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劳动模范主题征文精选

时间:2017-10-25 实用范文 我要投稿

  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可以说是万物之源。任何轻视劳动、蔑视劳动、贪图享受、不尊重辛勤劳动的人,都是错误的,都是可耻的,都应当手到大家的批评和指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沈阳劳动模范征文,欢迎借鉴。

  【1】沈阳劳动模范征文

  在看似平凡的变压器装配岗位,他创出了一片天地,一片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制造世界顶级产品的天地,一片让中国工人扬眉吐气、诠释创新价值的天地。

  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大型项目公司装配班班长田志永。

  他技术高超,上百个装配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了然于胸,装配变压器一次合格率达到国内外最高水平;他善于创新,取得创新成果200余项;他业绩辉煌,组织装配了54种世界级重大变压器产品,其中24种为世界第一 ……

  1986年,高中毕业的田志永走进沈阳变压器厂当了装配工。仅一年多,好钻研的他就掌握了变压器基本原理,能把100多个型号的变压器的结构图都装在脑子中,可信手拈来。

  2003年,随着国家电网建设速度加快,田志永所在企业沈变公司进入大发展时期,通过与国际巨头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开始制造世界最先进的变压器——直流换流变压器。

  首次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情景让田志永至今难忘。外方根本不相信中国工人,甚至一个螺丝钉怎么拧都必须按他们要求去做。

  强烈的刺激也增强了田志永的进取心。所有图纸都是英文标注的,他开始自学外语,用英语跟老外套近乎。那些日子里,他白天将工作当学习,努力记住外方每个举动,甚至每个表情。晚上拿图纸对照实物,在心里把每个零部件拆下复原,探究安装原理。一台、二台……他逐渐熟悉了直流换流变压器装配流程。到了第6台时,已能独立操作的田志永变得不“安分”了。

  他发现,国外的装配程序过于繁琐,完全可以简化。外国专家对他说:“产品你们制造,技术我们负责!”田志永不服气的劲头也上来了:“技术你指导,装配我做主!”他按照自己的思路改进,结果装配时间比外国人省了6小时。外国专家对他竖起大拇指。这也让田志永感到,要想赢得老外尊重,就得有本领,这也激发了他更大的创新热情。

  2006年,外国某公司与沈变公司合作生产84万千伏安的变压器。国外公司先装配了一台,用工 22人,花了36个小时。第二台由田志永班装配,他看完图纸说,我只需10个人,16个小时。老外觉得田志永在吹牛,要与田志永打赌。

  田志永运用他在装配工艺上的绝技,消化图纸,研究部件,分解任务,几乎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结果仅用了12小时就完成了装配任务。这令老外惊诧不已,用仅会说的中文拼成了一句话——“田不马虎!”

  一台由外国专家指导装配的变压器,在试验时 “抛锚”了。问题出在哪儿?在老外束手无策时,田志永镇定地走上来。他检查了两个小时,找到了外国专家装配控制系统时的差错。故障一经排除,试验即告成功。“徒弟变成了师傅”,田志永一炮走红。

  2006年,南方电网从某国购入的变压器,一到用电高峰时就发生局部过热。外国专家诊断一个月,也没有找到原因。南方电网请来田志永诊断。不到一周,他就查到了原因。他与工友研究,采用阶梯型换位导线后,不仅排除了故障,也改写了国外公司沿袭数十年的设计标准。

  2009年,南方电网云广直流输电工程上马,这种浩大的直流输电工程在世界上未曾有过,所需的正负800千伏安变压器就是国外大牌企业也未曾干过。按照变压器合作生产协议,使用相同的设计图纸,先由外国公司制造成功后,再由沈变公司制造。后来发生的事情,打乱了全盘计划。由外国公司制造的产品不仅连续三次试验不合格,更急人的是找不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工程已经开工,变压器却出了问题,南方电网情急之下,要求沈变提前投料生产。田志永清醒意识到,这次装配的难点在于找到国外试验失败的原因。他在装配中对照图纸细心排查,终于发现了“罪魁祸首”—— 一个国外配送的电器件不合格。结果,沈变公司制造的变压器一次试验成功。按照田志永的发现,外国公司制造的变压器也得以过关。南方电网项目负责人高兴地说:“田志永,你们真为中国人争气!”

