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人际交往的论文

时间:2023-07-28 13:01:12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 篇1

  1.研究背景

  30年前的1977年,高考制度后的两年里,有理想的青年们争先跨入大学的校门,离家进入大学,不可避免地面对着“人际关系”这一词。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水平、兴趣爱好、地域文化等因素,都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圈”,其人际交往能力总体有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的趋势。然而在这些和谐交往的背后,也不乏各种负面情绪和不利影响的存在,矛盾冲突总也存在。

  当寝室中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时候,如何去面对它们,则更加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本文所研究的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抗压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处理寝室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时的心理压力承受能力,并对处理方法的得当与否进行分析。

  2.研究目的

  通过对本校一到三年级学生的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抗压能力水平,归纳整理出在与人打交道时一些潜在的问题,并探究内在原因。从而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以调节大学生生活压力、丰富业余生活、放送学习心情为辅。

  3.研究方法

  3.1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浙师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并运用WORD和EXCEL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处理,定量分析的同时辅以大量的定性分析,以期达到预期课题研究效果和目的。

  3.2访谈法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别同学随机进行寝室访谈,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认真填写访谈记录,从而更为客观具体地了解大学生在寝室中人际关系现状。

  3.3文献检索法

  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对大学生转专业的现状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4.研究结果

  4.1问卷调查结果图一:男女生侧重点

  4.1.1寝室人际交往中注重的因素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在寝室人际交往中都会有不同的侧重因素。很多同学在寝室交往时,会相关地考虑到如“性格”、“兴趣爱好”、“道德品质”、“为人处事”、“个人能力”、“成绩水平”、“外貌”、“家庭情况”等因素。结果显示虽然男女生交往时考虑到的因素比较复杂、多变,且男女生侧重点的确存在差异。

  4.1.2南北差异

  大学中有来自各地的同学,一个寝室中有着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南方人和北方人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一样,接触到的思想观念有差别,在观念上有所区别;在性格上不能说一定有明显的差别,南方也有豪爽的人,北方也有不豪爽的。但南方开放的比较早,接受的新观念多一些,北方相对保守一些。

  4.1.3寝室中做噩梦情况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女生无论是偶尔做梦还是常常做梦的百分比都高于男生,从侧面反映出,在寝室生活中,女生所顾忌或遇上的困难有时候多于男生,而矛盾也往往是她们做噩梦潜意识中的原因,但不排除男女生性格的差异和在寝室外产生的矛盾。但梦的产生是一个随机的事件,综上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1.4寝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卷表明在大学生寝室交往过程中主要在“交流”、“习惯”、“接触时间”、“性格观念”、“学习气氛”、“卫生”、“作息”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分歧或矛盾。调查中可以看出一些问题的突出点很明显,比如在“交流不善”和“缺少信任、团队观念不足”这个问题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另外在“性格观念”、“学习氛围”、“卫生习惯”等方面也占有不小的比例。

  4.1.5男女生侧重点

  由于样本数量不大,不足以表明男女哪类易在寝室交往中产生矛盾,但可以表明产生原因的侧重点确实存在不同。

  4.2访谈结果

  本次访谈调查涉及11个专业,有效访谈问卷10份,专业涉及汉语言文学、物理科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等不同专业。

  调查结果显示,寝室问题影响大学生心情、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对于和谐寝室的相关意见,同学们各抒己见,提出了各种“寝室交往”的具体建议。认为不仅要从自身做起,还要提醒身边的。同学们的回答各有千秋。如“尽量理解同学,但也不能委屈自己”、“要让每个同学都心满意足真的很难”等。如何将和谐寝室的理念以及常识宣传到大学生们,让大家从心底愿意与同学和平相处,有同学提出,这也是一个慢慢磨合、实践的过程,无论如何都会有不如意的一面。

  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技巧

  大学不仅是长知识的地方,更是青年人走入社会的第一站。寝室是我们的又一个家,寝室的成员大多是来自不同的地方,由于各自生活习惯的不同,往往处理的不好很容易形成僵化的局面。

  首先,要学会宽容。“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室友之间的磕磕碰碰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这就要求大家都能有一颗包容的心,如果凡事都斤斤计较,回回都要争个是非曲直,“针尖对麦芒”,那就不好了。相互谦让,各退一步。

  当然,宽容并不是毫无原则地退让。如果每次对方都无理纠缠,甚至以为你好欺负而得寸进尺,这时应该“该说不时就说不”,给予必要的反击,可以提醒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适可而止。

  其次,要学会关爱室友。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大家能够相聚一室实在是一种缘分,每个人都离家在外,相互关心互助是最基础应该做的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珍惜我们之间的缘分。我们多看对方的优点,不但可以得到室友的尊重和寝室的和谐相处,而且能完善自我,一举数得。

  最后,要真诚地为室友取得的成绩而感到开心。大学是发挥个人自身才能的大舞台,有人在这里如鱼得水,有人却默默无闻,由此造成的对比很容易引起心理不平衡,以致产生嫉妒情绪,易引起寝室内的不良反应,你可以向取得成绩的室友表达你真诚的祝贺,同时你也向她看齐。绝对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要甘当“绿叶”,要相信终有一天你也会成为“红花”。

  寝室虽小,但体现的人际交往艺术却不能忽视。要知道寝室关系并不难相处,关键还在于我们要拥有一个开放的胸怀,有容人之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美好的气氛,让寝室成为每一个成员温馨的港湾,让远离家乡的学子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让我们以后回首大学生活,都会会心一笑,温馨温暖。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 篇2

  【摘 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需要,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应该在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中发挥主导作用。本文从高校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角度,提出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近些年,大学生就业总是新闻媒体的热门话题。他们能否顺利地走上社会,的确为全社会所关注。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上,除去宏观形势、大学生择业心态等因素外,大学生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则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涵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为三种: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交往能力不尽如人意。

  2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有可能受到一些人不好的影响,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易感情用事,缺乏辨别力,受到不良思想、行为的侵蚀。如:抽烟、酗酒、打架、赌博、沉迷网络等等。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没有良性的疏通渠道,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没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渠道,就无法形成健康的心理支撑系统,这可能导致两种情况:一是不良的交往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加重;二是由于长期情绪、压力无法排解,没有形成正确的疏导渠道,而使心理疾病产生和加重。有可能形成小团体,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小团体一般都具有封闭性和排外性,思维固化性。在团体内的人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习惯和方式,对外来的人和思想有一定的抵触性,直接导致了思维的固化性。关心团体内的人多,和外界交流少,无法形成正常健康的沟通交流渠道。这种小团体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如老乡会。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人际交往具有泛指意义,它不仅仅指学校、同学之间的交往。我们的校园同样不是封闭的,人际交往还包括与社会人员的交往和网络交往。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容易被社会人员利用,陷入网络陷阱。

  3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1年级不同表现不同

  大一是适应阶段,也是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有着不同于中学生又有别于大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刚刚从竞争激烈的入学考试中挣脱出来,满腔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特别是面对来自五湖四海、个性迥异的同龄人,更让他们兴奋、好奇。交往的范围比较广,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二年级经历了一年级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转变,通过一年的接触大家逐渐相互了解,交往范围缩小,学习开始繁忙起来,大都有针对性地交往有限的一些朋友。到了大三,学习压力相对小一些,并已习惯了大学及所在城市的生活,这个时期会更多地接触与了解社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而进入大四,面临就业、考研等各种压力,很多人都在为自己的将来而忙碌,人际交往的意愿和行动会少一些。

