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龙的由来手抄报内容

时间:2024-02-04 17:50:18 玉华 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龙的由来手抄报内容

  龙,这个神秘而充满魅力的生物,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龙的起源却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追溯到远古时代,探寻龙的起源之谜。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龙的由来手抄报内容,欢迎阅读与收藏。

  【1】龙的由来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多它]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考古专家认为,早期的龙就是一处头上带角的蛇,是一种纯粹的爬行动物;而有些人则认为,龙最初形成地,龙头很像猪,龙身则与蛇身相同;还有人指出,龙是由鳄鱼蜕变而成的;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对龙有独到的见解,闻先生认为:龙是由蛇与其它多种动物综合形成的,它以蛇身为基础,融入了马的鬃毛,牛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众多的专家学者对龙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从许多出土的带有有关龙的图形的文物中分析,龙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久远的历史。这其中河南濮阳出土的蚌龙,距现在已有六千年的历史,它一方面体现着仰韶文化的脉胳,另一方面又证明了龙的最初形成。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中国人经常自称“龙的传人”。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佛教中的龙是天人中八个部落中的一支,即天龙八部八部众第二的龙部。佛教中天龙八部是佛教的护法神,尤其龙部众生均以誓卫佛法金刚为己任,保证佛法在三界中不被祸乱。当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时也有龙部众生被派遣下来保护修佛的人,是为护法。

  “龙”虽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译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分别甚大。西方的“dragon”一般带有邪恶的意味,与东方的瑞兽完全不一样。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

  【2】龙的介绍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为鳞虫之长。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将龙视为文明象征、精神图腾。相传龙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等,与凤凰、麒麟等并列为祥瑞,古代主要寓意皇权;神话故事有画龙点睛、哪吒闹海、日月潭等。《氏族典》中提到:“祖龙,老龙也。”而“老龙”即应龙,所以应龙是“龙之始祖”。又因为应龙背上长有双翼,而有辅翼者,才可以算得上是“真龙”。

  《尔雅翼》记载“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论衡》记载“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身”;《广雅》记载,龙有蛟龙、应龙、虬龙、螭龙四种。

  【3】龙的历史渊源

  龙,诞生于想象之中。自古以来,龙在我们的传统中一直是祥瑞的象征,其实龙并非传说中的奇异动物,而是实实在在每日从人们头上掠过的星象。通过对“龙”等星象的观测,中华先人完成了时空定位,踏上数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征程。古人为观测天象,把天球赤道和黄道一带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组,每七宿为一组。其中,“东方苍龙”包含的七宿,连起来的形状像一条龙。苍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

  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前面虽说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后却言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汉代纬书中讲,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黄龙。按照五行始终说,最先出现的是木,而非火、土。同理,青帝也应该是远古第一帝,青龙也是中华民族第一龙。伏羲氏自然也就是当之无愧的龙图腾的创始者,开创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在敦煌遗书中,有题为《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的问答体残卷四件,伏羲、女娲之所以能在洪灾中存活,是由于他们“衣(依?)龙上天”(穿龙衣或攀龙身上天)的缘故。伏羲女娲为洪水后各民族的新一代共同始祖。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

  《荀子·赋》:“天下幽险,恐失世英。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凰。”

  东汉王充《论衡》曰:“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班固《汉书》:“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尔雅》提到了凤凰的形象,关于龙的形象却未提及。宋人罗愿为尔雅所作的补充《尔雅翼》中,却有“释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同为宋人的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概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

  宋代画家董羽则认为龙“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

  明代,《本草纲目·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清代袁枚则在《子不语》中写到“雷雨晦冥,龙来哀号,声若牛吼。”

  近代,闻一多《伏羲考》《龙凤》《端午考》中指出,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传说。

  【4】考古学证据

  考古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龙起源的重要线索。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具距今约6000年的龙形骨架。这具骨架长约1.95米,头部有一对鹿角,身体长条形,脊椎骨弯曲,与蛇非常相似。这一发现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龙形象之一。

