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

时间:2022-12-31 19:30:5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荐】朝花夕拾读书心得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朝花夕拾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荐】朝花夕拾读书心得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1

  我喜欢的中国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鲁迅先生了。这本书当年出版时拟订的名字是《旧事重提》,想来是鲁迅先生嫌题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书中,当然也有鲁迅先生一贯的讽刺辛辣,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

  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这故事,当时,中国在邻邦日本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没有来由地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 让我想起在郁达夫先生的《沉沦》中,那个在心中默默呼唤着“祖国啊,你怎么不快点强大起来,你的儿女在这里受苦那!”的留日少年。这种国人,希望祖国强大而不去努力,只是无助地祈祷,让人不仅怜悯他。但是那些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作者在此则中更着力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事实上,鲁迅先生留日学医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其次,《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本培养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图》,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阴影,使其觉得“白发的祖母,是和我不两立的人”!呜呼,封建礼教毒害少年,何其之深!

  《二十四孝图》,和《风筝》(《呐喊》鲁迅)所想表达的实际大同小异,这可以说是旧中国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弱点所在吗!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子,但丝毫不改其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犹触目惊心,一面庆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一面又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

  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怎能不为了中国而去努力呢?从《朝花夕拾》中,我掠见自己的影子,那么单薄,那么坚定的影子!

  鲁迅先生,中国正在崛起!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2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我家属于郊区,附近有一大片的田野,小时侯,总去那里享受着和煦的阳光,秋日里的习习微风,把那里的油菜花摘得一朵都不剩,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我和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努力得读书,因此,也不能在沉醉在儿时的天真散漫中了,少了几分亲切,少了几分自由,也少了几分对大自然的热爱。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那些琐碎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以下那个不同的年代的童年之梦,体验一下那时鲁迅的美好童年,让我们中学的生活得到莫多感悟!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3

  《朝花夕拾》,顾名思义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摘去,本书记录了鲁迅回顾少时的故事,并借这些故事间接讽刺当代社会的黑暗,《朝花夕拾》,原来叫《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写的却全是幼年青年时期的事。

  说实话,初读全书,我有种莫名的感觉,因为读了后我都不知道他讲了什么,除了有两篇我能读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因为这是我学过的课文。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中,鲁迅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肥皂树、紫红的桑椹、有鸣蝉在树叶里蝉鸣,还有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去了",充分描绘出百草园里充满了无限的乐趣。但当鲁迅要上学时,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往日的快乐一去不复返,取而代的是学习的枯燥,而鲁迅却竭力寻找快乐,"折腊梅树、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童心童趣。

  《藤野先生》一文彰显出入鲁迅崇高的爱国情怀。鲁迅为了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笑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选择了去仙台学医,他想中国人首先得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国家才能富强,由此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他怀着远大抱负,一星就过,但这个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有一次放电影,他看见一个中国人就要被枪毙了,一群中国人却在旁边若无其事的看热闹。鲁迅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动,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为了拯救中国人,鲁迅毅然选择了弃医从文,虽然他知道,文学这条路有多么艰难。

  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但其实,他把愤怒藏的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4

  初次见到“朝花夕拾”这四个字,还以为是篇优美的散文,如今细细品位起来,倒还真真是有了那番韵味——昨日的花,等老了再拾起来重新欣赏。虽只是薄薄的几十页,看起来却废了我好半天功夫,只觉得有鲁迅特有的韵味在里面——沉重而又不失风趣。

  这本书,是鲁迅在风烛残年时写下的。老了,累了,遇见的挫折多了,再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想必定是分外珍惜!就像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才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再去摘采,便又使得失去了方才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了。

  老子说“柔软的舌头往往是最伤人的武器”,我想,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当真是再好不过了。虽然文章表面看起来温婉又不失风趣,但其实,鲁迅把愤怒藏在了更深的地方。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在文章里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描写手法,不得不说,鲁迅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写作上,都是一个细心的人。特别是在写作上,也许仅仅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话语,却能使得整篇文章更加韵味深长,这也可以说得上是鲁迅的一个特长了。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5