  3.2性别不同表现不同

  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有显著性差异。在对人和人际交往的认知和评价取向、人际交往的社会退缩取向、对交往的意向性取向维度上,在对交往的自我评估、交往的外倾性、交往的坦诚性等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都是女生的得分要高于男生。这表明,男性大学生在交往上可能显得更封闭些。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和特征的比较可以看出,男生的心理问题要多于女生。这种性别间的差异原因有很多,出现这一结果,除了男女生生理基础不同,女生比男生早熟外,还与男女生回答问卷的真实性程度有关系。在使用问卷法时,当问卷触及到的敏感问题,男生回答要比女生坦诚,少一些掩盖性。此外,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不同,社会与传统文化对两性性别角色及行为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看法或观念,认为男性应当坚强,要有责任、敢担当。这种性别角色偏见和期待,使得男性在遇到挫折时,常常选择压抑自己的内心痛苦,不愿意敞开心扉与他人谈论自己的情感问题,更不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以维护其男性自尊。而女性则被容许脆弱,在遇到挫折感到痛苦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并善于通过倾诉等方式来宣泄被压抑的情绪,来缓解乃至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3.3专业不同表现不同

  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王军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在交往的外倾性、交往的互助性、对交往的理念上存在差异,都是理科生的得分要高于文科生。应当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所学专业特点有关。理科学生平时得到的大多属逻辑推理训练,思维严谨。因此,在交往的理念上会比文科生更明确,更理性,对于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就会主动去追求,因此,也表现出一定的外倾性。由于理科专业的性质,有很多实践性的知识(比如实验)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表现了较好的互助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情绪失调上存在差异,文科生的问题要多于理科生。文科生由于平日接受各方面文化的教育,对生活、文化的体悟比较深刻,与理科生相比,有更多的情绪体验,容易多愁善感,因此情绪更容易失调。

  4结束语

  很多专家都把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看作是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满意程度与稳定程度状况,除了受其人格的影响外,直接由人际交往能力制约。但是以往研究都是关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人际的作用、原则和技巧等方面,很少有人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这个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可见,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影响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巧香.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

  [2]周晓虹.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xx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 篇3

  摘要:酒店的服务对象是人,人是空间的主体。酒店大堂空间是酒店最主要的公共空间,也是酒店使用者停留最多的公共场所。人际交往是酒店大堂发生概率很高的活动。在空间设计中要考虑到审美、艺术、服务质量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到人际交往这一活动,设计适宜不同交往模式共存的空间。提高空间的亲切感以及空间的舒适度至关重要。

  关键词:酒店大堂;人际交往;空间设计

  0前言

  文章主要探究酒店使用者在酒店大堂空间中的几种人际交往模式,以及这几种人际交往模式下使用者的心理诉求,发掘影响人际交往模式的外在空间环境因素。通过调研案例分析,分析如何创造适宜的空间环境来满足每一种人际交往模式。

  1人际交往模式

  1.1观望观望是指酒店大堂空间中的一些社会性活动,人们处于自身舒适环境中,愿意持有观望态度,而不愿意亲身参与其中的一种交往模式。例如:观望大堂里的的演出;观望酒店大堂里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1.2参与参与其中是指人们愿意并且参与其中的一种交往模式。例如:相熟的客人在酒店大堂空间中偶遇、相互寒暄;商务人士聚众商讨问题;或者一帮朋友、家人促膝谈心、闲聊日常琐事等。这也是酒店大堂存在最多的一种交往模式。1.3独处人们在一天喧嚣的生活之后会需要安静独处的空间环境。例如:看书,发呆抑或听音乐等。

  2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因素

  2.1距离距离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最为直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咖啡厅吧台区不相熟的人通常会相隔很远,或者隔一个座位坐一个人,人们不愿意夹在两个陌生人之间,表明人们在潜意识里会通过拉开距离的方式来保持个人空间。距离的尺度直接影响人际交往的舒适度。2.2场所设想一下,在酒店大堂主厅空间正中央的位置突兀的设置休息区,并不会有人去,人们并不想完全的暴露在大堂其他使用者的视线内。而靠窗设置的休息区经常人满为患。在酒店大堂空间的设计上,如果忽略使用者停留意愿的规律性,就会出现华丽的大堂之下,寂寥无人的景象。社会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过一种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处于森林的边缘或者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个人或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人们喜欢靠窗、靠墙、靠柱子的位置。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见,在乘车、乘机、餐厅就餐等等行为中,我们的第一选择都是靠窗。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提供了最佳的条件。在酒店设计上应该根据不同的人际交往模式设计不同的场所。

  3人际交往模式下的空间设计

  3.1观望———公共活动上海喜马拉雅酒店酒店大堂,在酒店大堂空间中设计一个表演舞台。对于这种公共活动大部分人只是喜欢观望并不想亲身参与其中。根据《隐匿的尺度》,“公共距离(大于3.75m)用于单相交流的集会,演讲,或者人们只愿旁观而无意识参与一些拘谨场合的距离。”舞台距离使用者保持在>3.75m的距离才会使使用者即能维持个人的舒适距离又能观察到公共活动。设计要点:1)距离公共活动之间的距离(观望公共活动),距离公共走道之间的距离(观望形形色色的人)都应该保持在公共距离的尺度上(>3.75m);2)公共活动通常设计在酒店大堂的中心位置,确保使用者视线的可达性。3.2参与———适宜交往的小环境设计参与是发生概率最高的人际交往模式,应该作为整个空间设计的重点。芦源义信认为:“四度半的空间”(约8m2)是小巧、宁静、亲密的室内空间尺度。这是适于家庭聚会或几个人交谈同时具有亲切感的空间。上海衡山路至尊精选酒店大堂空间中的一处小空间就非常适合三五好友聊天休憩。小空间面积约8m2,沙发的.摆放刚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维持在具有亲切感的尺度范围之内。“个人距离(0.45~1.30m)是亲近朋友之间或家庭成员之间谈话的距离;社会距离(1.30~3.75m)是朋友、熟人、邻居、同事等之间日常交往之间的距离。”根据上文提到的边界效应理论,在小空间环境的设计上,通过镂空格栅人为制造空间边界,从原来的一面边界———墙面,变为三面———墙面、镂空格栅,边界的增加提供了使用者长时间停留的可能性,为交往行为的发生提供环境基础。设计要点:1)维持在社会距离的尺度内(0.45~3.75m);2)运用“四度半空间”理论;3)设计在空间边界的位置或者人为制造更多的空间边界。3.3独处———安静的个人空间上海璞丽酒店大堂休息区结合书咖打造了一个安静的小天地。璞丽酒店大堂休息区,小空间位于右图黄色区域部分,格式塔心理学指出,“人们常常会把感知的图形简化成完整的、简单的图形。”使用者进入酒店大堂中,感知的图形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黄色休息区自动被屏蔽到长方形图形之外。在心理上就把黄色区域区划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社会距离的尺度上(1.30~3.75m),视觉等其他感觉输入信息量较少,远距离还起到互不干扰的作用。黄色休息区,左侧蓝色区域为静态景观水系,使用者在此空间,坐于窗前,看书,欣赏水景。整个空间安静而富有禅意,使用者在此空间可以隔绝喧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身心放松,是独处的绝佳场所。整个空间设计结合书籍、以及透过玻璃窗外的静态水系强调了安静这一环境要素。设计要点:1)维持适宜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1.30~3.75m),保持个人空间的完整性;2)安静的环境或良好的景观朝向。

  4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使用者的人际交往模式对大堂空间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酒店大堂空间的设计上,设计师除了把心思放在空间本身更应该把出发点聚焦到使用者的人际交往上。酒店大堂是使用者进入酒店的第一空间,不应该只有华丽的外表,更应该充满人情味。只有使用者的心理诉求得到满足,空间才能最大的发挥其价值。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黎炜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1997.2-3.

