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时间:2024-03-07 09:25:10 志华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通用10篇)

  转眼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前学生们都要写毕业设计,在做毕业设计前指导老师都会要求先写开题报告,来参考自己需要的开题报告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通用10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1

  论文题目: 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xx年11月-20xx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xx年3月-20xx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xx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01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2、 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 2005年第6期第140页。

  3、 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年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02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 -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 2004年第1期第204页。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2

  一、文献综述: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在收集经传的基础上对小篆所做的全面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学术价值极高,研究者代不乏人,著作如林。据阳海清等编撰的《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说,《说文解字》及其研究性著作共计1849种,其著录部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有清一代,对《说文解字》的研究非常盛行,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特别突出的是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说文四大家,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重于形,桂馥《说文义证》偏于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侧重于声,独段氏注形音义三者并重。近xx年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有综合性研究、词义研究、“六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体例研究、比较研究、方言研究和许慎《说文解字》研究等8个方面的新成就,本时期《说文解字》研究显示出重视普及性研究和学科转向渐趋自觉等新特点。

  礼学研究可分为四类:以礼经以及其它儒家经典中记载的礼为对象的礼经学,主干是三礼学,涉及对其它儒家经典(“十三经”)中记载的礼的研究;以仪制的撰作和仪制的研究为对象的礼仪学;对礼的本质、价值、功能和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理论性的论证和阐发的礼论;由礼在中国的泛化现象滋生的泛礼学。礼学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是显学。孙诒让《周礼正义》是中国传统礼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宣告了传统礼学时代的终结。经过三四十年的沉寂后,礼学研究在我国学界逐渐得到复苏和重振,推出了一些相当分量的成果。特别是曹元弼、沈文倬、陈戍国师生三代,前后相续,成为20世纪以后礼学传承中引人注目的一脉。复旦大学杨志刚教授认为,现代礼学研究有以下特点:一是从比较早的时候起,就注意到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古礼。“文化”概念的导入,给礼学研究这门传统学问注入了新的研究意识,二是形成了一种多学科、多方位的研究态势,拓展了现代礼学的研究领域,三是注重古代文献资料与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以及民族学资料的互相印证,四是以沈文倬、杨宽等为代表,初步建立起新的研究范式。

  二、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说文解字》不单单是一部学术著作,该书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十分深远。xx年11月在河南漯河召开了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学者对《说文》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近代以来,戴震提倡以训诂明义理,学者多受其影响,致力于小学,但研究者多偏重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将其当作经学附庸。实际上,《说文》“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虫杂物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几乎是许慎时代社会生活的实录,有关当时社会生活的典章制度、名物、思想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反映。对于这样一个宝贵的文献资源,历代研究者虽用力颇勤,但鲜有学者从社会学方面来研究,更没有从礼学的眼光来研究《说文解字》的。利用文献典籍及考古出土资料并参之于民族学资料来研究古礼已成共识,但利用《说文解字》以及相关古文字资料来从事礼学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社会生活一方面由语言文字所反映,另一方面也在语言文字的发展中发挥着能动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礼几乎是无所不包的社会生活的总规范,影响、浸淫至制度、器物、行为、观念形态各个层面。以儒家经典“六经”言,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就说,“六经之文,皆有礼在其中。六经之义,亦以礼为尤重”,曹元弼先生说:“六经同归,其指在礼。《易》之象,《书》之政,皆礼也”。许慎生活的时代,今古文争论激烈,“五经无双”的他不可能不在其著作《说文》时烙下礼的痕迹,反映自己的礼治思想。包括三礼在内的先秦典籍以及当时的礼既是许慎撰作《说文》的资料来源,也为其提供了编写撰作的指导思想,还提供了一种据礼释字的研究方法。研究《说文解字》,领悟作者的微言大义,可以更本真地认识中国古礼。

  因此,把《说文》研究同中国古礼研究结合起来,运用礼学来研究语言学和运用语言学来研究礼学,准确地揭示其内在关联,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又为我们准确地认识古礼开辟了另一条途径,丰富扩充礼学研究的视野。

  三、研究内容

  《说文》引称的礼书。许慎在《说文》叙目里说,“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与所不知,盖阙如也”,引用的礼书是《周礼》,此外许慎还引用《礼记》等先秦礼类典籍。对《说文》引用的礼书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对相应内容与今本进行比较,研究许慎引称礼书的依据和规律。