  朝花夕拾真实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文字优美细腻,令人无限暇尔。

  鲁迅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鲁迅家境不错,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下雪时的乐趣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很少能有那种鹅毛大雪了。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上学依旧是一件无比苦恼的事。

  读朝花夕拾时,我感叹现在生活的美好之余,也向往那抓麻雀,找何首乌的乐趣来了!可现在的我们,就像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渴望在天空中飞翔!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6

  我读的书的名字是《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我不觉得这像一个名著,而是像一个朋友与你闲聊。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的道路和经历,回忆了那些难忘的人和事,表达了他对过去亲人、朋友和老师的怀念,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明初的生活习俗。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来》,是对过去岁月的回忆,真挚的感情,无奈的悲伤,所有这些都能感受的到。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藤野先生。鲁迅初到东京时,清国留学生在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让人鄙夷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

  这让鲁迅非常反感,于是他去了仙台,在那里他遇到了藤野先生。虽然藤野先生穿着很随便,但他在科学上严谨而求实,在学生的作业上一丝不苟。他用红墨水圈出鲁迅的作业。他是平等公正的,没有民族偏见,具有高尚的人格。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这不时流露出来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天真情怀,眼里出现了一幅迷人的自然画卷。

  在三味书店后面还有一个花园。虽然它很小,但你可以爬到花坛上折腊梅,在地上或桂树上发现蝉蜕。最好的是捉苍蝇喂蚂蚁。描述了童年在家里的花园里无限的乐趣。

  《阿长与山海经》据说是童年和长妈妈相处的场景,比如她睡相不好,“满肚子是麻烦的礼仪”,告诉我“长发的故事”,谋杀了我的“隐鼠”,给我买了《山海经》等等。

  它描绘了一个可敬可爱的封建妇女的形象,她具有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她不仅简单,而且善良和关心。作者从恨她变成了爱她。

  所有的感情都是那么的天真,令人难忘,尤其是作者以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让阅读的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他希望自由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不想一直被父母奴役控制。不过,这正是儿童特有的。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7

  儿时趣事就像一阵风飘过,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小引

  鲁迅先生的童年既是欢乐的,又是悲哀的。我猜,鲁迅先生在写《朝花夕拾》的时候,干过有趣的事一定s是在那儿哈哈大笑。毕竟,童年是快乐的,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最珍贵的。《朝花夕拾》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等到必要的时候,就竞相开放,鲁迅先生回忆着儿时的点点滴滴,让人想马上去到鲁迅小的时候,看看是否与鲁迅书中所写的一样。

  在读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时,我想去挖一挖土地上有没有那个长得像人形状的何首乌根,因为鲁迅先生说有人说吃了它就可以成仙,但鲁迅先生却从未见过那个人形的何首乌根。去百草园,是我很向往的,因为那被鲁迅先生写的无与伦比,他在那儿抓鸡鸭,还可以与小草、小花做伴,这是我所做不到的。记得有一次,我去百草园,想一探究竟的时候,发现百草园一点儿也不像鲁迅所说的百草园了,也没有一片生机勃勃的草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发黄变枯了的旧草了,那里也没有一丛丛的、五彩缤纷的花儿,更别说那一只只漂亮动人的蝴蝶了。

  童年是容易失去的,同时也是最珍贵的。它不是用钱财能买到的,它是用自己的'一生来换的。童年也是美好的,它有着别人找不到的记忆。我的童年时间不多了,所以我将更加宝贵的守护着它,我的童年很完美,就像一篇作文,只是,我还没打好一个完整的句号,因为,我不想让它悄无声息地溜走。

  我的童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趣事,但现在,它就像一阵风飘过,就像一场马上做完的美梦一样。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8

  我手捧着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字里行间透露出少年轻狂时的童真,神恩似乎飘向了哪些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这本会灸人口的巨作,正同他的名字一样,是鲁迅先生在中年写下的回忆录。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晨曦会显得更加娇艳,到了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添平了一种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动物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能精彩。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速度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生活的最好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十分无趣。