  此外,在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中,也发现了距今约6500~5000年的玉龙。该玉龙用黑绿色玉制成,琢磨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这件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有着“中华第一龙”的美称。从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较长,鼻并上翘起棱,端面截的鼻孔,似有猪首特征,是研究中国龙起源的重要资料。

  这些考古发现表明,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而且与古代文化密切相关。

  【5】人类学视角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龙的起源与人类的宗教信仰、文化传承等方面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龙是权力、地位和吉祥的象征。皇帝自称“真龙天子”,而官员则以“龙袍”为尊贵的象征。此外,龙还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被视为丰收和雨水的象征。这些信仰和习俗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6】龙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的形态和意义也在不断演变。在商周时期,龙的形象更加具体化,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例如,《周易》中将龙描述为阳刚、威猛的象征,而在《诗经》中则将龙视为神灵和祥瑞的代表。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龙的形态和意义更加多样化。在这个时期,龙的种类繁多,包括青龙、白龙、赤龙等(九龙壁上有九龙,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龙的颜色分别为红、黄、绿、白、青、紫、蓝、橙与赭色)。同时,龙的地位也更加神圣化,被视为天上的神灵和地下的守护者。

  【7】龙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首先,龙被视为权力、地位和尊贵的象征。皇帝的服饰和宫殿中常常出现龙的图案,以彰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其次,龙还与吉祥、幸福紧密相连。人们相信龙可以带来丰收和雨水,为人们带来繁荣和幸福。此外,龙还象征着团结和力量,被视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精神象征。

  【8】龙的寓意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

  龙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魔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复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等。

  天安门前石华表的云龙、山东曲阜孔子庙的盘云龙石柱、故宫龙床等都是历史上皇权的标记。

  【9】龙的文化特色

  1、雕刻画像

  拓片图

  辽宁朝阳北塔藏石函四壁石刻:《那吒追杀龙王和修吉图》(916~1125年),为中国所见最早关于哪吒杀龙的文物,这件地宫古物呈现着那吒屠龙的场景及记载,展现出那吒护卫佛法的勇猛军神形象。函盖侧面刻有六飞天,内部也刻飞天,函体四面刻饰着一组“那吒指挥夜叉部众追杀兴风作浪的龙王”图案,盖上雕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那吒右旁的边角上书刻有“大圣郍吒太子”字迹(郍吒即那吒)。郍吒(那吒)太子舍利石函,为辽宁朝阳北塔辽代文物,曾由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展出,内容为那吒率众夜叉追杀和修吉龙王的护法故事,其头侧均有题名。

  玉雕

  碧玉龙,通高260毫米。其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它的躯体卷曲如钩,全身光洁明亮,雕琢精美。

  2、民俗活动

  舞龙

  “舞龙”的习俗,相传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据史书记载,舞龙在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的节目之一。早在汉代(前205年-219年),杂记记载: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当时,“舞龙”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主要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龙的类型有:彩龙、火龙、水龙、板凳龙、草龙等五种,其中火龙最有特色。耍火龙时要用烟火冲烧,民间谓之“烧花儿”,烧掉秽气。其花儿通常有纸花、竹筒花、牛欠花、生铁水花等。

  3、故事传说

  龙帝与天帝

  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铜矿,把开采出来的铜铸成一只很大的铜鼎,放在荆山脚下。铜鼎铸成时,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升天。黄帝就骑到龙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还有妻儿也都纷纷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这时,龙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挤不上,一个个都抓着龙的胡须。龙髯受不了重量而断了,黄帝带着的弓也被拉落下来,臣僚们只得抱着龙髯和弓号哭。黄帝升了天后便成为了天帝。

  黄龙即是龙帝,五行属土,位居中央,是龙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观中天庭的主宰。在汉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黄龙者,四方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王者不滤池而渔,德达深渊,则应和气而游于池沼。”说明了黄龙的形象。

  龙抬头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龙,象征着威严,也象征着吉祥。关于龙的传说,也常寄托着老百姓的希望。在各地都有兴建的龙王庙,就是老百姓对风调雨顺的向往。二月二,龙抬头,也是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二月二,又被称为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10】关于龙的俗语