  [3]唐玉恩.旅馆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4]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xx.

  [5]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 篇4

  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为了让学生体验人与人交往的相互性,可以安排“支撑”活动:让学生坐在椅子上围成一个圆,前面的同学倒在后面同学的腿上,以此类推,然后撤掉所有人的椅子,让大家靠着彼此的力量相互支撑。多数学生在第一次做这个活动时都会感到很神奇,当成功完成活动时,学生都能够强烈地体验到自己没有倒下是因为有别人在支撑,同时自己也在支撑着别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支撑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了解人际吸引的因素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现象,可以安排“朋友树”活动:让学生画一棵树,再画上果实,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就画几个果实,并在果实上写上好朋友的名字,然后思考与好朋友最初是怎样成为朋友的,友谊持久的原因是什么,思考后小组分享,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达成课程目标。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感恩的态度,可以安排“互助之旅”活动:一部分学生用眼罩蒙上眼睛,然后让其他学生引领着通过一系列障碍,蒙上眼罩的同学首先感到行走于障碍中的无助,再感受被人引领通过障碍的温暖,从而产生对引领的同学的感恩之心。活动后学生分享感受,并由此引发对更多人的感恩之心。为了引导学生积极解决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困惑和问题,可以设计生活场景,让学生来表演,将经过小组讨论的解决办法表演出来。这样,对表演的同学来说强化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其他看表演的同学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二、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资源,不断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资源,使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最多的问题,也是心理健康课学习过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借助学生自身的资源,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服务。比如,在培养爱的能力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恋人标准,并进行分享,从学生的分享中可以发现学生不同的恋爱观,并可由此总结什么是爱情,学习恋爱三因素论,使学生对爱情有进一步的理解。在探讨爱的能力的内涵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几个与恋爱相关的问题,如被一个异性喜欢怎么办,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自然会列举出不同的情况。被异性喜欢时可能自己也喜欢对方,也可能自己并不喜欢对方,对前者如何接受,对后者如何拒绝,学生自己的经验中有好的或不好的应对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爱的能力包括接受爱的能力和拒绝爱的能力。

  三、结语

  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书籍或观看有关影视作品,推动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 篇5

  摘要:人际交往是人们事业和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人际交往将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要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就要深刻理解人际交往的概念,遵循其原则,把握其规律,掌握其技巧。

  关键词:人际交往,技巧

  卡耐基说,现代成功人士80%都靠一根舌头打天下。那是因为统计结果表明,一个人的成功80%以上靠人际交往。由此可见,作为祖国当代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将会为我们将来走上社会舞台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首先要从人际交往的概念入手。所谓人际交往,是指人们为了相互传递信息、交换意见、表达情感的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行为等方式而进行的人际联系和人际接触的过程。深入理解人际交往的概念,才能从本质上去把握人际交往的艺术。

  同时,要了解人际交往的特征。人际交往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互动性、情感性。从特征上去把握,才不会走入人际交往的误区。由于以上特征,我们的人际交往就必然不能离开社会,而且受社会历史和时代特征所制约,因此,不可能凭自己的主观愿望选择人际交往。它必须以交往双方为基础,以交际圈的大小为发展空间,逐步进行的。

  做好每一件事,都必须以一定的行为标准为准则,同样,人际交往也要遵循真诚、尊重、平等、宽容、角色互换、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多鼓励、少批评等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人际交往也其规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某方面或多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那就是接近吸引律;而互惠吸引律是指人们都有追求奖赏、幸福的寻求,多给别人以夸奖与祝福往往可以促进人际交往;多给别人一点喜欢,别人也就会多给你一点喜欢,那就是对等吸引律;另外自然的或人为的环境的某一因素可以产生诱发吸引律;还有互补吸引律是指双方的个性或需要及满足需要的途径正好互补时产生的强烈吸引;此外,如果一个人品质优秀,待人真诚、热情,就会就会使人产生钦佩感、敬重感和亲切感,从而产生人际吸引力,这就是光环吸引律;最后还有异性吸引律,男性与女性,由于性别和个性上能相似相悦,因而易相互吸引。

  遵循以上吸引规律,便会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顺利。但是,人际交往的艺术不仅仅在于把握丰富的内涵、基本的原则和一般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它有前人所留下来的经验总结,那就是人际交往的技巧。

  首先是心理上的技巧,要学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时刻以“一个受欢迎的人,我喜欢与人交往”的开放式心态走向人群,减少或消除不良的自我形象,从而使自己的交往能轻松自在,挥洒自如。

  其次是言行姿态上的技巧。保持服装的整洁将会给别人一种舒畅的感觉,在加上阳光般灿烂的笑脸便会使交往对方赏心悦目,因为笑脸是胜过一切华丽词藻的决胜武器。还要注意表情的丰富生动,使对方有足够的兴趣与你交往。同时姿态要身体挺直,给人以一种落落大方的感觉,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次是听的技巧。聆听他人讲话应专心、用心地去听,而不只是用耳听。要暂时忘切自己的想法、期待、成见,与讲话者一起回顾经历、体验感情,不能心猿意马,要通过目光接触、点头、赞许声,给予积极反馈,使他乐于讲下去。要耐心地听别人讲,即使对方讲的或许罗嗦或者不适合自己的口味,甚至对于自己有所冒犯,都应耐心地听下去,不要表现出任何烦恼或不高兴的神情。还要虚心地听别人讲,当对方讲的情况和道理不如自己掌握的清楚、理解的深刻时,也不要轻易打断他人,更不能好为人师,动辄训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要善于在聆听中发现对方思想中闪光点。

  还有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说的技巧。与交往对方讲话,一要选择好共同关心的话题,使在场的人感兴趣,并让每一个人发表意见;二要尊重别人,尊重他人的性格爱好,不宜谈及别人的生理缺陷,不宜打听别人内心不愿公开的秘密;三要善解人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尽量减少给对方带来麻烦;四要真诚地赞赏别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肯定,确认自己受到别人的.重视,内心渴望他人欣赏,真诚地赞赏对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五要有缓和气氛的能力,沉着应对交往中的新变化,要学会用幽默处理意料之外的事;六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注意语言的贴切,避免歧义。语言要有魅力,安慰受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七要学会兜圈子,有些东西顾及情面不宜直言,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兜圈子。当然也要分辨语言交往的具体情况,当兜则兜,不当兜的则直说为好;八要掌握说NO的方法:要选择适合的场合、环境,在说NO之前肯定对方的优势,要善于给对方留下台阶,巧妙运用否定词,注意委婉,用暗示、沉默、拖延、推托等间接方法向对方表态。

