳鸯、鲤鱼、龙、凤、寿桃等等,这些用面做的'花样饽饽,既好看又好吃,还蕴含求吉纳福的愿望。

  我家乡的风俗很特别吧,欢迎你到我的家乡来吃鲅鱼饺子、花饽饽、学剪纸。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41

  老街的青石板走过了四千年的光阳,这一段古老的历史让老街变得年味浓浓。大家都开始忙活起来了。

  春节临期,我揣着满怀期待的心情来迎接新年新气象,大年三十一早,我一早起来便穿好衣服,抓紧时间洗漱,简单吃了点早饭便出了门,按照我们这儿的规矩,春联应当三十本天贴,挑选好样式,再简单贴一下,但是正门一定要贴。下午便是祭祖了,是借此来怀念逝世的亲人,夜晚大家聚在一起边吃边看,再将灯开上一晚寓意着新的一年前途光明。

  鞭炮声伴随着我起床,瞬间感觉新的一年在向我招手,我也将开启红红火火的一年。

  我最期待的环节便是压岁包了,每当我一拿到压岁包,那手感似乎像是我手中的一坨金子。在我们这里压岁包一般都是在初一之前小年之后就拿了,一般在这段时间里便会有客人来家里拜访,从而就顺便也把压岁钱给了,通常也都是与父母平辈的亲人来了。大年初一便是去拜访爷爷奶奶或太太这辈的人了,压岁钱的`寓意通常用来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得到压岁钱便可以开始平平安安的一年。

  每当收到压岁包时我便会偷偷藏起来,只为了不让爸妈收走,每当看到“压岁钱”三个金碧辉煌的三个大字,我的手不由地颤抖,心中暗暗地想着:“等我拿到了,一定要去超市大大地花一笔。”,甚至连购买路线都规划好了,却总是被我爸灭空,然后我便痛失了一年以来唯一存款,每次都会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收起来是为了我好,我们收了别人家的,那别人家有小孩子,按照道理不能欠别人家的,还是得还回去。”

  真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家家都有不同的俗。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42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这天晚上,妈妈带我去逛灯会。路上,妈妈告诉我,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夕或小正月,我好奇地问妈妈元宵节的由来,“它呀!是在东汉明帝时,提倡佛教,听说有僧人在这天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于是便令士族庶民都挂灯。自此之后,便逐渐成为了民间盛大的节日,也就是元宵节。”

  灯会上人满为患,进去的人络绎不绝,到处都人头攒动。

  远远地望去,就如同绽开的焰火,炽而美丽。粗略地看看,有手提的装饰灯、可爱的动物灯,精巧的建筑灯……可谓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啊!会场上灯灯都在争奇斗艳!

  装饰灯中好看的是荷花灯。这个灯姿态万千,仿佛有着万种风情,金苞待放的荷花灯,最中看娇嫩,软软的荷花瓣白中透红,红中透紫,水灵灵的,多像一个白皙又娇羞的姑娘。薄薄的花瓣中,隐隐可见嫩黄色的花蕊。我看,要不是它发光,不然,我还真以为是真的荷花呢!

  “花果山”这个灯造型十分精巧。

  “齐天大圣”的令旗插在山顶无比威风。山上山下都是孙悟空的猴子猴孙,有两只可爱的猴儿在山顶眺望戒备着,还有两只倒挂在树上一边荡着秋千,一边吃着桃子。仿佛吹一口气,就能下来蹦蹦跳跳似的。

  “故宫”的.缩影版同样也很壮观。

  城中四角,是玲珑奇巧的角楼。中心点往北是御花园,其间,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整个错综相连又井然有序又无不惟妙惟肖。不愧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啊!

  直至很晚,灯会才在灯火燃尽后翩翩落幕。

  我不禁沉思:有的习俗为什么能留存这么久呢?

  良久才终于明了了——故事让中国的精神流传不息,节日使中国的习俗薪火相传。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43

  “二十八贴花花。”这花花就是指对联。在西来镇的人们便写起了对联,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平平安安。

  “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开始?”

  “不要那么着急,先把东西准备好。”

  我将毛笔、墨汁、砚台,拿来并放在了桌子上,将毛垫放在已准备好对联底下。倒出墨汁,将笔进入,完全吸收了墨汁,之后再将比搁置在笔架上,将对联放在面前。看着笔头一点点的吸收着墨汁,逐渐张开,变得饱满。那心也似跟着激动起来。

  “妈,妈!可以开始了吗?我快等不及啦!”

  “可以了!你开始吧!”

  那心一下子放荡起来,心中的激情,一下子流露至笔尖,瞬间,那墨汁独有的醇香在屋内绽放开来,索散在周遭,那空气也雨墨香交汁,共舞。一比下去,那耀眼的墨纸顿时被增添了几分色彩,那金粉也随之摆动。将激情挡开,挥洒在纸上,这第二笔,富有我的情感。

  这时,墨汁出来捣乱,硬生生的'将我的“半成品”给跳上了几笔。顿时,这对联不再美观。这可怎么办啊?好不容易才这么多的。正当我心急如焚时,妈妈走了过来,握住了我的手,开始写。只见她的手稍微斜倾了一点,再将手一滑,那几点墨汁就全部融进了这红纸黑字里面。

  我再次提起笔,一钩,一撇,一挪……少倾,几幅春联便落笔完成。未干的墨反射着灯光。愈加光亮,似乎是有涌动的生命力在舞蹈。平铺在白地砖上,衬的更加传神。

  这时,妈妈爸爸都来了,看见对联不禁夸赞,随即屋里依然回荡着欢声笑语。

  看着春联,一家人围着他,每个人的脸上多大放光彩,只让人觉得少了冷意多了暖意……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44

