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女心理师》读后感

时间:2023-02-04 19:09:0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女心理师》读后感2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女心理师》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女心理师》读后感2篇

《女心理师》读后感1

  毕淑敏的书,不敢连着读,虽然下此定论有些莽撞了,毕竟我并没有看过几本毕淑敏的书,《女心理师》也不过是我看的她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拯救乳房》),但这两本书给我的感觉都是坚强背后的沉重。和《拯救乳房》一样,看完《女心理师》,内心亦是久久不能释怀。说她的书不能连续读,更是因为当读完他的一本书后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消化。虽说是一篇长篇小说,记录的似乎都是一些生活的琐事,但里面有太多会触动我们的心扉,或是让我们无法理解,或是让我们感到震撼,不可si议的情节。这本书主要是站在一位女心理师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一些世间的百态,女心理师负责帮助遇到心理障碍的人去解决心理问题,而贯穿整篇小说的,则是这位女心理师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

  作为来访者,人物各异,问题亦是各异。有各执一词的夫妻,要解决第三者的问题;有政治家,要解决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能侃侃而谈的问题,还要解决自己在妻子和情人之间选择的问题;有即将过世的老人,要解决自己手里一百零一个洋娃娃如何处置的问题;有同性恋,要解决伴侣背叛的问题;有小孩子,要解决爸爸新情人的问题;还有遗孀,要解决是否将丈夫的背叛公诸于世的问题;等等等等,人物千差万别,问题也是千差万别。女心理师作为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表面上的沉稳和处事不惊,内心时而是多么的无助与迷茫,以为心理师的内心明亮无比,其实呢,我同意毕老师对心理师的比喻:她把心理师比作是垃圾桶,无论是多么肮脏,丑恶的东西,你都必须毫无保留的吞咽下去,谁让你是心理师呢?不同的来访者遇到不同的问题,很多时候其根本不在于问题本身,比如要解决第三者问题的妻子,她问题的根本在于她的母亲;不能在大庭广众下侃侃而谈的`政治家,他的问题在于他幼年时的经历;手里有一百零一个洋娃娃的老人,她的问题则在于她对曾经被她迫害的一百零一个无辜的人的愧疚。而问题的真正解决,大部分时间靠的并不是心理师的帮助,心理师不是负责决策的,而是负责引导你梳理清楚你的问题,而真正决定的,而是你自己。正如毕老师提到的:心理师并不是领导着你,他只是跟随着你,忽然想到《解忧杂货铺》里老爷爷的一句话:很多时候,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定自己的决策是对的。虽然两者并不是同样的意思,但都是说明了,心理障碍的解决,更多的靠的还是自己。关于女心理师的心理障碍,才是全篇的主要问题。喜欢这本书最后一小节的标题语:你曾经让我身处地狱,我却从那里出发,走向了天堂。曾经的残酷与黑暗让女心理师选择逃避:生活有一个怪异之处——你假装久了,就变成真的了;她期冀在遗忘中救赎,于是编造了自己的历史。而逃避的结果,问题没有被解决,她从内心深处厌恶曾经的自己,努力的去脱离曾经的自己,却依然走不出曾经的自己。她不去爱惜自己的身体,这也来自于她内心深处对自己这个身体的唾弃。唤醒了记忆,直面曾经的自己,不再去厌恶,而是去感谢曾经的残酷,苦难造就了今天的她。关于她的故事,更多的是自己的理解,当然,既不全面又并非完全正确,尽管已经读完了整本小说,依然有许多的情节与选择让我惊讶,无法理解。一个有关心理的故事,一个需要我们更多时间才能慢慢理解的故事,亦或是一个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故事。

《女心理师》读后感2

  毕淑敏的最新小说《女心理师》,花了两天时间啃完了,读了以后的第一感觉是,相当不爽,哽得厉害,所以在博里把这根刺吐一下。

  作为小说,毕淑敏在作品中采用的是双线并走,一条写主角遇到的案例,另一条写主角自己的身世,这种写法很有意思,读起来也觉得很有悬念,很吸引人,可见作者的写作技巧还是不错的。

  不过,在这里,更想说一下的是里面涉及到的案例。

  不管是女主角咨询的案例,还是女主角自己的故事,作者更多的是把笔墨放在了案例的内容上,在书的一开始,就用了一堆案例来吸引读者眼球,有老婆咨询后就回去自杀,来兴师问罪的老公;有预谋杀掉要成为自己新妈妈的可爱小男孩;有女朋友跟男人跑了的女同性恋;如果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心理咨询的人,看到这里,肯定是在震惊后急欲阅读后面的内容。

  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案例的治疗和咨询,作者却几乎没有涉及,没有提到应用的是何种手法,如何开展咨询,就算提到,也都是匆匆一笔带过。这样,在起承转合的时候,转和合的部分就显得有些僵硬,过渡和变化太快,人物的说话方式及思考模式也有些雷同,觉得案例的.真实可靠度有了折扣。这样感觉就好比八卦新闻,出车祸了,大家一起堆过来,看一下热闹,就完了,至于后来事件如何处理,伤者如何治疗,似乎无人关心。

  此外,关于主角自己的问题,是让我觉得尤其不爽的。首先,主角自己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这种情况下就开了咨询诊所,其实是不妥的。不过这也正是反应了目前中国的心理咨询现状:没有良好的行业规范。再次,主角去督导的时候,为了解决主角的童年阴影,督导师采取了违背法律道德的方式,也违背了心理咨询的原则,关于这点,在书的最后也由女主角自己口中说了出来,先暂切不提,我要说的是,我对这种方法的有效度十分怀疑。女主角的问题是童年受到了性方面的创伤,难道在进入潜意识的时候,把当时的情形完全复制一次,就可以解决了?这只是把伤口再次切开吧?并没有对伤口进行处理和包扎啊。至少给来个黑箱技术之类的吧?创伤处理是个颇有难度的工作,没有良好的经验及技术,是无法胜任的。

  再说说的就是书中的这位督导师。在知道咨询(我们估切还是叫咨询)会用到违背原则的方法的时候,仍然会去使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个设定是十分败笔的,何况这位还是“权威”,会犯这种最基本的错误?何况这是一个错误的例子,很可能给读者带来的是错误的导向,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加糟糕的了。

  所以说句难听点儿的,毕竟是半路出家啊。之前看过岳晓东的中篇小说,同样也是写一个案例的咨询,叫《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同样也是写一个女孩子的创伤,不但写了女孩心底隐藏的故事,更写了咨询的过程及咨询结束的处理,把一个良好的咨询过程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两相比较,可以感觉得出作者功底的差异。

  最后想说的是,整本书里都充斥着压抑、痛苦和扭曲的情绪,让你读着很难受,而且感觉这种压抑感是刻意营造出来的。难道提到“心理”这词,大家的直觉反应都是负面的情绪吗?这样和心理学及心理咨询本身的意图是完全矛盾的。学心理学和做心理咨询不是为了让人更难受,是为了让人更积极更快乐,这才是“心理”的真谛啊!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小说更多的是向人们展示了咨询中的各色人等及咨询中会遇到的问题,满足了大众的窥探心理,也许它是一部畅销的心理小说,但它并不是一部良好的心理咨询小说。

【《女心理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女心理师》读后感05-07

《女心理师》的读后感11-03

《女心理师》读后感07-15

女大学生的心理小探秘01-05

《心理师》的经典台词04-16

关注女大学生恋爱心理06-17

你真正的心理性别是男是女?06-17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阅读答案02-16

测测你的心理性别是男是女02-21

关注女大学生恋爱心理(二)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