  《说文》记载的古礼。《说文》保存了有关上古礼方面大量的重要信息,反映出先民们用礼行礼的痕迹,成为今之学者探索古礼的渊薮。许多精蕴的解说,资料性甚强,有助于考史和印证古礼。如:《说文》卷一上玉部:“瑁,诸侯执桓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十三下土部:“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于执蒲璧,男执谷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楚爵有执圭。”这是由瑞信礼仪说明等级制度。这一部分的研究将依据古礼的五分法进行分类梳理。

  《说文》表述的汉礼。《说文》一书,大量记载当时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礼教、礼制、礼论等,某种程度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礼制礼俗的文献,可以看作是研究汉礼的一个可靠的资料来源。如第三部示部释祜和十二部释庄皆曰“上讳”,反映当时的避讳之礼。

  《说文》涉礼小篆的追源。许慎博综篆籀古文之体,发明六书之指,因形见义,分别部居,可以上溯造字之原,下辨分隶行草递变之迹。清代学者孙星衍说:“说文不作,几于不识六义,六义不通,唐虞三代文字不可复识,五经不得其本解。”将结合古文字演变和当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对涉礼小篆进行词源学上的研究。

  《说文》古礼名物制度铨释。经礼为三代制作精意所存,有非可仅执义理以求之者,固必释训诂,铨名物,征制度,而后义理乃现。《说文》分类别目、以类相牵,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广博性,古礼许多名物赖《说文》而存之。本部分将按礼仪、礼器以及礼物等进行研究。

  经礼与《说文》释字体例。许慎在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细考经礼,其中训诂之语多为许慎所用,其行文体例、风格亦多受礼经影响。本部分将考证经礼对《说文》成书的影响。

  文字演变与古礼变迁。三代之时,礼乐大行,“郁郁乎文哉”,学出于官,文字受官方绝对控制,看起来比较统一。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私学昌盛,文字形体急剧变化。始皇隆法黜儒,有仪而无礼,虽欲“书同文”,但秦书实有八体。汉初,礼久不行,古今文字交接过渡,文字写法纷呈不一,点画出入随便。至汉武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字虽稍稍统一,但数百年之流毒,非竟日可除,《说文》成书前后的碑刻文字,也是别体繁出。这一部分研究礼之变迁与文字演变的内在关联。

  经礼今古文之争。两汉之际,礼经学特别是《周礼》之学,在东汉经学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枢纽的地位。极力推崇古文经学的许慎是古文经学大家,在撰写《说文解字》时吸收了大量古文经学的成果,但也有极少部分吸收了今文经学的优秀成果。这一部分结合许氏所著的《五经异义》,参之以同时之贾马何郑,研究两汉经礼今古文之争。

  《说文》礼治思想。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对同一社会文化现象的解释是不同的。许慎虽没有专门的礼学专著,但他的礼学思想在《说文》的注释及编排、所用资料的引称等方面得到体现。如在释玉有“五德”,提出“仁、义、智、勇、洁”之说:“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研究《说文》包含的礼治思想,可进而推衍出许慎的礼学思想。

  四、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拟采取的解决方案

  研究重点:许慎的礼学思想。许慎“五经无双”,《说文》出后,同时代郑玄注经,晋灼写史已多加引用,许氏对我国古代文字的发展自然功不待言,其礼学思想也意义非浅,上升、提炼其礼学思想,可以发现当时的思想发展轨迹。研究许慎的礼学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之中,通过与许慎同时代的经学家的活动考察中,发现与之相关的信息,确保其思想研究的真实、完整性。

  难点之一:礼古文字知识。

  《说文》里集中整理保存了上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资料。在研究礼类文字的词源时,必须把握古代文字的演变规律和轨迹。古文字的研究涉及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而三者往往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从文字上考察,“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但同时,“声在文之先,意在声之先”,即声音是用来表达意思的,而文字是用来记录声音的,“故凡发音部位相同的字,其义多相同或相近”,由此可见文字与读音关系也非常密切,要求研究者必须有扎实的'古文字研究功底,这种素质就是相当艰巨的挑战。

  难点之二:礼今古文之争。

  根据许慎的《五经异义》,两汉的群经各家学说,存在今文、古文两派的基本界限;两派的区分标准,又在礼制。晚清的廖平发挥许慎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今学博士之礼制出于《王制》,古文专用《周礼》,故定为今学主《王制》、孔子,古学主《周礼》,然后二家所以异同之故灿若列眉,千谷百壑得所归宿”。经学今、古文分派问题十分复杂,虽然研究者虽众,但聚讼千载的学术问题还须探讨。