  最后,要注意非语言交往的技巧:一要运用目光技巧,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交往中通过目光的交流是最能传神的交往。特定的目光能流露特定的情感,正视表示尊重,双目炯炯会使听者精神振奋,柔和的目光表示热诚,流露出热情。多使用这些目光,能营造良好的交往气氛;二要运用体势技巧,身体倾斜表热情,表示对对方感兴趣;微微欠身表谦恭有礼;双手外推表拒绝;拍脑袋表自责、醒悟等等,注意使用这些体势,有助于达到交往的目的;三要注意声调的技巧。声调有表达、沟通的作用,柔和的声调表示坦率和友善,激动时的声调会颤抖,低沉的声调表示对方不高兴;四要注意距离的技巧。所谓距离技巧是指交往要把握一定的尺度,注意交往适度,交往的深度应因人而异,不宜搞等距离交往,对谁都一视同仁,应该有个层次,而且异性交往要注意分寸,分清友谊与爱情,男方不宜先于女方去握手。此外,要正确对待待人接物中的距离,注意适度,做到姿态大方而不落俗套。一般认为交往距离可分为四等,亲密距离为0.45米,个人距离为1米左右,社交距离为1~4米,公众距离为4米以上。

  最后,要注意交往后的技巧。一要遵守诺言,一诺千金,许诺的事情一定要尽量做到,实在因条件限制难以兑现,应及时想对方说明;而要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发现人际交往中的盲点,比如说“口头禅“、不雅动作,应积极反馈自己,如有类似毛病,应及时改正。

  总而言之,人际交往是一门十分复杂而丰富的艺术。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就无法逃避人际交往。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日益增强我们的交际能力,深切领会到人际交往艺术的魅力所在,为我所用,让人际交往最大限度地推动我们的生活和事业的发展,使自己能成为交际圈中的强者,并步入辉煌人生。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 篇6

  人际关系交往是什么?既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又称为社交、人缘,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但对于尚未踏出社会的我们,对于人际交往的概念,我更倾向理解为对同学与家人的交往。

  初一以前,我于朋友和父母的相处态度都是蛮横霸道的。可以说,在校自恃学习成绩好,欺负同学;在家仗着爸妈的宠爱“欺压”弟弟妹妹的事情,干得还真不少。所以被称为“混世魔女”的我,在父母和同学的交往上,是一个失败者。

  但是世事都有一个转折点吧。初一那一年,我遇到了她—我的同桌“思慧”。这是一个可爱开朗的女生。我们有共同的爱好,下课常常聊动漫,聊到忘了已经上课,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成绩不断进步。而看起来如此合拍的我们却有着一个明显的不同点——人际交往的不同。我,沉默寡言,不爱搭理同桌以外的同学;而她,活泼开朗,外交范围达到整个年级。最初,我不以为意。直到开学里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假期结束,隔了一周才回到学校,假期间里的种种孤独使我倍加思念学校的同桌和课堂。抵达校园,我们俩相互寒暄了一会,进入教室,已经到了的同学,看见思慧进来了,都冲上来和她打招呼,彼此聊起假期里的趣事,彻底地忽略了我的存在。那时的我,才感到了自己人际交往上的脆弱。

  也什么性格爱好相差无几的两个人的人缘差别那么大?答案很显眼,人际交往的不同。从此,我慢慢地改变自己对朋友的态度,试着多多关心别的同学,主动帮助他们,我也渐渐融入了这个班集体。这一经历使我性格变得活泼开朗许多,人际交往的圈子也更加广,我知道了乐观是一种成功,更是一笔财富。

  而对于父母的交往态度的改变呢,得从初二说起,传说青春期里的学生有一个叛逆期,期间的种种恶行可以归于“XX”的表现。而叛逆期的我,是有多叛逆呢?不外乎,砸门,和父母怄气,下课在外面瞎逛荡,不天黑不回家。而爸爸妈妈有一次被我气得连夜去书店买了一本五厘米厚,名为《让孩子理解父母的1000个故事》的书回来,而我只是冷笑一下,随手把书扔到床底下去了,爸爸妈妈只是受伤的看着我,一言不发地走出房间。

  也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么叛逆,我也难以解释,我只知道,改变,从那一天开始。那天晚上,几个朋友约我一起出去玩。可天公不作美,雨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爸爸妈妈本就不赞同我晚上出去,他们觉得这活动不安全,见天下起了雨,更加卖劲地建议我在家里休息就好。可我一句也没听,仍然头也没回地骑上自行车,冲出了家门。路上雨越下越大。我妄图在雨更大之前到达目的地。所以车速不断加快,路上的能角度越来越低,一片水色灯影朦胧。突然右边一阵汽车的喇叭声响,刺眼的车灯在眼前一晃,我就失去了知觉。待到醒来,我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妈妈坐在床边低泣,爸爸和一位貌似出租车的司机道歉,隐约说着,“……女儿不懂事……”那大叔也丝毫不客气,“……闯红灯……女儿没素质……父母会有什么见识……”后来我才知道,我违规闯了红灯,被一辆右边开来的出租车当场撞晕过去,轻微脑震荡。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和爸爸妈妈争执过。我学会了和爸爸妈妈聊天、沟通,发现曾经自以为最固执的父母原来每天为自己而在操劳挂心。我学会了聆听父母的教导,发现这种母慈女孝的相处交往方式是这样的美好。

  而今,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了。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

  在大学这个重要的人生阶段, 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人际交往的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将会我们是事业取得成就的重要保证。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 篇7

  当幼儿聚集在一起玩耍或者学习时,总是会因为某些在成人眼里微不足道或者无法理解的事情或想法,而突然发生冲突。这让幼儿园的老师以及家长们头痛不已。

  1. 同伴冲突对幼儿人际交往的影响生活场景 1:小区游乐园处,玩沙子的小美哭了起来,原来小天正用铲子挖小美的“小长城”。小美妈妈和小天妈妈急忙跑到沙场。小天妈妈气急败坏地拖拉小天:“那边还有那么多地方你不去玩,干嘛要去挖小美的?”听见妈妈的训斥,小天也忍不住哇哇大哭。小美妈妈则把小美抱起来,一边走一边说:“好了,不哭了,咱们去玩滑梯,不玩沙子了。”

  2. 发生同伴冲突的可能原因生活场景 2:小天在小美家玩遥控汽车。小天随意摆弄遥控器,站在一旁的小美忍不住去抢遥控:“不是这样玩的,要按这个……用手推那里……”小天一边躲避小美的抢夺,一边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小美一看抢不过,就抓起地上的汽车,不让小天玩了。小天抬起手就在小美的脸上抓了一把。小美生气不理睬小天,放下汽车,转身去玩光头强玩具。小天看到光头强,也想玩,伸手去抢。小美死死抱住光头强不放,一边说:“这是我的东西,我才不给你。”“妈妈,小天要抢我的东西,我不想跟他玩了。”

  (1)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心理发展特点。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7岁是属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并且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从对方的观点出发考虑问题,认为大家看到的世界和他看到的是一样的。所以当别人的意见与想法与其不一致时,或者感觉自己的领域受到侵犯时,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2)幼儿的社会交往经验。幼儿的社会经验少,在碰到突发情况时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所以有些小朋友用哭或者打人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应对。

  (3)幼儿的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有些小孩说话较晚,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想去做的事情却无法表达,于是采取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比如不经人同意随便去拿喜欢的东西。

