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祝福》 评课稿

时间:2023-12-30 20:12:11 祝福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祝福》 评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祝福》 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映潮说课】

  总体设想:两节课完成本课的教学。

  教学创意:长文短教,选点突破,课中微型讲座。

  创意说明:根据高中一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安排比较简约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教学内容:

  1.老师进行课文简介。

  2.学生独立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自读要求之一:围绕着如下“主问题”阅读这篇课文。

  (I)课文情节梳理:说说小说通过哪些情节展示了祥林嫂的不幸命运。

  (2)课文人物认识:根据小说内容,多角度说明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课文选点欣赏:重点读课文的第四块:“但有一年的秋季……那我可不知道。”每位同学自选一个比较小的角度,或从表现手法,或从表达技巧,或从语言品味的角度简说自己的品读体会。

  自读要求之二:边读边思考边写,一个话题一个话题地进行。

  3.进行简短的课中交流。

  (1)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展示了祥林嫂不幸的命运:夫死——逃到鲁镇做工——被卖到山里——第二个丈夫死——儿子被狼吃掉——第二次来到鲁镇——处处受歧视——捐赎罪的门槛——精神崩溃——乞讨为生——在人们年终的祝福声中死去。

  (2)祥林嫂是山里人,是一个丈夫死后逃到鲁镇做工的人,是二十六七岁时到鲁四老爷家的做事的女工。是一个做事不论力气的人,是一个被婆婆劫回去卖给深山做老婆的人,是一个强烈反抗不肯再嫁的人,是一个又死去一个丈夫的人,是一个被狼吃掉儿子的人,是一个三十刚出头又到鲁家做工的人,是一个和大家讲她日夜不忘的儿子的故事的人,是一个被认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的人,“是一个在捐了门槛之后仍然不得解脱”的人,是一个沦为乞丐的人,是一个在临死之前希望“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人,是一个死在新年祝福中的人……

  第二节课教学内容:

  1.课文选点欣赏约30分钟。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大致理解了课文。现在我们来品评欣赏课文的第四块,我们讨论这样几个话题:

  (1)从“肖像”描写看祥林嫂的命运

  (2)四次“我真傻”中的无比辛酸

  (3)三次“你放着罢”欣赏

  (4)“阿毛的故事”的表达作用

  (5)说说对祥林嫂的脸色描写

  (6)说说故事情节的重大转折

  (7)说说本节文字中的“看”客、“听”客和“问”客

  (8)课文语言的表现力欣赏

  同学们自选内容讨论,老师的点拨与评说穿插其中。

  2.课中微型讲座约15分钟。

  教师对学生进行课中微型讲座。

  主要讲两个问题:

  (1)课文的写作手法欣赏。

  (2)为什么作者笔下祥林嫂一定要死去。

  第一个问题着眼于课文,意在点拨一些“发现与欣赏”的角度。

  第二个问题着眼于深化,意在点拨一点鲁迅作品阅读的常识。讲析这个问题需要一定的资料的支撑,如下面一段话就很有深意:

  鲁迅小说集中地、真实地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中国近代农村的社会现实。在他小说的宁静、平淡中,透落出遮掩不住的沉闷、封闭、令人窒息的气息。无论是小说的故事情节还是小说的每一个用语,无不浸透这种良苦用心:……祥林嫂们或被当作传宗接代的工具,或被作为廉价的劳动力,在主人的手里转来转去。作为工具、作为劳动力多少还有着使用的价值,到后来竟然连这使用的价值也消失了,这时想求做奴隶也不可得,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理由,面临的唯一之路就是消失。她必须接受被婆婆出售的事实,同时必须“守节”而死。然而她没有死,于是就脱离了传统文化的常轨,于是鲁镇人对她便失去了往日的热情,以自己的本能排斥着这个“越轨者”,摧残着自己同类中一个被迫“越轨”的人,把她一步一步地逼向绝境。祥林嫂就是应该消失而没有消失的既无存在价值又“伤风败俗”的物事,这就难怪鲁镇人唾弃她,容他不得。

  【助读资料】

  1.《祝福》艺术构思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一个倒叙手法,两个线索人物,三幅肖像画,四个生活片断”。其中四个类型的生活片断,表现了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而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的,却是三幅肖像画:第一次,二十六七岁时;第二次,死了第二个丈夫、儿子被狼吃了之后;第三次是捐了门槛之后。我们可以把某种描写方法在一篇文章的多次运用加以类比,不仅可以增加兴味,而且对学生进一步认识某些描写方法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有帮助。

  (摘自《教学月刊》1986年第6期)

  2.结构线索“我”的活动(将情节与非情节因素结成一体):“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

  情节线索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新寡——第一次帮工——遭劫、嫁进深山——再寡被赶——第二次帮工——沦为乞丐——死

  时间线索倒叙:年底一一年冬季——新年才过——第二年新正——两年后秋季——腊月——冬至——年底

  细节线索写眼:顺着眼——眼角带泪——眼睛无神采——直着眼——两眼围着大黑圈——瞪着眼——眼光分外有神——眼睛窈陷下去——眼珠间或一轮

  议论(抒情——线索“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也都还不错”——“她的做工……勤快”——“她未必知道……只值得厌恶与唾弃”——“我在蒙胧中……无限的幸福”

  (摘自《语文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9期袁金堂《线索管窥》)

  3.《祝福》教学主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多么生动、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理解词句,梳理脉络,终于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①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在春天没有丈夫的;②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③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④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大家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渴暖的春天;作者突出祥林嫂没有春天的悲剧,在其中蕴含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社会的反动本质。

  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条“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等课文内容的“珠”,也“串”起了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

  4.真正对祥林嫂施行了残酷的精神酷刑的,是夫权与神权,而神权是夫权的维护力量。尽管夫权也没有以现实的真实力量直接出现在祥林嫂的面前,她前后两个丈夫都不是夫权的实际执行者,至少没有正面出现在小说的画面上。折磨祥林嫂的是由社会舆论直接转化为现实力量的虚幻观念力量。正是这种“从一而终”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力量,无情地绞杀着祥林嫂的精神和肉体。……由此可见不是某个丈夫解放自己的妻子,也不是某个妻子反抗丈夫的夫权统治,而是整个社会思想的根本变革。

  5.《祝福》在“祥林嫂”的故事外,还设置了“我”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故事里,二者交织在一起。“我”,一个离家的精神流浪者,在回到家乡的短暂时间里,听说和看到了祥林嫂的故事,直至她的死,“我”显然脱不了干系,至少精神上不可能轻松。“我”在祥林嫂死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软弱无助不也是对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关系的置疑么?“我”的赶快离开不过是先救出自己,从此也就不可能有了生活的“懒散”与“舒适”。鲁迅不是在“文学与社会历史”单一对应关系中写作小说,而是从个人体验、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的深层结构里建立起复杂的意义关系。

【《祝福》 评课稿】相关文章:

英语写作课评课稿07-18

评课的句子03-13

评课培训心得06-09

听课评课心得03-07

听评课心得03-20

听课评课的心得02-16

关于听课评课的心得04-08

听课评课培训心得04-06

评课培训心得范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