  我的家乡在陕西,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娃,有着很多独特的东西,而我最喜欢的就数凉皮了。

  而我喜欢它是因为凉皮突现“筋”、“薄”、“细”、“穰”四大特色。“筋”,是说劲道,有嚼头;“薄”,是说蒸得薄;“细”,是说切得细;“穰”,是说柔软。正是基于这四大特点,才使得秦镇大米面皮子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

  凉吃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凉吃,也是最常见的,一年中的春、夏、秋三季均可。

  凉皮热吃即把皮子蒸好后切好放在笼屉上,下有炉火加热,使皮子始终保持热腾腾的状态,这种吃法多在冬季,但也有一部分人大冬天仍要吃凉皮子,喜欢的'就是那个爽劲儿。

  凉皮麻酱凉皮一种典型的传统吃法。其做法较简单,把面粉调成糊状,盛入特制的金属凉皮箩里,摇支凉皮萝使面精平平地铺在箩底,然后放入开水锅内蒸制成熟。吃时,把面皮切成半厘米宽的条,一般加辅料为黄瓜丝,调入盐、醋、酱、芝麻酱、辣椒油等即可。

  凉皮凉皮套餐指的是一碗调好的凉皮,再配以一碗黑米稀饭来一个肉夹馍,简直是黄金搭档有吃有喝,舒舒服服。还有的人再配以一壶黄酒(也是一种大米酿成的低度保健酒),或自斟自饮,或邀一二知己对饮,悠哉尤哉,那分惬意,只有现场品味方能获得。

  而现今的陕西,由以西安为主,中青年人大多以凉皮,肉夹馍,一瓶冰峰为所谓的凉皮套餐。尤其正当夏日午时,吃着凉爽的凉皮,品着冰镇冰峰。和朋友又可小谈一段,乐哉。

  凉皮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普遍喜爱,除了它口感好、营养好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就餐快,一般三五分钟吃完,的确方便快捷,因此又称秦镇大米面皮子为凉皮快餐。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45

  当雪花飘落在寂静无声的大地上,你是否已经感觉到,一个纯净的冬季已经来临?或许大多数人只是嫌冬天把火热的活力带走,而搬来了寒风和飘雪。可是,谁又注意过冬日的一个重要的节气冬至呢?

  冬至,在我们眼中,或许只是一个在地理书上记过的日子,一个平淡的日字。可是在古代,我们的`老祖先们对这一天却极为重视。

  古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足见人们对冬至的重视。人们认为:冬至过去,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吉日,应当庆祝。许多地方在冬至这一天,都有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即用糯米粉捏成许多动物的形象,放入蒸笼,蒸好后将其放在祖祠的牌位前,以示祭祀。祭祀之后,亲戚们还要一同举杯畅饮,联络感情,称为食祖。

  可是,冬至的一些风俗习惯并没有被人们完整地保留下来,尤其在今日,冬至能够说是无影无踪了。而在上文中提到的九层糕也只能在史料中才能看见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心。

  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一向被人们高度重视,从除夕春节,到元宵清明端午节,再到七夕重阳,冬至,每个节日都有着各异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

  而在今日,传承了数千年的民俗节日也受到了别的节日的猛烈冲击,正一步步走向社会的边缘。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节日,而春节,冬至一类的节日正在淡出年轻人的视野。

  寻找冬至,寻找的不仅仅是冬至这个节日,而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仅有每个人时刻铭记着句话,传承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才不会中断。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46

  新年,悄悄地来到了大家的身边,带来了喜气,福气,还有那合家团聚的机会。安庆的新年,差不多就在腊月二十四开始了。

  腊月二十四,是安庆的小年。在这一天,饭菜势必非常丰盛,大家还要接祖宗回家呢!大家相信在小年这一天祖宗会与家大家团聚,并且会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等到腊月二十六左右,家家户户便开始炸圆子了。那一阵阵香味,一直随着着“噼里啪啦”声音传到大家的脑海中。不论是刚会识字的孩子子,还是学有所成的年轻人人,亦或是满头白发的'老年人,可不都爱炸圆子?

  将剁好的肉陷、豆腐、面粉等食材和好,再加入调料,待油热后,下锅炸至金黄色即可出锅。那一个个圆溜溜、金灿灿的炸圆子,总会使人馋涎欲滴,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结果当然免不了一顿烫,可还是吃得心认可足。

  大大家在这一天可忙了,要炸好多圆子,还要给亲戚朋友们送一点,展示一番我们的技术。在这一天,大伙虽然忙个不停,却个个都笑开了花。

  除夕可谓是热闹非凡。远方的人儿急匆匆地赶回家来,手上拎着特产与补品,脸上挂着笑容,嘴里说着吉祥话。大伙聚在一块吃一顿团圆饭,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边聊天,这难道不是最幸福的日子吗?这一夜,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既有对匆匆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春寄以美好期望之意。

  大年初中一年级开始,家家户户都要拜年了,来到亲戚家,亲切地聊天,说着吉祥话,喜气洋洋,好不热闹。如此的情景会一直延续到春节结束。

  正月十五来到了,元宵上市,明月当空,彩灯高悬。这一天,赏着月亮,吃上汤圆,真是最好看的好不过了!