  2003年以来,田志永带出了两支让外国人打怵、让领导信任、让工友们敬佩的队伍。这两支队伍都有着创新的基因、奉献血液和合作的情操。目前,这两支队伍中已有5人晋升为公司中层管理者,10多人成了企业创新能手,100多人成为了生产骨干。2014年,特变电工沈变公司完成600多台变压器制造任务,其中有400多台是由田志永班完成的。

  2010年12月,特变电工集团召开先进人物表彰大会,田志永的发言引起强烈反响。特变电工董事长张新非常激动地说:“有了田志永,企业就有了走向世界的资本!”田志永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从普通员工到装配班长,从为个人而进取到为企业和国家而奋斗,田志永创新着装配技术,也升华着自己的人生。他先后荣获沈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班组长、机械工业优秀高级技能人才、辽宁省蓝领之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沈阳劳动模范征文

  1.88米的个头,100多公斤的体重,脸上架着时下流行的黑框眼镜。这魁梧的小伙子,伸出蒲扇般的大手,却异常柔软细腻。

  这双手,创造了公差仅为0.003毫米,相当于1/25头发丝细的表面加工精度;这双手,9年中累计改进各种刀、量、夹具100多种,改进工艺方法60余项。

  每天,小伙子都会用热水浸泡双手,除去工作时磨出的厚茧。他甚至戒了酒,也不再打篮球,只为保持手的敏感度、稳定性,从而打磨出精度更高、质量更好的“作品”。

  他叫方文墨,是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钳工,25岁时已是沈飞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25岁当上高级技师,26岁斩获全国青年职工技能大赛钳工状元桂冠,27岁拥有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8岁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方文墨的履历表中有着令人艳羡的华丽成绩。

  但,这条成长道路绝非“天才”两个字可以解读,而是充满了汗水、挑战、挫折、寂寞与坚持。

  2003年,方文墨以全班第一的成绩分配到沈飞公司航空机加厂,主动选择当了年轻人不愿意干的钳工。

  在飞机制造中,钳工负责为零件做最后一道手工精密加工,其精细程度、艰苦程度和枯燥程度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每天,方文墨必须半弓着高大的身躯,至少站上八九个小时,反复做挫修动作8000多次。

  但方文墨乐在其中。只要站在三尺钳工操作平台前,手里握住零件,他就会像一个艺术家,专注、忘我,忽略周围的一切。

  有一阵,方文墨练技术就像着了魔:每天下班不回家,在车间练到下半夜。后来干脆买了一台老虎钳子安在自家阳台上,常常一站就是一整天,手臂被飞出的金属屑划出一道道血痕也不觉得疼。

  走进方文墨的家,仿佛来到了五金铺。这些年,仅购买各种工具他就花费了4万多元,可自己身上穿的却总是几套工作服。

  当一名好钳工,除了具备掌控加工精度的高超本领外,还需要熟知各个工序原理。于是,方文墨开始系统学习理论力学、结构力学、钳工工艺学等专业理论和工艺方法。书店和工具城成了他最爱逛的地方,连第一次与妻子约会也选在了新华书店。

  几年来,方文墨购买的专业书籍多达400余本,整理了20余万字的钳工技术资料。同时,他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成人高考,拿下了机械电子工程本科文凭。

  他还见先进就学,不断拜师学艺。多年来,全国工具钳工季军王晓东、全国钳工冠军曲骊、全国劳模胡长国、全国技术革新能手王文麒、国防科工委技术能手由发强都成了方文墨的老师和朋友。

  看着方文墨像个苦行僧似地“修炼”基本功,有的同事说:“大墨,咱再怎么练不也就是当个工人吗?”可方文墨淡淡一笑,说:“我就是当工人的料,但我要当最好的工人!”

  2010年10月,在全国青工职业技能大赛上,经过四个半小时聚精会神的钻、锉、锯、装配、调试,一块正方形的毛坏料在方文墨的手里神奇地变成了55度燕尾配合三件套,凭此,他一举夺得了机修钳工状元的桂冠。从一名技校学生到摘下全国钳工状元桂冠,方文墨仅用了10年时间。

  方文墨有着与同龄人迥异的朴素,却创造了超越同行的业绩:平均每个月有4项革新改造或发明创造。他设计制造的“定扭矩螺纹旋合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8倍,仅人工成本每年就为企业节约100多万元;他改进的铁合金专用丝锥,能提高工效4倍,每年节约人工成本和材料费46万余元。

  0.1毫米—0.05毫米—0.02毫米—0.003毫米,伴随加工公差的缩小,方文墨实现了最先进的数控机床都无法企及的“文墨精度”。中央电视台为“文墨精度”摄录了激励青年成长与创造的公益广告。

  在业内有了名气,许多公司盯上了方文墨,一家南方民营公司甚至为他开出48万元年薪。这对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年轻人来说是不小的诱惑,但方文墨拒绝了:“我家三代都是沈飞职工,我的根在这里。三尺钳工操作台是我心系蓝天、创新超越的最好舞台。我离不开,也不能离开。”

  2012年6月9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举行了方文墨先进事迹报告会,号召系统50万职工以方文墨为榜样,使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在“80后”、“90后”工人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15年10月,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节目播出了方文墨的事迹。事后,他很淡定:“我的理想依然没有变:立言立行,做中国最好的钳工;航空报国,造世界最先进的歼击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