  1、 是龙就上天,是蛇就钻地。

  2、 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3、 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4、 吃饭象条龙,做活象条虫。

  5、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6、 龙不离海,虎不离山。

  7、 不下大海,难捉蛟龙。

  8、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往

  9、 二龙相斗,鱼鳖虾蟹受伤。

  10、独龙难斗两头蛇。

  【11】关于龙的诗句

  1、龙行踏绛气,天半语相闻。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阎朝隐《奉和登骊山应制》

  2、窗灯林霭里,闻磬水声中。更与龙华会,炉烟满夕风。——陆海《题龙门寺》

  3、掩涕辞丹凤,衔悲向白龙。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东方虬《相和歌辞·王昭君三首》

  4、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韩翃《送僧归日本》

  5、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雨苍龙。——苏轼《塔前古桧》

  6、当年双桧是双童,相对无言老更荒。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雨苍龙。——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7、掩泪辞丹凤,衔悲向白龙。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东方虬《昭君怨三首》

  8、锦车天外去,毳幕云中开。魏阙苍龙远,萧关赤雁哀。——令狐楚《相和歌辞·王昭君》

  9、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10、器琢仙珪美有馀,席珍国宝比难如。衔花乳燕看调瑟,衣锦佳人侍读书。荀氏门风龙变化,谢家庭树玉扶疏。即期寰海隆平日,归佐吾皇侍玉除。——贯休《少监三首》

  11、蛟龙潜匿隐苍波,且与虾蟆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完颜亮《咏龙诗》

  【12】龙的成语故事

  1、叶公好龙

  春秋的时候,楚国叶县有一个名叫沈储梁的县令,大家都叫他叶公。叶公非常喜欢有关龙的东西,不管是装饰品、梁柱、门窗、碗盘、衣服,上面都有龙的图案,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龙,大家走进叶公的家还以为走进了龙宫,到处都可以看到龙的图案!我最喜欢的就是龙!叶公得意地对大家说。有一天,叶公喜欢龙的事被天上真的龙知道了,真龙说:难得有人这么喜欢龙,我得去他家里拜访拜访呀!真龙就从天上飞来叶公的家,把头伸进窗户中大喊说:叶公在家吗?

  叶公一看到真正的龙,吓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龙觉得很奇怪,说:你怎么说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欢的龙呀!叶公害怕的直发抖,说:我喜欢的是像龙的假龙,不是真的龙呀,救命呀。叶公话没说完,就连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龙一脸懊恼地说:哼,叶公说喜欢龙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龙嘛!害我还飞来拜访他!

  后来,大家就用“叶公好龙”来形容一个人对外假装自己很好,其实私底下什么都不会!

  2、屠龙之技

  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

  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屠龙之技”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3、龙去鼎湖

  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

  4、直捣黄龙

  岳飞向周同学习武艺,周同死后,每月都要为周同扫墓。他的父亲勉励他说:“如有机会为国效力,也应该这样!”

  宣和四年,岳飞应招入伍,由于骁勇善战,从一个普通士卒渐渐跃升为领袖。岳飞对待部下很宽厚:士卒生病了,他亲自给熬药,战死了负责养活家小,把朝廷给自己的犒赏一律分给士卒。每有军事行动前,都要召集将校商量,商定好了才行动,所以部队突然遇到敌人,也不惊慌。但他的军纪却很严:一次一个士卒拿了老百姓的一条麻绳绑马鞍子,马上被军法处死了。有时部队在路上过夜,老百姓开门要收留他们,没有人敢进去。老百姓把他们称作“岳家军”。

  岳家军奋战10余年,收复了大片失地。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金人士气尽丧,宋人锐气高涨,被金国占领的人民也纷纷起来响应,收复中原指日可待。岳飞高兴地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当时是金国腹地)

  “直捣黄龙”指将战斗进行到底。

  5、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画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画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6、人中之龙