  一眨眼,新年悄悄地过去了,家乡的大家在这喜庆而热闹的节日里,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年!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4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首王安石的《元日》把新年迎新春时的热闹体现了出来,写得可真是好啊!目前就来我的家乡看看吧。

  根据大家家乡的规矩,新年在正月初中一年级开始。第一,一大早起来后,要先洗澡,洗完澡要换上新衣服,预示新的一年到来。然后,随意吃个午饭,重头戏还在后面呢!接着,下午要开始忙碌起来了,先把春联贴上,然后开始采购食材,为晚上的年夜饭做筹备。年夜饭的食材可大有讲究:鸡,鱼,莲藕,腐竹组成的。活脱脱一个吉利晚餐,吃的全是由含有特殊含义的菜做的。

  不只这样,新年这天还没有完呢,吃完年夜饭,大家还可以放鞭炮,鞭炮是在下午买菜时买的,一群小伙伴聚在一堆,拿源于己的鞭放在地上,和其他鞭放在一块,接着,挑选自己喜欢的鞭,一块到田野把鞭点燃,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

  当然除去放鞭炮,大家还要守岁,无非就是看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吃零食,大大家搓麻将,假如实在是忍不住的话,也可以小憩一会儿。

  最好玩的还是初中二年级拜年了,像大家家有不少兄弟的,通常都是按顺序来,先从大妈家开始拜。一般吃完饭后,就是拿红包的时候了,关于红包的.俗名是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据了解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有些人家是爸爸妈妈在晚辈子女里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压岁在民俗文化中含义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正月初中三年级通常都是继续串门,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五,大家的新年才算过完。

  家乡的风俗,在家乡时我感觉它就像随处可买的水一样稀松平时,可离开家乡,我才发现它就像博物馆里的文物一样珍贵。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48

  中秋节与新年、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来源于天象崇拜,由上古年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也包含着思念家乡的感情。

  早上,奶奶便买了糯米粉、芝麻、藕和月饼回来,我凑上前去好奇地问:“奶奶,你买这么多东西回来做什么?”坐在旁边的母亲白了我一眼:“今天是中秋节,你忘啦?”“哦,对哦。”我恍然大悟,但随即又问道:“那又要糯米粉和芝麻做什么?”奶奶笑着答道:“中秋节不止要吃月饼,还要吃糯米粉,买这部分就是用来做的.。”

  只见,奶奶将芝麻炒熟,捣碎,加入白糖搅拌,如此馅就做好了。用糯米粉和水将来揉成面团,将馅包在面团里,搓成汤圆的形状,再压平,一个糯米饼就做好了。上锅炕熟就好了。

  无声无息中,一天已经过去,夜晚已经到来了。奶奶让爷爷搬了一张桌子来到院子里祭月,桌子上有月饼、糯米饼、柿子、藕,与一碗水。我好奇地问奶奶:“祭月的桌上为何要放水呢?”奶奶反问道:“有吃的怎能没喝的呢?”母亲笑着说:“毛毛,大家以前中秋节时常常到人家偷喝这个水,你知晓为何吗?”我茫然地摇了摇头,母亲继续说道:“据了解喝了这个水可以不尿床,所以一到中秋节晚上就看见很多小孩在人家院子里穿梭偷喝水,晚上反而由于喝多了尿床。”

  坐在院子里,听着母亲讲的这个笑话,品尝着美食,我不禁仰起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月亮上是不是真的会有嫦娥,会有玉兔,会有砍树的吴刚吗?

  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各有各的风俗,你们那儿的风俗又是什么呢?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49

  “孩子儿孩子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说起大家东北的风俗,不得不提“腊八节”。

  提起“腊八”,大伙并很熟悉。其实腊八节的别称还有大量,由于在这一天,相传是佛祖成道之日,所以又称“秘籍节”、“成道会”、“佛成道节”等。

  腊八节的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时尚在北方。“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它本是佛教节日,后来经过演变也成了家喻户晓的节日了。

  在大家这,过“腊八节”必不可少的就是“腊八粥”了。腊八粥又称“七味五宝粥”、“佛粥”、“大伙饭”。腊八粥由多种食材熬成,活像一件由农作物制成的“工艺品”。腊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的产物而有所不同。但其中糯米、莲子、白果、薏米必不可少。最多可放十余种食材,可别小看这一碗腊八粥,它盛满了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感恩等美好的感觉。喝起来甜甜的,糯糯的,苦中有甜,甜中有酸。喝了腊八粥就证明已经做好了迎接新年的筹备,并且好运很快就会来临,由于它象征着幸福。所以在节日间,大家这的邻里乡亲、亲戚朋友都会互相赠送腊八粥,送的人要客气地说是请对方尝尝自家的味道,并把好运带给对方,这不就是圆满吗?

  在北方,腊八节的美食除去腊八粥,还有色如翡翠的.腊八蒜,那味道别有一番风味。

  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所以过了腊八大伙就会好好歇一天,然后做好过年的筹备!办年货,大扫除,贴春联,穿新衣,还有更多忙的事情等着大家哩!

  这就是我家乡的腊八风俗。其实不论是喝腊八粥还是吃腊八蒜,这背后蕴含的都是每一个人对于将来生活的美好期盼。那样,你的家乡有哪些独特的风俗呢?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50

  年的脚步一天天近了,春的气息一天天浓了,年前年后的一个多月的日子里,几乎浓缩了家乡的风俗。我也筹备好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的家乡就是河南省,开封市,付集镇,陈河小村。

  过年,当然需要有过年的气息呀!妇女们忙着处置家务,洗衣,做饭,清扫,一切靠着我们的双手。而孩子们正在门外放鞭炮,等着吃年夜饭,那一个个笑脸,比吃了蜜还甜。叔叔伯伯们正在拿着大锅炒菜,嘴里还唱着“二十四,扫尘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这是,阿姨们就在院子里摆好桌子,凳子,在桌子上放着一个红色透明的布,等待着客人的到来。过年时的红豆年糕,端午节的肉粽,都是奶奶婶婶最拿手的,对门大婶的花生汤圆,隔壁大妈的芋头饼,更是大家在寒冷的冬季里最喜爱吃的。

