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利他之心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4-04-30 13:47:4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利他之心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利他之心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利他之心的心得体会

  利他之心的心得体会 篇1

  有句俗语叫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么果然凡事以自己为先都是正确或者有效的吗?时代和观念在变革,随着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双赢”概念的不断认可,社会也在倡导人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地多考虑他人,这中利他精神体现在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职场也尤其如此。

  那么职场中利他精神如何发扬呢?其实利他的例子在职场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感受到,比如很多同事,在寒冷的天气时刻注意随手关门、在水房倒茶叶注意清理水槽,购买了零食还不忘与同事分享,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是建立在“心中有他人”的善念基础上的。再比如做数据统计的时候,把表格做得漂亮工整,各种数据清晰无误、团队活动中更多好的建议、积极地参加公司组织的活动、同事请假帮忙带班等等……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在发扬着这样积极的态度。而且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只要注意去发现,多多为他人考虑,就会让自己不断提升,也有利于建立和谐预约的工作氛围和同事关系。

  很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工作中,在细节的处理上让同事尽可能多地“省心省力”是一种修养。比如当接到一个表格填好后,发回给对方的时候一定在文件名上备注出自己的部门、名称以方便对方整理和收集。正所谓“与人方便,于己方便”,人是将心比心的动物,当你把自己的温暖传递给别人,他人将一样把温馨回馈给自己。

  助人为乐也是好的素养。有一个青年,在工作中经常能够敏锐地发现同事的困难,他经常真诚地愿意去帮助别人而不计较汇报,处于平凡岗位的他在职场中得到了同事的一致好评,也正因为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直的态度,在工作中也能都及时地发现问题,处理复杂的'关系,几年的时间就升职为部门经理,取得了工作成就。

  中国游客在国际社会上经常落下不好的名声,比如说话声音过大、乱扔垃圾乱拍照等行为,其实都是“他者意识”的缺乏。我也见过个别的同事在班车上抽烟、把手机视频调成很大声音还不带耳机,个别的人就算去提醒和交涉也不肯注意,这样的人不仅让人觉得没有素质,而且极端自私,我想他们在工作上也不会是认真严谨的,恐怕难成大器。

  著名的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先生说:“以利他心度人生,能增强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最终福报会回到自己身上,对自己同样有利”,他在工作中就是一直坚持着这个守则,本着服务社会、福泽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勤奋工作,最终把京瓷和第二电信打造为世界500强企业。

  可见利他之心不仅是一种高贵的品德,先进的态度,也符哲学中事务相互共生、和谐发展的规律。利他精神不仅应当成为工作准则,也应该当成人生中重要的修为与操守。

  利他之心的心得体会 篇2

  “利他精神”这个词是我从国学大师翟鸿燊的视频中听来的,他说“利他”比“利己”好处更多。最好的例子就是雷锋,雷锋一生都在“利他”,他的行为使自己做到了死而不亡,他的雕像立在中外众多大学和企业中,他的精神被人们一代代承传。

  现在,更多人更关心的'是钱是否用于公共利益,而不是为己所有。从宏观上来看,这种行为就是利他精神,也就是关心他人利益的行为方式。越是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的需求越是无止境,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暂时的利益,不惜扑杀珍奇动物,破坏生态环境,其后果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危害人类的长远利益。利他精神,则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利他精神也是企业的成功之路上的一块基石。世界著名女企业家靳羽西在被采访时说道,她的成功经验有四条:一,有没有能力去做;二,有没有兴趣去做;三,看是否对他人有利;四,是否对社会国家有利。只有自己有能力、有兴趣,同时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利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靳羽西成功的经验,其中体现了一种利他精神。作为企业中的员工也是这样的,当我们在某一岗位上工作时,我们首先要热爱我们的岗位,并且在工作中培养兴趣,要让自己的工作对其他同事有帮助,要让自己的工作对企业发展有帮助,抱着这种想法去工作的员工正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这样去做的员工才会在事业上有所成绩。

  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多一点利他精神,少一点自私想法,这样的人生会充满快乐,这样的世界就如同天堂般美好。

  利他之心的心得体会 篇3

  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运自然就会好转,宇宙中俨然存在这样的因果法则。

  如果你错过了学生时代,在步入社会以后,你读的书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读,更有助于你快速立足于社会中,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我们面临的真实社会,相较于刚进大学的阶段,四年过去,可能你所学的东西很大部分都会淘汰,在职场上打拼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灵活而具体地应对出现的每一个变化,强化自己的大脑,随时调动自己的知识和意识,这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读书。

  我承认,不读书,你也可以过得很好,但是,如果你想要继续保持,继续精进,有更高的追求,就不要放弃读书。因为通过阅读,是与世界上最伟大的灵魂对话,通过阅读,你可以了解很多你想知道的知识,通过阅读,你可以收获更多,最后,收获一个意想不到的自己。