  对于上述难点和重点,拟在熟悉掌握典籍和综合分析文献训诂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从中稽核出符合历史面貌的结论来。

  五、论文工作量及进度

  论文涉及《说文》学及古礼两大艰深学术领域,工作量浩大,体现在:

  艰深的文献阅读:研究者必须对《说文》及三礼有充分的阅读和准确的理解,这些文献内容艰深、专业性强。另外须对前辈礼学与《说文》学的研究成果很好利用,对许慎时代的历史面貌有准确把握,需要古文字学方面的坚实基础,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就是说要有大量坚实的文献阅读作为基础。

  繁重的文献梳理。作为交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只有在大量的资料占有、整理后并进行仔细认真和富有发散性的分析、归纳后,才能发现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材料梳理的过程也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哪些有用,哪些会产生误导等,研究者应当正确处理。

  严密的论证推理。许慎本身流传下来的资料并不多,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大都集中于文字学研究方面,这项研究提出的许多新观点新结论必须有缜密的论证,运用严密的推理方法对观点进行支撑。

  论文进度:

  20xx年6月前完成本项研究的资料收集与文献阅读

  8月前《说文》引称礼书的整理

  10月前《说文》记载的古礼疏证

  12月前《说文》记载的汉礼考订

  20xx年2月前《说文》涉礼小篆的词源学研究

  4月前《说文》记载的古礼名物制度考证

  6月前三礼与《说文》行文风格特点研究

  8月前经礼今古文之争的历史考察

  10月前《说文》礼学思想研究

  12月前文字演变与古礼变迁关系

  20xx年4月前学位论文的润饰

  6月前论文答辩

  六、论文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论文预期成果:专著及系列论文。

  创新点:

  1、开辟《说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研究《说文解字》,特别是从礼学的角度系统地进行研究,本研究尚属首创,并为今后与其他儒家经典的结合研究奠定基础,形成《说文》说经系列。

  2、研究许慎的礼学思想。研究说文者虽众,但尚无对许氏学术思想尤其是礼学思想进行探讨。研究许慎的学术思想可对经学的今古文之争提供材料学上的支持。

  3、开创古礼研究新思路,也就是说,对礼学的研究可以从古代文献、地下出土、民族学资料“三重推理”法扩充包含古文字资料的“四重推理”法。

  七、完成本课题拟阅读的主要文献

  1、《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姚孝遂主编中华书局

  2、《金文编》容庚先生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中华书局

  3、《积微居小学述林》杨遇夫先生著中华书局

  4、《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撰巴蜀书社

  5、《说文通训定声》朱骏声撰

  6、《说文句读》义筠撰

  7、《说文解字义证》桂馥撰中华书局

  8、《古文字类编》高明编中华书局

  9、《经典释文》陆德明著中华书局

  10、《史记》(附三家注)司马迁著中华书局

  11、《汉书》班固著中华书局

  12、《后汉书》范晔撰中华书局

  13、《三礼汉志疏证》刘善泽撰岳麓书社

  14、《十三经注疏》阮刻影印本,中华书局

  15、《周礼正义》孙诒让撰中华书局

  16、《仪礼正义》胡培翚撰清经解续编本

  17、《礼记集解》孙希旦撰商务印书馆

  18、《仪礼图》张惠言著清同治九年楚北崇文书局重雕本

  19、《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沈文倬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20、《中国礼制史》陈戍国著岳麓书社

  21、《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考古》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3

  毕业设计题目

  论苏童《城北地带》和《舒家兄弟》中的少年形象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苏童是江苏也是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其小说有较强的哲理色彩和先锋意识,代表了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苏童小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现有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女性研究:主要论述女性不能摆脱的悲剧命运;

  (2)悲剧意识研究:以人在社会中存在的状态,揭示人的命运的悲剧性;

  (3)“逃亡与回归”情绪;

  (4)叙事学:从叙述角度,叙述语言、叙述时间方面研究苏童的“香椿树”系列小说;

  (5)死亡意象;

  (6)文体研究:研究苏童小说语言的隐喻性;(7)地域研究:探讨苏童小说中呈现的南方气质、南方想象和与之相映的美学风范。

  针对苏童《城北地带》和《舒家兄弟》中的“香椿树街”少年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时代背景角度着重突出少年的精神创伤。