  当然,过年嘛,必定必不可少圆滚滚,白胖胖的饺子。我偷偷尝了尝,咬了一口,满足的闭上眼睛,是我最喜爱的香菇馅。饺子包完了,一个个真可爱。这是长辈们就让我到其他人家里送饺子,是我最喜爱的,由于可以收到大量的压岁钱。我就跟其他人的小朋友比赛,看谁挣的压岁钱多,果然,它们立马答应了。

  我就端着碗里的一个个热乎乎的'饺子,我轻轻的敲了一下门,满怀笑容都说“给您的饺子,期望您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于是我就收到了一张红色的毛爷爷,其他人都是五十,二十的,由于他们都忘了说祝福语了,我就快点跑到了家里端着另外一盘饺子,挨家挨户敲门送饺子,于是我高兴地回家了。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风俗,这样的家乡,你喜爱吗?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51

  我的外婆家在连云港,这里的春节有大量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是不同的,下面就让我来带你去我外婆家的春节看一看吧!

  小的时候,我就特别喜爱在外婆家过年,大概也知道并参与过一些过年时要做的风俗活动。譬如:采购瓜子、花生、小果子、桃酥、小麻饼……这些过年应具备的零食。

  过年前外婆肯定会包大量包子和蒸大量馒头,外婆说过年那几天,必定会有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所以馒头,包子这些主食要多筹备一些,预防人来多了不够吃。而蒸馒头,包子,也有来年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除去包子和馒头,外婆家每年还会做一道菜——炸丸子,外婆把丸子叫做“驼着”,这可是年夜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

  紧接着就是“祭灶”风俗。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等于小年,晚上要在灶前供上糖饼、糕点、糖果之类的甜食,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说。

  紧接着就是年三十了,年三十的要做的事就可多了,譬如一早把大门上贴上鲜红的对联,挂红灯笼。最有意思的是在自家院子内种上“摇钱树”,所谓“摇钱树”,便是从集市上买来的青竹子上系红绿两种颜色花生,固定在院子的柱子上,竹子的叶子越多,叶子越大,意味着来年财源越旺盛。还有还有,好多地方都是在下午三四点钟吃年夜饭,而外婆家这边一般选择中午来吃团圆饭,哈哈,有意思吧。

  年三十晚上守岁,凌晨十二点的`时候各家开始放鞭炮。在外婆家舅舅还会放一种叫“高升”的东西,声音很响,威力也比鞭炮大大量。大年七年级的早晨吃饺子,然后拜年,说吉利话,当然最快乐的是大家孩子啦,占足了实惠,收到了大量红包。再有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团团圆圆。

  这就是我在外婆家过春节的认知的一些风俗习惯,快来共享你们家乡的风俗习惯吧。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52

  我们的国家有很多传统佳节,对这些传统佳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好,有人喜欢桂花飘香的中秋节,有人喜欢郊游踏青的清明节,有人喜欢登高望远的重阳节。而我,喜欢阖家团圆、热闹非凡、有着不同意义、最为隆重的春节,因为春节来临的时候,一家人可以欢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可热闹了!

  春节是个饱含丰富民俗文化、凝聚浓浓亲情的节日,每年到这一天的时候,我都会去舅舅家,和家人团聚。早上我会早早起床,帮忙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亮亮堂堂地,让我们很舒服的过年。然后我会帮忙贴春联、挂灯笼,红红的灯笼和春联相互映衬,看上去很吉利喜气。我们还在窗户玻璃上贴窗花,顿时家里看上去很有过年的气氛。大人还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我们可以放开肚子的吃,吃得我们的肚子圆滚滚的。

  傍晚的时候,大人们开始放鞭炮了,噼里啪啦的一顿乱响,我们也躲得远远的看着鞭炮的.热闹。在一片热闹的鞭炮声里,我们开始吃年夜饭了。满桌丰盛的美味佳肴,香飘四溢,让我垂涎三尺,胃口大开,大家也吃得很开心。吃完年夜饭后,家里人就相互拜年,长辈们会给我们发压岁钱,期盼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茁壮成长,我们也会给长辈们送上祝福的话,希望他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等等。拜完年了,我就会和哥哥去放烟花——这是我最喜欢的春节活动了,妈妈给我钱让我自己去购买的烟花,我和哥哥买了各种各样的烟花,我们会把这些烟花充当武器,相互进攻,或者是发射到院子墙角的小木板上,烟花发出璀璨的光芒,在黑夜里非常的耀眼和漂亮,每一次进攻和发射都是一朵光的花开在黑夜里,让我们一点都没有感受到冬天的寒冷。

  春节是多么有趣啊,只要一想到春节我都会呵呵地笑起来。真希望下一个春节快点来到。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53

  乡村的房子上都贴着春联,地上都是刚放完的炮仗留下的红纸皮,炮仗的声还在繁响。

  我刚起来走出了房间,厨房里传来了打开袋子的声音,我进去一看是奶奶在厨房里不知在干什么,她拿着铲刀在锅里炒着什么东西。我过去一看,奶奶看见我来赶紧说:“孙子到后面去我来这炒芝麻呢。”

  “为什么?”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得赶紧做汤圆。”

  刚把芝麻炒好奶奶就拿起了旁边的一个小棍子,在芝麻上面轻轻拍打着,等到芝麻碎了之后又把在旁边的.花生也倒入子正在加热的锅中去炒了起来。

  奶奶又把炒好了的花生仁拿了出来放入了一个塑料袋里并把口给封上了让我用手把里面的花生给拍碎,我问着:“奶奶为什么要把这个花生和芝麻都给拍碎啊?”