  在职场上获得成功的人,他们有着自我设计的强烈意识。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一切的行为只为了最终的目标。

  有时候在想,不论什么工作,是不是都和“服务”有关?我们把服务想得太狭窄,服务员一词覆盖了全部,仔细想来,任何行业都有自己服务的对象,换到另一个场景,你就变成了被服务者。

  佛教用语中有一个词叫“慈悲”,慈悲的“慈”本意是给朋友和同胞带来利益和安乐,“悲”的本意是帮助朋友和同胞脱离困难,去除苦难,用现在的话来说,不就是服务于人的意思吗?

  我们如何服务于人?我们讲:利他之心。

  利他之心,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礼貌也是一种利他,坐电梯时的举手一拦,在开门时的扶一下扶手;在工作中的凡事多想一步,多交代一句,多沟通一下,都可以是利他,我们可以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把心中描绘的.愿望作为原动力,我们的文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的我们,似乎已经忘却这种愿望的可贵,我们变得只重视用头脑进行的“思考”,轻视产生这种思考的根源,以及由心产生的“想法”或“愿望”,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

  只要怀抱强烈的愿望,并让这种愿望持续,那么,即使当时被认为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最终也能变为现实。

  我们拥有自己设计,提升自己的职责,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努力地去执行,去感悟,如书写一篇文章,画一幅画,它不仅仅是把素材组合,它到最后是用心去感悟,去分享,去把你的每一次用心用你的方式表述出来,呈现出来。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即我们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由我们的内心所塑造,内心的想法都可以影响和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

  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你的职场由你的想法所塑造,你的生活由你的内心所创造,它是公平的又是不公平的,那就看,你自己的选择了,磨练心性,为他人尽力,把本职工作做好,利他之心,拥有慈悲心。

  利他之心的心得体会 篇4

  人们什么时候会感到内心充满极端的幸福?我相信这不是私人利益得到满足的时刻,而是利他主义充分发挥的时刻。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同意这种观点。如果你尽力为别人工作,你不仅会帮助别人,最终还会受益。

  身边有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同事和领导。在部门内,积极帮助修理自行车、桌椅;加班时,坚持安全送同事回家,不管距离有多远。在日常工作中,尽力帮助其他部门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在业余时间主动帮助清洁卫生区。此外,为了提高公司的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便利,大力提出服务客户的利他建议。也尽可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如为贫困山区的儿童捐赠衣服,给他们带来温暖;积极参与聋哑儿童活动,积极学习手语,与聋哑儿童交流,与他们无声的世界接触,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

  为了使得部门能够更快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部门正在开展“针对性培养”计划,该计划主要是将部门各成员的不足和弱项进行讨论和交流,讨论完毕后列出需要进行提升的.项目,然后由各个成员结合自身优势,针对性为其他成员培训“针对性培养”。在利他的同时,也方便自身工作的开展,对实际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我看来,这样的“利他”对于部门内部日常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性的意义,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增强了员工之间的默契。

  一个人在做出利他行为后受到他人的奖励与称赞,那么以后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时就会再次做出相应的利他行为;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利他行为得到他人的批评与嘲笑,那么他在以后的相似的情景中就不会再做利他行为。集团公司设立评选和奖励方法,每季度对在利他活动中涌现的事迹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评选和表彰,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了广大的员工投入到利他活动当中,有利于使利他行为蔚然成风。当然,身为安全的一份子,我们也要以利他之心开展工作。

  利他之心的心得体会 篇5

  感恩利他之事是一件非常值得我们珍惜和体会的事情。利他的行为不仅可以帮助到他人,也可以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加善良和有爱心。

  体会感恩利他之事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的生活。当我们看到他人因为我们的帮助而变得更快乐和幸福,我们也会感到非常的满足和开心。这种喜悦的感觉是非常难以用言语来描述的。

  感恩利他之事还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当我们帮助他人时,我们会沉浸在他们的世界里,感受他们的痛苦和快乐。这样的体验可以让我们更加敏锐地捕捉他人的情绪和需求,并更加善于关爱他人。

  最后,感恩利他之事也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当我们不断帮助他人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有责任心。我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坚强的意志。这样的成长可以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勇敢。

  感恩利他之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值得体会的事情。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机会,并从中汲取更多的力量和智慧。