  从书卷里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纯真的目光探照了我的心,引起了我都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经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得有血有肉。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的确很厉害,他的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炙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动物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中年的鲁迅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9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从原名中可以看出这本书是以回忆性的一篇散文,作者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

  《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远房祖叔对《山海经》的生物介绍,那人面的兽,九个头的蛇,三只脚的鸟,长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做眼的怪物......对幼时的”我“该有多大的诱惑啊!就在”我“想一睹为快时,祖叔却不知道这本书放在哪里了,因为祖叔很”疏懒“,”我“又不好意思逼着他找出来;向别人询问,别人又”不肯回答我“;想自己用压岁钱去买,书店离家又很远,即使去了,书店又关着门。长妈妈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虽对她说了,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所以”我“认为”说了也无益“。可就在”我“几经绝望的时候,长妈妈却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一部分的蓄势是非常充足的,这就使得长妈妈买来的这本《山海经》的到来不同寻常。”我“不仅”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了起来“,而且要满怀感激的说:”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感叹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山海经》一事在”我“与长妈妈的交往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彻底颠覆了”我“原先对长妈妈一切不好的印象,”我“终于由”厌“长妈妈、”烦“长妈妈到”敬“长妈妈。发生这种变的根本就是《山海经》。

  通过《阿长与

  《朝花夕拾》回忆了鲁迅的童年,虽然童年中还是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依旧可以不时从字里行间中发现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10

  一开始,看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像是在听故事一样。文中的鲁迅可是把他仇猫的原因一五一十的说了一遍。虽然我平时不太喜欢猫和老鼠,但看了这篇文章,突然觉得其实有只"隐鼠"也不错啊!

  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这两篇在中学时代曾经读过。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这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三味书屋后面还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抓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回想我们儿时假期,抓蛐蛐、下河游泳、抓鱼等,体味如今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我正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他常常会忘记戴领结,冬天也只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在我看来,藤野先生对工作的极其认真,是绝对不会被读者所忽略的。藤野先生把鲁迅的讲义都用红笔修改过了,就连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通过藤野先生的穿着和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负责做比较,写出了藤野先生高贵的品质,也体现了鲁迅对他的景仰。藤野先生对中国的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是让我觉得很景仰的。再把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生的蔑视拿来对比,就更加体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他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

  童年,在随着你我的长大渐行渐远,或许它会消失在人生的尽头,但它却留在了那一片片琐碎的记忆,闪耀在星空中,虽然只是点点微光却足以照亮你我前行的路……在如今的时代中,不如读一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吧!品一品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童年吧!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11

  近期读了鲁迅《朝花夕拾》,品读了他的童年生活,使我极其向往。

  说起他的童年,就不得不提起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了。

  那时他的年龄应是与上学前班的年纪相仿的,与昆虫鸟雀为伴,与木藤花草为友。渴了,饿了便摘下几颗覆盆子,酸甜可口;累了,便靠着泥墙,望着天空,享受生活。而与现在我的童年相比,便是多了几分自由与乐趣的。也许是我上了学,感觉太枯燥了罢,也许是时代的步伐太快,把它们都丢弃了罢,总之,现在是再也寻不到的。

  人们说起鲁讯那时的社会,便是封建、黑暗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最大的心愿便是在一座荒园中玩耍、打闹吧!

  再说三味书屋,便是现代的学校了,没有了百草园中的自由与乐趣,只有严厉的老师与枯燥的学习。

  鲁讯的童年除了是无奈与快乐,更多的还有一些悲凉……

  例如《父亲的病》,鲁讯请了人们口中的“神医”来为父亲治病,年幼的鲁讯还是未能保住父亲的生命,而且还被榨取了不少钱财,从此家道中落,也正是从此发现了社会的黑暗。这位年仅16岁的小男孩便失去了父亲,这也使他极其痛恨黑暗,一直与邪恶势力做斗争,掀开那些光鲜亮丽的外表,让人们梦中惊醒!