  “那当然是为了吃起来的的时候更入味啊。”

  说着她拿出一个大铁盆往里面倒入了几袋面粉,还加了几杯水用手在盆中柔捏着面粉,不一会面粉就把奶奶倒入的水给吸干净了奶奶则是在马不停蹄地捏着面粉直到面粉团快要有一些干的时候把面粉弄成了一根大长条,又把这些长条都搓成一个个小圆的时候拿过了我手中的花生碎。

  奶奶又把花生碎和芝麻碎都柔捏成一体,就让我和她一起去把这些小圆球都压成了一个个小面饼,又把这些花生碎和芝麻碎都放一些在这面小面饼上,然后把这些碎儿都包起来,一个个的小汤圆就在我和奶奶的手下一个个的成了型可是就在我要包最后一个时,奶奶就抢了过来在这个上面加了一个小尖,还说这个是面在早上给一家之主吃的。那些汤圆一下锅就变得晶亮好似一个个星星一样,煮好的汤圆好似是一个大家庭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难舍难分。

  汤圆它是深刻在所有靖江人舌尖上的记忆,也是千万游子的回忆。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54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享蛮村坐寂寥。”在靖江,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就是元宵节。因为那天晚上,我要放孔明灯。

  夜色在悄无声息中来临,而我早已克制不住放孔明灯激动的心情。我一直守在家门口,等着七点半的到来。母亲见了笑着跑过来说道:“哎呀,才6点钟不到,你急啥呀?况且外面这么冷,你先进屋,等时机成熟了自然会叫你。”“不行,我乐意在外面等,我要做第一个放孔明灯的人。”我倔强的说道。

  饭桌上,我幻想着放孔明灯的.场景:夜空中满天繁星,无数个孔明灯争先恐后的向天空中飞去,让人眼花缭乱。我和表哥许下各自的愿望后,合力将孔明灯往天上放飞。孔明灯承载着我们美好的心意,向夜空中飞去…………。“发什么楞呢?好好吃饭,别想其他事!”父亲的一番话,把我拉回了现实。

  但是经过刚才的一番幻想,更加剧了我放孔明灯的愿望,就如同一团熊熊烈火不断燃烧,越烧越旺。我快速吃完饭,继续跑到屋外等待。而时间似乎在和我作对一样,变得特别漫长。

  我苦等多时,总算等到了7点半。我们全家一起来到大门外,开始放孔明灯啦!我和表哥手持着灯笼,点完了火后,我心中默默地念道:“希望新的一年里,我可以一帆风顺。孔明灯啊,你就带着我的心意飞向蓝天吧。”我和表哥松手,让孔明灯飞向天空。这时,我猛然发现夜空中有无数个孔明灯,似万颗奔星一般,飞向夜空中,它们都承载着无数个人对新年美好的愿望。

  孔明灯,它小小的身体却承载了无数人对新年的美好愿望。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一帆风顺。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55

  在每年的3月3日,平时安静我街道上,顿时传来一阵排山倒海的欢笑,到处无不热闹,庙会在这时候就开始了。

  简单点说,庙会也就是比集市大的买卖市场,也可以说是百货市场,其次就是宗教文化背景。庙会上,同时亦举行相关的文艺演出,如舞蹈、戏曲、花会等。那一次,我还是中午去的,刚去的时候,那里安静的有点让人感到奇怪。难道是庙会都举办完了,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来到了这里。

  只见这里人山人海,不走近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到处都是热闹的欢笑,简直成了人的海洋。在远处,还有戏曲表演。我先是跟着奶奶来到了一个庙前。祭拜了一下,随后就迫不及待地跟上了爸爸妈妈的步伐,我们走到一处,最前面的爸爸突然停住了,这时我不解地问道:“为什么不走了呀?”

  我看向爸爸手指的地方,一个一米多高的冰雕,正立在我的眼前。这可把我吓了一跳,“这是什么玩意?”我说道,但回过神来,我才知道了。这又不是个真的,我又有什么好怕的。不过,制作这个的人,一定是个高手,竟然能把脸刻的如此细致,而我却连橡皮泥都没他捏得好。

  我们的新鲜感过了,也就走了。在这里,我还看到了我最喜欢的吐雾冰淇淋。一阵清新的`香草味,顿使人食欲大开。刚入口时,嘴里仙气飘飘,仿佛来到了仙境一般。

  我在前方听到一段音乐,让我很感兴趣,走近一看,原来是唱戏的。只见台上的人都穿着汉服,有着很浓的古曲气息,使人有了一种新鲜感,再借一步讲,就是增加古代知识,我还看到其他的各种吃的,但是太多了,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逛庙会。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56

  在靖江,正月十八家家户户都会落灯。供奉菩萨和祖宗神位的香几台上,香烟缭绕,红烛闪烁,视同祭祀。

  因为正月十八要吃面,所以奶奶一大早就去面店买面。落灯那天必须吃细面,吃粗面就寓意着这一年粗头大耳,粗心。我跟着奶奶来到面店,那面做的又细又长,非常细致,让人忍不住要吃一口。奶奶说:“落灯这一天还要买酒,不用买太好。”我和奶奶来到酿酒店,这些酒酿得醇香醇香的,菩萨肯定喜欢喝。买完这些,再买大鱼大肉就可以了。

  回去准备一下食材,我把肉上的筋头巴脑全切了。再在盆子里放点水,把鲫鱼放水里,肉上和鱼上都要放红纸。等到晚上,一切准备就绪,我把肉和鱼放在桌上,再放些水果和面,鞭炮和酒杯,还有酒。