  利他之心的心得体会 篇6

  我最受触动的,是师父在讲座中说,想解脱,究竟的利益在哪里?一定要有利他之心,其实在利益他人的过程中,也能利益到自己。听导师讲到这里,我哭了。想到自己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是带着强烈的我执,给师兄们造成很大负面的影响。现在我发心时时观照自己的每一个念头,看它是不是真的在利他。昨天,正好我们是第二班吃饭,慈妙师兄慈悲地让我们欣赏《佛陀啊,我们回家了》,我就想,我们被贪嗔痴,无明所牵绊,不知道自己在轮回中走了多少圈,在真正的善知识面前要好好的修行。考虑回去后怎样利益桑园镇的师兄们,同时自己要发心做辅导员,只要能利益桑园镇的师兄们我就去做,就算再难,也愿意去努力。自利利他,这个词语我听了很多遍了,但是以前没有触及到我的心灵,这次真的想发心一定要改变,既然这次来受持愿菩提心戒,我就一定要落实到现实生活中。以前皈依也没想那么多,师父说要把心带来皈依,就带着心皈依。

  在西园寺,没想到师父说,要带众生皈依,我就观想,十法界一切有情,带着他们一起皈依,做一个大大的皈依,愿所有的众生不再受轮回之苦,让他们也有机会接触佛法,可以解脱。站在大雄宝殿前,虽然太阳照在我们的身上有些发烫,但是就在这时,看到义工师兄迎请师父,真的感受到法的珍贵。以前修学,都是法师们赶着我去学习。但皈依法会时体会到了法的珍贵,师父就是法,自己以后对法义要从心里真正地理解、接受和运用。希望我遇到的人都能早点接触书院,不再在轮回中受苦。以前会打妄语,以后决定要如实语。刚来时,觉得床很硬,有点不习惯,身体觉得酸疼,第一天晚上睡不着。当时,我躺在床上想,能够有这样的机会来参加静修营,即使让我睡在地上,我也应该要知足,不要太顾及身体的一点点感受,心里默默地念佛,就睡了。第二天就开始习惯了。师父既然这样安排了,就是保证我们有一个饱满的精神,我一定要休息好,躺下就会睡着了。听师父开示的时候,有时候还会犯困,犯困的时候我就掐自己,下课时候发现,自己的手都被掐破了。不想让自己犯困,因为很多人想来但是不能来,要珍惜此次殊胜法缘。用斋的时候,看到盛汤的男师兄,拿着勺子的胳膊,青筋凸起,感觉他用上全身的`力气,肚子撑着汤桶,吃饭的时候就感觉很惭愧。我很不合规矩地拿出手机给他拍了张照片。我被师兄们这种无我利他的精神感动了,我和净新师兄疑惑,为什么总轮不到我们组洗碗?我们总是会在洗碗区找活干,让行堂义工轻松一下,感觉到他们非常辛苦。宿舍有打鼾的师兄问我有没有被吵到,我说我在观呼吸我没有听到你的鼾声。大家都很和谐欢喜。以前自己打坐总是会昏沉,现在遵照界文法师的指导,会很清醒和轻松。睡觉的时候观照自己,走路的时候观照自己应该怎样走,放松,觉知,把心放开,感觉在寺院的日子是最清净舒服的日子,特别开心。没想到,这么短短几天能把心改变了,觉得自己挺好的,我做的还可以。我的包容心不大,来了之后听师父开示,才醒悟,自己的心量太小了,我要放大,不断放大。

  利他之心的心得体会 篇7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在生活中,当你无私地照顾了对方,自己也会从中受益!”

  相信很多人看过这段话都会不屑一顾,如果说人都是自私的,好像更容易获得多数人的认同,此处也有一个大家熟知的小故事:有一个盲人,每天夜里上下楼都会把楼梯间的灯打开。有人不解,就问他:“你的眼睛又看不见,每天晚上把灯打开,这对你也没什么帮助呀。”盲人回答说:“楼道里黑,我把灯打开,那些上下楼道的人就会看得清楚些,那么我晚上在楼道里走就不会被人撞倒,这不就是给自己行了便利吗?”不知道你现在读完这个小故事有何感想呢?生活中,你与人行了方便,便是给自己行了方便。其实同样的道理,在经营企业的时候也同样适用,你为人人,人人便可为你创富。

  相对于“利己”,所谓“利他”,就是将对方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优先考虑对方的利益,再考虑自己的得失。“利他之心”不仅是一种人生籍达的境界,更是企业竞争力的源头。在企业经营中,只有做了有利于员工、客户的事情,才可能得到同样的有利回报,企业经营起来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利他”就像物理学中最简单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原理,当你让对方受益时,同样你也会从对方身上获益。对于企业来说“自利则生,利他则久”。如今的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真正实现“利他”,只是把“利他”当作纯粹的手段和工具,并未真正做到为消费者服务,进而也就难以有效实现利己,更难以实现社会利益的提高。亚当·斯密强调商业的本质是利已先利人,利己不损人,欲要取之,必先予之;利己也利他,利他也利己,实现互利,最终实现社会利益的共同提高。