  (4)幼儿的性格特征。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与特征,这也导致各自想法与表达方式不一样,并且由于现在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容易存在任性、唯我独尊等特点。

  3. 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战略意义俗话说“三岁看老”, 可知从小重视良好性格的培养关系着小孩的一生。同时,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将来能够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协调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应对人生挫折、乐观地对待人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4. 幼儿冲突的解决策略

  (1)了解事实。耐心听取孩子的解释,了解事情发生的过程,既不要一味庇护,也不能单方面由此判定孩子道德品行不好。事后可跟孩子一起分析经过,以提升小孩进一步的认识,从中积累经验。

  (2)要相信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有其特有的处理方式与想法,并且幼儿间冲突大多数都是对事不对人的。很多小孩在前一秒还拉拉扯扯,后一秒又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在一起玩得特别开心。

  (3)多给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指导孩子怎样表达对伙伴的喜爱。多让小孩与同龄人接触,鼓励幼儿与同伴玩耍,不需要一直跟在其后左阻右拦担心。在实践中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方法与技巧。比如告诉小孩当想跟谁做好朋友,一起玩时,可以过去打招呼,拉拉手,或者亲一亲,而不是随意捣乱或者打人等。

  (4)帮助小孩建立自信。无论小孩出现什么状况,都不要打击,而要给予小孩鼓励与支持。比如说“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你自己想想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呢?”“你觉得这样怎么样?”等。

  (5)重视小孩性格的培养。告诉幼儿要尊重与接纳别人的感受,融入集体,适应群体生活。

  发现幼儿之间起了冲突,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没必要赶紧拉开、阻拦,甚至隔离,这种片面的思维与做法是不可取的。孩子要通过适应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冲突,才能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家长们或者幼儿园老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或技巧,给予正确的引导即可。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 篇8

  [摘要]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问题上有很大变化,因此加强大学生对网络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积极寻求大学生交往障碍中存在的问题,在肯定网络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寻求消除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交往障碍的举措。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迈向社会以后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人际心理学和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心理。恶性的人际交往关系、不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和弱化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阻碍当

  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大学生交往的范围产生了制约因素,包括三方的心理因素:感情因素、学习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

  一、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成因

  (一)网络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认知偏差空间

  首先,由于网络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基于网络的“人—机”交往方式的一种间接交往,这种交往方式丧失了大学生在“人—人”交往方式下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中所普遍运用的手势、表情、眼神等体态语言的交往形式。诚然,视频、音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某种程度上的体态语言,但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其次,通过网线在实现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的同时也会由于这种交往形式的隐匿性而导致对人们社会人际关系真正理解的缺失而造成对人际认知的不全面性。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网络交往主体的自我认同困难”这一后果。

  (二)网络加速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人格分裂倾向

  首先,网络在大学生生存的自我同一性方面存在问题,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下不利于大学生独立性格的形成,也仅仅只能是网络世界里的“普通人”,因此,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性格分裂体征。其次,网络使大学生的性格更加复杂,变化相对缺乏稳定性,一个在网络世界里可以高谈阔论畅谈人生的大学生极有可能在现实世界里却是无比空虚与孤独,这种由心理鸿沟形成的强烈反差,必然对大学生的性格产生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网上交流都是打字交流,而不是面对面的谈话,导致大学生的思维能力骤降。学生在网络世界里满足于声音、图像等感官的直接刺激而缺少深度的理性思考,从而弱化了其信息接受、处理、反馈的能力而表现出个体交往能力的下降趋势的一个指标系数,不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制约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正常交往能力,降低了和正常人交往的能力。

  (三)网络强化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障碍固化趋势

  网络人际交往由于其交谈的内容和形式大多是通过屏幕上的字母和语句来完成,由此产生的'虚假信息、篡改数据文化、网上盗窃、病毒的传播等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使学生产生怀疑、恐惧、防范等心理。虽然在与各种人打交道时采用浪漫和幽默的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沟通不畅。网络为大学生创造温暖的虚拟空间时,阻止了真正的情感精神活动,导致他们心理交流存在障碍。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举措

  (一)充分肯定、全面把握网络的积极作用

  就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心理障碍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传播网络的积极作用,并且把网络的好处充分地宣扬给大学生群体,使大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下也可以克服心理障碍,充分把握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优势,使网络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自由时间比较充足,且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选择的权利较多,也可以集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优势,当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与人沟通的时候不但可以抛弃物理世界的一维性,还可以弥补不可逆性的不足,进而使大学生有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时间。

  (二)积极探索、客觀认识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要想克服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就必须积极地探索网络世界环境,并公正客观地了解网络环境。客观认识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来正确处理和努力化解当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是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是全方位的,其身心健康有其固有的规律;此外,网络世界不但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此同时还能给网络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径,基于此,对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机结合、辩证理解虚实世界的高度统一

  为了有效克服网络给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所导致的心理障碍,我们就必须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有机结合起来,把物质和虚幻的精神空间联系起来,并为构建当代大学生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

  网络是在现代最发达的技术,大学生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必须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他们,并给大学生这一群体构筑健康的有高度统一思想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下也可以和他人和平相处、与社会协调一致。就安身立命这个角度而言,应该积极地处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各种心理问题,给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营造舒适的、易于沟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余晖.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其教育策略[J].新课程研究,20xx(10):142.

  [2]张翠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改善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1):198.

  [3]孔治国.大学生常见人际关系障碍及其调适[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xx,24(1):61.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 篇9

  1高等学校特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原因

  1.1家庭因素

  有家庭问题的特殊学生群体,例如家庭经济贫困、家庭矛盾、家庭成员伤残、单亲家庭等因素都极易困扰着学生,加重他们的心里压力,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随着我国离婚率十年连续递增,处于父母离异情况下的学生越来越多。如果家庭关系处理不好,会给学生会带来极大的伤害跟压力。

  1.2学校及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日趋加剧,学校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往往处理不好与他人沟通交流等问题。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也致使特殊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没有机会得到有效的指导与帮助。社会中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打破在时间和空间交往的限制。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大学生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逃避现实生活提供了场所,一些特殊学生沉迷于网络交往,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的封闭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

  2如何加强高校特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2.1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培养他们塑造有利于人际交往的性格的意识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人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个人交际的频繁、社会实践的.增加以及知识面的拓宽,个人的观念、意识和性格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只要高校特殊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改变自己的性格,则会收到好的效果。性格改如何有意识的去改变呢?首先,要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己。谦虚谨慎、不卑不亢地生活在人们中间;其次,若改变内向性格还需要开阔自身的眼界。要多读书,多看报,多出去看看世界,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大事,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再次,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学习舞蹈、书法绘画、瑜伽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加与他人的交往,性格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2.2营造素质拓展教育平台,提高特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吸引更多的特殊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经验交流会、科技创新、专题讨论会、文艺活动、学习竞赛、体育竞赛等活动,引导特殊学生接受教育,提高特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学会正确运用语言,学会用清晰、简练、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3举办专题辅导活动,培养特殊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掌握的艺术与技巧

  讲座、报告等专题辅导活动主题鲜明,指向性、时效性强,是加强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根据特殊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问题,有针对性地举办不同内容的讲座和报告,对教育特殊学生群体有积极的作用。交际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学会一些交往的艺术与技巧,这对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此外,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特殊学生能在假期能做些社会实践活动其实是培养和锻炼自己人际交往能力非常好的途径。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不但可以使特殊学生能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能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和锻炼交际能力。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 篇10