  首先奶奶点上十二根香,和三根蜡烛,然后拜了拜说:“菩萨,保佑我们家孙子考上好大学。还有我们家生意兴隆。”说了一些好话后,把香插上。爷爷第一个拜,边拜还边说:“一本万利。”然后把好多钱放在桌上。然后到奶奶爸爸妈妈。最后到我,我跪下来,心里想着,一定要考上好大学,我默念了三遍。

  接着就是送菩萨和燃放花炮了。首先把菩萨的纸像放在干草上,然后点燃,再说一些好话:“菩萨啊,明年要到我家过年哦。”目送菩萨上天后,我大胆地把鞭炮摆成“八”字,点燃后,我迅速跑到远处,只听见噼里啪啦的`声音。

  最后,就是吃面了,吃面条,隐含两个含义,一是祈盼长寿,二是希望经常回家。

  我还知道正月十八也被为“开大门”说的就是,正月十八后,工作、生意等就要放开手脚大干。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57

  “放飞理想和心愿,美好愿望升高空。”在靖江,元宵节时的夜晚空中是一片繁华。

  我站在大门口,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落下来,我扭头就朝屋里喊:“妈妈,天暗下来了!可以放……”

  “现在还不行,别急,老实呆着,别瞎跑!”妈妈的声音朝我袭来。

  “小雨啊,我告诉你孔明灯的由来吧!据说,五代……”爸爸一副不管我愿不愿意,厚着脸皮讲了起来。

  “‘五代’就是公元907~960时,一个名叫莘七娘的人,随着丈夫在福建打仗,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在方架的下方放上可燃烧的松脂,点燃松脂,灯就靠着热气上天了,作为军事联络的信号。还有一个关于诸葛亮的……”

  “哇塞~老爸,你什么时候这么聪明了?”听完老爸的讲述,我不经感到怀疑。

  “哈哈!我也是刚刚在百度上搜索的,你刚才要是继续提问,说不定就露馅了。”爸爸摆摆手,手机上的一串大字特别显眼“孔明灯的由来”。

  我给了他一个惊天大白眼,便转过身去不再理他。

  “呵,两个坑货。”妈妈拿着两个孔明灯向我们走来。“放不放灯了,别杵这儿墨迹。”妈妈绕过我们,向门外走,我一脸兴奋的跟着,“停,我来考考你。”

  “?考?行啊。”

  “孔明灯的'别名叫什么?”妈妈叉着腰,扭头对我说道。

  “我知道,我知道。孔明灯又名天灯,文灯,祈天灯,许愿灯。”

  我接过孔明灯,轻轻地放在桌上,小心地翻开它,抓住底面,稍微用力往上一拉,孔明灯像瞬间吃饱了,小肚子鼓鼓的。

  小火苗“嘶”的冒了出来,照得灯亮堂堂的。孔明灯在黑夜中像一颗颗繁星。

  我双手一放,孔明灯慢慢悠悠的,漫步似的飘向夜空中,形成了万家烟火,愿这金色的孔明灯带着我们渐入云霞。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58

  千万烟火的照耀,全村都是烟花留下的烟雾,而地上的鞭炮声还在不断地响着,我们靖江市长埭村开始敬菩萨了……。……在除夕的这天晚上;我家早早的就吃好了团圆饭,开始为散菩萨做准备了。

  我和爸爸把桌子抬到了客厅的最中间,与菩萨台对齐,这是敬菩萨必需的事情,接着摆上了8个小盘子,这时候,妈妈冲了过来,阻止了我和爸爸的行动,接着妈妈大喊着:“谁让你们这么放的,这个桌子的一条条缝隙的一边要对着门外,另一边要对着菩萨,这是有讲容的,不是随意摆的!”这下我和爸爸不恍然大悟,立马把桌子调了一下,然后,继续把盘子摆上桌子。

  我们把盘子摆成了前面、中间、后面都是两个的样子,但左右两边是一,接着我和爸爸你追我赶,囫囵吞雪地摆完了水果,接着奶奶从河边揣了一盆鱼到桌子上,小时候我还不知道为什么要放鱼,长大了才知道这是年年有鱼(余)的意思,突然,奶奶一下子就不高兴了告诉我:“红纸不能放在水果下面!”接着,爸爸又拿来鞭炮和一个小椅子,故在桌子的尾端,接着把鞭炮放到小椅子上,我又不明白了,放鞭炮就放鞭炮,为什么还要放椅子在鞭炮下面,问完妈妈才知道,这是节节高的意思。爸爸又拿来了四个杯子和一个大水壶,接着把四个杯子都倒上了水或酒,最后把香和蜡烛都点着了,蜡烛上燃起了一朵朵雄雄的'烈火……

  终于到了9:58了,爸爸把纸和草放在门外的地上,接着爸爸把芝麻节和纸图都点着后,送菩萨环节就结束了,他又立马跑到鞭炮旁,点着了它,接着一个个火花像一支支离弦的箭冲上了天,在天空中散漫开,一团团火焰把大地照得五颜六色的,像是彩色的墨水瓶被打翻了……

  是啊,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态度也一起在变……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59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这可喜可贺的节日里,我们辞鼠迎牛,真是一派新气象呀!