  张磅礴在《“伤痕的另一种书写方式——论苏童小说中的恶魔少年现象》中认为实际上这些不良少年的症候 ,反映的正是在经历人性罪恶被纵容的浩劫之后,在面临社会秩序重建时内心的困惑和迷惘,是那个忽然倒塌的时代的后遗症;吴翔之的《他们在一无所获中等待未来——苏童“香椿树街系列”中的少年形象》论述在一个封闭、孤独、阴郁、糜烂、“大坑”般的大时代背景环境里,一颗颗扭曲、骚动、茫然、困惑的心灵一无所获的等待未来。

  二是与莫言,塞林格的少年小说作比较。

  在应玲素的`《小说的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苏童、莫言童年视觉小说创作比较》中,从现实与超现实的写意角度对苏童和莫言的童年视觉小说作比较,揭示其在创作风格上的共通点和不同点,周新民《塞林格与苏童:少年形象的书写与创造》中,作者从叙事形式和艺术形式上对比苏童小说中少年形象对塞林格的继承与突破。

  应当看到,除了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外,“香椿树街”少年系列中还有一个关键的内涵——一种对生存的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探索的关注。本文尝试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侧重分析苏童小说《城北地带》和《舒家兄弟》中的少年形象,通过梳理他们的生存状态、行为方式、心理轨迹、叙事策略,探讨形成这些少年形象的社会、历史、作家方面的原因,发掘这些形象的意义。本课题对于深入认识苏童小说具有一定意义。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分析苏童小说苏童《城北地带》和《舒家兄弟》中的少年形象及其特征

  2、《城北地带》和《舒家兄弟》中的少年形象形成的原因

  3、《城北地带》和《舒家兄弟》中塑造少年形象的意义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1、文本细读法;

  2、是社会历史分析法。

  技术路线:先读作品,概括其中的少年形象特征,对少年形象进行分类,探讨少年形象形成的原因。

  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计划

  第一学期:

  第六—八周: 进行论文选题材料搜索、分析、整理 第八周:准备好论文选题

  第九到—十八周:搜集论文相关资料,做好论文相关储备

  第二学期:

  第一、二周:提交开题报告,完成论文提纲

  第三周—第九周:撰写毕业论文

  第十周—第十三周:完成论文初稿

  第十四周—第十五周:实现论文定稿,申请论文答辩

  第十六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尧,林建法.苏童王宏图对话录[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苏童.城北地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李婷婷.论苏童“童年与成长”系列小说中的少年形象[J].语文学刊,2010(60).

  [3]叶志良,郭颖杰.论苏童小说童年意绪的发生[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

  [4]孙其勇.试论作家苏童童年生活对作品的影响[J].学理论,2009(19).

  [5]周新民.塞林格与苏童:少年形象的书写与创造[J].外国文学研究,2009(3).

  [6]马燕.苏童研究叙评[J].宁波教育学学报,2011(1).

  [7]张磅礴.“伤痕”的另一种书写方式——论苏童小说中的恶魔少年现象[J]喀什师范学报,2008(1).

  [8]周莉.苏童“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的少年成长的三个关键词[J]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

  [9]高承新.旧城少年的成长之痛——苏童“顽童”系列小说成长主题浅论[J]语文学刊,2008(3).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4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 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著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著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 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 王宏洁则在《自然与文明的冲击》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呼啸山庄》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 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性。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 -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 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 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 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性的扭曲

  3. 结论 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性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性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性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献综述法: 即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建构与阐述。其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五、 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选定题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务书部分和开题报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论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论文第二稿

  5月23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5月31日上午11点之前上交,以便答辩老师阅读),指导教师分组阅读论文,师生做好答辩准备

  6月1日-6月9日:论文答辩(答辩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及时修改,以便装订论文终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辩及论文装订、成绩评定。

  (二)预期成果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字数在5000英文 单词左右、英美文学方向的的学术论文。

  六、 参考文献:

  [1] Bronte Emily. Wuthering Height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Cecil, David.Early Victorian Novelists: Essays in Revaluation. . 1934

  [3]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着,方平译。呼啸山庄[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4]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着,宋兆霖译。勃朗特两姐妹全集[M].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5] 陈茂林。 --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 [J]. 外语教学。 2007(01):69-73

