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行孝道怀感恩征文

时间:2021-01-28 17:57:46 实用范文 我要投稿

行孝道怀感恩征文800字精选

  孝顺是忘不了的情,孝顺是无法重演的幸福,孝顺是生命与生命的接口,但孝顺断裂之后,将再也无法连接。下面是中国人才网整理提供的行孝道怀感恩征文,欢迎阅读参考!

行孝道怀感恩征文800字精选

  范文一:行孝道怀感恩征文

  行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有文明,即有孝道。就家庭而言,孝道能使家庭和睦、邻里善处、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心灵相通、相互关爱,使文明家风代代相传;就社会而言,孝道是炎黄民族延续不绝的传统,是中华文化持久不衰的根脉,是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才有“百善孝当先”之说。

  然而,行孝又是一件颇为复杂的事。特别是作为子女,伺奉老人时间久了,有的人可能会产生某种疲倦、烦躁之感,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老人不满意,自已有怨气,于是就有了“久病床前无孝子”之说。

  其实,行孝道并不是子女对父母的“给予”,更不是“恩赐”,它实在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享受,关键就看你是否能悟得到。

  在行孝道中可体验到天伦之乐。天伦之乐是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他有着父子、兄弟、夫妻、亲戚之间的关系。而孝道是一种粘合剂,父母对祖父母行孝,子女对父母行孝,家庭的敬亲孝老形成风气,即可提升整个家庭的凝聚力、亲和力,能调动家庭每个成员的奉献精神,从而使家庭更加温馨,家庭成员之间更亲密。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有希望感,游子有归宿感,居家有舒适感,相处有放心感,心灵有抚慰感,相互有依赖感。毫无疑问,这里的每一种感觉,都同敬亲孝老密不可分。越是敬亲孝老,就越能享受到这种天伦之乐。

  在行孝道中可体验心理平衡之感。感恩之心,每个正常人皆有之。父母为养育自己操碎了心,受尽了苦,这是一种牺牲,更使一种无私的付出。做子女的能有机会孝敬老人,既是对老人辛勤付出的感恩回报,又是平衡自己心理的杠杆。许多人因种种原因未能在父母生前尽孝和去世后送终,即所谓“子欲孝而亲不待”,不是有某种抱恨终身的欠债感、负罪感吗?因此,能在父母有生之日行孝,实在是用多少金钱也买不来的机会。你行孝了,尽心了,就有了对得起天地,对得起祖宗,对得起自已良心,对得起子女,对得起社会的平衡感。这种平衡感能使你心怀坦荡,形成健康的人格;它能带给你一种发自内心的轻松感觉,从而使你的内心充满阳光。即使他人有误解,也能问心无愧,处之坦然。这就有了在社会上堂堂正正作人的资本。

  在行孝道中可体验长大成人之成就感。父母养育自已,目的就是让自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成就事业。当自已小的时候,需要父母呵护,需要父母供自已吃穿。而今,自已长大成人了,能靠自已双手赚钱养家了,能领上爱人和孩子来看望老人了,能够起到照顾父母的作用了,而这些不正是父母所期望的吗?而这,正是人生的一种成就。看看周边那些一事无成的“啃老族”、“蹭饭族”,再想想自已拥有的能满足父母身心要求的资源,应当有做子女的成就之感。

  在行孝道中可体验传承优良传统之光荣感。孝道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无可讳言,历朝历代确有不孝之子甚至忤逆之子存在,但孝道不仅没有因为有他们而沉没,反而历久不衰,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有人将孝道承前启后,代代相传,而且形成了社会的主流,这“传孝”者功莫大焉。而这“传孝”者不是别人,正是几千年来行孝道的子女。他们是传孝的载体、使者,他们传承了时代的文明、传承了社会的进步,传承了家庭的和谐,从而推进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肩负如此重要的责任,作为传承人的行孝道者,能不感到光荣吗?

  时时感悟行孝道中的幸福,就不会疲倦,不会烦躁,而会体验到其中的享受和快乐,进而推进孝道的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家庭更美满乃至带动整个社会的更文明、更进步、更发展!

  范文二:行孝道怀感恩征文

  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孝道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很注重行孝的民族。古代的圣贤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人,没有一个不教导人要孝敬父母,没有一个不是自己努力去实践孝道。中国古代各种古典文学,也常有赞颂孝行和表达对父母的思念和爱戴的文字。

  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无疑是对行孝意义的最高诠释。由人的性情中发出来的.一切美德,而行为中最大的就是孝。论语上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是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可见,孝是所有爱之本源。

  孝行最初来源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世界上的情感很多,但是只有一种爱的付出是本能的、不讲回报的,是心甘情愿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它最执著,最真诚,最持久。

  想到父母含辛茹苦的把自己拉扯大,付出了无限的心血和爱意,人就会产生一种回报的心理,这种回报的心理就是“孝道”的神髓。对父母的养育产生了报恩的孝心,进而扩展到对于传授自己知识,教导自己做人的老师,就会产生一种回报之心;我们的一切“所得”,都缘于别人的“所施”,因而产生了一种博大的爱心,上帝称她为博爱,佛祖唤她做慈悲,她就是圣人的“仁爱之心”,也就是“仁”。这种报恩的情感,对于天地而言就是敬畏之心;用于对民族、国家、事业,她就是忠诚之心;用于对朋友她就是友爱之心,用于对社会、对自然,她就是热爱之心……

  行孝的过程,其实就是感恩的过程。一个人最高尚的精神状态,就是时时刻刻常常怀着一颗充满感激的心。

  然而随着社会生活步伐的加快,不少人对父母的感情逐渐疏离,就像一对褪色的袜子,人们下意识地把它冷藏在冰冻一角的旧衣柜,却忘了那双袜子曾经为保护他们而损伤、磨擦多少。然而,在它被打入冷宫时,依然不叹一声。我们的父母为我们不记报酬地付出,而我们把这些习以为常,而忘记要怀着感激的心来接受父母对我们的爱。这是对亲情的背弃,对爱的扭曲。

  一个人有了孝,一个人有了仁爱之心,他自然就会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疾恶如仇,由此而产生正义的情感,这就是“义”;有了感恩之心,才能由衷地产生恭敬之心,用恭敬之心待人接物是表现为有礼而不轻漫,这就是“礼”;有了感恩之心,做事自然会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开启智慧,这就是“智”;有了感恩之心,与人交往自然就会诚信无欺,这就是“信”。现在商业上的信用危机,思想的根源在于经营者不承认自己的“成功”是靠别人的“成全”,对社会、对他人不存有感恩之心。所谓五德:仁、义、礼、智、信,人的优良品德都是由这种感恩之心而来的。

  所以,作为一个在社会生活的“社会人”不得不需要对父母行孝,需要对爱的正确认识,需要心存感恩,这样人活着才能对这个社会有所作用,不枉费曾经活在世上的岁月,不浪费父母和他人对自己的所付出的爱。

  范文三:行孝道怀感恩征文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在24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感人至深。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行孝道怀感恩征文800字精选】相关文章:

精选感恩的心征文300字11-14

感恩教育主题征文12-15

关于感恩的征文12-02

感恩为题写征文11-14

学会感恩征文大赛11-14

感恩征文800字范文11-28

感恩父母的征文怎么写11-14

感恩资助征文范文(通用22篇)05-10

感恩教师节征文1200字11-20

中学生感恩征文1000字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