  俗话说:“春节包饺子,不吃掉耳朵。”这可是有来头的。古时候,民间相传饺子的习俗是:女娲是用抟土造人的`。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耳朵容易冻掉,为了使它不掉,女娲在耳朵上扎了小眼,用细线拴住,另一端让人咬在嘴里,耳朵就不会掉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女娲,就每到春节时就包有馅饺子吃,也是为了图个吉利。

  “新年到,新年好,家家户户包饺子。”我家也不例外。在包饺子前,准备工作是必做的。首先,是拌馅子,肉和芹菜切得碎碎的,再放些葱、姜、蒜,和酱料搅拌好,其次是皮,在包饺子前把和好的面搓成条状,然后切块、压皮,然后用擀面杖擀成圆形。这可是大人们口中的“军事重地”,因为这些我都不熟悉,就由妈妈来代劳了。

  接下来,包饺子我可要大显身手了。妈妈先给我示范了一下,只见她拿着皮往里面放了一勺馅,然后把饺子对折,捏中间,然后自两边向中间捏褶,向变魔术似的就包成了一个像元宝似样的饺子。其动作熟练至极,一气呵成,让我钦佩不已。接下来,轮到我了,我拿着皮,放了一大勺馅,目测很好。然后,我也中间对折用力捏,怎么也捏不上,饺子就是不听话,左右合不上口,我很着急。妈妈见了给我出了一招沾点水,我一试,还真好用,把皮子粘得很牢,但是等我包好了,一看是瘪的,难看极了,怎么也立不起来。于是,妈妈边鼓励边手把手地教我,最终,通过我不断地尝试,终于有了进步。

  开锅煮饺子了,闻着饺子香,吃着香甜的馅,全家人圈坐在一起,真是喜庆又团圆。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60

  进入寒冷的冬季,人们都喜欢吃热乎乎的美食。但在我们延边地区却不是这样,越是三九天,人们越爱吃冰凉的辣白菜、各种泡菜、凉拌菜、带着冰碴儿的冷面,特别是小孩子更喜欢冰箱里的冰棍、雪糕。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室内有地暖、屋里又干燥,人的体内火气大,所以喜欢吃冰凉的.食物降噪。

  一到冬天,我就特馋冷面。每天都盼着家人带我去吃它,终于有一天,爸爸、妈妈有空能带我去吃冷面了。

  冷面,通常指延边朝鲜族冷面。在我国北方地区也有为符合当地口味而进行改良的冷面,但那些只能算是荞麦凉面罢了。唯有我们延边地区朝鲜族冷面才是最正宗、最美味的。冷面是以荞麦面为主要食材,把牛肉以文火熬制数小时之后的汤汁,放冰箱冷却至零摄氏度为汤;再加入适量的大头菜、牛肉片、鸡蛋、黄瓜丝、鸡肉丸子、苹果梨、松子等延边特产食材为辅料;再加上一大匙特制的灵魂辣椒酱。一碗地道的延边冷面带着冰碴儿喷着清香上桌了。

  你别急着吃面,先尝一口汤汁。“吱——咕咚”嗯,就是这个味,酸甜、冰凉、清新、微辣。再欣赏一下碗中的食材,火红的辣椒酱、翠绿的黄瓜丝、雪白的鸡蛋、深棕的荞麦面、晶莹的冰块、再加上大片大片的牛肉。“快吃吧,再不吃爸爸就会抢你的面了。”我被爸爸的催促声音叫醒了。拿起筷子一顿吸,一顿夹。其间也不忘另一道美食——锅包肉。吃冷面不配上锅包肉,那你就外行了。滚烫的锅包肉沾上冰凉的冷面汁,咬上一口,简直是人间美味、绝佳吃法。

  “便得一年生计足,与君美食复甘眠。”我最喜欢这种摸着圆鼓鼓的肚子,拉着爸爸、妈妈的手的感觉。冷面中的酸甜冰辣、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唯有家庭团聚的温暖才是我最爱冷面的理由。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61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而在我的老家山东,年年春节都要蒸花糕。

  为什么蒸花糕,这可大有来历。从春秋战国起,临近三十年,百姓们都会“蒸壮”,也就是蒸面食,这些面食可不是拿来吃的,而是用来祭祖和去孔府祭拜孔子的。而今,“蒸壮”早已不再祭祖,而是寓意着“过日子蒸蒸日上,年年高升,好运节节高”。因此,蒸花糕也成为了我们家乡特有的风俗。

  今年,我们家中也蒸了花糕,腊月二十三,阵阵面香从厨房中飘出。我知道,面发好了,要开始蒸花糕了,案板备好,擀面杖拿来,待一切准备好后,花糕便从揉面开始了。

  爷爷将他的双手伸入面盆中,柔软的面团承受不住这么大的压力,只能屈服于手掌下,任人摆布。面团在一次次拉伸,捏揉的作用下,逐渐变得像纸一样苍白又像个球样,圆圆滚滚,让人禁不住的喜欢。可再好看的.面团也只是面团,不能够吃,终究还是要做成糕点。这时,擀面杖就派上了用场,刚刚揉好的面团现在又要上了“绞刑架”。面团中,拿刀来在面团里剖出一部分,再在案板上搓成条,最后用擀面杖均匀地在面上轻轻滚动,压出一道流畅的纹案。

  最后,面团便开始了“整容”。两条面团两手夹中间一捏,拿枣子放中心做点缀,身似蝴蝶的糕点便做成了;纤长的面团在手指尖上灵动地舞动,长长地卷在一起,周围围上一圈的红枣做装饰,一个圆形糕点便从中诞生了。

  待这些糕点完成后还要放入屉笼里蒸,满屋子中都是面香和枣香。年,便从这一花糕味中开始了。

  无论身在故乡,还是身处他乡,记忆中,家人们总会在这个时候做一做家乡的风俗特色。蒸花糕即是我家乡的风俗,且如雕刻般深深在我脑海中。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62