  [6] 栗华。 野孩子的爱与恨--对《呼啸山庄》意象和主题的一种阐释[J]. 北方论丛。 2001(6):80-83

  [7] 裴双。 --人类应有的前行姿态论《呼啸山庄》对野性与文明的取舍 [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80-85

  [8] 邵旭东。 何以写出《呼啸山庄》?--也谈艾米丽勃朗特创作源泉问题[J]. 外国文学研究。1996(04):77-81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5

  题 目:

  姓 名:

  指导老师:

  专 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系 别:中文

  年 级:

  1 课题论证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的两大世情小说《红楼梦》、《金瓶梅》。对他们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学术热点。被称为中国第1奇书的《金瓶梅》从106世纪末问世后,研究者1开始不是很多,但是随着中国学术的从古典向现代转型,随着小说价值观念的变革与更新。对《金瓶梅》的研究渐渐的由微入深,被学术界称为“金学”。并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如今的外文译本有英、法、德、意、拉丁、芬兰、俄、日、朝、越、蒙等10几多种文种。对其做出了各方面的重大研究,并称其为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史上1个伟大的创新。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并对其的创作时代、作者,及其所要暴露的社会矛盾和小说中所剖视扭曲的人性、悲剧性,性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语言的运用,并对其形成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有着10分明显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红楼梦》是《金瓶梅》的1个重大的突破。引起了众多的人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了1种专门的学问——红学。《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红楼梦》在国外有多种的译本:英、法、日等10几种语种的译本。并且国内外众多的评论者对其版本、作者,以及其的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爱情悲剧,人物性格,个性化的文学语言,写实与诗化的融合,浑融1体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然而,贾宝玉与西门庆作为是《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两位男主人公。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都对其2人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现实原型,性格内涵,性的体验,个人悲剧等都做出了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作为是《金瓶梅》的1个延续、1个发展,它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有着1定的联系,对其2人的研究在今后应趋向于2人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的诠释及分析。

  (2)现实意义

  《金瓶梅》作为是中国的第1奇书,自问世以后,就为中国的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把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划分成了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描摹世态的及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用讽刺笔法来暴露黑暗的两大派系。而《红楼梦》在批判的继承了《金瓶梅》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经验后又有了重大的突破。成为了世情小说最伟大的作品。在“54”文学革命者做出了新的评价,鲁迅等阐述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杰出成就后,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回归。直到现在,《红楼梦》、《金瓶梅》仍是许多作家永远读不完、永远值得读的好书。成为中国作家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的不可多得的借鉴品。然而,探讨两大名著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可以对两大名著中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以供后人借鉴。从而启发后世的世情小说的创作,使今后的世情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悲剧性达到1个更高的巅峰。

  2 方案设计

  (1)总论

  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从《红楼梦》与《金瓶梅》题材类似的角度引出中心论点。

  (2)分论

  全文分3个部分

  第1部分:阐述西门庆的悲剧性

  西门庆1个市井无赖、流氓、淫棍,1个精明的商人,靠着他对金钱的占有肆意的挥霍、放纵,以自我为中心来实现他对肉的欲望放纵,及其通过金钱获得了强大的'权利,随意的鄙弃人间,在此背后所体现出的社会的黑暗、腐败。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的悲剧。

  第2部分:阐述贾宝玉的悲剧性

  贾宝玉1块晶莹剔透的宝玉1个显耀的贵族,他的个性、他的自我、他对女孩子的尊崇迫使他与封建传统相背道。他作为荣国府的唯1继承人,他肩负着荣国府的全部希望。但是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使他成为了“大逆不道的不肖子。”

  第3部分:论证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与贾宝玉、西门庆的悲剧性

  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在贾宝玉与西门庆的行为中被肆意的践踏,新兴的与传统的极大的对立,但是封建的旧势力是无比强大的,最终,贾宝玉是失败的,西门庆是失败的,形成1个永恒的悲剧。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6

  一、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科定位不准确。

  近几年来,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学院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教育部也对各级高校进行了专业合格评估,但是,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汉语言专业依然缺乏准确的定位,不少高校尤其是诸多地方高校仍然抱着传统的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没有顾及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所以,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