  晋代有个名人叫宋纤,字令艾,敦煌人。他有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节操,为人稳重冷静,不喜欢与世俗的人结交,就隐居在酒泉郡的南山之中,成天埋头研读经书并传授学业,有学生三千余人。官府多次征召他,他都不愿出来做官。很多人仰慕他,但却见不到他。太守杨宣曾叫人画了一幅宋纤的像,悬挂在楼阁上,进进出出都要看看,还作了一首诗道:“您用山间哪块石头作枕?用哪道清泉漱口?隐居南山不见身影,淡泊名利一无所求。”

  酒泉太守马岌是一位品格高尚的官员,他实在想见宋纤,于是摆起威严的仪仗,前呼后拥,鸣起鼓号,极其隆重地去拜访他。但宋纤躲在家中,就是不出来见他。马岌叹息道:“先生大名鼎鼎,德高望重,让人景仰。可他就是不让人见到自己。人说天上的龙藏在云中,难得一见。从今以后,我知道先生确实称得上人中之龙呀!”然后,马岌写了一首赞颂宋纤的诗,让人铭刻在山间石壁上:青青的悬崖高百丈,幽幽的树林密又深。隐居山中的高士啊,是国家的宝贝。近在咫尺却见不到您,令我久久心潮难平。

  7、龙阳泣鱼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

  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

  8、画龙刻鹄

  起初,马援兄之子马严、马敦都喜欢讥议时事,而与侠客们轻相交往。

  马援以前在郊止,写信回家训诫道:“我想你们听到人家过失,要像听父母之名一样,耳可以听到,口不可说啊。喜欢议论人的长短,乱讥刺时政,这是我最厌恶的,我是宁肯死也不愿听到子孙们有这种行为的。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此事,我之所以要再次讲到此事要像男女婚嫁时施衿结离一样,申明父母的训诫,要使你们牢记不忘。龙伯高敦厚周到谨慎,口无异言,谦约节俭,清廉公正有威望,我很爱他敬重他,愿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豪侠好讲义气,忧人之忧,乐人之乐,好人坏人都合得来,父亲死了,几个郡的人都来吊唁,我爱他敬重他,但不愿你们向他学习。

  学习龙伯高不到家,还是一个谨慎勤勉的人,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哩。学习杜季良不到家,就堕落成为天下的轻薄儿,所谓画虎不成反像犬了。到现在为止杜季良还不可知,郡里的将领们一下车就切齿恨他,州郡都说他,我常为他寒心,所以我不愿子孙们学他。”

  9、蛟龙得水

  北魏有个人叫杨大眼,从小就显示出超乎常人的勇力和敏捷,跳跑如飞。但早年没有人扶助他,日子过得很清寒,太和年间他才做了一个小官。

  不久,朝廷将南下讨伐,急需将才。尚书李冲受命挑选带兵出征的各级将领。杨大眼知道后,就主动去向李冲请求应征。李冲认为他职位低而不同意。杨大眼说:“尚书不知道我的本事,现在请让我表演一下技艺。”说完,他从身上抽出一条三丈多长的绳子,把它系在自己的头发上,然后飞也似的向前跑去,速度快得惊人。只见那条长绳子,在他脑后,形成箭一般的直线,奔跑的马也追赶不上。参观的人都惊叹不止。李冲说:“近千年来民间还从未发现有这样的人才。”当即任命他为南征的主将。

  杨大眼受封后,非常得意地对他往日的同僚说:“现在的我,正像人们说的蛟龙得了水,可以兴云作雾,放手大干一场,以后再也不会与你们为伍了。”杨大眼率军南下征讨了许多地方,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每一次都显出他的确是具有勇冠全军的杰出才能。

  10、降龙伏虎

  南北朝时,佛教很盛行。

  前秦建元12年,西域涉公和尚来到长安,他能使用咒语咒下龙。每有大旱,皇帝常请他咒龙,一会就看见龙下在钵中,天就会下雨。皇帝和大臣前去钵中观看,都觉得很神奇。

  北魏时,僧稠和尚有一次在王屋山中修行,看见两只老虎相搏,吼声震动山岩,僧稠就用锡杖将它们分开,两只老虎被驱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