  职高生正处于青春期,处在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过程中,良好的人際交往方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手机网络对其社交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研究意义。

  一、手机网络与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

  1.手机网络的内涵

  手机网络与传统网络的功能一样都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但手机网络是以移动电话为上网终端 ,通过符号、文字、语音图像等形式传播构成的网络。

  在很早之前,人们都是通过报纸了解时下新闻,往往不能及时的了解到最新,更全面的新闻,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广播电视节目逐渐的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但由于受其定时播放的限制,对人们的使用还是具有一定的约束性。直到之后网络的兴起,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它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传播的信息也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具有传统媒体没有的速度快,多样化等特点,人们可以按照个人爱好,浏览到世界各地的新闻。对于学生来讲,手机网络更有利于及时搜索平时不懂得问题,及时的查阅更加全面的资料。

  2.高职生人际交往类型

  高职生人际交往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同学交往。

  亲子交往也是高职生人生中的第一个交往方式。其交往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品德。随着年龄的不断成长,他们也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对于父母的很多观点都开始不赞同,与父母发生争议。对于高职生而言,一段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对社会的认知。

  师生交往对于学生而言占据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两者之间具有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一般发生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中。师生交往的这种关系中,需要二者之间相互配合,教师应具有优秀的教学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也需要有正确的思想认知,和对知识的求知欲,这样才能开展一段良好的交往关系。

  大部分高职生都不是在本地学习,到了异地远离了父母的爱护,就需要学生独立管理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生活。行为上没有了父母的管理更加自由。到了一个陌生的生活环境里,学生的活动范围比较小,怎么和同学友好的交往是非常重要的。

  二、手机网络对高职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1.丰富了高职生的人际交往方式

  手机网络的兴起,为高职生提供了多种交往方式,如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即使远在外地无法见面也可以通过视频聊天等进行沟通交流。据可靠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都经常使用社交软件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可见,手机网络在高职生的人际交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主导着学生们的交往方式。

  2.拓宽了高职生的人际交往的范围

  由于长期的在校生活,大部分学生都非常渴望与他人交往,希望有自己的朋友圈。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时只能向朋友求助。而手机网络的普及使学生的交往更加便利,通过社交软件,可以更容易的结识更多各种类型的朋友,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和朋友讨论,而不需要受制与地点。与传统的人际关系相比手机网络的兴起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泛的人际交往范围。

  3.激发了高职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有时学生之间很难快速的习惯交往。而现实中也存在很多影响交往的限制因素。由于性格的原因,有些内向、不自信的学生就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而手机网络这个特殊的社交环境,可以让生活中害羞不主动与人交往的学生也能大胆的和他人沟通。

  4.有利于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与自我认知

  手机网络不仅丰富了高职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也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差异,让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享受各种学习资源。手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交往方式和更多的学习机会,更有利于职高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们在自我认知方面也得到了提高。

  总结:

  由于手机网络在学生生活中的极高使用率,对职高生的人际交往方面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为学生与老师、家长、朋友的交往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不仅丰富了职高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扩大了职高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还激发了学生交往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所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正确的使用手机网络,抑制其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周碧蕾,邓树添.人机还是人际——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xx,32(3):49-53.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 篇1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使用日趋广泛,微信作为手机必备的一种APP软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微信转变了传统的社交格局,对人们的日常社交方法带来巨大的影响,绝大多数大学生采用微信实现社会人际传播,其对人际关系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微信和人际交往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的微信使用现状,旨在探讨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

  一、概述

  (一)微信。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xx年重磅推出的一款通信软件,支持短信、语音、图片、视频的实时发送,通过二维码、QQ、摇一摇等添加微信好友,支持多人群聊和查看附近正在使用微信的用户,可使用漂流瓶、QQ同步助手、QQ邮箱、语音记事本、实时对讲、朋友圈等功能。 [1]微信之所以倍受青睐,源于其独特的优势。微信各项功能设置十分人性化,可直接通过QQ账户登录,可自主搜索已开通微信账号的好友并直接添加,有效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微信不收取任何通信费用,大大降低了社交成本,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

  (二)人际交往。交往即为两个或多个人相互交流的具有评价性或认识性的相互过程,简单来说,即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各类信息情报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的重要过程。交往具有两大特征,其着重强调了信息沟通。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信息发送者即为主体,所发出的信息被及时传递到接收对象,影响信息接收者的行为或观念,进而实现交往双方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二、微信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

  (一)构建真实的人际网络沟通平台。在现实世界中,大学生的交往活动一般都局限在某一特定区域或时间段,而微信能构建即时便捷的人际交流平台,实现与好友用户之间的一对一双向传播。好友来源通常为腾讯QQ好友、手机通信录及部分陌生人账号,用户身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因此,人际网络沟通平台的真实性得到了良好保障。[2]

  (二)打造多元化的大众传播平台。在传统的网络沟通平台中,用户更新个人信息容易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如地域、时间等。而在微信平台中,除了普通的文字信息以外,用户还能选择多种新兴多媒体手段,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感受,因此,使用微信的用户都可成为大众传播者,从而打造多元化大众传播平台。

  (三)交往行为更加直接。采用微信平台交往不受年龄、身份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无需特定人或物作为交往媒介。在微信平台中,可实现多人交流或“点对点”交流,进行多种元素相结合的交流方式,不需要面对无声的交流,交往行为更加趋于直接化。

  (四)交往关系平等。在现实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人们容易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交往平等。而在微信平台中,日常交往规则被淡化,人人都能平等地参与到网络交流中,实现交往关系的平等。

  (五)交往意识自主。在微信平台中,人际交往属于开放、个性、多元、自由的系统,任何交往角色都拥有决定权与话语权。交流行为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交往方式、交往对象等,并且利用微信平台的交互功能,使用、分享和制造各种信息资源。

  三、当代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

  本研究主要选取某大学586名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等形式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分析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其中收回问卷586份,有效问卷581份。

  微信一经发布就成为一种热潮,受到了大学生的大力追捧。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微信正在使用率达77.7%,微信曾经使用率达17.1%,未曾使用率为5.2%;使用微信超过半年以上的大学生超过70%;超过50%的学生经常登录微信接收信息。[3]可见,在大学生中,使用微信的人数较多,且使用时间较长,频率较高。在微信好友的调查中显示,大学生的微信好友主要是朋友和同学,父母及亲人所占比例较少。

  四、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微信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微信给大学生的相互交流带来了便利,打破了大学生实际交往中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信息可实时传送到信息接收者的手机上。微信增加的实时对讲功能更加便捷,无需支付通信费用,便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微信好友全面转移了大学生的人脉资源,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其社交网络,给不善于交往的学生提供了平台。

  2.微信更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情感诉求。微信与社会人性化、社会粘性化相符合。微信具有平等性和匿名性,大学生通过微信可以摆脱现实束缚,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构建人际关系。大学生可以通过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使心理状态得到放松。

  3.微信中的虚拟社区可以增强归属感。微信具有高效性和便捷性,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各项信息的快速传播,集中社会人脉资源,通过聚集故旧和新朋,逐步形成网络群体。[4]微信使用个体可以通过朋友圈分享和获取各项信息,形成社区化和虚拟化的人际传播模式,个体通过信息传播来保证人际交往的社区化发展。