  鲁讯从快乐到悲凉再到坚强,不禁令人同情,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正是这些练就了他那一种不屈服、不气馁的精神。他更是以笔为武器,写下了一篇篇留芳干古、耐人寻味、激励精神的醉人文章!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12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

  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

  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13

  《朝花夕拾》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笔下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这本书虽然只有十篇,却耐人寻味。整本书回忆了鲁迅幼儿、少年、青年以及后来的事,其中不仅写出对少年时期的怀念,更写出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讽刺。像《狗·猫·鼠》《五猖会》《无常》《范爱农》等作品也是耳熟能详,却各有感悟。

  这本书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少年到青年的生活,描绘了清末明初是的影像,《狗·猫·鼠》通过写猫的行为,揭示了“正人君子”的真面目。《阿长与山海经》写了鲁迅儿时与长妈妈生活在一起的经历。《二十四孝图》打击了社会的虚伪,《五猖会》则批评了对儿童天性的摧残,《无常》借用一个鬼的形象讽刺了“正人君子”等等。

  这本书是鲁迅在受到压迫又历经战争而写下的散文,它只留下一段记忆。读它感受到鲁迅的开心与困惑,让我们走近这位作家,字里行间有着记忆的碎片,让我们看到他特有的精神,看到了“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鲁迅以上战场打击敌人不如把人们的爱国情感唤醒的心态弃医从文,字里行间透露出执着、希望和期盼,这样的文章感染了我。

  《朝花夕拾》虽然不是那么深奥,却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出了中国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种种陋习,也反映出鲁迅爱国,想要改变国家此时状态的愿望,看出了中国近八十年来的变化,不管过了多少年,鲁迅的精神始终不变,这就是他的文章魅力所在。

  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不要虚度光阴,让时间白白流失。就算现在是和平年代,爱国的精神也不能丢!心中也要时刻想着如何让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14

  《朝花夕拾》称得上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之一,他的文章既不遮遮掩掩、虚拟做作又不满是追求好词佳句的华而不实,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比如范爱农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又比如“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这就是鲁迅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的特别手法。他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但却又能徒增些幽默感.

  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全文充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书中有批判,也有嘲笑,可以视为鲁迅的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不仅使其中的韵味更加丰厚,而且显示了鲁迅现实关怀的一面。

  但它又与一般的自传或回忆录的写法不同,它不是个人生活的编年史,而只是从生活回忆中选取一些有意义的片断,写出一组既各自独立又具有连续性的系列散文。鲁迅的生活阅历相当丰富,即使在本书中所反映的青少年时代,可写之事也很多,但他只从中选取了十个题目,这与他一贯主张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严谨的写作态度息息相关。这十篇散文,每篇都有很深的思想意义和很高的艺术水平,在众多散文中,可以称得上是上乘之作了。

  这本散文中,我觉得最好的一篇是《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篇散文里,鲁迅曾怀着真挚的感情为长妈妈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魂灵!”这种刻骨铭心的人间挚爱,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还有那《二十四孝图》中的“卧冰求鲤”、“老莱娱亲”,还被鲁迅斥责了一顿呢!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缓的笔调记述了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挚诚怀念,寄予了对现实的思考,十分耐人寻味。

  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15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优美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追忆往昔时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我们所了解到的鲁迅先生似乎是倔强而又刚直,为天下所担心的伟大作家,但他的童年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纯真时光。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童年在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有可供回忆的片段和永远不会忘却的情怀。看看《朝花夕拾》吧,去领略一下一代名家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与酸苦吧。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朝花夕拾》的读书心得12-04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01-27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03-22

朝花夕拾的读书心得09-19

朝花夕拾学生读书心得04-20

朝花夕拾最新读书心得02-13

关于朝花夕拾读书心得10-30

《朝花夕拾》学生读书心得05-17

中学朝花夕拾读书心得11-23

鲁迅朝花夕拾读书心得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