  2、课程设置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自身的特殊性,除少数继续深造或在中学任教之外,大部分学生不会在相对应的行业领域就业。因此,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只是作为广阔的背景存在,实际工作中并不直接涉及到。但是,在实际课程设置之时,承接传统的惯性,学校依然将焦点集中在传统专业课上,如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等占据了汉语言文学课的 90%以上,专业基础知识也是重复出现在专业课程、基础教学课程、选修课程之中。而一些新兴课程如网络编辑学、现代办公技术、公关礼仪、DV 制作等紧跟时代前沿并且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程,往往没有开设。这种课程设置对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确实有一定好处,但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能力。这样就形成了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与用不能协调的现象。

  3、教学手段落后。

  随着教学设施不断更新,近几年现代化教学设备迅速在高校之中普及,但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在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受教学内容的影响很少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很少能形成声文并茂、生趣盎然的教学情境,也难以激发学生的高度热情,不能丰富见闻,更无法培养浓厚的兴趣。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之中,只有教师一个人在津津乐道,学生只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他们动脑的思维能力及动手的实践能力受到了严重的禁锢。

  4.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单一。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评价。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中也只是重视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评价的依据基本上是笔试的成绩。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预备党员的选取,很大一部分依据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视野广度、电脑技能、职业规划及交际交往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1、学科定位要有层次性。

  不同类型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来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国家重点文科院校师资雄厚,图书资料齐全,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全面发展,不仅能从事以后的教学及各行各业文字工作,还应有较强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汉语专业人才。综合性大学、重点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基本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从事汉语教学与训练,具有文字编辑和新闻采编能力,同时也应该兼有社会文化工作的指导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普通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专升本"时间不长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将重点转向为农村、社区培养专门人才,培养出既能在艰苦办学条件下担任教学与训练任务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又能够胜任其他行业的专门人才。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划分不同的层次,就可以改变原来"一刀切"的弊端,使学科定位明晰,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2、专业方向要有多向性。

  当前社会各种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所以,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对本专业的方向设定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模式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分设语文教学与教育管理(即师范类)、涉外高级文秘、文化产业管理、新闻学、对外汉语教学等方向。实施低年级通修专业基础课,侧重培养专业基本能力;高年级分流主修专业方向限选课,侧重培养主攻方向能力的模式,并鼓励跨专业方向兼修。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向学习,从而完成从单一性到多向性的转型。

  3、课程设置要有科学性。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改革的核心。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于课程设置的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优化传统专业基础课。当今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存有繁琐重复之弊,所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要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核心内容。其次要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文学概论和写作学都讲文体学知识,文学史和文学概论都涉及文学思潮,前面的课程已经讲过的,后面的课程不要再重复,使整个专业基础课的结构严密而紧凑。其次,增加专业技能课。刘颖聪先生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考研模块、教育与教学模块、文秘与公关模块、新闻传播模块、社区文化管理模块等五大模块,其中后面三个模块基本就属于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程的系统设置与强化,是实现培养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本保证。在现有的课程设计中,我们设置的应用性课程相对来说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专业方向的要求,我们应该相应地增加新兴的课程,如在文秘与公关方向之下,应该开设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从事企事业、机关文员及秘书的能力。在新闻传播方向之下,应该开设编辑与采访及相应的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实践的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在文化及新闻领域从业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学方向之下,应该开设教学理论、外国文化及相应的实践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设定能够使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与用的矛盾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平衡,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技能培养要有实用性。

  原来培养的汉语人才往往是只懂得运用语言文字工具、与书本打交道的人。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汉语人才必须要多方面地掌握实用性的技术。如,现代科技日益发展,各种网络、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并成为安身立命的必备技能,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要既能耍笔杆子,又能扛摄像机,还懂得编辑与制作,能够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等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再如,汉语在国际上地位日渐突出,世界各地有众多外国人在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师极其紧缺,特别是汉语言文学基础深厚又熟悉一门外语的人才更是倍受青睐,对此,一定要指导有意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英语技能,这无疑比单纯的汉语人才更具有竞争优势。

  5、教学环节要有实践性。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十分重要,是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具有稳定与广阔就业前景的重要一环。2007 年,教育部等十部委就大学生就业政策联合采取五大新举措,其中有一条是"广泛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活动。使一大批高职学校的毕业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虽然只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的要求,但也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重要参考。在教学环节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综合性比较强,打好扎实的专业功底,将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原动力,所以对于专业课程,不能采用一律压缩的态度,在引导学生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学生社团的各类活动,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培养和加强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有效的衔接,帮助学生完成由学校走向职场的过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也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的步骤。老师要积极借用,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课外训练平台,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间的直接通道,扩大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有关部门学习锻炼,或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相关部分也要专门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国际交流的机会,要及时发布各类信息,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收到公司短期实习或者校内研究助理等招聘信息,从而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培养机制。