  4.朋友圈可增强人际交往的严谨性。朋友圈是一种新型的虚拟社区,朋友圈成员应通过严格的身份审核,才能查看同一圈子内部、各成员所发布的观点和信息,分享和记录生活体验。其将人际交往关系由线下拓展到线上,需得到用户同意,陌生人才能查看各项信息,确保了朋友圈的感情牢固性和严谨性。

  (二)消极影响

  1.使大学生与现实脱节。微信在为大学生带来便捷性的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学生使用微信扩展人际关系,必然会占用大量的人际交往时间,淡化了现实生活与个体之间的直接联系,造成个体传统意义上的人际关系逐渐淡化和松弛。微信是基于高新科技手段,实现现实人际关系的转移,在媒体空间中,人类淡化了对真相的`追寻,部分大学生宁愿相信虚拟网络,而忽视客观事实,导致其与现实生活脱节。

  2.造成个人隐私的暴露。女大学生更倾向于与陌生人交流,导致其容易轻信他人,极易上当或受骗。微信虽然有隐私设置功能,可以针对好友开放,但在其开发初期,对于隐私的保护还存在诸多问题,犯罪分子可以通过“摇一摇”开展诈骗活动,给大学生的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3.使不道德行为增加。许多大学生会偶尔或经常通过微信中的“摇一摇”功能与陌生人交流,这样就有更多的机会将现实中受到挤压的一面或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示在微信交友平台中。由于没有社会道德的束缚,许多人在微信交友平台上仅凭自己的喜好发表言论,监督体制无法体现其应有效用。在微信平台上,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观察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都会有所下降。

  微信在有效降低人际交往成本的同时,迅速增进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为朋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便利。微信虽然具有较强的便利性,却极易产生社交依赖,且部分不良信息的传播还会破坏社会风气。因此,大学生应该正确、适度地使用微信,注重保护个人隐私,避免给自身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参考文献]

  [1]刘小玮.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xx.

  [2]温如燕.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xx.

  [3]郭燕荣,麻文斌.试析微信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以兰州大学在校生为个案的实证研究[J].社科纵横,20xx(6).

  [4]田芳.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xx(36).

  [5]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xx(2).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 篇12

  内容摘要:大学是培养人才的一个摇篮,其中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正是当代社会的要求,更是高校教育中不可以忽视的一课。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探索人生、掌握专业知识、认知社会的阶段,其人际交往的质量直接影响了他们在校的生活、学习。然而,大学生需要建立优良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克服影响其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障碍,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充满挑战与竞争的时代,借助与学习他人的智慧来完成自身人生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心理健康

  一 引言

  人际交往指的是个体同身边人之间的一种行为与心理的沟通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人们彼此的交流各种情感、思想、意见、态度和观点,并且带着很强烈的目的性。而人际交往过程又存在着主观性、复杂性、实践性、互动性、社会性等特点。

  当今大学生群体属于一个心理幼稚并且又担负着巨大压力的群体。面对来自于社会、环境、学校与个人等方面的各种压力,有的学生可以建立某一程度的社会守常与社会平衡,保持一种较平衡的心理状态。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往往不知所措,表现出失落、茫然与压抑,常被无名烦恼所困扰,或者因为无端的恐惧而变的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导致了人格错位、精神分裂和心理崩溃等。尽管这一些学生在大学生之中所占的比例并不算大,但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这一比例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这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不可以忽视的问题。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简单的来讲,没有不适应的症状,便是心理健康。对当代的中国大学生来说,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能够归纳为以下几条适合标准。

  1.性格健全。对外界、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态度符合社会规范,协调稳定,具备了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有一定的自制、自控能力。热爱学习,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能够从社会和学习活动中获取满足感。

  2.智力正常。在观察、思维、记忆、操作和想象等综合能力上达到一定水平,能够胜任大学学习、生活与工作,并且能够表现出较积极的创造性。

  3.自我意识统一。能够了解并且接纳自己,即能够正确地认识、要求和评价自己,承认并且喜爱自身的本色。对于自身的长处感到的是欣慰而不是高傲;对于自身的缺点不回避,且不自卑。能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信仰的支配之下,认清自身人生的意义,形成切合实际的抱负与高尚的理想。

  4.情绪稳定协调。能够稳定、持续地保持愉悦的情绪,自信的心境,有着充分的幸福感与安全感,充满着生活的乐趣与生命的活力。能够保持心理的协调与平衡,不为消极情绪所困扰,能够甩掉精神包袱,排除心理障碍。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身的智慧与勤奋去取得成就,从而获取成功的喜悦。

  5.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用尊敬、友爱、信任、谅解、宽容等积极的态度同他人相处,既热情于给予他人的爱与友情,也欣然的接受他人的爱与友谊。对人真诚、忍让、宽容、和善,喜爱集体活动,归属进一定的集体中,并且在集体生活之中寻找乐趣。

  6.行为表现得体大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及心理特点。行为表现符合其自身年龄特点,是其心理健康的标志。青年学生应当开朗、活拨,步伐矫健并充满活力。然而老气横秋与委靡不振,并不符合其年龄的特点,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 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调适

  1.害羞的心理调适

  具备害羞心理的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到自身不正常的心理问题。对于害羞心理障碍治疗应当以心理治疗为主,可以采用暗示疗法、行为疗法,并且结合了有效的社交与技能训练来消除和克服自己的害羞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需要增强自信,多去参加集体活动,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避免和预防害羞心理的产生。

  2.自卑的心理调适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到自卑心理,逐步形成出正确的自我认识。当大学生因人际交往的不利而陷入自卑时,可以通过参加活动、倾诉、听音乐等方法来摆脱不良的心境。因为这一种方式一方面发泄了自身的不良情绪,同时也或多或少增加自身人际交往的机会,无形之中培养了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在校的大学生一定要建立起信心,只有这样,克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卑心理的各种措施才能够得以畅通无阻,发挥出最大作用。

  3.戒备的心理调试

  大学生应当对于戒备心理存在着正确认识,不需要顾虑重重,产生交往恐惧。应当培养自信心,只有充满了信心地去与人交往,才不会对于交往充满了恐惧。当大学生发现自身出现了不适当的心理戒备时,要迅速地克制自我,要告诉自己,无端怀疑是不合适的,会给自身的人际关系带来不好的影响。大学生在有一些时间需要适当地进行自我暴露,消除自身封闭心理,坦诚地同交往对象透露出自己的一些秘密,能够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也能够使得自身的心理戒备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缓解。

  4.孤独的心理调适

  大学生需要克服其孤独心理,首先就要做到开放自我,多与外界进行交流,以诚相待。其次,要大胆的交往不怕挫折,善于在交往的挫折中、过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增强其交往能力。再次,大学生需要加强并培养自身的爱好与兴趣,有了爱好便有了追求,也就不会感受到孤独。最后,大学生应当尽量去克服自身的自卑情绪,由于自卑导致的孤独状态,就像作茧自缚,不冲破这一层茧,就很难走出孤独。

  此外,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见问题还有完美心理、嫉妒心理等。

  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之中出现了一些缺点、还有一些做的不够到位的地方都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应当以包容、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对方的不足,即使是要指出,也应通过真诚沟通,而不是大加指责。

