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摩托日记》传记电影

时间:2022-08-10 07:34:25 人物传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摩托日记》传记电影

  《摩托日记》是由沃尔特·塞勒斯执导,盖尔·加西亚·贝纳尔、罗德里格·德拉·塞纳主演的一部剧情片,于2004年9月24日在美国上映。

《摩托日记》传记电影

  该片根据切·格瓦拉本人写的《南美丛林日记》改编而成,讲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热情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长。

  剧情简介

  1952年1月, 23岁的格瓦拉还只是一个没有拿到文凭、主攻麻风学的医学院研究生,但在按捺不住的疯狂青春的驱使下,他毅然告别了父母和女友,与好友——29岁的生物化学家阿尔伯托匆匆忙忙地抱着帐篷被褥上路了。在格瓦拉和阿尔伯托的眼中,地图上那条跨越美洲的美丽曲线正在向他们招手致意,“快快快,前方犹如聂鲁达的爱情诗般美好”。就是这种对未知事物怀有的无限探索的兴趣,使他们并肩驾着诺顿500摩托车,开始了穿越阿根廷、智利、秘鲁、古巴等拉丁美洲国家,为期8个月的旅程。起初格瓦拉以为这段旅程将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因此从摩托车坏在半路到被货船运走而不觉,从恋爱、喝酒、打架到充当消防员帮助救火。每一次新奇的冒险都让他们心动不已,但当两位年轻人体味到他们所在的拉丁美洲的社会与政治问题时,他们旅行的基调发生了改变,他们的价值观也彻底被颠覆。在智利那种“不是人走的路”上,两个人遇到了一家穷得连最后一块贫瘠的土地也被地主剥夺的背井离乡者,他们的“幸运”就是能在附近的矿山找到工作,而矿山老板连一口水也不给他们喝,这次遭遇让格瓦

  拉经历了“生命中最寒冷的夜晚”,眼前的世界与他们享受的生活相距是那么遥远。

  随后一路上所感受到的新鲜事物连续不断地冲击和转变着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印加文化的奇观、马丘比丘的美深深地震撼着他们,而在旅程的最后一段时间,也是格瓦拉24岁生日那天,他们来到秘鲁山区的麻风病人隔离区,与麻风病人共处的亲身经历更使得他们不得不开始质疑——被经济定义的所谓的“进步”究竟有何价值?

  旅程虽然结束了,但穷苦的人民、无依的孩童、艰难的矿工、疾苦的病人。满眼无情仍时时冲击着他们的神经,同时乐观的美洲人跳起的温情的舞蹈,舞步间释放的那种种的不快与不幸,以及那份随着美妙的音乐适时而来的天性里的自由,更让他们久久难以释怀。

  影片评价

  《摩托日记》刻画人物时接近了年轻时的格瓦拉,人性化的表现出了这段传奇人生,格瓦拉与同伴之间的戏份平衡,表现了格瓦拉从男孩到男人的内心转化,影片煽情又不失于真实(网易娱乐评)。

  《摩托日记》并非什么绝世经典,而是情深意长的以古喻今。影片尽量平常对待一个英雄过去的经历,虽然难免抒情、煽情但决不盲目烂情,随着光与影在旅程上自然流动,见证美好也直视荒凉。影片本身亦是一部青春的诗集,严肃的理想萌芽下自然蕴藏着青春的不羁与年少的玩笑(南方都市报评)。

  《摩托日记》是非常经典的文艺传记片,导演用近乎纪实的手法,以影像传达着当年格瓦拉身处的环境(华商网-华商报评)。

  《摩托日记》之所以能在许多同类题材电影中脱颖而出,导演沃尔特·赛勒斯对电影的人物塑造与情感氛围的深厚控制力功不可没。他把切·格瓦拉的日记与和他共同旅行的阿尔伯托·格拉纳多的回忆录糅合到了一起,给予了影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细腻真实的背景。从政治与情感的角度,详细地表现了两个年轻人旅行的种种细节,追溯了拉丁美洲革命中心的起源。同时,旖旎的南美风光也让影片的画面与质感变得如油画般绚烂迷人;而影片中淡淡的怀旧情调和对人性与革命的向往,又把这部深具内涵的电影与一般的公路影片区别开来,显示出导演沃尔特·赛勒斯含蓄的艺术品位与影像格调。盖尔·加西亚·贝纳尔则成功把握住了切·格瓦拉的不同气质,以及他内心世界的情感转变,让一个勇敢坚强、并且富有责任感的切·格瓦拉形象跃然银幕,更使影片的主题得以通过人物得到了升华。在这个许多人不再愿意发现和追求自我理想的年代,渗透着理性和非理性味道的《摩托日记》,对理想的精神本质进行了探索和反思。它告诉我们,理想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冰凉的追寻,而是我们心灵深处对于生命的真诚信念(央视网评) 。

【《摩托日记》传记电影】相关文章:

吴仁宝传记电影介绍11-17

黑白传记电影愤怒的公牛06-19

《飞行者》人物传记电影07-21

俾斯麦人物传记02-20

杨振宁传记《杨振宁传》10-10

历史人物的传记推荐08-24

女性人物传记推荐07-12

摩托车的说说03-04

名人传记读书笔记11-06

成龙的传记励志故事(精选7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