  6、就业指导机制要有明确性。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职业定位模糊,此专业学生对于毕业后就业的意向往往比较模糊。很多同学在大学四年之中,随波逐流没有任何规划,致使毕业找工作之时手忙脚乱。所以,老师要注意此种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分阶段地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大一是就业教育的萌芽期。在大学一年级时,老师要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大二是就业的储备期。对大二的学生要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则到了就业取向的分化期。在这个年级阶段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者还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橱窗宣传、个别辅导等集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让准备就业的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7、学生评价机制要有全面性。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中的学生评价机制,要求对学生做出全面、系统、公正的评价。根据各高校办学特色和培养目

  标的要求,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之时,要将传统的命题标准、知识评分标准与能力检测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仅对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有效考核,还要对其各个方面的能力做出全面考核。在全面考核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精力用在强化动手能力和提高专业技能方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文秘基础知识》课,教学中采用"与文秘岗位能力要求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通过讲授、示范、实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考核方式是:与岗位测评对接,实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和行业专家总评。具体做法是:在课岗结合的基础上,分为模拟现场、情景设定和书面材料写作、礼仪举止评定等方式,并让学生在评审汇报时当主角。实践证明,知识评分标准与能力检测标准有机结合,能够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做出全面的评价。

  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应该从学科定位的层次性、专业方向的多向性、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技能培养的应用性、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就业指导机制的明确性及学生评价机制的全面性等入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才能真正实现从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7

  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陈嘉 学 号:xx101222

  院 (系): 中文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题 目: 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

  指导教师: 刘文菊 副教授

  xx年 3 月 27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1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1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xx年4月26日”或“xx-04-26”。

  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引注标准要参照《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韩教字[xx]53号)执行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xx年11月—xx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xx年2月—xx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xx年3月—xx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xx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8

  选题背景

  笔者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教书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因儿化而引起的小问题。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课文中是‘聊天儿’,而练习中却是‘聊天’,到底应该怎么读?”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发现教材中儿化的不规范,给外国学生在学习时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从1950年清华大学设立了第一个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东欧交换生语文专修班以来,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国学生来华学习汉语的热潮的到来,以及海外孔子学院的设立,我们在传播汉语和汉文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这期间,对外汉语教材也一直伴随着对外汉语教育的发展和中国的国情而产生了几次更迭。研究教材的人也层出不穷,但是单独将儿化细化出来的却很少。

  虽然相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儿化只能算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一个小配角。但是正如一台大戏,配角也要起到调节演出气氛和演出节奏的作用一样,语言中的配角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我们要本着“主角虽主,次角不次”的原则来看待语言中的小角色。

  研究现状和不足

  由于儿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学界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还集中在儿化的本体方面,对外汉语方面涉及的并不多。总结上述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关于儿化研究的成果仅限于对儿化本体的研究,有些并不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甚至有些地方对教学带来一些负面作用。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中规定“书面上有时儿化,有时不儿化,口语里必须儿化的词”,这种词汉语里称作必读儿化词。《现代汉语词典》是当今最权威的辞书之一,也是我们编纂各种对外汉语教材的依据之一,正是因为必读儿化词被定义为“书面上有时儿化,有时不儿化”,所以很多对外汉语教材中对必读儿化词的处理就显得有些随意,这种处理方式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并不为过,但是对于刚刚接触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显然不太妥当。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本论文写作的目的主要通过多种材料的统计、分析和对比,以及对两所高校的50名初中级留学生进行的口头调查,总结现有教材中儿化词的收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教材中儿化的不规范现象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对现有教材在儿化词收录和编排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使留学生能有效、快速地掌握汉语中的必读儿化词。

  本论文的完成需要大量的资料。主要统计的资料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杨寄洲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①国家对外汉语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编辑部编制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

  ②(即hsk词汇大纲),hsk样题和模拟题,以及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杨寄洲主编的《汉语教程》;

  ③本科系列教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成功之路》;

  ④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发展汉语》;

  ⑤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基础汉语40课》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统计法和分析法。在本开题报告的写作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对辞书和教材中出现的儿化词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总结了前人儿化词编排的经验和不足。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9