  四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

  1.学校方面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

  学校是对于学生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只有注重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人际交往的教育才可以真正发挥作用。大学生人际交往在教育训练方法上主要包括了个体辅导、团体活动训练、案例讨论以及研究。

  ①个体辅导。个体辅导指的是针对了学生个体所存在的`交往问题实施个别指导,以求改善他们交往的现状,促进他们的交往能力向健康发展的方法。

  ②案例讨论和研究。案例讨论和研究是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课堂教学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实施交往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根据教学的目的,采用案例讨论和研究来组织学生实施研究、学习的方法。

  ③团体活动训练。团体活动训练特点主要是适用于有着共同交往问题或者是有着共同的心理困扰的人,而成长之中的大学生的确有着共同的心理问题及交往问题。团体活动训练的主要优点在于了团体成员的互动,形式多样、实践性强、适用而广、生动有趣。随着人际交往的教育所需的逐步增强,这种方式也必会成为高校生人际交往训练过程中的主要方式。

  2.大学生自身对于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

  ①提高认识。大学生应当正确地去认识自我,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而且对于交往过程之中的问题;从客观的角度来出发去评价他人,充分地尊重他人和肯定他人;以积极乐观的观念来看待人际交往,赢得他人的友谊和热情;学会理解和包容,维持交往环境的融洽与和谐。

  ②掌握社交的技巧。大学生应当树立良好自身形象,掌握体态语言和行为规范,与人沟通交往需要讲究谈话和语言艺术,善于去倾听对方的谈话,做到真诚、虚心和耐心。还有就是大学生需增强人际交往吸引力,形成优良的人际关系,把握好对象的特点,灵活应对,有的放矢,扩大其交际圈。

  五 结语

  总之,大学生需要建立优良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克服影响着人际交往的障碍。做到加强修养,平等待人,融人集体,培养风度,以诚相待。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充满着挑战与竞争的时代之中借助和学习他人的智慧并完成自身人生的超越。

  参考文献:

  1.王宁.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应对与心理健康[J].法制与社会.20xx, (1):259-260.

  2.刘文、韩静、张丽娜.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xx,(3):71-72.

  3.吴智茹.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J].职业规划.20xx,(6):61-62.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 篇13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导游、旅行社、景区服务等相关工作,他们每天要接触形形色色的游客,所以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他们来说十分重要。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意识太强

  目前我国大学生基本都是集体住宿,大多都是四人或六人一个宿舍。同一个宿舍的同学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个性。为了能够和谐相处、愉快度过大学生活,按道理每个人都应该考虑到宿舍其他成员的生活习惯,让自己能够融入集体,不影响他人的作息。然而,在宿舍里抽烟的现象屡见不鲜,同一宿舍里总有那么几个成员不愿意做卫生、配合其他人的活动;更有甚者,有同学反应宿舍里晚上有人玩游戏兴奋时大喊大叫影响其他同学正常休息。这种只顾自己利益,不为别人着想的做法短期内别人可以包容,时间长了势必会影响人际关系。

  (二)容易冲动

  大学阶段的学生二十岁左右,一方面社会经历较少,另一方面大多都刚刚离开父母家人的管束和呵护,极度想表现自我个性。在这个特定的时期,好多学生往往没有意识去控制自己的行为,总是跟着感觉走,有时表现的很冲动,缺乏“三思而后行”的稳当。曾经我们班里有一个云南彝族的男孩,他在和别人打篮球时被对方无意打断一颗门牙。双方简单交涉之后,对方的解决方式他有些不满意,这个男生居然想要和他的同乡一起把对方门牙打掉了事!这种遇事容易冲动的现象不是个例,而是现在大多数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三)沟通能力不强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既有经过高考的统招生,又有通过单独招生的方式入学的单招生。统招生中或多或少都有学生因对自己在高考时表现不满意而产生的一些自卑心理,单招生因为经历比较复杂,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怕别人伤害自己。这些学生在平时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表现的比较自我封闭,喜欢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不太愿意与其他人真诚沟通。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学生融入集体生活,阻碍他们与他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原因分析

  (一)对人际交往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比较娇惯,父母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安排妥當,他们认为这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即便不是独生子女,现在父母一心只让孩子有个好成绩,在养育子女过程中也表现出大包大揽,不让孩子操心任何除学业以外的事情,这让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意识不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更没有机会、没有意识去打造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心理困惑和迷茫

  教养方式和成长经历所导致的心理问题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家庭过度保护让学生们对社会认识严重不足、没有目标感、对人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成长过程中的一路无惊无险、缺乏挫败感,不能坦然面对失败。所以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会沉迷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世界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种状态自然会让学生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拉大,阻止他们人际交往的发展。

  (三)教育体系中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缺失

  纵观我们整个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大多时候认为判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更多是学生在在学业方面的进步,我们很少导向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有与人际关系相关课程,也只是课时为数不多的选修课。教育过程中对于人家交往能力培养的不够重视或者缺失,也是学生这方面能力不佳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不能想当然,我们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的放矢!于此同时,培养方式不宜目的性太强,可以考虑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融入所有课程当中,即要求所有任课教师重视起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

  要让学生重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人际交往意识,关键的一步是要在整个课程习题中专门设置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如果学校教育能够有完善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既可以引导学生自身重视相关能力的培养,又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学生进行系统指导和教育,从而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二)所有任课教师应该把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贯穿于所有课程教学

  决定学生走向社会以后事业发展前景的因素中,专业素养和能力是一方面,能否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够快速融入所供职的团队更为关键。鉴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业环境的特殊性,这一点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必须引起所有任课教师的足够重视。高校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年轻人又有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他们不愿意再听师长的谆谆教导,急于表达自己个性,所以不刻意的“润物”、贯穿于专业课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前提条件是各科任课教师从意识上先得足够重视。

  (三)从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意识

  唯物主义发展观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生自身没有足够重视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教育过程的所有的努力效果就会打折扣。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重要性最佳途径就是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从自身的经历去体会。学校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寻找和提供参加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并能从管理规定上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更要主义和学生及时沟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应该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教育本身的职责更重要的其导向作用。我们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从各方面都做到了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那么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加入人际交往能力一项就能从管理规定上给学生“一颗定心导向丸”。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些学生比较“务实”,在他们没有从社会经历或者实践古城中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之前,从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看到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好处是有效督促学生重视和发展自身该项能力的有力途径。

  (五)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工作和实践过程是检验教育成果的关键,参考社会反馈和市场需求改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既离不开学校教育,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和行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学校应该和学生家庭形成联动,有效发挥家庭对于学生的教育的影响力,调动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重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四、结束语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针对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从根源上解决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帮助学生做好将来面临工作环境的准备,使其能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田晓卿.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4(02):37~39.

  [2]杨群祥.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74.

  [3]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9(08):82~83.

  作者简介:柳玉民(1971.09—),男,汉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 篇14

  我们生活的空间中,每天都需要与人进行交流,掌握一定的交际心理方法,你就可以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人际交往中的焦点人物。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设防心理

  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这只是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几种心理,我们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你会对交往有更多的认识。愉快的人际关系会带给你朋友和自信,有助于良好身心健康的建立。

【人际交往的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07-27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11-20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13篇01-07

关于人际交往的论文(13篇)01-07

对人际交往的感悟说说05-19

人际交往感悟简短说说12-05

职场人际交往必须掌握的艺术11-24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06-14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06-08

人际交往圈子不同的感悟说说01-14