  创业者从看到商机开始,利用机会设立一家企业,然后逐步实现自已经营企业和增加收入的目的。企业扩大规模,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商机,实现了这一步之后,企业家应该静下来仔细考虑企业的愿景与发展。据统计,中国的中小企业存续周期大部分都很短,平均寿命不足3年,究其根本原因,相信有很多答案,比如:经营不善、政策影响、资金周转困难等方面,但最根本的一点无非与企业家的格局和价值观相关。

  企业家应该具有利他服务的格局和价值观:企业家的利他,不只是为了服务客户、回报社会,也是为了企业全体员工,为了消费者。以利他的心性经营企业,能更好地服务客户、回报社会,让客户也感受到自已利他的行为,形成利他互助的合作关系,让企业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为实现企业长期经营且盈利打下基础,壮大企业的商业盈利空间,减轻经营压力;以利他的心性经营企业,需要营造全体员工以企业利益为本,团结一致为企业发展而努力的氛围,更好地让员工获得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幸福,进而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并屏弃利己的一面,处处为公司的整体发展着想,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降低内耗;以利他的心性经营企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做到想他们所想、供他们所需,形成品牌美誉度并扩大品牌知名度,以此提高企业美誉度,在商业竞争中得以长存。

  一直以来,受亚当·斯密经济哲理的影响,传统的商业逻辑从利己出发,在实现利己的过程中实现利他。在这一过程中,从资源封闭的角度看,单方创造价值,再传递价值,然后获得价值。然而,如今的苹果、Google、亚马逊、阿里巴巴等现代企业突破了传统的商业逻辑,依托信息技术和组织创新的优势,打造了平台生态圈经济的典范。它们遵循的是新商业逻辑,资源的边界已经打破,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成为新的资源观。这一新的逻辑是从利他的角度出发,从价值共创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寻找商业或者企业本身存在的价值,实现人所欲和己所欲的统一。更明确地说,就是从利他角度出发,实现价值的共创和共享。德鲁克曾说过,管理的本质是管理者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社。从这点来看,平台生态圈企业代表的新商业逻辑很好地诠释了管理的本质,带领商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商业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产品。在商业活动中,人们用产品进行交换,换来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这个过程不是赤裸裸的博穿,不是欺骗,更不是打着“利他”的旗号迫不及待地将手伸进消费者的口袋里。正如陈春花教授所言:产品的交换是一个交心的过程,表面上是企业卖产品给消费者,实则是爱、精细和可靠的转换。商业本质应该回归到人的关怀上,据弃逐猎式的商业行为,从利他的角度出发,经过利己,进而实现互利,这样的商业社会才能永续发展,造福人类。

  利他之心的心得体会 篇8

  人什么时候会感到内心充满极致幸福感?我敢肯定,那绝不是在私益获得满足的时刻,而是在利他充分发挥的时刻,相信很多人都会同意这个看法。如果尽心尽力为他人做事的话,不仅是帮了别人,到最后自己也会连带受惠。

  在我身边有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同事和领导。在部门内部,积极主动帮忙修理自行车、桌椅;在加班时,无论距离有多远,都坚持将同事安全送回家。在平时工作中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其他部门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业余时间主动帮忙打扫卫生区。除此之外,极力提出服务客户的利他建议,以提高公司的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方便。还尽可能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比如为贫困山区儿童捐衣赠物,为他们带来温暖;积极参加关心聋哑儿童活动,并在现场积极学习手语,与聋哑儿童交流,与他们无声的世界接触,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

  为了使得部门能够更快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部门正在开展“针对性培养”计划,该计划主要是将部门各成员的不足和弱项进行讨论和交流,讨论完毕后列出需要进行提升的项目,然后由各个成员结合自身优势,针对性为其他成员培训“针对性培养”。在利他的同时,也方便自身工作的开展,对实际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我看来,这样的“利他”对于部门内部日常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性的意义,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增强了员工之间的默契。

  一个人在做出利他行为后受到他人的奖励与称赞,那么以后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时就会再次做出相应的利他行为;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利他行为得到他人的批评与嘲笑,那么他在以后的相似的情景中就不会再做利他行为。集团公司设立评选和奖励方法,每季度对在利他活动中涌现的事迹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评选和表彰,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了广大的员工投入到利他活动当中,有利于使利他行为蔚然成风。当然,身为安全的一份子,我们也要以利他之心开展工作。

【利他之心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中秋之心得体会05-31

创业观念二利他观念创业故事08-28

对交通安全之心得体会06-17

武士之心简介08-08

法制报告会之心得体会02-11

常怀感恩之心手抄报07-23

关于攀比心的说说 攀比之心的说说01-16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04-27

“艺术之心”石头画比赛策划书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