  据悉,在学校期间,学生们都普遍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今后就业等相关问题。对于未来需要好好把握,只有在校期间把基本知识打牢固才能在今后灵活运用,毕业开题报告也就比较好完成。下面为大家推荐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朋友们可以借鉴。

  题目:

  系(部):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科:中国现代文学

  学生:

  指导教师:

  一、论文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红遍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汪国真来说,青年人尤其是在校的大中学生,可谓耳熟能详,汪诗因此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 汪诗不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而且汪诗更有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来自于诗人汪国真对中国宋元以来传统诗歌的那种豁达、飘逸和洒脱的人生哲学的二次创造。诗人汪国真的这种人生态度被现今社会称为"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毋庸置疑,它是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能够让广大的青年人在复杂的生活中得到极大的启迪,坚实理想信心。

  本篇论文通过对汪国真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研究探索,旨在为广大的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些肤浅的价值理论,让更多的人广泛地认识并认同这位上世纪盛名卓越的抒情诗人及其诗歌特点,明确汪诗在诗坛上的`地位,从而期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对汪国真及其诗歌添加关注的眼神。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汪国真作为当代一位抒情诗人,他完全不同于闻一多、徐志摩、顾城、舒婷等这些早期中国诗坛上的领军人物,汪国真的诗歌创作阶段比较晚,将近不惑之年才功成名就。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诗歌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政治色彩,用平凡的语言抒发着平凡的人、事、物,朴实无华却隽永深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诗风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其诗歌在广大的读者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现今中国文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屈指可数,缺少广泛而有力的学术性的研究和探索,而在国外这块广褒的文学土地上,依然没有他光辉的影子。当然,这种现状的产生,尤其多面原因,一是汪诗的影响力几乎只局限于青年人这一层面上,诗歌内容通俗易懂,不需深入体味,因此在创作上不必进行权威的学术解析;二是现今文学界里,诗歌这以文学形式的地位每况愈下,已经处于文学的低潮阶段,其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对于汪国真诗歌的研究,我觉得应该着力加强。

  三、论文研究目标

  本论文研究目标是:对汪国真诗歌的特点进行探究,凸现汪诗的艺术魅力,进而弘扬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使广大社会认同"诗歌来源于生活,却更深层次地反映生活"的观点。

  四、论文研究内容

  汪国真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蜚声文坛的著名中年诗人兼书画大家。汪诗能从平凡的事理发现伟大,从普通的感受中看出永恒,主题昂扬,寓意深刻隽永,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学功力。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汪国真的时代背景;

  2、关于汪国真创作高峰期的分析研究;

  3、汪国真诗歌的特点及研究;汪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题材上较有针对性、篇幅短小、明白晓畅、精炼而富有哲理、充满了音乐美、诗中小我与大我并存,等等;

  4、汪国真及其诗歌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五、论文研究方法

  分析研究、对比研究、研读归纳研究

  六、论文进度安排

  20xx年11—12月,收集材料,建立论文大致的框架模型

  20xx年1月上旬,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导师审批

  20xx年1月下旬至2月,写作论文初稿并提交导师审阅

  20xx年3—4月,根据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论文进行二次修改完善

  20xx年5月,在二次修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最后定稿

  七、论文参考文献

  01、《诗学原理》,徐有富著,北大出版社

  02、《诗歌美学》,谢利文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03、《诗论》,朱光潜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4、《谢冕论诗歌》,谢冕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5、《中国古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06、《汪国真诗文集》,汪国真著,广东旅游出版社

  07、《从席慕容、汪国真到洛湃》,杨光治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08、《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10

  一、选题背景

  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选题旨在深入探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期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和传承做出贡献。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挖掘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围绕汉语言文学的历史演变、主要流派、代表作品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展开深入探讨。通过文本分析、历史考察和理论探讨等方法,探讨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四、研究意义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进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可以为文学教育和文化传承提供借鉴和启示。

  五、研究计划

  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梳理相关文献,系统收集汉语言文学相关资料;

  研究方法选择:确定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历史考察和理论探讨等;

  研究内容展开:深入研究汉语言文学的历史演变、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论文撰写和成果展示:撰写研究论文,准备成果展示。

  六、参考文献

  王国维.《人间词话》. 商务印书馆, 2010.

  钱钟书.《围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余秋雨.《文化苦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汉语言文学开题报告范例07-31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07-24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2篇07-24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1-06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06-09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总结06-21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总结07-23

汉语言文学专业求职信07-25

汉语言文学专业个人简历07-22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