  说到“龙”,我便会想起家乡的那条“首饰龙”。

  每逢元宵,“巨龙”就会驾着五彩祥云出现,通体灯光点缀,金碧辉煌。各村的年轻小伙争先恐后地抬着“首饰龙”开始巡游,“嘿哟嘿哟”地喊着号子。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放慢速度,两旁的人们围着“巨龙”欢呼着,叫喊着,祈祷着。平时寂静的小山村,这个时候是最热闹的,仿佛沉睡了整整一年的人们,只有在此时才醒过来。

  据说这条“龙”已经有400多岁了,好奇的你肯定想知道这条“龙”是怎么来的吧?我已经替你走访了村里几位年长的老爷爷了,不过他们的答案也不尽相同:有的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灾害缺乏科学的.认识,幻想龙就是神,想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有的说在我们乐清,地处东南海滨,古代渔民靠海捕鱼,他们对渔船寄托了深厚的感情,制作出这种身体呈渔船形状的龙灯来祈求国泰民安。这也就是为什么“首饰龙”在我们家乡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龙船”。

  “首饰龙”一般长4.5米,高3米,宽2米,前有龙头,后有龙尾,龙身至少由四层楼阁组成,每层楼阁上插着各色小旗,内壁贴着透光白纸,外壁贴着五颜六色的细纹刻纸图案。仔细看,里面大有乾坤,“住”着好几百号形态各异的人形玩偶。惟妙惟肖的古今人物在色彩缤纷的船型龙灯上手舞足蹈,上演一幕幕古装大戏,妙趣横生。正所谓:一个人物就是一段历史,两个人物就有一段故事。

  如果你来到乐清,刚好是元宵节,我一定要带你去见识那件宝贝——“首饰龙”!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63

  我老家在文成,家乡的风俗及活动有很多: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节猜灯谜、赏花灯…………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春节。

  每年的春节,我与爸爸妈妈都会去乡下陪爷爷奶奶一起过年。大年三十这天是一年中最热闹又丰富多彩的一天。一大早邻居家就响起鞭炮声。这时爷爷就忙上了,磨豆子,做豆腐;蒸糯米,捣年糕,杀鸡,杀兔。我最喜欢的还是把粗糙的米粉变成一块一块的年糕。蒸熟的米粉团有点烫手,等它冷一会,爷爷就开始不停的揉啊揉,一会用手推来推去,一会又翻个面。为防止粘手,还会适当的加一些色拉油,等揉到韧性十足,再把大粉团分成小份,大家一起做成形。

  爷爷喜欢长条的,他拿模板一压,一条带有吉祥如意字样的长条年糕就好了。而我就与众不同,用年糕做了许许多多的人样,这是爷爷,这是表弟,这是堂哥…………。虽然样貌有些许丑,但爷爷还是夸我别出心裁,做得很好。年糕做完了,蒸一蒸,炒一炒就开锅了,闻着香味,还是我熟悉的青菜酱油肉炒年糕。

  大年三十不仅有趣,就连吃饭也有讲究。必须一家老小都坐下,举杯互相祝福,在桌上不能谈伤心事,说坏话。狼吞虎咽席卷一阵后,一定得大家吃饱喝足,才分压岁钱,下桌放鞭炮玩去。

  接下来就是看春晚,一直到十二点,村里依旧灯火通明,依旧响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别有一番风味,也是我们小孩欢呼雀跃的时候。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过了年,就意味着大了一岁,该更懂事了。除夕过后是正月,接下来是元宵,也就意味着要开学了,不知不觉中也有一丝不舍,再次期待春节的到来。

  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64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的家乡,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端午风俗。

  小时候,我不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只是觉得这天有好吃的,好玩的罢了。

  早早的算好了时间,得知今天是吃粽子的日子,我一大早就喜得快要发疯了。

  懒得在卧室与灶房间来回周旋,我干脆搬了个小板凳来,就这么坐在奶奶跟前,看着她包粽子。

  “这里脏,妮儿,你快出去。”

  “没事儿,我不嫌脏。”相比关注这脏兮兮的瓦灶和墙壁,我还是更想看奶奶包粽子。

  那双布满皱纹的手是多么灵巧啊!一弯,一放,一折,一绑,短短几步,短短几十秒,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便诞生了。

  要煮粽子了,奶奶怕熏着我,硬是把我推出了灶房。自己留在那儿随时准备着添柴火。

  望着灶房烟囱里冒出的浓浓的烟,不知为什么,我感到那次的粽子格外的甜。

  “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在我的家乡,端午节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油条、糖糕一类的油炸食品。雄黄油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的家乡还有一个关于鸡蛋的`端午风俗。在这天,我一起床奶奶就会拿来一个提前煮好的热腾腾的鸡蛋,然后让鸡蛋从我的头顶一直滚到脚尖,嘴里还念念有词“骨碌骨碌灾,小病大灾都滚下来........”滚好后,再让我把鸡蛋猛地一摔,然后立刻拿起来,剥掉壳,给我吃掉。

  据说,这个习俗的由来是因为老人们坚信,热腾腾的鸡蛋可以粘走孩子们身上的一切病灾,在下一次端午节前都平平安安,幸幸福福。

  端午在奶奶对我的关怀中走来,又在奶奶对我的祝福中离去。

【民族风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民族风俗的作文400字02-23

端午节民族风俗的作文12-19

少数民族的结婚风俗01-16

少数民族饮酒风俗01-24

中秋节不同民族的风俗09-15

中国端午节的民族风俗03-03

民族过年的风俗02-22

部分少数民族的饮酒风俗06-21

端午节民族风俗的作文3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